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趙姓諸郡望及望族

  一、趙姓諸郡望

  元代戲劇家王實甫所著《西廂記》中,唐代書生張君瑞與已故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在普救寺相遇,兩人一見鍾情,愛得如膠似漆。按理說郎才女貌,兩人喜結連理,實屬天作之合,而且張君瑞還有請得白馬將軍擊退叛賊孫飛虎,搭救崔鶯鶯之功,但相國夫人鄭氏卻百般反對,使兩個有情人各奔東西。原來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是唐代五大高門士族,他們自恃族望,不屑也不願與其他族姓通婚,彼此之間互為婚姻。相國夫人姓鄭,她把崔鶯鶯許配給侄兒滎陽鄭桓。張君瑞雖是禮部尚書之子,也屬當時的高幹子弟,但張姓並非高門望族,而且自他父親死後家道中落,自己又沒有取得功名,僅是白衣秀士。出自博陵崔姓望族的崔氏如果接納張生,實屬掉價,定會惹人恥笑。相國夫人因此不惜食言,將張生和崔鶯鶯拆散。

  造成張生和崔鶯鶯分離的根源,乃形成於魏晉、南北朝盛行、隋唐逐漸衰退的門閥士族製度在作怪。這個製度的特點是:門閥士族壟斷政治,並在經濟上擁有很多特權,庶族寒門受排斥。在這個製度下,姓氏具有特別重要的社會意義,姓氏之間有了高低貴賤之分。一個人的姓氏高低直接關係到他的社會地位、仕宦升遷、婚姻關係等等。琅琊臨沂王氏,從漢代直到南朝的陳,累計十七世,數百人為高官,許多人任丞相、大將軍、吏部尚書等要職,太原王氏、河東裴氏、陳郡謝氏、潁川庚氏、濟陽蔡氏等都從魏晉至南朝世代為官。而滎陽鄭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自魏晉至隋唐代出高官。出身於高門士族的子弟,僅憑家庭出身就可做職閑望重的官,而出身寒門的人,即使博學多才,也隻能屈居下僚,形成“貴者常貴,賤者常賤”的局麵。當時的皇帝還專門頒詔確定天下大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采用漢族的門閥製度,製定族姓,確定漢族士族中,山東以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趙郡李氏為首,關中和河東以韋、裴、柳、楊、薛、杜為首。

  既然如此看重姓氏,人們必然加倍珍惜祖宗出生發祥之地--祖籍,由此衍生出一個社會現象:魏晉至隋唐非常重視郡望。郡原是行政單位。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漢代增至一百零三郡,每郡轄幾個縣。郡望,是門閥製度的產物,顧名思義就是世居某郡而為當地所仰望。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每郡的顯貴世族,由於地位顯赫,被當地人引為榮耀。當時的人們為了在世人麵前標榜自己,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姓與曆史上最有影響的郡望地名聯係起來。唐朝皇帝祖上本是北魏武川軍人集團成員,已半鮮卑化,為拉攏關隴士族,自稱為隴西李氏;大詩人杜甫曾在詩文中一再矜誇自己的家史與郡望來曆不凡,聲稱杜姓是陶唐氏帝堯之後,他是西晉名將杜預的十三世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本河內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隻因昌黎(今遼寧省義縣)韓氏係唐代望族,他就不提祖籍,每每以“昌黎韓愈”自稱,弄得人們忘掉了他的原籍,而以“韓昌黎”稱呼他。五代以後,門閥製度不複存在,“郡望”一詞逐漸變成“出身某地”的意思,僅用來指本姓氏源於何地。

  趙姓同其他大姓一樣,不僅族大人眾,遍居各地,而且有許多名門大家,成為各郡的望族,例如金城趙氏、張掖趙氏、南陽趙氏、下邳趙氏,但最著名的郡望還數天水郡和涿郡。

  天水郡是西漢元鼎三年(前114)設置,治所在平襄縣(今甘肅省通渭縣西)。東漢永平七年(64)移治冀縣(今甘肅省穀東縣東),改名漢陽郡,三國魏時複改為天水郡。西晉時天水郡移治上圭縣(今甘肅天水市)。隋朝開皇三年(583)廢,大業三年(607)複置。唐初又廢天水郡,但天寶元年(742)重又設置;乾元元年(758),改天水郡為秦州。轄境相當今甘肅通渭、靜寧、秦安、定西、清水、莊浪、甘穀、張家川等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

  天水趙氏出自代王趙嘉之後。秦始皇滅趙後,對代王特別禮遇,並讓他的兒子趙公輔任西地區的行政長官,居住在天水。趙公輔在少數民族聚居的西戎之地推行懷柔政策,又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傳授給西戎人,深得他們的愛戴。趙公輔死後,西戎各族人民深深地懷念他,為表達對他的敬慕之意,尊稱他為“趙王”。趙公輔的後代就定居有天水,很快繁衍成人口眾多的大族,成為當地的望族,並在以後的歲月裏,像天女散花般撒向全國各地。自漢至唐,天水趙代曆代仕宦不絕,封侯拜相者數十人,任官為吏者不計其數,而且天水趙氏衍生了遍布全國各地的望族。在宋以前,天下趙氏都以天水為宗。

  敦煌趙氏又稱張掖趙氏,其祖先由天水遷徙而來。隋朝時,敦煌趙氏有鷹揚府郎將趙子遷;趙子遷的兒子趙武孟,任唐監察禦史;趙武孟的兒子趙彥昭,字奐然,唐中宗時任宰相。

  趙公輔的第十二代孫趙融,東漢時任右扶風、大鴻臚。趙融的第七代孫趙瑤,曾任北魏河太守。趙融的曾孫趙乾讚,任隋朝幽州刺史,受封陽武公。趙乾讚的兒子趙玄極曾任唐忻州刺史,趙玄極的兒子趙仁本曾任唐高宗宰相,趙仁本曾孫趙憬曾任唐德宗宰相。

  酒泉趙氏係天水趙氏中有人在此做官遷居繁衍而成。隋朝武侯將軍趙才、唐朝武侯大將軍趙道興都出自這一支係。

  扶風趙氏亦出自天水,西漢太中大夫趙禹的後代遷居此地。

  新安趙氏出自天水,後徙京兆奉天。趙德胄曾任唐回樂令,其子趙景旦任唐曾安令;趙景旦子趙凗然,任城平令;趙凗然長子趙植,任嶺南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趙凗然次子趙存約,興元年間任節度判官;趙存約子趙隱,任唐懿宗、僖宗宰相。

  西漢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往宛(今河南省南陽市),東漢太傅趙熹就出自這一支;另一支遷居穰縣。南陽趙氏在唐宋時成為當地望族;唐初,鄧州南陽十姓中有趙姓;宋代時南陽十七個大姓裏有趙姓。

  南陽趙氏又衍生了平原趙姓。趙熹在東漢時曾任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太守,他的後裔趙難在北魏時任清河(後改名平原)太守,以後定居在此地,趙難成為平原趙氏的始祖。趙難的曾孫趙隱成為北齊元老重臣,子孫在北齊至唐代顯赫一時。

  金城趙氏與中山曲陽趙氏、南陽穰縣趙氏、長平趙氏、汲郡趙氏都與天水趙氏同祖。

  涿郡為漢高祖時(一說為漢武帝時)設置,治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成帝末轄境相當今北京市房山以南,河北易縣、清苑縣以東,安平、河間以北,霸縣、任丘以西地區。三國魏黃初中改涿郡為範陽郡。隋朝大業初年,又改幽州為涿郡,治薊縣(今北京市西南)。轄境相當今北京市及河北霸縣和天津市海河以北,薊運河以西,赤城、涿鹿以東地區。

  涿郡趙氏是趙王遷的後代。趙亡後,秦始皇把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省房縣),他在房陵終日鬱鬱寡歡,數年後病逝於此。伴隨趙王遷來此處的妃嬪、侍從、大臣及趙國宗室都安息於此。

  西漢時,趙王遷的後裔自房陵遷居涿郡蠡吾(在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形成涿郡趙氏。這支趙氏自漢以後默默無聞,直到唐代後期才有人出任官職,稍微有些名聲。

