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寫商洛古風俗淳樸一則故事很震撼人心。
冬夜投宿巧遇新婚農家,與新夫婦同炕而眠。夜半生產隊開緊急會,男主人披衣下炕而去,臨出門將一根扁擔和一碗井水隔在新婦與客人之間,後半夜男人回家,看看扁擔與碗中水,看看客人,一句話不說,端起這碗冰冷井水請客人一飲而盡,作罷坦然寬衣繼續酣眠。
一碗冷泉水便證明一顆純潔之心,這是怎樣的一碗泉水?
古人雲一片冰心在玉壺亦莫過於此。
一碗冷泉水,竟然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賈作家並沒有道出其中淵源。南豐有一泓清泉,從宋代以來被視為“廉泉”,官吏們清廉與否,隻需喝上一碗冷泉水即刻便能得以驗證,唐宋八大家之中的曾鞏、蘇軾均作詩以記,且將冷泉水與道德標準關乎一體,真可謂天下奇觀。
冷泉成為道德的標尺,與虞舜文明道德教化思想一脈相承。
商洛古文明中所蘊藉的虞舜文化,原本是中原文明的真諦,卻在千裏之外的江西南豐延續下來,並鑄造出南豐人獨特的道德精神--清廉忠烈。
清吸旴源,南豐俯仰之間就能拾掇三皇五帝文明,著實令人驚訝,仿佛在清泉邊梳妝打扮的少女,撩開清波濯手浴臉時,卻發現一項鳳冠熠熠發光。
追本溯源,南豐與虞舜本質關聯,還應從南豐古舊名“嘉禾”說起。
虞舜,本姓姚,名重華,堯帝禪讓位於舜,舜固辭不受,清廉恭讓之風為世標榜。又民俗傳說,舜躬耕於田畝而嘉禾生,地產豐茂而百姓足,故虞舜為天降嘉禾的象征。南豐原名嘉禾,因所在土屯耆產嘉禾而得名,按虞舜天降嘉禾的說法,南豐即是虞舜特別青睞的地方,或是虞舜精神的堅守之地。
嘉禾,即現代人稱的野生稻。《說文解字》解釋道:“嘉榖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如此,南豐之名與虞舜文化關聯一體,便彰顯祥瑞天降之意,且名正言順了。正如唐代詩仙李白所雲:“後土化育兮四時行,修靈液養兮元氣覆。冬同雲兮春霡霂,膏澤洽兮殖嘉榖。”皇天後土化育,四時澤洽南豐,故而嘉禾豐茂,民富社安,且又彰顯虞舜德化精髓。
南豐縣本漢南城縣地,吳太平二年(257)始置,隋開皇九年(589)廢入南城。唐景雲二年(711)又置,先天二年廢入南城,開元七年,刺史盧元敏奏田地豐饒,川穀重深,時多剽掠,乃複置南豐縣。舊誌雲,太平二年初置縣曰豐,因徐州有豐縣,乃加南字以別之,又因其地常產嘉榖,故亦名嘉禾。如此看來,南豐之名取得,與虞舜、孫權、李白等曆史名人均沾上姻緣。
虞舜德化,上善若水,沁人肺腑如甘泉,於是舜泉之典便油然而生南豐。
最早發現舜泉在南豐的是曾鞏,他回歸故裏時作詩《舜泉》雲:
山麓舊耕迷故壟,井幹餘汲見飛泉。
清涵廣陌能成雨,冷浸平湖別有天。
南狩一時成往事,重華千古似當年。
更應此水無休歇,餘澤人間世世傳。
虞舜南狩山麓故壟,躬耕於南豐田畝,有飛瀑之泉,清涵廣陌能成甘霖餘澤人間,冷泉浸袤平湖別有洞天,故事的確優美動人。然而曾鞏筆下的舜泉在何處?其有山有湖,有阡陌舊壟,有冷泉飛瀑,就詩意而言有如桃花源高隱之地,南豐竟然有如此美妙境地,不妨聽下文分解。
再回到那碗冷泉水,就不難理解古商洛人舊俗的深厚內涵了。舜之德如凜冽之甘泉,為修靈液與養元氣之所,冬同雲兮春霡霂,凜冽而純澈,故冷泉為之表,一碗冷泉水喝下去,人便與虞舜之德同一,此何等之精神境界。
