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應該努力教給孩子誠實,憑實力競爭,遵守規則和製度。但孔融讓梨的故事,教給孩子的卻是成人式的虛偽、圓滑和自私。
故事再現:
相傳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裏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麵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隻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裏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裏這麽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麽不拿大的,隻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麽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麽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美德故事,很多家長都用此故事來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謙讓。在我兒子小的時候,我也未能免俗,多次拿這個故事教育兒子。現在,仔細一推敲,我發現這個故事漏洞百出,實在不適合拿來教育孩子,理由如下:
一、違背兒童天性的虛偽
四歲的孩子是天真爛漫且稚拙的,他還不太懂得用社會的清規戒律來束縛自己。在做出選擇時,更多的是基於本能和誠實。在眾多兄弟麵前,第一個作出選擇,根據兒童的天性,如果梨好吃,孔融能吃完大的,他應該毫不猶豫地選擇拿最大的;如果他人小,胃口小,隻能吃完一個小的,他就可以選擇拿小的。我兒子四歲時,我曾試探過他,擺出一盤蘋果,問他要大的還是要小的,他說要小的,因為他吃掉小的都勉強,給他大的也浪費,這個選擇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可是,孔融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非得編出一套理由來,把大的既留給哥哥,也留給弟弟,哄得父親心花怒放。他這樣做有明顯的功利性,就是討父母的歡心,為什麽呢?
因為孔融在家中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處於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中間位置,為了讓父母注意他,小小年紀的他就學會了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所以,孔融讓梨的真相,是在跟幾位兄弟爭寵的過程中,違背天性的虛偽的選擇。
二、無原則無規矩的圓滑
凡事都有一定之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孔融說出的讓梨理由,貌似頭頭是道,實則標準混亂,完全以個人主觀意願為主,想怎麽樣就怎麽樣,沒有絲毫的理性可言。
比如,他的第一個理由:“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如果這條理由成立,年紀小的應該讓大的,那麽,他就應該始終堅持這條原則才是。可是,在父親問他:“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麽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孔融立刻推翻了前麵的理由,狡辯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推敲一下,我小,大的應該讓給哥哥;我大,大的應該留給弟弟。這兩條標準原本就是對立的,二者隻能取其一,不可兼得。孔融為了取悅父母,根據需要隨意顛倒黑白,想怎麽說就怎麽說。他隨心所欲地篡改規則,博得了父親的歡心,卻把他的兄弟們都推上了一個難於選擇的境地,到底該堅持哪條標準呢?如果大家都像孔融那樣,無視原則和規矩,想怎麽做就怎麽做,社會肯定混亂不堪。
文明社會,首先是靠法律和製度來規範的,絕對不能為了突出某些人某些事,就前後不一,朝令夕改,任意胡為。
三、不尊重他人的獨斷專行
孔融擁有優先選擇權,他並沒有征求哥哥弟弟的意見,而是自作主張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還振振有詞地以年紀為由,證明這種選擇的合理性。他並沒有想過,哥哥們是否真的願意吃大的,小弟弟是否真能吃完大的。他更沒有想過,六個孩子,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憑啥資格先拿?
結果,標準被他篡改了,好人讓他當成了,他出盡風頭,而他的兄弟們卻因為他的榜樣作用,因為他的雙重的混亂標準,不得不進行尷尬而矛盾的選擇。
在這裏,我發現孔融極端自我,他隻是關心自己怎麽想,自己應該怎麽樣,並不關心別人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孔融有強烈的表現欲望,有著與他年齡不相稱的虛偽和圓滑。他的父親不但沒有識破,反而把他的做法當作美德到處宣揚,使得孔融養成恃才傲物、不諳世事的性格。他長大後,因其性格缺陷,上司董卓不喜歡他,曹操也討厭他。最終被曹操以“欲規不軌”“跌宕放言”而誅殺,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孔融悲劇性的人生與父親錯誤的教育觀念有很大關係。假如父親在吃梨這件事上,糾正孔融的自以為是,讓幾個孩子按照一定之規或者實力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梨,鼓勵孩子誠實正直,也許他的人生結局就會不一樣。
每個家長都應該努力教給孩子誠實,憑實力競爭,遵守規則和製度。但孔融讓梨的故事,教給孩子的卻是成人式的虛偽、圓滑和自私。在我們提倡誠信的今天,拿這樣一個經不起推敲的故事來教育孩子,本身就是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