s 閱讀頁

  石和平

  鄱湖水落一川牽,

  疑是銀河沼澤眠。

  鶴舞雲霄天地迥,

  舟移渚島港灣延。

  浮沉楚越興亡淚,

  見證滄桑過往煙。

  不舍淵流千古唱,

  浪花飛逐數先賢。

  --《冬詠鄱陽湖》

  千百年來鄱陽湖養育著都昌兒女,見證著曆史變遷,世世代代都昌人在期盼和祈禱中,守望著鄱陽湖。曆史上多少邑外名人駐足都昌,流連忘返,為都昌風光點讚,為都昌人文喝彩,或賦於詩文,或訴於傳說,或遺於古跡,或融於山川……他們為世人了解都昌留下了不可缺失的財富。

  都昌素有“五水三山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說。地理位置顯要,“環山帶水,形甲東南”,“倚山枕湖,實全省要害之地;自江蕃論之,乃中流之砥柱;從境外望之,為北門之鎖鑰”。

  都昌人文,獨領風騷於江右。“寧淪鼎於弱晉,則有若陶長沙;殉大義於危城,則有若江故相;明禮經於來學,則有若陳可大。--三君者,皆先代之名流,人倫之懿矩,然皆不產於他邑,而並育於都昌。--長江之右,莫敢望焉!”此為明萬曆江西按察副使王世懋為首編《都昌縣誌》作序所述。

  經過邑外文人墨客濃墨重彩,使都昌山更幽,水更遠。謝靈運詩中,有“山水含清暉”的描寫。黃庭堅《清隱禪院記》開篇寫道:“發豫章下流,略波陽之封,據彭蠡上遊……有大聚落,是為古之鄡陽,今為都昌縣治所,山悠而水遠,能陰而善晴,升南山而望之,如李成、範寬得意圖畫。蓋南山之於都昌,如娟秀人直其眉目清明處也。其東則謝康樂經台,其西則石壁精舍,見於康樂之詩。石壁之灣洄,古木怪石,又陶桓公之釣台也。”這是對縣城自然人文的高度概括。蘇東坡遊曆都昌時曾留下優美詩篇:“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台一萬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

  邑外名人對都昌的影響,主要還是人文和古跡。

  影響最大者,莫過於兩位朱姓人士。

  一位是理學大師朱熹,在知南康軍期間,經常走進都昌考察文化、體察民情;他修複並掌教於白鹿洞書院,為都昌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出類拔萃者,如被稱為“朱門四友”的黃灝、彭蠡、馮椅、曹彥約,及其再傳弟子江萬裏、陳澔、餘濂、餘應桂、曹履泰……他們作為朱子傳人,以朱子為榜樣,有的創辦書院,廣聚門生,著書立說,光澤儒林;有的步入仕途,以愛國、親民、清廉勵其誌,居廟堂則憂其民,處江湖則憂其君。由於朱子的栽培和影響,現代學者研究認為,都昌客觀上存在一個儒學圈,或稱朱門學派。

  另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曾大戰勁敵陳友諒於鄱陽湖,一舉殲滅陳友諒,為建立大明王朝掃除了最大障礙。朱元璋通過這場鄱陽湖大戰,在都昌留下不少美麗傳說和文化古跡,如左蠡、朱袍山、柴棚、圍裏、聖駕墩……傳說朱元璋曾在鄱陽湖落難,有一老人駕著小船,渡朱元璋君臣左蠡登岸,朱元璋回頭四顧,不見老人和小船,卻見一隻大頭黿在水中撥水點頭。朱元璋大悟,遂封大頭黿為顯應元將軍並許立廟祀之。他書寫並劍刻“水麵天心”四個大字,至今仍保存在老爺廟旁,似在訴說世事滄桑。都昌人稱顯應元將軍廟為“老爺廟”,入廟即見匐伏廟庭的大頭黿,聯想到南京通往明陵的大道兩旁,匐伏許多石雕大頭黿,這應是大明王朝標誌性文物,堪稱大明鎮國之神。