旴源南豐的冷泉所承載的舜文化遺韻,竟然揭示出千裏之外商洛文明深厚的內涵,這恐怕是中原文明所意想不到的。然而,讓南豐人驚詫不已的是,原本一泓普通冷泉,竟然是三皇五帝之虞舜文化遺跡,遍布四鄉的寮衕村寨之名,竟然蘊藏虞舜文明的信息,這的確讓南豐史書也大吃一驚,這便是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一不小心便成文物。
南豐的冷泉有三,一在舊甘露寺前。甘露寺在縣東南70裏,舊二十九都,即今湯尾溫泉之地,唐開元四年建,其址有溫泉,裏人以石砌為三池,冷池雖伏如冰,熱池雖臘亦沸,惟溫泉可濯濯者,隨意以和冷熱。一在城東迎旴門外三仙祠下,又稱為南豐十二景之丹井注冰。一在軍峰山麓曾氏舊居南軒附近。
且看南豐元以來的十二景之丹井注冰,為道家煉丹之古井。清鄉賢趙師賓詩雲:“九轉丹還晉玉清,甘泉湛澈自冷冷。仙翁鳧臼今猶在,踏踏歌中寫道情。”而同一景在明人譚浚筆下則更細致:“步出城關古道傍,太清宮外井泉香。河濱縹緲玄風久,函穀逶迤紫氣長。漫說斬蛟仙是許,真傳翔鶴令為楊。弦歌舊地堪垂老,鬢發何人不變蒼。”則可以看出,此丹井為紀念許真君斬蛟而立,在城關古道旁,原多有弦歌或踏歌的民俗表演唱,似乎與虞舜文化不沾邊。
按反演理論,舜泉即在甘露寺前,或軍山之麓,且生態環境與曾鞏筆下描繪吻合。
然而,民俗的演繹有如春天孩子臉,說變就變。一泓舜泉,幾十年後經過文人筆下雌黃,虞舜的道德精髓便又成為檢驗道德的手法,南豐鄉賢以此作為驗證官吏廉潔奉公的試金石,如同商洛舊俗印證人心法則般,於是又折回那碗冷泉水的本質意義,南豐先民亦將冷泉水作為道德檢驗的標尺,且名之為廉泉,曆史在此出現驚人的相似或重疊。
一泓清泉便成為道德之象征,成為檢驗廉政之活化劑,南豐先民的頗具風格內涵的創意,絲毫不遜於現代媒介。《易經》乾卦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君子之自強,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明明其德。無論儒家的仁,道家的德,釋家的善,首先強調的都是修身養性,如此,舜泉或曰廉泉,算得上真正的天下第一泉。
南豐鄉賢黃大受隱居故裏時亦作《廉泉》詩,承續曾鞏之餘緒。
黃大受,字德容,自號露香居士,石門人,南宋嘉定間以詩雄冠江西,秉姿簡重,言動舉止俱以禮義自持,嚐遣其子載從烏州李守約學朱子之學,後仕於鄞,著政聲。鄭清之曰,露香詩,讀之如行澗穀,秋空月曉,鬆竹簌簌有聲。
其作《廉泉》詩雲:
一泓落古寺,三赤開方池。懷山決瀆後,爍石流金時。
君看此廉泉,不增亦不虧。炯炯玉色透,燦燦金沙輝。
來臨古亭,石銚行相隨。呼童試春芽,活水烹新奇。
一咽利喉吻,再啜心神怡。泠然清風來,玉液通華池。
憶我心地初,與水同一幾。心泉本無事,何必希夷齊。
曰泉已強名,況複有是非。一笑付自然,貪廉吾不知。
蘇軾聽說南豐有一泓廉泉,特地跑到南豐看個究竟,且附詩一首《廉泉》雲:
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撓之。君看此廉泉,五色爛摩尼。
廉者謂我廉,我以此名為。有廉則有貪,有慧則有癡。
