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灣改編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了人民軍隊的無產階級性質,從政治上、組織上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
工農革命軍在向井岡山進軍途中,由於環境艱苦,生活困難,加上一些舊軍隊不良習氣的影響,常常發生一些侵犯群眾利益的現象。10月24日毛澤東在荊竹山雷打石向部隊宣布了三項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第三,打土豪要歸公。12月下旬毛澤東在龍市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第一,打仗消滅敵人;第二、打土豪籌款子;第三、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1月25日,毛澤東在遂川李家坪向工農革命軍官兵提出了六項注意: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工農革命軍軍紀嚴明,對群眾秋毫無犯,深受井岡山人民的衷心擁護。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餘部和湘南農軍轉戰千裏抵達寧岡,毛澤東、朱德實現了偉大的井岡山會師,大大地增強了湘贛邊界的革命力量。12月10日,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四、五縱隊勝利到達寧岡,在新城和紅四軍會師。進一步增強了邊界的革命武裝力量。1928年9月,萬安農軍100多人在遊必安的帶領下跟隨陳毅的部隊奔上井岡山。
1928年2月18日新城戰鬥勝利,俘敵數百。在押送俘虜中發生了打罵俘虜和殺俘虜的現象。2月19日,毛澤東在茅坪閻仙殿召開了工農革命軍戰士和俘虜兵參加的農民大會,毛澤東指出了部隊對待俘虜存在問題:俘虜兵不能受到虐待,更不能殺。俘虜兵也是工農出身,是強迫來當兵的,隻要放下武器,還是親兄弟。會上宣布了優待俘虜的幾條具體規定:一、不許打;二、不許罵;三、不許搜腰包;四、有傷的給予治療;五、願留的歡迎參加紅軍,願回去的發給路費遣送回家。工農革命軍實行寬待俘虜的政策,揭穿了敵人的反動宣傳,擴大了共產黨和革命軍的影響,在軍事上起到了瓦解敵人、鞏固和壯大自己隊伍的巨大作用。
告白軍士兵書
白軍士兵,都是工農,因受剝削,所以貧窮;
為謀生計,忍痛從戎,拋棄家室,東走西奔;
那些官長,詭計滿胸,專騙你們,打仗衝鋒;
打了回來,異常不公,你們出力,他們得功;
上級軍官,財運亨通,到差幾日,便成富翁;
出入坐轎,大擺威風,討姨太太,快樂無窮;
反看你們,真正苦痛,一年到頭,沒有錢用;
打仗犧牲,性命白送,一切自由,被人操縱;
希望你們,再莫做夢,快快覺醒,實行暴動;
拖搶過來,幫助工農,解放自己,解放群眾;
紅軍裏頭,待遇極公,穿吃薪餉,官兵相同;
自由平等,有始有終,歡迎你們,反水來從。
保存地:上寨村第三村民小組李濟華家樓上牆壁
為了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根據井岡山的一支綠林武裝的頭領朱聾子“不要會打仗,隻要會打圈”的經驗,提出了“又要會打仗,又要會打圈”的戰術。1927年底,毛澤東總結打茶陵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戰術。1928年1月上旬,毛澤東在遂、萬縣委聯席會議上,根據紅軍作戰的經驗,提出了“敵來我去,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十二字訣。1928年5月,毛澤東、朱德總結五鬥江戰鬥的經驗,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這一個帶著樸素性質的遊擊戰爭基本原則。
軍隊力量的增強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進剿”和“會剿”。1928年4月中旬,國民黨南京政府和江西軍閥朱培德調集湘贛兩省敵人1個師的兵力,開始對井岡山根據地進行第一次“會剿”。紅軍英勇善戰,取得了五鬥江、高隴、七溪嶺、草市坳、龍源口戰鬥的勝利,三占永新城,取得了粉碎湘贛敵人第一次反革命“會剿”的勝利。井岡山軍民編了一首歌謠慶祝第一次反“會剿”勝利:
不費紅軍三分力,
打敗江西‘兩隻羊(楊)’。
真好,真好!
快暢!快暢!
