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章 南豐禦窯 訪尋宋代秘色瓷作坊遺韻

  白舍,是“南豐禦窯”的代名詞。

  唐五代伊始兩宋時鼎盛至明代絕燒,白舍瓷窯,便成為南豐麵頰上永恒的一抹笑妍,六百多年來掛在嘴角邊似斷非斷似續非續,宛若吳越爭霸後退隱的西子每日晨起梳妝,以軍峰為窗,以旴水為鏡,雲鬢花黃理貼在醉人心夢的影青與乳白瓷色之旁。

  尋夢,是一種美麗的痛苦,每當晚霞掠過旴水,靜謐安詳地將最後一縷陽光撒播在白舍“百鋪街”與三十四座“禦窯”舊址上時,南豐人的心中就會痛楚地記憶起號稱宋元“江西五大名窯”之一的白舍官窯在元末衰微而漸行漸遠的身影,聳峙的軍峰也黯然隱退暮靄中,宛然在絳紅色的天邊劃上一個巨大的感歎號。

  從白舍窯出品的影青瓷、乳白瓷、青花瓷,或許還有鮮為人知的“秘色瓷”等,任意挑選一件碗碟瓶盞放在如今的瓷器古董市場上都可能引起行市的顫抖,甚至央視鑒寶欄目中,就有價值連城的南豐白舍窯瓷被誤認為是景德鎮官窯製品的特大新聞。其實也不足為怪,景德鎮的官窯在元以後才嶄露頭角,明代時才開始被確立官窯正統地位而聲名重播,而南豐白舍官窯鼎盛的曆史則可追溯至兩宋時期,數量最多時達99口官窯之多,且瓷土品質特優及技藝精湛,故民間有曰“先有南豐窯,後有景德鎮”。元代的蔣祈著《陶記略》稱:“謂與景德鎮競爭有此窯(白舍窯)。”看似抬舉白舍窯,殊不知將元代已開始衰微的白舍窯與此時正步入佳境的景德鎮窯相提並論,有如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比與一曲紅綃不知數的十五年少時光,衰老仍風韻猶存堪比豆蔻青春,究竟在抬高誰則不辨自明了。

  白舍窯遺留下來的瓷器,件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在拍賣行市上占居絕珍檔口。真的要感謝收藏家們搜羅遺存與精心嗬護,使今人的目光能有福緣飽覽和分享這些潔如玉青如翠的瓷中珍品。茲摘錄如下以飽眼福。

  白舍窯始於何朝何代,學術上仍有爭議。

  據南豐縣博物館等編著的《江西南豐白舍窯--饒家山窯址》一書及原館長花興如老先生介紹,論述白舍窯源流的相關資料如下:

  “元代南豐窯,在江西南豐縣。亦名玳瑁窯,土埴雖細,質則稍厚,器多青花,有如土定等色。”

  “元代民窯還有臨川、南豐等窯,燒造青瓷及花器,銷路也很廣。”

  1959-1960年作者對臨川白滸窯、南豐白舍窯進行了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白舍窯)窯址上散布的遺物多屬宋代遺存,故該窯的極盛時代應屬宋代。”

  “白舍窯產品)以往均列為景德鎮窯。”

  “故宮博物院派人作了調查,兩次調查判明南豐的燒瓷時間是在宋代。”

  由此可見,“白舍窯)是江西地區古代大窯場之一。”南豐白舍窯始燒於宋初或稍早,興盛於宋代中葉,衰於宋代晚期,元初終燒,主產白瓷和青白瓷。晚清有短暫的複興,僅曇花一現,所燒多青花瓷。

  將白舍窯始燒定為北宋初年或稍早,稍早即晚唐五代時期,那是越窯興盛的時期。

  白舍窯的調查與發掘山土的紀年瓷器共有兩件,由此可證明白舍窯在北宋中晚期燒瓷已相當成熟。

  一件是在百花莊堆積調查發現的陶車部件--軸碗,麵上刻有“元祐”年號,下一字隻有上半部分,細辨為“戊”字。

  另一件是在昌廈公路考古發掘項目中出土的喇叭形圈足器,足外壁刻劃有文字“崇寧元年五月十二”等。

  據相關專家調查考證,白舍窯舊址範圍,東起白舍鎮東側的碗窯下,西至官山司茅斜,北自碗頭山,南達旴江北岸百花莊,東西寬約2公裏,南北長約1公裏,如今可辨的大小窯遺址29座,窯體堆積完整的有18座,廣泛分布在瓦子山、封山窯、船底殿、賴家庵、陳家園、符家山、重陽觀、庵背等山包上,山崗上遍布瓷片及窯具,墊餅、墊圈、匣缽、炭渣等混合物。窯體的堆積有的高達5~6米,有的3~4米,窯體之間有些寬闊平坦的空地。根據調查和所收集的資料,白舍窯產品精致,繁盛時期當為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期。

