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五四”運動在上饒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徹底反對封建文化的革命運動。它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轉折點,上饒人民也從此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篇章。
5月中旬,上饒縣各界人士在城內女昌宮,舉行了第一次愛國運動示威大會。到會群眾一千餘人,會上信江中學校長方孝寬講述了“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詳細介紹了5月4日北京學生集會天安門,並遊行示威,反對賣國賊的愛國運動,這次行動遭到了賣國政府武裝鎮壓,並逮捕了大批愛國學生,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更激起了到會群眾的憤慨,會場上立刻掀起了沸騰的怒潮,這是每個愛國者所不能容忍的,到會的群眾高呼口號,自覺地組成了遊行隊伍,上街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群眾憤怒地高喊:“打倒賣國賊”、“取消21條不平等條約”、“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等口號。這是上饒人民公開喊出反帝、反封建的心聲,它代表著上饒人民新的愛國主義意識的覺醒。
上饒人民愛國運動的怒濤,猛烈地衝擊著反動賣國賊和一切封建勢力。偽縣知事史玖龍和軍閥爪牙賈連長,在群眾遊行以後,立即向信江中學提出停止學生運動的警告,不許擴大宣傳。熱血的愛國青年根本不理睬軍閥的“警告”和阻撓,反而更加激起了學生和群眾的憤恨。青年學生繼續組織力量,走街串巷演講,痛述國恥,並把反對賣國賊的意義編成歌,唱給群眾聽。暑假中,信江中學又組織了學生宣傳隊--“十人團”,先後到廣豐、玉山、鉛山、橫峰等縣去宣傳,把“五四”運動精神,傳遍贛東北大地,極大地激發了贛東北人民的愛國熱情,堅定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決心。
“五四”運動之後,一批上饒青年抱著救國救民的願望離開了家鄉,前往南昌、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求學。他們探索過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終於找到了革命救國的光明道路,當他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之後,就不再彷徨、不再憂悶,而像一團熾熱的火,投入到工農民主革命運動中去燃燒。1924年,中國共產黨江西支部成立後,南昌的各種群眾性的革命組織紛紛建立。我縣在南昌的學生徐明高、遊秀伯、楊六膺(徐明高同誌,是我縣最早參加黨組織的革命者,南昌“八一”起義時曾任朱德總司令秘書,後在海陸豐犧牲),在方誌敏,黃道等同誌的影響和幫助下,積極參加了黨領導的“改造社”和學生會工作。初步受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啟蒙教育。這些青年學生寒暑假回來,帶來了不少的進步書刊,並在知識分子中廣泛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為大革命時期知識分子積極參加工農運動,作了前期思想準備。
第二節 大革命時期上饒縣人民開展的革命鬥爭
一、上饒人民反軍閥混戰的鬥爭
1921年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起到了根本性的變化,黨領導的工人運動,有力地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上饒人民響應黨的“二大”提出的“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積極開展反帝、反軍閥鬥爭,並在黨的“三大”提出的革命統一戰線政策指導下,提高了認識,也學到了一些鬥爭經驗。1924年大革命運動到來時,全縣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鬥爭取得了一些勝利。