1928年7月初,敵人開始對井岡山進行第二次反革命“會剿”。因湖南省委的錯誤決定導引了湘南農民的思鄉情結,紅軍主力調往湘南,導致了根據地內的“八月失敗”。9月12日紅四軍主力重返根據地,收複了遂川、寧岡和永新,取得了第二次反“會剿”的全麵勝利。畢占雲、張威兩部分別從湘敵、贛敵中起義,壯大了紅軍隊伍,割據區域得到恢複,麵積近4000平方公裏,人口近30萬。
1928年8月30日,何挺穎、朱雲卿、陳毅安指揮不足一營的兵力打敗了敵人5個團的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保衛了井岡山軍事根據地。毛澤東聞訊大喜,揮筆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西江月井岡山》,歌頌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政權建設是根據地建設的工作目標。1927年11月,工農革命軍攻下茶陵縣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1928年1月工農革命軍攻克遂川縣城,1月24日在遂川縣李家坪成立了遂川縣工農兵政府,頒布了《遂川工農縣政府臨時政綱》,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共24條。1928年2月18日,工農革命軍攻克寧岡縣城,取得新城戰鬥勝利,隨後成立了寧岡縣工農兵政府。後來又相繼成立了永新縣工農兵政府、蓮花縣工農兵政府。1928年5月,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成立。紅色政權的成立,標誌著曆朝曆代受壓迫受剝削的貧苦大眾翻身做了主人,貧苦大眾從此揚眉吐氣。
紅色政權建立後,黨和政府便著手發展生產,搞活經濟。
寧岡縣第三區第八鄉蘇維埃政府布告
1928年5月
本府現已成立,從今奪取政權。
肅清反動革命,隱藏罪亦牽連。
打倒封建勢力,嚴禁賭博洋煙。
紅軍幫我工農,瓜分地主良田。
屬鄉均已分好,務遂耕耘在前。
倘有自由拋荒,查實重責難免。
刻下稻熟之期,不準鵝鴨放田。
特示布告於後,各宜領遵為先。
草林圩是遂川的四大圩場之一,鎮上居住著600多戶人家,有近200家店鋪。工農革命軍攻克了遂川縣城後按照“分兵以發動群眾”的思想,毛澤東帶領羅榮桓的第三營九連來到草林,清算了土豪黃禮瑞、郭朝宗的不義之財,查封了黃禮瑞、郭朝宗的所有商號店鋪、當鋪、煙館、妓院,頒布了工農革命軍的工商業政策。1月15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範圍內的永新、寧岡、遂川近20000人趕來草林圩逢墟趕集,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繁榮,極大地鼓舞了工農群眾和小工商業者。羅榮桓撰寫一副楹聯貼在草林圩萬壽宮。
為革命而犧牲死當歡笑
救工農出水火我應勤勞
為粉碎敵人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湘贛邊界黨組織製定了一係列保護中小商人利益的政策,深受中小商人的熱烈擁護。1928年除夕許多工商業者在自家店鋪門口張貼楹聯:
感朱毛恩德,工農昌盛
謝紅軍保護,生意興隆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有了土地,就有了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有了生存和圖強的根本。井岡山鬥爭時期,黨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1928年12月,湘贛邊界黨總結一年來井岡山土地革命的實踐經驗製定了《井岡山土地法》,卓有成效地解決了土地的沒收分配、山林的分配和竹木的經銷、土地稅的征收和使用等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製定的第一個土地法。它的頒布和實施改變了幾千年來地主剝削農民的封建生產關係,從法律上保障農民對土地的合法權益,為深入開展土地革命製定更全麵、完善的土地法奠定了基礎。1930年2月,在吉安陂頭村召開的二七會議上,黨總結3年來領導農民開展土地革命的經驗,彌補了《井岡山土地法》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二七土地法,土地法得以豐富和完善,成為中國土地革命鬥爭光輝曆史的極為寶貴的一頁。
1929年初,贛西特委根據中共提出的“武裝擁護蘇聯與反軍閥混戰”兩大任務和江西省委“加強東北和西南兩地區的主要工作,特別是立即發動和擴大吉安與湖口兩處的地方暴動”的指示,在10月和11月先後兩次做出“攻取吉安”的決定。從1929年底到次年10月,贛西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配合紅軍先後9次攻打吉安。(插九打吉安雕塑照片)紅軍占領吉安後,隨之解放了周圍的一些縣城,贛西南蘇區得到了很大發展,形成了贛江中段、南段一片赤色區域。從南豐到永新,由尋鄔(現尋烏)到峽江,橫貫江西半壁,縱橫數百裏,人口400餘萬,使贛西南蘇區由原來零星的紅色割據區域發展成為有統一領導的、連成一片的大塊根據地,為中央和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湘贛革命根據地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31年7月中共蘇區中央局決定撤銷贛西南特委和湘東南特委,在贛江以西成立湘贛省。8月1日中共湘贛臨時省委在永新成立,王首道任省委書記。10月,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和湘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蓮花縣花塘召開,成立了中共湘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時先後任省委書記,袁德生、譚餘保先後任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省委、省蘇及省直機關均駐永新縣城。至此,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它包括贛江以西、袁水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大餘以北的廣大地區,約20餘縣,人口100餘萬。
