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鄱陽湖地區社會環境與民間信仰的建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與習俗。明清時期,民間宗教、民間信仰比較繁雜,鄱陽湖地區也不例外,地方宗教和民間信仰仍受國家統治階層的掌控和主導。

  (一)祭祀政策與區域社會

  洪武元年(1368)十月,明太祖下令訪求各名川神祇與忠臣烈士,有司祭祀,史載:“丙子,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祀神祇,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國家,及惠愛在民者,具實以聞,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明實錄》之《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五,(台北)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632頁。後太祖朱元璋又下令,嚴禁毀壞祠廟。《明實錄》載:“辛醜,命天下凡祀典神祇,有司依時致祭,其不在祀典,而常有功德於民,事跡昭著者,雖不致祭,其祠宇禁人撤毀。”《明實錄》之《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八,(台北)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760頁。

  明朝初年,明太祖在推崇神祇祭祀、功臣建廟致祭的同時,又深切感受到民間宗教的力量與隱患,其在《大明律吏律》規定:“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等會,一應左道亂正之術,或隱藏圖像,燒香集眾,夜聚曉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裏。”這充分說明明太祖在對祭祀的重視同時,又非常忌諱民間宗教。在對待神祇和各宗教的態度方麵,是既對神祇加以推崇祭祀,又對各淫祠邪教進行打擊。

  這些祭祀製度的調整變化,其最終歸結洪武三年(1730)年頒布的詔書,《明太祖實錄》載:

  詔曰:自有元失馭,群雄鼎沸,土宇分裂,聲教不同。朕奮起布衣,以安民為念,訓將練兵,平定華夷,大統以正。永惟為治之道,必本於禮。考諸祀典,如五嶽、四海、四瀆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號,曆代有加。在朕思之,則有不然。夫嶽鎮海瀆,皆高山廣水,自天地開辟以至於今,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皆受命於上帝,幽微莫測,豈國家封號之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至如忠臣烈士,雖可加以封號,亦為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命依古製定,凡嶽鎮海瀆,並去其前代所封名號,止以山水本名稱其神。郡縣城隍神號,一體改正。曆代忠臣烈士,亦依當時初封以為實號。後世溢美之稱,皆興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於一方一時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舊。庶幾神人之際,名正言順,與禮為當,用稱朕以禮祀神之意。所有定製各神號。開列於後:

  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恒山之神。

  五鎮,稱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巫閭山之神。

  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

  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各處府州縣城隍,稱某府城隍之神、某州城隍之神、某縣城隍之神。曆代忠臣烈士,並依當時初封名爵稱之。

  天下神祠無功於民,不應祀典者,既係淫祠。有司毋得致祭。於戲!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其理既成,其分當正,故茲昭示,鹹使聞知。是日,上躬署祝文,遣官詣嶽鎮瀆,以更定神號告祭。……仍遣秘書監直長夏祥鳳等,頒革正神號詔於安南、占城、高麗。《明實錄》之《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三,(台北)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034-1036頁。

  由此可見,明太祖朱元璋對祭祀的態度,正祀典,確立國家祭祀,並正告全國及友邦。對其他淫祠應予以取締,不列入祀典。而對“禁淫祠製”,朱元璋又作出了這樣的規定:

  朕思天地造化,能生萬物而不言,故命人君代理之。前代不察乎此,聽民人祀天地,祈禱無所不至,普天之下,民庶繁多,一日之間,祭天者不知其幾,瀆禮分莫大於斯。古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大夫、士庶各有所宜祭,具民間合祭之神,禮部其定議頒降,違者罪之。於是中書省臣等奏,凡民庶祭先祖,歲除祀灶神。鄉村春秋祈土穀之神,凡有災患,禱告祖先。若鄉屬、邑屬、郡屬之祭,則裏社、郡縣各舉之。其僧道建齋、設醮,不許章奏上表,投拜青詞,亦不許塑畫天神、地祇及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巫現扶鸞、禱聖、書符、咒水諸術,亦加禁止。庶幾,左道不興,民不惑誌,詔從之。《明實錄》之《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三,(台北)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037-1038頁。

