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三家分晉建趙國

  一、名為晉卿 實奪晉權--趙簡子

  趙武生景叔,景叔生趙鞅,是為簡子。

  趙簡子,又名誌父,亦稱趙孟。卒於晉出公十七年(前458),生年不詳。《史記》雲,晉頃公九年(前517),“趙簡子在位……簡將合諸俟戍於周。”假如他二十多歲執晉國政的話,其生年應在晉平公二十一年(前537)左右,壽七十多歲。

  趙鞅的青少年時代處於晉平(公)昭(公)年間,當時,晉國內政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原來地位顯赫的舊貴族正在退出曆史舞台,逐漸被趙、韓、魏、智、範、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異姓大夫專權的局麵。六卿相互之間圍繞晉國統治大權和土地也展開了激烈的明爭暗鬥,矛盾十分尖銳。在這場角逐中,趙氏家族曾一度淩駕於眾卿之上,但自“下宮之難”後一蹶不振,直到趙鞅父景叔繼位,其勢力仍不及範氏、中行氏。這種局麵延續到趙鞅繼位初期。年僅二十多歲的趙鞅執政以後,在複興趙宗室的責任感的驅使下,勵精圖治,終於使趙氏東山再起。

  晉頃公九年(前517)趙鞅被立為卿。他在政治上表現得極為成熟。昭公二十九年(前513),趙鞅、荀寅占領汝濱,令晉國民各出功力,共鼓石為鐵,以鑄刑鼎,上刻範宣子定刑法。其核心是倡導“法治”,以法作為社會的行為規範,具有明顯的反對宗法分封製的非正統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貶責。但頒布成文法,具有曆史的進步性。它使罪與非罪的標準明確並昭示於眾,實際上是對奴隸主“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黑暗恐怖政治的否定,體現了社會進化的要求。李悝在總結趙鞅“刑鼎”、子產“刑書”、鄧析“竹刑”的基礎上,寫成《法經》,使法家文化日臻完善,成為新興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確立封建製度的根本理論依據。

  趙鞅執政不久,六卿在逐步瓜分晉國土地和人口的同時,都在各自的封地內進行全麵的改革,為最終奪取晉國的統治大權作準備。其中韓、趙、魏三家采取比較進步的政策,而尤以趙鞅的改革措施最為徹底,改革所帶來的成效也最為顯著,為趙宗室的興盛、強大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經濟上,趙鞅革新畝製,調整賦稅。春秋末年,適當擴大畝製有利於農業和地主經濟的發展。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為畝”的舊經界,但範氏、中行氏和智氏的畝製不及韓趙魏的畝製大,韓魏的畝製又不及趙的畝製大。趙氏畝製“以百廿步為寬,以二百四十步為長”。而趙氏賦稅卻最輕,範氏、中行氏、韓魏“伍稅之”,趙氏“公無稅焉”。孫武分析六家改革後,認為趙氏改革是比較成功的,因此“晉國歸焉”。

  政治上,趙鞅禮賢下士,選賢任能。他重用董安於、尹鐸、傅便、郵無正、史黯、竇隼等人,同衛莊公、扁鵲、姑布子卿等名士的關係也極為融洽。趙鞅虛心納諫,表彰敢於指出他錯誤的臣下。趙鞅派尹鐸治理晉陽,事先告訴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築的壁壘。尹鐸到任卻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壘。趙鞅到晉陽,看到壁壘,一定要殺掉尹鐸才入城。經人進諫,指出增修壁壘的必要,趙鞅反而“以免難之賞賞尹鐸”。趙鞅家臣周舍“好直諫”,周舍死後,簡子每每聽朝,常麵露不悅,大夫請罪,趙鞅說:“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簡子由此能附趙邑而懷晉人”。