1932年初,湘贛紅軍獨立第1師、第3師合編為紅軍第8軍,由李天柱代軍長,王震代政委。11月以後由蕭克任軍長,蔡會文任湘贛軍區總指揮兼政委和紅8軍政委。1933年6月,紅6軍團在永新建立,下轄17、18兩師。1934年8月,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軍團政委。
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有力地促進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可靠的西部屏障和鞏固的戰略側翼,同時也是溝通中央革命根據地與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主要橋梁。
1930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指揮,采用“分進合擊,長驅直入”的方針向中央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圍剿”。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10月25日,紅軍按照“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以少數兵力誘敵至根據地腹地。12月30日,紅軍以優勢兵力向敵第18師發動猛攻,殲敵師部及兩個旅共9000餘人,活捉該師師長張輝瓚。1931年1月3日,紅軍在東韶殲敵1個多旅。至此,紅軍勝利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
1931年2月,蔣介石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司令兼南昌行營主任,調集20萬兵力,采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在從江西吉安至福建建寧800裏弧形戰線上分4路向中央根據地發起進攻。紅一方麵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敵,並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積極進行反“圍剿”準備。5月16日至31日,紅軍從東固、富田向東橫掃700餘裏,16天內五戰五捷,殲敵3萬餘人,繳槍2萬餘支,粉碎了敵人第二次“圍剿”,鞏固和擴大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1931年7月,蔣介石親任總司令,調集30萬兵力,聘請德、日、英軍事顧問,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圍攻,長驅直入”的戰術,分3路向中央根據地進行“圍剿”。紅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采取“誘敵深入”、“避其主力,打其虛弱”的作戰方針,從福建千裏回師贛南,7日至11日先後在蓮塘、良村、黃陂發動攻擊,三戰三捷。在興國休整半月後,對疲憊退敵實行連續攻擊。至此,紅軍在80天內,殲敵3萬餘人,繳槍1.26萬支,勝利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
1932年底,蔣介石糾集40萬兵力采用“分進合擊”的方針,分左、中、右3路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紅軍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集中優勢兵力,創造性地采用了大兵團伏擊戰術,2月27日至29日,黃陂一戰殲敵第52師全部及第59師大部,活捉敵師長李明、陳明驥。3月21日草台岡一戰殲敵第11師大部、第9師一部及第59師殘部。至此,紅軍共殲敵3個師,俘敵1萬餘人,繳槍萬餘支,重創敵有生力量,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第四次“圍剿”。
1933年9月,蔣介石糾集100萬兵力和200架飛機向各根據地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圍剿”。其中以44個師又4個旅約50萬人和100架飛機采用“步步為營、碉堡推進”的戰略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在政治上推行“保甲連坐”,在經濟上進行嚴密封鎖。麵對敵人的“圍剿”,博古和共產國際的軍事顧問李德,全麵否定毛澤東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用所謂“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開始時,實行軍事冒險主義,主張“禦敵於國門之外”;失利後,又推行防禦中的保守主義,使紅軍完全陷於被動。至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最終遭到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長征。
193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將南方8省紅軍遊擊隊統一整編成一個軍,稱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項英為書記兼軍分會書記,曾山為副書記,陳毅為軍分會副書記。1937年11月間,陳毅以中共中央分局代表的身份趕往九隴山改編湘贛邊紅軍遊擊隊。11月底,湘贛邊紅軍遊擊隊分別從武功山、九隴山、牛心山、柑子山、楊梅山等地到蓮花縣壟上村集中,然後開往蓮花縣神泉進行整編?熏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等2團第1營。1938年2月在營長段煥競率領下開赴皖南前線。
