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佛道南豐 唐宋的回眸點燃皇家寺觀血脈嗣承

  佛說五百年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南豐成為佛道文化璀璨之地,唐宋皇家寺觀文化根植南豐,讓南豐回眸千年仍追思擦肩而過的造化。

  唐代有一箴語雲“求官去長安,求佛來南豐。”南豐是南禪五宗七派的興盛之地,這裏是唐代新建寺廟最多的縣境,江西僅唐代所建寺廟即達875所,居全國之首,江西建有10所以上寺廟的有27個縣,其中南豐縣竟建有71所居全省之首。禪宗五宗七派中,大多直接或間接造訪南豐,且多與唐宋皇家王孫貴胄血脈相連。

  求佛到南豐,等於遊曆禪宗五宗七派,因此,求佛到南豐最靈應。求佛到南豐,等於遊曆唐宗宋祖的皇家寺院,因此,求佛到南豐最正統。

  最早雲遊至南豐的是如石大師其名諱永發已很少有人記得,但他在唐武德二年(619)創建的南豐第一所寺院永安寺院(後改為壽昌寺)至今仍香火興旺,成為南豐拜佛的首選。

  這個座落在縣城西隅魁星坊直鍾巷的古寺,供奉著一尊巨大佛像,號稱“江右第一臥佛”,成為古寺的象征。古寺初建時山門麵水(今上水關口)方丈背山(今廓背園),規模甚大,備受皇恩寵賜,曆代高僧輩出,如曾獲宋仁宗禦賜黃綾大袍與厚禮的圓覺禪師和受到宋哲宗召見、賜予真如法號的真如禪師等高僧,因此,它成為唐宋皇家寺院佑庇黎民的象征,寺名永安,即為此意。然古寺於宋紹定年間遭寇毀,鹹淳中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歸並西林寺,正德六年(1512)寇毀,嘉靖二年(1523)再造,清初改名永安山壽昌古寺。雖曆經多次損毀,古寺仍屹立西關,正如寺門楹聯所道:寶塔啟神僧古剎青燈曆唐宋元明而並永;梵宮鄰道宇宏開淨土越東西南北以長安。而宋人題壁詩則頗有禪機,其雲:“塵埃終日享無窮,不得探真問遠公;莫訝殷勤題粉壁,重來應見碧紗籠。”慧遠公禪定已久,永安乃壽昌,詩心雅韻碧紗籠罩,求真問佛享無窮,詩意與玄哲竟如此歸一,於無心處增添古寺諸多妙悟法力。

  永安禪院最初為五宗七派的哪一派別,關乎南豐最早佛教文化傳承與起源問題,的確值得認真考證一番,可惜現已找不到如石大師的法門傳承體係史料記載,隻能借鑒旁證材料推測了。

  與南豐永安禪院同建於唐武德二年的江西興國大聖寺,初名萬年寺,亦建在縣衙門旁,舊有飛來殿、石佛、銅鍾等古跡,類同南豐永安禪院,可見永安與萬年之名,均與唐初縣治政教合一的思想相關,即祈禱江山社稷的平安永固之意,也有保一方平安之圖。又唐初尊崇佛法,其興佛教多借以安慰亡靈,則永安禪院之名,如西晉武帝司馬炎追封其母為永安太皇後,而改漢之永樂寺為永安寺,可推測永安之名蘊涵追封與安慰亡靈的主題意義,如此,則永安禪寺屬淨土宗的流派。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彭乘作《重修大中永安禪院記》有雲:“成都郡有宗西竺教者,曰徳元,真性圓明,幼齡解悟,精練行業,能濟眾縁,勤至一心,逮越四紀,鹹平辛醜歳,得今永安禪院居之。”則可知永安禪院有源於西竺教者的淵藪。而先仕南唐後歸北宋的徐鉉撰《撫州永安禪院記》載曰:“撫州郡署之左,裏而近有禪院焉,幹符中署曰寶國,天佑中改名永安,方誌失傳,莫知肇興之始,高人遞處,鹹為燕坐之場,夫經像之所居,必馨之所薦,必將據郡國之形勝,襲川原之氣。”則印證永安禪院建於州縣署治旁,具有保地方平安的佛法意義。因此,從佛法意義上講,南豐永安禪院和各地永安禪院等實為靖忠護國祭壇。

  以淨土宗作州縣治域靖忠護國寺院,既是護國安民的策略,也是南豐先賢寓佛法靖忠義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良謀,南豐地產嘉禾而物阜年豐,且居七閩南越之要衝,曆來為兵家窺睨之地,而匪寇多擾侵攘掠,永安禪院屢遭寇毀亦為佐證。舊史載永安禪院俗稱彌陀院、頭陀寺,則知永安禪院最早供奉的是彌陀。淨土宗開創者善導大師曾雲:“師當唐初,各宗盛行,提倡淨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則似乎有勸誡賊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後世稱讚善導大師偈雲:“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稱讚善導大師為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這也多少解開了南豐至今仍有山寨名曰頭陀尖源流之謎,其實為淨土宗教化的遺韻。

