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忠臣崇拜的起源與忠臣廟的建立

  (一)忠臣崇拜的起源

  對曆史人物演變成為“神”,朱海濱認為除了曆史人物本身的事跡外,還有必要追加一些傳說,同時在民間信仰形成、傳播的過程中,僧侶、士人階層的參與是不可缺少的。通過士人們的參與,地方神靈才有可能吸收到祀典中去並獲得支持與認可。朱海濱:《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的變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頁。日本學者濱島敦俊認為曾在現世的“人”,其死後要成為“神”而不是“鬼”,其除符合第一要素“生前的義行”外,還需要具備第二個要素,就是死後的“顯靈”,這兩個條件是必不可缺的。有了第一個要素的“義行”、第二個要素的“顯靈”,再加上官方的認定,“神”的權威性自然就增強了。[日]濱島敦俊著,朱海濱譯:《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85-89頁。著名學者楊慶堃認為:“在人格神崇拜的組成部分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倫理價值和神秘的信仰,它們在民間信仰的發展中相輔相成”,“時代綿延的民間英雄崇拜,顯然遵循了三個前後相繼的階段周期性發展模式。首先,信仰始於一場危機以及需要,以諸如愛國、勇氣和自我犧牲之類的主導性價值,號召民眾應對嚴峻局勢。其次,發展出以神秘力量和神化傳說為基礎的信仰,並在民間廣泛流傳。第三,新的危機會使政治集體化價值再次凸顯出來,與神秘信仰和神化故事交織在一起”,“延續了一千多年的關公崇拜,其政治倫理價值曆經歲月而絲毫未有改變,其發展的過程與上麵提到的周期性模式非常接近。在關公崇拜的個案中,忠、義和勇的象征價值超越了時空廣為流傳”。[美]楊慶堃著,範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167頁。三位學者很好地闡述了曆史人物演變為“神”的具體要素和原因,其根本是這些曆史人物--忠臣們在生前的忠義精神、忠義行為感天動地,對人極具感召力。在明清鄱陽湖地區,忠臣們的故事廣為流傳並演繹,且為之神化,餘幹忠臣廟的忠臣們,在鄱陽湖大戰中舍生取義、忠心護主的獻身精神、忠義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這些忠臣神靈又以“托夢”的方式影響祭拜者,使得這些忠臣人物得以神化。最重要的是這些忠臣們最容易得到朝廷的敕封,在得到國家敕封後,自然,對他們的祭祀也就納入了國家祀典“每歲祭司”,從而使得忠臣崇拜和信仰得以建立和發展。

  對神化人物的信仰,史瑞克(John Shryock)曾寫道:“有些英雄被當作神靈崇拜,也有許多則沒有神位,完全因為他們生前所建立的功績而受到祭祀……這樣受到官方的鼓勵,因為它為民眾樹立了是資效仿的好榜樣,並通過紀念建立功勳者來鼓勵民眾踐履美德。毫無疑問的,民眾對於神化的人同樣會產生特殊情感,期待英雄在另外一個世界以更大的神力保佑自己。”John shryock,The Temples of Anking and Their cults。Paris,1931.P45.在鄉村,祭祖和拜神是最重要的兩種祭祀儀式。祭祖是追思親人,溯源追宗,祭奠祖先,不忘祖先,感恩祖先,尋求祖先的庇護和保佑。而拜神是為尋求神靈保佑,在現實世界中,減負減壓,希冀神靈的幫助。忠臣廟的崇拜,因這些忠臣義士的傳說不涉及鄉村人們的具體利益和族群利益,也不反映人們的歸屬意識,因而對忠臣故事的原型的確然性不會引起人們過分認真的追究;當然,曆史的真實性在靈異的故事裏得到神化和演繹,但廟宇裏的泥塑神像成了人們一致公認的的最具體的存在。在忠義故事的傳播和對英雄的祭祀過程中,民眾與其說是在借助曆史人物來激勵正義心或愛國心,還不如說是借助曆史人物來安撫既鎮妖祟卻又蒙受冤屈的孤魂錢杭:《祭祀圈與民間社會》,《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頁。正因如此,忠臣崇拜與信仰在民間得以形成、發展並深入。

