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爾說:“獨生子女,就這一客觀事實本身,就是一種疾病!”
隨著計劃生育及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獨生子女,他們置身於“4-2-1”的家庭結構之中,被稱作當代的“小皇帝”和“小太陽”,成為家庭矚目的中心和社會高度關注的群體。關於獨生子女的研究和相關爭議很多,就獨生子女到底是什麽樣的兒童這一問題,目前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有三種:
一、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爾說:“獨生子女,就這一客觀事實本身,就是一種疾病!”德國小兒科醫生內特爾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寫一部專著《獨生子女及其教育》,認為獨生子女是有特異性的“問題兒童”,他們缺乏獨立奮鬥的能力,依賴性十足,不會待人接物,任性、冷酷、嫉妒等;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科經過研究,認為獨生子女是社會的危險物,最困難的教育對象,他勸告父母:“即使家庭在物質上存在一些困難,也不可以隻生一個孩子,可以抱養、領養一個;你一定要這樣做。”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葉廷芳則從社會學角度指出,獨生子女政策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易於導致人性的扭曲。“獨生子女不能跟兄弟姐妹一起玩樂,隻能成天圍著父母轉,其自然成長的天性受到壓抑,不利於其健康成長。從人的情感層次講,至少可分為親情、友情和愛情,親情方麵包括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叔叔嬸嬸、舅舅舅母、姨父姨母及堂兄妹、表兄妹等。現在堂、表這些層次都沒有了!這是人倫的缺陷,必然導致人性的變異。”
二、獨生子女是優等兒童
美國加利福尼亞的約翰·克勞迪等人,從1960年開始,到1980年完成的綜合研究中,通過對40萬名中學生的調查、對比,發現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聰明更富於創造性,更有教養,更成熟,對事業更敏感;獨生子女智商普遍比非獨生子女高,前者智商平均數為108,後者為103;我國一些專家在中小學搞調查,對獨生子和非獨生子進行對比性的測量與研究,結論是獨生子女在行為表現、文化學習和身體素質方麵都明顯優於非獨生子女,是“優等兒童”。
三、獨生子女是普通兒童
1928年,美國的胡恩頓經過對獨生子女問題的研究,否決前麵兩種觀點,認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相比較,沒有什麽差異,得到一些學者的支持。我國自1980年以來,對獨生子女的問題進行了周密、深入的調查研究,如1982年,遼寧教科所對10所城鎮幼兒園270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11項行為表現進行測量、調查、問卷,結果差異不明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1985年進行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推理能力的研究,沒有發現顯著差異;研究結論:獨生子女是普通兒童,與非獨生子女差異不大,不要抱有成見。
我個人傾向於第三種觀點,即獨生子女是普通兒童,他們與非獨生子女在遺傳和社會大環境方麵並無明顯差異。就遺傳而言,他們同樣是“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的生命,同樣要母親懷胎十月才能呱呱落地;就社會大環境而言,他們受著相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製度的製約。
他們之所以成為問題兒童,被指責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家長過度寵溺,過度保護的結果。因為隻有一個孩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和外婆全都眾星捧月地圍著他轉,對他千嬌百寵,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除了要求孩子會讀書和考試,事事均包辦代替。在這種錯誤的教養方式下,孩子性格和人格方麵自然容易出現問題。
同非獨生子女相比,獨生子女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活條件,無論是物質需求還是精神需求的滿足度,都比非獨生子女高得多。假如家長能對他采取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注重早期教育和智力開發,並讓孩子進幼兒園,接受高品質的幼兒教育,獨生子女當然可以成為優等兒童。
假如家長保持一顆平常心,像對待普通孩子那樣對他,不過分的關注,也不忽略基本職責,他應該與正常孩子無異。所以,獨生子女在出世之初,隻是很普通的一個孩子。他到底成為問題兒童還是優等兒童,完全取決於家長對他的教養方式和態度。家長應該掌握相關的教育心理知識,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給獨生子女以理性和有分寸的愛,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良好性格的養成,使他們能夠開朗自信,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