  軍事上,趙鞅獎勵軍功,以功釋奴。晉定公十九年(前493),範氏、中行氏與鄭、齊、魯、衛等聯合,和趙、韓、魏在鐵地(河南濮陽西北)發生戰鬥。趙鞅率軍迎戰增援範氏、中行氏的鄭國軍隊,為了爭取戰爭的勝利,誓師時宣布,“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鐵地誓師”,內容包括:如果獲勝,有軍功的上大夫可以受封縣,下大夫可以受封郡,士可以獲得十萬畝田地的獎賞;得勝成功的庶人和工商業者,可以按功升作官吏;得勝立功的人臣、隸、圉等家內奴隸,可以免去奴隸身份,獲得自由。這種按軍功賜爵、賜田,提高庶人工商業者的社會地位以及依軍功免除奴隸身份的政策,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對取得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改革使趙氏的經濟勢力得到增強,政治威望得到提高,徹底改變了過去趙氏處於劣勢的不利狀況。此後,趙鞅聯合韓魏,把矛頭指向六卿中最主要的對手範氏、中行氏兩家,揭開討伐戰爭的序幕。

  其實,趙簡子要擴大自己勢力、消滅範氏、中行氏兩位卿士,可謂蓄謀已久。晉定公十一年(前501),晉國執政大臣趙簡子忽然昏迷不醒,整整五天不省人事。晉國大夫們慌作一團,急忙請名醫扁鵲診治。扁鵲檢查了一下後,對趙簡子家臣董安於說:你主君的脈搏跳動很正常,不值得大驚小怪。當年秦穆公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情況,七天以後蘇醒,醒後曾告訴群臣一番話,以後秦國的發展走向與穆公預言的相同。你主君主症候與秦穆公的相同,不出三天,他必然蘇醒,醒後一定有話相告。

  果然,兩天半後,趙簡子醒來,對前來探望的大夫們說:我這幾天夢遊天帝所居之地感到很快樂,我與眾位神仙在鈞天內暢遊。天帝們演奏的樂曲和歌舞,與夏、商、周三代樂舞迥然不同,它的樂舞很感動人。突然間,有一隻熊朝我奔來,天帝賜給我馬和箭,讓我射殺它。我接箭在手,一箭中的,熊當即斃命。正在這時一隻羆咆哮而來,我開弓又射,羆中箭倒地後身亡。天帝見我射箭技藝超群,感到非常高興,就賜予我兩個筒子,每個筒子都有套子。我還看到我的兒子在天帝身旁,天帝賜給我一隻產於翟地的犬,要我等孩子長大後傳授給他。天帝告訴我,晉國自此以後將衰微,經七個國君後將滅亡。我念虞舜有大功,將他的後裔孟姚許配給你的第七代孫子。

  這個夢到底預示著什麽,趙簡子百思不得其解。一天,趙簡子出巡,有一人攔住道路,任憑侍衛怎樣嗬斥、威脅也不離開,非要見趙簡子不可。原來,這是天帝的使者,向趙簡子傳達天帝的命令:晉國即將發生大亂,它是針對你來的,天帝讓你射殺熊和羆,就是讓你消滅晉國的兩位卿士。這兩位卿士的祖先分別來自以熊和羆為圖騰的部落。天帝賜予你兩個帶套子的筒子,是讓你的兒子消滅子姓的兩位子孫。你的後嗣必定改棄現在的一套,穿上胡人服裝,消滅翟人建立的兩個國家。

  趙簡子的怪夢,就是趙姓發展的路線圖。趙氏基本上沿著天帝在夢中預言的道路發展,趙簡子在鐵地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趙簡子的兒子趙襄子消滅了子姓國代,並消滅了強敵智氏;趙簡子第七代孫趙武靈王娶娃嬴,進行胡服騎射,占領了翟人的地盤樓煩、榆中。

  其實,趙簡子在與範氏、中行氏進行決戰前夕突然做了怪夢,也是在為戰勝這兩大卿士做輿論準備:既然天帝命令我消滅二卿,範氏、中行氏必亡。

  趙氏與範氏、中行氏之間爆發的這場衝突,導火線是暫住邯鄲的衛貢五百戶人口的歸宿問題。實際上,這是新興的異姓強族覬覦和爭奪晉國大權的鬥爭的必然反映。

  定公十三年(前497),趙鞅想把衛國進貢的五百戶人口從邯鄲遷往晉陽,遭到同宗大夫趙午父兄的拒絕,趙鞅一怒之下,殺了趙午。於是,趙午子稷、臣涉賓“以邯鄲叛”,趙午是中行氏(荀寅)之甥,而荀寅又是範氏(士吉射)的姻親,因而得到範氏、中行氏的支持。秋七月,範氏、中行氏以晉君名義伐趙氏之宮,“趙鞅奔晉陽”。這場曆時八年的戰爭以範、中行氏的失敗而告終。