誰謂柳宗元,孰是吳隱之。漁父足豈潔,許由耳何淄。
紛然立名字,此水了不知。毀譽有時盡,不知無盡時。
朅來廉泉上,捋須看鬢眉。好在水中人,到處相娛嬉。
南豐廉泉詠懷之作,占居唐宋八大家曾、蘇兩大家之筆墨,豈不真正成為天下第一泉。然而,元以降的南豐人似乎不喜歡這種口頭傳承的非物質文化,或不願意談論虞舜德化或廉貪的話題,因此,廉泉與虞舜文化就此消失,再也沒有回到文人的筆墨中來,曆史真個是幻化無常。
但南豐人已將虞舜德化精神融化入骨髓之中,進而演化為南豐道德精神。
翻開南豐舊誌,撲麵而來的是就是這種虞舜道德精神。於仕子,則忠義廉恥;於村夫,則孝友淳良;於女子,則貞烈節義。“清廉忠烈”四個字,可以總綱起南豐傳承虞舜德化的精神。
最感動南豐曆史的文人,莫過於宋黃文晟多次讓賢的故事:
黃文晟,字世成,南雄史君铖次子,編修文昌弟也。幼侍編修往橫浦,謁張文忠公九成,奇之曰“必為偉器”。母宜人曾氏素目眚,公蔬食露香者五年,目忽明。事編修如事父。丞相趙忠憨公汝愚為大書“孝敬”二字,再薦不第,即棄舉子業,結廬石仙岩之東,榜曰:壺隱。益明經考古,史君官奏子,公遜其弟文昱。史君歿,遺澤當奏,公又遜仲弟文高。惟季子文曄無澤可及,則推己之田與之。遠近鹹高共行。陸文安公九淵誌其墓曰:雖絕意仕進,共於國之治,忽民之休戚,未嚐不關其心,故舊居職任事,每賴以有聞。江西之救荒,湖廣之彌盜,往往出其策。嘉定間,裏寓侍郎聶公子述在朝,為公請諡,會寧宗晏駕不果。
黃文晟孝義感動上蒼,使母親雙目複明,多次舉薦出仕而讓賢於弟兄,甚至一代大儒陸象山亦讚賞擊節。
謙讓之風,南豐曆史屢屢動情。
明代南豐有一鄉賢趙璽,年紀一大把終於考上了舉人,本該如範進中舉一樣欣喜若狂,沒想到他卻高風亮潔,將辛苦半輩子才得來的貢舉揖讓給鄉裏的青年秀才。明代狀元郎羅倫特地作詩讚《趙璽讓貢》曰:
老儒興揖讓,俗士正紛紜。東魯乘名教,南豐得此君。
淳風回太樸,清夢見華勳。翹首江上,軍峰秀不群。
趙璽讓貢,堪稱旴江第一人,其德與軍峰同秀江右。
將趙璽比作虞舜之清夢華勳,或絲毫不亞於虞舜之讓風。
虞舜德化精神,浸染南豐文人靈與肉。
翻閱南豐舊史,鄉裏孝義之風如鼎,明清以來的方誌家們多有贅述,眾多普通民眾的身影便如此大義凜然走進正史,成為渲染虞舜德化精神的典範:
元代的趙由儕,六歲失孤。母丘夫人賢,躬修葬事,教養二子。以成其家。儕既尊德樂道,弟價又勤生致養,能如儕之誌。夫人身安心和,享孝養者三十餘年而終。儕嚐作思親詩,虞學士集跋之曰:“集與儕有千載世外之交,信其內行淳備,故知其所以事親者,非止甘旨之奉、溫清之宜、宴間之樂而已。夫人讀書習禮,亦夫易以世人之學悅之也。”
趙由儕的孝義之德,似乎多為母丘夫人守貞作陪襯,隻是因為有了元大儒虞集之讚譽,而略顯份量。最能彰顯鄉裏民風孝義忠貞者,莫過於那些割肉剖心為父母療病、以身代父死、為母嚐糞尋醫方等感天動地的故事。
讀一讀明代鄉賢記錄孝義忠烈之事,字裏行間不免有些血色的殘忍:
吳駒,字彥驤,又以字行。初,孝子父朝宗以薦舉任海陽令,歸。宣德二年丁未,傭裏人,孫住給力其家。一日,孝子出外,裏胥彭文傑曰:“孫乙,吾甲也。”誘而縛這。朝宗覺,率諸子拒之門,毆文傑致死,法坐朝宗。孝子曰:“吾父老矣,吾弟幼且無後。”自詣理曰:“死文傑者,驤也,非吾父與弟也。”令憫而代之。孝子日侍父獄中,朝夕起居,猶荷校而立。父出獄,人曰孝哉。吳氏之子乎,或有感而泣下者。居二載,有詔讞獄行在所,孝子行至淮安,病卒,年六十一,時六年辛亥也。史官羅公倫曰:“世以孝聞者,或挖肉一臠,廬墓三載,往往精變天地,誠動鬼神,況身代死,若彥驤者乎,其與日月爭光也,宜矣。”