  趙朓任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縣令,他的兒子趙珽累官至禦史中丞。趙珽的兒子趙敬在後梁時任營、薊、涿三州刺史。後梁被後唐所滅,趙敬殉難,他的兒子趙弘殷為躲避父禍,逃難到今洛陽郊外的夾馬營,被鄉紳杜爽招為贅婿,定居於此。趙弘殷少年時驍勇異常,擅長騎馬、射箭,在後唐時作戰有功,深得唐莊宗信賴,後漢時官封護聖軍都指揮使。

  後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後漢,建立周朝(史稱後周),趙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手下效力,先後任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統率禁兵,封天水縣男。

  公元960年,由趙弘殷的第二個兒趙匡胤建立宋朝。宋朝是趙姓的鼎盛階段,在這時確立了它的大姓地位,而且地域分布也是空前廣闊。由於宋朝皇室自稱是涿郡趙廣漢之後,涿郡趙氏的影響超過了天水趙氏,涿郡取代了天水的望族地位。

  涿郡趙氏後又衍生出潁川趙氏。趙廣漢曾任潁川太守,他的支派子孫後遷居潁川,在唐代以後形成人口眾多、分布很廣的望族。

  二、趙姓諸望族

  (一)濟源趙氏(天下趙姓各支之先祖)

  在中國趙姓發展史上,有甘肅天水趙氏、湖北房縣趙氏、河北涿州趙氏等提法,河南濟源趙氏名鮮見經傳。其實,濟源趙氏在曆史淵遠流長,影響深遠。濟源是天下趙姓各支之先祖和趙姓最重要的發跡之地,她登上中國曆史舞台的時間是春秋時期。

  趙姓始祖造父為周穆王禦車,到昆侖拜會西王母並平叛的故事就發生在濟源王屋山。濟源趙姓有確切的氏族人物代表,而且地位顯赫。這就是春秋時期天下趙姓始祖造父的十四代孫趙衰。在趙衰之前,一直追溯到造父,雖然連續十多代都在宮廷之中謀職,但據《史記》記載那是作為趙姓家族的領袖存在,他們的責任隻是負責對本家族的管理。到了趙衰這一代,真正進入國家執政的核心,成為對整個社會進行管理的政治人物。

  濟源趙姓有明確的傳世封地,這個地方就是我國古代的南陽原城(即河南濟源)。原城遺址在今天濟源市濟瀆廟西側,曾經是夏朝的都城。晉國的公子重耳因“驪姬之亂”外逃十九年後回國當上國君,趙衰立下了汗馬功勞。重耳(晉文公)因勤王有功,周天子賜給多座城池,又是趙衰的鼎力相助順利接管。晉文公為了表示感激之情,將原地封給了趙衰,任命為原大夫,一代接一代繼承下來。因此,原地是趙衰及其家族的生存繁衍、盤踞發展的根據地,並使趙衰家族很快成為這裏的名門望族。趙衰與他的後代的宗墓就在趙衰當時管轄的區域之內--軹邑(今軹城鎮)趙村(因趙衰父子墳塚在此而得名)。推算不來,天水趙姓、房縣趙姓、涿州趙姓,趙衰一族是他們的祖先。

  濟源趙姓代表人物在中國曆史舞台上從事政治活動的連續性。濟源趙姓的始祖人物趙衰,是濟源趙姓在政治上的發跡之人,也是天下趙姓在政治上的發跡之人。之後趙氏家族世代執掌朝政,一直到公元前222年趙國滅亡,趙衰及其子孫們連續十八代都活躍在春秋戰國的政治舞台上,而且從未間斷。在趙衰(趙成子)、趙盾(趙宣子)、趙武(趙文子)、趙鞅(趙簡子)、趙無恤(趙襄子)、趙武靈王等身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諸如:助文公圖霸、趙氏孤兒案、三家分晉、戰國稱雄、胡服騎射等,使趙氏家族不斷發展壯大,影響和推動了中國曆史的前進步伐。根據曆史紀年和大量史實,證明濟源趙姓的形成時間,在公元前635年趙衰封原。公元前221年,趙衰的後代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湖北房縣,在那裏形成房縣趙姓;代王嘉之子趙公輔出主西戎,在那裏形成天水趙姓;趙廣漢任潁川太守,在潁川形成潁川趙姓;潁川趙姓的一支回遷和留居涿州的趙姓又形成涿州趙姓……但這些分布全國的趙姓,毫無疑問都是濟源趙姓始祖趙衰的直係後裔。包括趙佗的南越國、趙匡胤的大宋王朝,從血脈血統上講,都應該屬於濟源趙姓的延續範疇。

  濟源趙布家族從隋未從天水轉洛陽遷往濟源王樹溝,也是春秋時期濟源趙衰家族一支的回遷趙姓。有史以來,王樹溝並無王姓人家。趙族自稱是趙衰直係後裔、趙國王族遺民。

  從春秋戰國到趙國退出原地,趙氏家族在原地經營了413年。

  濟源王樹溝趙姓家譜及唐以來碑刻記載,王樹溝趙姓係秦滅趙後,代王嘉遷居甘肅天水,後裔又遷居洛陽,隋朝末年,趙姓家族北渡黃河回到袓地定居。唐、宋、元、明、清是趙姓發展的鼎盛時期,王樹溝村老墳坡有唐、宋、元、明、清曆代的趙姓墳塋遺址,居住在王樹溝一千七百餘年。目前,陝西、山西、山東、河北、廣東、廣西、甘肅等地均有本族人遷徙居住。王樹溝趙姓家譜失傳於清朝末年,後雖經重修,又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1990年重修,立明趙布公為始祖,趙布有兩個孫子,一個仍居王樹溝,一個遷黃河南岸白楊樹。當今,濟源趙姓有八個分支,有數萬人之眾。

  (二)天水趙氏(包括由天水趙氏衍生出的諸望族)

  據不完全統計,祖籍屬於天水趙氏的望族有:新安(今河南省新安縣)趙肅家族、京兆奉天(今陝西省乾縣)趙植家族、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西)趙仁家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趙剛家族、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東)趙文表家族、代縣(今山西省代縣)趙昶家族、中山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市西)趙不器家族、南陽穰縣(今河南省鄧州市)趙宗儒家族、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趙叔文家族等數十家。

  1.漢朝趙充國家族

  《漢碑集釋三老趙寬碑》記載,趙充國的曾祖父趙仲況,於西漢文景之際,官至少府。祖父趙聖,為諫議大夫。叔父趙翁仲,因功拜關內侯。父親趙君宣,“密請內侍,報怨禁中。徙隴西上圭,育生充國”。

  趙充國,字翁孫,原籍隴西上圭(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後遷居金城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他生於西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經曆武帝、昭帝、宣帝三個朝代。當時正值西漢的強盛時期。武帝即位後,大力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社會生產,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於是連續進行了大約五十年的反擊匈奴的戰爭。長期的反匈戰爭,雖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力量,使之無力再大舉南下,但西漢王朝的國力也遭到巨大的損耗,國庫日漸空虛;人口大量減少,人民的負擔日益沉重。為了扭轉這種局麵,漢武帝的晚年和昭帝、宣帝時期,不得不重新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少大規模的戰爭。為適應這種政治形勢的需要,趙充國把軍事上的征討與政治上的安撫結合起來,兩手並用,為邊疆的安定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從而成為西漢時期的一名傑出將領。

  趙充國出身於官僚家庭,從小就非常勇敢,羨慕將帥領兵作戰、為國立功的本領。為此,他刻苦練習騎射,攻讀兵書戰策,期望將來能做一名領兵打仗的將帥。後來,他入伍當了一名騎兵。太初元年(前104),漢武帝選拔“六郡良家子”(良家子即家世清白而又有財產的人家,即地主富豪家的子弟),擔任護衛皇宮的羽林禁軍,負責皇帝的警衛工作。趙充國以“六郡良家子”和善於騎射,補進羽林軍。這對他日後的升遷起了很大的作用。