  趙鞅之所以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首先是因為他十分注意建立可靠的根據地。趙鞅先後派董安於、尹鐸治理晉陽,尹鐸到晉陽後,立刻“損其戶數”,調整賦稅,爭取民心,修建堡壘,加固城防,使晉陽成了趙氏穩固的後方。

  其次,趙鞅善於利用六卿之間的矛盾,結成反對範、中行氏的統一戰線。戰爭爆發時,整個晉國兩大敵對陣營各派的組合,力量對比的變化瞬息萬變,錯綜複雜。趙、韓、魏、智氏之間,四家權卿與晉君之間,特別是趙氏與智氏之間矛盾重重。然而,在未取得對範氏、中行氏的最後勝利之前,趙鞅盡量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注意爭取韓魏智氏,特別是晉君的支持。對智氏的脅迫,他委曲求全,默許有功之臣董安於自殺。當範、中行氏以晉君名義伐晉陽時,趙鞅沒有公開反叛晉侯,並設法盡快恢複同晉公室的關係,從而得到國人的擁護,扭轉了戰爭的不利局勢。

  再次,趙鞅還非常注意改善同別國的關係。哀公四年(前491),趙氏與範、中行氏戰事正酣,楚乘晉內亂,“乃謀北方”。趙鞅被迫妥協,滿足了楚國的要求,避免了晉楚之間的直接衝突。最後,作為晉軍統帥,趙鞅身先士卒,具有勇於犧牲的精神。哀公二年(前493),晉鄭兩軍戰於鐵地,趙鞅中箭負傷,麵部血流不止,卻“鼓音不衰”。趙鞅攻衛,他虛心聽取燭過的勸告,“去犀蔽屏櫓,而立於矢石之所及”,指揮作戰,故能“一鼓而士畢乘之”。

  這場戰爭的結果,趙簡子軍隊打敗了範氏、中行氏及諸侯聯軍,取得了鐵地大捷。接著,趙簡子又圍攻範氏、中行氏據守的邯鄲(今屬河北)、柏人(在今河北省隆堯縣西),中行文子、範昭子被迫逃亡齊國,“趙氏竟有邯鄲、柏人”,形成“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於諸侯”的局麵。可以這樣說,趙簡子時奠定了趙國的基礎。趙氏子孫在追述祖先功業時,也往往以趙簡子作為立國始主,開國之君。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時就說“簡、襄主之烈,計胡、翟之利……今吾欲繼襄主之跡,開於胡、翟之鄉”。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也說:“今吾將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意”。可見無論事實上還是趙氏子孫心目中,趙氏立國都始自趙簡子。所以趙簡子時期是趙國實際建國或曰雛形時期。

  從哀公六年(前489)至哀公十七年(前478),趙鞅為避免同智氏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轉移國內視線,鞏固既得利益,又發動了一係列討伐衛、齊、魯、鮮虞的戰爭。哀公六年,趙鞅帥師伐鮮虞。哀公十年春,趙鞅率師伐齊。哀公十四年春,伐衛。然而,這一進程因趙鞅染疾而中斷,“使太子無恤將而圍鄭”,從此,趙鞅退出晉國的政治舞台,結束了他叱吒風雲的政治生涯。晉出公十七年(前458),“簡子卒,太子無恤代立,是為襄子。”

  綜觀趙鞅生平事跡,可以說他對春秋戰國的曆史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趙鞅在軍事上討伐晉腐朽勢力的同時,在經濟、政治、思想各個領域也向舊的宗法製度發起猛烈衝擊,嚴重動搖和瓦解了奴隸製的基礎,加速了晉國封建化的進程,其影響甚至波及中國曆史發展的整個過程。

  這是因為趙鞅改革為趙氏立國奠定了基礎。趙鞅繼位之初,趙氏家族已處於存亡絕續的關頭。由於趙鞅采取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趙宗室的勢力迅速增強。趙襄子正是在繼承其父改革的基礎上,爭取民心,任用賢臣,虛心納諫,終於同韓魏一起滅了“貪愎好利”的智氏,才有晉靜公二年“滅晉後而三分其地”的結果,韓、趙、魏“三家分晉”實際上奠定了戰國時期七雄並立的爭霸格局。