  (二)忠臣廟的建立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撫今追昔,特別是鄱陽湖的康郎山大戰,更令其不能忘懷。據《明史》載:“洪武元年,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祀神祇,各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於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明史》卷五十,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306頁。在訪求的對象中,三十六忠臣自然是重點。太祖對中書省的臣子們說,自古代以來,忠臣烈士忠義可嘉,如在鄱陽湖大戰效忠殉國的忠臣,若不祭祀他們,實在難以安慰這些亡靈,應讓人們每年祭祀,以激勵生者,倡導忠義之氣。明太祖不僅對三十六忠臣全部封賜,而且下詔在康郎山建立忠臣廟,為三十六忠臣塑像,“有司歲致祭”《明史》卷一百三十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886頁。

  《明實錄》又載:

  丙申,命建忠臣祠於鄱陽湖之康郎山。上謂中書省臣曰:“崇德報功,國之大典。自古兵爭,忠臣烈士以身殉國,英風一期,雖死猶生,予與陳友諒戰於鄱陽湖,將臣效忠死敵,昭然可數,然有功不報,何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誌哉?爾中書其議行之。”於是中書省臣以死事之臣,樞密院同知丁普郎,樞密院判張誌雄,左副指揮使韓成,統軍元帥宋貴、陳兆先,左副元帥餘昶、昌文貴,右副元帥王勝、李信、陳弼、劉義、徐公輔,同知元帥李誌高,元帥副使王咬住,千戶薑潤、石明、王德、朱鼎、王清、常德勝、王鳳顯、丁宇、王仁、汪澤、王理、陳衝、裴軫、王喜仙、袁華、史德勝,鎮撫常惟德、曹信、逯德山,都尉鄭興、羅世榮等三十五人列進,遂封贈勳爵有差,建忠臣祠於康郎山,設像其中,令有司歲祭之。《明實錄》之《明太祖實錄》卷一四,(台北)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90-191頁。對於史料中隻提及“三十五人”列進,筆者查閱《明史》與之比照,發現《明史》的記載也為“而康郎山戰死者三十五人”;筆者又將《餘幹縣誌》《明實錄》《明史》三史料比照,發現縣誌中有“程國勝”的記載,而《明史》及《明實錄》均未言及“程國勝”,故此為“三十五”忠臣之說,而實際應為“三十六忠臣”,因上漏缺了“程國勝”。對“程國勝”的記述,本書第47頁有載。

  上文所記忠臣廟為35人,而餘幹縣康郎山忠臣廟所祭祀靈位為36人,此有一人之區別。筆者查閱《明史》,其中也有自相矛盾之處,如《明史》載:“而康郎山戰死者三十五人,首丁普郎。”《明史》卷五十,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886頁。又:“凡贈公一人、侯十二人、伯二人、子十五人、男六人,肖像康郎山忠臣廟,有司歲祭祀。”《明史》卷五十,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886頁。

  《明史》之中,兩文記載同在一頁,前者記錄康郎山戰死35人,而後者錄“一人、侯十二人、伯二人、子十五人、男六人”,此人數之和正為36,兩條文記錄自相矛盾。筆者對比忠臣廟神像名單和《明實錄》所記人名,有出入者恰為“程國勝”,即程國勝不在《明實錄》所錄名單之列,但《明史》中又有載:“而南昌城中謂國勝已前死,故豫章、康山兩廟俱得預祀雲。”《明史》卷五十,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887頁。

  以上可知,康郎山忠臣廟祭祀者實為36人,程國勝位列其中,即《明實錄》記載有遺漏。亦知,康山忠臣廟的建立在洪武元年(1368),為明太祖朱元璋禦立,紀念三十六忠臣舍生忘死的忠義精神,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誌”。對此,曆代都獲高度讚譽,稱“韓公孰偉,丁忠愾極矣”,認為三十六忠臣相續死事,開天奇功,與日月爭光,明之基業實肇於此。

  對於忠臣廟,《餘幹縣誌》也有記載:“拍笑亭去治八十裏居鄱陽湖中,曰康郎,舊雲康氏居之,故名又謂,其能抗風濤,曰抗浪,有忠臣廟。”(清)《餘幹縣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頁。此記錄了忠臣廟的大概方位,即距離縣城八十裏,在鄱陽湖康郎山上。筆者在田野調查時,赴餘幹康山鄉拜謁忠臣廟,見忠臣廟廟基擇在康郎山西麓,俗稱“鳳地之鳳嘴”,廟宇坐東朝西,麵彭蠡而雄踞康郎,氣勢雄偉壯觀。據廟史載,廟為前後三進相倚,為抬梁式木結構,高三丈,前進為定江王殿,塑元將軍神像(今已毀,不存);中進觀音堂;後進三十六忠臣大殿。按韓成位居第一,丁普郎居二,一左一右,按位次排列,左右兩端,設槐木大將軍和柳木大將軍神位牌,其左有關聖大帝殿擁簇,威武肅穆,浩氣昂然,廟前植槐、柳各一株,以誌槐、柳將軍擋箭之功。廟宇三進相倚的結構,氣勢恢宏,占地麵積大,完全是國家祭祀中的標準樣式。