  而新近的資料表明,南豐縣瓷土儲量在1億噸左右。經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地質部門化驗,幾項主要指標均達到生產中、高檔瓷器標準。儲存地主要在太和、傅坊、中和、太源、沙崗等鄉鎮村落。其中太和高嶺土礦儲量約40~50萬噸,另外還有黏土儲量約5000萬噸,耐火土儲量更是豐富。

  白舍窯為宋代江西境內規模最大的窯址之一,代表著江西製瓷業的最高水準,所燒器物以弧腹碗、高腳碗、折腰碗、托碗、葵口碟、葵口盞、鬥笠盞、高足杯、執壺、八棱壺、溫酒、硯台等,尚有精品雞頭、狗頭壺、茶托茶盞、瓷枕、獨腳爐、瓷塑製品、子母盒、人形水注、鳥食具並有少量大瓶大灌,裝飾紋飾有篦紋、雲氣紋、蓮紋、人物、卷草、菊花、牡丹、梅花、錦紋等,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影梅紋,有醬口刻花碗,為其他青白瓷窯所不見。

  宋時朝廷曾派官員到南豐窯督造部分細瓷,屬“置官監造瓷器”以“供上用”。出土瓷器被江西省博物館收藏與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北宋白舍窯瓷碗、葵口碟、梅花盞於1980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中國出土陶瓷展覽會”展出。

  白舍窯器物特征可概括為:胎色潔白,胎體較薄,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盤碗為主,還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等,壺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屬器物造型的遺風;裝飾以刻花居多,蓮瓣紋多見;剔刻月梅紋填醬色釉盤、醬色釉口刻花碗,為其他青白瓷窯所不見。白舍窯的胎質略顯粗疏,釉色偏白,多泛米白、月白、牙白之色;燒造方法主要采用漏鬥形或圓筒形單件仰燒法,也有墊圈疊燒法或芒口覆燒法;器形種類相對較少,碗類器多作斜弧壁,口部很少外撇,盞類器足要寬而且偏高些;器內多刻劃荷苞、菊朵、水波、雲氣紋,間以篦紋,器外壁常見三組式朵花纏枝刻劃紋,其中剔刻月梅紋填醬色釉盤、醬色釉口刻花碗等最為獨特。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縣民劉良幟痛惜南豐禦窯技藝的流失,集股銀三千兩在白舍興辦裕豐瓷器公司,並親自到景德鎮考察卷窯造碓諸法,仿景窯法,大有重整南豐禦窯瓷業雄風的壯誌。因白舍較景德鎮有良好之釉泥顏料石,故所產青花瓷質嫩過之,致使諸多專家誤認為景德鎮瓷品。

  清以後的白舍窯主要生產民用瓷,有碗、壺、瓶、盤、杯、碟、燈台等,以碗數量居多,器物均為平底或圈足,裝飾多蓮瓣紋。在白舍古窯址出土器物中,也有瓶、碗、壺、盤、杯、碟等,經鑒別為宋元時代的青白瓷,瓷胎薄、質地細潤;白瓷潔白堅滑、影青瓷釉色閃光耀目,具有玉器的色質特征。

  按南豐人的說法,“先有白舍鎮,後有南豐縣”。

  白舍的陶瓷業最早可推及三國東吳政權時代,可能還要更早些,因為在白舍周邊地區的考古發現如市山鄉包坊石仙觀遺址曾出土印有紋飾的陶器、陶片,經鑒定為西周、春秋時期的遺物,則白舍製瓷(陶)業可能上溯至先秦時代,其時在江西境內的瓷窯燒製的原始青瓷頗負盛名。