  趙鞅的經濟、政治、軍事改革措施最為徹底,很少保留奴隸製殘餘的痕跡,加速了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整個中國曆史發展的進程。

  趙鞅澆鑄了戰國時代近兩百年燦爛的趙文化基業。晉自西周初年立國,即奉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基本國策,具有融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傳統。趙鞅、趙襄子兩代改革後,進一步發揚光大了晉“觀事而製法,因事而製禮”的優秀傳統,使趙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農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體”的典型特征。在經濟、軍事、文化、商業、建築等方麵以其鮮明的風格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作出了應有貢獻。

  二、三家分晉的奠基者--趙無恤

  趙無恤,又作毋恤,春秋戰國之際晉國趙氏的封君。趙無恤是晉定公時專擅晉國大權的趙簡子(趙鞅)與侍妾所生庶子,在諸公子中出身微賤,而且其貌不揚,生年不詳,卒於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卒諡襄,史稱趙襄子。《史記》中所列趙國的襄子紀年,在位為三十三年(前457-前425)。

  趙簡子有很多兒子,有一天,一個叫姑布子卿的造訪趙府,趙簡子知道他懂得相麵之術,就請他給諸子相相麵,看看哪個繼承他的爵位更合適。趙簡子的這些孩子個個衣服鮮亮,精神飽滿,但姑布子卿觀察一遍後,禁不住搖頭,大為失望地對趙簡子說:您的這些兒子,沒有一個能承繼您的大業。

  趙簡子心有不甘地問:難道趙氏家族就此衰微嗎?

  姑布子卿安慰他說:將軍不要傷感,這次來的路上見到一個小孩,根據相貌判斷大概是您的孩子,是否把他叫來相一下。

  趙簡子一察看,確實還有一個孩子叫無恤的沒來,隻因他的母親是翟人,在趙府中當婢女,很受歧視。趙無恤頗有自知之明,自知自己是庶子,所享受待遇不能與其他嫡子相同,而且長相醜陋不得父親歡心,所以每次獨來獨往,少惹麻煩,趙簡子幾乎忘記還有這個兒子。

  趙簡子趕忙派人把趙無恤叫來,姑布子卿一相麵,禁不住站起身來,拍案大叫:這人才是能當將軍、繼承您大業者!

  趙簡子很感納悶:這個孩子的母親隻是趙府通房大丫鬟,他又生得貌不驚人,怎麽其他嫡出的孩子福分反倒不如他呢?

  姑布子卿說:貴賤不由人,隻要是上天的安排,即使原先卑賤,最終必然富貴。

  對客人的話,趙簡子終究半信半疑,他這時已立伯魯為太子,他不相信自己的選擇有錯。一天,他把他的所有孩子召集在一起,逐次查詢,伯魯和其他孩子語無倫次,說不出所以然來,唯獨無恤見識過人,談起話來頭頭是道。這次談話後,加深了趙簡子對趙無恤的印象。

  一天,趙簡子把伯魯和無恤叫到身旁,交給他們每人一塊竹簡,上麵寫滿了對二人進行訓誡的話,要他們牢牢記住,此後,趙簡子再也沒有提這件事。三年後,他突然讓伯魯背誦竹簡上的話,伯魯早已把這件事忘得一幹二淨,這時茫然不知所措,木簡也不知扔在哪裏去了。倒是趙無恤是個有心人,得到父親所賜竹簡後,把上麵訓誡之辭牢記在心,並時時背誦,所以等父親問時,他恭恭敬敬一字不漏地很流利地背出,還把這些話的意思講解了一番,並從袖子中拿出珍藏三年的竹簡呈上。這次測試後,趙簡子對趙無恤另眼相看。

  趙簡子決定再試一次,看看伯魯和無恤到底誰最有才能,以決定取舍。他把伯魯、無恤和其他孩子召集起來,告訴他們:我把寶符藏在常山(即北嶽恒山)上,你們中誰能找到,我有重賞。伯魯和他的弟兄們急忙乘馬車前往,在山上到處尋找。看到眾人忙亂的樣子,趙無恤在一旁暗中考慮:常山這麽長、這麽高,假如藏一兩件東西,是不會輕易被發現的。父親為什麽讓我們到常山呢?猛然間,他醒悟了:這分明是父親在考驗我們哪。