  天漢二年(前99),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西出酒泉,進攻匈奴右賢王。趙充國以假司馬(即代理司馬,司馬為西漢軍隊中的參謀人員)的軍職,隨軍出征。這次出征,目的在奪取西域,以“斷匈奴右臂”。西域在公元前二世紀初,為匈奴冒頓單於所征服,從此成為匈奴進攻西漢的軍事據點和經濟後盾。漢武帝在三次北征匈奴期間,曾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和烏孫,共同反擊匈奴,截斷匈奴的右臂,但是都未能達到目的。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戰後,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阿爾泰山以南西域各國的人力、物力,繼續與漢朝對抗。因此,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兵出征。

  李廣利統率大軍出酒泉後,在天山東麓與右賢王的軍隊遭遇,展開了一場激戰。漢軍殲敵萬餘人,給予匈奴軍隊沉重的打擊。右賢王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整頓人馬,集中兵力,繼續尋找戰機,準備反擊。李廣利在回師途中,陷入了匈奴部隊的包圍。右賢王的軍隊超過漢軍人數的幾倍,李廣利多次指揮突圍,都被擋了回去。漢軍傷亡慘重,糧餉不繼,幾天吃不上東西,援軍也一時無法趕到,處境萬分危急。在這緊要關頭,趙充國自告奮勇,率領一百多名精壯戰士;勇猛衝殺,奮勇突圍,終於帶領戰士殺開一條血路。李廣利指揮全軍緊緊跟上,殺出了重圍,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命運。趙充國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負傷二十多處。

  回到京師長安後,李廣利向漢武帝報告了這次戰爭的經過,並表奏了趙充國不避生死、領兵突圍的戰績。漢武帝下詔召見趙充國。趙充國前往漢武帝的臨時行宮晉見漢武帝,漢武帝讓趙充國脫掉衣服,親自驗看他的二十幾處傷痕。看後連聲讚歎說: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下令提拔趙充國為中郎將,擔任皇帝的侍衛官。不久,又擢升他為車騎長史,擔任車騎將軍總理所屬部門事務的高級官員。

  漢昭帝元鳳元年(前80),武都地區(今甘肅南部和陝西西南部)的氐人起來反對西漢政府。氐人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主要活動在我國西部的隴西、蜀地等郡。第二年,西漢政府派趙充國領兵出征。當時趙充國已擔任大將軍護兵都尉的職務,是一名帶兵的主帥。這次平氐戰爭很快取得勝利。凱旋後,趙充國被提升為中郎將,負責指揮皇帝的禁衛軍,地位僅次於將軍。

  氐人的反抗平定後,匈奴騎兵又來騷擾邊境。趙充國被派到上穀郡(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東麵)帶兵駐守,防止匈奴從北邊進犯。這時趙充國已成為鎮守邊防的封疆大吏。一段時間後,趙充國又被調回京城,任命為水衡都尉(管理皇家池苑、稅收和鑄錢事),這項職務非常重要,是皇帝的近臣。

  不久,匈奴貴族又向漢朝進攻,趙充國又率軍出征,由於他指揮正確,用兵得當,得到勝利,俘虜了匈奴的西祁王。趙充國被擢升為後將軍,同時兼任水衡都尉。後將軍是西漢幾位重要將軍之一,負責西北邊防,地位十分重要。趙充國當了後將軍之後,不僅負責軍事工作,而且也參與了國家大事的決策。

  元平元年(前74),漢昭帝劉弗陵病死,昌邑王劉賀繼位,他荒淫無道,濫施皇帝的權威,當皇帝僅僅27天就做下1127件不應當做的事情。當時的大將軍、大司馬霍光決定廢掉劉賀,於是在未央宮召集研究廢立皇帝的大事。趙充國參加了這次具有決策性的會議。會上決定廢劉賀,立劉詢(即漢宣帝)為帝。趙充國因積極參與了廢立皇帝的事情,立了大功,被封為營平侯。

  趙充國晚年,在安定西北邊疆,平定羌人之亂,開設西北屯田軍等一係列重大問題上,表現了傑出的軍事與政治才能,以他的雄才大略和“昧死陳愚”,堅持真理,為漢朝政府、為後世子孫建立了不朽的功業。

  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以遊牧為主,在中國西部、西北部一帶活動。西漢時期,由於匈奴的強大,羌族首領依附於匈奴,經常與匈奴奴隸主貴族聯合侵犯漢朝的西北邊疆,斷絕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漢武帝曾使用外交和軍事手段,占領河西走廊,切斷羌族與匈奴的聯係,並讓羌族與漢族交錯雜居。但由於西漢統治者往往歧視和虐待羌族,羌族與西漢的關係一直比較緊張,雙方不時發生戰爭。漢宣帝曾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巡視羌族部落,先零的首領要求準許他們在一定季節渡過湟水(黃河上遊的支流),到北麵無人耕種的荒地放牧。義渠安國未加拒絕,將他們的要求上報了朝廷。後來,羌人紛紛強渡湟水放牧。元康三年(前63),先零羌的首領又和羌族各個部落的首領訂立盟約,準備消除內部舊怨,聯合發動反對西漢王朝的叛亂。

  漢宣帝得到羌族準備發動叛亂的消息,立即召見曾經出征西北,對羌族情況比較了解的趙充國,問他:“羌族人如果聯合起來,將會出現什麽情況?”

  趙充國說:“按照以往的經驗,羌人一旦聯合起來,必然和我們漢朝對抗。在這背後,也肯定會有匈奴插手。我猜測匈奴已經派人到羌族各個部落進行活動,並和先零羌的首領取得了聯係。我們應該在叛亂爆發之前,及早做好對付的準備。”

  果然,就在一個多月後,就有一個羌族部落首領的使者前往匈奴借兵,準備進攻鄯善、敦煌,切斷經西域的道路。

  趙充國聞訊後,他估計在秋高馬壯之際,叛亂即將發生,立即向朝廷建議:一麵派人巡視邊防,做好對付叛亂的準備;一麵派使臣到羌族的各個部落,揭露某些首領的叛亂陰謀。漢宣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再次派義渠安國前往羌族地區宣諭朝廷旨意,並進一步了解情況。但是,義渠安國到了羌族地區,把先零羌的各部落首領三十多人召集一起,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頓,然後通通押出去斬首。他還縱容部下殺死了一千多羌人,使矛盾頓時激化。先零羌聯合羌人中另外兩個部落罕、幵,一起發動了大規模的叛亂。他們攻打城鎮、要塞,殺死漢朝官吏。義渠安國率領的三千騎兵也被打得大敗,急忙逃到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西北)城裏,請求朝廷振兵馳援。西北邊陲的安靜局麵被打破了。

  元康五年(前61),漢宣帝接到義渠安國關於羌人叛亂和求救的奏章,想挑選一位合適的人選來擔任統帥,率領大軍前去平叛。他派禦史大夫丙吉去趙充國的家裏,詢問誰可為將?趙充國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有再比老臣合適的人選了!”這時趙充國已經是76歲的老人,功成名就,根本不需要再為個人的名利而奮鬥,他之所以要毛遂自薦,再去經受勞累與戰陣之苦,完全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漢宣帝非常高興,即拜趙充國為平羌元帥。

  四月,趙充國統領大軍遠征西北。兵到金城(今甘肅省蘭州市)之後,他穩健沉著命令部隊先駐紮下來,等待後續部隊陸續跟上,然後再繼續前進,以防被敵人分割包圍。當部隊渡河時,為了避免敵人“半渡而擊”,他派校尉帶領人馬,夜裏先行渡河,搶占對岸,紮好營寨,大隊人馬再繼續渡河;在長途行軍中,他又總是派出遠斥候(偵察兵)偵探敵人的動靜;部隊休息時,一定要先築好營寨;打仗之前,一定事先周密計劃,部署妥當。由於趙充國善於用兵,且又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將士都樂於為他效命。

  趙充國率軍繼續西進,到了西部都尉府(金城郡西部邊境)所在地,命令大軍停止前進,犒勞將士,養精蓄銳。先零羌多次派軍進攻漢軍,襲擾後方。趙充國就是堅守不戰。敵人幾次襲擊,都是毫無收獲,銳氣逐漸消失了。有一個羌人被漢軍俘虜,他說:“羌族的各個首領,聽說趙將軍領兵前來,都互相埋怨開了。”於是,趙充國決定采用恩威並施,即安撫與打擊相結合的辦法,打擊先零,爭取罕、幵,分化羌人,待到敵人軍心渙散的時候,再發動強大的攻勢。

