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古稱之為“彭蠡”、“宮亭湖”,對鄱陽湖的形成與演變,學界有多種說法,但總的來說,其應屬多種因素複合作用與長期發展的結果。
在古代,由於各種自然災害較多,根據文獻資料,筆者不完全的粗略統計,自洪武元年(1368)到同治元年(1862)的近500年中,鄱陽湖地區共發生水災37次,旱災12次,震災32次,蝗災2次,疫災4次,虎害3次,風災2次,兵災1次,冰雹1次,火旱災1次等,各種災害近百次,當然這統計粗略,實際災難遠比此統計的還多。對於災難和現實社會的無可奈何,民眾隻好將希望寄托於虛無縹緲的具“超自然力”的各種神靈,對這些神靈膜拜與祭祀,希冀神靈能給他們帶來福音,免災難,保平安。而這些神靈的祭祀與崇拜,與明清政府的祭祀政策和管理又無不相關。總的來說,明清祭祀政策基本沿相不變,即利用又抑製。在民眾現實需求情況下,明清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信仰結構,呈現出多元化色彩,主要有忠臣崇拜、道家尊神信仰、城隍信仰、水神信仰、觀音信仰等。
§§第三章 忠臣崇拜與忠臣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