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宋朝諸帝素描

  一、宋太祖

  趙匡胤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據說其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他的事跡被寫入傳奇小說(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著有《趙太祖千裏送京娘》,把他描繪成不貪女色,俠肝義膽的英雄),被拍成電視(新加坡電視連續劇《絕代雙雄》側重描繪他和南唐後主李煜之間的恩怨;河南省電視劇製作中心拍攝有電視連續劇《趙匡胤》)。不凡之子必有異相,既然趙匡胤出生不同凡響,《水滸傳》就將其附會成上界霹靂大仙下凡,稱他“英雄勇猛,智量寬洪。自古帝王,都不及這朝天子”。不管怎麽說,他屬於有作為的皇帝。

  趙匡胤麵對當時林立的封建割據政權,為統一國家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曾以“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之豪言,堅決回絕了南唐使臣請求宋朝暫緩進攻的要求,顯示他統一國家的決心。他製定“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策略,先後攻滅了南平、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政權,並加強對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的防禦。為了徹底結束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為害不一的局麵,他采取許多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杯酒釋兵權即是其中之一,消除了安史之亂以來的割據因素,對保證專製集權、鞏固統一、安定局麵起了很大的作用,並對後來的封建國家保持統一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後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也就是927年3月21日,這一天在中州古都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中,誕生了一個嬰兒。這個嬰兒也許同成千上萬個嬰兒一樣,並沒有什麽異常特別之處。然而,由於他日後的地位,致使後來的史家們總是不甘心把他說成是一個凡人。於是,在他們筆下,伴隨著這個嬰兒的出生,就呈現一些異兆:“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雲雲。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二十年了。一個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趙匡胤的家庭,是一個武人家庭。他父親趙弘殷在後唐任飛捷指揮使,這是一個中級禁軍頭目。也許是因為處於承平時期,也許是因為篡位的明宗李嗣源把他視為莊宗的人,總之,趙弘殷的官運不佳,多年未得升遷。因此,趙匡胤的家庭,並沒有為這位未來的天子安排一條錦繡前程,隻是像一般的小康人家那樣,送他去讀了幾年書。然而,由於軍人家庭的耳濡目染,趙匡胤對舞刀弄棒很感興趣,子曰詩雲倒沒記住幾句。隨著年齡的增長,趙匡胤練就了一身武藝。

  一晃幾年過去了,趙匡胤已滿21歲。作為武將的父親,隻能給他娶了一個袍澤的女兒,卻不能為他今後的晉身發跡想出更好的辦法。頗有些冒險精神的趙匡胤,決心自己闖蕩江湖,碰碰運氣。於是在21歲這年,毅然告別了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

  趙匡胤沿黃河西行,到關隴(今陝西甘肅)一帶這片大唐崛起之地漫遊,尋找風雲際會的機緣,但一無所遇。四處漂泊的趙匡胤,走到原州潘原縣(今甘肅省平涼東),大概已近於囊空如洗。他見一群賭徒在賭博,便也參加進來,希冀發一筆意外之財。果然,被他贏了幾注。但那群市井無賴欺負他是外鄉人,竟群起圍攻,寡不敵眾,趙匡胤被打了個鼻青臉腫,錢也被搶走了。

  在關隴無望,趙匡胤就南下到了複州(今湖北沔陽西),去投奔與他父親有舊交的防禦使王彥超。但王彥超沒有收留他,看在他父親的麵上,給了十貫錢,就把趙匡胤打發走了。趙匡胤又來到隨州(今屬湖北省),找刺史董宗本,這也是父親的舊友。董宗本倒是把他收留下來,趙匡胤滿以為有了一個安定的生活,舒了口氣。不料,與趙匡胤年紀相仿的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卻對窮困潦倒而寄於籬下的趙匡胤橫加淩侮。趙匡胤感到在隨州沒什麽出路,同時也咽不下這口氣,就憤然辭別,又開始了漫遊。

  趙匡胤走到襄陽,投宿在一個寺廟裏。也許是由於南來北往的香客及過路人很多的緣故,寺廟的老和尚對天下大勢頗知一二,就向茫然不知所向的趙匡胤說:“我給你一點盤纏,你一直往北走,也許會交上好運。”當時,後漢劉知遠稱帝剛剛一年就病死了,年幼的後漢隱帝劉承祐即位,後漢統治集團內部各種矛盾加劇。軍校趙思綰在長安發動兵變,聯合鳳翔節度使王景崇反叛,護國節度使李守貞也密結遼朝,自稱秦王,在潼關反叛。三鎮連叛,汴京震動。急忙派樞密使郭威前去討伐。在平定三鎮連叛前後,郭威便招兵買馬,擴充勢力。襄陽寺廟老和尚指點趙匡胤北去,正是要他去投奔正在鄴都(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北)的郭威。

  基於以前投奔王彥超和董宗本的坎坷遭遇,趙匡胤對這次投奔郭威也頗感前途未卜。一天,在路過歸德(今河南省商丘市)的高辛廟時,他看到人們在占卜凶吉。窮困潦倒的人,更關心自己的命運。趙匡胤也走進廟中,拿起香案上占卜用的竹爻,一邊默默禱告,一邊拋擲竹爻,並不指望自己這次投靠郭威能出現什麽奇跡。他先問能否當小校,不吉。而後連問幾個都不吉。再往上就是天子了,趙匡胤有些急了,難道是做天子不成?他這樣問。果然,像是同他開玩笑似的,竹爻呈現出吉兆。趙匡胤這種占卜結果,純屬於一種偶然的巧合,顯然是荒唐的。不過,這對心懷大誌的趙匡胤來說,無疑是一支興奮劑。盡管看來這種占卜結果目前還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它像是一粒種子,在趙匡胤的心中埋下。當後來他的勢力強大時,這粒種子,就膨脹發芽了,充滿了野心。

  與天命無關,大凡胸懷大誌之人,平素談吐也必有異於常人之處。趙匡胤在漫遊時,一天看到幾個文人正對著初升的朝陽吟詩。聽了聽,感到這些詩人的詩盡管文辭華麗,但意味卻很淺陋。於是,從來不喜歡吟風詠月的趙匡胤不禁脫口謅了幾句:

  太陽初出炮赫赫,

  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一天衢,

  逐退群星與殘月。

  這幾句果然氣象不凡。看得出,隻要有了條件與機會,趙匡胤是有著掃平群雄、統一天下之誌的。

  到了鄴都,郭威把這個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青年收了下來。

  平定三鎮連叛,郭威坐擁重兵,足以左右朝廷。漢隱帝為了鞏固統治,連殺元老重臣,隨即密遣使者赴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殺害郭威。郭威被逼起兵,以清君側的名義,渡過黃河向汴京進軍。漢隱帝無力抵抗,被兵殺死。郭威進入汴京,士兵大掠。郭威請太後臨朝聽政,準備迎立劉知遠之侄武寧節度使劉讚繼位。這時,邊報遼兵南犯,郭威率禁軍北上抵禦。行軍途中,將士紛紛議論說:“我們把京師攻陷了,每個人都有罪。如果劉氏複立,我們就沒命了。”於是,軍至澶州時,將士嘩變,撕裂黃旗裹在郭威身上,擁立為帝。郭威回師汴京,受禪即皇帝位,是為後周太祖。

