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住院期間,他先後打了兩個電話,不是問候我的身體,而是問電腦怎麽打不開了?兒子的冷漠讓我不寒而栗,讓我對他的未來充滿擔心。
車老師:
我兒子差兩個月就13周歲了,成績一般。除完成老師規定的作業外一般不碰書本,但酷愛遊戲。家裏沒有電腦時,他一刻也不願在家待著,我隨時都得到各網吧去找他才回家。無奈之下,我買了電腦並給他定下了規矩:周一到周五除非查閱資料不得打開電腦,周末完成作業後方可盡情地玩。
兒子同意了。電腦買回後卻完全不按規矩辦,因為我們中午在單位不能回家,兒子乘機玩一個小時。這還不算,晚上下晚自習回來總要去開電腦玩會兒。如果我說他不守信用,他會強詞奪理。我強行關閉電腦的話,他會大吵大鬧。我提醒他如若繼續這樣,我將把電腦鎖起來,卻被他搶先設置了開機密碼。
前幾天,我因生病動手術住進了醫院,從我還在手術室,我的姨媽就給兒子打電話讓他來看我。兒子答應來醫院卻一直不曾來過。丈夫及婆婆也說他,兒子說他知道了,可還是沒有來。在我住院期間,他先後打了兩個電話,不是問候我的身體,而是問電腦怎麽打不開了?兒子的冷漠讓我不寒而栗,對他的未來充滿擔心。
兒子還特不講衛生:一周才不情願地洗個澡;半月也不願意洗頭;刷牙也好比會要命似的;洗臉隻是用濕毛巾擦一下,脖子漆黑一團也不願意多洗洗。請問我該怎麽辦?
一個無奈的女人
一、孩子冷漠無情的主要原因
細讀這位母親的郵件,我認為孩子之所以對母親缺乏熱情,生活習慣懶散,與早期教育不良有很大關係。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證明:嬰幼兒及童年期是人大腦發育、語言習得、智力發展、個性形成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如果在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或者將永遠無法彌補。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到大”,看似荒唐,其實是關鍵期理論的雛形,強調0~3歲期間,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影響,而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則進一步證明:1.5~3歲是幼兒開始學習自我控製、學習掌握各種規矩和要求的關鍵期。
具體來說,1.5~3歲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第一反抗期,性格急劇變化,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幹涉自己的行動。假如父母對孩子因勢利導,講究方式,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遊戲和娛樂中引導孩子學習自我約束,掌握各種規矩和要求,既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又為其獨立能力、自愛與愛人能力的養成奠定基礎。
現實卻是,很多家長誤以為1.5~3歲的孩子什麽都不懂不會,無視孩子獨立性發展的要求,對孩子千嬌百寵、溺愛過度、事事包辦代替。比如:生怕孩子自己吃飯亂灑,吃不飽,以至於6歲多了還追在孩子P股後麵喂飯,養成孩子挑食和不按時進食的壞習慣;再如,孩子想自己穿衣、洗臉,家長總嫌孩子穿得慢,替他穿,擔心他洗不幹淨,替他洗。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很無能,不可能做好這些事情,到小學了,依然由父母幫著穿衣洗臉,覺得天經地義,一旦父母要求他自己做,他會抗拒或者應付了事;還有,家裏有了好吃的,總是由著孩子吃,很少提醒孩子和家人共享,由此讓孩子自私自利等等。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你知道用什麽辦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辦法就是:百依百順。”家長的百依百順會助長孩子的欲望,逐漸形成孩子自卑、懦弱、無能、事事依賴家長的性格,而且習慣於接受,無法付出並以個人需要的滿足與否作為快樂的標準。
因為不了解這位女子早期是如何教育兒子的,我不敢妄下結論,但從她的描述中,她的兒子確實比較自私冷漠,缺乏關愛父母及約束自己的能力,這應該與家庭早期教育失當有關。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關愛及自我控製能力
