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你爸媽逼你學什麽了沒有?你們沒受過那種苦,就別站著說話不腰疼!
網友嗬嗬看了我寫的《別讓孩子寡才少藝過一生》一文後,怒氣衝衝地發給我一張紙條:“誰說2歲到6歲是孩子多種興趣培養的時期,就是你們這些宣傳,導致現在的家長跟風、攀比、虛榮。你小時候你爸媽逼你學什麽了沒有?你們沒受過那種苦,就別站著說話不腰疼!”
說實話,我被嚇了一跳,不知道嗬嗬是否因為我這篇倡導早教的文章,勾起被父母逼著學藝的痛苦經曆,才將滿腔的憤怒發給我,我很欣慰成為她鬱悶情緒的出口,但她字裏行間流露出的一些想法卻頗值得商榷,現就其疑問答複如下:
一、誰說2歲到6歲是孩子多種興趣培養的時期
嬰幼兒及童年期是人類大腦發育、語言習得、智力發展、個性形成和多種興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觀點不是某個人說的,而是被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理論及實驗證明了的。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因為“關鍵”期理論的提出榮獲諾貝爾獎;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B·布魯姆在其“布魯姆假說”中指出,“假如一個人到18歲時,智慧水平為100,那麽4歲時,可以達到50%”;德國洛赫特村牧師威特卡爾·威特堅持認為“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最終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取決於天賦的大小,關鍵決定於他從生下來到5到6歲時的教育”(0到5、6歲是兒童各項能力發展最重要的時期);中國那句古話:“三歲看到老”,看似荒唐,實則是關鍵期理論的雛形。
從轟動歐洲的天才卡爾·威特和哈佛女孩劉亦婷到多才多藝的林妙可;從引人深思的狼孩、羊孩到豬孩案例,源自現實生活的很多實例都從正反兩個方麵為上述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
二、就是你們這些宣傳,導致現在的家長跟風、攀比、虛榮!你小時候你爸媽逼你學什麽了沒有
我承認我小時候父母沒逼我進過興趣班,學過鋼琴、舞蹈、書法和繪畫等各種才藝。不止是我,我的同齡人也大都沒有被家長逼著學藝的經曆,但我們的童年時光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度過的,那是物質和文化極度匱乏的年代,很多家庭都麵臨著孩子多、收入低、生活拮據的窘境。父母終日操勞,也僅僅能夠讓孩子填飽肚子,勉強有書讀而已。他們根本無力為孩子提供優質的早期教育,培養孩子多樣的興趣。
我不認為父母不逼著我們學東西是我們的幸運,在我看來,這是時代和家長素質的局限,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悲哀。因為,成年後的我們正品嚐著早教缺失的苦果。就拿我來說,我接受過完整的本科教育,擁有副高職稱和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的資格證,但這樣的我卻不識譜,不會畫畫,不會舒展自如地舞蹈,不愛運動。
我經常為自己興趣的匱乏,業餘生活的單調而傷神。放眼四周,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成人,在工作之餘,熱衷打麻將、喝酒、賭博和玩婚外戀,從未體驗過藝術創作之樂,也無法充分領略名山大川之美。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笨,缺乏藝術細胞和高雅的情趣,而是早期教育的缺失和片麵的應試教育對我們興趣的扼殺和高品質精神生活的剝奪。
三、你們沒受過那種苦,就別站著說話不腰疼
正是因為我們知道興趣貧乏的人生有多麽枯燥與無趣,我們才特別希望現在的孩子能夠在優質的早教環境中,培養多樣的興趣和愛好,擁有自信而充實的內心。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是有遠見卓識的父母對孩子必盡的責任。
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席慕蓉的女兒三歲時去阿姨家,對鋼琴表現出特別的熱情。於是,席慕蓉鼓勵女兒學琴,並且在她四歲多時,給她買了一架鋼琴。從每天彈十五分鍾到一個鍾頭甚至兩個鍾頭,從柔軟的小手和坐在椅子上小腳就會懸空的小小女孩,到寬厚有力的手掌和高興起來就彈個沒完的初中女生,十多年的學琴生涯不謂不苦,但這份苦卻使得博士畢業的女兒成為鋼琴演奏家,終生與優美靈動的音符為伴。
著名主持人楊瀾認為自己做訪談節目,之所以嘉賓能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就是因為她興趣廣泛。所以,她很注重對兒女興趣的培養,有意識地安排他們自幼學習書法,鼓勵他們學習繪畫和鋼琴,如空中飛人般忙碌的她成為孩子鋼琴學校裏出勤率最高的家長之一;盡管她兒子主動學鋼琴是受周傑倫影響,沒多久就不想學了,楊瀾還是跟兒子約定,要通過鋼琴四級才可以不學;在兒子八歲之前陪著他遊曆了十五個國家。對女兒彈琴的熱情更是全力保護。
楊瀾說:“一個智慧媽媽應該觀察孩子的潛在能力和才華,她的任務是為孩子們打好基礎,至於將來孩子做什麽,媽媽是無法設計的。”我非常讚同這句話,因為幼小的孩子是無法察覺自身的潛能與興趣的,家長善於發現,因勢利導,才能為孩子興趣和才能的發展打好基礎。關鍵期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一旦錯過,很難彌補,就像我現在,置身於高職院校,校園裏有運動場、健身房;藝術係有很多優秀的專任教師,我也具備購買鋼琴,聘請家教的能力,但興趣的匱乏使得我根本沒辦法彌補自己藝術修養方麵的欠缺,隻能抱憾終生了。
最後,我想對嗬嗬說:“別把洗澡水和洗澡的孩子一起潑掉,別因為一些家長盲目跟風,方式粗暴就從根子上抹殺早教的重要性,剝奪孩子多樣興趣發展的可能。家長需要做的是改進方式,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對孩子的興趣發展予以激發和鼓勵,隻有興趣廣博,心靈豐富才能締造高品質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