  朱元璋的祭祀政策非常明了,即不可造次越位,而欲複古之禮製。日本學者濱島敦俊認為:“明王朝製定了帶有非常濃厚複古色彩的祭祀製度及政策的基本原則,並把規範祭祀體係的基礎歸結到理念。”濱島敦俊著,朱海濱譯:《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頁。上述兩道詔書,可以說構成了明朝宗教及祭祀政策總的綱領。到明中後期,弘治、嘉靖、萬曆等時期,全國打擊淫祠的活動趨向活躍。弘治初,由於皇帝對道教、佛教並不大感興趣,南炳文等著:《佛道秘密宗教與明代社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6-64頁。因此,大臣對打擊淫祠的呼聲很高。萬曆時期,禮科給事中梁式主張撤毀違規廟宇等,萬曆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見,從而,在萬曆年初,也開展了打擊淫祠的活動。

  清朝基本延續明代的祭祀製度,先祭孔子,次祭祖、城隍。在順治九年(1652),皇帝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帝”。雍正三年,又敕封關聖帝三代公爵,關聖帝成為天下通祀之神。康熙十九年(1680),敕封海神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對神靈的敕封活動,在清朝非常之多也非常活躍,一直持續到清末。

  對淫祠的打擊,清朝甚少為之,隻有個別現象,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湯斌向皇帝請求打擊淫祠。蔣竹山:《湯斌禁毀五通神:清初政治菁英打擊通俗文化的個案》,載《新史學》1995年第2期。對於邪教結黨會社,則是嚴厲禁止。如順治十三年(1656)詔:“凡左道惑眾,如無為、白蓮、聞香等教名色,起會結黨,迷誘無知小民,殊可痛恨。今後再有踵行邪教,聚眾燒香,斂錢號佛等事,在京著五城禦史及地方官,在外著督撫司道有司等官,設法緝拿,窮究奸狀,與定例外加等治罪。”《欽定大清會典》卷七六六,《刑部禮律祭祀》(武英殿聚珍版書),乾隆甲申春禦製。對於地方社會,他們會針對中央的政策積極活動,比如皇帝敕封什麽神靈和廟宇,大多是地方鄉紳士邑等向地方官員提交材料和意見、建議的。Valerie Hansen,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pp。79-104.金井德辛:《南宋の祠廟と賜額について--尺文珦と劉克莊の視點--》,載《宋代の知識人--思想製度地區社會》,(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版。可以想象,對中央的祭祀政策,民間社會各階層態度是積極的。

  (二)自然災害與信仰渴求

  鄱陽湖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降水較多。在古代社會,氣象預防性差,一旦降水成災,則洪澇泛濫,而地方政府治理洪災的措施又不得力,自然災害時常困擾著湖區百姓。根據文獻資料記載情況,明清時期,鄱陽湖地區自然災害主要表現為水災、旱災、震災、瘟疫等其他災害。

  據有關資料的不完全統計,自洪武元年(1368)到同治元年(1862)的近500年中,鄱陽湖地區共發生水災37次,旱災12次,震災32次,蝗災2次,疫災4次,虎害3次,風災2次,兵災1次,冰雹1次,火旱災1次等,各種災害共近百次。這還僅是不完全統計,而實際災難遠比此要多。

  水災。僅明代永樂年間,就發生了8次,破壞嚴重,“郡城中深2丈許,漂廬舍,溺死者以數千計,壞城郭500餘丈,居民往來以舟。七月始平,民大饑。樂平大水,餘幹大水,舟行樹梢”《江西氣象誌》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氣象誌》,方誌出版社1997年版,第170頁。在明弘治年間,有6次水災,其中弘治十三至十六年,幾乎連年水災。