吳駒代父坐牢,以致病死獄中,這等孝義的確讓人感動。然而,石郵先祖吳朝宗身為退休的朝廷命官,率家族子弟毆打裏胥致死,難免給後世留下法紀不諳的口舌。石郵觀儺,儺如人生,在祭祀中或許遺存有一絲懺悔情愫。
劉腹,字克彰,因遺腹生,命名曰腹。感父早歿,以不逮事為恨,又痛母葉氏苦節孀居四十餘年,奉養逾恒情。母疾則嚐糞甜苦,歿則罄貲為殮,葬則臥廬墓傍,不肉食者三年,服闋,竟以孺慕哀痛成疾而卒,弘治十六年癸亥,教諭張公紡為之立傳。
趙希乾,字仲易,別號睡龍居士,河東人,父早喪,見父遺書,輒泫然不忍終篇,竟什襲藏之。年十七,值母病不愈,乃焚香祈天,願以身代,其詞曰:君有難,臣死之;父有難,子死之;夫有難,妻死之。且吾而母生,二弟二妹得全,遂自剖心,冀死其身以代母,忽風起重門,若有步履聲,心驚以手捫心,不可得。遂斷寸腸,裏創濯池,烹以進母,母病頓愈。時崇禎八年乙亥六月二十日夜也。天明始悶臥於床,逮晚創合,腸垂矢從胸臆間出,曆曆可見彀道。虛矣。聞援以腸斷而死,未聞以人以腸斷而生,殆千古未有之奇也。孝弟之至,通於神明,於茲益信,諸上台交相旌獎,學使者吳公炳曰:孝子文雖未悠然,至行若茲,吾必謂之學矣,遂以孝行準貢。
劉腹替母嚐糞甜苦,原本為中醫檢驗病理的一種方法,孝悌之意或可見,而母死後臥居廬墓旁服喪三年,且哀痛致身卒,孝義精誠固然可嘉,卻實不可取。趙希乾的故事則有些玄虛,割腸剖心為母冶愈病屙,爾後趙氏腸斷自合,且以孝行準貢,割腸剖心換得功名,這便是孝道的造化。孝義之心如此,已經血淋淋的不忍讀視。
也許是明代南豐鄉賢太過於執著,或者當時醫藥水平太差,故每每有割肉醫病事父母的記載,讓後世讀起來也未免有血色的殘忍感受。由此溯源南豐宿儒們孜孜不倦尋求道德自律精神的固執或原始衝動力,那是一種謙讓風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質自律力,超越任何語言的道德力。
然而,剖心或斷腸畢竟缺乏科學依據,偶爾醫治好父母之病,抑或更多為精神感動所致,所以從清代開始,這類割肉療父病的記錄僅存清康熙年間一則,記四十六都人黃上功,康熙十六年丁巳母魏氏病危,無醫可效,乃割左手一臠烹以進母,遂愈。文字簡約得多,亦少明人血腥氣息。清人記載鄉賢的孝義道德,且文化與藝術得多,如:
崔萬諧,字弼寰,十都西坪人,父月山樾歿,事庶母孝。及長,析箸以產讓兄,受敝廬數椽而已。兄商山東不歸,遺弱子稀女,為擇師擇媚,又嚐其負金,已而,兄於山東娶妻,生一子二女,貲皆罄盡,更以所受敝廬質金往遺,兄竟客死,數欲挈嫂與侄歸,嫂眷生女,不忍離,不得已,商賈其地,得以往來,每出金以濟之。及得疾彌留之際,潸然淚曰:吾父月山公,有從侄幼,亡於外,尋之,師為娶,且分以產,今吾嫂侄流落他鄉,兄親不歸先塋,吾愧先人多矣。兒其畢吾之誌,不然,吾目不瞑也。言訖,泣數行下而逝,子伯勝,字順甫,遵父遺命,竟挈從弟伯啟歸,為之授室,飲食共箸,期年,與百金俾商山東,奉父柩及母還家。諧妻吳氏,傷夫齋誌未遂,以夫所創產,命諸子與啟均分,父子夫婦,一門孝友,洵可型家範,世矣。