  白舍二字,字麵意思為“白色的舍屋”,《說文解字》曰:“舍,市居曰舍。按,客店也。周禮之廬也,路室也,候館也,皆是。”則“白舍”本義為“白色的驛站候館”,“舍”之義為地處贛閩粵要衝的驛站,故秦漢三國以來為官方候館;“白”之義有兩種解釋:一為貧寒之屋,如唐人詩雲“天寒白屋貧”,即簡陋之義。二為白色之屋,因此處製瓷日常燒白瓷與青白瓷為主,故房前屋後堆積如山的白瓷土或白瓷產品,給人“白瓷館舍”的印象,簡稱“白舍”。權衡兩者,後一種解釋似乎更符合地域特征與生活邏輯性。

  白舍舊窯址分布在該鎮西南的紅土山崗上,如今仍可見大小窯遺址34座,窯體堆積完整的有20座,有北宋朝的,也有元末時期的,廣泛分布在瓦子山、封山窯、船底殿、賴家庵、陳家園、符家山、重陽觀、庵背等山包上,綿延五華裏,山崗上遍布瓷片及窯具:墊餅、墊圈、匣缽、炭灰殘渣等混合物。窯龍的堆積有高達五、六米,但也有三、四米的不等,窯體之間,有些寬闊平坦的空地。瓦子山窯址左前方,分布為製瓷作坊。1960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白舍窯窯址範圍長達2公裏,窯址堆積達16處,地麵散落大量瓷片,所出瓷片為青白色,胎質潔白,釉潤澤,造型、釉色以及墊餅支燒的燒造方式,都與宋代景德鎮大體相似,不同之處主要是底部不呈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底部所呈的黃褐色,器皿口沿有一圈醬口。另外,在器物造型中,盤、碗、碟、爐等的形製與景德鎮相近,唯有壺類有瓜棱壺、八方形壺兩種略不同於景德鎮瓜棱壺,壺身通體呈瓜棱形,配以細長的壺流及曲柄,仍留有金屬器的遺風,壺腹部劃刻幾條弦紋裝飾;八方形壺,壺腹部有凸起的一道接痕,可以看出是分兩段成型之後粘連在一起的。

  比較一下江西境內的瓷窯產品,南豐窯的地位影響也不言而喻。

  景德鎮:據文獻記載始燒於唐武德年間,宋代燒製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繼續燒製,並創燒青花、釉裏紅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躍成為全國瓷器生產中心,明清兩代燒製青花、彩瓷及單色釉瓷,成就卓著,名聞暇耳。

  白舍窯:在今江西南豐縣白舍,起始於晚唐五代,燒瓷於宋元,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色潔白,胎體較薄,釉色白中泛青。(2)器物以盤碗為主,還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等,壺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屬器物造型的遺風。(3)裝飾以刻花居多,蓮瓣紋多見;還有剔刻月梅紋的。醬色釉口刻花碗,為其他青白瓷窯所不見。(4)造型、釉色與景德鎮青白瓷產品相似,區別是白舍窯器物底部墊餅支燒痕不呈黃褐色。

  南豐窯與景德鎮窯在宋代均燒青白瓷為主,而南豐作為官窯專門“供上用”則品質無庸置疑遠勝其他諸窯,顯然南豐禦窯的燒技直接繼承了洪州窯裝飾技藝風彩,深得唐代六大青瓷燒技功底傳承,而青瓷中的一種特殊秘方技術發展為“秘色瓷”--專供皇上和宮廷用的瓷器,這也是南豐古窯為官方監置專門生產“供上用”的瓷器的秘密技藝並獨具魅力。

  南豐禦窯的構造與布局同普通柴窯大體相似,有的因外形如獅子而民間通俗稱為“獅子窯”,有的形如長龍而稱為“龍窯”等。

  南豐禦窯燒瓷行業內部的勞動組織,也是以窯爐為單位進行組合的。每一座窯的勞動組織中,通常配有把樁師傅1人、做重工1人、打大槌工1人、收紗帽工1人(負責將零件放於部分空隙處焙燒)、攣匣工1人(負責做好點火前的 準備工作,同時參與上半夜燒窯)、紅半股工1人(裝窯時負責撐坯,同時參與下半夜燒窯。技術僅相當於最好的徒工,工資為一般工人的一半)、黑半股1人(黑半股即學徒,技術比紅半股還差)、小夥手1人(參與上半夜燒窯)、打雜工1人(參與下半夜燒窯)、下港2人、管事2人、管窯工4人、灰手1人(負責踩泥巴,堆槎柴,燒水、做飯)等。裝燒從窯爐後部裝起的,全窯共裝33排(俗稱“路”)匣柱,每排所裝的匣柱不等,全窯裝畢,即可開始燒窯。舊時南豐窯上各家管窯的掌櫃,每燒一窯瓷都要在窯門前擺供,敬一次“火神”與“窯神”。而且,每年有管窯的新頭兒給“火神”、“窯神”做生日,在廟前起大會,唱大戲,場麵熱鬧非凡。