  往生淨土的故事,至今仍在南豐廣為傳布。

  唐朝有一個名叫比丘法藏的僧人,慈悲濟人,精進修持佛法,於隋開皇十三年,買賣衣缽、佛像等物掙了一批錢,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僧房二十餘間,青磚硫璃瓦修建的宏偉大雄寶殿,一丈六尺高的觀音像栩栩如生,倍及莊嚴,並且書寫了八百卷的佛經。唐武德二年,他身患重病,昏迷了一個月,夢中曾見一身穿紫色衣服的金剛神手持一卷經,對他說:“你一生中建造寺院的功德很大,但買賣衣缽等造下嚴重的罪業,由於善惡摻雜,死後將墮入惡趣。若能發願書寫我手上這部《金剛經》,罪業就能消滅,病也會痊愈。”於是法藏發願抄寫此經,因為病情嚴重,便交代弟子說:“將衣缽賣掉,書寫一百遍《金剛經》,施送一切僧俗讀誦。”說完去世了。來到冥府,閻羅法王在高高的寶座上麵嚴肅地問道:“師父,你一生作過哪些功德?”法藏比丘坦然地說:“建造塔寺,書寫一百遍《金剛經》,送給一切僧俗讀誦。”閻羅法王合掌說:“法師所作功德很大。”便命鬼卒拿取功德薄親自查找,記錄的功德與法藏比丘所說一致。閻羅法王歡喜讚歎地說:“希望法師返陽後精進修持《金剛經》,並勸大眾讀誦。”法藏比丘複活之後,晝夜六時精進,廣泛弘揚此甚深經典,引導善男信女讀誦授持。法藏比丘九十九歲那年正月十五日,邀請很多淨戒僧人書寫《妙法蓮華經》、《金剛經》。一生中所為功德圓滿,離開人間之際身體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憑空打筋鬥。”此時空中彩虹縈繞,花雨紛紜香氣彌滿,阿彌陀佛燦燃而現接引法藏比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勸世尊佛與宣揚地藏法力,且能見解淨土宗的主旨,南豐西關地藏寺頗得真諦,香火鼎盛為一方之最,則實為永安禪院之衣缽傳承與弘揚。

  南豐在盛唐時創建的寺院很多,且按時間順序列如下。

  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9)的寺廟有多達二十九座,如:

  金仙寺:在縣北二都,唐開元(713-741)二年建。

  保國寺:北一都,二十裏,即兜山寺,唐開元二年建。

  崇法寺:西五十裏,五十二都,唐開元二年僧黃公建,火毀。萬曆年間僧宜旦重建。

  大圓寺:西南九十裏,四十四都,唐開元二年。

  瑞相寺:西南一百裏,四十六都,唐開元三年。

  清涼寺:在縣西北三都,去城二十五裏,唐開元二年建。舊誌在峰嶺耆,名紫雞姑,曹仙禪師飲溪水歎曰:此中必有香花之地,尋流而入葺廬居之今寺有饒禪師道場,禱雨輒應。

  正觀寺:在縣北四都,去縣四十裏。唐開元三年建。

  寶峰寺:十六都,東三十裏,唐開元三年諸禪師建。

  無垢寺:十五都,三十裏。唐開元四年建。

  甘露寺:縣東南七十裏,二十九都,唐開元四年建,其地有溫泉。

  慈雲寺:在縣西五都,去縣二十裏,舊名齊雲寺。唐開元四年建。宋乾德中築室,得白石觀音像,覆以銅鍾。治平元年賜今額。

  靈濟寺:西南一百裏,四十八都,唐開元四年建。

  興福寺:西九十裏,四十八都,唐開元四年建。

  東林寺:南七十裏,四十二都,唐開元六年建。

  淨梵寺:東十三都,三十裏,唐開元六年建。

  廣勝寺:南五十裏,三十八都,唐開元八年建。

  治平寺:南六十裏,四十一都,唐開元八年建。

  延福寺:南六十裏,四十都,唐開元八年建。

  幽真寺:西五十裏,五十一都,唐開元八年建。

  延福寺:南四十裏,五十四都,唐開元八年建。

  寶相寺:西五十裏,五十二都,唐開元十年建。

  永覺寺:東南六十裏,二十二都,唐開元十二年建。

  慈尊寺:南五十裏,三十八都,唐開元十三年建。

  西林寺:西七十裏,四十九都,唐開元十三年建。

  東林寺:縣東八都,唐開元十五年建。

  定光寺:縣東北九都,十裏,唐開元十五年建。

  延福寺:南十裏,三十六都,唐開元十五年建。

  資福寺:南六十裏,三十九都,唐開元十六年建。

  俱會寺:南七十裏,四十二都,唐開元十六年建。名俱會堂。洪武八年(1375)告聞改寺。

  以上29座寺院建於開元二年至十六年的15時間裏,即公元714-728年間,也就是開元盛世之時,值得深思的是,唐玄宗即位之初,紫微令姚崇上淘汰僧尼之奏,使一萬二千人還俗,且命百官禁建寺、鑄佛像、寫經典。是時又行度牒製,凡僧尼出家,必經有司考驗合格,乃給以憑,謂之度牒者。得度為僧尼,免其地稅徭役,此因當時貴戚富豪,往往借僧尼以避徭役。由是觀之,在佛教禁令如此嚴格的開元盛世,南豐的寺廟卻忽如一夜梨花開遍山鄉四野,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者南豐寺廟文化為中原皇家寺院文化的延嗣;二者南豐寺廟蘊藏唐代貴戚富豪的信息。如此,解開南豐先賢基因淵源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南豐寺院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入關注。

  唐代後期,即公元841-847的6年間,南豐的鄉鎮又建廟宇11座,而此時正是唐代佛教麵臨山雨欲來風滿樓時,唐武宗會昌年間破佛拆廟之際,南豐的偏遠山區卻成為佛祖的棲身安生之地,這些廟宇是:

  法興寺:縣北一都,唐元和十三年(818)建,即唐憲宗李純年號,公元818年。

  妙源寺:十四都,東六十裏,唐大和二年(828)建。

  常樂寺:在縣西北三都,去縣二十裏。唐大和三年建(829)建。正德間西林僧道林重並後锪釗重修。

  西林寺:在縣北門外二都,去城裏許。唐會昌年間(841-846)建,是為張聖者道場。在寺之右,所謂張破陂是也。竹樹森蕭,廟宇清密,近郭勝處,後正德間僧師綱重並殿塑佛像,左輪藏殿有記。

