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上饒人民反“圍剿”鬥爭

  第一節 召開上饒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和

  建立玉山特區

  一、上饒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

  自湖村大暴動以後,在短短四、五個月時間裏就相繼建立了湖村、茗洋等八個區蘇維埃政府(一區包括湖村、火燒樓一帶,二區包括茗洋關以內各地,三區包括左溪、雙溪一帶,四區包括雲邊阪、王家壩一帶,五區包括董團、太平橋一帶,六區包括童家橋、紙坊一帶,七區包括橫山、白茅阪一帶,八區包括下阪、羅橋一帶)和71個鄉蘇維埃政府,並開展了薑村、河南(信江河南岸)等地的白區工作。

  1930年上半年,蘇區人民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領導下,正確地貫徹了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蘇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上饒紅軍和地方武裝在戰鬥中得到了鍛煉,取得了很多寶貴的戰鬥經驗,壯大了革命隊伍,增強了戰鬥力;提高了蘇區人民的革命熱情,堅定了革命意誌;改善了蘇區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高了群眾的政治待遇。

  1930年冬,蔣、馮、閻軍閥混戰結束,國民黨便迫不及待地在全國範圍內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國民黨以第五師、新編第十三師、第五十五師近3萬兵力“圍剿”贛東北根據地。敵軍由南到北,從景德鎮到樂平,從波陽到萬年,從南昌到貴溪,從屯溪到上饒,兵分四路向贛東北根據地中心葛源逼近,企圖找紅軍主力決戰。

  為了粉碎敵人的第一次大規模軍事“圍剿”。1930年10月,在茶園熊家召開了上饒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代表有吳先喜、劉道奇、何啟泉、李財標等100餘人,邵式平同誌蒞會指導。

  大會除繼續貫徹執行上饒縣第二次黨代會決議精神外,討論的中心議題是:擴大紅軍,擴建地方武裝;擴大蘇區,打通與閩北蘇區的聯係;幫助紅軍解決軍餉和經費問題。這次大會還決定將上饒縣下轄8個行政區調整為5個行政區:一區為茶園等地,二區為茗洋等地,三區為雙溪等地,四區為王家壩等地,五區為董團等地。

  二、玉山特區的建立

  1930年2月,雙溪、左溪等地的赤衛軍擊潰了高街、銅壩、彭宅等地的地主武裝勢力,建立了濟下、丁宅兩個鄉蘇維埃政府。9月,又發展了東山鄉蘇維埃政府,並秘密建立了嶺下和汪村兩個鄉蘇維埃政府。

  為了更好地擴大蘇區,中共上饒縣委呈請信江特委批準,於1930年11月在彭宅建立了玉山特區(包括丁宅、濟下、東山、嶺下、山頭、汪村等地),餘光壽任特區委書記,楊震任區蘇主席。

  玉山特區成立後,前汪、東汪、周家塢、高街、銅壩、東山、嶺下等地,先後建立了黨組織。為使革命向玉山方麵發展,黨派周金堂、李發林等同誌到山頭、汪村、塘裏等地開展白區工作,為後來玉山縣的建立打下了革命基礎。

  第二節 紅軍三打上饒城和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1928年4月,共產黨人方誌敏、黃道、邵式平等同誌創建了贛東北第一支革命武裝力量--工農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師十四團一營一連,一年後改為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1930年,紅軍獨立團進行了二次擴編,周建屏任團長。這支由農民武裝發展起來的革命隊伍,在同敵人的鬥爭中壯大了自己,從敵人手中奪取武器裝備了隊伍,武裝力量不斷增強。

  1930年初,國民黨反動當局調集五十二師戴嶽部兵分六路,大舉向磨盤山革命根據地“圍剿”,企圖把贛東北黨的領導機關和紅軍獨立團消滅在磨盤山。

  方誌敏、邵式平、周建屏同誌鑒於紅軍獨立團在1929年10月攻占橫峰縣城取得的攻城經驗和紅軍獨立團經擴編後增強了戰鬥力,遂決定采用“圍魏救趙”之計,率團跳出敵人包圍圈,奇襲贛東北國民黨首府--上饒城。

  1930年1月18日,周建屏團長率領紅軍獨立團300多名戰鬥員,手持梭標、大刀、100多支槍,從弋陽黃沙嶺出發,經過一天的急行軍,深夜到達上饒。此前中共上饒縣委和上饒縣蘇維埃政府就已派出偵察人員,深入城內,摸清敵情並留下人員在城內接應紅軍。此時城內國民黨正規軍已開去弋陽“圍剿”,隻有二個班守牢房的警察和年前被擊潰逃回城裏的地主武裝靖衛團,城內兵力空虛。紅軍獨立團在上饒縣遊擊隊的引導下來到城外,打了一排槍,敵人從睡夢中驚醒,摸不清紅軍有多少人,不敢出城迎戰,隻是慌忙跑上城牆亂放槍。嘈雜的槍聲,嚇慌了城中的土豪劣紳,他們請求守城偽軍保護,通過浮橋撤往水南街逃命去。在混亂中,埋伏在城內的上饒縣赤衛隊員衝到城門,迅速擊斃了哨兵,占領了縣府衙門,從縣府內搜出十幾條槍,捉到7個官太太。接著攻占了牢房,砸開牢門,放出被捕的政治犯和革命群眾幾十人。

  當晚紅軍完全控製了縣城,沒收了地主土豪和商業資本家汪乾茂、汪恒昌的財產。第二天下午紅軍勝利撤出上饒城。當紅軍來到羅橋、王家店、下阪等地時,沿途蘇區群眾端茶送飯,慰勞紅軍,熱烈歡呼紅軍取得重大勝利。當年群眾還編了一首歌謠歡慶這次勝利:“正月廿四天,攻打上饒城,紅軍千打千,開到城門邊。土豪和劣紳,嚇得汗淋淋,群眾笑盈盈,熱烈來歡迎。”此役紅軍雖僅繳槍18支,但政治影響很大,省城南昌也為之震動。“圍剿”根據地的敵人聞報老巢遭襲擊,急急回援,全線撤出。敵人企圖“圍剿”根據地的陰謀被粉碎。

  紅軍首次攻打上饒城獲勝,給了戴嶽一記響亮的耳光。敵人主力在磨盤山“圍剿”,隻燒毀了紅軍的草棚,而城中老巢卻被紅軍搗毀,“太太們”成了紅軍的俘虜。這一顯著對比,給敵人以政治上和宣傳輿論方麵沉重打擊。國民黨上饒督察專員易希亮坐立不安,一麵布置拉夫派丁,擴大上饒保安隊;一麵督促上饒四鄉,成立聯保靖衛隊,並調來玉山、廣豐、橫峰等地的靖衛團,住在上饒城外,保護上饒城的安全。

  紅軍突襲上饒城獲勝後,即回師弋陽集中整訓。經過整訓,贛東北紅軍的革命化、正規化程度大大提高。紅軍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戰鬥力大大增強。廣大指戰員以嶄新的麵貌迎接新戰鬥。