  嚴格意義上說,白舍窯屬民辦性質的禦窯。

  但如果沒有高超的燒瓷技藝(絕技)或特殊的品質(瓷質),南豐民辦私窯豈能一步登天成為專供皇宮使用的禦窯?因此,兩宋時期的白舍窯成為官窯(實質為“官搭民燒”),必然與南豐置瓷工人技藝與瓷土品質純良等是分不開的。

  官窯,即由官方營建主持燒造的瓷器窯,所燒瓷器專供皇宮使用,隻求產品質量,不計成本,可以說官窯所燒造的瓷器代表當時瓷業的最高水平。據載,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設置官窯(史稱北宋官窯),這是最早的“官窯”。趙宋南遷後在都城臨安(今杭州)建修內司及郊壇下官窯。但是北宋官窯與南宋修內司官窯至今尚未發現,郊壇下官窯已被正式發掘。明清兩代在景德鎮設禦器廠,又稱禦窯廠,即官窯。清朝以後官窯不複存在。

  民辦性質的官窯,即“官搭民燒”的官窯,它原是民窯窯場,由於產品質量好,朝廷就派官員親自督燒,專供皇宮使用,不用即廢。如:汝窯(在今河南省寶豐清涼寺)、鈞窯(在今河南省禹縣)、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等,在官員督燒時期內所燒的瓷器供宮廷使用的稱官窯瓷器。還有越窯,在五代十國時期被吳越錢氏宮廷壟斷,部分生產具有官窯性質的瓷器。

  民窯瓷器與官窯瓷器有著本質的不同。在風格特征與審美情趣上表現出迥然差異,皇室所用的瓷器在造型、胎釉與紋飾要求胎細、釉麵均淨,造型規整,紋飾富麗堂皇,豪華高貴,珍禽異獸,名貴花卉,繪畫矯揉造作;民窯瓷器使用者的身份不同,包括貴族到貧民,有粗細不同,工匠作為下層的文化藝人,主要紮根生活在廣大的農村和市井民眾中,服務對象也是他們,他們創造出來的藝術反映他們周圍的生活情景。例如,遊魚、嬰戲、飛鳥、水鴨、歲寒三友、福壽老人、漁樵耕讀、仕女、荷蓮等等,內容豐富多彩且與現實生活密切相近,質樸無華。

  說起南豐禦窯生產專供兩宋皇宮使的瓷器,就自然聯係到“秘色瓷”。

  “秘色瓷”即唐以來皇宮專門使用的特製瓷器精品,臣子庶不可越僭使用,因製作技藝獨特而秘不可宣,一千多年來成為後世收藏家和鑒寶專家苦苦搜尋的目標。“秘色”一名最早見於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所謂“秘色”,據宋人解釋是: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控製了越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故名。宋人趙麟在《候鯖錄》中說:“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立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謂之秘色”。

  研究南豐禦窯製瓷技法的學者可以發現,白舍窯瓷最善長技法中就有六瓣葵口碗、葵口盞、八棱壺等傳統工藝,裝飾紋飾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影梅紋,有醬口刻花碗,為其他青白瓷窯所不見,即南豐官窯的特色;又白舍的乳白瓷號稱“瓷玉”即將瓷燒成玉色品狀,且文物遺存中有影青釉貼寶相花盤口雙係執壺物件等,即有貼各類花或金銀飾的能力,這些文物考古發現足以說明,晚唐五代以來的“秘色瓷”生產技藝,在白舍窯瓷品中均屬常見技法,充分的事實說明,兩宋時期的南豐禦窯完全具備生產“秘色瓷”的工藝技能。