1924年4月29日,盤踞在福建的軍閥臧誌平、楊煥朝率部二千餘人投奔浙江督軍盧永祥,來到了上饒城郊羅橋一帶,聲言要借道上饒城,通知守城的王麟慶部(也是軍閥)迎接。王部以“守土有責”為詞,拒絕臧楊部隊過城,並作好迎戰準備。而臧楊以武力自恃,非過城不可,一場軍閥混戰,即將在上饒縣境內展開。戰爭和死亡籠罩著全城,上饒全城人民堅信,隻要團結起來,就能反對戰爭,製止混戰。並作好反對戰爭的準備工作。一、全城關門閉戶,個個留守家中。二、組織民眾代表,並推選左左明(左是醫院院長,紅十字會的負責人),代表全城人民提出了強烈的抗議,表明反對戰爭,堅決保衛上饒縣城的態度。向軍閥雙方進行了不調和的談判和鬥爭,曉以大義,明以利害。經過激烈地談判和鬥爭,王麟慶部首先被迫接受了人民的意見,退駐城內,按兵不動。最後臧楊軍閥也被迫接受了“繞城而過”的建議。上饒人民團結力量,反軍閥混戰的態度和決心,終於製止了一場軍閥混戰,取得了反軍閥混戰的勝利。
二、上饒人民積極聲援“五卅”愛國運動
1925年5月,上海反英反日的大罷工,卷起了全國革命的大風暴。“五卅”慘案發生後,上饒的愛國人民在滬案交涉江西後援會的幫助下,成立了滬案交涉上饒後援會,並在全縣各界廣泛舉行抗議和聲援座談會的基礎上,於7月初,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街頭示威遊行。“打倒帝國主義”、“抵製英日仇貨”、“為顧正紅烈士報仇”等口號響徹雲霄。抗議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聲援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工人罷工、學生罷課的鬥爭。在罷課鬥爭中,回到上饒縣的青年學生徐明高、汪佑春等人也投入到江西民主革命鬥爭洪流中。1926年冬,他們在南昌由方誌敏同誌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省立第十中學(“五四”運動後信江中學改名)學生充滿愛國熱情,在縣滬案交涉後援會的領導下,積極參加了示威遊行活動。學校宣傳隊在城內各街道及公共場所,進行了流動演講和宣傳演出,然後組織了宣傳小分隊,分頭深入到上瀘、應家、鄭坊等鄉村進行宣傳演出,向農民講述了英帝國主義在南京慘殺我國工人顧正紅的殘暴行為。
縣後援會仇貨調查組,在全縣各百貨商店,普遍進行了一次英日仇貨登記,並在各運輸碼頭進行了檢查。商家和群眾經過宣傳教育後,對帝國主義的暴行,表示萬分憤慨。自動交出英日仇貨,並堅決表示以後不再販賣仇貨,和全國人民一道與帝國主義鬥爭到底。
上饒人民抵製仇貨,是聲援“五卅”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麵。通過這場包括抵製仇貨在內的整個聲援“五卅”運動鬥爭,對後來上饒革命力量的發展和壯大產生重大影響,為支援即將到來的北伐戰爭奠定了群眾基礎。
三、樟澗人民反饑餓的鬥爭
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上饒縣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壓迫的鬥爭。1926年,正值青黃不接時,多數農家已斷糧。怎樣度過饑荒?是窮苦農民曆年來很難熬過的時期。
樟澗村的窮苦農民,三五成群到望仙的祝獅村去買稻穀度饑荒。大地主汪日春,想盡辦法來剝削和壓迫窮人,掠奪錢財。一方麵,故意不賣稻穀,而是將稻穀加工成糙米出售,利潤高又可得現錢;另一方麵,又暗中勾結和唆使當地流氓,在路上設卡,以阻止米穀出境為由,沒收了糙米,這對缺糧的農民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財去糧空,消息傳來,樟澗村的人民驚恐萬狀,反抗的怒火在胸中燃燒。
