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的開放,離不開開拓創新,勇於探索,衝破禁區。何心隱(1517-1579),永豐縣人,明代著名的異端思想家,與封建宗法製度分庭抗禮,在家鄉進行“空想社會主義”社會改革實踐,表現出挑戰傳統觀念的勇氣,被譽為思想解放的先驅。他主張“節欲”,以滿足人們對聲、色、滋味、安逸等方麵的要求,他認為這種要求出於天性,人人所同,這是對傳統理學“滅人性”的有力反擊。他認同泰州學派“百姓日用即是理”,認為仁者對人無有不親;義者對人無有不尊,這種“泛親論”是對等級森嚴的封建傳統倫理道德的挑戰。何心隱還認為,人的欲望是自然天性,是難以被扼殺的,隻是不能放縱去貪求,應合理地節製。這就是他的“節欲觀”。
何心隱是一位社會行動家,在家鄉永豐縣瑤田梁坊村,開始實驗社會改革理想,他以本宗族為主體,設立“聚和堂”,意為眾人共聚,構建和諧社會。
在社會與經濟管理上。族人不分貧富貴賤,也不分輩分房次,喪葬婚嫁均統一操辦,道路修築、祠堂等公用房產維修等全族共同負擔、統一安排,所有管理人員都不脫離生產,無任何特權和額外利益,屬於為公眾盡義務,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利,也承擔公共事務的義務。
在教育管理上,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全族設一所總學堂,全族適齡兒童不分貧富,均入學讀書,教師按學生人數而定數量,實行聘任製。辦學所需經費,老師的工資在族裏的公田收入中支付,學生隻出夥食費,貧困者由公家補助。
400多年前這種偉大的社會改革實踐,是十分罕見的現象,曆史學把何心隱稱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實踐者,是“天下為公”理想社會的探索者。
羅欽順(1465-1547),泰和縣人,明弘治六年(1493)殿試第三名進士,稱作探花。他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譽為唯物主義思想家,是中國哲學由心學發展到實學的重要人物,有哲學名著《困知記》傳世。他早年在從政之餘研究學問,起初也和某些心學家那樣“出入於佛家禪門者久之”。後來苦心攻讀,對佛教產生了懷疑,認為禪學否認客觀的萬事萬理,實際上是不知事理,並違背天理人倫。隨著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和理性思考,他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表示不滿,都產生了懷疑。當王陽明身居要職,手握重兵炙手可熱之時,羅欽順曾寫了兩封信,對心學直接提出質疑,陽明心學認為“心外無物”,取消對外物的認識,反對認識外物之理,提倡“窮心之理”。羅欽順提出,客觀事物如月之流,鳶之飛,魚之躍這些東西,客觀規律是不會因人的意誌而改變。羅欽順針對心學中“天地萬物皆吾之變化”的觀點,認為天地萬物不是心的產物,而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存亡而改變;“天地之變,萬古自如,人心之變化與生俱來,則亦與生俱盡,謂其常住不滅,無是理也”,就是說主觀世界是意識活動,而客觀物質世界是永恒不滅的,不能用個人有限的主觀世界代替永恒的客觀世界。羅欽順進而認為氣是萬物之源,天地萬物都是一氣所化,四方上下、古往今來、四時變化、自然萬物、社會人事,都是氣的運動變化的結果。羅欽順從客觀事物發生,形成的演變出發,同樣也否認了朱熹認為有一個最高的“理”,來統轄著世界萬物秩序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在陽明心學大行天下的時候,羅欽順勇敢地向權威理論宣戰,樹立起唯物主義的旗幟,解放思想,突破陳規,對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展開了有力的批判和反擊,恰恰從另一方麵體現了廬陵思想文化開放性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