1949年5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四兵團一部解放南昌、新幹等地,拉開了吉安全境解放的序幕。7月上旬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四兵團一部從新幹、崇仁、樂安一線展開,向吉安挺進。12日下午二野四兵團十四軍四十一師勝利攻占峽江縣城。14日二野十四軍一部進占吉水縣城。7月14日淩晨四十一師順利進入安福縣城。7月10日四兵團第十五軍從撫州崇仁地區出發,向永豐方向進軍,第五兵團第十八軍亦隨第十五軍跟進。13日上午進占永豐縣城。接著部隊繼續向吉安挺進。15日一五七師和南下工作團進入吉安城。7月27日由張國華、譚冠三從吉安率領部隊分兩路進軍永新城,28日部隊順利進入永新縣城。8月9日解放軍部隊繼續沿安(福)蓮(花)公路推進,解放蓮花縣城。8月10日解放軍第十八軍從永新翻過七溪嶺迅速占領寧岡新城,9月27日解放軍四二六團和南下工作隊順利進占寧岡礱市。7月27日江西軍區一五七師從吉安進軍泰和,28日部隊進駐縣城。8月7日一五七師與去萬安任職的南下幹部勝利進占萬安縣城。8月2日二野四兵團第十四軍十二師勝利解放遂川縣城。9月28日四十八軍四二五團副班長趙文珍等在遂川大坑生擒肖家璧,井岡山獲得新生。吉安人民從此翻身得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吉安有過許多快速發展的機遇,但因為種種主客觀原因沒有很好地抓住這些曆史機遇,使得吉安與一些發達地區拉開了較大距離。但吉安人“圖強”的精神卻一直沒有喪失,這種精神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煥發出巨大的能量,為吉安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泉。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共吉安市委、市人民政府率領500萬吉安人民在中部崛起的道路上,借船出海,揚優成勢,以超強的毅力、超高的水平、超常的舉措,積極進取,矢誌不渝,奮發有為,咬住目標不動搖,抓住機遇不放鬆,堅持發展不停步,“靜悄悄地急行軍”,推進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
新中國成立之初,井岡山歸遂川管轄,稱為井岡山特別區。1956年4月,井岡山特別區改為井岡山鄉。
1957年冬,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委決定在井岡山建立直轄的國營井岡山綜合墾殖場,老紅軍、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馬廷士任場長,省航運廳副廳長左克仁任場黨委書記。1957年12月26日-27日省、市機關第一批497名下放幹部先後抵達井岡山;1958年1月--3月,省、市機關第二批和第三批下放幹部176人陸續抵場,1958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誌願軍轉業軍官95人來到井岡山參加開發建設。1958年7月,省農墾廳下放15名農牧業技術員到井岡山墾殖場。1958年8月中旬,井岡山墾殖場在上海市楊浦區招收381名上海青年抵場。1958年10月,在人民公社的高潮中,井岡山鄉的群眾紛紛申請參加墾殖場的開發建設。經省批準,井岡山鄉的7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連同耕地、山林等並入墾殖場,全體社員作為國營企業的農工。至此,井岡山墾殖場的建置區域、規模格局基本形成。井岡山墾殖場的創建,拉開了全麵開發建設井岡山的序幕。
1959年4月9日,江西省委、省人委成立了江西省井岡山建設委員會,省長邵式平任主任,省委書記處書記劉俊秀,副省長黃先、汪東興、吉安地委書記朱繼先任副主任,委員17名。同年5月,中央決定分5年撥給井岡山建設費總計1000萬元。1959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井岡山管理局,作為江西省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構,建置區域包括寧岡縣(除汗江鄉處)和遂川縣的井岡山鄉、永新縣的拿山區,駐地茨坪。老紅軍袁林任管理局局長,左克仁調任中共井岡山委員會第一任書記。井岡山管理局的成立,掀起了大規模開發建設井岡山的高潮。2000年5月,為了有效整合100多處分布在原井岡山市、原寧岡縣呈鏈狀的紅色遺址,為了旅遊中心茨坪乃至整個井岡山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同時也為了尋求更大的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經國務院批準,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並組成新井岡山市,市址設廈坪,由此,井岡山全麵拉開了新城區建設的帷幕。
新世紀以來,井岡山紅色旅遊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新時期,成為國內旅遊的新亮點。2004年12月江西省出台了《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以井岡山為龍頭,以南昌、瑞金、萍鄉、上饒為基點,以南昌、贛州為集散中心,以六條精品線路為骨架,努力將井岡山打造成為中國紅色旅遊中心,將南昌、瑞金、萍鄉、上饒等地建設成為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紅色旅遊勝地。井岡山紅色旅遊因此有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態勢。井岡山成功創建了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一號工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全國率先免費開放,“生態井岡、紅色搖籃、精神家園”旅遊主題形象已成為響亮的品牌和吉安對外開放的靚麗名片。紅色旅遊為吉安旅遊產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成為推動全國紅色旅遊進程的重要生力軍。