  趙匡胤作為軍中的一員,由於命運所係,在擁立郭威這一事件中,表現得很突出,深得郭威賞識,提升為東西班行首,成為禁軍軍官。這次事件,給趙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兩年後,郭威任命趙匡胤為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副指揮使。還沒去赴任,皇子柴榮被封為晉王,擔任開封府尹。由於柴榮曾與趙匡胤同在軍中,很了解他的勇武與才能,就要求把趙匡胤留在了他的身邊,任命為開封府馬直軍使,成為柴榮的潛邸舊僚。這才是真正的風雲際會,對趙匡胤一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第二年,郭威病死,養子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

  周世宗即位不久,北漢聯合契丹入侵。世宗率軍親征,趙匡胤與禁軍另一將領張永德各領牙兵一千隨行。在這次戰役中,趙匡胤表現了出色的指揮才能與勇敢精神,改變了戰場的形勢,轉危為安,轉敗為勝。高平戰役後,趙匡胤被提拔為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這次戰役,使周世宗決心徹底整頓軍紀,又授權給他所欣賞的趙匡胤,對禁軍裁汰老弱,精選強壯,大大整頓了一番,使後周禁軍的戰鬥力大為增強。這次整軍,為趙匡胤掌握禁軍提供了機會,也為他以後整軍積累了經驗。

  通過高平戰役,使周世宗感到趙匡胤不隻是僅有匹夫之勇的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智勇雙全,具有戰略眼光的將才。這使趙匡胤深為周世宗所倚重。顯德二年(955年),後周攻打蜀國秦、鳳等州,但攻了很久未攻下。周世宗不甘心師出無功,就派趙匡胤前去觀察一下,能否打贏。趙匡胤到前線認真觀察了戰勢,回來報告說可以獲勝。果然不出一個月,就傳回了捷報。

  周世宗在進行內部改革的同時,揮兵開始了統一天下的事業,趙匡胤在統一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功勳。顯德三年,後周進攻南唐,久攻壽州不下。趙匡胤在渦口設下伏兵,大敗唐軍,解除周軍圍困壽州的後顧之憂,但唐軍還隨時有可能從滁州增援。在渦口破敵後,周世宗又派趙匡胤遠道奔襲滁州。趙匡胤初戰失利。後改變策略,一舉攻克滁州。

  在滁州,對於趙匡胤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是,他在這裏結識了輔佐他將來創立北宋王朝的核心人物趙普。趙普對病倒在滁州的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端茶送藥,殷勤服侍,使趙弘殷深為感動,“待以宗分”。這使趙普與趙匡胤結下很深的私交。所以當八個月後,趙匡胤一被任命為同州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就立即上表把已經做了渭州軍事判官的趙普要到身邊做節度推官。趙匡胤集團開始初步形成。

  此時,趙匡胤作為一個軍人,已由一名小校迅速成長為一員出色的武將。這除了有軍人家庭給他的熏陶外,主要還是他親冒矢石、身經百戰的鍛煉。而且從小校到殿前都指揮使,從將兵到禦將,也使他在原本具有的匹夫之勇和戰術計謀之外,還逐步鍛煉得具有戰略眼光。

  趙匡胤戰功卓著,迅速升遷。在任命為同州節度使後,不久又因攻克壽州戰功,改領義成軍節度使。一年後,因征淮南戰功,改領忠武軍節度使。同時他一直擔任殿前都指揮使,握有禁軍大權。

  顯德六年(959),周世宗親征契丹,在軍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木牌,上麵寫著“點檢做”三個字。這使周世宗疑心重重。不久周世宗在軍中病倒,回到汴京。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與周世宗輩分平等。而病中的周世宗想到皇位繼承人皇長子柴宗訓年僅7歲,自己死後,張永德輩分居上,手握重兵,就可能會跋扈難製。於是就解除了張永德的軍職,而代之以他認為忠實可靠的趙匡胤。就這樣,趙匡胤輕而易舉地把禁軍最高指揮權握在了手中。

  這塊蹊蹺的“點檢做”木牌,顯然是一種陰謀,而並非像後來史家所附會的是趙匡胤以後從殿前都點檢做了天子的神符。此時已萌發野心的趙匡胤,為了奪取禁軍最高指揮權,用來除掉張水德而耍了個把戲--即使是作這樣的假設,恐怕也不為過。

  不久,周世宗病死,7歲的柴宗訓繼位。這時的趙匡胤從殿前都虞侯到殿前都點檢,掌軍政已達六年,在軍隊中勢力已很大,威信很高。他不僅手握軍權,還把一些重要將領拉攏到身邊,以盟誓結義的古老方式,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結成義社十兄弟。目前後周這種“主少國疑”的局麵,自然為趙匡胤取代後周統治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對於趙匡胤的強大勢力,在周世宗時,有一些人已經感到不安,右拾遺楊徽之曾對周世宗說趙匡胤威望太高,不宜典禁兵。在周世宗死後,韓通同趙匡胤並掌禁兵,他的兒子也勸韓通尋機把趙匡胤除掉,韓通不聽。於是,郭威代漢的一幕,不到十年又重演了。不過,趙匡胤奪權稱帝采用了和平的手段,成功進行了這次政變。

  以和平方式進行朝代更替,可以說是趙匡胤集團的既定策略。因為這樣有利於穩定局勢,鞏固統治,繼續進行周世宗所未竟的內政改革和統一事業。在周世宗死後,能夠繼承其事業的,不是七歲的周少帝所能勝任的。各種實力與勢力比較的結果,隻能是趙匡胤,而不可能是別人,這是曆史的選擇。

  極為溫和的禪代順利地進行著,看上去似乎是倉促事變,但禪代詔書竟也有人事先準備好了。因為趙匡胤所領歸德軍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定國號為“宋”。至此,大宋王朝在中國曆史上誕生了。

  當然,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詔令傳布天下,也並不是四方臣服。後周開國功臣、鎮守在潞州(今山西長治)的昭義節度使李筠,素懷野心,首先起兵反抗。此後又有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反抗。然而,他們的實力都不足以同趙匡胤對抗,趙匡胤率兵親征,各個擊破,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將反叛平定了。

  趙匡胤和平代周,客觀上說,是有進步意義的。否則七歲的周少帝當政,不可能使周世宗的未竟事業繼續發展,如果四周政權乘後周“主少國疑”進犯,中原勢必又會重新陷入混亂。而趙匡胤代周,則保證了周世宗的各項改革措施與統一事業的繼續進行和大步前進。

  從開平元年(907)到顯德六年(959),這短短的五十三年內,像走馬燈似的,中原更換了五個朝代,更換了八姓十三君。這五個朝代中,除了最初建立的後梁是被長期與之對立的軍事集團太原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推翻的以外,其他各朝都是被統治集團內部的軍人所篡奪的。

  作為一個軍人,趙匡胤親自參加過擁立後周太祖郭威的行動,在不到十年後,又被人擁立,他是深深懂得皇帝立由武將、廢由武將這一點的;特別趙匡胤基本上是以軍事聯盟的形式奪得政權的。登基之後,他原來結盟的義社十兄弟以及資望高於他而又久擁重兵的大將,都成了他的潛在威脅。因此,如何消除這些威脅、使剛剛誕生的大宋王朝長治久安、不至於成為繼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這個問題自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之後,一直縈繞在他的頭腦中,使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節度使李筠與李重進的相繼反叛,使他更感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緊迫性。因此,在平定了李筠與李重進的反叛之後,趙匡胤就把趙普招來,問道:“天下自唐末以來,幾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火不熄,生靈塗炭,這是什麽原因?我想要熄滅天下戰火,為國家長久計,應當怎樣做呢?”

