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七章 修堤為民治水患 獻策衛國拒強敵

  新建縣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錦江、修水下遊,鄱陽湖的西南邊緣。“吾邑十六鄉,居山者九,瀕湖者七,山憂旱,湖憂澇,家鮮蓋藏……”(道光辛醜科探花胡家玉撰《程憩棠先生入祀東館記》)道光年間,洪澇災害一場接著一場,恰如當地民諺所言:“道光道光,十年九荒。”胡家玉有詩《江鄉水災吟》:“我家西昌之西鄉,西濱章水東鄱陽。厥田上下跨荊揚,與水爭地築堤防。我生之初蛟龍藏,雲霓時或引領望。圩外戽水灌陂塘,人力盡瘁歲豐穰。無何讖語應道光,江湖清淺變為桑。一日三雨輒汪洋,十年九載成災荒。窮簷屬饜無糟糠,先發屋瓦後棟梁。花村鞠為茂草場,道光況複賊鴟張。篷帆如蟻圍城隍,南州浩劫遭紅羊。風聲鶴唳走且僵,孱兒弱女委路旁。流離轉徙逾十霜,縱然涸複誰分秧?吏胥枉催上下忙,毅皇軫念民如傷。大沛恩輸蠲逋亡,歡聲雷動遍八方。父老至今不能忘,籲嗟呼,父老至今不能忘!”

  據《程氏家譜》和《新建縣誌》記載:“逢祿……道光庚寅、辛卯以後迭遭水患,屢傾囊濟困,以賑族鄰。”

  道光十四年(1834),程楙采代理山東按察使,道光十六年(1836年)升為安徽布政史。剛上任,時值長江漲大水,地處安徽、江西、湖北三界交界的宿鬆縣內康公堤十分危險。這座圩堤保障三省部分民眾生命財產,程楙采日夜在圩堤上指揮搶險救災。他身為行政長官,極力從各方麵籌集資金,發動民眾,加高加固圩堤,而沒有向當地官府及百姓攤派,當地民眾非常感激。

  程楙采在抗洪一線

  據傳,在洪峰來到的關鍵時刻,風大浪急,圩堤搖搖欲墜。程楙采在危急時刻,取下官帽,拋入滾滾波濤之中。頓時,奇跡出現了,洶湧的波濤平靜下來,洪水也慢慢退下。圩堤上民眾一片歡騰,齊聲高呼:程老爺保住了圩堤。抗洪結束後,民眾在圩堤上立了一塊石碑,記述了這次抗洪的經過,並改稱此堤為“程公堤”。

  江西與安徽毗鄰,均臨長江,安徽有水患,江西也會有水災。據《新建縣誌》載:“程楙采……庚子由皖撫署聞本鄉圩堤水壞,厥父有捐修之義,即出製錢萬串修築,以成父誌,人鹹誦之……”程楙采在贛皖兩省聲名大振,有口皆碑。

  兄弟三人經常書信往來,談到江西尤其是家鄉遭受水患的事,一致認為要給予必要的幫助。

  “雲南巡撫程矞采與其胞弟江蘇布政使程煥采捐銀六千兩以備江西賑濟,著準其交存在雲南藩庫移谘江西巡撫於應解雲南餉銀內照數互相撥抵。”(道光二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內閣奉上諭。程矞采奏捐銀備賑一折。)至戊申(1848)水荒更甚,又與胞弟程煥采兄弟倡捐米四千石,分別賑濟儀鳳鄉災民,另外各助錢五六千緡,以周濟他人貧苦。

  程煥采遷江蘇布政使,旋以病劇告歸。值裏中大水,慨然出粟周濟,裏無饑人。每年從大年初一至初七,程家土屋前均要設置大鍋煮粥,散給困難民眾。

  “逢祿……平生輕財好義……庚子修築新增、太平、太有、豐盈等圩共計十餘處,捐緡萬串……”