  興福寺:在縣西五都,去縣十五裏,唐會昌二年(842)建。

  興道寺:十八都,東四十裏,唐會昌二年(842)建。

  福林寺:二十都,東五十裏,唐會昌四年(844)建。

  寶林寺:東南七十裏,三十都,唐會昌二年(842)建。

  法林寺:東南七十裏,三十都,唐會昌二年(842)建。

  寶幢寺:西九十裏,五十都,唐會昌二年(842)建。

  慈相寺:西五十裏,五十一二都,唐會昌二年(842)建。

  崇覺寺:在縣東南七都,去縣十五裏,唐會昌二年建立(842)建,名禪師院。宋紹聖元年(1094)曾鞏在政,府援,故典奏請為功德院。以祠其先,得旨賜曰崇覺報慈禪院,崇寧間改壽寧,大觀年複今額。有蔡相京所書院額,甚偉,今僧徒屢易改禪為律矣,院傍嵐翠深密,多曾氏丘隴,殿宇猶存。

  金繩寺:在縣北門外二都,去城三裏,唐會昌四年(844)建,舊名精藍。宋治平賜今名。有明月橋、清風閣、鬆風軒。

  真修寺:東南四十裏,三十二都,唐大中元年(847)建。

  崇福寺:西七十裏,四十九都,唐大中六年(852)建。

  安仁寺:南三十裏,五十五都,唐鹹通二年(861)建。

  資福寺:在縣東門外,唐鹹通二年創(唐懿宗年號,公元861年),即潘禪師道場,南唐賜金書法華經七卷進,寺有翠光亭、靜觀軒,濱江為門,門前龍王廟,宋嘉定壬午水,廟圮,經與亭亦不存。元大德丁酉水,佛殿又圮。洪武二十四年歸並法興等三十寺以為業林。

  護國寺:縣西五都,三十裏,軍山下,潘禪師寓此。

  安禪寺:在縣西北三都,去縣三十裏,唐鹹通二年(861)建。嘉靖間舊僧罄產縣勝西林僧永锪住持,並殿置田,萬曆癸未德惠修。

  安禪寺:在縣西理坊,近江舊名禪丘,宋治平守賜今額,洪武十七年(1384)並金仙二十寺為業林,嘉靖癸亥毀。時邑方建,參將府遂遷,便民倉於寺基左,中建林公祠,後僅存址。萬曆乙亥佛像製新而基狹矣。

  崇真寺:在縣西門外,唐鹹通二年建(861),榜曰龍興寺,屢修輒圮,元庚辰榜溪山第一。明洪武八年(1375)重並。

  定心寺:縣東十一都,四十裏,唐鹹通三年(862)建。

  大通寺:縣十二都,五十裏,唐鹹通四年(863)建。

  普照寺:南七十裏,十三都,唐鹹通六年(865)建。

  正覺寺:南三十裏,三十七都,唐光化二年(900)建。

  覺源寺:十四都,唐天右二年(905)重建,舊名桃源。宋治平賜今名。孟太後經過此。

  香連寺:西五十裏,五十三都,唐天祐二年(905)建。

  法林寺:二十一都,東五十裏,唐天祐二年(905)建。

  福海寺:十六都,東三十裏,唐天祐四年(907)建。

  唐武宗會昌年間的破佛令行,天下佛廟幾乎盡毀,而南豐卻成為佛教的樂土。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豐,就寺廟創建的年號,可辨析出吳、南唐政權統治下仍然出現佛教興隆的局麵,其中楊吳時代建有七座,南唐時建有四座。

  萬安寺:東南五十裏,二十五都,偽吳順義二年(922)。

  大仁寺:在縣西隅魁星坊後街,舊名安仁,偽吳順義二年(922)創,宋治平間改今額。有道流伍之奇善飛升之術,裏善士謝安道嚐叩之曰:汝飛神謁帝名術,何徵以信?伍曰:居士好布施,家有金,請施,貧道以為質。謝欣然與之,道士線卦……字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寺吳啟至乾道門……主啟封,其中已書大仁寺某年火,謝施金塑神像。謝大驚,傾貲建。元末毀。嘉靖間僧師綸並刻諸品經讖普施寺庵,板藏慈雲後產罄,僧逃止存一殿。

  皈信寺:縣東北十都,三十裏,寺有曾文昭公墓,偽吳乾正[貞]元年(927)建。

  淨真寺:縣東十二都,五十裏,偽吳乾貞元年(927)建。

  澤心寺:縣十三都,東三十裏,偽吳乾貞元年(927)建。

  廣教寺:在縣西六都,偽吳乾貞二年(928)建。

  正因寺:十五都,三十裏,偽吳太和七年(936)建。

  寶坊寺:縣東北九都,十裏,南唐升元元年建(937)建。

  淨戒寺:東南四十裏,三十三都,南唐升元平元年(937)建。

  曾明寺:縣東北十都,三十裏,南唐保大四年(946)建。

  保福禪寺:在縣東門外,南唐保大八年(950),僧誌因立。宋治平年間賜額,西廡有經藏,盛神若靈,厥後寺毀,而藏猶存。寺雖重構,惟一堂一殿而已,非複舊觀寺,基比倚烏石崗,宋承趙公崇嶓大書“烏石山”三字表其門,元圮。國朝洪武初複建,洪武十七年(1384),南城僧宏果構大殿於故址,洪武二十四年(1391)歸並福惠等12寺,以為業林,複毀於炎。永樂癸己,廣教寺僧宋舉授僧會,慨然憫前業之已廢,於是傾衣缽,竭心力募緣,眾建大雄佛殿,增修講堂法席,成禪林一巨刹也。