萬安水電站位於贛江中遊惶恐灘頭,地處萬安縣城上遊2公裏處,東臨京九鐵路,西接贛粵高速公路,南離贛州市90公裏,北距南昌市320公裏,是目前江西最大的水力發電站。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灌溉、養殖等綜合利用效益,是江西南北電力交換中樞,具有調頻、調峰、事故備用等作用。萬安水電站始建於1958年。由於多種曆史原因,工程建設經曆了“三上兩下”的坎坷曆程。1978年2月批準複工興建。1981年7月經國家計委批準再次複工興建。1986年被列為國家“七五”規劃重點項目。采取“工程一次建成,水庫分期蓄水”的建設方案。電站為1等工程,主要建築物為1級,按照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可能最大洪水保壩。水庫最終規模設計蓄水位100米,電站裝機50萬千瓦。1990年11月第一台機組發電,1992年四台機組全部投產,1992年12月16日三、四號機組並網發電,1993年水庫下閘蓄水至96米,1996年1月通過國家竣工驗收。2003年3月通過首次大壩安全定期檢查,確定為正常壩。正在逐步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花園式電廠。
2003年5月3日,吉安市在吉安縣梅塘鄉首次發現1例輸入型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病例,吉安市委、市政府當即指示隔離治療,11名醫護人員同日奔赴吉安縣醫院治療。經過醫務人員科學合理、緊張有序的治療,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製和好轉,5月30日治愈出院,取得了抗擊非典的階段性勝利。
市委、市政府為了有效地預防和控製非典疫情,5月7日決定在吉州區長塘鎮選址征地100畝,麵向全社會募捐建設資金,新建一所150個床位的非典型肺炎專治醫院。全市人民和社會各界踴躍捐款13494131.91元,設備物資捐贈折合人民幣244.18萬元。10月31日市委、市政府舉行了吉安市傳染病(非典)醫院竣工慶典儀式。
華能井岡山電廠是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在江西投資建設的第一座電廠。華能井岡山電廠開工建設以來,堅持強化過程控製和細節管理,紮實推進工程安全及質量管理的製度化、標準化、精細化和係統化,實現了安全、質量、進度、文明施工管理和諧共進。電廠二期擴建工程建設兩台66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總投資45.7億元。主體工程2008年3月28日開工建設,2009年12月25日建成投產。華能井岡山電廠一、二期總裝機容量為192萬千瓦,總投資為70.9億元。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位於贛江中遊峽江老縣城巴邱鎮上遊4公裏處,是贛江上一座以防洪、發電為主,兼有航運、灌溉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大(1)型控製性水利樞紐工程。工程靜態總投資82.41億元,是江西省迄今為止投資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46米,總庫容14.53億立方米,可以調控贛江70%的流域麵積。峽江水電站是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綠色能源中心。設計安裝9台燈泡貫流式機組,單機容量4萬千瓦,總裝機容量36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11.42億千瓦時。
1997年6月12日中共吉安地委、吉安地區行署發布《關於1997年度實施“一號強攻行動”推動鄉鎮企業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高的意見》,全區各縣市加快工業小區建設,為推動鄉鎮企業發展取得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進入新世紀,市委、市政府針對以往興辦的鄉鎮工業小區存在的規模小、檔次低、承接力差等現狀,重新審視鄉鎮工業小區,提出了工業小區要向工業園區提升,工業園區要走高度集中、明確分工、提升檔次的發展方向。為此,全市上下不等不靠,放開手腳,高起點、高標準,集中力量大辦工業園區。在原有14個縣級工業小區的基礎上按工業園區“六通一平”、綠化、美化、亮化、淨化工作的標準和功能建設,成為投資者安家、發家的沃土。
國家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原名吉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1年5月經吉安市政府批準設立,2006年經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開發區,被省政府列為全省重點工業園區。2009年2月經省政府批準更名為江西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2010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開發區。201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出口加工區,是吉安市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科技創新的示範地、勞動就業的基地。按照“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吉安工業經濟的增長極、體製和機製創新的示範區、中心城市的新組團、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的社會實踐基地”的定位要求,圍繞2015年建成4億園區的目標,打好國家級開發區和“國家出口加工區”兩張牌,打造一流平台,引進一流項目,發展一流產業,配套一流服務。目前已集聚成電子信息、先進製造、醫藥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入駐規模企業392家,投產29家。
