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淚流滿麵地問我:“媽媽不是慈愛的象征嗎?為什麽我的媽媽給予我的是數不盡的傷害?為什麽我那麽厭惡媽媽卻又止不住地一次次想家?”
一、痛哭流涕的女孩
寒假前夕,一個眉清目秀的女孩找到我,長達一個小時的交談中,有一半的時間,她痛哭流涕,哽咽得說不出話來……
她自小喪父,寡母通過賣菜、擺地攤和擦皮鞋、修理皮鞋把她和弟弟養大。她知道母親的辛苦和不易,卻受不了母親的粗俗與殘暴。在她的記憶中,母親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暴怒狀態,對她和弟弟非打即罵,她經常拖著被母親打得青一塊兒、紫一塊兒的身軀去學校讀書,在母親惡毒的不忍卒聽的罵聲中含淚入眠。
慶幸的是,母親沒有逼她輟學打工,在讀書繳費上沒有為難過她。高中階段,她悶頭苦讀,心中最強烈的願望是考到離家最遠的大學,再不看母親那張暴虐粗俗的臉。高考成績揭曉,她的成績與二本無緣,但在她的家鄉東北地區報個三本或者高職院校很容易,她卻把所有的誌願都鎖定在海南的高校,最終被我們學院錄取。她說選擇海南的唯一理由是離家遠,可以名正言順不回家,不見媽媽。
她以為她很堅強,她以為到了大學她就真的不再需要母親。可是,在大一的第一個寒假前夕,在身邊同學邊忙碌考試邊購置特產,沉浸在要回家的喜悅中時,那種有家難歸,有媽卻不願意麵對的淒惶和傷痛還是把她擊中了。
她淚流滿麵地問我:“媽媽不是慈愛的象征嗎?為什麽我的媽媽給予我的是數不盡的傷害?為什麽我那麽厭惡媽媽卻又止不住地一次次想家?大學三年,我到底該不該回家?”
二、內心淒惶的女強人
用世俗的標準衡量,她擁有的很多東西都讓人羨慕。比如說,38歲就擁有一家利潤豐厚的公司,住著別墅,開著豪車,雇了保姆和家教幫忙照顧5歲的兒子,走到哪裏都光鮮亮麗。
但她不快樂,一點兒都不。她說物質上的富足填補不了內心的空虛。她的心自小就有個黑洞,以為靠金錢和物質能夠填滿,她才拚命努力,但真正擁有了富足的物質生活,那個黑洞卻變得更大了。
她母親因為生她難產而過世。父親不願意麵對這個奪走自己妻子的小生命,她一落地就被外婆抱走,在外公外婆身邊長到15歲,要讀高中了,摯愛她的外公外婆卻相繼離世。葬禮上,她多次哭暈過去。
世間最疼她的兩個人都去了,她不得已邁進父親和繼母的家門。父親嚴苛,待她冷酷粗暴,打她不分場合,隨便拿個什麽東西就掄過來了。繼母貌似和氣,實則虎視眈眈地盯著她,捏到她的錯處就到她父親那裏添油加醋,再幸災樂禍地看她父親對她施暴。連同父異母的弟弟也一味找茬兒跟她作對。
為了在這個陌生又充滿敵意的家中活下去,她小心翼翼、夾緊尾巴、屏氣凝神,如影子般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直至考上北京的一所重點大學,她才如釋重負,獨自背著行囊遠行。
大學期間,她從不開口問父親要學費和生活費,他主動給的,她一筆筆記下,不足的,她靠打工填補。她再沒回過父親的家,早早學會了一切靠自己。
畢業後,她咬牙創業,從辦公司到戀愛、失戀、結婚、生子、老公出軌、離異,所有的人生大事都自己扛,眼淚和血吞,痛到無法呼吸也想不起來跟父親訴說。盡管事業越來越成功,當初父親支付的學費和高中三年的養育費她早就加倍奉還。但骨子裏,她認定自己是無家可歸的孤兒,內心的漂泊無依一直跟她如影隨形。
她說,她最怕過節,怕從書本中看到父親母親之類的字眼,怕從電視上看到父慈母愛,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每次看到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後偎在媽媽懷裏撒嬌的畫麵,她的心都如針刺般的痛。她還說,她最恨的是父親,既然對她那麽排斥,那麽無情,那麽下得了狠手,當初為何還要把她帶到人世間?有父親卻無法享受到父愛的苦,有傷痛卻無處訴說的悲,有家卻不願意回也回不去的慘,她嚐夠了。
她目前最大的心願是把愛能給足兒子,讓兒子在她溫暖的笑臉中安全地長大,讓兒子不再承受那種內心漂泊無依、寂寞淒惶的感覺。但是,她又絕望地問我:“我根本沒享受過父母之愛,之前嫁的男人又花心負情,不曾給過我疼愛。我內心一片黑暗,常被負麵情緒籠罩,這樣的我,拿什麽來愛兒子,讓他快樂無憂的長大?”
三、父母強加給孩子的令人發指的愛
我之所以把上麵這兩個故事整理出來,是因為最近我在讀一本雜誌的合訂本。這本書輯錄的近五年所刊登的演繹骨肉親情,講述人間大愛的精華文章,有些溫潤如玉,讀起來的確暖心動人。
但有一部分文章編造痕跡明顯,對於親情的解讀牽強荒謬得離譜,結論又驚人的雷同。大都是先用種種事實曆數自己飽受折磨,充滿淚水的童年,控訴父母的粗俗殘暴,訴說自己對親情的疏離和痛恨,卻在結尾處,在父母都離世之後,筆鋒一轉,很矯情很虛偽地寫道:“原來父母打我是為我好,罵我是怕我學壞,暴力成性是因為生活的重壓需要在我身上發泄,對我不理不睬是怕把我慣壞……原來,父母一直都以他們的方式愛著我,隻是,我一直沒明白,也沒有讀懂過這份愛……”
說實話,每每看到此類雷死人不償命的結論,我都毛骨悚然,都憤怒得要命。因為我從此類文章中嗅不到一點愛的氣息,讀出的是一個個不良父母的暴行,一個個孩子的斑斑血淚和被扭曲的人生。家能傳遞愛,也能傳遞恨;父母能愛孩子,更容易傷孩子。而來自父母的傷害偏偏又是孩子最無力防範又無力阻止的,那種傷害滲入骨髓,讓孩子痛徹一生,甚至延續到孩子的婚姻家庭中。可恨的是,家長們對此卻渾然不覺,還沾沾自喜地叫囂著:“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可悲的是,慘遭荼毒的孩子還打著“愛”的幌子為此類父母塗脂抹粉,歌功頌德。
我想說:“打不是親,罵不是愛,打罵孩子是變態,也是違法違人倫違背孩子天性的,請不要把這種殘忍的令人發指的暴行以愛的名義強加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