  6月,方誌敏、周建屏指揮紅軍獨立團連克秧畈、眾埠街、樂平、鳴山、河口、鄱陽等地,7月攻克了景德鎮。此時紅軍得到很大發展,獨立團經擴編後成立紅十軍。擴建後的紅十軍,紀律嚴明,士氣高昂,等待開創更大勝利的時機。

  7月24日,紅十軍作好了第二次攻打上饒城的準備。此時的上饒城天氣炎熱,城內人多嘈雜。不斷從蘇區傳來令土豪劣紳膽戰心驚的消息,使城內的氣氛顯得更加緊張。敵人把葛源靖衛團40多人槍布防在離城十幾裏的羅橋,國民黨保安隊300餘人盤踞在城裏。當紅軍摸清敵人的布防後,紅十軍領導人擬定了圍點打援的戰鬥方案。

  7月25日夜,紅十軍和上饒縣蘇赤衛連的2000餘人,兵分三路包圍上饒城。第一路以部分紅軍和上饒赤衛連戰士向羅橋靠攏,襲擊駐在羅橋的葛源靖衛團,引誘上饒城中的偽保安隊出城後殲滅之。紅軍主力兵分二路,一路直逼北門,另一路從東門攻城。天將拂曉時,第一路到達羅橋,順利地殲滅了這支40餘人的地主武裝--葛源靖衛團。漏網的靖衛團團丁,拚命逃往上饒城,將遭襲的情況報告給偽保安隊。城中的保安隊長蘇銳得知羅橋的葛源靖衛團被襲後,急速帶隊向羅橋方向撲來。

  殲敵靖衛團後的第一路軍,迅速集結向上饒城靠近,與出城走不多遠的偽保安隊相遇。剛打了勝仗的紅軍和赤衛連士氣高昂,不等偽保安隊站穩腳跟,就向敵人發起了排山倒海似的攻擊。敵保安隊長蘇銳見勢不妙,趕緊命令部隊撤退,企圖逃回城中踞城頑抗。可是為時已晚,第二路和第三路紅軍已經攻占了上饒城,堵住了敵人的歸路。紅軍從城上向保安隊一陣猛烈射擊,敵腹背受擊,紛紛逃竄。大部分敵人被擊斃,少數做了俘虜,部分跳進了信江河逃命,紅軍勝利攻取了上饒城。此戰消滅敵軍300餘人,繳槍450支,彈藥100餘箱。

  這次紅軍在上饒城裏住了一星期,捕捉了各地逃到城裏的劣紳、地主。捉到“永和隆”布店老板呂民安。呂是商會會長,思想較為積極,經共產黨教育後,協助紅軍籌款征糧,為紅軍做了許多工作。以後,經常與蘇區保持聯係,寧春生同誌曾多次找到他,協助紅軍籌辦物資。後被匪軍發覺,慘遭殺害。

  這次紅軍在上饒城籌集了幾十萬元的現款和一批布匹、藥品及其它物資。方誌敏、邵式平等同誌還在城中會見了上饒中學校長方孝寬等教育界人士。紅軍在城中保持嚴明的紀律,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受群眾歡迎,紅軍和群眾親如一家人。同時進行了廣泛的宣傳,揭穿了國民黨對紅軍的惡意中傷。上饒縣委和縣蘇還在城中建立了秘密聯絡點和秘密黨支部。紅軍撤出城後,城中敵人的行動時時都在共產黨秘密工作者的監視之中。

  紅軍第二次攻克上饒城後,給敵人很大的震動。國民黨江西“剿總”驚慌失措,急忙向浙江反動派求援,調來浙江保安師600餘人駐防上饒城。還調來玉山、葛源兩個靖衛團(葛源靖衛團是被紅軍殲滅後新組建的)100餘人,駐在西大門外十幾裏的橋下村,以防紅軍再次攻城時,增援守城保安隊。敵人又在城中和城郊大搞“清鄉”和“自新”運動,妄圖割裂紅軍和群眾的魚水關係。

  10月,蔣、馮、閻達成內部妥協,結束了軍閥混戰的局麵。蔣介石遂調集10萬大軍,對中央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大規模軍事“圍剿”。與此同時,以3個師近3萬兵力“圍剿”贛東北根據地。敵軍兵分四路,長驅直入。其中第五師沿湖口、鄱陽一線壓向樂平、萬年;第五十五師沿秋浦、東流一線壓向浮梁、德興;新編第十三師沿南昌、東鄉一線壓向貴溪、鉛山。紅十軍為避敵鋒芒,隻好向蘇區中心撤退。在萬年珠山橋與敵軍稍作接觸後又向上饒方向移動。

  此時,上饒城中新進駐國民黨正規軍1個團兵力,國民黨新編第十三師李坤團駐守河口鎮。兩地敵人互相呼應,對根據地形成嚴重威脅,為粉碎敵人“圍剿”,方誌敏決定趁敵立足未穩,調紅十軍奔襲上饒城和河口鎮,以打破敵人包圍。

  12月18日,周建屏、鄒秀峰、鄒奇、吳先民等同誌率領紅軍到達離上饒城20多裏的王家店,在那裏進行了集中動員和布置攻城任務:紅十軍十團、十九團和一團的二、三營直取上饒城;教導團和一團一營及上饒縣蘇的赤衛連,包圍橋下村的兩個靖衛團,殲敵後到上饒城會合。

  這天,守城的偽軍和靖衛團可能得到紅軍將要攻城的情報,天黑後便悄悄從城中撤出,4000多人全部聚集到橋下村,企圖避開紅軍銳氣,待紅軍進城鬆懈之時,乘機反撲。

  但是,敵人萬萬沒有料到,紅軍在攻城的同時也對橋下村實施了包圍。早晨4點鍾左右,紅軍一團一營、教導團、上饒縣赤衛連共600多人完成了對橋下村的包圍。槍聲一響,敵人先就著了慌,見紅軍紅旗蔽空,號聲四起,敵軍不敢頑抗,一邊抵抗,一邊爭先恐後朝上饒城逃命。

  再說攻城的紅軍,進城一看,連一個哨兵也沒有,奔到縣府,發現官員都跑光了,頓時警覺起來,迅速向城外撤。這時從城西傳來激烈的槍聲,周建屏軍長命令部隊急速向城西運動,增援圍攻橋下村的紅軍。當增援部隊來到龍潭塔附近時,正碰上往回逃的匪軍,我軍迎頭痛擊。敵軍受到前後夾擊,大部分被殲,部分極端反動分子跳入信江河逃命,殘餘敵人眼見無路可逃,紛紛舉手投降。次日,信江河下遊河灘上擱置了幾十具敵靖衛團團丁的屍體。

  紅軍勝利消滅了聚集在橋下的400多名靖衛團後,返回城中,在群眾的幫助下,抓到了偽縣府的宋秘書,這家夥平時欺壓百姓,無惡不作,群眾對他恨之入骨。在群眾的強烈要求下,紅軍把他押到靈溪正法了。此次戰鬥,殲敵500餘名,繳獲各種槍支500餘支,子彈200多箱。

  贛東北紅軍在1930年一年中三次攻克上饒城,使得反動派不敢在城中久留,以後他們把兵營紮在城北八裏外的吉陽山。上饒縣遊擊隊的偵查員和白區工作者,經常出入上饒城,了解敵情,采購物資。上饒縣委和縣蘇乘著紅軍打勝仗的大好形勢,不斷開辟出新的蘇區。上饒人民在第一次反“圍剿”鬥爭中取得偉大勝利。