  宋以後的南豐寺廟文化走向頂峰,以宋仁宗年間獲禦賜黃綾大袍與厚禮的圓覺禪師,和受到宋哲宗召見賜予真如法號的真如禪師等高僧為突出代表,成為具有皇家寺廟文化的法相,其寺廟有:

  不二寺:十六都,三十裏,宋開寶五年(972)建。

  天真寺:東南七十裏,二十六都,宋開寶五年(972)建。

  淨土寺:縣東北九都,十裏,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建,明成化壬寅(1482)壽昌僧師綬創殿贖田。

  三聖岩:西門內,傍岩結屋,宋崇寧間(1102-1106)建,元初裏人陳和豐曾並,更名三佛堂,元末廢,大明嘉靖間重建。萬曆重修。

  祥光寺:在縣南,隔江七都南台山之左,初覺圓禪師於南台建塔,名曰寶岩塔院,宋大觀元年(1107)啟建天寧聖節道場,有神光發現,事聞,明年賜名祥光,紹興二年(1132)改為禪寺,淳祐癸卯六月九日雷雨火,浮屠及寺遂廢,景定中即基立鎮安寨,久廢,惟塔存。元至元二年(1336)重修。

  妙覺寺:十九都,東五十裏,宋嘉定二年(1209)建。

  妙智寺:東六十裏,二十三都,宋嘉定四年僧月潭(1211)建。

  棲真寺:八都,十五裏。宋嘉定四年(1211)建。

  靈泉寺:西南五十裏,五十三都,宋嘉定四年(1211)建。

  壽昌寺:十七都,二十裏,宋嘉定五年(1212)建。

  福勝寺:在縣西門六都,去縣五裏,宋嘉定七年(1214)建,名曰菰藍。治平元年改今額。

  化成寺:南七十裏,四十三都,宋鹹淳二年(1266)建。

  護法寺:縣北集賢坊,成化間(1465-1487)寺入官,後建布政分司。

  淨嚴寺:東南二十裏,三十五都,宋寶祐間(1253-1258)建。

  靈峰寺:西南五十裏,五十三都,元至正間(1341-1368)建。

  福惠寺:在縣東隅,近城水關。

  廣慈寺:縣東隅中和坊。

  東禪寺:在桂華坊。

  護仁寺:在七都。

  法澤寺:九都。

  上坊寺:十二都。

  石井寺:十四都。

  長清寺:十二都。

  化成寺:十四都。

  寶岩寺:七都南台山。

  靈泉寺:十五都。(後三十餘寺名略)

  佛祖青睞南豐,唐宋王孫貴胄青睞南豐,宋孟太後鳳棲南豐覺源寺。佛佑南豐,雖然沒有四百八十寺之多,春和景明,若杜郎俊賞南豐,且需重作“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之章。

  寶塔沉香,風鈴翹簷,南台應相,天公或可期。

  南台寺,舊有南台寺顯靈光,後並曾布出任宰相的讖語。南台寺舊名祥光寺,初為覺圓禪師建塔名寶岩塔,故又名寶岩寺,亦有宋皇之賜額題祥光,南宋詩人戴複古作詩並序雲:

  南台寺長老,乃福州士人,陳其姓,語及光拙庵,遭際寺,乃石頭和尚道場。

  元龍湖海士,參得石頭禪。

  卓筆翻千偈,住山今十年。

  安心一丘壑,過眼幾雲煙。

  莫笑拙庵拙,聲名動九天。

  南台寺為石頭和尚道場的傳承,即南嶽石頭和尚。按禪宗的傳承衣缽:

  達摩-慧可-僧燦-道信--弘忍-神秀(北宗之祖)-普寂(傳到日本)

  慧安(老安禪[圓覺經疏],六祖輩)、慧能(六祖,南宗之祖)-南嶽懷讓(洪州南嶽)-馬祖道一(江西之宗)

  六祖慧能創南宗,其嗣法之懷讓,居洪州南嶽;行思,居吉州青原山;此外則有馬祖百丈(洪州大雄山)、石頭(南嶽)、曹山(撫州)等。然而,洪州南嶽在哪裏?按東南西北之方位推測,則石頭和尚承續南嶽懷讓禪道的道場,很有可能就在南豐境內寺院,而與六祖同輩的慧安所創的老安禪注圓覺經疏等,南豐境內諸多的安禪寺即是其衣缽傳承。

  唐開元時(713-741)佛教在南豐進入鼎盛期,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縣城地藏寺建成時止,縣境內先後建起大小寺院、庵堂178座,其中唐朝代興建的最多達71座,以縣城直鍾巷壽昌寺最為莊嚴和受朝廷重視。

  雖然不能夠一一辨識南豐境內所有寺院的衣缽派別何如,但同歸南宗禪道的根本是一致的。有一則簡單的辨識方法:曹洞宗以敲唱為用,即徒敲師唱法;密教最重儀式,且事多神。其實,對於信眾而言並不十分在乎派別宗係,在乎的是佛在心中的分量,佛佑信眾的啟迪,即修道成正果的層次。

  佛學禪道需妙悟,頓悟自心至最上乘即成佛,成如來佛,一般信眾能至第三層小乘就非常了不得,進入第四層大乘者便是得道高僧,高僧的境界說起來也簡單,即無我無法但有佛。唐宋以來南豐佛教禪師大多達到這種境界。史傳南豐佛教十大禪師均從閩而來,尚不清楚的是唐代中後期佛教徒紛至遝來南豐的根本原因。究竟是王孫貴族借寺院轉移田產,還是福建南少林等遭遇變故而隱逸周邊山林?至少,南豐保福開山禪師繼承南少林麵壁功力的事實證明,南少林至少在唐代已在南豐立足生根。