  當時,羌族各部落並不全部同意參加反對西漢王朝的叛亂。就在先零羌準備發動叛亂之時,罕、幵部落有一個首領靡當兒就派他的弟弟雕庫來到漢朝的西部都尉府報告消息,不料想西部都尉竟把他扣留起來。趙充國聞訊,即向西漢政府提出,對靡當兒和雕庫應當友好相待,團結他們,以孤立先零羌,並命令西部都尉立即釋放雕庫。雕庫被釋放後,趙充國又讓他回去告訴各個部落首領:這次漢軍是討伐製造叛亂的羌人,隻殺有罪的人;大家不要跟著他們謀反,以免自取滅亡。如果已經犯了罪,捕殺另一名罪犯,可以予以免罪。如果立了功,還可以受獎,殺一個大首領賞錢四十萬;殺一個中首領,賞錢十五萬;殺一個小首領,賞錢二萬;殺一個壯丁,賞錢三千。

  但是,趙充國這種以政治為主,輔以軍事進攻的辦法,沒有得到西漢政府的支持。漢宣帝急於取得戰爭的勝利,在趙充國出征之後,又連續派出大量的增援部隊,合計六萬多人。同時,西漢政府也不同意趙充國的打擊先零,爭取罕、幵的做法。西漢政府的文武大員認為:“先零兵盛,而負罕、幵之助,不先破罕、幵,則先零未可圖也。”漢宣帝決定拜侍中樂城侯許延壽為疆弩將軍、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聯兵征討。又下詔責備趙充國:將軍不念戰爭給漢朝帶來的損失。想拖長歲月以取得一些小勝,除去將軍你以外,誰也不這樣幹啊!最後命令趙充國說:“將軍急裝,因天時,誅不義,萬下必全,勿複有疑!”

  趙充國沒有被聖旨嚇倒,他冒著犯上的罪名,上書陳述己見。他在上書中仍然堅持首先打擊先零羌的策略,他指出此時先零羌的首領楊玉率領四千騎兵並聯合煎鞏羌的五千騎兵已經占領戰略要地,伺機襲擊漢軍。但罕、幵羌都沒有進犯我們的跡象。如果我們進攻罕、幵羌,就是“釋有罪,誅亡辜”,放棄打擊主要敵人,使主要敵人坐大,並且把可能變成朋友的罕、幵推向敵人一邊,在戰略上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趙充國還主張要根據自己的實力決定攻守,他強調應該像《孫子兵法》指出的那樣:“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善於作戰的人,應該使敵人就我,不使我就敵;以逸待勞,調動敵人,達到殲敵的目的。趙充國在奏章的最後說:“臣蒙天子厚恩,父子俱為顯列。臣位至上卿,爵為列侯;犬馬之齒七十六,為明詔填溝壑,死骨不朽,亡所顧念。”趙充國這種為國家,為民族的一片赤誠之心躍然紙上。漢宣帝終於被趙充國說服了,改變了原先的主張,同意照他的計劃行事。

  不久,趙充國即帶兵向先零羌發起進攻。先零羌的軍隊因為屯兵日久,產生麻痹思想,失於戒備,在漢軍的突然打擊下,丟棄車輛、輜重,望風而逃,向湟水方向逃跑。趙充國帶兵在後麵慢慢追擊,部下非常焦急,有人說,“機不可失,應該驅兵急追,以全殲敵兵。”趙充國說:“不對,窮寇是不能急追的,我們慢慢地追,他們會快快地逃;如果追急了,他們就會反過頭來和我們拚命。”將士們聽後,都點頭稱是。由於漢軍在後麵慢慢追趕,羌人忙跑不迭,道險路窄,有幾百人掉到河裏淹死,另有五百多人向漢軍投降了。漢軍擄獲了馬、牛、羊十萬多頭,車四千多輛,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趙充國在取得對先零羌的初步勝利後,立即把軍隊開往罕、幵羌的居住區,實行安撫和爭取的政策。他規定嚴明的軍紀;不準焚燒羌人的村落、房屋;不準在田地裏割草放牧。罕、幵羌人對此深表擁護,他們紛紛奔走相告;“漢果不擊我矣!”在漢朝和睦政策的感召下,罕羌的首領靡忘向漢朝投誠。趙充國熱情地接待他,以上等的酒宴予以款待,然後派人護送回去。這樣,罕、幵羌人沒有用兵就平定了。從此以後,罕、幵羌長期保持與漢朝的友好關係,對穩定西北邊疆起了重大作用。

  這一年秋天,趙充國接到漢宣帝的詔書,派辛武賢為趙充國的副將,命令他們在冬天向先零羌進攻。這時先零羌經過軍事打擊,再加上招撫,已有一萬多人投降了,隻剩下七、八千的人馬了。他們久居異地,缺乏水草,牲畜大量死亡,內部矛盾重重。根據這種情況,趙充國不主張用兵進剿,而計劃撤走騎兵,留下步兵,一麵屯田,一麵防守,使敵軍不戰自潰。可是,趙充國屯田的奏章還未上報,漢宣帝又下達了進攻的命令,如不執行,就是“抗上”,有被“賜死”的危險。但趙充國想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得失,漢王朝的長治久安,他決定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向朝廷陳述屯用的主張,一連上了三個屯田的奏章。

  趙充國在第一個奏章中說:軍事行動必須慎重,如果用兵不當,會引起其他少數民族的連鎖反應,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接著他算了一筆軍隊開支的項目,這項開支十分浩大,不是當時漢朝的國力所能承擔的。因此,他建議撤走騎兵,隻留下一萬步兵屯田,這樣既可“益積蓄,省大用”,又可安撫人心,鞏固邊防。

  這個奏章上達後,漢宣帝交給大臣們討論,有十分之八、九的大臣們不同意趙充國的屯田計劃,隻有十分之一、二的人讚成。大臣們關心的是平羌戰爭何時可以結束。因此,漢宣帝在璽書中,對屯田仍表示懷疑,並問他戰事何時可以解決,要他明確複奏。

  趙充國深思熟慮之後,又上了第二個奏章。他首先談了屯田與戰事的關係,指出屯田可創造消滅敵人的條件,一旦條件成熟就可消滅叛軍,大約有一年時間即可平定叛亂。接著他又詳備地陳述屯田的十二條好處,指出:“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漢宣帝再次把趙充國的奏章交給大臣們討論,結果是支持與反對的意見各占一半,已有許多大臣被趙充國透徹的分析說服了。漢宣帝很佩服趙充國的膽識,但還想進一步聽聽他詳細的意見,又讓他“熟計複奏”。

  趙充國於是上了第三個奏章,進一步陳述他的屯田策。他著重指出:“匈奴不可不備”,匈奴是具有更大威脅性的敵人,他們時時刻刻想與羌人聯合進攻漢朝,是漢朝的邊防大患。我們應當考慮全麵的戰略需要,不能把力量全集中到羌人的問題上,對羌人要“智取”,而不能力奪。奏章還明確告訴漢宣帝說:羌叛明年春天即可解決。宣帝又一次把趙充國的奏章交給大臣們討論,十分之八、九的大臣都表示讚同。漢宣帝遂決定按照趙充國的建議,罷兵屯田。

  西漢王朝采納趙充國的意見,在羌族地區實行屯田。盡管在屯田的同時,漢宣帝又派辛武賢、許延壽和趙卬率兵出擊,但是大部分羌人還是投降了趙充國,叛亂終於平息了。神爵二年(前60),漢宣帝命令趙充國班師還朝。

  五月,趙充國凱旋回到長安。這時朝中大臣對這次勝利,有不同議論,有人認為是出擊結果,功勞應歸於辛武賢和許延壽二將軍;也有人認為羌人叛亂力量很小,即使不出兵討伐也會“自服”的。趙充國的好友浩星賜在出城迎接他時,特意向趙充國建議:屯田雖使敵人處於困境,迫使羌人投降,但將軍見到皇上時,“宜歸功於二將軍出擊,非愚臣所及”。但是,趙充國沒有接受浩星賜的意見,他說:“軍事問題是關係到國家的大事,這次出征的經驗教訓,應當為後世所效法。我要將戰爭的過程和經驗教訓,如實地報告皇上。不然如果我一旦死去,還有誰能對皇上說明呢!”於是,趙充國把自己的看法全部向漢宣帝陳述了,宣帝聽了表示讚賞,並宣布免去辛武賢的破羌將軍銜,仍回酒泉擔任太守,趙充國仍為後將軍兼衛尉。

