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在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學習的三年,轉眼即逝,回顧三年的學習生活,感慨萬千。要說讀博士研究生且入華中師範大學深造,是我原未曾想過的事情,也從未想到自己今後能走上學術之路,“學術”二字感覺距離自己非常遙遠。然一不期的機緣與福分,得識學界泰鬥、著名曆史學家、華中師範大學博導熊鐵基先生和恩師劉固盛教授,兩位學者的淵博學識令我敬仰不止,在大學同學溫樂平博士的再三鼓勵下,我遂下定決心報考了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專門史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從而有幸師從劉固盛教授學習。
華中師範大學是我人生中重要一站,自2009年入華師攻讀博士學位,我深深地被她優美的校園環境、濃鬱的學術氛圍、雲集的大師名家所吸引和感染。華師是我人生的又一故鄉,我深愛這片熱土,以能在華師學習為驕傲,以能聆聽到華師諸多大師名家講學為自豪,以能融入華師校友這一方陣為幸事,我愛華師。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導師劉固盛教授,是他給我指明了學術之門徑,並給予了諸多關懷。因我選擇的是在職攻讀,學習與工作皆為重要,為此,劉老師特意在授課時間安排方麵予以照顧,將上課時間調整至雙休日,以方便我的學習。故在第一學年期間,我幾乎每周五和周一在南昌與武漢兩城市間奔走,這樣堅持了一年,雖奔波辛勞,但樂在其中。我有幸聆聽到諸多名家的講學與授課,從中受益匪淺,既拓寬了我的學術視野,又奠定了我的學術之基,並堅定了我走學術之路的信心。
確定“明清鄱陽湖民間信仰”為我博士論文研究的方向也實有因緣。我出生於鄱陽湖之濱的鄱陽縣,生於斯而長於斯,鄉土情結,濃鬱於胸,對浩渺鄱湖尤為鍾情,自小便有一種情懷,想著哪一天能為家鄉出點力,為故土盡點心。在讀博期間,時值江西省委、省政府吹響了“建設鄱陽湖經濟生態區”的號角,該戰略得到國務院批準並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此我在選題方麵遂即圈定“鄱陽湖”這一區域,與少時心願不謀而合;又因近年來民間信仰研究漸熱,而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研究尚顯不夠,在導師的首肯及支持下,我的博士論文題目遂定為“明清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研究”。言及學位論文,我特別感謝大學同學、南昌工程學院溫樂平博士,他在論文選題、框架、思路等諸多方麵提供了許多意見與幫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在我論文撰寫期間,讓我特別感動的是,導師劉固盛教授身在美國訪學,仍記掛我的論文進展情況,幾次掛越洋電話詢問我論文的進展並給予悉心指導,同時,還通過電子郵件和我及時溝通。劉老師放下自己繁重的研究任務,對我的論文初稿,從篇章結構到史料運用,從觀點提煉到字句表達,均予以細心修改。此等師恩,沒齒難忘,不勝感激!正是得益於導師的悉心指導和辛勤付出,我才能夠如期完成論文的撰寫並提交答辯。
感謝學長、江西師範大學副校長張豔國教授,他對我的論文指導良多,鼓勵我,關心我,我永遠感謝。感謝我原單位領導與同事--邱東升、方立、黃曉賓、肖飛、侯貴生、韓橋生等,在我學習與工作方麵,給予了諸多關心、支持與幫助。感謝江西師範大學曆史與旅遊文化學院梁洪生教授、李平亮教授,兩位給我提供了許多有關許真君研究的文獻與資料。我還要感謝大學同學遊歡孫博士,他在我確定論文研究方向之後,代我網購了十幾本關於民間信仰的書籍,使我能夠比較係統地閱讀關於民間信仰研究的前沿成果。
感謝熊鐵基先生及師母李雪鬆老師,每到先生家中,先生總是與我親切交談,諄諄教誨至今猶響耳旁。感謝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吳琦教授、王玉德教授、周國林教授、姚偉鈞教授、劉韶軍教授、馬良懷教授、龐華軍老師、肖海燕博士的關心與鼓勵,感謝華中師範大學張舜博士、趙瑞軍博士生、陳華僑博士生、江娜博士生、張麗君博士生、梁琳玲碩士生等的幫助與鼓勵。
感謝好友方誌軍、李興平、葉萍的鼓勵與支持,感謝在鄱陽、餘幹、都昌、九江等實地調研期間,給我支持幫助的各同仁及至友,在此雖不一一列名,但我心存感激,永遠銘記,永遠感謝。
“飲水思源泉”,我特別感恩的是叔公--原江西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曆史學家、書法家姚公騫教授及叔婆汪一芬,叔公、叔婆分別於2000年、2010年先後去世。在我就讀大學期間,我幾乎每周六或周日去叔公婆家,老人家每次都放下事務和我說話,語重心長,希望我專心讀書,努力考研,致力學問。年少不經事的我總是口有應承,而未有行動。回想往事,讓我遺憾之至,遺憾當年沒聽從老人家的教導,多讀書;遺憾當年沒能勤奮致學,跟隨老人家學習詩詞、對聯、書法等;遺憾當年沒有打下紮實史學基礎,以致今日論文撰寫如此吃力與粗糙。大學四年,感恩叔公婆的關心、愛護與照顧,沒他們的關心、愛護與照顧,也就沒有我的今天。而今老人家已然不在,我深深地懷念叔公叔婆,感恩叔公叔婆,或許今天我博士論文的草成,或多或少能告慰老人家的在天之靈。
1995年,我高中畢業保送錄取江西師範大學,大學畢業後留校從事行政工作,在江西師範大學一晃度過19個春秋,這19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年華,讓我收獲頗多,感謝母校的培養,感恩母校的歲月。2014年初,因人才引進,我調入南昌工程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開始人生又一新的征程。在南工工作期間,南昌工程學院副校長汪榮有教授給予了諸多關心與幫助,並敦促我將博士學位論文的出版成書,同時,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楊豔春教授及大學同學、團委副書記陳付龍博士給予了諸多關心與支持,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博士畢業兩年,其間陸陸續續地對論文比較薄弱的篇章進行完善和修訂,其中第三、四章許真君信仰與周顛仙信仰部分,增加史料較多,並就明清文人墨客對周顛仙祭祀的詩詞匯集整理,附錄書後。但局於本人學識所限,本書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如明清鄱陽湖區史料挖掘方麵,雖用力較勤,史料價值較高,但史料運用方麵仍不盡如人意,資料搜集方麵還不完全,如地方家族家譜、相關方誌的藝文誌方麵也未能做到全麵搜集與整理,還有許多欠用力之處。但無論如何,本書是我的處女之作,也是我讀博以來的汗水與結晶,不妥之處,還需學界前輩及同仁批評與寬容。
感謝我的家人與親朋,感謝父母長期以來對我的關心與愛護,感謝親人們始終的關心、關愛、支持,時刻溫暖著我,感謝妻子周欣的寬容、鼓勵與支持;正在就讀小學的兒子程子陽,在我論文進展不順的時候,獻上許些童真與快樂,讓我心情放鬆、舒展。
最後,本書出版離不開江西人民出版社魏如祥先生的關心與支持,作為本書的責任編輯,魏先生細致的閱讀全書,並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使得本書成為一本規範性的著作,在此,深表謝意。
本書的出版得到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項目基金的重點資助,謹此致謝!
程宇昌
2014年8月於南昌萬科四季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