  由此,“秘色瓷”作為青瓷中的精品,主要是技術上難度極高,除了釉料配方獨特之外,另一個訣竅便是窯爐火候的把握,使釉色青翠、勻淨,而且穩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即以單件匣燒的方式處理,隻是這種高難技術秘不示人,其在晚唐時期燒製成功,五代錢氏吳越國就把燒造秘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而南豐禦窯承續唐代六大青窯之一的洪州窯餘韻,在技術上駕馭青瓷火候的能力獨領風騷。五代之季南豐曾隸屬楊吳與南唐,或多或少承續了吳越國的餘韻,且宋以後吳越歸置一統,因此作為“官搭民燒”的白舍窯專供皇宮瓷器生產的工藝中,從邏輯性上推論,必定與“秘色瓷”技藝相關。而白舍窯普遍采用單件匣燒的方法進行燒製的技能,正是“秘色瓷”至關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供皇宮專用的“秘色瓷”同時,南豐禦窯還燒製一種專供皇室與貴族墓葬祭品瓷器。

  1975年在南豐出土的北宋政和八年(1117)隨葬同類素胎瓷俑,因底座墨書“伏聽”二字,故稱為“伏聽俑”。伏聽俑呈跪拜姿式,清俊的臉龐,隱含機警的神態。它寬十多厘米,手工捏塑而成。頭戴平頂蓮花冠,身著圓領寬袖袍,腰係革帶,足穿軟靴,雙腿跪伏,平撲於地,側首向左,似在側耳聆聽。瓷俑以黑釉細線勾眉眼,袍施藍釉,冠、領、帶、靴均施綠釉,服飾淳樸素雅,衣紋洗練簡潔,形態神情極具美感,展現了宋瓷人像雕塑的魅力。這種俯身跪伏、側首傾聽的墓俑,大多製於宋代,它有多種稱謂:跪拜俑、伏拜俑、匍匐俑、臥伏俑等等。北方時有出土,質為紅陶;南方也有發現,多係素瓷。

  在明代南城益王府的皇室家族墓葬中,亦存大量瓷器隨葬品。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先後在南城縣境發掘清理了益王係的端王、莊王、宣王和定王四座藩王墓,墓中除出土大批金、銀、玉、銅和冠服等飾品外,還出土了一批陶瓷器,除有6件龍泉青瓷外,其他均為青花瓷,僅完整成器的就有22件。據專家考證,四座益藩王墓中,以莊王朱厚燁墓出土青花瓷最多,其中4件龍鳳鸞鶴紋罐、2件龍獸紋罐、1件纏枝龍紋罐以及2件龍紋大盤底部都署有“大明嘉靖年製”楷書款,另有6件團龍花卉紋碗,底部署有“大明萬曆年製”款,從其胎質、釉色和青花色澤及其花紋圖案看,當是官窯器無疑。而益莊王墓出土的這批有紀年款的青花瓷,雖都是官窯器,但不論是萬曆款的還是嘉靖款的,都有可能是“官搭民燒”的產品,也就是民窯中的所謂“官古器”戶燒製的。元末時期,白舍窯陷入了瓷土資源嚴重匱缺的境地,許多窯戶停工停業,窯工多遠走景德鎮或其他地方謀生,白舍窯逐漸敗落,但明清時期的白舍窯仍有一些散戶窯址在繼續生產,故益王墓葬中如此大批“官搭民燒”的青花瓷器出品,其中是否有南豐窯老貨物件,有待於專家學者深入考證。

  縣誌載傳奇,頗似四川人擺龍門陣的餘韻,將南豐禦窯瓷文化中最感人的瓷枕故事衍繹得有板有眼,且聽道來。

  話說古時候,白舍鎮出產的瓷器是州裏有名,府裏有案,名聲好比高樓的鼓,響聲在外。瓷窯是當地一名叫甘百萬的財主家的,一座接一座象一條條火龍。奇怪得很,日間數窯橫來直去隻有九十九座,夜裏插香就是一百根一百座窯,人們都說,有一座是神窯哩。

