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當前影響高校穩定的主要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進步和高等教育事業改革進程的加快,影響高校穩定的因素涉及諸多方麵,不僅有國內因素,而且有國際因素;既有高校教育管理方麵的因素,亦有社會環境因素和高校師生自身因素等。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結合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因素:

  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在高校穩定影響因素問題中,有919名學生和437名教職工選擇了“網絡消極影響”,分別占80.5%和77.8%。這一結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人意料。學者們普遍認為“網絡消極影響”確實對高校穩定產生了影響,但是其影響之大卻未曾料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電子計算機日益大眾化,網絡越來越普及,網民數量年年大幅度增長。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7月21日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網)。在校大學生幾乎百分之百都是網民,智能手機、電腦己成為學習生活必需品。每天定時上網已成為許多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習慣。網絡由於虛擬性、高速性、跨地域性等特性的存在,使得有關部門對其監管難度甚大,網民數量的增多和移動媒體的快速發展更是加劇了難度,而這些因素導致網絡信息呈現出“遍地開花”之景,各式各樣的信息大量存在。在網絡為我們編織的這張無形信息網中,有正麵的、積極的信息,但也有政治謠言、腐朽反動思想、色情暴力等負麵、消極信息。高校大學生由於思想認識不成熟、生活閱曆不豐富和年輕氣盛等,考慮問題不全麵,遇事容易急躁,易衝動行事,極易被這些負麵信息所侵蝕。上網次數較多、時間較長等導致負麵信息危害程度加劇。調查表明,有555名學生將“上網”放在課餘時間主要活動的首位,占49.1%。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1小時的人數更是高達717人,占61.9%。

  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另外,在大學期間思想影響的調查中,901人表示受朋友影響更大,占76.88%。這很容易導致“以訛傳訛”,擴大負麵消息的受眾,甚至引發群體性輿論危機。而教職工由於受工作壓力、工資福利、職稱評定和晉升等問題的困擾,也容易被這些負麵信息侵蝕。調查顯示,59.1%的教職工認為其所從事的崗位地位、待遇和工作環境“一般”或“較差”,55.2%的教職工對自己目前的經濟收入與生活狀況“不太滿意”和“不滿意”,73.55%的教職工表示對“工作壓力”最為憂慮。

  (二)校園周邊環境複雜

  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在高校穩定影響因素問題中,有913名學生和437名教職工選擇了“校園周邊環境”,分別占79.90%和77.8%。大學擴招產生的巨大市場需求催生了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許多高校周邊網吧、餐飲、旅店、KTV、遊戲廳、發廊等活動場所遍地。在這些場所中,不少存在違規違法經營問題,治安管理比較混亂。這些場所中人員複雜,由於高校保安對進入校園的人員忽視證件審查等必要環節,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混入校園,致使盜竊、打架鬥毆等案件頻頻發生,這容易引發學生恐慌,進而對學校產生不滿,威脅高校的安全穩定。調查也表明,有40.7%的同學認為校園打架鬥毆的現象會偶爾出現,有8%和2.6%的同學甚至認為這種現象嚴重、非常嚴重。部分學生認為“校園打架鬥毆行為”主要發生在這些場所。另外,這些場所中惡習頗多,如沉迷遊戲、酗酒、色情服務、賭博等,極易對高校學生的思想產生重大不良影響,使其荒廢學業,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之路。

  (三)就業形勢嚴峻

  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在高校穩定影響因素問題中,有945名學生和409名教職工選擇了“就業形勢嚴峻”,分別占82.7%和72.8%。高校盡管被稱作“象牙塔”,但是生活在其中的師生總是要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這點在當前我國改革攻堅期表現尤為突出。當前,由於高校擴招,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透露,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27萬鄧暉,《2014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27萬》,《光明日報》,2013年12月11日。這預示著2014年將成為繼2013年“史上最難就業季”後的“更難就業季”,就業形勢可謂日趨嚴峻。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除了高校擴招外,還有以下兩點:第一,大學生就業預期過高,導致“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現象並存。第二,高校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應屆畢業生社會實踐能力不足,不能滿足用人單位需求。就業問題事關百姓民生,如果處理不好,勢必容易加劇大學生、家長對社會現實的不滿,進而有可能嚴重威脅高校穩定乃至社會穩定。