  忠臣廟是在明朝根基未穩、社會動蕩不定之時建立的,是為明太祖為激勵戰功,鼓舞士氣,為取得明朝根本性的勝利而采取的措施和辦法之一,其中反映了明太祖思忠臣良將之心態,但更多的是崇德報功,告慰亡者之靈,尚忠臣,激勵士氣。

  時光流轉,曆經六百餘年風雨,忠臣廟幾度破敗,幾度重建,幾度修繕。據廟史載:現廟為清代鹹豐九年(1859)按其原貌重建,並於其右添建昭忠祠和懷忠樓,清代南昌統領劉於潯為之作《重修康山忠臣廟暨添建江軍昭忠祠記》(清)區作霖、馮蘭森修,曾福善等纂:《餘幹縣誌》,同治十年刻本影印,第799頁。今已毀。廟初為前後三進相倚,前進殿為定江王殿,該殿被民國二十年(1931)極大洪水淹浸數月,為風浪所毀。直到民國二十七年(1938)在駐地水警周作霖的倡導下,派警士攔河向往來的商旅募捐,拋棄前進定江王殿不顧,隻將中進殿觀音堂攔水截住,用紅石砌牆,形成今天現在兩進式模樣。懷忠樓已破敗,始自民國八年(1919年)的狂風所壞。

  筆者在餘幹康郎山忠臣廟田野調查時,發現進廟門兩側有兩尊石獅,整個獅子是由一整塊巨石雕琢而成,此屬罕見,而左獅帶兩個小獅子。進忠臣廟第一進為千手觀音閣,觀音菩薩和曆史人物駐同一廟宇,此不多見,顯現了佛教與民間信仰神靈的合流或佛教的民間化與世俗化。在千手觀音閣內,有一副對聯“願慈航普度忠魂同登仙界,知佛塵能銷大刦掃塵覓”。後進是三十六忠臣大殿,按封賜官爵排位,韓成和丁普郎位居中,韓成位第一,丁普郎位第二,一左一右。三十六尊神像將整個大殿排成“∩”形,“∩”形的左右兩端次有兩個神位,“隨從敢勇追贈鎮撫千戶百戶三百多名左右二列之神位”,又在三十六忠臣的神台的左右端,擺一稍低的神台,設“敕封槐木大將軍之神位”與“敕封柳木大將軍之神位”。整個忠臣廟殿為八根柱子支撐,忠臣殿門處書寫有一副對聯,為已故原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曆史學家姚公騫教授作:“帆影中流明砥柱不妨息慮且盟鷗康郎笑無恙看今日澹月蘆花斜陽,祠宇喜重新想當年濠州旗幟彭蠡戈船上後漢衣冠已卜歸心非逐鹿。”進大殿有一功德箱,功德箱上有一對聯,為“繼承祖國優秀文化,光大忠勇獻身精神”。大殿正中上方有一大匾,大匾上第一行小字書寫“緬懷忠臣光照千秋”,中間大字為“能致其身”。

  三十六忠臣神像擺放呈“∩”形,進門右手12位神位(神像有十),從右到左依次是:敕封槐木大將軍之神位,隨從敢勇追贈鎮撫千戶百戶150名左右二烈之神位,武節將軍驍騎尉管軍上千戶含山縣子丁宇,武節將軍驍騎管軍上千戶廬江縣子汪澤,武節將軍驍騎尉管軍上千戶合肥縣子王德,武節將軍驍騎管軍鎮撫汝陽縣子逯德山,武節將軍驍騎尉管軍上千戶羅山縣子王鳳顯,武節將軍驍騎尉管軍上千戶定遠縣子王喜仙,武節將軍驍騎尉管軍上千戶縣子盱眙縣子王清,武節將軍驍騎尉管軍上千戶定遠縣子薑潤,武節將軍驍騎尉官長千戶所管千戶合肥縣子朱鼎,明威將軍上騎將軍都尉帳前管軍上萬戶安定郡伯程國勝。神位前置一香爐,香爐正反麵分別刻寫“浩氣淩波”、“鞠躬盡瘁”。此12神位前有兩個柱子,柱子上書一對聯,上聯為“捐軀報國忠勇有同心四百載於今為烈”,下聯為“取義成仁英雄無二誌卅六人視死如歸”。對聯作者不詳。