  看到伯魯和他的兄弟們垂頭喪氣歸來,七嘴八舌告訴說找寶的經過和艱辛,趙簡子不動聲色把他們打發走了,禁不住歎了口氣,感到很難受。這時趙無恤走上前來,稟報:我在常山找到了寶符。趙簡子一聽暗喜,忙對他說:快把符拿出來呀。趙無恤說:常山的山頂處有個飛狐口與代國相通,從常山越過飛狐口,可以攻取代國。父親讓我們到常山,並非讓我們去尋寶,而是讓我們去實地觀測地形,為今後奪取代國做準備。

  經過三次測試,趙簡子感到趙無恤確實才智出眾,就廢除原立的太子伯魯,另立趙無恤為繼承人,這就是趙襄子。當時有人對此舉不滿,對趙無恤有非議,趙簡子認為,趙無恤能夠忍辱負重,適宜擔當大任,所以盡管有人反對,還是堅持讓趙無恤繼承他的事業。

  趙簡子死後,太子無恤代立,是為趙襄子。四卿中年資最長的智襄子(智瑤),乘機獨占了大部分範氏、中行氏故地,把持了朝政,取趙氏而代之,成為四卿中最強的勢力。導致後來與趙氏的戰爭,使晉國曆史進程出現反複和挫折。

  趙襄子嗣位後,很短時間內即顯示出他的政治風格,毫不留情地用陰險手段奪取了代國。

  此前趙簡子處心積慮地要消滅代國,他把女兒嫁給代王,就有籠絡代國君臣,乘機襲取而代之之意,但終究有所顧忌。

  趙簡子剛被安葬完畢,趙襄子就率軍登夏屋山(夏壺山、賈母山,在今山西省代縣東北),派人請代王來相會。因有這樣的姻親關係,代王毫無戒備即來赴會。在酒宴上,趙無恤早已安排下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用斟酒用的銅勺乘機擊殺代王及其從官。然後,趙兵興兵伐代,一舉占領代國,將其領土並入趙氏版圖。

  趙襄子派使者迎請姊姊代國夫人回國。得知噩耗,趙氏悲天戧地。由於受當時道德觀念的約束,她陷於兩難境地:如果偏袒弟弟,對丈夫之死漠然處之,是很不仁義的,再說良心上也受譴責。但如果因丈夫被殺而怨恨弟弟,又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在悲憤無處訴、深仇無法報的情況下,她既無麵目見代國百姓,又不願以這樣的身份回故國,隻有一死了之。當趙氏行到馬頭山時,她拔下頭上的笄(即簪子)自刺身亡。代王夫人的舉動,讓迎請她的人深感震驚,感到無法向趙襄子交代,也自刎而死。

  代人雖然痛恨趙襄子的無情無義,但對代王夫人的舉動予以深深的同情。為了紀念她,就將其辭世之地命名為摩笄之山(又名磨笄山、雞鳴山,在今河北省懷來縣西北)。

  其後,趙無恤協同智氏、韓氏、魏氏三卿瓜分了範、中行氏的領地,驅逐晉出公,立晉懿(或作哀)公。四卿把持晉國的朝政,爭權奪利的矛盾更集中、更激烈。其中智氏最強,智伯狂妄驕橫,不但不把晉國國君放在眼裏,還向他舊日盟友開刀,要求韓、趙、魏三家都向他進獻封邑。韓康子、魏桓子懼怕智伯,忍氣吞聲地各自進獻一萬戶的縣邑。智伯貪心不足,又派人向趙襄子逼索藺(今山西省離石縣西)、皋狼(今山西省離石縣西北)之地,但遭到趙襄子的堅決拒絕,因為藺、皋狼本是趙氏發源地,不能輕易割讓。