  趙普回答:“以前的動亂,是由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如果改變這種局麵,隻有削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這樣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話還沒說完,趙匡胤就說:“你不要說下去了,我全明白了。”

  話雖這麽說,但是要讓宋太祖對多年來共同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的結義兄弟下手,頗重情義的宋太祖還是有些猶豫不定。當時他的十兄弟如石守信、王審琦等,分別掌握禁兵軍權,趙普多次勸宋太祖換掉他們。宋太祖都未答應。他說:“他們絕對不會背叛我,你過慮了。”

  趙普開導說:“我並不是憂慮他們本人會背叛你,在我看來,他們都沒有統禦天下之才,但萬一他們手下的人擁立,也由不得他們。”

  宋太祖聯想到親身經曆的一次次兵士強行擁立皇帝的場麵,頓覺不寒而栗,從而下定了決心。

  一天,宋太祖專門把石守信等人招來聚飲。酒過三巡,宋太祖發話了:“如果不是你們擁戴,我哪能有今天呢?可這天子也不是好當的呀,真不如當節度使輕鬆愉快,我到現在都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石守信他們忙問為什麽。

  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我這個位置,有誰不想坐!”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忙說:“陛下怎麽說起這樣的話呢?現在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

  宋太祖說:“不對,你們雖然沒有異心,但你們手下的人如果貪圖富貴,有一天突然也給你來個黃袍加身,那時你們就是不想做,辦得到嗎?”

  石守信等人聽了宋太祖這番話,都頓首涕泣說:“我們實在愚蠢,沒想到這一點,千萬請陛下給我們指示一條生路。”

  宋太祖一看時機已到,就把底兜了出來,說:“唉!人生就像白駒過隙,轉眼即逝。人所追求的不過是多積金錢,吃喝玩樂,使子孫也過上好日子。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出去當個地方官,買些好房好地,為子孫立業,多置些歌兒舞女,天天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再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君臣之間也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第二天,這些人紛紛稱疾請罷兵權。宋太祖大喜,賞賜他們許多錢財,打發他們到外地去當個基本上僅有虛名的節度使。這就是聞名於史的“杯酒釋兵權”。

  解除了身邊掌握重兵的禁軍將領的軍權之後,分別擔任過殿前都虞侯、都指揮使、都點檢各種禁軍要職的宋太祖,感到目前這種軍事製度是一塊能夠產生新的實力人物的土壤,必須加以改變,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潛在威脅。因此,宋太祖在解除禁軍將領軍職的時候,有的重要職務也就從此撤銷了。逐步形成了禁軍由官職較低的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領的“三衙分立”製度,而且規定三衙隻有帶兵權,沒有發兵權。發兵權歸樞密院。而樞密院雖可發號施令,卻不直接統兵。這樣互相牽製的結果,把軍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裏。這是宋太祖對軍事機構的最大改造,這樣一來,基本消除了武人發動兵變的可能性。

  但宋太祖並不滿足,他對以此起家並用來保衛他的江山的軍隊,防範是很嚴的。首先,他加強禁軍的力量,使地方部隊無法同禁軍抗衡。在禁軍的駐防上,宋太祖采取“強幹弱枝”的策略,即在京師附近駐有強兵,使各地無以敵京師,同時,禁軍還實行更戍法,經常戍邊換防。對於禁軍的各級將領也經常調換,目的是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兵”,使士兵與將帥之間不可能產生過於密切的關係,不至於形成五代時的牙兵悍將。軍隊兵員的來源,采取募兵法,除了平時補充兵員外,遇有荒年災歲,更是大量募兵,以便把破產脫離土地的農民招募到軍隊中來。宋太祖在軍事製度方麵的各種改革措施,成功地防止了宋王朝沒有繼五代之後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但是,他所製定的這些祖宗法、互相鉗製的指揮係統、無限製的募兵、守內虛外的方針等等,又給宋王朝日後的積貧積弱埋下了種子。

  宋太祖初步鞏固了內部,但他並不能安枕,他對趙普說:“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是他人家也。”宋太祖懂得,對他這個新生政權的威脅,不僅來自內部,而且還來自外部。後梁被後唐幾十年血戰攻滅的近代史不斷提醒宋太祖,而後周世宗南征北伐開拓疆土帶來的大好形勢也在鼓舞著宋太祖。他決心掃滅群雄,改變分裂局麵,統一天下。在當時,中原最有條件的、力能勝任統一全國的,隻能是宋王朝。其他各國基本上都是已偏安多年、統治腐朽、內亂頻仍。而宋朝建立之前,周世宗內革弊政、外拓疆土,經濟軍事力量日益強盛,非他國可比。趙匡胤代周,也繼承了這樣一個大好局麵。因此,自然要把周世宗未竟的事業進行下去。然而,在當時,北有北漢、契丹,西有後蜀,南有南漢、南唐、吳越、荊南等,譬如麵對滿桌菜肴,從何下箸呢?這也是使宋太祖頗費心思的問題。他還記得素所欽佩的王樸,在昔日向周世宗的獻策:“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得江南,則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南方既定,則燕地必望風內附。”斯人已逝,這種先南後北的策略是否可行,宋太祖還舉棋不定。

  一天夜裏,大雪紛飛,宋太祖及弟趙光義造訪趙普的府邸。這三個趙匡胤集團的核心人物,形成了“雪夜定策”,這就是先南後北。宋太祖曾把設想與其弟趙光義談起:“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藏空虛,必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即國用富饒矣。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之患,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我屏翰,俟我富實則平之。”

  宋太祖派遣幕容延釗、李處耘率領的大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麽大的抵抗,就先後滅掉了荊南、湖南兩個割據政權。接著宋太祖又以西蜀欲勾結北漢伐宋為由,兩路出兵西蜀,經過王全斌、曹彬等人的激戰,用兩個月又滅掉西蜀。隨後越過五嶺,滅掉南漢。

  南漢滅亡,使南唐處於三麵受敵的形勢之下。南唐盤踞的地盤不小,但一直畏懼討好宋朝。而宋朝在征伐別國時,對南唐也一直是采取羈縻政策,使其處於中立立場。現在南方諸國有的攻滅,有的臣服(如割據泉、漳的留從效),自然兵鋒所指就是南唐了。

