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姓向海外遷移的曆史久遠。據韓國白川趙氏大宗會刊刊行的《白川趙氏大同世譜卷之首》記載,趙惟固於高麗景宗四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即由陸路流亡到了高麗,改名趙之遴,字撰叔,並在高麗仕至上公,成為白川趙氏的始祖。
早在明末,為求得生存和發展,東南沿海的部分農民和工商業者不惜冒險遠涉重洋到海外,這其中有趙姓人士,其民族構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北美地區。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老撾、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有分布;壯族中的趙姓散布於越南、老撾、泰國等地。20世紀50年代,一些遷居台灣的趙姓人士移居北美,主要是美國。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一些趙姓人士通過留學、經商等途徑,移居海外。他們發揚不斷進取的精神,取得了突出成就。語言學家趙元任、畫家趙無極、著名記者趙浩生等是海外趙姓中的佼佼者。
趙元任(1892-1982),字宣仲,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清朝文史大家趙翼的六世孫。
1892年11月3日生於天津。父親衡年中過舉人,善吹笛。母親馮萊蓀善詩詞及昆曲。
1900年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讀書。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對他一生事業有著深刻的影響。
他從小就顯露出語言天才,各種方言一學就會。14歲進常州溪山小學。190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預科,成績優異,英語、德語都學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語教師嘉化的喜愛。嘉化常邀他去家中作客。嘉化夫人善於彈鋼琴和唱歌,他跟嘉化夫人學唱過《可愛的家庭》和《離別歌》(亦譯《天長地久》)等歌曲,是為他接受西方音樂之始。
1909年趙元任考取了留學美國的官費生,在康乃爾大學主修數學,選修物理、音樂。向薑斯東學習作曲,向誇爾斯學習鋼琴與和聲,向席佛曼學習鋼琴,還上過多年的聲樂課。1914年獲數學學士學位。在該校哲學院研究一年後,1915年入哈佛大學主修哲學並繼續選修音樂,在哈佛期間的音樂教授有希爾和斯帕爾丁。19l8年在哈佛獲哲學博士學位。又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學作過一年研究生。1919年回康乃爾大學物理係任教一年。
1920年回國擔任清華學校的物理、數學和心理學課程,同年冬曾為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來華講學擔任翻譯。在清華期間,與楊步偉結婚。
1921年趙元任夫婦到了美國,趙元任在哈佛大學任哲學和中文講師並研究語言學。
1925年,趙元任回清華大學教授數學、物理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中國現代方言、中國樂譜樂調和西洋音樂欣賞等課程。他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1928年作為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進行了大量的語言田野調查和民間音樂采風工作。
1938-1939年教學於夏威夷大學,在那裏開設過中國音樂課程。1938至1941年,教學於耶魯大學。之後五年,又回哈佛任教並參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編輯工作,其間加入了美國國籍。1946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朱家驊拍電報請趙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學校長。趙元任回電謝絕。
從1947年到1962年退休為止,趙元任在伯克萊加州大學教授中國語文和語言學,退休後仍擔任加州大學離職教授。1945年當選為美國語言學學會主席。1952年榮任阿加細基金會東方語和語文學教授。1959年曾到台灣大學講學。1960年又被選為美國東方學會主席。
1973年5月,中美關係正常化剛起步,趙元任夫婦就偕外孫女昭波和女婿邁克回國探親,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周總理還跟趙元任談到文字改革和趙元任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