  甘百萬刁鑽刻薄,食得腹皮圓圓滾滾,裝的盡是壞水。他敲榨窯工真缺德,想的辦法古離古怪,窯工個個都罵他是:冬瓜從腹裏爛也出--壞透了。有一天三更半夜,窯工們做了一日事,還要守窯看火,人累得歪歪倒,眼睛都睜不開。一時隻見楓山南邊一座窯頂上放豪光,照得半天雲裏都是燦亮燦亮,窯工瞌眼也醒了,丟下手上的事拔腳就跑。過去一看,哎呀,窯裏一隻瓷枕透明透亮,真是愛煞人!更古怪的是,你站在老遠一身都燒得會出汗的窯膛裏,這下卻是清清涼涼,隨你是哪個,隻要站在窯邊,一下子身上的汗水全幹了,人覺得清清爽爽,原來瓷枕是個寶貝,冬暖夏涼。

  甘百萬聽說出了瓷枕,三步並兩腳走,快活的眼睛眯成一條縫,見人就說:“這是我甘某積德行善,才有福享用這個寶貝。”甘百萬把瓷枕抬到家中,取名叫做“如意枕”,擺在祖宗靈牌下邊,兩邊貼上副對聯:“天降稀世珍寶如意枕;日進珠玉錢財福壽堂”。天天在瓷枕前用豬頭、全雞、白米飯敬神,也時時守著那瓷枕不離,快快活活過了一個多月。有一天,他靜下心來一想,覺得這件事名聲大,若是傳到京城,說不定還要擔個欺君瞞上的罪名。要獻上去嘛,寶貝連著心肝,實在舍不得。思來想去,甘百萬弄得昏頭顛腦,吃不下,睡不安,肥肥胖胖的人也變得老皮起皺。老婆看到他象關在籠裏的老鼠團團轉的樣子,就告訴他:當斷不斷,必受禍殃。這件事瞞得今朝,遮不過明朝,皇上遲早會曉得,到那時,敬酒不吃吃罰酒就劃不來。從前有“進寶狀元”,別人進貢能換到一個狀元,你不如盡早把如意枕送給皇上,好讓皇上高興高興,嚐你一個官職,回來光宗耀祖。

  甘百萬心窩裏一打轉,老婆哇得是理,隻不過到嘴的精肉要吐出來,總是舍不得。想想不過,還是舍錢埋叫化子!請了風水先生揀好日子,用人扛著瓷枕,披紅掛彩,一路吹吹打打送到京城。

  皇上見了那如意枕當真歡喜,隨即封了甘百萬一個蠻大的官。甘百萬失了寶,心裏難過,但好歹換到一頂烏紗帽在頭上。有得就有失嘛,難過幾天心裏也就慰貼了。

  何曉得天上來了禍,躲都躲不過。皇帝得了如意枕,一個不夠,要成雙配對,便把甘百萬傳上金殿,下旨叫他回去再燒一個“如意枕”來進貢,限時一個月。這下甘百萬當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打窟埋自己,明曉得這如意枕是神仙造的,人工做不出來,可皇帝大似天,沒法子,連個屁也不敢放。甘百萬隻好失魂落魄回到家中,聚攏所有的瓷工,限期半個月,要燒成一個冬暖夏涼的如意枕。到時燒不出來送官問罪。

  瓷工被逼得無法,夜裏在窩棚裏嘰嘰喳喳商議,個個氣得咬牙切齒,都說甘百萬黑了心,害人死。有個人主張,眼下還有三窯貨,燒完三窯,賣完當盤川,把窯全毀了,遠走高飛,到別處去謀生,拍灰走人。楓山窯叫做“封山窯”就是這個道理。

  說來也奇怪,楓山窯一封,如意枕也不如意了,一下冷,一下熱,後腦擱在枕上就象刀割一樣難過。再上貢一隻如意枕的期限又快到了,皇帝連甘百萬的一點音信都沒有,心中大怒,派人趕到南豐押著甘百萬進京,皇帝問他如意枕為何失靈,還有一個如意枕燒了沒有?甘百萬嚇得一身打抖,結結巴巴對答不出。旁邊一個丞相奏明皇上,說甘百萬不甘心再獻寶枕,上回獻寶是假,撈官是真,如今做到官就用邪法把寶枕毀壞了,真是罪該萬死!皇上隨口降旨把甘百萬拖下去活活打死。就這樣白舍窯從此也被毀了。