  (四)法治意識淡薄

  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在高校穩定影響因素問題中,有855名學生和420名教職工選擇了“法治意識淡薄”,分別占74.9%和74.7%。盡管研究表明黨和政府近些年依法治國成效比較顯著,教職工和學生對其評價“差”的僅分別占9.3%和10.8%;然而,由於多重因素的作用,目前大學生的法治意識總體而言還比較差,主要表現為法律基礎知識薄弱、維權意識不強等。此外,在社會矛盾凸顯這一大環境影響下,部分大學生由於缺乏正確的引導,甚至產生了“權大於法、錢大於法、不相信法”等錯誤觀念,這導致大學生很容易在問題麵前走向極端,嚴重威脅著高校穩定。研究顯示,在對學校不滿時,選擇“與學校有關部門直接溝通”,“通過學院或輔導員向學校反映”和“給校長或有關部門電子信箱發信”正當途徑解決的僅占35.6%,選擇非理性的“向同學發泄不滿情緒”,“通過網絡發泄不滿情緒”則達60.7%。

  大學生“法治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高校的法製教育不得力。主要表現為兩方麵:其一,高校很少進行法製教育。調查顯示,有35.7%的大學生表示“學校很少進行法製教育”。其二,部分高校雖然開設了法製教育課程,但多流於形式。調查顯示,表示“學校的法製教育效果一般或不好”的教職工和大學生比例分別占66.6%和48.3%。這主要是由於重視程度不夠、課程設置不合理以及教學不得法等多種原因造成。

  所在學校進行法製教育情況第二,大學生對增強自身法治觀念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由於法律知識和法治觀念與獎學金和就業等無關,加上法律自身存在的抽象性和枯燥性等,大學生往往隻注重專業課的學習,忽視基礎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法治觀念的培養。

  第三,社會大環境的不良影響。由於我國推行依法治國的時間還不長,社會上還沒有普遍形成“崇法尚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風氣,部分人員還存在“以權壓法”等辱法違法行為,這些都嚴重影響到了大學生的思想認識。

  (五)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收入分配不公與社會貧富分化”“學校設施落後、不足”“官員腐敗”“西方思潮和價值觀念”和“國內外突發事件”等五方麵。由於調查顯示這五方麵因素與網絡的消極影響、校園周邊環境複雜、法製意識淡薄和就業形勢嚴峻相比所占比重相對較低,故筆者在這裏隻做一個簡單的分析,不再一一詳細列明。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在高校穩定影響因素問題中,以上五方麵因素所選擇的人數及占。

  通過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收入分配不公與社會貧富分化”“學校設施落後、不足”“官員腐敗”“西方思潮和價值觀念”和“國內外突發事件”五選項中,“收入分配不公與社會貧富分化”所占比重要更高一點,因此,這裏筆者主要談一下該問題。盡管其與“就業問題”同屬於社會矛盾範疇,但後者對高校穩定的影響程度卻高於前者,筆者以為主要原因在於二者對大學生眼前利益的影響程度有差異,就業直接與畢業相關,更容易增加大學生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而收入分配、貧富分化與大學生畢業後的去向關係不大,且就業直接影響收入水平。“學校設施不足與落後”主要由於高校盲目擴招導致硬件設施跟不上,另外“校漂族”“周邊群眾”等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設施“供不應求”矛盾加劇。研究表明,有72.01%的大學生認為球場操場也是引發打架鬥毆的重要場所。盡管其他三方麵因素所占比重不大,但是我們也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