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章 解放戰爭時期上饒縣的

  1947年2月,閩北遊擊縱隊由福建開進上饒縣南鄉一帶活動,並創建了遊擊根據地,建立了黨的各級組織,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饒創造了有利條件。

  國民黨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進行垂死掙紮。在上饒縣城鄉,到處抓丁拉夫,征稅派捐,這種大失民心的做法,加速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垮台。1949年5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2野4兵團15軍45師解放了上饒。5月14日,2野5兵團直屬支隊2大隊3中隊接管上饒,宣布成立中共上饒縣委員會和上饒縣人民政府。

  遊擊戰爭、革命組織建立與發展

  第一節 解放戰爭時期上饒縣的

  遊擊戰爭

  一、遊擊根據地的創建與擴展

  正當全國人民歡慶抗戰勝利,對祖國未來充滿希望的時候,蔣介石於1946年6月破壞了“雙十協定”,發動了全麵內戰。根據局勢變化,中共福建省委提出了“背靠福建,麵向江西”的發展方針,指令閩北地委加速向贛東北發展,以上饒、廣豐、鉛山等地為立足點,發動遊擊戰爭。1947年2月,中共閩北遊擊縱隊副司令程勝福帶領遊擊隊來到禹溪一帶,創建遊擊根據地。

  遊擊隊到禹溪後,廣泛進行革命宣傳工作,深入群眾講解當時的形勢和黨的政策,明確提出“領導窮人翻身”的口號,使廣大農民群眾認識了革命道理,提高了思想覺悟。為密切遊擊隊與群眾的關係,遊擊隊整頓了紀律,做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處處保護群眾的利益,還在青黃不接時期,借錢給群眾救濟生活,從而與群眾建立了密切的關係。遊擊隊在武裝行動上,采取武裝鎮壓反共分子的辦法,捕殺了禹溪的叛徒、偽保長吳惠清,捕殺了毛樓的叛徒翁才波,捕殺了封禁山特務坐探小老熊、葉敏仔。鏟除了這些反共分子,群眾拍手稱快,革命組織也迅速發展。不久,在禹溪建立黨支部,發展黨員20多人,還在禹溪建立了鄉村革命政權,建立了農民協會、青年團、民兵群眾組織。1947年8月,在花台發展黨員4名,成立了花台黨支部。由於遊擊隊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建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便在禹溪、花台等地站穩了腳跟,創建了遊擊根據地。

  1947年11月,閩北黨委書記兼閩北遊擊縱隊司令王文波率遊擊隊主力和閩北地委機關從崇安突圍,轉戰到上饒禹溪與程勝福會合,宣金堂在浦城石坡發動武裝起義未成,也輾轉到上饒縣禹溪。此時,活動在上饒南部山區的遊擊隊力量日益壯大,開創的遊擊根據地,迅速地從禹溪、花台、大東坑、桃源坑等地,向外擴展到毛樓、楓樹底、麥裏坑、鬥崗、橫排和廣豐、鉛山所轄的部分地區。

  二、上饒縣北鄉人民的鬥爭

  蔣介石發動內戰後,在國民黨統治區進行殘暴統治,不但橫征暴斂,搜刮民財,而且強行抓壯丁,向群眾要人、要糧、要錢。當時屬於國統區的上饒縣人民,無法忍受國民黨的殘暴統治,首先在上饒縣北鄉揭竿而起,自發地同國民黨進行武裝鬥爭。

  1947年6月,鄭坊農民高舉武裝暴動的旗幟,迅速攻打石人、鄭坊等地的國民黨四鄉警衛武裝,繳槍30多支,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在上饒縣的統治。後雖遭國民黨上饒、玉山、德興、橫峰四縣聯合武裝“進剿”而失敗,但留下的20多人武裝,仍繼續堅持遊擊鬥爭。

  1948年2月,望仙農民王丕興等10人,為反抗國民黨抓丁派捐,手操扁擔、柴刀在古亭子砍傷國民黨望仙鄉公所幹事3人,繳獲步槍3支。

  上饒縣北鄉人民的自發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在上饒縣的反動統治,在軍事上有力地支持了上饒縣南鄉遊擊隊的活動。

  三、粉碎敵人對遊擊根據地的“清剿”

  為了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軍隊在北方的重點進攻,開辟敵後遊擊根據地,1947年4月,閩北遊擊縱隊20餘人,依靠封禁山民眾的支持配合,從遊擊根據地花台出發,襲擊崇安縣坑口炮台,俘敵12人,繳槍12支。同年12月,閩北遊擊縱隊6人,在花廳的黃柏坑殲敵一個班,繳槍6支。閩北遊擊縱隊在敵占區後方活動殲敵,給國民黨沉重的打擊和威脅。因此,國民黨調遣武裝隊伍,對上饒縣南部山區的遊擊根據地進行瘋狂的“清剿”。

  1947年,國民黨福建保安團、江西保安團,先後向封禁山、禹溪等遊擊根據地進行12次“清剿”,每次“清剿”使用兵力一個營或一個團,“清剿”的方法大同小異,首先鎮壓革命群眾,用強大的兵力搜山;其次用碉堡推進的辦法,封鎖“清剿”遊擊隊,他們在船坑、裏灣等地築起了許多碉堡,威逼遊擊根據地;再次,甘溪、裏洋、鳥橋等鄉公所組織“聯甲兵”防範遊擊隊活動。此外,國民黨衢州綏靖公署、江西行動隊和上饒行動隊等特務組織,派出特務人員潛入遊擊根據地,進行破壞活動和刺探情報。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遊擊隊實行“堅壁清野”的辦法,采取跳出內線到外線打擊敵人的策略,避敵鋒芒,靈活轉移,分散敵人,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弱敵。因此,國民黨的武裝“清剿”每次都以失敗告終,遊擊隊經多次作戰,不但擴大了政治軍事影響,還充實了自己的力量,鞏固了遊擊根據地。