  邑外名人親自考察都昌的古跡,為世人釋疑解惑。如縣治西南有陶母墓,而江西有五處陶母墓。唐代中葉官拜平章舒元輿撰有《陶母墳板文》中寫道:

  “小子汛彭蠡,見謝靈運石壁,壁東南行百步許,有高墳嵯峨……”此處“高墳”,就是長臥都昌磯山牛眠嘴的陶母之墳。“小子蹶起疾眩視之”,踮腳遠眺,墳上“陶母之字”依稀在望,“墳前有碑,書跡照湖”。為了看得更清,於是“落帆之陸”,走到陶母墓前,發現墳板上並無碑文,感歎:“墳板不書,豈斯意耶?”他在墓前,“徘徊聳慕,纂成斯文”。

  舒氏留下的板文,使人對陶母墓在都昌堅信不疑。目前,都昌正在籌劃重修,使陶母墓再現彭蠡之濱。又如宋學士洪邁,撰有《太尉劉錡銘碑》,文中寫道:

  “公姓劉諱錡,字信叔,出自廬南鄡陽,寄居秦州成紀。”於是,邑人對抗金名將劉錡祖籍都昌,堅信不疑。出了《劉錡研究》一書,並在其故裏七裏橋修了紀念陵園。

  愛國丞相江萬裏,平生“誌念在國家,精神在廬陵”,江萬裏在廬陵創辦的白鷺洲書院,培養了大批愛國士子,其中不乏棟梁之材,文天祥、劉辰翁係江萬裏弟子,他們常來都昌拜會恩師江萬裏,留下不少詩文。

  也有邑外名人並未到過都昌,但同都昌人有接觸、有交往。劉少奇同誌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未來過都昌,1958年7月12日夜晚,他在火車上同都昌參觀團一行34人同坐一個車廂,同都昌人熱情交談,諄諄教導和親民作風讓大家記憶猶新,參觀團以《幸福的夜晚,難忘的會見》,記其盛會。著名教育家、北大校長蔡元培雖未來過都昌,但他夫人黃世振(仲玉)是都昌人;黃世振之弟黃世暉,成為他事業上的得力助手。高平叔(都昌多寶鄉西高村人)曾是蔡元培的秘書,為蔡氏身後文字整理、學術研究,獨挑重擔,出了多本蔡元培研究巨著。近代史上著名文學家、曆史學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郭沫若,也未來過都昌,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同都昌一位仁人誌士李幼農戎馬並肩,結為好友。曾為幼農亡兄李伯農撰寫《李公伯農先生墓誌序》,成為一段佳話。

  都昌文化底蘊深厚,引多少古今名人風雲際會。

  2011年中國紅學會會長胡德平率紅學專家來廬山舉辦紅學和曹氏祖籍研討會,到都昌作了考證,肯定了曹氏先祖曹孝慶就是都昌縣龜山曹族曹炎村人。元儒吳澄為都昌先賢祠作記,第一次提出了都昌“朱門四友”之說。青陽腔(又稱彈腔)最早形成於都昌,20世紀50年代戲劇家、省文化廳廳長石淩鶴從都昌調了十餘名老藝人赴省傳唱青陽腔,於是江西省贛劇團應運而生,石淩鶴創作了新編《西廂記》,1959年省贛劇團赴京匯報演出,《石派西廂》唱紅京城,《人民日報》副刊載文《餘音三日繞屋梁》。

  銘記曆史,緬懷先賢,雖物換星移,但能勵誌後人。發揮“存史資政、傳承光大、團結育人”的作用,是政協文史工作的責任和使命。編輯《名人與都昌》,旨在通過邑外名人與都昌的關係,記錄他們留下的履跡和墨跡,宣傳都昌,為都昌發展服務。該書即將付梓,在此,謹向為編撰此書給予大力支持的各級領導、付出辛勤汗水和智慧的各界人士及所有參與人員,致以誠摯的感謝!

  是為序。

  (作者係都昌縣政協主席)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