1981年,喪妻不久的趙元任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之邀,偕長女趙如蘭、女婿卞學磺、四女趙小中再次回國探親,受到全國政協主席鄧小平的熱情接見,並接受北京大學授予的名譽教授稱號。
1982年2月24日,趙元任逝世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坎布裏奇。加州大學為他設立了趙元任基金會,4月4日隆重舉行了趙元任逝世紀念會。
主要著作有:《國語新詩韻》《現代吳語的研究》《廣西瑤歌記音》《粵語入門》(英文版)《中國社會與語言各方麵》(英文版)《中國話的文法》《中國話的讀物》、《語言問題》《通字方案》,出版有《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等。
趙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詩歌集》(1928)《兒童節歌曲集》(1934)《曉莊歌曲》(1936)《民眾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趙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提議並推動下,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五線譜版的《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由其長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趙如蘭編輯),收有歌曲83首、編配合唱歌曲24首、編配民歌19首、器樂小品6首,總計一百三十二首作品。
趙無極(法文名Zao wou-ki,1921-2013)1921年出生於北京一個古老的世家,六個月時隨父母遷居南通。族譜可上溯至宋朝皇族。祖父是名秀才,父親是銀行家、收藏家。“無極”的名字是信奉道教的祖父給他起的,這一哲學思想也構成了趙無極藝術理念的內涵。
喚醒趙無極藝術愛好的是青銅器,14歲時他選擇了繪畫這個職業。父親支持他當畫家的願望,還親自陪同趙無極到杭州考學,使他順利地考入杭州美術專科學校學習繪畫。當時的杭州美專人才濟濟,趙無極的老師是吳大羽和潘天壽。
趙無極在杭州藝專任教6年。他是學校裏最年輕的教師。他受到林風眠的指教,從中學到的不是具體的繪畫技巧,而是林風眠敢於創新、追求藝術自由境界的精神。在六年的學校生涯中,他對學院式教育不感興趣,努力捕捉構圖的“理”與“力”,以自己的方式開始創作油畫。1941年趙無極在重慶首次舉辦個人畫展,畫作風格深受馬蒂斯和畢加索的影響。翌年,他在重慶國立自然曆史博物館組織了林風眠、關良受、丁衍庸、李仲生、倪貽德和自己的六人展。展出受到知識分子和年輕藝術家們的熱烈歡迎。
這時趙無極開始向往西方的繪畫藝術,林風眠勸他到國外留學兩年,並為他預留了一個教授的位置。他選擇了藝術之都法國。
1948年他遠赴巴黎,開始了一條嶄新的藝術探索之路。在隨後的幾年內,他周遊歐美等國。這一時期的繪畫深受保羅克利繪畫的影響。受中間藝術影響的克利倡導“藝術不是為再現可見事物,而是要變不可見為可見”,在更高的層次上向趙無極所熟悉的重“神似”、講“意境”的中國美學思想靠近。趙無極在歐洲重新發現了“中國”。
50年代的巴黎是抽象藝術活躍的時期,到巴黎不久的趙無極轉向抽象探索,畫作脫離敘事性因素,借助抽象符號表現物象之外純粹的象征意義。趙無極的畫風發生重要轉變,這一階段的代表作是:《風》(1954年)《淹沒的城市》(1955年)《河流》與《沼澤》(1956年)《大地本無形》(1957年)和《我們倆》(1957年)。
1957年,趙無極在美國之行中接觸到那裏的抽象繪畫,頗受震動。於是,他放棄象形文字式的符號象征,而轉向更加直接表述精神、宣泄情感的表達方式他用大筆自由塗抹。在撲朔迷離的色彩光線和複雜多變的空間結構中或抒發感受,或描繪幻象。1959年後他的作品以創作日期命名,為的是讓觀眾不受任何畫麵以外因素影響而直接體驗繪畫意境。趙無極形成自己成熟而獨特的風格。
1961年,趙無極結交了《西方的誘惑》一書的作者安德列馬爾羅,馬爾羅是當時法國的文化部長,在其關照下,趙無極於1964年成為法國公民。
50年代後趙無極的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為基調,筆觸激烈,充滿力度,畫麵極富運動感,70年代中期以後,趙無極繪畫進入另一階段,其油畫技巧日臻嫻熟,色彩變得豔麗明亮,畫麵更側重對空間和光線的追求,蘊含天地水火等種種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風景的意味,氣氛越來越平靜。進入90年代,趙無極的繪畫更是爐火純青,一方麵,更顯物象影響,如《90年10月25日》具月光水波之象,《96年2月6日》呈崗巒林木之形;另一方麵,卻又化入象外之象,進一步體現中國哲學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虛靜忘我的精神境界。