  “∩”形的中間為十六神像,從右到左依次為:明威將軍上騎都尉翼元帥府副使太原郡伯王咬住,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元帥府右副元帥汝南郡侯昌文貴,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金鬥翼元帥潁川郡侯陳弼,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秦淮元帥右副元帥隴西郡侯李信,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金鬥翼元帥府右副元帥東海郡侯徐公輔,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太平興國翼元帥府統軍元帥潁川郡侯陳兆先,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行樞密院判官兼水軍元帥府統軍元帥清河郡侯張誌雄,輔國上將軍護國行樞密院同知濟陽郡公丁普郎,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帳前總指揮司左副指揮使高陽郡侯韓成,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水軍元帥統軍元帥京兆郡侯宋貴,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水軍元帥府同知元帥隴西郡侯李誌高,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帳前水軍元帥府右副元帥彭城郡侯劉義,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元帥府右副元帥琅琊郡侯王勝,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元帥右副元帥下邳郡侯餘昶,武節將軍驍騎尉管軍上千戶定遠縣子裴軫,武節將軍驍騎管軍上千戶梁縣子石明。十六神像前正中間立著一個大香爐,香爐正麵書刻“忠肝照日月”,反麵書刻“義膽動山河”。在十六神像前立著兩對柱子,近神像一對柱子上書有一副對聯,上聯為“英骨皇封千古湖山增氣色”,下聯為“忠魂廟祀四時俎豆薦馨香”;遠神像的一對柱子上亦有一副對聯,上聯為“立奇節而垂動殉難成名六六忠貞超亙古”,下聯為“推深恩卟及物封槐敕柳參忝天地勁千秋”,兩副對聯作者均不詳。

  “∩”形左側有十二神位(十神像),從“∩”形中間從右到左依次是:武節將軍驍騎尉管軍上千戶巢縣子陳衝,武德將軍驍騎尉管軍鎮撫含山縣子男曹信,武德將軍驍騎尉管軍鎮撫懷遠縣子常惟德,武毅將軍飛騎尉左副千戶五河縣男王理,武毅將軍飛騎尉雲騎後都尉遀縣男翟世榮,武毅將軍飛騎尉管軍上千戶舒城縣男王仁,武毅將軍飛騎尉管軍大號千戶所管軍右副使千戶壽春縣男常得勝,武毅將軍飛騎尉管軍右副千戶虹縣男袁華,武毅將軍飛騎尉雲騎德都尉遀縣男鄭興,武毅將軍飛騎尉管軍上千戶定遠縣男史德勝,隨從敢勇追贈鎮撫千戶百戶150名左右二烈之神位,敕封柳木大將軍之神位。該十二神位前有一個香爐,香爐上正反麵分別刻寫“中流砥柱”、“護國佑民”幾個字。神位前兩根柱子書寫有一副對聯,上聯為“一般深風濤並荷神庥穩達鄉邦歌泮水”,下聯為“孤忠貫日月光膺帝眷長留宇廟鎮康山”,對聯作者不詳。

  對忠臣神像的祭拜有所講究。祭拜者先自行買好香火,隻能祭拜者自己出錢購買,不可代買或墊支香錢,香錢不論多少,但須取九炷香並點燃。首向正中十六位神像祭拜,手舉九炷香火並深鞠三躬,在神像香爐前插上三炷香;再到左方,向十二神位祭拜,手舉六炷香火並深鞠三躬,在神像香爐前插上三炷香;最後到進門右側,向十二神位祭拜,手舉三炷香火並深鞠三躬,在神像香爐前插上三炷香,祭拜儀式畢。

  每年正月初一,來忠臣廟祭拜的信眾最多。餘幹縣康山鄉和周圍十裏八村的村民以及周圍縣市信眾,甚至外省信仰者紛紛前來祭拜,一時人山人海,家家戶戶燃放爆竹。信眾們都起個大早,爭燒個頭香,認為頭香者會得到神靈更多的護佑。信眾們集中祭拜忠臣廟的另一時間是農曆八月初一,即忠臣廟會,信眾們來自四麵八方,廣東、山東等地均有,廟會規模宏大,前來祭拜者有近十萬人之多,廟會經濟蔚然可觀。當地政府要出動公安聯防等維持秩序,確保祭拜安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