  傳說中,南豐十大佛教禪師的法力不可估量:

  謝禪師,名字逸,唐天祐間至自閩,實覺源化成二寺開山僧。初,居覺源,忽一日,以二缸相合坐化,遺言七日後開缸,其徒才四日即開,視,師複起,如化城,跏趺而逝。洞口有師藏骨之塔,石泉出其右,噴湧與澗水,左流溉田十餘頃。師嚐手植雙鬆於池上,誓曰:鬆枝拂水,當以法雨蘇旱。後一鬆已仆水中,一鬆猶存,寺有塑像,禱雨立應。

  王禪師,名省真,五代之季居聖容感通院,事聖容觀音甚崖,嚐謁偽唐臨川牧齊王(景逵),贈以詩。道還南豐,適禱雨未應,師曰:遺我豚酒,可得雨。眾如其請,遂飲酒食肉,浴橋下,俄,雨大至。院今屬廣昌。

  黃禪師,佚其名,唐末十僧自閩來,今覺源、東林、福林之出主,及塘源之大聖,隨所駐錫,皆有顯跡,而師獨塔於五十二都崇法寺之山巔。

  程、羅二禪師,佚其名,唐末偕黃禪師自閩來,得道於五十二都寶石岩,就蛻焉,鄉人塑骨祠之,崖中有二石,幾岩上有石鍾石鼓,前有石牛,俱逼真。

  潘禪師,名德齊,宣城人,祖父曆宦長安,唐季兵亂去鄉裏,師七歲出家,二十受具戒。楊行密僭淮南,改年順義,師至南豐,得白田裏之寶峰,建寺居焉,頃之邑民請住資福;偽唐保大六年戊申,撫州團練使查延輝牒補焚修,保大十一年癸醜,去資福,住持慧雲禪院,不出山三十餘年,形如槁木,飛走馴伏。偽齊王景逵帥撫州,嚐走,使者遺粟帛,至圖其像事之,請以慧雲為護國禪院,實李後主之五年,而宋乾德四年丙寅也,後二年示寂,葬院南五裏,朱侍郎(彥)銘其墓曰:軍山長老。師尤精地理之學,曾朱二家之墳,多所卜葬雲。

  樟木禪師,姓李氏,名實,字介福,淝水人。幼從其祖驃騎將軍(澈)遊宦,慶曆五年己酉,至三十七都禪嶺結庵修道。嚐詠月有雲:“月輪端似古人心,皎潔高深處處臨。縱在波濤圓缺定,照塵塵亦不能侵。”又有吳和尚、王行者俱來往山下。元豐三年庚申,有老嫗尋彘至嶺,忽見師坐一樟木,吳與王立其旁,螻蟻運土擁之及腰,熟視驚走,報其鄉鄰,皆往,則三人者不見矣。次日,乃在岩源之聖峰趺坐而化,蟻運如前裏人猶及見其麵,遂為立龕宇,塑肉像而祀之,後數十年,閩人竊舁去,不知所在,鄉民塑泥像祀之。

  圓覺禪師,逸其姓,初得業永安,後住持祥光,喜儒業。章邰公(得象)微時與師善,及當國,邀至京師,奏請賜紫衣方袍,又欲厚報之,師固辭,惟以監書藏經為請,公為置經一藏儒書一監送還。道淮泊舟,禮大聖僧伽塔,發願圖像。歸,率眾建造,既經營十餘年,塔成,下臨大江,上據南台,金碧璀璨,為江西冠。師滅後,元祐七年壬申,院遭回祿,藏經煨盡,惟塔存。淳祐三年癸卯,塔毀於電火。

  真如禪師,名慕哲,臨川人,姓聞人。母夢神授以寶鏡,覺而有娠,師生之夕,有異光照室。年十四,出家於南豐之永安,即今壽昌也。嗣圓覺禪師,不茹葷酒,敝衣糲食,以試經受度,久之歎曰:“是非究竟法數。”欲遊方,其師輒止之。師度,終不得請,乃遁去。其師遣人追之金,師笑曰:“宗門以乞食為事,安用金為?”卻之,趨洪州,從黃檗(南)禪師,又從上藍(真)禪師,真奇之曰:“有是子,吾宗不墜矣。”真從翠崖,複與之俱所至,皆為高第。嚐客廬山,選為化主,獲施金數十萬,過省其母,家貧食粥不繼,師終不私以一金遺母,於是祥林推伏,請住大愚龍王,皆不赴,後住長沙嶽麓。未幾,推請住大[氵為]山,戒行益高,平生身不衣帛,背不沾席者四十餘年,寒暑不懈,朝廷賜紫衣方袍,賜號真如。紹聖中,召見延和殿對禦,稱旨敕住智海禪寺。師之去大氵為也,其夕風振林木,鳥獸悲鳴,巨蛇猛獸出而當道,及居智海,未幾,卒。一日索筆作偈曰:“昨夜三更風雷忽作,雲散長空前溪月落。”趺坐而逝,火化於國門之東,煙焰所至,皆為五色舍利。薪盡火滅,目睛齒爪不壞,其徒即火所建塔,以藏舍利,而歸骨於大氵為山,文肅曾公布作塔銘。

