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吸納了江西省97%流域麵積的江河水,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匯入鄱陽湖,充沛的水量、豐富的濕地及優質的湖水,使鄱陽湖列入我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已上升為國家級戰略,使得鄱陽湖的區域地位異常突出。本章首先闡述鄱陽湖的曆史演變與鄱陽湖區的生態環境概況,重點闡述明清祭祀政策與區域社會、自然災害與信仰渴求及鄱陽湖地區主要神靈構成等問題。
(一)鄱陽湖的曆史演變
對鄱陽湖的成因與演變,王育民等認為:“彭蠡(鄱陽湖)的形成,從地質學上考察,與雲夢澤、洞庭湖一樣,同起源於一億年前中生代末的燕山運動,在幕阜山、九嶺山與懷玉山之間,產生兩條近南北向的大斷裂,燕山期後,斷裂之間陷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地塹型湖盆。第三紀末期以來,湖盆曾出現過反複多次的升降變化。”黃第藩等:《長江下遊三大淡水湖泊地質及其形成於發展》,《海洋與湖沼》1965年第4期。王育民:《中國曆史地理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131頁。這是一個有價值的觀點。實際上,對鄱陽湖的成因探討,一直是學者們的關注所在。20世紀80年代,朱海虹等研究了鄱陽湖的曆史演變及贛江三角洲的沉積特點,提出了長江水位頂托和梅家洲阻水成湖的新論點。朱海虹等:《鄱陽湖的形成演變與現代三角洲沉積》,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江西師範大學朱宏富教授等論述了鄱陽湖地區的自然地理特色和地質構造發展過程,指出鄱陽湖的形成主要是構造因素,尤其是一係列地震事件,加之全新世以來的海侵等作用的結果。黃旭初、朱宏富:《從構造因素討論鄱陽湖的形成與演變》,《江西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1期,第124-132頁。對鄱陽湖的成因探究,確非易事,鄱陽湖的形成,應是多種因素複合作用,長期發展的結果。
曆史資料表明,現代鄱陽湖大水麵,是古“彭蠡”逐漸南遷擴張的結果。《禹貢》記載了“九江孔殷”、“東為彭蠡”、“彭蠡既瀦、陽烏攸居”等文字,同時《周禮》等一些典籍,記載了許多湖泊、支流等。唯無“彭蠡”,這說明“禹貢彭蠡”可能是古長江的拓寬河穀。《鄱陽湖研究》編委會:《鄱陽湖研究》,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頁。《漢書地理誌》:“禹貢》彭蠡澤在西。”《水經贛水注》:“其水總納十川,同臻一瀆,俱注於彭蠡也。”可見此時的彭蠡已經是一個大湖泊。
三國時期,彭蠡又稱“宮亭湖”,此為湖水擴張到星子縣附近的宮亭廟而得名。《湖口縣誌》載:“彭蠡湖在治南,一名鄱陽湖,別名宮亭湖,自都昌土目河入境。”(清)殷禮、張興言修,周謨等纂:《湖口縣誌》(同治九年刻本影印),第26頁。彭蠡湖即宮亭湖的說法,可得印證。
在唐、五代及北宋時期鄱陽湖又是如何變化的?王育民認為:“長江幹支流的徑流量相應增大,江水由湖口倒灌入湖,以及贛江來水的頂托,造成彭蠡的擴展。梟陽平原已完全淪為湖區。湖區的東界,已達今蓮花山與波陽(鄱陽)縣城之間;南界達康郎山之南德鄔子寨;西界則瀕臨鬆門山與磯山一線;湖的南端並有族亭湖及日月湖兩個汊湖”。王育民:《中國曆史地理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頁。
元、明兩代,隨著湖區繼續沉降,鄱陽湖逐漸向西南方擴展,贛江三角洲前緣的磯山已“屹立鄱陽湖中”,族亭湖也並入鄱陽湖。王育民:《中國曆史地理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頁。據《明史地理誌》載,“湖長三百裏,亙南康、饒州、南昌、九江四府之境”,可以看出,在明朝鄱陽湖已是煙波浩渺。又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大作舟艦,高數丈,飾以丹漆,上下三級,級置走馬棚,下設板房為蔽,置數十,其中上下人語不相聞”(清)區作霖纂修:《餘幹縣誌》,同治十一年刊本,第460-461頁。如此之大舟艦能行走於鄱陽湖水麵上,足見湖水之深廣。到清代,民間有“沉梟陽浮都昌,沉海昏起吳城”之說,都昌和吳城的發展與鄱陽湖變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此可見。海昏縣故城被日益擴張的鄱陽湖所浸沒,鄱陽湖的擴展至此也達到了最高點。
