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避免一些消極的心理效應,利用一些積極的心理效應,可以提高教育孩子的效率,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地成長。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利用一些心理效應,可以提高教育孩子的效率,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地成長。
一、把握分寸,謹防“超限效應”
有一次,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就準備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錢。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講完,他就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仍在講,於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使人極不耐煩或產生逆反心理,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馴服,揪著孩子一點兒小錯不依不饒,不厭其煩地在孩子耳旁嘮叨,沒完沒了地折磨孩子的神經,弄得孩子疲勞厭倦,一聽家長說話就恨不得捂起耳朵,或者抱著極強的逆反心態跟家長對著幹,既惡化了親子關係,也讓家長得不償失。所以,家長應該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尊重孩子,在跟孩子交談時,切忌喋喋不休所產生的“超限效應”。力求言簡意賅,心平氣和,見好就收,以免招孩子厭煩,適得其反。
二、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此後,父母又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麵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隻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終於獲得了成功。後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提醒各位家長,每個孩子身上都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能,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當孩子在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某一方麵處於劣勢時,不是孩子不好,而是他的長處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家長要做的不是忙著打擊傷害孩子,而是靜下心來觀察,用心跟孩子交流,和孩子一道尋找出智慧的最佳點,創造條件,推動孩子的發展。
三、說你行,你就行——皮格馬利翁效應
196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對1~6年級的兒童進行智力測驗,然後在每班中挑選出平時受教師歧視的貧窮家庭背景的兒童;挑選的名單不是依據智商,而是隨機抽取。然後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這些兒童經鑒定在心理上是“正要開放的花朵,他們在學習上具有猛進的潛力”;從而調動了教師對那份名單裏的學生的期待心理,偏愛感情。
結果一學期以後,一年以後,先後三次的智商測驗,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兒童進步快得多,成績明顯提高。教師給他們的評語也很好,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應。羅森塔爾在結論裏指出:由於教師真的以為這些兒童是特殊兒童,不知不覺地便給予特別注意,以更為友善的態度親近他們,以更多時間關注他們的學習,由此,對這些兒童產生了激勵作用,其結果便是他們沿著教師的期望方向不斷進步;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反映的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人們常用“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這句話來描述這種效應對人發展的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跌落。把這種效應運用到家長教育孩子中去,要求家長能夠發自內心地賞識和肯定自己的孩子,堅信自己的孩子“行”。
周弘先生創造的“賞識教育法”成功地將雙耳失聰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一名留美研究生。用這種教育理念,他造就了女兒快樂和諧的人格,還把一批聾童培養成周婷婷式的早慧兒童;而心理學家對犯罪少年的研究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家長應該懂得: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讚美!堅信自己的孩子行,通過恰如其分,行之有效的賞識,讚美和鼓勵,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潛能,才能使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