  這時,南唐已自行削去國號,君主改稱江南國主。江南國主李煜隻會吟風弄月,麵對宋朝的進攻卻不知所措,他派大臣徐鉉去宋朝問宋太祖,為什麽要討伐江南?宋太祖厲聲喝道:“你不用多講了,江南有什麽罪?隻不過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滅掉南唐,南方還剩有吳越一國,宋太祖沒有急於出兵,而是采取了恩威並重的手段。宋太祖把膽戰心驚的吳越王錢俶招到汴京,臨走給了他一包宋朝臣僚要求扣留錢俶的章疏,嚇得他徹底臣服了。吳越的滅亡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宋朝南征,幾乎沒費什麽氣力就平定了。但宋太祖念念不忘的是恢複漢唐舊疆,平定北漢,收複燕雲十六州。他在宋軍攻滅西蜀後,兩次出兵,討伐北漢,後一次還是他親自出馬,但都因契丹的增援而未成功。此誌未遂,宋太祖把平定江南諸國所得金帛運回汴京,建立了封樁庫,準備貯滿五百萬之後,向契丹贖回幽雲十六州;如果契丹不肯,就用這筆錢作為軍費,兵戎相見。終太祖之世,除北漢外,基本上結束了延續幾十年的分裂局麵,中原和南方廣大地區實現了“天下一家”。掃平群雄,也應了宋太祖早年吟誦的“逐退群星與殘月”的雄心壯誌。宋朝統一事業的勝利,除了宋太祖個人的傑出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統一是“分久必合”的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趙匡胤是個軍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戎馬生涯。黃袍加身之後,平定叛亂、征伐群雄,所進行的也都是些軍事行動,包括“杯酒釋兵權”這樣的調整軍事機構的做法,也是從軍事角度來考慮如何鞏固政權的。然而,從他登上皇位那天起,他就已經開始了從軍人向政治家的轉化。這一方麵是他自己的主觀所為,另一方麵也是整個北宋統治集團這樣來塑造他。

  最初,宋太祖同五代時期的許多軍人一樣,瞧不起文人儒生,崇尚的是武力。有一次,宋太祖與趙普路過朱雀門。宋太祖指著門上的牌匾問:“為什麽不直接叫‘朱雀門’,中間加個‘之’字有什麽用?”趙普回答“之”是語助詞,宋太祖輕蔑地笑了笑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宋太祖從武將驟然當了皇帝,開始還保留著許多過去的習氣。有一天,他在禁中後苑彈雀,正玩得起勁,有臣子稱有事請求召見,他隻好放下彈子去見,一問隻是一般政務。

  宋太祖很生氣,就責問那人為什麽謊稱急事騙他,那人說:“這事也比陛下彈雀要急。”

  宋太祖大怒,隨手拿起身邊的斧子,用斧柄向那人打去,打落那人嘴上的兩顆門牙。那人慢慢地彎下腰,拾起牙齒放在口袋裏。

  宋太祖問:“你把打落的牙齒收起來,難道還想告我嗎?”這話的確像個蠻不講理的武夫所言。也許宋太祖此時在盛怒下忘卻了自己的身份。

  但那人卻從容回答說:“臣不能訟陛下,自有史官書之。”

  這句話等於警誡趙匡胤,你做了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宋太祖的自我反省精神還是很強的,那人的這句話,使他意識到自己的身份,立刻堆下笑臉,賞賜了那人許多金帛。

  還有一次,宋太祖到太廟中祭祖,看見裏麵擺設許多禮器,武人出身的趙匡胤,不認識這是些什麽東西,就問:“那是什麽東西?”侍臣說是禮器。宋太祖說:“我祖宗哪認識這些東西!”就命令撤掉,換上日常碗碟和家常便飯。祭祀結束後,宋太祖醒悟到,這已經不是普通老百姓在祭祖了,於是又令侍臣把那些撤掉的禮器重新擺上。

  宋太祖趙匡胤時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這使他加速了從軍人到政治家的轉化過程,迅速適應了新的地位。

  有一天罷朝之後,宋太祖一直悶悶不樂,內侍問他為什麽。他說:“你以為天子那麽好當麽?早朝的時候,我由著自己性子辦了一件事。現在想起來做錯了,所以難過。”

  當了皇帝的趙匡胤,逐漸明白了,天下由馬上得之,卻不能以馬上守之。在承平的歲月中,統治集團中的文人儒士顯示出越來越大的作用,使得宋太祖不止一次地發感慨:“宰相須用讀書人!”從自身的體驗出發,趙匡胤對臣子說:“今之武臣,亦當使其讀書,欲其知為治之道也。”

  宋太祖在趙普等大臣的協助下,製定了一係列重文輕武的政策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宋太祖把改革軍事機構的原則與經驗,也應用到改革政治經濟製度上來。總的說就是內外相製、上下相維,最終集權於中央,集權於君主一人。

  在中央,宋太祖實行政務、財務、軍務分立的製度,以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同時設參知政事為宰相之副,既協助宰相處理政務,又可以防止宰相專權。設三司使主持財政,號稱計相。沿五代之製,由樞密使負責軍政。在地方實行州縣二級製,州長官稱知州,以朝官充任,並規定不得兼一州以上職務,還經常調整。以文臣知州事,是為了防止武將掌握政權的局麵出現,把政權從武人手裏收歸中央,並在知州之外又設通判,互相牽製。在州縣之上,又將全國分為十五路,等於監察區。每路設官也分權,設有帥司(安撫使)、漕司(轉運使)、憲司(提點刑獄)、倉司(提舉常平)。

  宋太祖趙匡胤從個人品質上看,基本上是一個氣度豁達的忠厚長者。他當了皇帝之後,趙普多次勸他報複那些過去對他不好的人。宋太祖說:“不能那樣做,那時候人們哪知道誰是天子,誰是宰相!”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宋太祖早年浪跡天涯的時候,在董宗本那裏曾受過其子董遵誨的欺侮。宋太祖即位後,董遵誨十分惶恐,董遵誨的部下也乘機上訴其不法之事。宋太祖召見他,他以為必死無疑,宋太祖卻說:“不要害怕,我怎麽能念舊惡呢?”對他委以重任,並且還把他陷於遼朝幽州的母親用重金贖了回來。

  史載宋太祖生活較為儉樸,常常穿著舊衣服,乘坐的車子及穿的衣服多是素色。宮中的簾帷也沒有華麗的裝飾。

  有一次,宋太祖發現他的三女兒穿著用翠鳥羽毛裝飾的衣服,就說:“今後你不要再穿這樣的衣服了。”

  公主不以為然地說:“這一件衣服才用多少翠羽。”

  宋太祖說:“不是因為這一件衣服,因為你一穿,宮內宮外就會爭相仿效,翠羽的價格昂貴,有的人就會乘機倒賣害民。你生活於富貴之中,要知惜福。”

  公主看到宋太祖的車子很普通,就問;“你做了天子,難道還不能用黃金裝飾車子嗎?”