現在她兒子已經13歲,恰好處於人生的第二個反抗期,是被心理學家稱之為“為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戰鬥”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原本就喜歡對抗父母權威,衝動、任性,不服從父母的管教。再加上之前的教育缺失,尤其需要父母慎重對待,妥善加以引導。既要設法陪伴孩子平穩度過反抗期,還要多花時間培養孩子的關愛及自我控製能力。下麵是一些簡單建議:
(一)善於向孩子索取愛
愛是雙向的互動的。很多家長對孩子一味付出,很少向孩子索取回報,讓孩子誤以為家長無所不能,根本不需要孩子的愛,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愛別人的機會和能力。上文中的這位孩子,之所以在母親住院後都懶於探望,可能就是在其成長過程中,得到的愛太多,付出愛的機會太少所致。因此,家長在向孩子付出愛的同時,要善於向孩子索取愛,培養孩子關愛父母的能力。
比如:孩子過生日期待父母的禮物,父母給孩子送上禮物之前,乘機問孩子:父母的生日是幾號,孩子打算送什麽禮物給父母;當孩子以自己沒錢或者年齡小拒絕給父母送禮物時,父母可以啟發孩子:禮物不一定非得用錢買,關鍵是心意,所以畫張畫,製作一張卡片,把自己喜歡的玩具送給父母,父母都是非常喜歡的;孩子送禮物給父母之後,父母要及時向孩子表示感謝,並表現出非常珍惜的樣子,讓孩子享受到關愛父母的樂趣;再比如:讓孩子給勞累了一天的父母端杯水;生病時,向孩子講述病痛的難受,要求孩子溫言細語的安慰等等,在日常小事中堅持向孩子索愛,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習慣。懂得愛父母的孩子,長大會更容易關愛他人。
具體到這位母親,可以在孩子打電話追問電腦而漠視母親健康的情況下,提醒他應該先問候母親,再談及其他要求。也可以直接把因為看不到孩子探望自己而傷心難受的感覺告訴他,讓他將心比心地想想,他生病時,母親是怎麽做的,他這樣做對不對,提醒他正確的做法。以後在生活中,加強這方麵的引導。
(二)提高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
自我控製是“個體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活動、思想觀念和行為的調節和控製,在行為意義上表現為個體為達成未來的目標而延遲即時的快樂與滿足”。自控能力強的孩子,能夠自覺地壓抑衝動,抵製誘惑,瞄準目標,維持毅力以達到成功。
一般來說,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主要是在1.5~3歲階段初步形成,在5~7歲之間迅速發展。因此,父母在這一階段的家庭教育中要特別關注兒童自我控製能力的培養。這位母親要提高13歲兒子的自控能力,可以嚐試以下幾點做法:
1.製訂家規,為孩子的行為限定界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要想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過度上網、不講衛生、自私自利等)進行有效約束,比較好的辦法是製訂家規,限定孩子的行為界限。
家規內容可包括:遵守日常作息時間、自主學習、做好個人清潔衛生、禮貌待人、誠實、守信等等;對孩子遵守或違背家規的行為有適度的獎懲條例。無論是家規內容的製訂還是獎懲措施,都要和孩子商量,家規是孩子通過努力能夠做到的;獎懲是孩子願意接受的。要設法讓孩子清楚遵守家規的重要性,監督孩子逐步執行。並且按照家規條款,獎罰分明。
2.以身示範,因勢利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家庭教育中身教重於言教,父母要注重小節,善於自律,過充實而有節製的生活,給孩子樹立有自製力的榜樣,讓孩子知道自製力對人生幸福的重要性,自覺自願地模仿父母的自製行為。
還有,發現孩子一些事情做不好,不停留於表麵的指責,而是與孩子一起討論,為什麽做不好,問題出在哪兒,給孩子出謀劃策,幫孩子切實提高。
3.善用獎懲,持之以恒
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表揚和鼓勵,當孩子表現好,哪怕進步隻是一點點,都要及時肯定,並按照家規條款,予以獎勵,以此強化孩子好的習慣和行為;如果孩子確實無故違規,違規的理由是管不住自己,家長也要毫不手軟地按章懲罰,提醒孩子信守家規的重要性。
獎懲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快樂成長,內容和分寸的把握很重要,以讓孩子信服和樂於接受為前提。貴在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隨心所欲。還有,家長要先贏得孩子的信賴,上述措施才能行之有效。
§§第三篇 好父母和孩子一道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