  原來,趙襄子與智伯有宿怨。晉定公十一年,智伯率軍進攻鄭國。趙簡子生病,派太子趙無恤率軍從征。智伯喝醉酒後,硬要用酒灌趙襄子,並拿酒罐擊打他。趙無恤的臣屬們請求跟智伯拚命,他堅決製止了,安慰大家:“主君所以立無恤,是因為能忍受侮辱。”話雖這麽說,趙無恤心裏也惱恨智伯。智伯回國後,慫恿趙簡子廢掉趙無恤:像趙襄子這樣相貌醜陋、膽小如鼠的人,怎麽能當嫡子呢?趙簡子當然沒有答應,但趙無恤更加怨恨智伯。

  不可一世的智伯沒有想到趙無恤竟不聽從命令,他惱羞成怒地起兵攻打趙氏,並脅迫魏、韓兩卿也派軍隊一同作戰。

  趙無恤寡不敵眾,聽從張孟談的謀劃,退保邑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南晉源鎮)。因為晉陽是趙簡子時的幹練之臣董安於苦心經營過的,簡子失利時就曾固守晉陽,曆任守臣都做到了政寬民和,是理想的死守據點。趙無恤退據晉陽,巡視一遍,見城池堅固,府庫充實,倉廩豐盈,隻是缺乏禦敵所用的箭矢。張孟談又告訴他,董安於當年深謀遠慮,建築宮室牆垣的材料都可以拆來做箭杆,銅鑄的柱礎可以用來造箭鏃。於是一切齊備,嚴陣以待三家來犯。

  智伯率韓、魏兩家圍攻晉陽,一年多沒有攻下。後來引汾河水灌城,“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羸”,岌岌可危。得意忘形的智伯認為晉陽城指日可下,對陪侍的韓康子、魏桓子說:我今天才知道用水可以滅掉別人的國家。韓康子、魏桓子聞言色變,因為韓氏邑都平陽(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臨近絳水,魏氏邑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臨近汾水,兩人都擔心智伯用同樣手法對付他們,已生叛離之心。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趙無恤與張孟談策劃,由張孟談暗中與韓、魏二氏聯絡,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動二君。為了自身利益,魏、韓與趙結盟,約好裏應外合,共滅智氏。

  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三月丙辰日,韓、魏之兵在夜裏殺死智氏守堤之吏,決開河堤,反使汾河水衝向智伯軍中。趙軍從城中殺出,韓、魏二家從旁夾擊,活捉了智伯。三家瓜分智氏領地,形成韓、魏、趙三家把持晉國的局麵,為三家分晉奠定基礎。

  趙無恤在困守孤城的境地中,始終堅持,而且臨危不亂,在破城的前夕,能夠做出正確抉擇,反敗為勝,充分顯示了他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趙無恤還十分注意維護自己的權威。在晉陽被圍時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尋找個人的出路,對趙無恤不怎麽恭敬,隻有高共一個人不敢失禮。勝利以後,趙無恤論功行賞,以高共為首。其實高共並沒有什麽功勞,對此有人提出異議。趙無恤說:“方晉陽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在他看來,恭謹馴順的臣子比建功立業的幹將更重要,因為後者固然有用,但若沒有前者,就無法維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統治。

  宗法觀念在趙無恤的頭上,比同時代的人表現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趙簡子的庶子,被立為太子,繼位為君,從宗法習慣上來說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與太子伯魯的被廢,屬於廢嫡立庶,廢長立幼,與宗法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相悖。他一直對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設法加以補救。在他即位不久,攻滅了代國,即把太子伯魯之子封為代成君。後來又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把伯魯之孫趙浣立為太子,他死以後,趙浣即繼承大權,是為趙獻侯。趙無恤尊重宗法傳統的行為,固然反映著他思想中的觀念信條,而在實際上也能起到維護趙氏宗族內部團結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贏得當時人們的敬重。因而,那樣的行為,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又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政治手段。

  在晉國六卿攫奪政權的殘酷鬥爭中,趙無恤注意團結內部,向外擴張,又能把握時機,轉化矛盾,敗中取勝,終於使趙氏具備了位列諸侯的勢力,成為瓜分晉國的三家之一。

  據《列國紀聞》記載:襄子嚐居原(今河南濟源)。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晉,原城歸韓。趙襄子是趙衰第六代孫,可見在三家分晉之時,趙氏仍食采於原。趙氏原城采邑的最後終結,當是在三國分晉時。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