  不久,皇帝下詔選派一名了解羌族事務、並能正確執行漢政府政策的將領擔任護羌校尉,負責處理羌人問題。這時趙充國正在病中,四府(丞相府、禦史府、車騎將軍府、前將軍府)推舉辛武賢的小弟弟辛湯擔任此職。宣帝表示同意,正式授予辛揚使節。趙充國聽到消息,不顧重病在身,立即上奏阻止,他指出:辛湯酗酒,常耍酒瘋,不適宜擔任管理少數民族這樣的官職,要求皇帝“易詔”換人,改由辛湯的哥哥辛臨眾擔任這項職務。漢宣帝看了趙充國的奏章,對他不顧個人恩怨,一心為國的精神深表讚賞。他決定采納他的建議,改由辛臨眾出任護羌校尉。辛臨眾上任後,對羌族做了大量的安撫工作,使羌族與漢政府保持和睦的關係。後來,辛臨眾因病免職,由辛湯繼任。辛湯多次酗酒、打罵羌人,結果激起了羌人的反抗。事實證明,趙充國的看法是正確的。

  平定羌人的叛亂後,辛武賢留任原職,沒有得到提拔,他知道這是由於趙充國沒有向朝廷為他請功的緣故,因此懷恨在心,總想報複。後來,他想起趙充國的兒子趙卬曾和他講過:“漢宣帝想殺車騎將軍張安世,由於我家將軍說張安世為人忠誠謹慎,應該保全他,所以才得以免死。”辛武賢就以趙卬泄露宮中機密為由,上章彈劾趙卬,想借此打擊趙充國。漢宣帝下令審訊趙卬,趙卬覺得對不起自己的父親,自盡而死。這件事對年老的趙充國打擊很大,他決定告老還鄉。宣帝同意了他的請求,並賜給他安車駟馬(一種乘坐舒適的車,表示給予榮譽),黃金六十斤,以表彰他的功績。宣帝還向趙充國提出,每有國家大事,特別是有關周邊各少數民族發生的大事,將請他參謀決策。趙充國遵照宣帝的囑托,在退職家居的日子裏,盡心為國家操勞,每當國家有事,他都盡自己的能力獻計獻策。

  甘露二年(前52),這位西漢著名的軍事家、久曆沙場的老將去世了,終年86歲。宣帝賜給他“壯侯”的諡號,還下令把他的遺像畫在未央宮的殿壁上,使後人永誌不忘!趙充國辭世後,爵位由孫子趙弘所襲。

  漢成帝時,兩羌曾有過叛亂,他就很思念這位忠君愛國的老將軍,遂思“追美充國”,於是命當時的文學家、哲學家、給事黃門郎揚雄在趙充國畫像上作《營平侯頌》:

  明靈惟宣,戎有先零。先零猖狂,侵漢西疆。漢命虎臣,惟後將軍,整我六師,是討是震。既臨其城,諭以威德。有守矜功,謂之弗克。請奮其旅,於罕之羌,天子命我,從之鮮陽。營平守節,屢奏封章,料敵製勝,威謀靡亢。遂克西戎,還師於京。鬼方賓服,罔有不庭。昔周之宣,有方有虎,詩人歌功,乃列於《雅》。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後。

  從趙充國一直到其孫趙欽,都被封為營平侯。並且趙欽又娶了敬武公主為妻,更使這支趙氏家族陡增榮耀。

  但是,可惜的是敬武公主生不出兒子來,公主便將趙家一個叫習的婢女生的兒子,謊稱是自己所生,起名趙岑,目的是挽回皇族和趙家的麵子,並傳衍趙氏家族。趙欽死後,這個趙岑便承襲了侯位,習氏也成了太夫人。誰知道趙岑的親生父母貪得無厭,不停地索要錢財,趙岑不再給時,就把實情告到官府。於是趙岑被罷免侯位,和他父母一樣淪為賤民。元始年間(3-6),漢朝修功臣後代表,漢平帝又把爵位重新授給把趙充國的曾孫趙伋,仍然為營平侯。

  其後“宗族條分,裔布諸華”。趙充國另一個曾孫趙豐,字叔奇,為監度遼營謁者。趙豐有二子:趙孟元、趙子仁。趙子仁為敦煌太守。趙孟元有四子,名趙孟長、趙仲元、趙叔寶、趙寬。趙寬,字伯然,自上圭(今甘肅省天水西南)遷家至破羌(今青海省樂都縣),為護羌校尉假司馬。在一次戰鬥中,其兄長孟長、仲元、叔寶“皆並震沒”,隻剩下趙寬一人。趙寬因“郡縣殘破,吏民流散”,乃又徙家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以招徒授業為生。其有三子,名趙子恭、趙子惠、趙璜。子恭為郡行事;子惠為護羌假司馬;趙璜為長陵令。

  趙充國還有一弟名趙子聲,為侍中。其子趙君遊,為雲中太守。君遊有四子:趙遊都,為朔農都尉;趙次卿,為高平令;趙子遊,為護苑使者;趙遊卿,為幽州刺史。

  趙充國的後代在明朝形成一個軍功世家--遷安(今屬河北)趙勝家族。

  趙勝,字克功,史稱係出漢朝趙充國之裔,世居河朔。至伯父趙赤和父親趙再興,於明初始徙家永平之遷安,遂定居於此。伯父趙赤因軍功授永平衛百戶,沒於戰陣,無嗣,趙再興襲並升千戶。後又因戰功升為指揮僉事,再擢為指揮使。不久去世,趙勝襲秩。其父臨死時曾遺言:“我生為壯士而誌弗就,爾長須努力,報國亢宗,毋負奇男子也。”趙勝於是克誌勵行,在戰鬥中奮不顧身,一往無前,累官至後軍都督府左都督,“晉榮祿大夫,褒榮三代”,封昌寧伯,歲食祿千鍾,加太子太保、太保兼太子太傅,卒諡“壯敏”。

  西漢名將趙充國墓位於清水縣城北牛頭河北岸李崖村西。總控製範圍麵積為7914平方米。東西南三麵呈粘土懸崖,北與李崖村八組居民相鄰。墓區內占地麵積1444平方米,周圍已征用土地麵積5107平方米,民耕控製麵積1463平方米。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充國墓最早建於漢朝。宋代又置祭田,廣栽鬆柏,建立祭殿。清嘉慶、道光年間,詔諭大規模修葺,現存的墓碑皆為清代遺物。墓區現存封土塚,塚略呈圓錐體,高2.5米,周長18米,青草茂密,靜幽清寂。塚前有碑亭兩座,內立清嘉慶十三年(1808)“漢後將軍營平侯公諱趙充國之墓”和道光乙酉年“漢故將軍營平侯之墓”的石碑。墓區經近年整修後,墓塚略呈半圓球體,上覆茸草,高3.8米,底直徑6米,底周圍以水泥圍固。塚前建歇山頂磚砌碑亭2座和清嘉慶十三年(1808)楷書“漢後將軍營平侯公諱趙充國之墓”和清道光乙酉年(1885)“漢故將軍營平侯之墓”的石碑。

  “漢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之墓”碑,長1.55米,寬0.75米,清嘉慶十三年立,拱形龍首條碑。碑首左右雕刻盤龍,額刻“大清”二字。碑身正中刻“漢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之墓”十二字。

  “漢故將軍營平侯之墓”碑,長1.5米,寬0.75米,清道光乙酉年立,拱形龍首條碑。碑首左右雕刻盤龍,額刻“大清”二字。碑身正中碑文“漢故將軍營平侯之墓”。陵園內還有魯公姬造像碑、宋墓群等,是一處休閑旅遊、憑吊懷古的好去處。