2001年1月,井岡山農業科技園開始建設。科技園結合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脫貧致富的實際,圍繞全市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等農業三大主導產業,搞好種業服務。“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通過與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合作,開展了種豬BLUP法育種、優質雜交肉牛繁育、紅毛鴨品種選育、波爾山羊胚胎移植等18項技術的聯合攻關研究,提高了科技水平,增強了創新能力。2002年5月,井岡山農業科技園被批準列為省級農業科技園。規劃設計突出了吉安農業特色,目標定位和功能設計合理,主導產業明確,可操作性強,科技攻關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甚至是國內領先水平。2003年井岡山科技園躋身全國38家國家重點建設的農業科技園。井岡山農業科技園分為核心區、示範區、輻射區三個圈層。核心區總麵積860公頃,主要是引進、開發、應用農業高新技術,建設優良新品種種子、種苗供應基地;生產技術示範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為示範區、輻射區的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後技術培訓、指導、谘詢等服務。示範區規劃建設6700公頃,分布在9個縣市區20個鄉鎮,主要功能是連接核心區和輻射區,為輻射區提供生產用種和技術示範,建立規模化、標準化優質農產品基地。輻射區規劃建設67000公頃,基本涵蓋全市13個縣市區。通過核心區和示範區的聯動示範作用,全麵提高吉安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從根本上提升吉安農業的競爭實力,實現增產增收,帶動廣大農民致富。
2011年9月,市第三次黨代會響亮提出:在實施“主攻項目、決戰兩區,做大總量、加快集聚”的戰略中,昂起井開區龍頭,挺起吉泰走廊脊梁,立起縣域經濟支點,推動全市經濟總量和競爭實力邁上一個新台階,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子。2012年12月6日,省政府《關於支持吉泰走廊打造重要增長帶的若幹意見》正式出台,成為吉安加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裏程碑。
吉泰走廊地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兩大國家戰略區的連接帶,承南接北,得天獨厚。是江西省繼南昌核心增長極、九江沿江開放開發之後,又一個重點支持發展的省級戰略。吉泰走廊以105國道為主軸,以京九鐵路、贛粵高速為兩翼,核心區域涵蓋吉水縣、泰和縣、吉安縣、青原區、吉州區、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廬陵新區“三縣四區”。
吉泰走廊引導產業向走廊沿線園區集中,人口向走廊沿線城鎮聚集,打造吉水至泰和一線的工業快速崛起帶,構築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吉水、泰和為兩翼,周邊鎮為衛星鎮的吉泰城鎮群,使之成為“四化”協調發展的示範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帶動區;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踐行區。
經過數年的建設,吉泰走廊發展變化令人矚目:
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占全市不到4%的國土麵積上,產生了全市50%的GDP,57%的工業總量,54%的財政總收入,分別達440億元、190億元、63.6億元,人均主要經濟指標大大超過全市平均水平,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核心板塊;
優勢產業愈發壯大。基本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先進製造、綠色食品、生物醫藥、冶金建材、電力能源、微生物農藥“6+1”產業為核心,現代服務和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係,主營業務收入達1553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331億元,躋身國家級開發區行列,圍繞千億園區目標,打造“產業高端,產品終端,服務前端”的戰略發展高地,成為吉泰走廊乘勢騰飛的“龍頭”。
走廊城鎮群正在崛起。以市中心城區的大建設帶動城鄉的大發展,構建“大吉安”城市格局,中心城區形成了“一城三區、兩江三岸、多中心多組團”的城市框架,走廊沿線的吉安縣、吉水縣加速融城步伐,重點推進十大衛星鎮建設,成為全省發展基礎較好,經濟聚集程度較高、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之一,融入全省“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的大格局之中。