  第三節 召開中共上饒縣第三次代表大會,在新蘇區

  建立機構、政權和地方武裝

  一、召開中共上饒縣第三次代表大會

  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第一次“圍剿”失敗後。1931年2月,蔣介石又調集了20萬重兵,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總司令,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反革命“圍剿”。敵軍從餘江、貴溪方麵竄入,采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堡壘”戰術,向中央根據地逼近。贛東北紅軍在方誌敏、周建屏、邵式平等同誌領導下,采取“避實擊虛”的遊擊戰術,渡信江取道閩北,攻克閩北重鎮赤石街,與閩北紅軍會師。敵人在紅軍主力的進攻下,作戰部署被打亂。

  為了徹底粉碎敵人的第二次“圍剿”,保衛蘇區政權。1931年2月,在楓嶺頭稠川嚴家,召開了中共上饒縣第三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有洪坤元、黃春標、趙信良、董國富、陳玉昆、周中林、程華明等100餘人,會期兩天。大會由新任縣委書記洪坤元主持,並作了“當前形勢”的報告。他指出當前的任務是進一步擴大黨團組織,發展地方武裝,粉碎敵人第二次“圍剿”。

  大會取得圓滿成功,並形成最後決議:(1)發展地方武裝,擴大紅軍和赤衛軍。(2)創建地雷廠,製造槍彈。(3)與閩北蘇區打成一片,貫通中央蘇區。(4)擴大黨團組織,積極開展河南遊擊戰。

  這次會議為上饒縣蘇區人民進行第二次反“圍剿”鬥爭作好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為徹底粉碎敵人的“圍剿”奠定了基礎。

  二、上饒縣獨立連和各區遊擊隊的建立

  上饒縣遊擊隊是在信江特委的支持下(下發了10條槍),於1930年8月建立的,隊長熊太浩。遊擊隊和赤衛軍一道,配合紅軍經過數十次戰鬥,不斷發展壯大。

  1931年2月,上饒縣軍事部將縣遊擊大隊改編為縣獨立連,下轄三個排,200餘人槍。由熊太浩任連長,蘭仲明任連指導員。

  為適應戰爭需要,加強地方武裝力量,各區相繼建立了遊擊隊:一區是縣蘇所在地,由縣遊擊大隊駐紮保衛;二區遊擊隊10條槍,隊長王爾水;三區遊擊隊5條槍,隊長李老五;四區遊擊隊10條槍,隊長孫喜生;五區遊擊隊,隊長吳炳山;葉家遊擊隊(原屬德興八區)5條槍,隊長葛貽光;玉山特區遊擊隊,12條槍,隊長朱細義。

  三、河南特區的建立

  1930年6月,以董團、太平橋、焦石等地為中心,建立了上饒縣第五區蘇維埃政府,與此同時,在河南(信江河南岸)和大地、傍羅等地開展秘密工作。在應家坊、白沙、尊橋等地建立了地下黨支部。為了貫徹信江特委和中共上饒縣委第三次會議“關於開展河南工作”、“打通閩北蘇區”的指示和決議,於1931年2月下旬,以焦石為中心,建立了河南特區。趙恩林任特區書記,李常金任團委書記,周炳興任工會主席。

  河南特區成立後不久,先後在水車頭詹家、尚義橋、白沙馬家、島山、周田、裏朱、石塘弄等地建起了黨團支部,發展黨員169人,團員60餘人,工會會員(以船業工人為主)100餘人。

  為了便於工作,不久,河南特區又劃分為上下兩部分:白沙、詹家等地劃為上河南特區,區委駐紮在白沙,鄧明記任特區書記。江村以下的前荊、公果店、墩頭、黃家弄等地劃為下河南特區,區委駐紮在馬鞍山,後遷駐雙石弄、葉青洲,鄭學天任特區書記。

  當時,上、下河南特區又叫上饒縣第九區。這裏有一支12人組成的河南遊擊隊,隊長張水庭。全體遊擊隊員一律穿便衣、帶短槍,因此群眾稱之為“駁殼隊”。他們在河南地區破壞敵人交通運輸,阻截敵人,繳獲了大量物資運往蘇區。

  四、城東區的建立

  早在1930年底,上饒西北鄉大部分地區已經成為紅色蘇區。紅軍在羅橋擊潰了國民黨正規部隊和廣豐、葛源靖衛團後,黨派王宗茂、餘奀泉等同誌到下陽、王波塘、榴塢等地開展白區工作,並在這些地方秘密建立了地下黨組織。到1931年6、7月間,姚家、鵝塢、山門嶺等地打土豪、抓劣紳的革命活動已經開展得轟轟烈烈。為使革命迅速發展和加強黨的領導,於1931年9月,在吉陽山瓦窯頭秘密建立了上饒縣城東區,王禮西兼任區委書記,鄧明記任區蘇主席。並在肖家溪、鬆山、鵝塢、大駱村、石獅等地建立了鄉蘇政府。

  城東區的建立,對開展靈溪、沙溪乃至上饒城的白區工作具有積極作用。

  五、第六區蘇維埃政府的建立和鉛山、上鉛特區的成立

  1931年3月,上饒縣第五區的範圍已經擴大到傍羅、畫馬石、界石、紙坊一帶。為便於領導,上饒縣委決定將大地以西地方,劃為上饒縣第六區,何耀庭任區委書記,楊茂普任區蘇主席。並在畫馬石建立了上饒縣鉛山特區(後劃歸鉛山縣),方萬富任特區委書記。

  3月底,上饒縣獨立連與河南遊擊隊,共同襲擊了鉛山的大黃橋,活捉惡霸地主周永發,殲滅了地主武裝--五鄉聯隊。並在大黃橋建立了上鉛特區,方友山任特區委書記。

  六、縣獨立連改編為獨立營

  上饒縣獨立連自成立起,在黨和縣蘇軍事部領導下,配合紅軍打了不少勝仗,並在戰鬥中得到發展與壯大。1931年10月,上饒縣獨立連在雙溪口奉命改編為上饒縣獨立營,下轄3個連,共有400餘人槍。不久,奉省軍事部命令撥出兩個連調往玉山特區,開辟玉山白區工作。縣獨立營則在原基礎上從各區遊擊隊、赤衛軍中抽調200餘人槍,重組上饒縣獨立營,營長翟金水,營指導員王禮西。

  第四節 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和上鉛縣的建立

  一、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1年4月,國民黨十二師駐守上饒的一個團,用“猛攻猛打、分進合擊”的戰術,由上饒城出發,兵分二路(一路從羅橋、楓嶺頭進發,另一路經肖家溪、橫山、墩底到旺青阪紮營)向贛東北根據地中心大舉進攻,發動了對贛東北蘇區的第二次“圍剿”。

