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庭環境很優越、很正常的80後女大學生令她的媽媽很困惑,不明白女兒為什麽總能很輕易地愛上一個人。
車老師:
最近聽說這樣一件事情:一位家庭環境很優越、很正常的80後女大學生令她的媽媽很困惑,不明白女兒為什麽總能很輕易地愛上一個人——因為男同學長得像陸毅一樣帥,她便在入學不久主動追人家;分手後,去外語學校補習一個多月,又瘋狂迷戀上那兒的男老師;母親沒有辦法,又安排她上另一所外語學校,誰知沒多久她又喜歡上新學校的男老師……據我所知,她從小到大都很順利,隻是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大多由母親陪伴,父親忙於工作,留給她的時間不是很多。難道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父親影響了女兒擇偶觀”的事例嗎?
因為您身處大學校園,身邊的年輕人很多,不知這個例子是不是現在年輕人的常態?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盼複!
曉周
這位80後女孩兒之所以頻頻地愛上別人,與她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在”導致的“父教缺失”有很大關係,可以看成是“父親影響了女兒擇偶觀”的典型事例。
“父親不在”通常是指父親死亡、離異、長時間離家出走以及由於工作或缺乏責任而不在孩子身邊。“父教缺失”的涵蓋麵比較廣,首先是指在由母親和孩子組成的單親家庭中,父親疏離於孩子的生活與教育;其次,在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家庭裏,父親為求生計外出務工,父教功能幾乎處於缺失狀態;此外,即使在完整家庭中,有些父親因為過於專注事業而忽略了父親的角色,或者因為不懂得如何扮演父親的角色而未盡到教養的責任,父愛“近在身邊又遠在天涯”。
上文中的80後女孩顯然屬於“父教缺失”的第三種情形,即父親因為忙於工作,在女兒成長過程中,沒能很好地履行教養責任,導致了女兒戀愛交友上的隨意與盲目。
關於“父教缺失”對女兒擇偶的影響,相關的研究資料很多。比如美國學者馬維斯·赫塞林頓通過研究發現,那些隻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女孩,麵對陌生男性時表現出更高水平的焦慮;來自離婚家庭的女孩更早、更頻繁地與男孩約會;哈佛大學的羅斯派克博士則更深入地指出,女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往往是父親影響的結果。父親對待女兒容易走向兩個極端——疏離或鼓勵她們的依賴性。疏離的結果使她們更容易產生慕男情結,變成感情隨便的“花癡”;而縱容女兒的依賴性,則容易使她們變成沒有主見的“牛皮糖”。
上述研究資料揭示了很多女孩頻繁約會、感情不穩定的緣由,正是由於女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乏父親的愛護與引導,讓女孩內心充滿焦慮,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也缺乏與異性相處的經驗,導致在成年後性觀念比較混亂,無法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分寸,在情感的選擇中走極端。
其實,“父教缺失”對男孩子的影響更大。父親是男孩子的啟蒙之師,男孩一般通過觀察與模仿,從父親身上習得男性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模式,培養自己的“陽剛之氣”,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認同。因為父親缺席,男孩子隻能潛移默化地跟母親學。所以,很多由母親一手帶大的男孩子帶有明顯的女性化傾向,陰柔、懦弱、膽小、遇事缺乏擔當等。很多80後的戀人,之所以愛得轟轟烈烈,進入婚姻後婚內生活一團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父教缺失”釀造的惡果之一。
在我國,受“男主外,女主內”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沉重的生存及競爭壓力,很多男性意識不到或者無暇顧及對子女的教育,“父教缺失”的情形比較嚴重。父親是孩子的啟蒙之師,是孩子個性品質形成的源泉,是男孩子將來發展自己的男性特征的“楷模”,也是女孩子了解“男人應該如何對待女人”,從而形成正確的婚戀觀的渠道。為了兒女的健康成長,父親應該認真履行人父職責,抽空多陪孩子,努力做孩子真誠而可信賴的朋友,給孩子當好榜樣,用充沛的父愛支撐孩子的成長,引領孩子走向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