  宋太祖嚴肅地說:“我以四海之富,就是把宮殿全用金銀裝飾起來也辦得到。但我是為天下守財,哪能妄用!古語說:以一人治天下,不是以天下侍奉一個人。”宋太祖對自己的地位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也是頗為難能可貴的。

  趙匡胤的死亡也是一個傳奇,留下“燭影斧聲”這個千古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苦心經營了十多年,分裂了幾十年的天下重新趨於統一。宋王朝內部各個領域的各項製度粗具規模,對外關係基本穩定。宋王朝迎來了欣欣向榮的發展時期。正當這時,宋太祖卻病倒了,而且很快就駕崩歸天了。作為一個君主來說,正是年富力強,大有作為之時,卻不清不白地死了,令人感歎。

  對於他的死因,曆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

  病死《宋史》上說,宋太祖死時留下遺詔,遵照母親杜太後傳位給弟弟的遺言,要其弟趙光義繼位,並要求光義縮短服喪的三年之期:“以日易月”,三天之後就可以上朝處理政事了。

  燭影斧聲 有一個和尚,法號真無,他“善知過去未來”,是趙匡胤的好友。開寶九年的一天,皇帝趙匡胤問他:“我壽命還有多少?”真無和尚掐指默算了一陣,說:“謹防今年十月二十日,那晚如果天氣晴朗,保你福壽綿長,不然就有大禍臨頭”。宋太祖默記此話。到了那晚,他獨坐宮中太清湖畔,細觀夜色,隻見星光璀璨,和風微至,寧靜清幽,他暗自歡喜。誰知不久,陰雲陡起,狂風怒號,天地驟變,紛飛的雪片夾著雹霰漫天落下,嚇得他心驚膽戰,趕忙回到宮中,傳旨召弟弟開封尹(京城長官)趙光義入寢宮相見。光義來到後,命令後妃、宮女、宦者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兩人對酌低語,誰也聽不到在說什麽,隻從窗外透過窗紙“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勝狀”,又見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杵地,大聲說:“好做,好做!”隨後就倒臥床上,“鼻息如雷霆”。光義當晚陪宿屋內。天將黎明時,萬籟俱寂,忽聽有人報說:皇帝晏駕了。

  錯召趙光義事出有因 趙匡胤死時,皇後宋氏在旁,忙派內侍都知(宮中太監首腦)王繼隆,傳召秦王趙德芳(匡胤第四子)趕快入宮,準備繼位。誰知王繼隆卻到開封府召來了趙光義。宋皇後見不是德芳,驚得半晌說不出話,停了好一陣子,才“遽呼曰:吾母子性命,皆任於官家”。明代著名學者李贄讀史至此,批注說:“此言胡為乎來哉?”(宋皇後為什麽說出這樣一句話呢!)

  與花蕊夫人有關 據《燼餘錄》記載,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有一寵妃姓費,四川青城人。生得花容月貌,又才藝無雙,宮中稱她花蕊夫人。964年,宋滅後蜀,花蕊夫人俘至東京開封,被送入皇宮,這個美麗的妃子,既精通音律,又擅長詩文,曾模仿王建作宮詞百首,傳誦一時,所以宋太祖非常寵愛。趙光義也早為花蕊夫人的美貌所傾倒,但卻無機會接近。開寶九年(976),趙匡胤病重臥床。趙光義入宮侍候兄長,夜深人靜時,他趁兄長昏迷之際走近花蕊挑逗。誰知這時趙匡胤醒來,發覺此事。一怒之下,抓起床邊的玉斧朝光義擲了過去,卻砸在地下。聽見響聲,皇後和太子都趕了過來,見趙匡胤躺倒床上,隻剩下奄奄一息了。第二天清晨死去。

  以上幾種說法見於宋、元人的記載。除第一種外,其他幾種說法都認為,宋太祖之死其弟趙光義做了某種手腳。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在當年就急忙改元。這種未逾年而改元,在宋代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次。此外,沒過幾年,其弟廷美貶死房州,太子德昭被逼自殺,德芳不明不白死去。種種蛛絲馬跡,使後人頗為懷疑趙匡胤死於非命。然而,傳聞非一,文獻難征,燭影斧聲,遂成千古之謎。

  但在民間認可趙光義弑兄的傳說,自趙光義即位以來,不但廣為流傳,而且後人根據“燭影斧聲”編成《燭影計》劇本並搬上舞台,演唱到今。京劇《賀後罵殿》就是全本《燭影計》中的一折,是程(硯秋)派劇目的代表作之一。劇情寫宋太祖趙光胤死後,其弟趙光義篡位登基。賀後以夫死不明,命長子德昭上殿質問,索還帝位。光義惱羞成怒,欲斬德昭,太子德昭氣憤之下,撞死殿前。賀後聞訊,攜次子德芳趕來,於殿前痛斥光義。光義理屈謝罪,願奉其嫂賀後為太後,並賜尚方寶劍,又封太祖次子德芳為八賢王,賀後乃息怒下殿而去。《賀後罵殿》的主要唱段為:

  罵一聲無道君細聽根芽,

  老王爺為江山何曾卸甲!

  老王爺為山河奔走天涯。

  遭不幸老王爺晏了禦駕,

  賊昏王篡了位謀亂邦家。

  把一個皇太子逼死殿下,

  反倒說為嫂我攔阻有差;

  賊好比王莽賊稱孤道寡,

  賊好比曹阿瞞一點不差;

  賊好比秦趙高指鹿為馬,

  賊好比司馬氏擾亂中華。

  隻罵得賊昏王無言對答,

  兩旁的文武臣珠淚如麻。

  宋太祖趙匡胤以一介武夫,崛起於亂世之中。他仿效後周太祖郭威,以兵變的形式,黃袍加身,躍上帝位,而後繼承周世宗的統一事業,南征西討,統一天下,順應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結束了實質上從唐中葉就開始了的二百年分裂局麵,使四分五裂的華夏大地重新統一,開始了中華民族曆史的一個新的時期。

  就趙匡胤本人來說,從士兵到元帥,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打仗。他首先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他登上帝位後,盡管不少精力還傾注在統一戰爭上,但地位的變化,已使他開始了從軍人到政治家的轉變。在他生命結束之時,基本上可以說是完成了這一轉變的。他草創的許多祖宗之法,為宋王朝的昌盛發展創造了條件,當然,也為日後帶來不少弊端。他很想做唐太宗,但燭影斧聲使他不假天年,正當大有作為之時便離開了人世。他的一生以武功居多,但他卻扭轉了近百年來的重武輕文之風。“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史冊上,宋太祖可以說是一個為數不多的傑出帝王。《宋史太祖本紀》這樣評價趙匡胤:“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製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嗚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宋太祖生前接受群臣所上尊號有: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應天廣運大聖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

  宋太祖死後的諡號有:開寶九年冬十月,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大中祥符元年,加上尊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宋太祖的主要妻妾有:孝惠皇後賀氏、孝明皇後王氏、孝章皇後宋氏。有四子:滕王趙德秀,早亡;燕懿王趙德昭,母孝惠皇後賀氏;舒王趙德林,早亡;秦康惠王趙德芳。有六女:魏國大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王承衍,母孝惠皇後賀氏;魯國大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石保吉,母孝惠皇後賀氏;陳國大長公主,下嫁右衛將軍魏鹹信;申國、成國、永國三公主早亡。

  二、宋太宗

  太宗本名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光義,即位後改名炅(jio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太宗趙廷美大8歲。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祖駕崩,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是為太宗,在位共22年,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君主。

  在後周時代,宋太宗趙光義還沒有踏上政治舞台,因此,也沒有什麽功業可言。父兄為趙光義創造了較好的學習條件。《宋史太宗紀》載:“宣祖(其父趙弘殷)總兵淮南,破州縣,財物悉不取,第求古書,遺帝(指太宗匡義),恒飭厲之,由是工文業,多藝能。”趙光義“多藝能”,史載他通音律,擅飛白書,喜對弈。在後周末年,二十歲左右的趙光義,也許是由於趙匡胤的關係,入仕做了供奉官都知這樣一個小官。