  近年來,清水縣又將部分宋墓葬、唐宋石刻遷移至墓區,並擴大墓區麵積,辟為趙充國陵園旅遊景點,吸引了眾多遊人前來瞻仰和遊覽。

  2.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趙熹家族

  這是一個東漢官宦世家。趙熹,字伯陽,少有節操。更始時,為郎中,行偏將軍事。因功拜五威偏將軍。與劉秀共擊王尋、王邑於昆陽。更始敗於赤眉軍,他逃出武關,助劉秀平定南陽地方割據。拜懷令,遷平原太守,有政績。建武二十六年(50),征入為太仆。次年,拜太尉,賜爵關內侯。明帝時,更封節鄉侯,代行太尉事。章帝即位,進太傅,錄尚書事。擢諸子為郎吏者七人。建初五年(80)卒,享年84歲。諡“正侯”。其長子趙代(一作趙世),嗣爵,官至越騎校尉。孫趙直,官至步兵校尉;曾孫趙淑,嗣爵。

  3.京兆長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趙岐家族

  東漢名宦世家。趙岐,原名嘉,字台卿;少明經,有才藝。娶扶風馬融兄女,因融為外戚家,不與融相見,仕州郡,以廉直疾惡,為人忌憚。桓帝永興二年(154),辟司空掾,轉皮氏長,大興學校。因得罪宦官唐衡兄弟,逃亡避難,匿姓改名,賣餅於北海市中,家屬親友皆被陷以重法而遭殺害。直到唐氏兄弟敗滅,才因赦而出,被公卿推舉,擢升為並州刺史。不久,因黨事牽連免官。靈帝初,複遭黨錮之禍十餘年。黃巾兵起,趙岐被征為議郎;獻帝西遷,複拜議郎,遷太仆、太常。一生著作宏富,有《孟子章句》《三輔決錄》傳於世。其兄趙襲,字元嗣,也因參與貶議宦官唐衡等人,被害。其族人趙息,逃出這場家難,曾任郡功曹。

  4.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趙彥深家族

  南北朝隋唐時官宦世家,原為南陽趙氏,東漢太傅趙熹之後。趙彥深的高祖父趙難在北魏時任清河(後改名平原)太守,以後定居在此,遂成望族。趙彥深本名趙隱,字彥深,因避齊廟諱,故以字行。父親趙奉伯,仕北魏,官至中書舍人。

  趙彥深“性聰敏,善書計”,初為大丞相曹參軍,專掌機密,文翰多出其手,稱為“敏給”,後轉大行台都官郎中。河清元年(562),晉爵安樂公,累遷尚書左仆射、齊州大中正、監國史,遷尚書令,封宜陽王。武平四年(573),為司空,轉司徒。七年得暴病而死,享年70歲。作為北齊宰相,“善始令終唯彥深一人”。

  趙彥深有子趙元將、趙仲將、趙叔將、趙公方等七人。其中趙仲將最為知名。仲將“沉敏有父風”,學涉群書,善草隸,位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隋開皇中,位吏部郎,終於安州刺史。其子孫至唐時,亦官位顯赫,其子趙義綱,為唐戶部侍郎。趙叔將,邛州刺史,生趙尹平,為秘書郎;趙公方,隋大理正,生趙仁溥、趙義高等。

  5.酒泉(今甘肅酒泉)趙才家族

  南北朝隋唐時軍功世家。趙才祖父趙隗,北魏銀青光祿大夫、樂浪太守。父趙壽,北周順政太守。趙才,字教才,“少驍武,便弓馬,性粗悍,無威儀”。仕周為輿正上士。隋文帝登基,以軍功至上儀三同。煬帝即位,轉左備身驃騎、右驍衛將軍。從征吐穀渾,為行軍總管。以功晉位金紫光祿大夫。及遼東之役,還授左候衛將軍,不久又升為右候衛大將軍。

  其子趙道興,貞觀初曆官左武候中郎將。唐太宗曾對他說:“卿父為隋武候將軍,甚有當官之譽。卿今克傳弓冶,可謂不墜家聲。”因授右武候將軍,賜爵天水縣子。趙道興辦公之地,就是趙才昔日的官府,他感歎地對部下說:“此是趙才將軍廳,還使趙才將軍兒坐。”朝野一時傳為笑談。後累遷左金吾衛大將軍。趙道興之子趙文皎,亦為金吾將軍。“凡三代執金吾,為時所稱”。趙文皎之子趙玄俊,官至朝請大夫、常寺主簿;趙玄俊之子趙懷進,曆易州參軍、果州司士參軍、萊州掖縣令、越州諸暨令、中部郡司馬等。

  6.天水趙昌、趙遷家族

  這是在五胡十六國直至隋唐都顯達的一個家族。趙昌曾任後趙主石勒的黃門郎。趙昌子趙逸先後出仕後秦、大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平定大夏,趙逸任魏中書侍郎,他性好讀書,隨著年齡增長更加勤奮。

  趙昌有二子:長子趙溫,次子趙逸。

  趙溫,字恩恭。他學識淵博,名氣很大。在姚泓執政後秦時,他在他的家鄉天水郡做過太守。後來南朝宋政權的劉裕征伐後秦,姚泓戰敗,趙溫則在戰亂時流落氏族人地區。氐王楊盛和他的兒子楊難當,都對趙溫很好。楊難當占據漢中地區後,拜趙溫為輔國將軍,並兼秦州和梁州的刺史。後來楊難當被迫臣服於強大的北魏,自稱藩屬。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仍然讓趙溫留在楊難當官府中任司馬,後病死在仇池(今陝西省略陽縣)。

  趙溫有三個兒子,長子名趙廣夏,曾任中書博士。二子,名不詳。三子趙琰,因品德高尚、重人倫孝義,被列入《魏書孝感傳》中。皇興年間(467-471),即魏獻文帝拓跋弘時,他舉家遷至京師,因是趙氏家族的子弟,所以受到北魏統治者的禮遇。先是任兗州司馬,轉升為團城鎮副將,後又到淮南王府做長史。趙琰一生常縈繞於心的一件事,就是將客死於異鄉仇池的父母棺柩移到京師。然而當時禁製非常嚴格,不可能越關過隘,把棺柩移葬到京師。因此每到祭祀祖先時,他都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每念及葬親之事就痛心疾首。直到晚年,他感到再也沒有希望遷葬父母了,“乃絕鹽粟,斷諸肴味,食麥而已”,抱憾辭世。

  趙琰有兩個兒子,長子趙應,次子趙煦。趙煦,字賓育,喜愛音律,以擅長歌唱填曲而名聞天下,曾做過秦州刺史。

  趙逸,字思群。“好學夙成”,在後秦姚興統治時入仕,憑其家族的特殊名分和其自身才能,年紀輕輕就做了中書侍郎,為正三品,參議朝廷大政,“四夷來朝,則受其表然而奏之”。他原來受姚興之命鎮守朔方,管理五部鮮卑和雜胡二萬餘落。於是姚興派齊難出征匈奴鐵弗部赫連屈丐,趙逸為軍司,但失敗了,為赫連屈丐所虜。赫連屈丐為籠絡世族,就拜趙逸為著作郎。鮮卑族拓跋部部所建北魏強大後,開始征服中原,拓跋燾攻占統萬(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南白城子),並把趙逸擄到北魏。拓跋燾很敬重趙逸,但趙逸似乎對舊政權心存舊情,作為漢人對少數民族政權頗有微詞,在他的詩文辭賦中或明或暗地譏諷影射時政,對自己身陷夷鄉感喟悲傷。拓跋燾思之再三,不但沒有加罪,反而拜趙逸為中書侍郎。幾年以後,趙逸拜寧朔將軍、赤誠鎮將軍。他綏靖四方,拓荒撫民。前後十幾年,這裏人民安居樂業,一片升平盛世景象。這也是北魏比較發展繁榮的階段。但趙逸畢竟老了,於是“頻表乞免,久乃見許”。趙逸生平喜愛古書,研治三墳五典。晚年更加勤奮,七十多歲仍然手不釋卷。他一共著述了詩、賦、銘、頌、文共五十多篇,頗為時人稱道。

  趙昌兄趙遷這一支更加顯赫。後秦主姚萇任命趙遷為尚書左仆射,趙遷後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去世。劉裕滅姚泓以後,把趙遷的子孫們一度遷到建業(今江蘇南京市)。但鳥戀舊林,人思故園。趙遷的玄孫趙翼,以及趙翼的侄子們趙超宗、趙令勝,趙遐、趙叔隆、趙穆等,分別在北魏太和、景明年間北歸降魏。