  四、遊擊戰爭的勝利

  為了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上的大反攻,中共福建省委於1948年提出“發動三十六路遊擊戰爭”的指示,活動在上饒縣南鄉的遊擊隊根據這一指示,主動出擊,頻頻告捷。

  1948年2月12日,閩北遊擊縱隊中隊長徐福祠率領閩北遊擊縱隊15人,在封禁山民兵40多人的配合下,襲擊駐上饒縣黃坑橋國民黨保警分隊,斃敵班長1人,俘敵15人,繳槍10多支,手榴彈30枚。2月下旬,又在十八排擊潰國民黨廣豐民團,放走了全部壯丁。

  同年11月,閩北遊擊縱隊副司令程勝福帶一個警衛班,在禹溪民兵10多人配合下,攻打崇安縣黃土嶺炮台,斃敵班長1人,繳槍6支,手榴彈8枚。

  1949年1月15日,遊擊縱隊在毛樓、禹溪民兵20多人的配合下,化裝做小買賣的生意人,從禹溪深夜分三路出發,襲擊鉛山平陽炮台,俘敵6人,繳槍7支,手榴彈10枚。

  遊擊縱隊主動出擊,在國民黨後方不斷開辟遊擊區,威脅國民黨政府在上饒縣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上的大反攻。

  第二節 革命組織建立與發展

  一、中共花台黨支部成立

  全國內戰爆發,中共閩北地委根據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於1947年2月派遣閩北地委委員兼閩北遊擊縱隊副司令程勝福率領遊擊縱隊,到上饒縣南鄉一帶開展遊擊活動。

  遊擊縱隊到達上饒縣南鄉禹溪、毛樓一帶,捕殺了一批叛徒,打擊了一批欺壓百姓的反動分子,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和擁護。由此,遊擊隊很快站穩腳跟,並逐步創建起遊擊根據地。

  根據地的群眾,經遊擊鬥爭的考驗和共產黨的宣傳教育,提高了思想覺悟,對革命充滿了熱情。根據這種情況,1947年8月,中共閩北地委決定在地處偏遠山區的花台村,成立中共花台黨支部,這是解放戰爭時期上饒縣第一個黨支部。當時由楊文中、徐福祠介紹朱禮榮、王文福等4人入黨。黨支部書記由王文福擔任。中共花台村黨支部成立,為以後各地黨組織的建立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中共上廣縣委成立

  1948年國內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防禦轉入全麵反攻,而國民黨軍隊轉為重點防禦,這一形勢便利了遊擊鬥爭在上饒縣的發展。1948年元旦過後,閩北地委機關從禹溪搬到封禁山的花台村,革命組織迅速發展到上饒縣的塘裏、範家坳、花廳、鐵山、廣豐縣的雞爪崗、千雞山等地。為了加強對這些地區的領導,1948年4月,閩北地委正式決定成立中共上(饒)廣(豐)縣委,書記楊石,組織部長楊金生,宣傳部長黃知琛。縣委下轄上饒縣花廳區和廣豐縣小峰區,共有黨支部17個,黨員250名。上廣縣委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贛東北地區重新成立的第一個縣級機構,這標誌著上饒縣乃至整個贛東北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三、革命組織蓬勃發展

  上饒縣南鄉經1947年多次粉碎敵人“清剿”後,革命組織隨同遊擊根據地日益擴展而不斷發展起來。

  1948年4月,宣金堂到禹溪發展了翁金元、汪金良、姚長福、姚元生等人為中共黨員,成立了禹溪黨支部,書記姚元生,此後宣金堂又在藍家坪、石墈、尋司洋等地發展黨員32名,建立起4個黨小組,上禹溪為第一黨小組,組長翁金元;下禹溪為第二黨小組,組長何興貴;藍家坪為第三黨小組,組長彭嘉文;石墈、尋司洋為第四黨小組,組長江起龍。四個黨小組屬禹溪黨支部領導。1949年2月,支部書記改選為彭嘉文擔任。

  1949年1月,宣金堂在毛樓發展4名黨員,建立了黨支部,杜福生為支部書記。3月,宣金堂又在毛樓、東坑兩地發展4名黨員,建立兩個黨小組,毛樓為第一黨小組,組長為梁日來,東坑為第二黨小組,組長為周日富。

  自1948年至1949年2月,在封禁山一帶的揭家、黃連坑、桃園坑、金竹排、夢裏坑、塘裏等地發展新黨員37名,新成立6個黨支部,加上1947年在花台發展的5名黨員,成立了花台黨支部,共有42名黨員,7個黨支部。與此同時在廣豐縣的雞爪崗、坳頭、千雞山發展了一批黨員,成立3個黨支部。

  在黨組織迅速發展的同時,其它革命組織也很快發展起來。1948年冬在毛樓、禹溪成立2個農民協會,下設6個農會小組,會員120多人。農會組織是探聽國民黨軍隊消息,進行抗租鬥爭,幫助遊擊隊搞糧食,聯係中農參加革命。成立農會,使遊擊隊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便利了遊擊隊開展遊擊鬥爭。

  1949年1月,在禹溪、封禁山等遊擊根據地,發展團員33名,成立了禹溪、塘裏、花台、夢裏坑4個團支部,每個團支部任命了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成立團組織,把優秀青年吸收進革命組織,使黨有了得力的助手。1949年2月,封禁山遊擊根據地成立了婦聯組織,領導婦女進行慰勞遊擊隊和從事其它革命活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