  作為胞弟,成年後的趙光義自然成為業已形成的趙匡胤集團的核心人物。在他早年的曆史上,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陳橋之變中預謀定策。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對這位年僅二十一歲的胞弟十分器重,並且逐步提高了趙光義(“匡”字避太祖諱改為“光”字)的地位,先是任命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防禦使。不久,太祖親征澤、潞,討伐李筠,讓光義臨時擔任大內都點檢,留守汴京。其母杜太後死後,趙匡胤也許是遵從了杜太後的遺願,讓趙光義當了開封府尹。在宋太祖去世前幾年,封趙光義為晉王。

  在趙光義擔任的所有官職中,對光義具有實際意義與重要作用的是開封府尹。這個職務,可上通,可下達,有大事,有細務,對於趙光義政治才能的鍛煉是很大的。同時,他在長期擔任開封府尹期間,網羅培植了一大批自己的勢力。這批人對趙光義的即位,以及即位後的安定、發展,無疑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開寶九年(976),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就宋太宗來說,在封建世襲製下,他的即位並不是十分名正言順。況且他本人除了在陳橋兵變中預謀定策外,在太祖時期進行的統一戰爭中,他未盡過毫發之力,更未立過尺寸之功。這樣,麵對一個人情未安、眾心未服的局麵,他急切地“思有以帖服中外”。為此,他想了也采取了各種辦法,但他也許認為最重要的,應當像宋太祖那樣建功立業,才能“帖服中外”,鎮撫人心,提高威望,“守金玉之尊”。因此,宋太宗即位後,就著手進行戰爭準備,想完成宋太祖未竟的統一事業。這是一張繼承太祖遺誌最好的牌,既可以用戰爭來轉移人們的視線,又可以建功立業。

  於是,在太平興國三年(978),漳泉陳洪進與吳越錢俶相繼納士後,第二年,宋太宗親自出馬征伐連宋太祖三次攻打都未攻下的北漢。宋太宗“決取之,為世宗、太祖刷恥”,想創立周世宗、宋太祖也未能創立的不世之功,來提高自己的威望。由於宋軍擊敗了遼朝的援軍,使北漢無力抵抗,被迫投降。五代十國中的最後一國,迄被攻滅。

  平定了北漢,宋太宗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顧將疲帥老,繼續北征,企圖一舉收複燕雲。結果,在幽州高梁河一帶(今北京市白石橋附近),與遼軍激戰,宋軍大敗,幾乎全軍覆設,太宗“僅以身免”,“竊乘驢車遁去”。太平興國五年,宋太宗再次督軍北伐,在莫州被遼將耶律休哥打敗。經過幾年養精蓄銳,在雍熙三年(986)初,宋太宗又發動北征,企圖扭轉高梁河慘敗之後頻頻挨打的被動局麵,挽回自己的麵子。但前兩次親征的慘敗,使宋太宗多少有些心悸,在臣子的勸說下,順水推舟,未再親征,而是出動三十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攻遼。結果,雍熙北征全盤敗績,宋軍喪師近三十萬。宋太宗不但建功立業成了泡影,而且把宋太祖以來選練的精銳部隊也損失殆盡。從此,北宋再無力攻遼。

  對遼戰爭的敗北,也許使宋太宗認識到自己的武運不濟,像宋太祖那樣以武功威震天下已不大可能,加之由於戰敗喪師造成的武力寢弱,使宋太宗對遼不得不由攻勢轉變為守勢。這時的宋太宗再也不高喊什麽“為世宗、太祖刷恥”了,而開始說什麽:“朕每讀至‘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嚐不三複以為規戒。王者雖以武功克受,終須用文德致治。”又對近臣說:“國家若無內患,必有外憂,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為之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焉。”宋太宗講這些話,是為他把攻勢轉向守勢所作的解釋,同時也反映出宋太宗在武功方麵碰壁後,已把注意力轉向文治,轉向內政。當然,這種國策的轉變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在對遼戰爭期間,屢屢不利的戰況與不無問題的內政,已在促使他逐漸開始了這種轉變,開始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

  在宣揚防外憂不如防內患論調的同時,宋太宗開始提倡強調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他從內心希望他的統治平安無事。史載他十分推崇《老子》一書:“上(宋太宗)讀《老子》,語近臣曰: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所益,治身治國之道,並在其內。”他訓導任職開封府尹的襄王元侃說:“夫政教之設,在乎得人心而不擾。欲得人心莫若示之以誠信,欲不擾莫若鎮之以清靜。”襄王元侃,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宋太宗在這樣思想的支配下,任相也選擇循默守成、少有建樹之人。如李昉、呂蒙正、呂端等,而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宋太宗很注意從曆史上汲取經驗教訓。宋太宗對侍臣講:“聽斷天下事,直須耐煩,方盡臣下之情。昔莊宗可謂百戰得中原之地,然而守文之道,可謂懵然矣。”他這句話說的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然而倒是頗像在影射宋太祖。不管是說誰,這句話也是事實。宋太宗基本上可以說是五代以來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君主。他始以重武,轉而重文,而終以文治顯。在宋太宗的統治時期,基本上是承襲太祖草創之製,對有些製度有所補充和更革。宋朝的各項典章製度,經過太宗一朝,更為完善,漸成定製。

  為了擴大統治基礎,宋太宗擴大了科舉考試的規模,使取士人數劇增。在擴大科舉考試規模的同時,也使科舉製度進一步完善化。當然,取士既多,官員亦冗。《宋朝事實》卷九記載,宋太宗時期,造成了一個龐大的士大夫階層,這對宋朝統治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但與之俱來的,是形成冗官冗員,成為宋代統治機器運轉的沉重負擔。

  宋太宗即位的第二年,“興文教、抑武事”,當他看到太祖時期承接前代遺留下的三館,條件很差,慨歎道:“是豈足以蓄天下圖書,待天下賢俊耶!”下令另選址重建。一年而成,定名崇文院,分設集賢、昭文、史館書庫,貯書於四周回廊。

  宋太宗自己喜歡讀書,因而也十分注意搜求圖書,多次下詔購求亡書,還以爵祿來吸引和鼓勵民間獻書。此外,還派人到各地購求圖書。經過宋太宗的努力,到了太宗晚年,三館秘閣,藏書頗富。他說:“朕即位之後,多方收拾,抄寫購募,今方及數萬卷。千古治亂之道,並在其中矣。”

  在廣泛搜求圖書的同時,宋太宗先後組織了一批文人編纂了幾部大類書。

  太平興國二年三月,剛剛即位幾個月的宋太宗就命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等十多人編纂《太平廣記》與《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先成,此書主要以收錄漢魏至宋初的小說野史為主,凡五百卷。《太平禦覽》初名《太平總類》,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類,凡一千卷,征引各種書籍達一千七百多種。