趙無極在歐洲重新發現了中國哲學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虛靜忘我的精神意境,作了一個似乎西方式的詮釋。他的畫具有中國從五代到北宋的大家風範,他以更高的文化見識,從遠距離把握到中國唐宋以來的藝術傳統。
1985年4月,趙無極接受杭州美術學院的邀請,到杭州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美術教師做為期一個月的講學。1998年,上海、北京、廣州相繼邀請他舉辦展覽。2004年6月,由中國文化部藝術司和法國外交部藝術行動協會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等多家單位協辦的“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展”在北京舉行。此次展覽得到了中、法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江澤民主席和法國總統希拉克分別為畫展題詞。在他藝術生涯達到巔峰,藝術風格完全成熟時,集其60年創作成就的百餘幅精品展覽,成為他獻給祖國的一份珍貴禮物。
趙無極的藝術裏程經曆了每一個大師所特有的天分、勤奮、機遇的過程。幸運伴隨著他,榮譽也接踵而至。他的作品被陳列在巴黎蓬皮杜現代藝術博物館裏。2002年10月,在香港佳士得舉行的“20世紀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趙無極1966年完成的描畫了宇宙中黑暗與光明的三聯屏式作品《1466》,以755萬港元成交,創華人畫家油畫作品最高成交價世界紀錄。2005年5月,趙無極一幅闊2.8公尺、長10公尺的三連畫巨作《June-October 1985》(1985年6月-10月),在香港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以1804萬港元脫手,創下中國油畫世界拍賣紀錄,同時創下趙無極作品最高成交價的世界紀錄。對中國文化興趣濃厚的法國總統希拉克非常欣賞趙無極的繪畫,曾多次邀請他出席為到訪的中國領導人舉行的國宴。1998年朱鎔基總理訪法時,希拉克總統特意購買了趙無極的一幅畫作為送給朱總理的禮品。
趙無極曾榮獲法國榮譽勳位團三級勳章、法國國家勳位團三級勳章、藝術文學勳位團一級勳章和巴黎市榮譽獎章等。有人幽默地說,趙無極是被拿破侖親自證明為當代世界級大畫家的。按拿破侖的標準,隻有享有世界聲譽的法國大藝術家才能獲此殊榮。2002年12月,趙無極成為繼畫家朱德群之後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終身院士的第二位華人畫家。
趙無極以他的繪畫藝術加深了早就醉心於東方的西方人和著迷於西方的東方人之間的對話,而國際藝術界給予他的許多榮譽和尊敬,也是中國藝術的自豪與榮耀。
趙浩生(1920-2012),河南省息縣人。11月29日出生,按族譜推算,應是大宋皇帝趙匡胤的後代。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時,他正在開封讀高中一年級。開封淪陷後,他就回到河南息縣老家,全心投入抗敵救亡運動。在席卷全國的抗戰烽火中,他四處輾轉。其間,他目睹了慘絕人寰的武漢和重慶大轟炸,經曆了八年離亂的流亡生活,備嚐艱辛並染上當時是不治之症的肺結核。所有這些苦難而動蕩的經曆,後來都成了他從事寫作的最好材料,也更加激起了他澎湃的愛國熱情,培養了他宣傳表達這種熱情的口才和能力。
從事寫作,投身新聞事業,是趙浩生的夙願。還是在四川省萬縣金陵中學念書期間,他就開始給萬縣《萬州日報》副刊投稿。到蘭州後,他又在《西北日報》副刊上發表了不少考證中國古典詩詞中有關西北的研究文章,還給其他報刊寫時事、劇評、翻譯、雜文、散文、通訊等。
抗戰勝利後,他到了重慶,在國民黨的《中央日報》任記者。此外,他還先後擔任上海《申報》特約記者、《東南日報》駐南京和日本特派員、《平民日報》駐南京特派員、香港《星島日報》駐東京特派員等。
趙浩生是許多具有曆史意義、富有戲劇性曆史場麵的見證人,也是當時極少數活躍於新聞界並在多家報刊上撰寫專欄的著名記者之一。從重慶到南京,從毛澤東訪問重慶到政治協商會議,他是一直追蹤采訪國共和談的記者,報道了圍繞著國共和談的許多重要新聞。他很榮幸,在國共和談以及此後的許多重要曆史時刻,如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元帥和周恩來、民主同盟及馮玉祥等各方人士的會麵、轟動一時的“校場口事件”、蔣介石和毛澤東的重慶談判、國共和談宣告徹底破裂、蔣介石政權的沒落、日本一級戰犯東條英機在東京戰犯監獄被宣布由中美英蘇四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驗明正身處以絞刑、美國杜魯門總統將指揮朝鮮戰場的麥克阿瑟元帥撤職回國等等,他都身在現場進行報道。
