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的傳播及其後來江右王門對心學的堅守光大,是廬陵文化開放交流的突出範例。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曾築室陽明洞,又創辦過陽明書院,人稱陽明先生;又曾任過吉安府廬陵知縣,其一生與江西,尤其是與廬陵結下了不解之緣。王陽明不僅是一位功勳卓著的政治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建立的哲學體係,人稱“陽明心學”,成為明代中後期與程朱理學相抗衡的重要學派。他是我國古代哲學史上主觀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在宇宙觀上他認為“心外無物”,人的行動,多是“心”決定的,由此推斷“心外無理”,就是說仁義禮智信等封建道德“倫理”是存在於心中的。這與程朱理學所說存在客觀的“天理”是不同的。在道德修養方麵,強調“致良知”、“天理即是良知”。在認識論方麵,他主張“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致良知”,他認為人的本心、本性是善的,即“性無不善,知無不良”,要從教化開始,去糾正那些有違良知的思想行為,實現的途徑就是在平日強化道德修養,“知行合一”。王陽明還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每到一處都建學校,親自講學、傳播心學觀點,他的這一套誠意、正心、修身的道德修養觀,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逐漸成為明代中後期的重要學說。
王陽明任廬陵縣令雖然隻有不到一年時間,但他在處理政務之餘,常向廬陵儒士講學,去得最多的是青原山,借僧侶的房舍與廬陵儒士探討學問,鄰近的一些儒生因慕名前來者眾,聽王陽明講學,一批廬陵儒士成了他的得意門生。王陽明去世後,儒士們堅定的捍衛先師的學說,傳播、研討其思想。江右王門中出類拔萃的人物,如安福的鄒守益、劉幫采、王時槐,泰和的歐陽德、王直,吉水的羅洪先,永豐的聶豹等,都是當時政壇、文壇的名流,為傳播發展陽明學說而盡心盡力,為家鄉的文化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鄒、歐、聶、羅稱為江右王門的四大弟子。他們和吉安其他王門弟子一道,開書館講會,組織學術活動,研討、普及、推廣、發展陽明心學,並成為一種傳統,在吉安久久延續。嘉慶十五年(1536)由鄒守益倡導,組織了專門研討陽明學說的惜陰會,每隔一月講學5日。影響最大的王學傳播活動,是在青原山舉行的大型講會。每年春秋兩季召集“九邑及贛撫之士會於青原”(鄒元標《東廓集》卷五),這“九邑”就是吉安府的廬陵、吉水、安福、龍泉、萬安、永豐、永新、泰和、永寧九縣,“贛撫之士”泛指江西其他府的人。其實還不止江西之士,浙江、安徽、福建等鄰省的王門弟子,也會遠道而來,共研王學。清代的沈佳在《明儒言行錄》卷八中對此作了敘述:“春秋二季,合五郡出青原山為大會,凡鄉賢士大夫偕與,遠者年聚,近者月會。小會上百,大會人千。絳帷一啟,雲擁星羅”。上千人參加學術研討會,這在交通不太便利、信息不太通暢的古代,是極為罕見的,吉安由此成為全國的王學研討中心。羅洪先回鄉後建了石蓮洞書院,集四方之士研攻王學,成為從事學術和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不少新一代的王門再傳弟子,就是在此入門的。吉水的鄒元標是江右王門三代弟子的代表人物,他遭貶回鄉後,倡建仁文書院、瀧江書院、歸仁書院等,使王學在吉安進一步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