黃熙,字維輯,十三都人,汝榜子,世以孝稱,家甚貧,義不苟取。順治十五年戊戌進士,即給假告養,師事程山謝約齋先生,講濂洛之學,父年八十,久病,躬侍左右,衣不解帶,數載弗倦。父歿,哀慟鹹動路人,三年不入房帷,不飲酒食肉。乙卯之亂,奉母羅氏避居山砦,母卒,忽山居延燎,公撫棺大慟,呼天禱祈,火至不避,願以身同盡,忽眾廬皆焚,居中者獨無恙,人以為純孝所感。舅氏羅心堯無子,卒於館,世俗忌其入門,公曰:儀禮雲,賓死未將命,則既斂於棺,造於朝;左傳雲:“以戶造於門,是我寡君之命,委於草莽也。”古禮如此,況舅氏為吾母弟,豈忍從俗而不敬乎。迎入中庭,殮之其事親敬師處,友待人一以古禮,孺慕終身,未嚐一日忘也。母卒,後數年亦卒。
舜德化育,澤洽南豐。
南豐,名邑也(南豐令巴陵雷侯孟正語)。且南豐居江右上遊地,軍、旴水,炳靈毓秀,發於人文,後先輝映,相望於江,號稱名邑,匪誌弗稱(譚浚語)。有曾文定公之文章,曾文昭公之剛大,朱光祿之厚德,曾悟、黃樞之忠義,其他名賢碩士未易縷數,紀載其可謹乎(何喬新語)挹軍峰之蒼翠,臨旴流之清漪,豐文獻之邦,其獨無是乎!
旴江世多君子(傅拳四賢堂記)。君子之德以忠烈為尊。
茲錄有史以來南豐鄉賢一係列忠義誌士之德行規範,以配享舜帝之遺風。
(元嘉九年)庚寅,立江夏王義恭子朗為南豐縣王。
(宋順帝二年)十二月壬子,立故武昌太守劉琨為南豐縣王。
(南齊)伯玉,忠勤盡心,常衛左右,加前軍將軍。建元元年,封南豐縣,子四百戶,轉輔國將軍,武陵王。
(南齊)南豐伯赤斧,高帝從祖弟也。赤斧以和謹為高帝所知,高帝輔政為黃門侍郎,淮陵太守。
由於唐以前南豐史料缺失,僅存點滴史料記錄世子封南豐王的信息。宋元明清以來,南豐鄉賢之德屢屢見諸尺牘汗青,略舉幾例,作為虞舜澤洽之見證:
宋瞿元肅,四世同居,百五十餘口,父母均慈,子孫盡孝,兄弟友愛,婦女勤事,父歿,兄弟六人廬墓盡哀,有司聞於朝,旌表,召元肅入見,賜禦書。
元劉麟瑞,號如村,塤子。至治中,追維宋末仗義死事之士,討據遺逸,賦五十律,題曰昭忠詠。
明盧秉安,字文定,洪武間知東莞,歲侵,緩催科曰:上官罪,後期吾自當之,不忍迫吾民也。有訟於庭者,諭以理,鹹自悔,囹圄常空,居十九年,調東阿,士民流涕。
清湯來賀,字佐平,明崇禎進士,授揚州推官。太監王坤督鹽餉,道府行屬禮,來賀不為屈,杜門求罷。淮撫史可法器重之,考選刑科,改禮部主事,擢升廣東海道,清理各屬獄囚。減役服徑,抵州縣,圜扉審係,無辜者給照即釋。香山有老囚羅姓,來賀閱案,知為海賊羅亞福父,歎曰:“罪人不孥,況父乎?”縣令力爭,謂釋則累官,來賀曰:“而忍戀一官,而戕一命乎?”竟釋之。未幾,亞福感釋父恩,願領眾投誠,來賀用為巡海向導,卒收其力,在粵晉總製加兵部尚書,不就,歸,為遺民四十餘年。當事聘入廬山主鹿洞教,年八十二卒,學者稱惕庵先生。弟來賁讀書砥行,以孝友,稱“來賀有蚤我十年生願待為師傅”之語,晚膺貢選敎職,不就,號拙逸老人。來賀著有內省齋文集,鹿洞邇言居恒語錄,及廣陵東粵政事諸書。
雨過琴聲潤,風來翰墨香。
南豐澤披萬圖,又與曆任南豐縣令之馨德倡導淵藪相連。
曆史上的南豐多出清廉名令,且政績頗豐碩,深表舜德之教化。
(唐)獨孤汜,字至之,洛陽人,寶應初南豐令,為政簡靜,暇則以琴書自怡,聞長安失守,作詩寄所親,藹然忠義之氣,性孝友,其為文彰明善惡,長於論議,後知饒州。