吉安力爭到2015年,將全力把吉泰走廊建設成為電子信息產業承接和創新基地;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生態秀美宜居區和旅遊觀光休閑地;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力爭到2020年,集聚發展能力明顯提升,振興發展示範效應進一步凸顯。人均生產總值和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生態環境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在革命老區率先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占全市人口的大多數,農村占國土麵積的大部分,“三農”問題依然是關係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城市的發展變化離不開農民,離不開農業,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既有可能,又很必要。黨中央從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戰略高度,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全市上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健全的要求,紮實穩步地統籌城鄉發展,發展農村生產力,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繁榮,推進新農村建設。
吉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以生態美、村農美、庭院美、生活美和鄉風美“五美”為主要內涵。不搞簡單穿衣戴帽,而是提出“全城規劃、帶狀推進、鎮為核心、鎮村聯動、綠化同步、產業配套”理念,大力實施鎮村聯動、村落連片和大村整村推進、全麵加強鄉村規劃與管控。探索出一條將深厚廬陵文化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中,將古村落保護與新農村建設和旅遊開發相結合的成功路徑。“青磚黛瓦馬頭牆,飛簷翹角坡屋頂”的廬陵建築風格,以及“八不”、“八多”的原則體現、貫穿在吉安的美麗鄉村建設中,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覺。全市湧現出了一大批有特色、有亮點、有典型性、有推廣價值的美麗鄉村樣板村、樣板線、樣板片,吸引了省內外的目光。2012年4月,全國古村落保護現場會暨村落論壇在吉安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對吉安的這一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認為吉安不僅有深厚的廬陵文化底蘊,還有高度的傳承接續的文化自覺和擔當。
如今,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全市範圍內如火如荼地開展。井岡蜜柚、高產油茶、花卉苗木、綠色蔬菜、珍貴楠木和茶葉、煙葉六大農業產業,風生水起,發展迅猛,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實踐。
長期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吉安人民弘揚井岡山精神,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事業中,全市經濟和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吉安被列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引導下開拓成功發展之路的全國18個典型地區之一;連續幾年榮獲“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等榮譽。近幾年,吉安大力實施“主攻項目、決戰兩區,做大總量、加快集聚”重點戰略,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四化”同步互動,三產共生演進,主要指標提質增速,發展勢頭強勁。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006.26億元,為2000年的6.1倍;財政總收入達到143.25億元,為2000年的11.7倍;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達到975.90億元,為2000年的35.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3.08億元,為2000年的4.4倍;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1285.13億元,為2000年的8.3倍;城鎮居民收入達到20133.68元,為2000年的4.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02.86元,為2000年的3.4倍。
2011年9月16日-18日,中國共產黨吉安市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市委書記王萍在大會上作了《弘揚井岡山精神,奮力進位趕超,為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而努力奮鬥》的工作報告,全麵規劃了吉安市今後5年的工作藍圖,明確了全市今後5年的主要工作目標:到201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和固定資產投入“四個翻番”。生產總值邁上1500億元台階,力爭1600億元;財政總收入跨過200億元大關。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略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綜合經濟實力邁入全省先進行列,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豪情到九霄。我們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有500萬吉安兒女的奮發圖強,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的宏偉目標一定會早日實現,吉安人民一定會與全國人民一道昂首邁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