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樹立典型人物群像 扛起主流傳播大旗

  --《楚天都市報》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若幹探索

  如同都市類媒體時代的到來,是曆史發展的必然,都市類媒體的主流化轉型,同樣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2007年6月,在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黨委的領導下,《楚天都市報》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主流化轉型之路。

  報紙是曆史的見證人。近年來,荊楚英模輩出,光耀神州,《楚天都市報》順時應勢,真實記錄了這一令人熱血澎湃的曆史,被專家學者譽為典型報道中的“楚天都市報現象”。

  一、“小報扛大旗”,彰顯《楚天都市報》引導輿論的時代擔當

  《楚天都市報》這張市民化的“小報”,為何能一次次扛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旗”?

  傳統觀念中,宣傳典型人物似乎是黨報的任務,市民生活報就是搞些可讀性強的社會新聞,以“吸引眼球”,占領市場,獲取經濟效益。這種觀念其實是對市民生活報的誤讀。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指出,新聞宣傳工作“要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方麵發揮積極作用,在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方麵發揮積極作用,在營造健康向上、豐富生動的主流輿論方麵發揮積極作用,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麵發揮積極作用”。並明確要求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宣傳資源,把發展主流媒體作為戰略重點,擴大覆蓋麵和影響力,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

  《楚天都市報》擁有100多萬份的發行量,受眾麵廣,影響力大,在引導輿論上具有天然的優勢。自2007年夏季以來,《楚天都市報》編委會明確提出主流化轉型的目標,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責任擔當為使命,傳播主流價值觀,影響最廣泛人群,作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其基本內涵是體現社會的進步方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以責任與公信力為核心,努力提高新聞的采集力、表現力,增強對輿論的引導力、影響力,履行都市類媒體的曆史責任擔當,自覺加強主流媒體的建設,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

  1.主流化轉型收獲典型人物群像。

  2008年初,《楚天都市報》就以一組《19年前的良心債》的報道享譽業內。報道講述了一個觸動世人靈魂的故事:武漢一位女郵政職工在19年前因一念之差,截留了一筆1500元錢的匯款,這位母親在臨終之際深表懺悔,叮囑子女設法歸還這筆錢。《楚天都市報》收到其子女署名“校正”的來信後,當即展開報道,尋找當年的匯款人,最終實現了那位母親的遺願。這組報道被譽為“激揚人性光輝,感化讀者心靈的生動道德教材”,榮獲2008年度(第19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2009年10月24日,在湖北荊州,為救兩名落水少年,長江大學15名大學生結成“人梯”實施救援,3名冬泳隊員也參與救人行動,最終,兩名少年獲救,而3名“90後”大學生英勇獻身。《楚天都市報》接到報料後,迅速派記者趕赴現場采訪,10月25日在一版以大學生結梯救人3人英勇獻身為題,在全國率先報道,並配發評論《舍己救人的“梯子”精神永遠值得敬仰》。此後兩個月的時間裏,《楚天都市報》投入上百個版麵,緊扣“人梯精神”和“90後”一代的精神傳承兩大主題,對這一事件進行濃墨重彩的報道,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這組報道榮獲2009年度(第20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2009年10月,《楚天都市報》又率先報道了割肝救子的“暴走媽媽”陳玉蓉的感人故事,感動無數讀者和網民。

  2010年開年,《楚天都市報》又舉全報之力,在全國率先獨家報道了湖北省一對“信義兄弟”接力送薪、誠行天下、義薄雲天的感人事跡,謳歌了信約踐諾的傳統美德,彰顯了時代新風,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1024”英雄群體與“暴走媽媽”陳玉蓉,聯袂當選2009年度央視“感動中國人物”。“信義兄弟”當選2010年度央視“感動中國”人物。一個地方媒體率先報道的3組人物典型連續兩年“感動中國”,罕有先例。

  2010年5月,《楚天都市報》又著力推出了放棄名校、紮根山區教育、無私奉獻的“大別山師魂”汪金權。

  “1024”英雄群體、“信義兄弟”、“大別山師魂”汪金權等典型人物,不僅獲得受眾的廣泛認同,還得到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湖北省省長李鴻忠分別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精心組織對這些典型人物先進事跡的宣傳,開展廣泛學習活動。

  除此之外,《楚天都市報》近3年來還報道了係列英模人物:有在武漢大學成功解救人質行動中英勇負傷的武漢特警譚紀雄;工廠停產14年,卻一直堅守在醫務室為職工服務,甘守清貧的“小巷仁醫”李漢薇;有在汶川絕壁支教的80後畢業生包唐韜等等。熠熠群星,照耀荊楚人民心靈的天空,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這些典型人物形成廣泛的示範效應和引領作用,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2.關注“小人物”命運,從普通人身上發掘核心價值觀。

  《楚天都市報》在典型報道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善於從平凡崗位的普通人身上,從“小人物”的命運中敏銳捕捉人性的光輝。