  傳說故事究竟有多少真實已不得而知。

  但白舍窯甘百萬的故事中,剝離神異與添油加醋的部分,仍有幾種本真事實值得研討:一是白舍窯99座,還有一座神窯不為人知曉,即是否在暗喻白舍的“秘色瓷”的“官搭民燒”窯,因為保秘的需要而不為普通窯工所知,而這座窯顯然與白舍楓山窯有關,說明楓山窯曾作為“官搭民燒”的禦窯的事實;二是瓷枕本為宋代民窯常見的物件,卻得天獨厚成為貢品,說明其鬼斧神工的技藝與火候掌管能力是白舍窯成為禦窯的根本原因;三是楓山窯的產品多“供上用”,即可視為“貢窯”,後衰敗的主要原因是技術窯工的出走;四是瓷枕最初為陪葬的冥器,則白舍官窯的產品前文所述的伏聽俑、生肖瓷等作為皇宮貴族的隨葬品而備受青睞。

  無獨有偶,“如意枕”在曆史上的確曾為皇宮貢品,清代乾隆皇帝很喜歡瓷枕,曾作如意瓷枕詩雲:

  過雨天青色,《八箋》早注明。

  睡醒總如意,流石漫相評。

  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

  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

  又雲:

  《遵生》稱未見,安臥此何來?

  大輅椎輪溯,春天明鏡開。

  薦床猶蟹爪,藉席是龍材。

  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

  堅貞成秘賞,苦窳漫嫌猜。

  越器龜蒙詠,方斯倍久哉。

  可見如意枕果有其本真之事,為乾隆皇帝把玩不已,且乾隆帝在詠如意枕中提及“過雨天青色”與“越器龜蒙詠”等詩句,分明是指“秘色瓷”。因此,南豐縣誌上載的“瓷枕”傳奇故事的內涵便十分豐富,也十分神秘,因為它在影射一個失傳千年之久的宋代“秘色瓷”如意枕的故事,南豐白舍窯的“秘色瓷”事實又有一佐證。

  如意枕燒製的秘訣在於火功,更在於窯工身懷絕技的手工藝。然而,兩宋以來的南豐窯工們的生活艱辛與貧困,與他們的貢獻不成比例,在諸多詩人吟詠裏,窯工們的生活描繪得有如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倍受淩辱與貧困。

  明清時有一做官的人經過某地禦窯參觀窯工製瓷過程後,感慨萬分地描寫所見所聞的光景道:

  江天漠漠生黑雲,百灶煙浮日光動。

  初看兩眼眩青紅,夜入孤舟夢龍鳳。

  文成璀錯羽毛活,勢健開張牙爪弄。

  畫彩新添寶石釉,異光欲走黃金汞;

  頗聞中使出三年,十斛缸成選難中。

  真的如賣炭翁般白發蒼蒼十指黑,而三年做成十斛缸卻鮮有選中者,這便是皇宮秘色瓷對品色的要求及窯工的艱辛寫照。

  陶瓷詩賦不僅有文人雅客,也有士大夫,上有皇帝的禦製詩,下有土俗民歌,體裁有五言七律,也有小令雜詠等等,從陶瓷的文化視覺上也突現出中國詩的國度。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韋處乞大邑瓷盤詩》中說:“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誇的是四川的白釉瓷。而陸龜蒙作的《秘色越器詩》,讚的是浙江越窯的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永流瀣,共稽中散鬥遺杯。”充滿著優雅宕蕩的情懷。越窯瓷在唐代是極享盛譽的。孟郊也有詩評讚,其中“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說荷葉形的茶碗造型奇特。施肩吾的《蜀茗詞》也說:“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均。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大詩人韓偓也說“蜀紙麝煤沾筆興,越甌犀液發茶香”。也難怪徐夤賦詩:“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施薄冰盛綠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漬。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表達了唐代“以青為尚”的審美觀。晚唐詩人皮日休說得更好:“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棗花似旋服,萍沫香沾齒。鬆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宋代有五大名窯,有官、哥、汝、定、均窯,北宋汝官窯有“汝窯十脈偏滋媚,高麗新窯皆相類。高廟在日煞值錢,今時押眼看價例。”由於宋代盛行鬥茶之風,各大窯場燒造的茶具以黑釉茶盞為主,宋代文人詠瓷詩也多與品茶鬥茶為題,如蘇東坡《送南廉謙師》詩:“道人曉出南屏山,未試點茶三味乎。勿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翁鵝兒酒。天台乳花世不見,玉川風應今安有。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標。”