(宋)王博文,字仲明,曹州人,鹹平間南豐令,為政平恕,嚐語子曰:平生決罪,至流刑,未嚐不陰,擇善水土處汝曹。
楊傑,字次公,無為人,少有名於時,舉進士,為南豐令,期年政事修,舉縣之射圃生芝草,人以為善政之應,郡守率僚屬賦詩美之。
(元)李忙古歹,字叔信,交河人,至元間,南豐縣初歸附,尋以寇毀,古歹建置如初,閩寇突至,百姓扶攜匿村落,凡七日,無一人從亂者。後討捕兵至,謂邑民多脅,民鹹謂必死,古歹挺身垂涕明百姓不叛,闔城獲免,民感而祀之。
聶從政,字伯逵,大德中南豐守,巡行境內,必自齎糧,清苦而能持。久夙興,晏罷修水利,盡地力,旱饑有備。
(明)衡嶽,汝寧人,宣德中以西安知府謫戍交址,尋薦授南豐知縣,清操介然,不以顛仆易節,存心製,行動以古循,良為法,興學校,課農桑,省刑罰,拒請托,官舍蕭條,種蔬自給,家人有慍色,嶽曰不猶愈於謫戍時乎,自後家人晏如,曆官數十年,操若冰玉,何文淵薦於朝,擢桂林知府。
陳勉,建德人,景泰中知南豐縣,招逃遺窮困,鋤豪猾扶良善,百廢具舉,政聲大著,未三載以憂去,民歌之曰:大尹陳,政事新,抑豪強,撫良民,男耕女織歌陽春。
(清)周弘祖,字儆凡,山陰人,知南豐縣,禮士愛民,立鄉收法,每裏各編字號,使不相混,民便之值,清丈辨晰無混,擒巨盜李泄置之法,民感其德。
吳景祉,字二來,興國州人,順治乙未進士,知南豐縣,不輕笞人,不茍自潤,或勸之,則曰視作秀才時何如?而尚求贏也。焚香告天,幽隱無怍,及罷官,貧不能裝子甫,生領解始歸裏,年八十餘卒。
王應魁,遼東錦州人,康熙十四年知南豐縣,時耿逆叛閩,所在山冦響應圍城,應魁帥家眾與鎮兵分城而守,鎮弁失守城圍,應魁自刎,事聞贈按察司,僉事予祭葬,蔭一子。
南豐先賢諸德,固且可彰表著世,世人每言及,多豪壯慷慨陳詞,美譽敬獻之情溢於言表,然於南豐女子之德,或諱莫如深,卻於慘烈之中更見真性。宋以來,南豐舊史幾乎津津樂道南豐女子殉節與貞烈之事,占據的比例越出名宦鄉賢之德,《江西通誌》列建昌列女,整個宋代僅存南豐,而元明清之烈女占七成以上,讓人飽含熱淚與心酸讚歎南豐女子之貞德,且恒定腦海中揮之不去一個個楚楚動人的美麗倩影與魂靈。哀南豐烈女生不逢時,卻又喜泣其遇諸公腐儒樂而道載之,亦僅選列各代典範存之。
(宋)謝泌妻侯氏,家貧事姑孝謹,盜至,侯因姑病,篤不能避,逼之不從,盜刃仆溝中。賊退,複蘇,見一篋,發之皆金珠,族婦以為己物,侯悉歸之,婦以其一謝之,不受,後泌亡,子幼,父母欲嫁之,侯曰:兒幸得歸隱居賢者之門,忍去而使謝氏無後乎?寧貧以養其子。按侯氏稱,泌為隱居賢者,泌之為人,當有可傳,惜無考。
(元)曾妻李氏,適南豐曾氏,夫死守節,治家勤儉。翁八十餘,養無違禮,至元壬午,葫蘆峒寇猝至,翁遇害,李奔窖中,賊伺知之,擲服飾甘言引之出,李大罵曰汝賊也,豈從汝?吾翁已死,何以生為,以手束發,受刃而死。
(明)李紳妻戴氏,洪武初,收散卒,其兄李惇已死,部上其籍,罹於伍者,憾無所泄而貽禍於紳,係京獄,戴憤激赴京,擊登聞鼓訴冤,得釋。紳道死,戴扶櫬歸葬,保孤勵節,壽六十有九,有司為建貞節堂。
(清)傅璿妻湯氏,南豐人,年十九,璿歿,號慟願從死,母年老無子,愛女子特甚,以死持之,乃強從母命,不果,死事舅姑孝謹,撫二孤子成立,嘉定張犬受為之傳。