  《楚天都市報》的典型人物報道,與傳統的先進人物報道相比,主題更顯寬泛,更加關注平凡人物身上的時代精神,報道內涵上更加凸顯人文關懷。而且上述英雄群像,全都源於生活,出自草根,平凡之中見偉岸,壟畝之間樹豐碑,於無聲處響驚雷。

  隻有對時代精神的高度把握,對主流價值的準確判斷,才有可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先進人物的時代脈動,才不至於與平凡而偉大的典型“擦肩而過”。

  二、強大采集力和高效決策力是實現輿論引導的前提保證

  每一個先進人物的捕捉,看起來有那麽一點“運氣”的成分,或因一個電話,或因一封來信引發,判斷稍有失誤,就會失之交臂。但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楚天都市報》在采編的各個環節,始終堅持以主流價值為報道準繩,獨家發現時代楷模,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強大的新聞采集力、對主流價值的敏感判斷以及科學高效的決策機製,是《楚天都市報》成功捕捉先進人物“星光”信號,實現輿論引導的前提保證。

  《楚天都市報》在主流化轉型中,十分注重提高新聞采集力,先後投入財力對電話報料係統進行提檔升級;開通了多個網站的報料平台;組建了楚天都市網,加強報網互動以及網上的輿情收集功能;增設了漢口采訪中心,在多個市州設立記者站。同時,革新了新聞調度會的形式,健全應急反應機製,實現線索源與決策層的直通,程序高效簡潔,收效十分明顯:“19年前的良心債”係列報道,新聞線索來源於一封讀者來信;荊州“1024”英雄群體的報道來源於讀者電話報料;武漢黃陂“信義兄弟”的新聞線索來源於本報立體報料平台。

  以“信義兄弟”報道緣起和發掘為例。2010年2月20日上午,《楚天都市報》內部信息網得到一條線索:2月10日淩晨,在南蘭高速河南開封境內,發生一起重大車禍,武漢市黃陂區泡桐街在京建築商孫水林一家五口不幸遇難。孫水林弟弟孫東林來電求助稱,目前,哥哥一家的遺體還躺在異鄉,善後工作遇到困難,懇請《楚天都市報》這張具有全國影響的市民報紙關注此事,最好派人與河南開封的有關方麵聯係,促使事情盡快得到處理。

  這是一條事發較久,牽扯兩省的災難性信息。從新聞的角度看,並沒有多大的顯著性。但《楚天都市報》編委會討論認為:“百姓的喜愛和信賴是本報發展壯大之本,為民解難是本報的服務宗旨。”於是,立即派記者到武漢市黃陂區采訪。記者通過深入采訪,卻從這起車禍背後,發現了一個可歌可泣的“兄弟接力送薪”的悲壯故事。

  《楚天都市報》編委會敏銳意識到,在社會誠信體係尚不健全,企業信義缺失比較普遍,拖欠農民工工錢屢見不鮮的背景下,這對兄弟的故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教育意義。於是迅速啟動“重大報道應急反應預案”,舉全報之力,重點報道這一典型。經過精心策劃,“信義兄弟”報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數十家國內外重要媒體,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網易、騰訊網、鳳凰網等大型網站紛紛跟進采訪、報道,中央電視台連續三天在新聞聯播節目播出,一次比一次的時間長。

  這組報道的成功,集中體現了《楚天都市報》強大的新聞采集力,對主流價值的敏銳判斷力,以及科學高效的決策力。試想,如果沒有得到這一獨家線索;如果對這樣一條事發較久的災難性信息置之不理;如果記者不去深入發現新聞的本源;如果采編人員沒有形成對主流價值敏銳判斷的良好素養;如果沒有科學高效的決策能力和對輿論的強大引導能力,這個人物典型就不會被發現,也不會取得報道上的成功。

  三、緣事而發、因勢利導,放大人物光芒

  《楚天都市報》每一組人物典型的推出,都能在社會中產生強烈的反響,引來眾多讀者的共鳴與眾多媒體的聚焦。除了報道的人物本身具有崇高的時代精神之外,《楚天都市報》緣事而發、因勢利導,放大人物光芒的報道手法,也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楚天都市報》報道的典型人物,大都是從一個突發事件中,發掘出社會特別缺乏的時代精神,並將其提煉出來,把事件新聞做成典型報道。這樣的典型人物報道,閱讀起來很新鮮,有懸念,真實可信,有天然的傳播效力,解決了很長時間內先進模範人物報道新聞性不強的問題,因而能產生強大的心靈衝擊波,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典型報道的“傳統模式”,往往是一種靜態的灌輸、追記方式。即在一個新聞事件發生多日後,通過事後全麵搜集的材料作“追憶”式的推介,這時,往往因時過境遷,群眾關注的熱度已減弱甚至已冷卻,報道很難激發受眾的心理共鳴。反觀《楚天都市報》的典型報道,采取的是一種與事件同步的動態化互動模式,對新聞事件在第一時間主動介入,緣事而發,報道隨著事件的進展而步步深入,並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事件發展方向,最終促進問題的解決或轉化。這樣的報道,波連浪接,一環扣一環,每天都能叩動讀者的心弦。