  旱災。粗略統計為12次,但危害嚴重,如“順治三年,都昌大旱,自四月至十月不雨,饑;餘幹,四月大旱至十月方雨,稼槁;萬年,四月大旱至十月方雨,禾稼無,高下盡槁;饒州府,自四月不雨至十又一月;南昌,五月不雨至十月;建昌,五月大旱,秋後乃雨;星子,大旱至秋;安仁,大旱,一片赤地,顆粒無收,民多餓死”《江西氣象誌》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氣象誌》,方誌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頁。

  震災。地震的災害在明清鄱陽湖地區較多,據文獻記載及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有32次之多,其中德安縣9次,餘幹縣7次,鄱陽縣4次,都昌縣5次,星子縣3次等,可見,鄱陽湖地區地震不少。

  其他災害。主要是虎害、兵災、疫災、蝗災、暴風、火災等也為數不少。特別是瘟疫的發生,古代醫療衛生情況差,醫學又不發達,疫災讓百姓束手無策,如同治元年(1862),南康府,秋疫,死者數千人。

  明清時期,鄱陽湖地區水災、旱災、震災、疫災等自然災害較多,加之社會的動蕩及兵災,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地方官府的賑災措施又非常不力,湖區百姓的生活極其困頓,麵對如此多的災難與困難,他們隻有將自己的期望與祈求訴諸神靈,寄望於這些超自然力量,希望這些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靈能予以庇護,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隨著湖區百姓在內心深處對神靈的渴求,民間各種地方神靈悄然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並產生深刻影響,湖區民間信仰由此不斷形成與發展,信仰對象也不斷增多,信仰方式不斷發生變化。

  (三)民間信仰對象多元化的形成與建構

  明清時期,鄱陽湖區百姓在現實生活的困擾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下,人們麵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為求得精神上的撫慰與解脫,在正統宗教和民間信仰的影響下,人們精神世界呈現出多元化、世俗化的色彩。隨著家族生活的強化和宗族觀念的深入,人們對自然神靈、祖宗祭祀、英雄人物神化等的關注和膜拜更加突出。就鄱陽湖地區的民間信仰而言,民間神靈信仰尤其普遍,每一神靈身後都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和故事,這些傳說和故事充分展現了民間信仰的真實麵貌,所有傳說和故事的流傳,都表現出民眾對神靈的渴求、認同、祈求和信奉。

  明清時期,往來鄱湖的商旅差客較多,這些商旅差客在民間信仰的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多為信仰湖神、財神,湖神護佑他們在鄱湖上行走平安與財物的安全,財神護佑他們財源旺盛。對生活在湖區的百姓而言,他們多信仰水神,希望水神能護佑他們,旱時多雨,洪時無災。對湖區各縣地方官員們而言,他們希望官運亨通,所管轄地區百姓無災無患,他們多為信仰包括城隍在內的國家祀典在記的諸神。對宗族鄉紳及百姓,他們多信仰觀音,特別是送子觀音,期望子孫延綿,後代興旺。對將軍戰士而言,他們多信仰忠臣良將,將他們神化並崇拜。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由此可見,民間信仰具有功能性和世俗化的特點;而民間信仰光怪陸離,千姿百態,又具多樣性的特點。對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的特點,後文將予具體論述,明清時期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呈現出多元化結構,其為必然。

  民間信仰中的神靈,主要在寺、廟、觀、庵中被供奉。筆者根據地方文獻的記載,對明清時期鄱陽湖地區主要寺、廟、觀、庵中供奉的神靈進行了初步的分類統計,從中可以明顯看出,明清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1.忠臣崇拜。在明清鄱陽湖地區,忠臣崇拜盛行,現存忠臣廟也為不少,如餘幹縣1所,鄱陽縣1所,南昌縣2所,九江縣1所等等。鄱陽湖康郎山忠臣廟專祀元末鄱陽湖大戰中忠心護主戰死的韓成、丁普郎等36位忠臣。該廟建於元末明初,所祀36位忠臣為明太祖親自下詔而祭,曆經六百餘年,經幾朝更替,忠臣廟幾經修葺和重建,如今仍屹立於鄱陽湖康郎山。鄱陽縣忠臣廟建在蓮華山鄉的朱家村窯背咀,該廟祀有丁普郎等36位忠臣及觀音、韋陀等神像。南昌縣忠臣廟有2所,一在五桂坊西,一在五十八都。九江縣忠臣廟在仁貴鄉南湖嘴,祀明太祖戰鄱陽湖時盡節盡忠的韓成。由此可見,忠臣崇拜在鄱陽湖地區經年不竭,源久流長,深入民間。