  保福開山禪師,姓林氏名誌因,福州人,其母方娠,即不喜茹葷,既生,頂有奇相。少長為學精進,凡書一見,疾讀如素習,授室有期,忽棄去,徑趨衡山。又事南台,試所誦經得度,往依番陽正覺禪師,正覺示以少林麵壁因緣,師數陳所見,輒不契,又之薦福如棲賢。一夕,舉正覺頌慈明水出高源語,豁然有省,始自悔悼,遂還番陽,會保福革律為禪,請師住持,既又遷黃檗,又還保福。政和初,自為書別縣官,易衣淨發,安從而化。茶毘得舍利無數,齒堅而紺不壞。朱侍郎兄弟與師為方外交,各序其語錄傳世。

  由此也可大致了解唐宋時期的南豐佛教文化之一二,佛與道、儒等三者相互滲透,甚至清規戒律亦不如後世嚴格,人性化更強些。

  由此說到南豐的道教。

  南豐的佛教十大禪師的諸多功力其中呈現出道家的特色頗值得關注。祈雨、兌化、食葷等,與唐宋時皇家道觀鼎盛,特別是李唐王朝視老子為祖而崇道、宋徽宗以來極力標謗道教以求長生不老等追求,道教成為顯學,並點染著其它宗教。

  南豐境內的山水多浸染著仙風道韻。

  仙人石,在飛猿嶺下水岸,相傳春月神仙嚐來遊,人或見之,有石方廣三尺餘,上有腳指模,全其跡倍於常,俗呼為仙人足跡。

  軍山,又名南山,縣之望也,舊傳吳芮攻南粵,駐軍山下,其將梅鋗祭焉,禮成,有雲物如士騎麾甲之狀,今其上有三仙祠,王母池,其西趾有山茶洞,桃花源。山之西又有屏嶂山,宋蔡柟詩:遠岫回環碧四圍,一峰清絕萬峰低。

  蓮花峰,在南豐縣西北四十裏,狀如蓮花,上有雷公石。

  金華山,在南豐縣西南四十裏,夜有神光如金華色。

  壺公岩,在南豐縣紫霄觀後,有懸壺先生者,不知何許人,委蛻此岩,岩極高峻,人跡罕至,中有一榻,其木堅如沉香,又有石函丹灶在焉。

  石仙岩,在南豐縣西一十五裏,即冷真人委蛻之所,岩有漢張道陵十八世孫張洞宣塚。

  仙君嶺,在南豐縣揖仙門外,宋曾致堯讀書之地,一日忽有羽衣七人被發自外至,環坐室中故名。

  龍母墓,在南豐縣南八十裏。宋呂南公記,熙寧間,農夫遊賤妻劉浴於溪,遇黃犬,迫而有娠,產兩鯰魚,以大缸貯之,須臾雷電晦冥,魚失所在,後三日,劉亦死,葬溪東磯阜之上,數日雨,溪大漲,眾見兩魚循繞墓,所疑以為龍也。

  桃花洞,在南豐縣西南五十裏狂風障上,昔傳王郭二仙夤夜堆結未就,聞雞聲而罷去,至今疊石欲墮不墮。

  旗鼓山,在南豐縣西南三十裏,右如展旗,左如仆鼓,又西南二十裏為福善山,宋元豐間,吳禪師號樟木者於此坐化,其山高峻,與軍山對峙,山頂山腰皆有庵,產茶,味佳。又西南二十裏為石龍山,山如遊龍繚繞,數百丈。

  蕨岡山,在南豐縣西四十五裏,山產蕨,人多采之,又五裏為紫雲山,其上時見紫雲,又杜家尖山,上有翠雲峰,浮邱仙壇。

  華蓋山,一在南豐縣西八十裏,又名金蓋山,三十裏峰頂圓聳,如蓋,宋寶祐丁巳僧惟玠至此,以水飲病者,多愈。

  總攬道家對南豐景觀的影響,多為三仙祠王郭仙道,其中較為特殊的道家仙風,一為仙人石春月神仙,一為仙君嶺七羽客。最為神奇的傳聞也有二,一為金華山的夜有神光,一為龍母的故事。而華蓋山之僧以水飲病者多愈的故事,說明僧之醫道的高超,更說明南豐山間清泉的水質對人體多益。道家在南豐,多涉及仙、鬼、雷、電等神秘現象,難怪元末隱士劉塤跋道堂壁間詩雲:

  門前盡日走黃塵,夜叩山房寄此身。

  在太極先元有道,除神仙外少閑人。

  沙填方石千年夢,水繞南台幾度春。

  縱得桑田誰解守,海枯塵起更傷神。

  桑田誰解守?除卻神仙少閑人,豈凡夫俗子能領悟得到的。

  道教南豐,故事很神奇,也很玄妙深邃。

  相傳西漢初年有一個名叫王探的人,雲遊至南豐時,在軍峰山結觀而居,道行高深,經常行善廣濟百姓而得民眾愛戴。後從趙姓師尊學得黃庭內景之法以及及澤瀉丸方,並遇九天玄女,學得變幻之術。又從早年的司馬師傅處學得神化無方之術,本領頓時倍增,一會將身體散化為雲,一會變幻為霧,或立地成聳立的高山,或化為平川等。

  還有一則組合的故事。一個名叫王傳的道士,長年服用黃連,壽高140歲,精氣神卻如40歲壯年人。又主簿花王興罷官歸隱軍山,九載,見山下洞穴有千歲金蟾,又見山頂瓊花葉若白檀,旋即瓊花吐豔,金蟾跳躍,雲車來迎,白日升天。後人相傳為主簿花。再一村民王玄芝,夜遇一道士,因隨之出家,行在旴江水底,月光中不見泥沙,水隨步自開,見路旁有一物如龍,又像蛇,長有十丈許,王玄芝覺得有些怕,道士告訴他說,這是水母,能看見它的人都會長生不老。