  趙翼,“粗涉書傳”,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在為政上表現出了很高的才能,“通率有器藝”。他在做平昌太守時,就因治郡有方,為朝臣稱頌。後來他被招入京做過軍校,又加官鎮遠將軍長史。他在軍事上和文書上的才能,頗為領軍元叉所賞識,引為股肱。趙翼最後官至光祿大夫。死後,贈官左將軍、齊州刺史。

  趙超宗,身高八尺,魁梧的外表使他更具大將風采,實際上他也頗有將略。太和末年,趙超宗為祿州平南府長史,帶汝南太守,後加官為建威將軍,賜爵為尋陽伯。後又累遷驍騎將軍、征虜將軍、岐州刺史。晚年又轉為河東太守,並卒於任上。他在河東當太守時,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內以修己,外以安民,愛護老百姓,地方上頗有美聲,所以他死後,河東“百姓追思之”。趙超宗死後被追贈為本將軍、華州刺史,諡號“成伯”。

  趙超宗兒子趙懿(《北史》《隋書》均作“趙仲懿”),承襲其爵位,曆任員外常侍、尚書郎。早卒。

  趙懿之子趙煚,少時就以有氣節聞名。父親英年早逝,他侍奉母親極孝。14歲時,有人把他父親墓上的柏樹伐倒偷走了,趙煚慟哭不止,認為父親地下之靈沒得安寧,自己十分愧疚,便四處尋覓,終於找到了盜賊,並把他交給官府嚴加懲辦。

  趙煚才華出眾,文名很高,受到當朝左仆射周惠達的賞識。西魏文帝時,他出任相府軍參事,隨軍大破洛陽,大軍班師回朝後,趙煚主動留下來,繼續鎮壓流亡的敵軍,收拾殘局。趙煚率軍和北齊軍前後五戰,給齊軍以重創,以軍功封平起縣男爵,“食邑三百戶”。又累遷中書侍郎,主管重要文件起草和接待夷族工作,參議朝政,官居正三品。

  北周滅西魏後,趙煚又為北周陝州刺史。在與南朝陳軍作戰中,趙煚更顯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皇帝因他功勳卓著,授他開府儀同三司,後升為戶部中大夫。周武帝聽信小人讒言,將趙煚貶為益州總管長史。後趙煚又憑著自己的才能,入為天官司會,累遷為禦正上大夫。

  隋朝建立後,趙煚晉位為大將軍,賜金城郡公爵,食邑2500戶,拜為相州刺史。後又因趙煚“曉習故事”,有治國方略,因而拜為尚書右仆射,掌握行政大權,典領百官。後隋文帝以“忤旨”之罪,將其趕出京城,到陝州任刺史,後又到冀州任刺史。趙煚對百姓非常仁愛,管理有方,受到當地官員和人民的愛戴,享有極高的威望。趙煚於開皇十九年(580)卒,享年68歲。

  趙煚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義臣曾做過太子洗馬。隋末農民起義風潮四起時,他和楊諒起兵反叛,失敗被殺。次子趙正臣,生趙德皆,在唐朝時任殿中丞。

  趙超宗有個弟弟叫趙令勝,身高八尺,性情烈狂,智力過人。因趙氏家族當時是世家大族,九品中正製在一定時期內還在執行,所以趙令勝輕輕鬆鬆坐取高官,任河北、恒農二郡太守。但他貪汙殘暴,被禦史所彈,因而坐罪,幸運的是他遇到災年大赦,得以免罪。神龜末年,他自後將軍、太中大夫出為恒農太守,並卒於官。

  趙遐,初為軍主,隨魏孝文帝征伐南陽。景明初年,任梁城的戍備司令。南朝梁武帝蕭衍曾圍困梁城,但久攻不下。趙遐以軍功被封為牟平縣開國子爵,食邑200戶。他和趙充國一樣,也是一時名將,用兵如神。曾以左軍將軍、假征虜將軍、督巴東諸軍事的身份,鎮守南鄭,粉碎南朝梁對南鄭三麵的夾攻,先後殺敵五千多。還師後,以輔國將軍出為滎陽太守,與南朝梁大將馬仙埤展開晉戰。魏軍大潰,隻有趙遐握節而還,但以軍事失利,論罪免官。延昌年中,趙遐才被重新起用為光祿大夫、使持節、假前將軍為別將,防守西荊。熙平初年,出為平西將軍、汾州刺史。趙遐死後,被贈官為安南將軍、豫州刺史,諡號為“襄”。趙遐的兒子趙子獻,承襲其爵位。趙子獻四弟趙子素,官至司空長流參軍。

  趙叔隆,大概在其兄弟當中是最不爭氣的一個。他曾是步兵校尉。永平初年,他和懸瓠城的白早生一同叛逃南朝宋。鎮南王邢巒平定豫州時把他們抓回來了,經同族長輩趙文相救助,被寬宥無罪。後來趙叔隆投機鑽營,自己用錢買通權貴,任秦州西府長史,又加官鎮遠將軍。後又用錢買得冠軍將軍、中散大夫,不久又升為左軍將軍、太中大夫,頗有權勢。但他猶嫌不足,又賄賂三公之一的司空劉騰,中山郡內史。他在中山郡毫無政績,“專以貨賄為事”。趙叔隆還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其族人長輩趙文相幫他免罪,他不僅沒有報恩之意,反而與趙文相絕交。趙文相作為長者,不以為恨。趙文相為汝南內史後,還多方照顧趙叔隆家。但趙文相死後,趙叔隆竟對趙文相的後代漠不關心。因此,“時論賤薄之”。

  趙穆幼年時,趙翼就很喜歡他,認為其品行端正,可堪造就,經常帶在身邊言傳身教。趙翼臨死時,就把趙穆托付給領軍元叉。趙穆擅長書記,寫得一手好文章,尤其工於實用文體,做過汾州平西府司馬,後任汝南內史。

  另據記載,趙遷還有一子叫趙令超,曾做過北魏河北太守。趙令超的孫子趙懷訥,曾為廣州刺史,後升為廣州總管。趙懷訥有兩個兒子,一名趙慈景,一名趙慈皓。趙慈景曾娶隋朝公主為妻,作了駙馬郎,任兵部侍郎、華州刺史等職。趙慈景有二子:一名趙節裳,一名趙奉禦。趙慈皓也做過巴州刺史等官,有子名趙持。

  盡管南北朝時朝代更替頻繁、戰亂不已,但天水趙氏這一家族曆幾代常青不墜,數百年家世顯赫,這在中國曆史上極為少見。

  7.趙知禮家族

  天水趙氏家族不僅在北朝群星閃耀,光芒四射,就是在南朝也不乏名垂青史者。趙知禮就其中之一。

  趙知禮,字齊旦。父親趙孝穆曾在梁朝做過侯官令。趙知禮從小就喜愛文史經籍,“善書翰”;文章大氣縱橫,書法飄逸雋秀,當時享有盛譽。

  梁朝大將陳霸先,在征討元景仲時,有人向他推薦趙知禮做書記工作。趙知禮“為文贍速,每占授軍書,下筆便就,率皆稱旨”,深得陳霸先的賞識,從此以後一直把他留在身邊,委以重任,參與軍機策劃。後來,在平定侯景之亂時,趙知禮立了大功,被授以中書侍郎要職,並被封為始平縣子,邑300戶。後陳霸先自立為帝,是為陳武帝,國號陳。陳武帝欣賞趙知禮的才華,就提拔他為散騎常侍、太府卿,主管軍政。天嘉元年(560),陳武帝的兒子陳文帝又給趙知禮晉爵為伯,增邑700戶。盤踞湘、郢二州的蕭梁殘餘勢力王琳起兵,並聯合北齊進犯建康。陳文帝打敗了他們,趙知禮因功,又被任為明威將軍、吳州刺史。

