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關於幾個概念的說明和史料的運用

  (一)幾個概念的說明

  本書主要是對明清時期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及其社會變遷進行研究,在此有必要對“明清時期”、“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等關鍵詞語所涵蓋的內容進行說明和解釋。

  明清時期。本書所討論的明清時期,其上限始於朱元璋建立明朝,即洪武元年(1368),其下限定於清滅亡即宣統三年(1911),時間跨度為543年。事實上,作為一個民俗、民間信仰與社會變遷的研究課題,其上限可上溯到宋元時期,下延可至民國甚至當代。

  鄱陽湖地區。鄱陽湖位於長江之南,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5°49′~116°46′、北緯28°24′~29°46′,與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五大河流(以下簡稱“五河”)尾閭相接的盆狀天然凹地,受長江、五河水位製約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連河湖(River connected lake)。這個湖在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因水域擴展到鄱陽縣境內,隋朝人命名為“鄱陽湖”,沿襲迄今。《鄱陽湖研究》編委會:《鄱陽湖研究》,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頁。鄱陽湖的水域、湖灘等地,分屬沿湖11個縣市,分別為當今南昌市、新建縣、進賢縣、餘幹縣、鄱陽縣、都昌縣、湖口縣、星子縣、德安縣、永修縣及九江市的行政疆域。本書書名所指的鄱陽湖地區亦指沿湖所在11縣市地區,即本書研究所涉及的空間範圍。

  民間信仰(Popular Religion)。對民間信仰的理解和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先看《辭海》的定義:“民間流行的對某種精神觀念、某種有形物體信奉敬仰的心理和行為。包括民間普遍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信。它不像宗教信仰有明確的傳人,嚴格的教義,嚴密的組織等,也不像宗教信仰更多地強調自我修行,它的思想基礎主要是萬物有靈論,故信奉的對象較為龐雜,體現的主要是唯心主義,也含有唯物主義和科學的成分,特別是民間流行的天地日月等自然信仰。”《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5120頁。再看《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的定義:“民間信仰是民間存在的對某種精神體、某種宗教的信奉和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間的傳承、人為宗教在民間的滲透、民間普遍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信。它有自發性、功利性、神秘性、民族性、區域性、散漫性等特征,與人為宗教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呈現出複雜的情況。”景琳、徐甸主編:《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0-12頁。而日本《平凡社大百科事典》定義為:“指沒有教義、教團組織的,屬於地方社會共同體的庶民信仰;它也被稱為民俗宗教、民間宗教、民眾宗教或傳承信仰(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信仰)。”《平凡社大百科事典》第14冊,(東京)平凡社1985年版,第558頁。三大辭典的解釋各執一端,但也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內容,即民間信仰沒有嚴格的教義,具有神秘性、原始性、功利性、區域性等特點。

  “民間信仰”這一學術用語最早為日本學者所廣泛運用。1891年,東京帝國大學設立宗教學專業時,首任教授姉崎正治(1873-1949),以自己在日本東北中奧地區的實地調查為基礎,在《哲學雜誌》第130期上發表了《中奧的民間信仰》一文,“民間信仰”這一學術用語首次被提出來。[日]姉崎正治:《中奧的民間信仰》,《哲學雜誌》第12卷第130期,明治三十年(1897)。截至1945年8月,據民俗學者鈴木岩弓的統計,日本曾使用“民間信仰”概念的著書有8部,論文59篇,鈴木岩弓著,何燕生譯:《民間信仰概念的在日本的形成及其演變》,《民俗研究》1998年第3期。民間信仰這一詞語得到廣泛運用和普遍的認同。一般來說,民間信仰中功利因素比重比較大,如一農民求子時,其信仰送子觀音,而當小孩出生後,他就可能不再信仰送子觀音了。

