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序二 汪山土庫--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宅院(自序)

  在煙雨朦朧、如詩如畫的江南鄱陽湖畔,一座秀美而古樸的土庫掩映在汪山的青翠綠蔭中。

  當你走進汪山土庫,定會流連忘返,驚歎不已,驚歎她比流坑古宅多了幾分富麗和氣派,驚歎她比安義古村多了幾分幽雅和壯觀,甚至驚歎她比名聞遐邇的喬家大院也多了幾分莊重和豪氣。因為這是一座獨具特色、氣勢宏偉的官宦豪宅,是一幅展示江南土庫文化的恢宏畫卷,是一曲反映贛鄱民俗風情的田園牧歌。

  走進這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袤而清新的田園風光烘托著土庫的靜謐和古韻,鄉間的自然美和古宅的風格美水乳交融,門前的旗杆“金雞報曉”與田間勞作聲遙相呼應。雅與俗的共存,今與古的合拍,讓你有穿越時空之感。

  汪山土庫始建於清朝道光初年,至鹹豐元年(1851)粗具規模。整個建築坐北朝南,依山枕水,以祖堂為中心,東西兩側一字排開,長達337米,南北寬180米,占地108畝,內有房屋25幢、房間1443間、大小天井572個。與鄱陽湖地區許多民居一樣,由於地勢低窪,雨水充沛,易潮易澇,所以建築結構采取外牆青磚立鬥灌土、牆內側定磉立柱承重的形式,外觀青磚黛瓦,封火山牆,內部巷道縱橫、花樓重門,置身其中,冬暖夏涼,舒適宜人,晴無日曬,雨不濕鞋;木雕、石雕、磚雕上的龍騰鳳舞、獅子滾球、八仙過海、梅蘭竹鬆等圖案皆精美絕倫,神采飛揚。

  汪山土庫具有宮廷建築之勢、蘇州園林之秀、徽派建築之姿、圍屋建築之奇,富貴而莊嚴,明朗而簡潔,是贛鄱地區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美譽。有專家認為,人文鼎盛的汪山土庫是晚清至民國贛文化的一朵奇葩。

  如果說新建乃千年古縣,人傑地靈,那麽我們完全可以如是說:地靈,靈在汪山土庫;人傑,傑在程氏家族。

  也許是時代的垂青,也許是“風水寶地”的靈性,也許是程氏家族的自身努力,汪山土庫成就了一代代的精英和人才。“一門三督撫,五裏六翰林”這句話不是“民謠”,更不是“傳說”,而是實實在在的“史稱”。

  汪山土庫的祖堂內至今還懸掛著許多“進士”“翰林”牌匾,門前一排排的旗杆上立著金雞,象征著金雞報曉、功成名就之意。當地民謠如是說:“大戶門前一對雞,有翅無毛不能飛,當官不用千金買,三篇文章一首詩。”

  清代嘉慶末年,程氏家族三兄弟程矞采、程煥采、程楙采才華橫溢,功成名就。他們分別官至湖廣總督、江蘇巡撫和安徽巡撫。他們像所有封建士大夫一樣,都有著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和人脈傳承的心願,因此在大塘的汪山崗上籌建了這座獨具風格的土庫,給家鄉土地帶來一分文明和靈秀,也給家鄉的民風帶來一分淳樸和厚實,更重要的是給故鄉的父老鄉親帶來一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資源。

  自清代末年到民國百餘年間,程氏家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共出進士4名、舉人11名、大小官員和社會名流100餘名。程氏一門不僅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豪門旺族,而且在為人處世及社會交往方麵極得人緣和人心,如民族英雄林則徐、一代名臣曾國藩、帝師翁同龢等達官顯貴都與汪山土庫程氏家族有過密切交往,曾駐足汪山土庫並留下墨寶。

  “湖山意氣歸詞苑,兄弟文章入選樓”,林則徐這一題聯對仗工整,既樸實無華又含蓄雋永,不僅生動地讚賞了程氏三兄弟的文筆和才華,而且把汪山土庫的環境和風貌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從字裏行間,我們不難領悟到當年程氏三兄弟的為人處世和大氣、開朗、豁達、沉穩、正直的氣質與品德。

  當你閑庭信步又全神貫注地觀賞和瀏覽這頗為雄壯的古宅時,你會驚奇地發現,當年的大戶人家和豪門竟然沒有女子的“繡樓”,卻有好幾處私塾學堂,諸如“望廬樓”“稻花香館”等,說明程氏家族具有開明開放、男女平等的進步思想和重視教育的文明理念。“女子無才便是德”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陳規舊習和傳統觀念的跡象,在這偌大的古宅蕩然無存。