  此時,周建屏率領紅十軍攻打玉山,在八都因洪水所阻無法過河,大軍暫駐在旺青阪的白浪尖。

  蘇區群眾周鴻標等,立即將敵情報告紅軍。紅軍作好戰鬥部署,采取“打埋伏、紮口子”的戰術,先誘敵深入,然後聚而殲之。此次共殲敵軍半個團,繳獲步槍700餘支,輕、重機槍9挺,斃敵1000餘名,戰果輝煌。同月,上饒縣獨立連、赤衛軍等地方武裝,攻打了臨江湖的大刀會,殲敵200餘人,繳獲大刀200餘把。

  1931年5月,駐守在上饒城的國民黨浙江保安師,由上饒出發,經羅橋、王家店、大阪、湖村進犯茗洋。此時上饒縣獨立連和紅十軍一同駐守在茗洋關下黃山源的燈心廟。紅軍早就料定,敵人入茗洋關後,必走麻地灣、鋪雞口,轉周源,從下黃山源的燈心廟腳下經過。紅軍待敵長驅直入時,避敵主力,以“打中間、剪尾子”的戰術進行截擊。結果斃敵500餘名,繳獲槍支300多條。

  同年6月,上饒縣獨立連、赤衛軍等地方武裝,打垮了石人靖衛團。我軍從水晶嶺、祝獅塢、大濟、九牛四路對敵實施包圍,最後把敵人逼上白沙嶺的山頭上,而我軍早就埋伏了一支人馬在山上,這樣上下夾攻,斃敵100餘名,繳槍40多條,軍號2把,活捉匪首楊排長。

  6月中旬,國民黨第四師又以半個團的兵力,從上饒城出發,駐守在羅橋,勞苦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敵人血腥統治下的羅橋、文家、連家塘底、上徐、渡頭等地的蘇區群眾並未屈服,在黨和四區區委書記張貴清領導下,共產黨員林河清、張景旺、劉永樂、張樹真、張裕貴等三、四十人,和當地群眾一起利用各種辦法與敵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利用夜間摸殺敵人哨兵,破壞敵人工事,拆電杆、剪電線。有時扮成小商販深入敵窩與敵人打交道,探聽敵情。他們利用偵探到的情報,夜間在敵人必經之路埋下地雷,打下埋伏,待敵人進入伏擊圈,牽動拉絲炮,襲擊敵人。通過各種辦法,消滅敵人數百人,繳槍200餘支。又在東山嶺伏擊戰中,一舉殲滅了殘餘之敵。至此,準備掃蕩上饒蘇區、進犯葛源根據地的一支匪軍主力,被我軍徹底擊潰。

  上饒蘇區人民,在黨和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機智勇敢地與敵鬥爭。他們與紅十軍密切配合,消滅了敵人的主力,狠狠地打擊了敵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二、上鉛縣的建立

  1930年11月底,在禹溪建立了黨團組織。1931年1月,由於革命的迅速發展,閩北蘇區在我縣的裏南鄉建立了上廣縣,饒功美任縣委書記,周瑞財任團縣委書記。這時,毛樓、禹溪為第一區,區委書記趙春華。一區下轄禹溪、毛樓等地。2月份成立了第二、三、四、五區,二區在西山、鄭家阜一帶,三區在範家坳一帶,四區在廣豐轄地柴狗洋一帶,五區在西洋排一帶。

  1931年7月,在鉛山上橫召開了上鉛縣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會期三天。大會由縣委書記王麒中主持,到會代表100餘人,大會選舉出熊子明等19人為縣蘇執委,正式成立了上鉛縣蘇維埃政府。中共閩北分區書記黃道同誌到會指導。

  大會宣布正式成立五個蘇維埃政府:一區毛樓、禹溪一帶;二區西山、姚家一帶;三區大坳一帶;四區太平崗一帶;五區楓樹塢、瓦窯頭一帶。當時,四區和五區未公開。區轄各鄉普遍建立了黨團組織,實行了土地改革。

  第五節 召開中共上饒縣第四次代表大會和擊潰大刀會

  一、中共上饒縣第四次代表大會

  1931年7月,國民黨在第二次“圍剿”失敗以後,蔣介石自任總司令,隨帶美、日、德等國的軍事顧問,率兵30萬,分三路進攻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圍剿”。並在贛東北信江沿岸增設重兵,以切斷贛東北紅軍與中央紅軍的聯係。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上饒縣委於1931年8月在坑口召開了第四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100餘人,會期兩天,大會由上饒縣委書記吳先民主持。

  這次大會形成的決議有:(1)黨員帶頭參軍,並組織號召青年積極分子報名參加紅軍;(2)擴大組織,積極培養成份好、社會關係好的工農入黨,以壯大黨的組織;(3)組織群眾武裝,加強邊區防衛工作;(4)加強地方武裝的組織訓練工作,提高警惕,嚴防敵人破壞。

  二、擊潰“大刀會”

  1931年10月,鯉洋的“大刀會”匪徒70餘人,在南陽塢、蘭家坪、範家等村莊燒殺搶劫,禍害人民。為了保衛蘇區和人民群眾的利益,上鉛縣第一區及時采取了緊急措施,決定消滅反動組織“大刀會”。為了徹底消滅“大刀會”,一區和四區聯合行動,調集了全區遊擊隊,埋伏在敵人出入必經之路,當“大刀會”匪徒順著山路從南陽塢往回走到高橋附近時,埋伏在此的赤衛隊員一齊殺出。匪徒們平時凶神惡煞,不可一世,眼見我軍奮勇殺來,便紛紛向毛樓方向奔逃。我軍追至毛樓村,“大刀會”70餘人就一齊跪在地上,吞下朱砂和“神符”,個個合掌作揖,口中念念有詞,煞有介事地作起“法術”來。匪徒們平時用來欺壓群眾的“法術”都是騙人的伎倆,待我赤衛隊員追近,隊員吳正興向敵群扔去一顆土炸彈,轟隆一聲巨響,三、四個“大刀會”匪徒的性命隨著爆炸的硝煙上了西天。“作法”的頭子和其餘眾匪,見“神符”也保不住他們的命,便急急忙忙向船坑方向逃竄。

  為了給被殺害的同誌報仇,赤衛隊員吳德文,緊緊追著“大刀會”頭子不放,一直追到毛樓村口,匪首慌不擇路,往一坵水田裏逃,吳德文快速追上,向他後背猛刺一梭標,當場結束了惡貫滿盈的“大刀會”頭子的性命。其餘眾匪剛跑出村口,又被埋伏在此的區遊擊隊截住了去路。匪徒受到前後夾擊,有的急忙向山上逃竄,有的跳入河中逃命,有的跪下投降叫“紅軍饒命”。我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磨盤嶺,得勝而歸。

  這次戰鬥,共殺死、殺傷“大刀會”匪徒50餘人,繳獲梭標40餘把。從此以後,狂妄的“大刀會”,再也無力向蘇區進擾了。

  第六節 召開上饒縣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

  和第三次反“圍剿”勝利

  一、上饒縣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

  第四次黨代會以後,上饒蘇區各項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特別是地方武裝建設得到長足的發展。各地紛紛建立起青年團、赤衛軍、赤少隊、兒童團、互濟會、反帝大同盟、工會等群眾組織。