貧士周銘三,主動走上反饑餓的鬥爭前列,一麵號召本村群眾必須趕快團結起來,用武裝鬥爭打擊地主惡霸;另一方麵,寫信給洲村、小東塢、薑村各地的學生,要他們發動本地群眾聲援,參加反饑餓鬥爭。農曆五月十一日早上,各地群眾700餘人,橫刀挑籮,齊集田阪。周銘三、周誌強二人發令出發,群眾隊伍浩浩蕩蕩衝進祝獅村,大地主汪日春、汪草包等,聞風而逃,憤怒的群眾打開地主大門,開倉量穀。這天人人滿載而歸,共挑稻穀六百餘擔,樟澗人民用武裝鬥爭戰勝了饑荒。
在樟澗人民反饑餓鬥爭中,一批接受過進步思想的青年,勇敢積極地組織參與了鬥爭,使反饑餓鬥爭取得了勝利。在鬥爭中,人民認識到,隻有團結起來,才有力量去反壓迫、反剝削,打倒地主、土豪劣紳和一切剝削者。
四、國民黨上饒縣黨部成立及改組
1926年10月,國共兩黨合作領導的北伐軍攻占了上饒城,軍閥孫傳芳部下謝文炳、劉誌陸棄城而逃。北伐軍前敵總指揮部,派政治幹部韓銓豐出任上饒縣臨時縣長,組織國民黨臨時縣黨部。這時,上饒政局非常混亂,地方各派紳士紛紛爭奪政權,大劣紳林中桂任上饒縣黨部組織員,開始籌備臨時縣黨部。
國民黨江西省黨部農民部部長方誌敏同誌,鑒於上饒環境複雜,缺乏革命基礎,於11月底,先後派出了國民黨左派分子龔竟誌、遊秀伯、楊大膺三人來上饒,改組國民黨上饒縣黨部,龔竟誌先到上饒,對國民黨上饒縣黨部進行了改組,委員中大土豪、大劣紳占優勢。以遊秀伯為首的改組後的國民黨上饒縣黨部,撤消了龔竟誌的右傾領導權,清除大劣紳林中桂出黨,改組後的黨部成員,大部分是小知識分子、中小學教員。改組後的國民黨上饒縣黨部,根據省黨部的指示,貫徹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提出了“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汙吏”、“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並建立了縣總工會,下設木匠、石匠、碼頭、縫紉等工會,縣農協會,婦女解放協會,商民協會等群眾組織籌備處。
國民黨上饒縣黨部,是以小資產階級和小知識分子組成,其中沒有中共黨員(當時上饒縣沒有中共黨員)參加,戰鬥力不強。縣黨部幾經改組後,1927年2月我黨就派黃道、邵式平、胡德蘭三位同誌前來上饒中學(原第十中學)工作。黃道、邵式平、胡德蘭三同誌來上饒後,非常關心上饒縣的革命工作。邵式平、胡德蘭兩同誌,親自到縣農協籌備處參觀指導工作。黃道同誌曾到縣黨部作過“剩餘價值論”的演講。並多次激勵縣黨部農民部部長鄧壁貴:“做革命工作不可膽小,我們要以赤色恐怖來打退白色恐怖,我們應該是犧牲奮鬥救中國”。
國民黨上饒縣黨部的成立和改組,由於經常得到黃道等同誌的指導和幫助,做過一些革命工作。縣黨部的成立,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結果,有力地推動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在上饒的形成和發展。
五、上饒中學的“黃金時代”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中國曆史上意義深遠的重大事件,從此在中國大地上升起了希望的曙光。經過“五四”運動洗禮的上饒中學(原省立第十中學)的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孔孟思想受到了衝擊,青年學生開始探尋新的思想支柱,新民主主義思想開始在上饒傳播。上饒中學已成為贛東北第一個宣傳民主和現代文化的陣地。但因沒有黨組織和共產黨員作具體領導,人民民主革命力量不強。
1927年2月,黨為了在上饒建立革命據點,培養革命幹部,派黃道、邵式平、胡德蘭三同誌前來上饒中學工作。這時學校行政領導改為委員製,校委會委員長俞謨,委員方銘竹、蔣穆修、龍鬆泉等。他們都是傾向革命的進步分子。黃道同誌來校後,擔任高中部主任(當時學校分為高中、高師、初中、農村師範、小學五部),邵式平同誌擔任高師部主任,胡德蘭同誌在小學部工作。學校行政工作在黃、邵、胡三同誌的幫助下,一切按照黨的方針路線辦,學校充滿著革命朝氣。1927年2月至4月這段時間,便是上饒中學校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黃金時代。