南豐女子,有貞有烈,一個個楚楚可憐身影如風飄散而去,固然詮釋南豐道德精神,卻讓南豐道德精髓增添許多血色與酸痛。不時,有一種感懷悄然縈繞心間:曆史竟然是這般從柔弱而剛烈南豐女子身上碾過,香消玉殞的慘淡卻化作文人筆墨的甘甜,豈不知天陰雨濕的日子裏,尚能聽到有一絲冤魂精魄時斷時續地在明清南豐誌中呻吟。
清吸旴源,既是延嗣虞舜德化,為千年清廉忠烈精髓的濃縮而感遇南豐。
清吸旴源,又是一種天籟之聲,時斷時續地呐喊,為抑鬱千年的南豐道德精神釋放能量。
矛盾亦在俯仰間。
跋
《天賦南豐》終於如期出版,從2008年3月確定編寫提綱,到現在已經一年多時間,編寫完一部關於南豐地方文化、近16萬字的著作,編寫人員付出了許多的艱辛和汗水,我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南豐建縣迄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相對於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言,曆史不算太長。然而,南豐的曆史進程始終與中華文明一脈相傳,千百年來,續寫著過往的滄桑與璀璨,也催生著今天的燦爛與輝煌。
以曆史的角度審視,南豐這部卷帙浩繁的史書有著許多精彩的看點,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有動作,充滿了戲劇性,也充滿了啟示和借鑒。
以人文角度審視,南豐厚積千年的文化,是中華文明支脈--臨川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清晰的發展脈絡,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琴台狩月,清吸旴源,一個個文明遺跡;軍山聳峙,橘海金波,一處處優美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品讀不盡。
以發展的角度審視,南豐大開放、大投入、大發展的戰略,有力地推進了工業主體化、城鎮人性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充滿魅力的南豐正越來越被世人關注和青睞。
“國史以載前記,家傳以申世模”(謝靈運《山居賦》)。時逢盛世,如何將這一份精彩大眾化,讓更多的人從中獲取知識和力量,我們編寫出版了這本忠實記錄南豐發展曆史、挖掘南豐千年文化的書,意在讓世人更為清晰地了解南豐,讓南豐更快地走向世界。
《天賦南豐》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通過簡練深厚的文字、豐富多彩的圖片,全麵、係統地描述和展現了南豐悠久的人文曆史、秀美的山水風光、豐厚的蜜橘和儺舞文化、純樸的風土人情和充滿魅力的當代形象。書本廣泛借鑒了當今先進的圖書出版形態,在立體化展現南豐的同時,也以全新的表達方式,引導讀者開始一次絢麗的閱讀之旅。
再次感謝所有關心、支持本書編寫和出版的人。
為了中華民族這一份共同精彩,麵對盛事,我們沒有理由不乘勢而上,把明天的南豐建設的更加美好。
值此圖書出版之際,欣然命筆,是為跋。
(祝宏根:中共南豐縣委副書記、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