  加強這些群眾組織的領導,對進一步鞏固蘇區政權、繁榮蘇區經濟,粉碎敵人的軍事“圍剿”有著重要意義。

  1931年10月,在稠川廟裏召開了上饒縣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會期三天,大會由縣蘇主席江立山主持,到會代表有王禮西、李鴻裕等100餘人。大會選舉江立山、王禮西、何啟泉、李財標、柴維生、李鴻裕等七人為大會主席團成員。

  大會除貫徹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精神外,還著重討論了如何貫徹執行省委提出的“創造紅軍鐵軍100萬”的決議;如何加強蘇區各群眾組織的領導;建立上饒縣東南鄉蘇維埃政權,開辦各種工廠,發展蘇區經濟等問題。

  大會改選了縣蘇執委:江立山任縣蘇主席,王禮西任軍事部長,何啟泉任裁判部長,柴維生任國民經濟部長,李鴻裕任財政部長,李財標任內務部長,李培均任土地部長,羅鬆孝任地雷部長,張士傑任文教部長,張萬學任總務處長。

  這次會議對鞏固蘇區政權、發展蘇區經濟、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起了巨大作用。

  二、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2年2月底,上饒縣派李發林、張瑞庭率領駁殼隊到玉山抓到土豪巫文奎,繳獲白洋3000餘元,擊斃門衛2名,繳槍2支。玉山特區遊擊隊,在薑村的銅錢窯,捉到靖衛團班長薑炳川和匪兵8名,繳槍2支。同年4月,上饒縣獨立營、赤衛軍等地方武裝配合紅十軍在橫峰的蝦蟆卡戰役中,殲滅了國民黨第六師4個團的主力,斃敵4000餘名,俘敵500餘名,繳槍500餘支,取得重大勝利。

  1932年5月4日,上饒縣玉山特區兩個獨立營和上饒縣一、三、四區的赤衛軍共二、三千人,配合紅軍包圍了駐守在吉陽山的國民黨正規軍(番號不明),斷絕了敵人糧彈,數百敵人被困在山上驚恐萬狀。敵人憑借堅固的工事與我軍對峙,一直到第三天,在敵機轟炸增援下才解圍。這次戰鬥,我軍雖然未獲全勝,但給敵人氣焰上以沉重打擊,也給地方武裝提供了一次打大仗的鍛煉機會。

  三、仙姑山戰鬥

  1932年5月下旬,正值第三次反“圍剿”鬥爭時期,國民黨派遣五十五師兩個團又一個營的兵力,並會同河口一帶的土匪大刀會一起,從河口趕到上饒,全力圍攻仙姑山,企圖占據仙姑山,切斷上饒和橫峰兩個蘇區的革命聯係,阻撓上饒革命工作向信江南岸發展。

  仙姑山位於上饒縣西鄉的後阪村,與河口隔河相望,山的三麵均是懸崖峭壁,隻有北麵的一條羊腸小道可曲折繞到山頂。當時駐守仙姑山的紅軍,是上饒獨立營的一個排和一個班,以及為數不多的赤衛軍,子彈少,槍支缺。如果僅從人數和武器裝備來說,那是根本不可能與裝備精良的敵人交戰的。然而英勇善戰的紅軍,不畏強暴,麵對任何強敵都能奮起迎擊,決不退縮。

  一天早上,天突然下起大雨,紅軍戰士趕緊尋找東西來保護槍支彈藥,有的戰士脫下衣服來保護比生命還珍貴的武器。正在此時,匪軍竟然開炮轟擊仙姑山紅軍陣地。一陣猛烈的炮火過後,那些身貼神符,手持大刀的大刀會土匪,在匪軍的指揮下,瘋狂地向山上撲來。紅軍立即迎頭痛擊,土匪一個接一個倒下。土匪連續組織一次次進攻,均被紅軍擊退。土匪死傷不計其數。匪軍見勢不妙,便親自出馬,從北麵瘋狂地向山上猛撲。紅軍居高臨下,狠狠地打擊那些來勢洶洶的匪軍,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但敵人仗著人多,仍然張牙舞爪地一次接著一次往山上硬衝。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四時,這時紅軍的子彈將快打完,自製的手榴彈大部分被雨水淋濕,不能打響,機槍用的尖頭子彈已經全部打光,步槍又不能有效地打擊敵人的瘋狂進攻。在這緊急的關頭,聰明的機槍手急中生智,用圓頭的步槍子彈代替機槍子彈試用成功。營長立即下令,把每人身上僅有的幾發自製的圓頭步槍子彈集中起來給機槍手使用。子彈終於越來越少,敵人還是一次次地衝上來。紅軍隻好端起石頭砸向敵人,拿起刺刀準備與敵人肉搏。這時,連長胡金先鎮定而激動地向全體同誌說:“同誌們!我們都是窮苦人家出身,是為了窮人而當紅軍的,紅軍是不怕死的,為革命犧牲是光榮的……”話音未落,敵人就衝了上來,幸存的紅軍戰士終因彈盡絕援而被俘。

  悲壯的仙姑山戰鬥雖然因紅十軍來不及增援而失敗,但匪軍的傷亡人數卻數倍於我。紅軍以較小的代價換取了其它戰場的重大勝利。

  四、打石山阻擊戰

  1932年間,正是蘇區人民第三次反“圍剿”的鬥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頻繁調動部隊進攻上饒縣蘇區,企圖摧毀和消滅年輕的上饒蘇維埃和正在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同年11月,國民黨軍隊80師在楓嶺頭一帶,日夜趕築碉堡,實行穩紮穩打,步步“圍剿”的反動軍事政策。兵力和物力不斷增援。當時切斷敵人增援就成了我黨的一項重要工作。

  11月8日,地下工作者、共產黨員楊雪禮、楊振生、楊智來、熊家修等人,在上饒四腳亭(白區)秘密進行革命活動,忽然得到匪軍師後勤部隊要運輸大批的軍襖、子彈、槍支來增援駐在楓嶺頭匪軍的情報,立刻將這一情況報告在羅橋地下工作的共產黨員連興良、繆開祥、連奕鴻。繆開祥、連奕鴻又設法把情況轉報第四區區委會(王家店泉塘);四區區委會立刻以雞毛信(雞毛信表示緊急的信件)報告了縣委和省委。當天下午,省和縣立即給四區一個肯定的答複:決定當晚就在打石山地方殲滅敵人。並立即派人到打石山秘密偵探地形,作好戰鬥前的一切準備。當晚,第四區區委調動了七、八個赤衛軍,在打石山山腳下密密麻麻地埋設好竹釘、絲炮,架好鬆樹炮、石頭炮,定叫敵人到時走投無路,插翅難飛。