這段時間在學校進行了一係列的革命活動,主要有:
(一)利用紀念周集會,向學生講述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揭露帝國主義、地主官僚、新老軍閥的罪惡,並公開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
(二)組織和健全學生會,加強學生會的領導,積極鼓勵並支持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宣傳革命道理,提高群眾認識。
(三)建立社會科學研究會,由黃道同誌親自領導,吸收了進步學生黃賢度、連炳鬆等四十餘人參加。發給有關農民運動方麵的小冊子,加強馬列主義宣傳,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培養革命力量。
(四)在教學中,大力提倡新文化,灌輸革命新思潮,鼓勵學生閱讀新書報,寫白話文。
(五)團結進步教師,爭取中間力量,向他們宣傳革命道理,暗示“要革命快到左邊來”。
兩個多月中,上饒中學的革命活動有了很大的進展。全校師生在黃道及其他進步教師的教育和影響下,普遍地受到馬克思主義教育,並充分地發揚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舊學派的封建殘餘勢力全部被壓倒。但由於時間短,黨的組織建設工作尚未來得及開展。4月初,黃道、邵式平、胡德蘭三同誌,因上級工作需要,調往南昌。
4月中旬,國民黨右派分子李烈鈞,逃竄到上饒。上饒的革命因此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處於非常艱難的境地,鬥爭由公開轉入隱蔽,一批進步教師和學生遭到追捕,相繼離開了學校,上饒中學的黃金時代,暫告結束。
上饒中學的黃金時代,表麵看來雖結束,但黃道、邵式平等同誌播下的革命火種,深深地紮根在進步師生的心中,鼓舞和激勵進步師生投入到工農民主革命運動中去。
第三節 李烈鈞在上饒另立“江西省臨時省政府”
1927年,南昌人民在中共江西區委的領導下,在南昌舉行了“四二”暴動,反AB團鬥爭,活捉了一批AB團分子,鬥爭取得了勝利。由AB團把持三個月的省黨部宣告覆滅。4月3日,南昌各界群眾舉行慶祝反AB團勝利和向反革命示威大會,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右派勢力,南昌革命群眾運動又重新高漲起來。
李烈鈞,國民黨右派分子,3月已被國民黨中央免除江西省政府主席職務。4月中旬,李烈鈞在南昌人民慶祝反AB團鬥爭勝利的歡呼聲中,帶著一團隊伍,逃竄到上饒,依靠反動武裝勢力,占據上饒城。在上饒縣另立“江西省臨時省政府”,下設民政廳、財政廳。原上饒縣的反動縣長蔣芨任民政廳長,上饒劣紳徐薰任財政廳長。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全國政治形勢不斷惡化,上饒的政治形勢也逐漸向不利的方向轉化。臨時省政府在上饒成立後,國民黨上饒縣黨部亦為AB團分子把持。李烈鈞有恃無恐地進行了一係列的反革命活動。
(一)在廣信府所屬各縣任意委派縣長,巫啟瑞被委任上饒縣縣長,
(二)恣意派苛捐雜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三)派出大批反革命分子,到處搜捕和緝拿反AB團的進步人士和國民黨左派。縣黨部的遊秀伯、鄧壁貴、楊大膺等人被通緝,被迫逃到外地,工會、農會、青年、婦女團體組織停止了活動。
(四)暴力鎮壓農民運動。
李烈鈞臨時省政府的猖狂活動,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起來的上饒縣黨部被迫解散。上饒麵臨白色恐怖,連續發生反革命分子勾結當地土豪劣紳殺害進步人士和革命青年,武裝鎮壓農民運動,迫害農民運動骨幹和革命群眾。上饒縣民主革命運動轉入了低潮,由公開轉入地下,農民運動也轉入偏僻鄉村。
11月,南昌派尹隆舉率82團,前來攻打上饒,猖獗一時的反動的李烈鈞臨時省政府,曆時半年,在上饒宣告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