  2.道教尊神信仰。許真君信仰在江西非常盛行,萬壽宮的建造自江西而遍布全國,許真君信仰也流行於全國各地。筆者在查閱明清江西9縣方誌的過程中,發現各縣均有許真君廟,如餘幹縣許真君廟8所,鄱陽縣1所,德興市1所,湖口縣2所,彭澤1所,南昌縣1所,德安縣1所,安義縣3所,星子縣1所。可見,許真君崇拜遍布江西各地。同時,道家尊神關聖帝的崇拜,民間更是普遍。明清時期,關聖帝經過皇家敕封三公,對關聖帝的崇拜可謂達到頂峰。另明清鄱陽湖區還有一個神秘人物周顛,在元末鄱陽湖大戰中,其幫助朱元璋取得勝利而立下功勞,為此,明太祖親撰《禦製周顛仙人碑記》及《祭天眼尊者周顛仙人徐道人赤腳僧文》,建立廟宇,加以崇奉,由此形成周顛仙信仰。對這幾位道教尊神,本書第三章、第五章將予以重點論述。

  3.城隍信仰。城隍信仰在明清時期,經過皇家敕封,納入祀典。明清鄱陽湖地區,城隍信仰非常普遍,隻要府治所在,其必有城隍之神。翻閱各縣誌,明清鄱陽湖地區各府縣均建有城隍廟,且均為一。城隍之神,其原為城鎮守護之神,官府必祭,後幾經變遷,具有監察人事之能,在生老病死及各種災難降臨時,還可以禦災捍患。

  4.水神崇拜。元將軍信仰水神化,元將軍即定江王,指元末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在危難時刻,被一老叟駕舟所救,朱元璋回望致謝時,見是一“黿”,為感恩“神黿”,朱元璋敕封其為元將軍。隨著時光流轉與社會變遷,元將軍慢慢演變成水神。至清代,又加封“顯應”,故有“顯應元將軍”稱號。顯應元將軍變遷為水神,其又稱為定江王,意為在風浪之時有鎮江、定江之能。元將軍崇拜在湖區比較普遍,廟宇廣建,現都昌縣有1所,星子縣3所,南昌縣1所,餘幹縣1所。在四縣定江王廟宇中,數都昌縣廟宇規模和氣勢最大。都昌縣定江王廟,又稱老爺廟,有關該廟的曆史變遷考察,本書第三章將予以詳述。

  5.觀音信仰。觀音菩薩是佛教中的主要神靈之一,明清時期,觀音信仰在鄱陽湖地區非常普遍,凡有寺廟之所,一般都供有觀音菩薩。如餘幹忠臣廟內,第一重就供奉千手觀音。查閱各地方縣誌,一縣往往有多個觀音廟或觀音閣、觀音樓、觀音殿等,如餘幹縣3所,德安縣3所,湖口縣5所,彭澤縣3所,德化縣2所等等。

  此外,還有社稷、山川雷雨及先農諸神信仰等。在查閱地方文獻時,筆者統計了明清鄱陽湖地區有代表性的11縣(府)的有關資料,11府縣均有社稷壇、風雨雷電山川壇及先農壇,且均僅為一,可見,對社稷、山川雷雨風雲等祭祀均是國家祭祀,民間百姓不能隨便予祭,故在祭祀壇建設方麵,僅為一所且均在各府治所。這些祭祀作為祀典所載的國家祭祀,為地方官員統一進行,祭祀日期、儀式、祭品等均有統一規定,不得越位造次。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