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為維護高校穩定、提升高校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長抓不懈。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給青年知識分子和舊知識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適應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頁。同年底,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中指出:新區學校安頓後的主要工作,“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師和青年學生中進行政治與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觀”。《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頁。1950年7月28日,《教育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全國高等學校應根據共同綱領的規定,“廢除政治上的反動課程,開設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的政治課程,借以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高等教育重要文獻選編(上)》,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研究室編,第5頁。總體上看,從新中國成立後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這一階段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容基本是以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主,但根據黨的主要任務,已經開始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關於新民主主義的理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並初步將中國革命曆史進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曆史進程結合起來。
1957年後,受“反右”整風影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處於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及1961年與1964年,教育部先後發布《改進高等學校共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意見》《關於改進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意見》,雖然再次明確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青年,但卻充斥了以階級鬥爭為中心的主要內容。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8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頒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意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征求意見稿,下簡稱《意見》),指出必須緊密聯係實際,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上把被林彪、“四人幫”顛倒的是非統統糾正過來。《意見》首先強調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認識問題,指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是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行動指南,因此,馬列主義理論課是社會主義各類高等學校的必修課。開設馬列主義理論課,是新中國大學區別於舊中國大學,社會主義高等學校區別於資本主義高等學校的一個重要標誌。教師必須教好,學生必須學好,各級領導必須管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頁。隨著基本經濟製度的調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我國出現了不同的社會階層,思想領域也出現多元化趨勢;在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國外敵對勢力也在意識形態領域不斷加緊滲透,一些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對青年學生產生了消極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麵臨挑戰。1985年6月,彭真發表講話,指出近年來由於沒有像新中國成立初期對於幹部、青年那樣,係統地普遍地組織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特別是對當前的一些重大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所做的係統的闡明不夠,從而引起一部分人思想比較混亂。《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8頁。8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要求在大學進行以中國革命史為中心的曆史教育,同時有分析有比較地介紹當代其他各種社會思潮,對錯誤的思潮要有分析的進行充分說理的批評,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對這些思潮進行鑒別和分析地能力,使高校廣大學生在對外開放的環境下有堅定的立場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教育文獻選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頁。
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發展,我們黨在理論上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起到了重大指導作用。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標誌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1993年8月,中組部、中宣部、國家教委頒發了《關於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幹意見》,指出我國進入到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曆史階段,新形勢對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堅持用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廣大黨員和教育師生員工。1994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幹意見》,明確指出:“以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中心內容。這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根本措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頁。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將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章總綱後,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頒發《關於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正式決定在全國高校開設“鄧小平理論概論”課,其課時數是其他課程的一倍,這次課程調整突出地增強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的理論成果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分量和地位。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我們黨在改革實踐中不斷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繼鄧小平理論之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成果。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確立為我們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治久安的戰略全局出發,采取一係列切實措施,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對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等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要通過深入開展社會實踐、大力建設校園文化、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等途徑,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185頁。2005年1月7日,胡錦濤繼續就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一問題發表講話,要求要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範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麵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639頁。根據中央這一精神,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強調要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大學生,堅持理論聯係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不斷改進教育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力爭在幾年內,使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有明顯改善。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不僅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了大批的優秀人才,而且還有力地保障了高校的穩定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