  然而,更多的詩人將目光關注於陶瓷工人的生活與命運,南豐白舍窯工的悲慘生活除了借助傳奇故事宣泄之外,在宋以來現實主義詩歌民謠中也厚重地載了一筆。宋代大詩人梅堯臣《陶者》詩雲:“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描寫的是取土製瓷者的命運,大有“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感歎。宋代窯工謠諺唱道:“進入西南山,煙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進鬥金錢。”窯主與販瓷客商日進鬥金,但普通窯工藝匠卻是永遠與貧窮相伴,故舊時白舍窯工們廣泛流傳這樣一些民謠:“裝坯開了禁,鄉下得了信。丟掉田不作,漏夜趕上鎮。三吊二百錢,買根壓肩棍。”“坯房佬,坯房佬,搗泥做坯雙手攪。彎腰駝背受壓榨,死了不如一棵草。”“手持火把進坯房,照得一副好家當:左邊擺的匣缽桶,右邊搭的料板床。料板床上豬油絮,臭蟲虱蚤鬧嚷嚷。翻來覆去睡不好,苦苦熬掙到天亮。”“杉木料板七尺長,日裏托坯夜當床。一粒豆豉吃兩餐,一盆餿飯兩天糧”。“如今世道鬼天下,窯場牢房是一堂。把頭屋裏酒肉臭,可憐窯工餓斷腸。”“端起飯碗望窯煙,一顆豆豉兩口咽。”“窯煙衝上天,今年望明年。站在風波亭,燒窯真可憐。進窯來做事,天天擔風險。一腳窯場裏,一腳場外邊。誰知那一天,窯戶馬咬磚(指柴窯戶解雇燒窯工人)。歇手趕出窯,苦處對誰言。”學徒工的民謠更有堪:“你吃的什麽飯?我吃的梗頸紅。你吃的什麽菜?我吃的臭烘烘。你做的什麽事?我做酒令盅。師傅打你不?抓住兩頭打當中。”專門從事瓷器包裝的茭草工的歌謠唱道:“茭草工人淚汪汪,累死累活苦難當。冬天身披豬油絮,夏天赤膊到天光。頭發拖地無錢剃,鹽水當菜糠當糧。十有九個光棍漢,老死丟葬在山崗。”清人沈嘉徵十分了解陶瓷工人的悲慘命運,其長詩《窯民行》對窯民的悲慘處境表示出極大的同情,其雲:“陶業多活人,業不與時偶。富戶利生財,窮工身糊口。”他在詩中敘述自己看見一個“塵淹百節衣,風颺蓬飛首。形骸半已僵,麵目黎以垢”的流浪漢,詢問他何以至此地步,這人“淚枯氣咽吼”,“囁嚅約略言”道:“糲食充苦腸,不敢問薺韭。工賤乏嬴資,異鄉無親友。服役二十年,病老逢陽九”。年老體弱之後遭窯主棄置:“棄我青山陽,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覺,顯晦竟微茫。狼狽於此極,速願歸冥鄉。”清代鄭兼才寫窯工的艱辛與悲苦道:“百世無閑人,兩間無棄土。工習埏埴勞,疆臨供罌瓶。俯穿地軸深,中自辟岩戶。飛墜臨深淵,慣若遊洞府。大兒手鋤立,力鑿身佝僂。小兒負畚行,貌赤日亭午。初如金脫礦,地利恣所取。繼如金在熔,火氣遂騰鼓。”如此不辭勞苦地采挖瓷土,燒製瓷器為的是“上以當官租,下以養妻子”,“豈不知苦辛,竭蹶良有以”。南豐民謠中也有唱道:“窯主住進高樓房,窯工住進爛草房。窯主娶親百般挑,窯工冒錢無處找。窯主吃魚又吃肉,窯工糠菜加稀粥。窯主穿的綢和緞,窯工穿著爛衣裳。”

  沿著旴江訪尋宋皇秘色瓷技藝的官家作坊遺存,曆史漸行漸遠,從白舍鎮舊“百鋪街”原住民嘻笑幸福的打趣聲中,再也聽不出民謠那種悲苦的窯工歎息聲,這是曆史進程中的必然,也正是白舍窯工先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生活。

  日出日落,軍峰依舊挺拔峻峭,旴水迤邐仍然清澈如練,晚唐五代兩宋時期白舍禦窯的輝煌,太陽的光芒,亮堂堂地照在白舍這片人傑地靈的閩廣要衝之上。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