對鄱陽湖水麵積的記錄,《進賢縣誌》雲:“鄱陽湖,縣北一百一十裏,郎禹貢彭蠡是也,隋以鄱陽山所接,故名鄱陽湖,合受上流諸水,周環數百裏,東至饒州府餘幹縣之康郎上,西至新建縣首陂裏,北至南康府都昌縣南,南至進賢縣北山。”(清)彭鍾華等纂,楊鬆兆、孫毓秀修:《中國地方誌集成進賢縣誌》卷二,同治九年刻本影印,第260頁。此對鄱陽湖水域麵積進行了大致記載。
在論述鄱陽湖曆史演變的同時,應廓清明清時期鄱陽湖地區行政的區劃情況。明清江西布政司轄區與今天的江西省境基本相同,鄱陽湖全在省境以內,湖區在行政隸屬上基本趨向集中。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在全國設置15個省級行政單位,統稱為“兩京十三布政司”。而明代江西布政使司,下設13府(南昌府、瑞州府、九江府、南康府、饒州府、廣信府、建昌府、撫州府、吉安府、臨江府、袁州府、贛州府、南安府)。鄱陽湖自東南向北將南康府分為東西兩個板塊,同樣,又將九江府分為東西兩個板塊而南北通入長江。饒州府府治鄱陽(今鄱陽縣),西瀕鄱陽湖。
清朝繼承元明以來的分省建製,以省為地方上的最大行政區域,下設府、廳、州、縣,構成地方上的省、府、縣三級基本行政係統組織。江西省設十三府,稱號同明朝時,但增直隸州一,為寧都州。而鄱陽湖區的行政區劃基本相同。據有關統計,弘治年間(1488-1505),湖區各縣共133萬餘人,到萬曆年間(1573-1620)下降為74萬餘人。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鹹豐元年(1851),江西全省人口增加了600餘萬,而湖區由306萬增為624萬,多300萬人《鄱陽湖研究》編委會:《鄱陽湖研究》,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第201頁。大致地看,鄱陽湖地區人民的生活基本富足,但當湖區發生洪澇及其他自然災害時,則可能陷入困境。
通常所說的鄱陽湖地區範圍是指南昌、新建、進賢、餘幹、鄱陽、都昌、湖口、星子、德安、永修及九江等11縣市,現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所指的區域,除以上11縣市以外,還增加了其外圍毗鄰的14個縣市,共計25個縣市,具體為彭澤、湖口、都昌、九江縣、星子、瑞昌、德安、永修、鄱陽、樂平、萬年、餘幹、餘江、臨川、東鄉、撫州市、豐城、清江(樟樹)、高安、安義、進賢、南昌、新建及南昌市、九江市的市區,共計麵積387606km2.《鄱陽湖研究》編委會:《鄱陽湖研究》,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第15頁。
(二)鄱陽湖的自然環境
1992年鄱陽湖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據有關資料統計,鄱陽湖流域麵積為162225km2,其中157086km2位於江西省境內,占整個流域麵積的96.8%;另外,江西境內的鄱陽湖流域麵積占江西國土麵積166947km2的94.1%。由於鄱陽湖擁有廣闊的流域麵積,水資源豐富和水質好,加之鄱陽湖擁有溫和的氣候、充足的降雨和陽光,使得該地區物種豐富,吸引著大量的珍稀水禽到此繁衍。另鄱陽湖的濕地生態係統,不僅為人類提供水資源、原料和食物,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汙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製土壤侵蝕等方麵均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其享有“大地之腎”之美譽,又素有“珍禽王國”、“候鳥天堂”之美名。鄱陽湖獨特的自然環境,除了具有科學研究價值之外,還蘊藏著巨大的社會經濟價值。江西省委、省政府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上報國家,並被國務院批準而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就充分體現了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功能價值與社會意義,同時,也體現了鄱陽湖生態區建設的經濟價值與科學價值。