  在《太平禦覽》成書的前一年,太宗又命李昉、徐鉉、宋白等人編纂《文苑英華》。此書繼《昭明文選》之後,上起蕭梁,下迄唐五代,選錄二千多作家的近二萬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宋太宗時收集的絕大部分圖書,今已失傳,但宋太宗時期編纂的這三部大書卻流傳下來。許多書籍內容,賴此保存下來。宋太宗主持編纂的幾部大書,成為今天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文學的寶貴資料。他當政後,在文化事業上的建樹,值得肯定。

  當然,宋太宗建三館、求典籍、修類書、興文教,是與當時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社會生產的發展有一定關係。宋太宗在太祖削奪藩鎮政治、經濟各方麵權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在經濟方麵對地方加以限製。從五代以來,藩鎮享有到京師及各地進行回圖販易而免征稅錢的特權。在對外貿易方麵,宋太宗也采取了積極的態度。北麵在鎮、易、雄、霸、滄等地設置榷場,作為對遼貿易的場所,歲入達一百五十萬貫;同時,對於外商采取“招誘”政策,雍熙四年,宋太宗曾遣內侍八人帶著金帛、敕書,分四路招誘南海諸國蕃商。

  在宋太祖武功打下的基業上,宋太宗把太祖草創的祖宗法進一步完善定型化。盡管對遼戰爭敗北喪師,但他轉而以文德致治,較為穩定地恢複和發展了社會經濟。到太宗末年,北宋初步形成了積貧積弱到來之前的繁榮。

  不管宋太宗是以什麽方式即位的,但他成年以來,一直生活在政治鬥爭的環境之中,特別是北宋建立後的十幾年中,有心計的觀察學習各種正反教訓經驗,使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此,對於他來說,不存在什麽從軍人到政治家的轉變,他一登上政治舞台的製高點,就是以一個政治家的麵目出現的。他按照太祖的既定方針,按照已運行的軌道,把宋王朝這架巨大的車子,繼續向前推著。他的一生政治生涯,建樹不多,對宋代製度,多是補充太祖時期的草創,使之更加完善化。但是,由於有了太祖時期的基礎,北宋的“貞觀之治”,宋初的輝煌時期都在他手裏形成了,對於一個守成之主來說,這隻是一種曆史的幸運。《宋史太宗本紀》稱“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

  宋太宗的青年時代,恰逢其兄趙匡胤已在高位,居於統治集團上層圈子之內。包括趙匡胤登基之後,宋太宗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目睹和參與統治者上層的鬥爭,生活的教科書所給予他的多是政治鬥爭的內容。因而他的政治頭腦要比太祖發達,過早地諳熟了耍手腕、搞權術,在這方麵鍛煉了才能。正因為頭腦複雜,往往猜忌心過重,總懷疑別人也像他,也如是。

  宋太宗的猜忌心不光表現在對其弟其侄身上,就是看到自己的兒子受到擁戴,被人稱為“少年天子”,他也不愉快。宋太宗的心胸頗狹。至道二年(996),太祖宋皇後去世。宋太宗也許還忌恨宋皇後當初企圖立德芳之事,竟不想以皇後禮節安葬。翰林學士王禹偁說了一句“後嚐母儀天下,當遵用舊禮”的公道話,觸到了宋太宗的痛處,竟“坐躇訕,責知滁州”。明代李贄在評論此事時譏諷道:“所雲‘共保富貴’何在耶?”《宋史太宗本紀》譏諷道:“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太宗生前接受的尊號有:應天統運天聖明文武皇帝、應運統天睿文英武至聖明廣孝皇帝、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仁明德廣孝皇帝、法天崇道皇帝。

  宋太宗死後的諡號的廟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廣孝皇帝,廟號太宗。

  宋太宗的主要妻妾有:淑德皇後尹氏、懿德皇後符氏、明德皇後李氏、元德皇後李氏。有9子:漢恭憲王趙元佐,母元德皇後李氏;昭成太子趙元僖;真宗;商恭靖王趙元份;越文惠王趙元傑;鎮恭懿王趙元偓;楚恭惠王趙元偁;周恭肅王趙元儼;崇王趙元億。有7女:滕國公主,早亡,母元德皇後李氏;徐國大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吳元扆;邠國大長公主,太平興國七年為尼,號員明大師;揚國大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柴宗慶;雍國大長公主,下嫁右衛將軍王貽永;衛國大長公主;荊國大長公主,下嫁駙馬都尉郴遵勖。

  三、宋真宗

  真宗名恒,曾名德昌、元休、元侃。生於開寶元年(968)十二月二日,太宗第三子。淳化五年(995)被立為太子。至道二年(997)太宗去世,真宗登皇帝位。乾興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去世,享年55歲,在位26年,葬於永定陵。

  真宗不是太宗的長子,母親也不是皇後,原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當大哥趙元佐發瘋、二哥趙元僖暴死之後,輪到了他繼位。真宗即位之初,勤於政事,分全國為15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免除五代以來的欠稅。但是與久經沙場的太祖、太宗不同,從小生活在深宮中的趙恒性格較為懦弱,缺乏開拓創新的決心和勇氣,在他看來,堅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黃老無為思想,繼續守成的局麵是最好的選擇。

  《宋史真宗本紀》記載有兩則故事,可以反映真宗甘願當守成之主:

  (鹹平五年)五月癸卯,代州進士李光輔善擊劍,詣闕。帝曰:“若獎用之,民悉好劍矣。”遣還。

  (景德三年)秋七月,邵曄上邕州至交阯水陸路及控製宜州山川等圖,帝曰:“祖宗辟土廣大,唯當慎守,不必貪無用地,苦勞兵力。”

  真宗朝發生的兩件事,被載入史冊:一為景德年間與遼的戰與和,宋遼間的澶淵之盟受到後世肯定;一為受王欽若的挑撥,稱受天書,封泰山、祀汾陰,修建了許多寺廟,勞民傷財,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日趨嚴重,貽譏後世。

  真宗生前所受尊號有: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崇文廣武感天尊道應真佑德上聖欽明仁孝皇帝、應天尊道欽明仁孝皇帝。

  真宗死後的諡號和廟號: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

  真宗的主要妻妾有:章懷皇後潘氏、章穆皇後郭氏、章獻明肅皇後劉氏、宸妃李氏、淑妃楊氏、昭靜貴妃沈氏。有6子:溫王趙褆,早亡;悼獻太子趙祐,母章穆皇後郭氏;昌王趙祇,早亡;信王趙祉;欽王趙祈,早亡;仁宗趙禎,母宸妃李氏。有2女:惠國公主,早亡;升國大長公主,初入道,號清虛靈照大師,母宸妃李氏。

  四、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為太子。乾興元年(1022)即位,由劉太後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太後死,始親政。仁宗在位42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養母劉太後陰影之下,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宋王朝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總體而言,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關於趙禎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傳奇經曆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清末成書的小說《三俠五義》稱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汙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後。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後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自宋朝以來,由於小說、戲劇等各種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演繹,仁宗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盡管曆朝曆代增加、刪改了不少或虛假或真實的內容,而且,戲曲和小說中情節也不盡相同。然而,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後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詞,認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劉皇後之子。