  道光十九年(1839),程楙采升為安徽巡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察,兼提督銜,並理安徽學政。這時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他向朝廷上奏《防夷務練水勇疏》,指出:“海疆要著,莫亟為募練水勇,酌減客兵。”他認為客兵調至海防有三不便:一是客兵在路上奔走,筋疲力盡;二是不服水土;三是後勤供給不上。而從當地招募水兵有五條好處:一是當地人生活在海邊,習慣海邊風浪;二是當地人熟悉海島路徑,容易偵察敵情;三是自衛家鄉,積極性高;四是招募當地人,戰時入伍,平時可以返家;五是節省物力,用支付客家兵的經費訓練兵團綽綽有餘。當時安徽的兵勇多調浙江,程楙采下令在當地招募民兵進行訓練,防止英軍入侵。後來,江寧告急,程楙采立即趕赴蕪湖,勘察地形,招兵防堵,並選擇險要地形埋伏兵勇,抗擊入侵之敵。他又上奏關於抗擊英軍四件事:一是占領有利地形;二是設立遮攔,以提高士氣;三是用小股兵力騷擾或奇襲敵人;四是準備船隻,待有利時機圍困和火攻敵艦。程楙采日夜籌劃為士兵立屏障,特別製作了一種護身器械,用牛皮和鋼盔做鎧甲,大大提高了士兵戰鬥力。他堅決支持欽差大臣林則徐禁煙,英勇抗擊英軍侵略,在共同的對敵鬥爭中進一步加深了與林則徐的友情。

  抗英前線

  道光二十二年,皖省望江縣民宋誌忠因與查六壽未婚妻朋氏通奸懷孕,欲娶朋氏為妻,將查六壽殺害。殺人時,朋氏喊人救命,事後朋氏又先將宋告官,宋誌忠即被拿監。臬司周祖植將此案轉安慶府知府仇恩榮核議並報巡撫程楙采。程楙采感到人命關天,將自己對本案的看法一並上奏皇上。當時法律隻有懲罰親夫殺奸夫的條文,沒有懲罰奸夫殺親夫的條文,也沒有未婚女子因奸夫殺親夫被懲罰的先例,隻有依情依理而斷。

  程楙采認為,奸夫殺親夫比親夫殺奸夫情節更嚴重,奪人妻還傷人命,應斬立決。朋氏雖有奸情,但並未與奸夫謀害親夫,且事發後又先告官,應從輕按“貞節”定罪。程楙采奏請皇上令刑部製定相關律例頒發以便民眾遵守,避免罪有出入。程楙采此舉填補了清朝法律條文的一些空白。

  由於在抵抗英軍侵略戰爭中立了功,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廷又調程楙采於抗英前線--浙江任巡撫,兼管兩浙鹽政。程楙采在接到調任聖旨的第五天,終因勞累成疾,未到浙江赴任,病死在安徽巡撫衙內,享年僅55歲。

  矞采得知楙采升任浙江巡撫時任廣東巡撫,並主持廣東學政,因有點閑暇,便乘一艘大客輪來安徽巡撫衙探望楙采,順便也想就與英軍交往的一些事情與其商討。此時,楙采正患重病,不能前往碼頭親迎兄長,便派長子鼎芬騎馬去迎。矞采見楙采不來卻叫兒子來迎,自己也是堂堂二品大員,雖然比楙采晚一年,但畢竟還是兄長,楙采這樣做實在輕慢了他,一氣之下叫下屬調轉船頭,把船開回去了。剛回到廣東時就接到報喪的人傳來楙采去世的消息,便知誤會了弟弟,深感懊悔,淚水奪眶而出。

  程楙采英年早逝,道光帝失去了一位對“抗夷”有獨到見解的能臣,失去了一位能保一方平安的封疆大吏,傷感之餘追封程楙采為“資政大夫,振威將軍”,並入祀鄉賢祠。

  程楙采在“一門三督撫”中年齡最小,仕途升遷最快,為官勤政幹練,極富文韜武略,官聲尤佳,深得道光帝賞識,是土屋程氏家族“封侯拜相”的希望。據說,程家土屋所有大門上方石板沒有題刻文字的“無字匾額”,就是留待程楙采“入閣”之後再題刻的,隻可惜程楙采英年早逝,留下了千古遺憾。

  程楙采厚族篤家,澤被鄉鄰。庚子由皖署得知,本鄉圩堤被洪水衝垮,父輩倡捐修築,即出資萬串以成父誌,鄉鹹誦之。道光十一年(1831),程楙采倡議創建賓興會,對本縣每位進京趕考的舉人資助白銀五十兩。“鹹豐年間,粵匪竄江鄉,蹂躪幾遍。吾邑兵荒交困,逃命避難之不暇,而累科公車絡繹不絕。微賓興之費,先生之力,何苦是耶!夫國家設科舉以網羅天下賢俊,孜孜汲汲,惟恐不逮。先生此舉,能令吾邑敦品勵學懷抱利器之士及時貢朝廷供任,使不致終老牖下,其有裨於聖天子作人之雅化,豈添新哉?”(胡家玉《程憩棠先生入祀東館記》)新建學子廣受恩澤,把程楙采的靈位入祀北京新建會館東館,和文昌(孔子)、關帝、福主諸神一道享受祭祀。程楙采還與兄等捐立義倉義學,全力支持家鄉人文建設。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