在濕地方麵,鄱陽湖濕地是國際上六大濕地之一,鄱陽湖濕地生態係統在流域生態係統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包括對湖泊汙染物質的處理和淨化、洪水的分洪和蓄水、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功能。吳曰友、賴格英:《鄱陽湖生態環境基本特征及近期變化趨勢》,《甘肅科技》2009年第2期。在鄱陽湖濕地植被方麵,鄱陽湖雖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但鄱陽湖地區森林覆蓋率不高,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湖區現有宜林地5772km2,其中:林地3755km2(占65.1%),荒山荒地1505km2(占26.1%),疏林地305km2(占5.28%),灌木林地207km2(占3.6%);鄱陽湖濕地植被麵積2262km2,自岸向湖心,植被呈不規則的環帶狀分布。黃秋萍等:《鄱陽湖生態環境現狀、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對策》,《江西科學》2006年第6期。隨著林木采伐和經濟建設的發展,鄱陽湖周邊地帶的林地破壞也日益嚴重,許多林地淪為荒地和灌木山地,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鄱陽湖區的生態環境與發展。
在生物物種方麵,鄱陽湖在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中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樣性程度也最高。如鄱陽湖區的水生生物中以維管束植物較多,已查明的就有102種、魚類有122種、哺乳動物共有52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獸類:獐、大靈貓、雲豹、河麋穿山甲、金貓、小靈貓等),鳥類258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9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32種。同時,鄱陽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鶴越冬地,全世界約95%的白鶴在這越冬。趙其國、黃國勤、錢海燕:《鄱陽湖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土壤學報》2007年第2期。
在水域生態方麵,鄱陽湖水域生態係統上接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下接浩瀚長江,加上整個湖區生態係統內第四係含水層地下水總儲量可觀,鄱陽湖水資源非常豐富。《鄱陽湖研究》編委會:《鄱陽湖研究》,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297頁。據有關統計,鄱陽湖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570毫米,雨量豐富;1~3月為280mm~370mm,占全年降水量20%左右;4~6月為580mm~870mm,占全年降水量43%~50%;7~9月為280mm~360mm,占全年降水量18%~25%;10~12月為140mm~200mm,占全年降水量10%左右。馬逸麟、梅麗輝:《鄱陽湖區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3年第3期。同時,鄱陽湖入湖的水量由“五河”和“區間”徑流組成。“五河”入湖水量中,以贛江比重第一,占55.0%,信江第二,占14.4%,撫河第三,占12.1%,饒河和修水分別占9.3%、9.2%。《鄱陽湖研究》編委會:《鄱陽湖研究》,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頁。
水量和水質是水資源的兩個重要方麵,在水量方麵,鄱陽湖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有地表下水,有雨季降雨,有“五河”的徑流量等,鄱陽湖平均水深6米,流域麵積16.2萬平方公裏,湖泊儲水量250億~300億立方米,鄱陽湖湖水自湖口注入長江,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總和。王傑等主編:《長江大辭典》,武漢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頁。在水質方麵,鄱陽湖水體大,換水周期也比較短,湖水自淨和稀釋能力強,但隨著現代經濟建設的深入與發展,湖區周圍城市建設不斷跟進及城市工業化的推進,工業汙水、生活汙水以及農業化肥、農作物農藥使用等等,鄱陽湖生態環境經受著巨大的災難,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保護好這一泓清水,是時下江西人的共同責任與義務。言而總之,在全國的淡水湖泊中,鄱陽湖的水質總體上仍然屬於最好的湖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