  事實也大體如此。李氏本是劉後做妃子時的侍女,莊重寡言,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後妃曾經生過5個男孩,都先後夭折。此時真宗正憂心如焚,處於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據記載,李氏有身孕時,跟隨真宗出遊,不小心碰掉了玉釵。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釵若是完好,當生男孩兒。左右取來玉釵,果然完好如初。這一傳說從側麵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態,也是真宗無奈之餘求助神靈降子的真實寫照。雖然不盡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後來的確產下一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趙禎還未來得及睜開眼睛記住自己親生母親的容顏,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許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據為己子。生母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卻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否則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給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乾興元年,13歲的仁宗即位,劉氏以皇太後身份垂簾聽政,權傾朝野。真宗留下遺詔,要“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相當於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這樣,仁宗就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劉太後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李順容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這大概與劉太後有直接關係,畢竟她在後宮及朝廷內外都能一手遮天。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不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告訴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劉太後病逝,仁宗剛剛親政,這個秘密也就逐漸公開了。

  仁宗生前所受尊號有: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仁明孝德皇帝、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寶元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

  仁宗死後的諡號和廟號:神文聖武明孝皇帝、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

  仁宗的主要妻妾有:皇後郭氏、慈聖光獻皇後曹氏、溫成皇後(貴妃)張氏、昭節貴妃苗氏、昭淑貴妃周氏、德妃楊氏、賢妃馮氏。有3子:楊王趙昉,早亡;雍王趙昕,早亡,母昭節貴妃苗氏;荊王趙曦,早亡。有13女:周、陳國大長公主,母昭節貴妃苗氏;徐國公主,早亡;鄧國公主,早亡;鎮國公主,早亡;楚國公主,早亡;商國公主,早亡;魯國公主,早亡,母賢妃馮氏;唐國公主,早亡;陳國公主,早亡;秦、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母昭淑貴妃周氏;兗國大長公主,母賢妃馮氏,下嫁左領軍衛大將軍曹詩;燕、舒國大長公主,母昭淑貴妃周氏,下嫁開州團練使郭獻卿;豫國公主,早亡。

  五、宋英宗

  英宗趙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的孫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嘉祐七年(1062)立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英宗不是仁宗的親生兒子,本與皇位無緣。作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繼承大統的皇帝,應該說,他很幸運。但不幸的是,他體弱多病,繼位之初即大病一場,而不得不由曹太後垂簾,後雖親政,不久便病故,在位僅5年,這在兩宋諸帝中也是鮮見的。英宗同他名義上的父親仁宗一樣,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執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與曹太後矛盾重重。親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場震驚朝野的追贈生父名分的鬧劇。等到這場爭議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終點,於是,振作國勢的改革大業隻好留給他的兒子宋神宗去完成。

  英宗生前所受尊號:體乾膺曆文武聖孝皇帝。

  英宗死後的諡號和廟號:憲文肅武宣孝皇帝、體乾應曆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廟號英宗。

  英宗的主要妻妾有:宣仁聖烈皇後高氏。有4子:神宗、吳榮王趙顥、潤王趙顏(早亡)、益端獻王趙頵,母皆宣仁聖烈皇後高氏。有4女:魏、楚國大長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王師約;魏國大長公主,帝第二女,母宣仁聖烈皇後高氏,下嫁左衛將軍王詵;韓、魏國大長公主,母宣仁聖烈皇後高氏,下嫁張敦禮;舒國公主,早亡。

  六、宋神宗

  神宗名頊,原名仲針(zhen),英宗長子,生母為高皇後。治平三年(1066)十二月立為皇太子。英宗死後繼位。在位19年,終年38歲,葬於永裕陵。

  神宗繼位之時,宋朝統治將近百年。宋初製定的許多政策,其弊端已經漸漸顯露出來,官場腐敗盛行,財政危機日趨嚴重,百姓生活困苦,各地農民起義不斷,遼、西夏在邊境虎視眈眈。麵對這種情形,神宗對太祖、太宗皇帝所製定的“祖宗之法”產生了懷疑。

  年輕的神宗有理想,勇於打破傳統,他深信變法是緩解危機的唯一辦法。在王安石的輔助下,開始了一場兩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大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諸多改革,對趙宋王朝產生巨大影響。

  神宗進行變法並非一時衝動,早在少年時代,他就已經心懷壯誌,希望能改變國家的命運。在成長的過程中,神宗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些直接決定了他當政之後務實、創新的治國理念。

  神宗生前所受尊號:神宗朝,群臣屢三上尊號,先後為:紹天法古文武仁孝皇帝、紹天憲古文武仁孝皇帝、奉天憲古文武仁孝皇帝,都沒有被神宗接受。

  神宗死後諡號和廟號:英文烈武聖孝皇帝、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廟號神宗。

  神宗的主要妻妾有:欽聖憲肅皇後向氏、欽成皇後朱氏、欽慈皇後陳氏、賢妃林氏、惠穆賢妃武氏、貴妃宋氏。宋神宗生有14子,其中能活到成年的僅有6位。長子趙佾,早殤,封成王;次子趙僅,早殤,封惠王;三子趙俊,早殤,封唐哀獻王;四子趙伸,早殤,封褒王;五子趙僩,早殤,封冀王;六子趙煦,宋哲宗,母欽成皇後朱氏;七子趙價,早殤,封豫悼惠王;八子趙倜,早殤,封徐衝惠王;九子趙佖,吳榮穆王,母惠穆賢妃武氏;十子趙偉,早殤,封儀王;十一子趙佶,宋徽宗,母欽慈皇後陳氏;十二子趙俁,封燕王,母賢妃林氏;十三子趙似,封楚榮憲王,母欽成皇後朱氏;十四子趙偲,封越王,母賢妃林氏。神宗有10女:周國長公主,母欽聖憲肅皇後向氏;楚國公主,早亡;唐國長公主;潭國賢孝長公主,母貴妃宋氏,下嫁王遇;鄆國公主,早薨;潞國公主,早薨;邢國公主,早薨,母賢妃林氏;邠國公主,早薨;兗國公主,早薨;徐國長公主,母欽成皇後朱氏,下嫁鄭王潘美之曾孫意。

  七、宋哲宗

  哲宗趙煦,原名傭,是神宗趙頊的第六子,母親是朱德妃。哲宗既非嫡出,又非長子,因神宗去世時,趙煦的5個哥哥早夭,他年紀最大,因此被擁立為帝,時年僅10歲,由其祖母高太後(英宗皇後)垂簾聽政。但高太後聽政時,一手包攬政務,哲宗倍受冷落,形同影子。

  哲宗親政後,努力擺脫高太後的陰影,施展自己的抱負,卻在25歲時早逝,留下了許多遺憾。

  哲宗在位隻有16年時間,但這時卻是北宋黨爭最激烈最殘酷的時期,無論是元祐更化,或是紹聖親政,從神宗時起就支持變法和反對變法的大臣們仍在互相攻擊,甚至將普通的政見之爭上升為意氣之爭,還一度使得哲宗欲追廢祖母高太後,北宋的政治走入了一個歧途。

  宋哲宗死後的諡號和廟號:諡曰欽文睿武昭孝皇帝,廟號曰哲宗。崇寧三年七月,加諡曰憲元繼道世德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政和三年,改諡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宋哲宗主要妻妾有:昭慈聖獻皇後孟氏、昭懷皇後劉氏。有1子:獻湣太子趙茂,昭懷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