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神靈呈現出道教化的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關聖帝信仰和周顛仙信仰,這些民間信仰神靈與道教結合緊密,大都上升為道教神靈。特別是周顛仙信仰,由於明太祖朱元璋的造神手法,一個民間普通人物成為國家祭祀的道教尊神,由此反映民間信仰與道教神仙天然存在著某種“親緣”關係。
明清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又呈現出佛教化色彩,其中廬山作為佛教文化中心,對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的佛教化起著影響和促進作用。佛教在民間也“入鄉隨俗”,如民間的“浴佛”、“盂蘭會”、“吃臘八粥”、“中元節延請僧人做法”、“端陽符”等,都是佛教民間化的具體表現。其中佛教民間化最具代表性的是觀音信仰,觀音信仰遍及各地,可說家家拜佛,戶戶供觀音。觀音信仰民間化,表現出各種形式的觀音,如送子觀音、千手觀音、白衣觀音、灑水觀音、楊柳觀音、普照觀音、遊戲觀音等等。在佛教民間化的同時,民間信仰呈現出佛教化的色彩,如九江天花宮的天花娘娘菩薩、都昌縣蓮花寺的李王菩薩等,皆為民間神靈演變成佛教神靈,被佛教係統所吸納。總之,明清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與佛道二教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和相互交融,呈現出多元化、本土化的色彩。
§§第七章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