  “稻花香館”既有私塾學堂,又有吃住之所,濃厚的文化積澱和底蘊,使這裏走出去一批批的名人雅士、人才精英和達官顯貴,如程學恂、程天放、程翠英、程時煃、程繡、程應鏐等。與此同時,程氏先輩還曾倡導和建立“賓興會”,為當地貧困子弟進京科考提供盤纏和食宿,福被百姓,恩澤四方,極大地鼓勵和振興了當地讀書的風氣和進取理念。

  被世人譽為“詩、書、畫三絕”的程學恂是中國近代江西文壇與陳三立齊名的“同光體”代表人物,從小在汪山土庫接受私塾教育,熟讀《四書》《五經》,是江西省地方誌的主纂之一,他每日一詩或隔日一詩,有《影史樓詩鈔》和大量書畫作品存世。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指揮家和歌唱家程懋筠,以其代表作國民黨黨歌和中華民國國歌而一舉成名,蜚聲海內外。同時在江西創辦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和專家學者。

  程矞采曾孫程天放,五四運動時為上海學生聯合會主席,曾積極組織上海大學生上街示威遊行,聲援北京學生運動,後追隨孫中山加入國民黨,先後擔任江西省教育廳長、浙江大學校長,二戰時任駐德國大使,返國後任四川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教育部長,考試院副院長等職。

  其後裔程時煃、程應銓、程應鏐、程懋坪等人都為我國教育科技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汪山土庫,人才輩出,程氏家族,學風傳世。與其說是官宦人家,不如說是書香門第、教育世家。

  當你跨過那厚實而蒼老的石階和門檻,走進一間間牆壁斑駁的廳堂和房間,穿過一條條幽深的通廊和小巷的時候,可以看出,時代的變革和歲月的流逝,早已讓當年顯赫一時的“江南小朝廷”風光不再,舊物舊景,仿佛在向遊人訴說一段程氏家族坎坷多舛的興衰史。

  汪山土庫像一位曆史老人,矗立在這片土地上,感受著近代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土地改革,從“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汪山土庫程氏家族的許多人都站在曆史的前沿,演出了一幕幕鮮活的人生活劇。

  程氏三兄弟雖然官至一、二品,但處在風雨飄搖的晚清,先是鴉片戰爭英軍入侵,後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鴉片戰爭時,程矞采任江蘇巡撫,因朝廷主降派羈絆,抵抗英軍不力,導致鎮江失守,被革職留任。他回到家鄉,謝絕親朋來往,閉門思過,因而汪山土庫有個“退思堂”。後升遷至湖廣總督,因抵抗太平軍不力,兒子戰死,一氣之下掛印出走,遭人彈劾,被流放新疆。老二程煥采因厭倦官場主動辭職。老三程楙采本為安徽巡撫調任浙江巡撫,還未來得及赴任就英年早逝。

  程煥采之子程誌和官至虞衙司員外郎,欽加四品銜,與翁同龢、端方等誌氣相投。甲午戰爭失敗,他深感朝中多誤國之臣,深以為恥,至議和後即毅然辭官回籍。

  太平軍到南昌後來到汪山土庫,抬走“元寶銀60萬兩”,“其餘錠件金珠無算”;日本鬼子侵入中國後,在汪山土庫駐紮了多年,掠走的藏品和典籍足足裝了三大船;“文化大革命”期間,土庫的木雕、石雕、磚雕也被作為封、資、修的東西而遭毀壞。1995年大塘遭水災,當地政府把受災的群眾安置在汪山土庫,因為生活困難,有人把土庫內的梁柱、板壁也拆去許多。近年來,南昌市委、市政府和新建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汪山土庫古建築保護,花費了幾千萬元巨資進行搶救性修複,所以才有今天這個麵貌呈現在我們麵前。

  由於汪山土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價值,是鄱陽湖地區特殊民居的範例,所以2004年汪山土庫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府第文化博物館”,先後被列為市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又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鄉村的黃昏是美麗的,金色的晚霞映紅了西天,忙碌一天的農民扛著犁耙,趕著耕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牧童晚歸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靜謐的村莊飄起了嫋嫋炊煙,汪山土庫在靜謐的環境中顯得更加莊重古樸。

  走進汪山土庫,我們不僅可以深切感受到府第書香,還可以品嚐清香濃鬱的清明酒和肥而不膩的東坡肉,享受那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初春時節可以觀賞漫山遍野金黃的油菜花,夏天則可看到亭亭玉立的荷葉紅花,秋天是一片金燦燦的稻穀,冬天又是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隨著修複工程的逐步完成,汪山土庫將以更加宏偉的姿態、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在世人麵前,成為中國府第文化的經典之作,成為環鄱陽湖文化休閑旅遊勝地,成為都市遊客的最佳去處。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