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關在家裏,誰也不見,什麽都不想幹。他母親含淚問我,怎麽辦?怎樣才能把他從絕望的深淵裏拽出來?
某男生在市重點中學讀書,成績在班裏屬中等水平,班主任根據三次模擬考的結果判定,這位學生考上一本的把握很大,但距離名牌院校尚有距離。父母聽了老師的分析後,都覺得他能考上一本就很不錯了。
沒想到,高考結束後,這位考生認為試題一點都不難,自己這次發揮得格外好,對自己信心滿滿。尤其是對照標準答案對自己的各科試題進行估分後,他拍著胸脯對父母說,自己真的考得很好,估算的原始分是580多,轉換成海南的標準分至少在780分以上。真實成績出來,隻會更高,絕對沒有問題。
他父母查閱以往的錄取情況,發現780分以上在海南是足以能被上海同濟、天津南開等985重點院校錄取的分數,父母信以為真,欣喜若狂,帶著他去新馬泰十日遊,對他有求必應,言聽計從,也把他的估分結果昭告親友,享受大家的羨慕欽佩之情,沒想到高考成績公布後,他僅考了630分,剛上一本線。因為之前的期望值太高,他和父母同時跌入失望的深淵,被痛苦、沮喪和挫敗的情緒包圍著,別的同學都忙著走親訪友,遊山玩水,獨他家愁雲慘淡,他把自己關在家裏,誰也不見,什麽都不想幹。他母親含淚問我,怎麽辦?怎樣才能把他從絕望的深淵裏拽出來?
這位考生之所以對自己的成績感到痛苦絕望,與他之前對自己分數估計過高有關,而據一項心理學統計結果,在高考中,能正常發揮的考生隻有60%左右;約有20%能“超常發揮”,考出比平時更好的成績;而“失常發揮”、考不出平時水平的學生也占20%左右。在對成績的估計上,男生容易把分數估計得偏高,女生容易把成績估計得偏低,等真實成績發布之後,估分高而實際得分低的考生更容易被負麵情緒侵襲。
因此,首先,在考試結束後,家長最好淡化對孩子成績的關注,別對孩子旁敲側擊,總問孩子考得好不好,逼他估計分數什麽的,以免孩子滋生厭煩焦躁情緒。反正再急也不能提前知道成績,再問也改變不了考試結果。如果特別想了解估分結果,千萬不要隻盯著一個點,最好指導孩子進行梯度估分,即最高能考到什麽分數,中等或者最差能考到什麽分數。並給孩子傳遞這樣一種信息,就是父母知道你對高考竭盡全力了,您考出什麽樣的成績,我們都接受,都為你高興,給孩子吃顆定心丸,也避免成績不如意給孩子帶來的心理衝擊。
其次,在高考結果揭曉後,就算孩子發揮失常,沒達到預期的目標,也要認識到成績的不可更改性,勇敢地接受它,並且是以積極的心態和思維方式。比如上麵這位考生和他的父母,與其悲觀絕望,不如換個角度想,我們原本的目標就是一本,比起那些不小心掉到二本的考生來說,我們幸運多了,這樣一想,原來的挫敗感就會被成功的喜悅取代。
還有,和孩子一起分析分數失常的原因。可從實力、技巧和心態三個方麵進行綜合分析,像這位考生,他的成績應該屬於正常發揮之列,與班主任預測的能考上一本也吻合,是他自己高估分數,高期望帶來的極度失望。鼓勵他調整期望值,接受現實的分數,多跟高考落榜、考不上一本的同學比,緩解內心的失落和絕望。
通過三次谘詢和家長的積極配合,這位男生紊亂的情緒得到控製,開始與同學正常交往,謀劃假期生活,最終高高興興背起行囊到外省的一所本科院校就讀了。
借助這個案例,我想提醒廣大考生的家長,高考結束後,在鼓勵孩子適度放鬆的同時,千萬別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因為據心理專家不完全統計,從高考結束到收到錄取通知書這段時間裏,60%~70%的高考考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20%的考生會因為過分焦慮而影響了日常生活。從“估計分數—等待成績公布—填報誌願—等待錄取結果”到“拿到錄取結果—奔赴大學報到”,高考結束之後,一係列漫長、焦灼、充滿掙紮與困惑的日子以及各種嚴峻的考驗都等在那裏。在最初的瘋狂和放鬆之後,考生們會因為成績沒公布而坐如針氈,會因為成績不理想而焦躁絕望,會因為錄取的學校不是最想讀的而糾結茫然,亦會因為生活散漫無序而空虛無聊,所有這些都需要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共同麵對。
家長要努力成為孩子真誠與值得信賴的朋友,以過來人的智慧和經驗引領孩子理性估分,積極對待考試結果,填報出適合自己的誌願。關注孩子的心理危機和負性情緒,培養孩子的自管和自理能力,讓孩子合理安排假期,不過度地沉溺於網絡、遊樂、打牌、酗酒中。最好跟孩子商定個每日作息表或每周日程安排表,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滿足身心需求,發展興趣特長,培養家務和自理能力,讓高考後的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有規律,也為孩子適應大學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篇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