1948年初夏,他抵達美國舊金山。他從美國11所大學中,挑選了提供全額獎學金的在伊利諾大學攻讀美國外交史,師從雙目失明卻著作等身的史密斯教授。1960年大學畢業後,他受聘於美國常春藤聯合會大學之一的、1701年建校的耶魯(Yale)大學,在東亞語言文學係任教,直至1986年辦理退休手續。該校給他最深的感受是:代表耶魯精神的嚴謹的治學態度。
他自稱是一位“住美國洋房,娶日本太太,吃中國飯菜”,有著中西合璧式情懷、可親而幽默的“中國小老頭兒”。趙浩生伉儷育有一女一子,女兒趙惠純、兒子趙惠程均事業有成。
從1966年起,趙浩生一邊當教授,一邊重溫記者生涯。他以美國記者、專欄作家的身份,開辟“海外觀察”專欄,采訪海峽兩岸眾多風雲人物,陸續在國內《參考消息》和海內外報刊發表嘔心瀝血所寫的係列作品,使海外僑胞了解了新中國,一時間掀起了對中國大陸的認同回歸熱。他的文章,對當時封閉的中國大陸的讀者而言,更是爭相傳看、先睹為快,成了人們窺視美國社會的窗口,揭開西方神秘麵紗的指南。他撰寫的《漫話美國新聞事業》當時成了新聞記者和大學新聞係的教材。《漫話美國總統選舉》一書,幾乎每當美國總統選舉前夕,就會再版一次。
在尼克鬆總統訪華、中國成功展開“乒乓外交”之後,趙浩生積蓄了27年的思鄉懷故之情猶如長江、黃河般洶湧澎湃。1973年5月8日,52歲的他和太太今泉從香港羅湖入境,首次回祖國進行了52天的還鄉之行。在抵達北京的當晚,他就應周恩來總理之邀,出席了歡迎越南黨政領導人黎筍、範文同的國宴。
從1973年以來,趙浩生已經回國八十餘次。他說:“在中國,有我的親人,有我的事業,有我的最愛的京劇。那裏,有我的根。我雖然是外籍,但不是外人。能為祖國做點什麽,是我最大的心願。”1974年5月,他成功地組織了由15位團員組成的耶魯大學教授訪華團,先後訪問了香港、上海、西安、北京等地,使團員們對大陸的疑慮和誤解漸漸冰釋。
被譽為社會活動家的趙浩生,幾十年來奔走於美國、中國大陸和台北之間,廣泛地與政界、軍界、商界、新聞宣傳界、文化藝術界等深入接觸,撰寫深度報道。作為穿線搭橋人,他為促進兩岸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為推進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貢獻。
趙浩生充分利用回國的機會,為不同的機構和對象進行講學,包括人民大會堂、社會科學院、人民日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防科工委等都有過他的講台。其講學內容包括《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現狀》《漫話美國新聞事業》《漫話美國總統選舉》《對發展中國新聞事業的幾點建議》《說“遊說”》《讓美國聽到中國的聲音》等。
此外,為推動中日友好活動,趙浩生經常在日本《朝日新聞》《世界周報》等撰寫有關中國局勢的獨家報道評論,多次應邀在日本的大學或公私研究機構舉辦針對中國問題的公開演講會,講題包括《天安門事件後的中國》《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財經政策》等,取得了很大影響。他在回國探親、旅遊和講學期間,接受了包括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黑龍江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在內的許多國內高等學府授予的“榮譽教授”、“客座教授”頭銜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授予的董事頭銜。
主要作品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聲音》《悼念與回憶》《從三十年代到新的長征》。
介紹美國的作品有:《漫話美國新聞事業》《漫話美國總統選舉》《漫話美國青年》。
新聞報道有:《鸚鵡螺號的故事》《格陵征空記》《肯尼迪夫人》《中國學人在美國》《趙浩生新聞作品選》。
趙小蘭(Elaine Lan Chao)1953年生於中國台北,祖籍上海嘉定。1961年8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1975年畢業於曼荷蓮女子學院,主修經濟,創下4年保持全A的優異成績紀錄。畢業後進入父親趙錫成主持的福茂船運公司工作了兩年。1979年獲哈佛大學企業管理學院碩士學位。她還曾在麻省理工學院達特茅斯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後任紐約花旗銀行高級會計師。1986年至1984年當選“白宮學者”,擔任白宮高級官員的助手。1984年至1986年任舊金山美國商業銀行國際金融副總裁。1986年棄商從政,任交通部航運署副署長,不久又轉任美國銀行高級副總裁。1988年任聯邦海事委員會主席。1989年任交通部副部長,1991年12月任美國和平隊第十二任隊長。1992年至1996年擔任美國最大慈善事業--美國聯合慈善基金會主席1996年她辭去該職,以幫助其夫競選聯邦參議員。1996年出任美國智囊組織傳統基金會研究員,1998年任該會亞洲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