  第二天一早,我紅軍幾千人,還有上饒、橫峰、懷玉三個縣的獨立營,上饒縣各區的遊擊隊、赤衛隊共計八、九千人,帶著六、七千支槍和數挺機關槍,三架迫擊炮,布成“一”字陣,埋伏在打石山對麵的丁頭山上。兩頭埋伏著赤衛軍和遊擊隊。不一會兒,許多白軍,中間夾著13匹馬,馱著軍襖、挑著子彈、槍支(用木箱封好的短槍),隨後還有一連全副武裝的白軍護送著,匆匆地向楓嶺頭過來。待白軍走進伏擊地點路段三分之二時,我紅軍認定這是伏擊運輸隊的良好時機。一聲令下,埋伏在三麵的紅軍、遊擊隊、赤衛隊發起了衝鋒。喊殺聲有如晴天霹靂,震動了整片大地。匪軍個個嚇得暈頭轉向,丟掉馬匹、擔子拚命地向打石山上逃竄。哪知紅軍早已布置好了,白軍剛上打石山,上山的絲炮、鬆樹炮,頃刻間像山洪暴發一樣大吼起來。匪軍有的打死,有的打傷,有的被竹釘刺得直叫。至此白軍才知自己上了紅軍的圈套。想逃已是不可能。於是一個個乖乖地舉槍投降。這場戰鬥繳獲敵人槍枝數百支、子彈90餘箱、軍襖百餘捆、軍馬13匹,俘虜了白軍幾百人,其中有匪軍營長一人。

  第七節 召開上饒縣第四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和建立新特區

  一、上饒縣第四次工農兵代表大會

  1932年6月,在庫前召開了上饒縣第四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到會代表100餘人,大會由縣蘇主席王禮西主持,新任縣委書記鄒秀峰出席了大會並就當前的形勢作了報告。他指出:“1931年和1932年的上半年,經過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紅軍力量不斷壯大,蘇區政權日臻鞏固,蘇區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這是上饒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這次大會針對“目前形勢”著重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進一步發展地方武裝,擴大紅軍,繼續開展河南遊擊戰爭,打通贛東北蘇區與閩北蘇區、中央蘇區的聯係;實現贛東北紅軍與閩北紅軍、中央紅軍的大會合。二是立即在蘇區內開展肅反工作。

  二、上橫特區的建立

  1932年8月中旬,上饒縣委派熊太生(後叛變)等人到薑村、車邊、樟澗等地開展白區工作。他們以“串聯”的方式,秘密吸收了薑村的薑成南、薑如龍,車邊的王金海、王金全,樟澗的周忠林等人入黨。通過他們的積極活動,組織窮苦群眾配合上饒縣獨立團出擊洲村、鄭坊等地靖衛團。捕捉豪紳地主,分田平債,革命活動迅速發展。

  9月,在鄭坊的台塢建立了上橫特區,熊太生任特區委書記,毛土生任團委書記(後是張茂生),王財進任工會主席。

  上橫特區的建立,為懷玉縣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上廣特區的建立

  為鞏固和發展蘇區,使革命運動迅速由上饒推向廣豐、玉山、江山等地。1932年2月,方誌敏等同誌在葛源根據地楓樹塢的一次會議上決定:以上饒蘇區為基礎,在旺青阪建立“上廣特區”,派程義水任特區委書記,以楊功盛、張水庭、鄭佳友、謝金福、何德鬆等人為骨幹,開辟上廣特區。

  上廣特區成立後,由楊功盛帶領駁殼隊(12支槍,隊長張水庭)從坑口出發,經沙溪鎮過信江河到六十六都,在一座山上的冷廟裏駐紮下來,他們對新的任務進行了研究,並作出分工:何德鬆負責壺橋區(六十六都一帶),張水庭負責大南橋區,楊功盛負責杉溪區,嚴新輝負責新豐區(廣豐與江山交界一帶),謝金福負責高山區(靈溪一帶),何生、馮憲仔負責洋口區,謝福德負責廿八都區,彭學龍負責玉店區。此後,他們分頭以“兄弟會”的形式進行秘密組織和宣傳工作。經過六個月的工作,到8月間,共發展了兄弟會84個,312人,其中黨員74名。

  贛東北省委認為上廣特區的工作已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為使革命力量向廣豐一帶發展,打通與閩北蘇區的聯係。1932年9月,省委決定將上廣特區機關由旺青阪遷至山門嶺,由鄧明記任書記,嚴新輝任團委書記,謝金福任工會主席。

  上廣特區成立後,充分發揮了它的積極作用,打土豪、捉劣紳、探聽敵情、襲擊敵人。不斷給蘇區運送食鹽、布匹、西藥等各種被禁封物品。

  從1932年8月到1933年2月,上廣特區的革命組織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時又發展了63名黨員)。工作成績顯著:共繳獲白洋23萬餘元,運回蘇區的食鹽4000餘斤,各種布匹500餘丈,先後共抓劣紳地主七、八十名,繳獲偽壺橋區電話機一部、步槍6支。此外,還活捉了沙溪鎮偽區長徐道興,配合紅軍的八十三團,於1933年4月間,在杉溪繳獲廣豐靖衛團步槍48支,駁殼槍2支,機槍2梃。

  第八節 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和縣獨立團的建立

  一、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3年2月,駐守在玉山的偽浙江保安師,指使當地靖衛團,由王街、臨江湖燒殺過來。上饒縣獨立營和玉山特區獨立營400餘人槍和赤衛軍七、八百人,采用伏擊戰術,把衝入臨江湖靖衛團匪軍團團包圍,予以痛擊,匪軍不敵潰逃。我軍乘勝追擊,追至王街。此時,駐守在玉山城裏的浙江保安師趕來增援,我軍與匪軍大戰於王街,最終打垮了白軍,消滅了靖衛團,繳槍300餘支,斃敵500餘名。

  1933年3月,上饒縣獨立營在玉山王成橋戰鬥中殲滅廣豐靖衛團50餘名,繳槍40餘支。

  1933年4月初,國民黨十二師的一個團和浙江保安師殘部1000餘人,從浙江華埠集結而來,向玉山、上饒蘇區進犯。敵軍的進攻部署被我軍獲悉後,不等匪軍竄入上饒境內,上饒縣獨立營和蘇區赤衛軍1000餘人,配合紅十軍主動向玉山方向挺進,在華埠附近的大橋頭設下埋伏,當敵軍毫無戒備時,我軍出其不意給敵人以迎頭痛擊,一舉殲滅敵軍500多人,繳槍500餘支,大獲全勝。

  上饒縣蘇區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英勇頑強地與敵鬥爭,在各次戰鬥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

  二、縣獨立團的建立

  1933年5月初,經閩浙贛省委批準,上饒縣獨立營擴編為獨立團,下設4個連,500餘人槍,楊森任團長,張貴清任政委。

  6月中旬,上饒縣獨立團出擊祠堂鎮,首戰告捷,繳獲玉山靖衛團步槍29支,斃敵40餘名。與比同時,河南駁殼隊員劉金南、邱雲嶽等人在南岩抓獲偽省議員張海庭,罰款7000餘元。

  8月間,縣獨立團在鄭坊洲村,活捉匪團總周高軒、鳥槍隊及團丁100餘人。不久,又在鄭坊活捉匪團總周甘新、教練楊高及號兵一名,繳獲鄭坊靖衛團步槍4支,短槍1支,機槍1挺。

  第九節 召開上饒縣第五次工農兵代表大會

  和建立新蘇區領導機構和政權

  一、上饒縣第五次工農兵代表大會

  1933年6月,上饒縣蘇維埃在庫前徐家祠堂召開了第五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到會代表100餘人,會期三天,大會由縣蘇主席何啟泉主持,中共上饒縣委書記鄒秀峰到會出席。