  在理解民間信仰這一概念的同時,需提及它與宗教信仰有何異同。對宗教信仰的解釋,法國愛彌爾塗爾幹認為,“真正的宗教信仰總是某個特定集體的共同信仰,這個集體不僅宣稱效忠於這些信仰,而且還要奉行與這些信仰有關的各種儀式,這些儀式不僅為所有集體成員逐一接受,而且完全屬於該群體本身,從而使這個集體成為一個統一體,每個集體成員都能夠感受到,他們有著共同的信念,他們可以借助這個信念團結起來”[法]愛彌爾 塗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頁。民間信仰與之比較,其對官方正統的信仰(宗教信仰)往往使接受或者仇恨,或者是幹脆不理睬。民間信仰屬於本土宗教,是植根於民眾當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的行為表現,它是在本土文化中自發產生的,中國的民間信仰為道教創生提供了直接基礎,為佛教傳入提供了間接基礎。美國學者Lloyd E。Eastman認為,中國的民間信仰可以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其起源在史前時代,近世以來,則從道教、佛教等教團宗教那裏獲取並繼承了各式各樣的觀念、性格。Lloyd E。Eastman,Family,Field,and Ancestors: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1550-1949.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8,p41-42.徐敏認為,“民間信仰是指民眾日常風俗習慣下的宗教傳統,是集體生活傳承而成的宗教規範與社會活動,是漢民族最為深層次的文化結構,在大傳統價值意識的傳播下被壓擠到民間的邊陲地帶,成為儒釋道三教的化外之民”徐敏:《鄉村民間宗教的研究綜述》,《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年第4期。楊慶堃認為,“民間信仰散布於社區結構和普通民眾的生活中,並不需要神職人員和固定的會員製信徒,在儀式方麵,民間信仰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祭拜發揮作用。春秋兩季舉行正式的祭拜,主持儀式的是地方官員或社區領袖,或兩者兼有,當地群眾普遍參與其中,私人的祭拜就是指個人到廟裏去拜拜,不舉行祭祀典禮的時候--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信仰就通過頌揚道德和神話傳說在人們生活中潛移默化,所有這些絲毫不帶有正統說教的故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成人之間或由成人向孩子口口相傳中將民間信仰承襲下來”[美]楊慶堃著,範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頁。林國平認為,民間信仰源自中國鄉村社會,是一種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地方神靈崇拜為核心,缺乏統一信仰體係,缺乏嚴格的教義教規、教職人員和組織係統,具有分散、自發、民間性質的一種信仰行為。林國平:《關於中國民間信仰的幾點思考》,《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宋兆麟在《民俗學概論》中提出:“民間信仰是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在民眾中自發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製度。”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87頁。

  近年來,許多歐美學者都傾向於認為民間信仰為庶民的信仰,是傳統的信仰,在社會各階層廣為流傳,其沒有固定的儀式和固定祭祀,沒有係統的教義和具體的組織,存在功利性和神秘性,為廣大老百姓所承襲。筆者對此比較認同,認為民間信仰是萬神崇拜,含一切自然山川河流神靈、祖宗崇拜、鬼神祭祀、英雄人物亡靈崇拜、動植物人格化神靈信仰等,無統一的信仰體係,無嚴格的教義、教規,無嚴格的固定教職人員及組織係統,其廣泛而自發存在於民間社區、社會村落、街頭巷尾,也可以存在王府人家、知識精英、社會上層,自發性、神秘性、功利性、區域性、鬆散性、多變性是其存在的特點。

  (二)史料的運用

  近年來,隨著社會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一般民眾生活方式進入了學者研究視野,但對一般民眾的研究材料限製較大,特別是在傳統的文獻中,反映一般民眾的史料相當的零散乃至缺乏,這就為相關研究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為做好文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筆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浸泡”在江西省圖書館、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與各地檔案館中搜集相關資料,力求將所有材料“一網打盡”,為本書研究提供充分豐富的材料基礎。本書材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類:

  1.正史類

  《後漢書》《明史》《明實錄》《清史稿》《清實錄》和一些官方文書等。

  2.地方誌類

  《饒州府誌》《南康府誌》《餘幹縣誌》《萬年縣誌》《德安縣誌》《都昌縣誌》《建昌縣誌》《湖口縣誌》《進賢縣誌》《鄱陽縣誌》《星子縣誌》《逍遙山萬壽宮通誌》等。

  3.詩集與對聯類

  明清詩人吟詠鄱陽湖及周邊地區風土人情的詩歌,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本人在田野調查中,在餘幹縣忠臣廟的管理人員手中偶得一本詩集《幹越曆代名人詩詞集》(胡普江主編,香港銀河出版社2003年版。幹越,餘幹的古名),該詩集收錄了268首詩,其中寫忠臣廟的詩就有20多首,許多詩作者不詳。該詩集是不可多得的記錄忠臣廟曆史變遷的文化史料,為本書的論述提供了新資料。對聯方麵,筆者田野調查中,諸多廟宇的對聯頗為豐富,對聯撰寫工整雅致,內涵豐富深刻,有許多典故和故事,史料價值頗高。小說方麵,雖然屬於文學作品,但其中的某些記載包括人物描寫,也是可資借鑒的,因此本書也予以收錄。

  4.家譜及田野調查資料類

  家譜是記錄家族變遷、盛衰、子弟傳承的宗族曆史,與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息息相關。簡而言之,家譜實際上是老百姓自己記錄自己家族的民間史書,有較高的可信度。從家族譜牒入手,了解鄱陽湖地區民俗民風,追溯民眾的宗族信仰與社會生活,挖掘明清時期鄱陽湖地區民間信仰的真實與原貌,並揭示湖區人民與地方社會及國家機構的關係,這是本書的一個重要思路。而田野調查是本書最適用、最實用和最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筆者通過走訪餘幹縣忠臣廟、鄱陽縣忠臣廟、都昌縣老爺廟、進賢縣許真君廟、南昌縣西山萬壽宮等地,並深入與當地民眾交流與麵談,獲得了一些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從而為本書的論證提供了有力論據。

  §§第二章 明清時期鄱陽湖地區的生態環境與民間信仰構成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