2001年1月11日,當選總統喬治布什提名趙小蘭出任勞工部長,同年1月29日獲參議院批準。小布什說:“趙小蘭將為這一職位奉獻她之所以為人所知,並為人所欽佩的高素質--處理行政事務的極高天賦、飽滿的熱情,以及幫助他人創建更美好生活的意願。”她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進入內閣的華裔,同時也是內閣中的第一位亞裔婦女。
她是1986年全美六大傑出婦女之一,也是1987年美國十大傑出女青年之一。1993年獲哈佛大學的最高獎--校友成就獎。1993年2月與美國聯邦參議員麥康納爾(McConnell)結婚。1980年和1981年應邀兩次到中國講學。1993年12月同丈夫麥康納爾一起訪問中國。由於父親趙錫成的故國情懷及其與江澤民在上海交大的深厚硯誼,趙小蘭與中國政府高層有著良好的關係。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訪美期間,也接見了趙小蘭及其夫婿、參議員麥康奈爾。
此外,有影響的海外趙姓還有:
趙超常(1881-1956)美國華僑社會活動家;原名趙不凡,寧錦韶,超常為別號。廣東新會人。少年時在家鄉讀書。17歲在家鄉執教。後到香港學醫,兼當家庭教師。武昌起義後,任北伐軍醫官。1913年赴美,與同鄉趙鴻業、趙寶光合外奇生行藥材店,並自創“五之藥房”。自製各種膏、丹、丸、散、藥酒等,遠銷到南北美洲。1930年受委為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香港廣東銀行董事。中國抗日戰爭朋間,出任旅美華僑統一義捐救國總會執行委員,因籌款有功獲金質徽章。任岡州總會商董、中華總會館董事、中華總商會董事,致力於僑社公益慈善事業。1915年皈依天主教,1921年起任天主教創辦的舊金山聖瑪利中文學校校長,長達35年之久,並曾任華人大主教會會長等職。1950年6月被天主教大學授予法律文學博士學位。
趙家玲 美籍華人女影星,祖籍江蘇蘇州,1958年生於美國。9歲開始當童星,參加拍攝《國王與我》等電影。大學畢業後投身電影藝術,拍攝過《風流軍醫俏護士》《特裏福克斯軼事》《無敵蜘蛛人》等影片,也拍攝過許多電視劇,成為美國走紅的亞裔影星之一。
趙淑俠 瑞士籍華人女作家,西方人習慣稱她為“蘇茜陳”(陳是其丈夫的姓)。原籍黑龍江,1932年生於北京,抗日戰爭爆發後,逃難到重慶。1948年在南京求學。後移居台灣。1960年赴巴黎研習設計美術。1961年結婚。翌年移居瑞士,成為美術設計師。1972年轉而從事華文文學創作。到1988年,已寫出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和散文集17種,共約300萬字。其中《我們的歌》(長篇小說)《翡翠戒指》(短篇小說)《夢痕》(短篇小說集)以及《春江》《當我們年輕時》等,在海峽兩岸和海外華人讀者中頗享聲譽。不少作品已被譯成英、德等國文字。作為西方文壇知名人物,經常在瑞士、奧地利、西柏林等地講演,或代表瑞士參加國際文化會議,並成為國際筆會瑞士筆會中心、瑞士全國作家協會及溫特圖爾城作協、瑞士亞洲文化研究會、西柏林作協、科隆亞洲太平洋中心等組織的會員。
趙雨水(1890-1974)印度尼西亞華人記者、作家。筆名蔡筆墨。生於雅加達。童年在荷花學校讀書。1905-1920年,先後在《巴達維亞之光》和《商報》任職員、校對、編輯。其文章風格受該報主編吳炳亮影響。後因健康原因移居萬隆倫邦,並繼續為數家華人的馬來文報紙撰稿。1922-1925年,翻譯及編著出版《海盜》《彼德艾爾伯菲爾德》及《莎爾蒂螞小姐》等書。1926年到東加裏曼丹馬辰任《婆羅洲之早》報編輯。1927年任《泗水新聞》編輯。日本占領印度尼西亞期間,避居鄉下。1948年重返新聞界,並積極參加華裔社團活動。1952-1954年,參加創建泗水印度尼西亞華裔籍民協會,當選為首席秘書。1953年當選為泗水記者協會主席。1959年用印尼文出版著名華人作家李金福的傳記。
趙戎 新加坡華人作家、評論家。原名趙大成。祖箱廣東南海,1920年生於新加坡。家境貧寒,早年失學,當過學徒和報館校對員,後自學成才。曾在中正中學任救多年。1936年開始文學創作,首次發表悼念魯迅逝世的詩篇《巨星》,後著有文學評論集《論馬華作家與作品》(1967)和《趙戎文藝論文集》等5部,曾主編《瓊潮報》和《愛華周報》,並編著《新馬華文文藝詞典》。著有長篇小說《在馬六甲悔峽》,中篇小說《海戀》,短篇小說集《芭洋上》《熱帶風情畫》,雜文集《坎坷集》等,文學評論集《新馬文藝思想論文集》。作品富有新加坡地方色彩並注重描述社會底層人民的疾苦和願望,1970年任《新馬華文文學大係》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