  大會選舉了程義水、黎三友、林德泉、楊森、趙振旺、潘先財七人為主席團成員。改選了縣蘇主席和縣蘇執委,何啟泉當選為縣蘇主席,縣蘇執委進行了分工:財政部長程義水、軍事部長楊森、土地部長趙振旺、內務部長潘先財、裁判部長黎三友、地雷部長林德泉、文教部長張××。

  大會的主要議程有:(1)擴大紅軍和蘇區;(2)加強地方武裝訓練和邊防工作;(3)發展生產,開展增產節約運動;(4)粉碎敵人的進攻和圍剿。

  二、玉山縣蘇維埃政府的成立

  1929年上饒縣湖村等地革命烈火燃燒得非常旺盛,這對尚在反動統治下的勞動人民影響很大。

  同年10月,汪村的張讚樹以做小生意(販小豬)為名,到下阪一帶尋找革命聯係,在湖村的冷水坑與黃春標、黃金山兩同誌取得聯係。12月,彭宅的溫典雲、曹紹春、朱學鑫等人到半山(靠近雙溪)與方誌恩、繆祖賢等同誌接了頭。

  他們回去以後積極宣傳“平債分田”、“打倒土豪劣紳”等革命主張,通過“上名字”等形式秘密組織群眾。不久,黨派黃金山、祝金玉等同誌到彭宅一帶領導革命活動。1930年11月,在彭宅正式成立了玉山特區。

  1933年8月,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省委決定在彭宅成立玉山縣。下設丁宅、汪村兩個區和兩個特支,丁宅區下設濟下、丁宅、山頭、東山等四個鄉,區委書記彭裕泉,區蘇主席繆錫炳;汪村區下設嶺下、塘裏、汪村等三個鄉。第一特支包括王皮、沙溪、楊林、新塘塢、沿阪等地;第二特支包括許家、臨湖、牛頭嶺、岩底、小玉山等。

  玉山縣機關先後在丁宅、方頭、牛頭嶺等地駐紮過。縣委書記何天福(後為黃天貴),縣團委書記楊貴民,縣蘇主席程義水。並設有軍事部、組織部、婦女部等十幾個部門。

  玉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不久,國民黨調集了玉山偽保安隊、臨江湖靖衛團、八都靖衛團、沙溪靖衛團向我新蘇區進攻“圍剿”。當時新蘇區遊擊隊力量較弱,便向上饒蘇區撤退,新蘇區被敵侵占後,玉山縣蘇機關便遷駐上饒縣高南峰。

  此後,他們和上饒縣、懷玉縣的軍民一道打擊敵人,恢複了玉山縣的蘇區工作。

  三、鄭坊等地的革命活動

  1933年7月,徐毛楂、王光東、王興雲等人在洲村、鄭坊等地捕捉了周培初等大地主8名,罰得白洋3500餘元。與此同時,熊太生等人,又在鄭坊附近剪得偽十二師電話線180餘斤,斃敵哨兵2名,繳槍2支。7月底,以黃聲孝為首的4名共產黨員,在石人秘密建立了一個地下黨支部。

  8月初,駐守在信江南岸螺絲山上的白軍,在我軍強大的政治攻勢和精神感召下,先後有33名白軍士兵帶槍到上饒縣第六區蘇維埃政府來投誠。8月中旬,上饒縣四區遊擊隊在應家坊、下坳冷水灘一帶殲滅了白軍一個排,繳獲步槍20餘支,機槍1挺,俘敵2名。

  四、懷玉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的成立

  1933年上半年勝利粉碎了國民黨第四次反革命“圍剿”之後,贛東北根據地達到了鼎盛時期。為了鞏固和進一步擴大蘇區,根據閩浙贛省委的指示,上饒縣蘇區逐步向玉山方麵擴展。1933年10月成立了懷玉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縣委書記徐兆海(叛徒),縣蘇主席王有根,並在沙洲召開了懷玉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到會代表有王有根、陳炳炎、熊榮周、鄭炳華、鄭祥盛、汪炳貴、邵中興、陳宗旺、潘先財等100餘人。大會由縣委書記徐兆海主持。省委派政治保衛處秘書騰國榮到會指導。

  大會選舉了王有根等17人為縣蘇執委,並進行了具體分工:縣蘇主席王有根,軍事部長鄭炳華,財政部長熊榮周,內務部長邵中光,國民經濟部長陳炳炎,土地部長鄭祥盛,檢查部長汪炳貴,文教部長王庭美,勞動部長蔡貴春,裁判部長潘先財,地雷部長陳宗旺,保衛局長沈曉炎,婦女解放委員會主任彭蘭花。

  大會最後形成的決議有:(1)全縣分為五個區,除荷葉區外,全部實行土地改革;(2)發展地方武裝,建立獨立營;(3)擴大紅軍,在紅軍中發展黨員,建立黨團組織;(4)開展花大門、樟村等地的白區工作;(5)積極備戰,防止敵人的進攻。

  當時懷玉縣蘇下轄薑村、鄭坊、西山、茗洋、荷葉五個區。薑村區包括車邊、樟澗、鄭坑、東圩、葉家、毛村、桐西、薑村等地;鄭坊區包括楓林、洲村、全圩、石峽、鄭坊等地;西山區包括新田、革阪、大東圩、西山等地;茗洋區包括河東、河西、南山、方村、山底、大塘沿、高山、葛路、大濟、沙洲、祝獅、上鎮、高南峰、新路、西坑等地;荷葉區包括蘇家橋、石人、汪宅、繆家、青山、雙龍、荷葉等地。

  隨著革命鬥爭的勝利和蘇區擴大,1934年2月又秘密建立了樟村、花大門、童坊三個秘密區,樟村區包括青司崗、樟村等地;花大門區包括中村、嶺腳、坑口圩、花大門等地;童坊區區域為童坊一帶。

  五、賴炳榮投敵 革命受挫

  1933年4月,上鉛縣在上饒境內的蘇區,由於不斷遭受國民黨匪軍和徐源、鯉洋、鐵山等地的反動大刀會的武裝進攻和破壞,加之敵人對蘇區實行經濟封鎖,革命形勢一度惡化。在此情況下,禹溪區區委書記賴炳榮經不起革命考驗,暗中叛變投敵。

  4月19日,他將區遊擊隊40多人槍全部集中,假稱到白區捉土豪,同時將此情況密報國民黨軍,讓敵人在我軍必經之地社公坳設下重重埋伏。結果遊擊隊被團團包圍,40多人槍全部損失。由於蘇區喪失了武裝力量,不久,船坑、西山、毛樓、禹溪等蘇區相繼被敵人占領,致使革命遭受重大損失。