  趙知禮通曉軍事,喜怒不形於色,每逢軍國大事,陳文帝都向他問策。隨著日月的推移,趙知禮的聲望日隆,“再遷右將軍,領前軍將軍”。

  天嘉六年(559),趙知禮卒,時年47歲。詔贈侍中,諡號曰“忠”。其子趙元恭維其嗣。

  8.新安趙肅家族

  這支趙氏家族是在北魏時從天水遷到河南新安的。始祖為趙肅,他的兒子趙軌在隋時曾任硤州刺史、壽州總管長史,孫子趙弘智、趙弘安均曾任國子祭酒。其後代以“孝”聞名於世。

  趙肅,字慶雍。他的曾祖趙武歸於北魏,被賜爵金城侯。祖父趙興,為中書博士。父親趙申侯,舉秀才,為後軍府主簿。趙肅“早有操行,知名於時”。北魏正光五年(524)為河南尹主簿。其子孫遂以新安為家。

  孝昌年間(525-528),趙肅起家殿中侍禦史,累遷左將軍、太中大夫。西魏天平初年,任新安郡守。大統三年(537),西魏大將獨孤信率軍東討東魏,趙肅便率領族人給大軍做向導。因功授司州別駕,負責監督糧儲,使軍用糧食充足。西魏文帝元寶炬聽說此事,高興地說:“趙肅可謂洛陽主人也。”七年(541),加鎮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都督,仍兼別駕。九年(543),行華山郡事。十三年(547),升為廷尉少卿。第二年元日,準備舉行朝禮,按當時的規定:“非有封爵者不得預焉。”而趙肅當時未被封爵,因此就無資格參加朝禮儀式。左仆射長孫儉將此事告訴了魏文帝。魏文帝就將趙肅叫來說:“歲初行禮,豈能沒有你!你沒有封爵,為什麽不早說呢?”於是就讓趙肅自選封名。趙肅說:“據說黃河清天下才能太平,我非常盼望黃河清。”於是被封為清河縣子,邑300戶。十六年(550),升廷尉卿,加征東將軍。十七年(551),又晉升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並賜姓乙弗氏。

  趙肅為官清明、廉潔,不圖私利,素有高名。他的這一品質,一直被其子孫們所繼承。

  魏文帝曾命趙肅負責擬定法律條文。趙肅為此積思數年,累出了心髒病,最後隻好回家休養。後卒於家。

  趙肅之子趙軌,“少好學,有行儉”。北周時曾在蔡王府中當書記。581年,隋朝建立,文帝。趙軌被任命為齊州別駕,從這時起以“有能名”名世。趙軌在齊州四年,每年朝廷考察政績,他都是第一。隋文帝得知,特賜帛三百段,米三百石,並詔入朝。齊州百姓聽說後,紛紛出來相送。一老者揮淚說:“大人在齊州四年,水火不與百姓交,所以不敢以酒相送。你清靜如水,就請喝一杯水算是餞行吧!”趙軌也很感動,接過來一飲而盡。到了京城,隋文帝命他與牛弘一起擬定律令格式。

  衛王楊爽為原州總管,隋文帝覺其年少,必須找一個能幹的人輔佐才行,於是就委任趙軌為原州總管司馬。趙軌得命後,晝夜兼程,趕往原州。由於夜深天黑,隨行的人馬不小心,踩壞了路邊的莊稼。趙軌立即下馬,要隨從人馬歇在路邊,等到天明,去附近村莊打聽誰是田主,直到找到田主,賠償了錢,才繼續趕路。數年後,趙軌任硤州刺史,“撫緝萌夷,甚有恩惠”。後又轉任壽州總管長史。壽州有一個水庫叫五門堰,多年未修,堵塞不通。趙軌便下令整修,一下子就新開了36個水門,灌田五千餘頃,老百姓非常高興。趙軌後卒於家,享年63歲。

  《隋書》記載,趙軌的兒子趙弘智、趙弘安,“並知名”。另據《大唐集州事錄事參軍王文騭夫人趙氏墓誌銘》,趙軌還有一子名趙弘善,官至邢州南和縣令,其女嫁與趙州縣人王文騭,貞觀二十三年卒,年僅23歲。

  趙弘智,早喪母,事父篤孝。通書傳,仕隋為司隸從事。唐武德初年,為詹事府主簿。太宗時,由太子舍人晉黃門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後因有病出為萊州刺史,不久又為太子右庶子。對兄趙弘安如同事父,俸祿歸之,不敢私。弘安卒,奉嫂謹慎,撫兄子如同所生。俄拜光州刺史。永徽初年,入為陳王師。在百福殿講《孝經》,當時宰相、弘文館學士、太學生都慕名前去聽講,後又為高宗闡述《孝經》大義,受賜二千匹絹和1匹名馬。四年,進國子祭酒,仍為學士。死時82歲,諡曰“宣”。

  其兄,趙弘安,亦終國子祭酒。

  趙弘智有一曾孫叫趙矜,舉明經,調舞陽、襄城主簿,賜牙緋,曆襄陽丞。客死柳州,官為殮葬。十七年後,他的兒子趙子章長大成人,知道父親客死異鄉,屍骨未歸,千裏迢迢趕到柳州移棺柩。經過一番周折,得父葬所,遂歸葬趙弘安墓次。

  9.京兆奉天趙植家族

  這支家族是上述新安家族的一個分支。在唐時從河南新安遷到京兆奉天(今陝西省乾縣)。這支家族中有趙植,官至嶺南東道觀察使,其子趙存約,以義赴死;他的孫子趙隱、趙騭和曾孫趙光逢、趙光胤、趙光裔,兩代五人均為進士。

  趙植,字道茂。曾祖趙德胄,官至回樂令。祖父趙景旦,官至普安令。父親趙凗然,官至上郡城平令。建中末年,朱泚叛亂,當時唐德宗正巡幸奉天,無法馬上調集軍隊,不幾天叛亂軍隊就前來攻打奉天城,趙植率家人奴客奮力拒守,並把家財拿出來做為軍用。德宗非常感激,叛亂被鎮壓下去後,鹹寧王渾瑊將趙植引為幕府,累遷殿中侍禦史。貞元初年,遷鄭州刺史。

  後來趙植到鄭滑節度使李融處兼副使。貞元十年(794),李融得病,軍府之政,委於趙植。大將宋晏發發動三軍叛亂,中夜火發,趙植與監軍列卒待之。天明後,亂卒自潰,即日誅斬皆盡。帝優詔嘉之,入為衛尉少卿,三遷尚書工部侍郎。十七年(801),出為廣州刺史、兼禦史大夫、嶺南東道節度觀察等使。卒於鎮。諡曰“簡”。

  《舊唐書》和《新唐書》均載趙植有二子:趙存約、趙滂。但《新唐書宰相世係表》則載趙植有六子,分別為趙公儀、趙遵約、趙仁約、趙存約、趙從約、趙滂。《唐代墓誌銘匯編》中收有趙從約之女的墓誌銘。由此看來,《新唐書宰相世係表》所載較全。

  趙公儀,為下圭尉。趙遵約、趙仁約、趙從約、趙滂,生平均不詳。趙存約,大和三年(829)為興元李絳府從事。剛到任不久,就遇軍隊叛亂。那天,趙存約與節度使李絳正在喝酒聊天,李絳讓趙存約趕快逃走,遭到拒絕。二人當即糾集部分左右士兵抵抗,但終因力量懸殊,寡不敵眾,趙存約當天與李絳同時遇害。

  趙存約有子二人:趙隱、趙騭。

  趙隱因父死難,與弟趙騭廬墓幾十年,閉門讀書,不應辟召。會昌年中,父親的一朋友為當朝權要,敦勉仕進,這才出外為官,累為從事。大中三年(849),應進士登第,累遷郡守、尚書郎、給事中、河南尹,曆戶、兵二侍郎,領鹽鐵轉運使等。鹹通末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進階特進,封天水縣伯,食邑700戶。僖宗初年,罷相,任檢校兵部尚書、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後入為太常卿。廣明年初,升吏部尚書,累加尚書左仆射。後在居母喪期間卒。

  弟趙騭,亦以進士登第。大中末年,與兄趙隱“並踐省閣”。鹹通初年,以兵部員外郎知製誥,轉郎中,正拜中書舍人。七年(866),負責選士,多得名流,拜禮部侍郎、禦史中丞,累遷萊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使。

  趙隱有子三人,趙光逢、趙光裔、趙光胤,均登第進士。

  趙光逢,字延吉。“幼嗜墳典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