  如在報道“信義兄弟”時,雖然事情已過去近十天,但《楚天都市報》的報道在背景式地追記車禍經過後,立即轉入“現在時”的新聞處理模式,從各方的悼念、慰問、學習熱潮,到孫東林蘭考祭兄、善後,再到孫水林骨灰的回歸故裏,一直都以動態為報道主體。

  這種報道方式的優點是,在新聞事件中發現人物的閃光點,隨著新聞的推進去展現人物的精神,一切緣事而發,不硬做,不強做,故能直擊人心,形成強烈的震撼力。

  四、以平民視角觸摸標杆的親和力

  《楚天都市報》作為一張市民報,在報道典型人物,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時,始終以平民視角觸摸道德標杆,不粉飾不拔高,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真實地反映平民典型的各種側麵,樸質客觀,讓讀者對時代楷模可敬可親,可信可學。

  比如,在報道“信義兄弟”事跡時,由於車禍後工資憑證毀失殆盡,隻能憑農民工自報數目發放工資,“他們說是多少就是多少”,“發錢那天,我心裏一直挺亂,心裏也沉甸甸的,可當錢發完時,我一下子感覺如釋重負……”這樣的語言,真實記錄了孫東林複雜的心理流程,沒有豪言壯語,卻真實可信。

  在荊州“1024”舍己救人英雄群體的報道中,落水少年獲救後悄然離去,曾引起人們不滿。但他們畢竟是孩子,《楚天都市報》對此一直進行客觀報道:“兩落水少年在獲救後離開現場,至今下落不明,荊州方麵正在全力尋找。”事發46小時後,他們在周一清晨學校升旗時老師講述英雄的事跡後,其中一名小孩終於承認:他就是那名落水少年。那麽,他們為何遲遲不現身呢?本報同樣進行了客觀報道:“獲救時以為大家都沒事,害怕責罰隱瞞遇險經曆。”報道既尊重事實,又不含責怪之意,讓英雄的親屬、讓社會原諒寬容這兩個孩子的舉動。隨後的報道,《楚天都市報》依然往良性方麵引導,獲救少年和家人來到英雄親屬身邊,跪謝英雄父母:“這是無法報答的大恩。”報道以責任的理性和平民的情懷,舒緩了社會情緒,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平民視角的優勢在於,不僅說服力強,感化力更強,可讓讀者深切認識到,原來,英雄原本跟他們一樣的普通,大家經過努力也是可以成為模範的。

  五、將典型人物放在曆史平台上,放大示範效應

  典型報道的目的是讓先進人物產生示範效應,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社會氛圍。

  《楚天都市報》十分注重人物典型的生成環境,常將人物的成長置於荊楚文明傳承的“良田沃土”中解析,闡釋傳統美德是楷模形成的“水之源,木之根”,既增加了楷模人物的說服力,也增強了引導人們繼承光榮傳統的感召力。

  例如,在荊州“1024”英雄群體的報道中,《楚天都市報》先後配發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傳承”》、《真與愛的不滅火焰》、《荊楚萬古英雄氣 慷慨歌謠不絕傳》、《一方厚德的沃土養一方熱血的壯士》等十多篇評論,並組織專家座談,從“90後”的責任擔當、舍己救人體現的高尚精神、英雄壯舉的傳承等不同角度,詮釋和挖掘“1024”大學生英雄群體蘊含的人文精神,激發荊楚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同樣,在“信義兄弟”的報道中,《季布重一諾,大道在民間》、《千經萬典,信義為先》、《“信義兄弟”彰顯時代風範》等評論共同說明了一個道理:在楚人踐諾守信的傳統文化熏陶下,孫家“兄終弟及”的大義之舉實乃社會生活的應有常態,不僅承接了中華傳統美德,又承載著現代社會公民的應有規範、市場經濟的道德準則,煥發出時代的光輝,因而令人擊節共鳴。

  2010年7月14日,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對《楚天都市報》的主流化轉型和典型報道予以充分肯定。他說,主流媒體的衡量標準主要有三條:一是擁有廣泛受眾;二是實現有效傳播;三是體現主流價值。《楚天都市報》擁有數百萬忠誠讀者,受眾廣泛;日均100多萬發行量,且基本是自費訂閱,實現了有效傳播;最為重要的是,《楚天都市報》通過典型宣傳、熱點引導和輿論監督等武器,傳播了主流價值。以上三條標準,《楚天都市報》都已具備,說明該報已自覺地、成功地實現了主流化轉型。

  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春明對《楚天都市報》主流化轉型的探索和實踐,並通過典型報道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予以高度評價。他說,《楚天都市報》按新聞傳播規律辦報,不斷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努力使新聞宣傳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成功實施主流化轉型。在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加強輿論監督等方麵,充分展示了湖北市民生活報的“龍頭”風範,發揮了“帶頭羊”和“領跑者”的作用,極大提升了新聞宣傳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為湖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原載《新聞戰線》2010年08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