  第十節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和悲壯的蘇區保衛戰

  一、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

  1933年10月,國民黨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對全國各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反革命“圍剿”。其中以50萬兵力重點圍攻中央蘇區,以近20萬兵力圍攻贛東北蘇區。當時圍攻上饒蘇區之敵有國民黨軍第八十師、第二十一師、第十二師,浙江保安師和反動地主武裝。敵軍采取“建碉堡、築公路,步步為營,合圍漸進”的戰略戰術對蘇區進行“圍剿”。同時,在政治上大搞反共宣傳,強化保甲製度,在經濟上繼續施行嚴密封鎖,使革命根據地麵臨的形勢極為嚴峻在第五次反“圍剿”鬥爭的初期,麵對國民黨大軍壓境,上饒蘇區軍民奮起還擊,屢挫強敵,在軍事上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一度打亂了敵人的軍事部署。1933年10月,上饒縣獨立團在羅橋的打石山伏擊敵軍八十師後勤部隊,俘敵官兵100餘人,繳獲嶄新的駁殼槍7箱、步槍幾百條、子彈數十箱及其它戰利品,斷絕了當時駐紮在楓嶺頭的國民黨戰鬥部隊八十師的彈藥補充,迫使敵軍不得不撤走。同月,上饒縣獨立團又在餘宅橋攻打玉山靖衛團,斃敵20餘名,繳獲長短槍44支。11月,懷玉縣轄鄭坊、西山兩區的遊擊隊,攻打毛宅靖衛團,斃敵10餘名,俘敵5名,繳獲輕機槍1挺,步槍40餘支。此後懷玉縣獨立營在鄭坊婁村伏擊國民黨第十二師之敵,殲敵一個排,繳槍39支和其它戰利品。

  1934年春,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軍事指導方針傳到上饒,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不失蘇區一寸土地”,處處設防,節節抵禦,固守碉堡,被迫打起“以赤色碉堡反對白色堡壘”的堡壘戰和“短促突擊”的陣地戰,變積極防禦為消極防禦,紅軍完全喪失了紅軍遊擊戰的優勢,給反“圍剿”鬥爭帶來了嚴重的後果,不但未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而且最終喪失了根據地。

  二、老鴉尖戰鬥

  老鴉尖位於上饒縣西麵,爬高1500米,介於坑口、碧霞橋、方家郭之間,是扼守上(饒)橫(峰)蘇區的天然屏障。

  為了有效地阻擊敵人,保衛根據地,在峰頂修築了一座非常堅固的碉堡,由上饒縣軍事部一位姓陳的科長率領31位紅軍戰士守衛,堡內備有充足的彈藥和糧食,並架設了一門土炮和十幾桶黑硝。他們的口號是“誓死保衛蘇區,堅決不當俘虜,與碉堡共存亡”。

  1934年3月,國民黨精銳部隊第二十一師,調遣一個營的兵力圍攻老鴉尖,敵軍先用鋼炮猛烈轟擊碉堡,然後在機槍掩護下,蜂湧地往山上衝,英勇善戰的紅軍戰士,沉著應戰,待敵逼近碉堡時才槍炮齊發,給敵人以迎頭痛擊,擊斃敵軍100多人,打退了敵人的第一次進攻。5月初,敵軍又增加到兩個營的兵力,向碉堡發起了第二次攻擊,紅軍戰士同樣又給敵人一個沉痛打擊,200多名敵軍在山上喪生,敵人的第二次攻擊被擊退。6月,敵軍以三個團的兵力向碉堡發起了總攻擊,敵軍先用數門野炮將碉堡的上層及周圍的外牆、壕坑、木城轟平,然後上千名敵人瘋狂地衝向碉堡,紅軍勇士們失去掩體,碉堡下層又沒有槍眼,不好還擊,便把300多斤黑硝和200餘顆地雷集中起來,待敵人大批湧近碉堡周圍時,乃投火於硝中,紅軍戰士們在天崩地裂的爆炸聲中與數百名敵人同歸於盡,老鴉尖遂被敵軍占領。

  三、石峽碉堡保衛戰

  石峽碉堡位於鄭坊對麵的一座山上,由懷玉縣獨立營挑選出15名紅色戰士守衛,碉堡四周埋有多層挨絲炮,碉堡內備有糧食、彈藥和很多手榴彈。

  1934年4月,國民黨浙江保安師以一個團的兵力向碉堡發起了第一次進攻,守衛在碉堡內的紅色戰士待敵軍衝到離碉堡不遠時,槍彈齊發,斃敵200多名,打退了敵軍第一次進攻。敵十二師聞迅後,派一個營的兵力起來增援。國民黨浙江保安師在十二師的增援下,向碉堡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當敵軍衝到碉堡前沿陣地時,紅色戰士將手榴彈雨點般地投向敵群,炸死炸傷敵軍500多人,打退了敵軍的第二次進攻。

  5月中旬,國民黨十二師又以一個團的兵力,在飛機的助戰下,向碉堡發起了第三次進攻。當敵軍進入挨絲炮圈內時,紅色戰士拉響了挨絲炮,炸死敵軍400多人,敵軍見傷亡太大,又敗退了下來。

  6月初,國民黨浙江保安師、國民黨第十二師,以兩個師的兵力,聯合向碉堡發起進攻。敵軍先用迫擊炮向碉堡猛轟,再以機槍掩護,從四麵八方衝向碉堡。紅色戰士不畏強敵,沉著應戰,用槍彈、手榴彈、挨絲炮給敵軍以痛擊,激戰一整天,敵軍死傷700多人,仍未攻下碉堡。無可奈何之下,敵軍不得不改用長期圍困的辦法。到7月底,堅守碉堡的紅色戰士,因為彈盡援絕,便從地道中安全撤退,石峽碉堡才被敵軍占領。

  四、上橫戰地委員會的成立

  老鴉尖碉堡失守後,贛東北根據地失去了南麵的天然屏障,敵軍便以優勢兵力,步步為營,逐步推進,侵占了李家灘、火燒樓等地。上饒蘇區和橫峰蘇區被分割開了,軍事鬥爭形勢非常嚴峻。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1934年6月底,閩浙贛省委指示,在上饒縣廿八都成立了上(饒)橫(峰)戰地委員會,李步新任書記。戰地委員會的任務是堅持敵後鬥爭,阻止和牽製敵軍向中心蘇區進攻,征運糧食等物資支援中心蘇區。

  戰地委員會成立後,率領紅軍八十三團一營、信南遊擊大隊、上饒縣五區、六區、橫峰縣五區的遊擊隊,計700多人,500多支槍,在蘇區外圍的中路、董團一帶活動,牽製和打擊敵人。

  五、薑村碉堡保衛戰

  薑村紅色碉堡由懷玉縣獨立營二連連長兼指導員周忠漢率領33位紅軍戰士守衛,有長短槍29支,堡內備有充足的糧食和彈藥。

  1934年7月,國民黨軍隊侵占了石峽碉堡之後,步步為營向蘇區縱深推進。1935年1月,國民黨十二師向薑村碉堡發起了進攻。麵對敵軍的猛烈進攻,紅軍戰士英勇奮戰,打退了敵軍的一次次進攻。

  2月,久攻不下的敵十二師調來鋼炮,向碉堡猛烈轟擊。碉堡被轟塌一角,守衛碉堡的紅軍戰士也犧牲了4人,情況非常危急,再堅守隻有全軍覆沒,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紅軍戰士不得不撤退轉移,薑村碉堡隨後被敵占領。不久,懷玉蘇區淪陷。

  薑村碉堡保衛戰曆時35天,激戰16天,打死打傷敵軍1000多人,終因力量懸殊太大而失守碉堡。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