  南豐鄉賢隱士劉塤,是個記載道教鬼神故事的高手,但他筆下的道教神奇故事,不是一味地追求神異,多借道教風尚作為村民道德教育的精神力量。他記錄平生所見的三件神怪之事:

  神怪之事,吾素不信,但即今數事,乃吾目擊,而身親者,殊未有以自解。

  南豐石仙觀之前,有巨樟一株,世傳宋延平辛醜歲,有方士冷道者在彼修煉。一日叱木使開,則木腹中虛,因入其中,坐化而逝,未久生合,裏人相傳以為神。後治平丙午,令公胡若者不信,斧而驗之,則見道者兀然而坐,儼然如生,欲後來取信,傳以塑繪焉。自是曆二百年木不複合,予親見所斧木,竅長盈尺,闊數寸,中虛而枝葉茂,冷道者兀坐猶故也,心竊怪之。越寶祐癸醜,寒食後一日,大風拔木,木雖仆,而冷道者猶兀坐木根之上,屹無所傷,屋而覆之,至今猶存。此不可解者一也。

  豐之軍山,險峻倚天,號江南絕頂,上有石室,祠浮丘王郭三真君,曰三仙。禱祀者歸焉,時見雲霧滃欎,中有光如日暈,大如車輪,鄉人稱曰圓光。光中見三仙冠服貌,像隱隱可辨,其飛行翕忽,或升或沈,頃刻不見。此不可解者二也。

  鹹淳癸酉歲,餘家旴城中,聞南豐母舅家為鬼所侮,每當昏時有聲,歘然於屋前後,或欞或庖,湢環繞而鳴,老幼皆縮頸滅燭,噤不敢聲,達旦乃已,明日複然,如是者逾半年。已而妗氏病且死,予聞訃往吊,將就寢,忽聞鬼聲去臥榻三五尺,去地僅二尺,且行且鳴,予叱之不止,已而其聲或遠或近,予亦困且睡矣。禮畢,餘遄反旴城,後乃聞其聲漸息,而舅家亦遷別居。越三載,北兵薄旴城下,予奉親還南豐,無所於居,因假舅氏舊館寓焉,則昔之鬼聲無聞矣,每獨坐至夜分,亦汔寂然。未幾,此屋遭兵毀蕩盡,然當時何其怪也。此不可解者三也。

  神鬼有無,當必有知者,今紀目擊身親者如此。

  劉氏雖雲不信鬼神,但言語間卻非常神明化,以親身曆言鬼神之事,焉有不信之理,但劉氏記錄鬼神卻另有原因,劉氏善假鬼神教化道德,則中旁他所不可及也。如他的《隱居通議》中所記載的雷擊神靈故事,在南豐道教文化中頗具典型性。

  故事之一:

  吾州梓源李規可,圓孫有子因事微忤規可,明日,規可出州訴之。行至廣沙坪,眾勸以反,乃拜天訴子。扺家,以原詞置灶中焚之。未幾,其子入州,行至父所拜處,迅雷一聲殛死,衣裳破裂如絲。是日也,餘在郡庠堂,竊怪霹靂非常,已乃聞霹死其子,身有至元鈔兩張,雷火不焚,朱墨煥然。秋麓叔父鏜嚐言:京源曾氏有婢,常棄擿米穀於糞壤,往往不加愛惜,或勸止,不從。一日婢正撤米穀,忽雷火焚,婢自頂至踵炮其半體,餘半體無所傷,幸不死,蓋亦憐其愚而警之。

  故事之二:

  羅濟翁公讓,言其鄉中有職役人二,其一純實,其一凶狡,純實者因某事聚少米,其凶狡者緣怒,悉以米棄溝瀆中,狼籍滿地,純實者勸之不從。一日,二人同行,暴風急雨忽至,雷電隨之,漸覺晦暝,二人者將避之。而無其所,遙望前途有社林焉,擬造樹下避雨。既至,則見社林中有數人,若吏卒,或衣緋青,或黃帕首,急禽凶狡者,捽之。俄有一人若功曹然,張幃幙及榜掛之,命左右扶純實者去,且令勿損其身,俄迅霆一聲,俱無所見,惟見凶狡者橫屍在地,此人惟頭發被焚,病啞三日,而後能言所遇如此。

  上述兩事,劉氏借雷電報應之事,假以勸人行善與孝敬雙親以及珍惜穀米糧食,實在用心良苦,其筆下的鬼神成了正義與道德的化身。但以下一則道教鬼神故事,則或多或少有獵奇之心,作為元明之際主修南豐舊史的大儒隱者劉塤,崇道重禮卻借以鬼神之事,實在令人費解。

  大儒陸象山先生常言:“此心若正,無不是福,此心若邪,無不是禍。”

  真是一語道破真諦,劉氏以傳雲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將道教鬼神文化與儒教之禮樂相提並論,並同作為教化民眾的工具,可見道教文化在他心中的位置,南豐重巫鬼的人文環境隻不過是借鑒的手段而已。鄉賢大儒隱者劉塤,道教詮釋儒教禮儀,是正是非?恐怕一時也難以說得清楚。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劉氏所道者並非南豐道教文化的本源。南豐道教與佛教一樣,有著皇家貴族的淵源,有著唐宋以來千年的文化底蘊。

  南豐的道觀大多起源於唐代。始建於唐代的道觀有:

  靈都宮:東南隅中和坊,唐武德中,有群鶴翔集宮,所仰人神之,祠焉,祈禱輒應。舊名貞元觀。至宋改名靈都宮。洪武二十五年歸並清修行一十三觀為業林。後改為便民倉。

  清修觀:縣北門外有許吳二仙丹井,初名仙君觀。唐太中初改名福壽。宋嘉祐六年下元日基,露降殿前鬆上,因名甘露鬆,治平元年賜名清修觀。元符三年五月丁卯,有鶴百餘翔舞觀所,至暮而去,是冬觀毀。元元貞大德間漸修複。明正德辛未寇毀。宋代詩人作甘露鬆詩:綠暈苔花石策壇,蕭森鬆露滴人寒;步虛何處迎仙仗,信佛雲間建紫鸞。

  長安觀:縣東北集賢坊。東嶽祠之右。唐開元十八年建。舊在十七都,地名白田。宋紹興間建於今所。

  妙靈觀:在縣東北九都,五裏,神龜崗,王待郎墓側。唐開元中道士王宏逸開基。洪武二十七年(1394)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命南城法士張?募緣重修。

  石仙觀:縣五都,南唐升平元年,漢天師十八代孫張洞宣開山於此。麵南石岩高聳,殿宇半依岩構,岩石有白點布列,如北鬥,俗傳岩上殘屋數櫞,人不可到,為洞宣煉丹之所。岩左有冷真人祠。前有古樟數圍仆於地,世傳冷真人蛻骨其中,觀所山環木幽,景致奇絕,南豐一佳境也。

  靈祥觀:八都。南唐保大二年。

  靈濟觀:八都,南唐升元元年。

  棲真觀:三十四都,南唐升元元年名真遊,宋治平間(1064-1067)改今名。

  長生觀:三十四都,南唐升元元年。

  洞陽觀:四十一都,唐開元二年。

  紫霄觀:四十四都,唐開元間建,名妙仙。宋治平改今名。宋代詩人有雲:長恨桃花太漂泊,願隨流水到人間。

  丹陽觀:四十九都,甘坊伏虎岩下,舊傳甘仙師煉丹於岩中。

  洞真觀:二十八都,宋熙寧間建。

  上真院:南門隔溪登高山下,舊址在且東南靈都觀之東,名玉虛堂,宋嘉定中建。

  靈寶壇:五十四都,地名京源,元大德三年建。

  林泉道院:五十都,地名山麻,明洪武間建。

  崇道觀:二十三都,南唐升元元年。

  七星觀:二十都。

  崇仙觀:五十一都,軍山下十裏。舊老觀去山五裏。

  南豐道觀最早的靈都觀,在縣城東南隅的中和坊,為唐武德年間建。作為皇家道觀的象征,靈觀宮具有護國與祈雨佑民功能,故在此出家的道士都頗有來曆,如魏真人,為唐鄭公徵之裔,宋樞密岑文之侄,幼時即通經史,長於詩歌,未滿二十歲時曾對父親說:“人生變幻無常,不過是寄遇在天地之間的一會兒時間罷了,不如去求長生之道。”於是披褐躡履遍遊名山大川,至南豐靈都觀,開山住持,全神保精,風聞遠邇,南唐時召至寧都府紫極宮講《道德經》、《黃庭經》。後宋真宗詔求天下有道之士,被召入玉清昭應宮,多年後乞請歸至妙靈觀。91歲時,忽一日,他對徒弟說:“已奉上帝召為仙官了,明天就走。”等天明留頌偈道:“無量度人,皆由於身;去來無蹤跡,大塊一飛塵。”爾後仙化而逝,逝時童顏鶴發如生平,周身異香陣陣襲人,後葬在白石田虎潭。

  南豐道觀最負盛名者有兩處:一是石仙岩,一是紫霄觀。

  紫霄觀建於開元年間,最早來到南豐紫霄觀的道士屬於何種派係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元初列入茅山陶宰相係列,因為宋末元初的劉塤曾作《紫霄華陽岩三茅真君祠記》有載:

  仙道行世遠,遠邇有人焉。慕尚崇信之,弗懈即遠者,邇矣江左,有郡曰金陵,金陵屬邑有山,曰三茅,蓋茅仙兄弟成道之地,道書所謂華陽洞天者也。

  吾州僻左無知者,知亦憚遠無遊者。延祐甲寅歲,裏善士諶濟川檝慨慕元虛,始獨造焉。重湖航大江,一往複凡三千裏,受經籙於宗壇,分爐薰於靈瑣,嚴奉以歸,歸而謀卜地以祀,未獲也。其裏之紫霄觀側,古稱道人岩者,臨流絕險,歲久榛蕪,而地幽塵淸,堪駐仙馭。觀主張惟善啟之,濟川是之,乃鏟、乃芟、乃辟、乃镵,乘夷曠而祠三像於中構,別館而祀,鍾呂於後,蒼翠環合,風露蕭爽,鹹稽首曰:“茅仙遠在,是何其近也。濟川征予記。”……濟川之於道也專且勤,故履危涉險而無倦心,道遠費侈而無靳色,卒能使江左仙真之祀延逮鄉邦,使一方寡聞之民翕加禮敬,茅峰煙霞歘其在目,豈吾徒儒迂不化者能及是邪?是宜記。延祐四年歲在丁巳十有一月吉日記。

  按劉塤所記,紫霄觀在元初時早已荒榛,裏人諶濟川遠涉茅山經籙而再構道觀,時間為元仁宗延祐四年,即公元1317年。

  而明代鄉賢章潢撰《紫霄三岩源流》,則將道之源流又向前推至後漢的壺公先生。他記道:相傳垂壺先生仙蛻在紫霄觀的仙人岩,此岩在高聳的絕壁之上,凡人均不得而上,有一道士拜黃籙齋戒後,以峻梯登上岩頂,看見有一木榻,榻木堅硬如沈檀,旁邊有一石函貯著一把七星劍、一把木匙、一把五色鎖子骨,另一旁還有一小木船及桅杆,但不知垂壺先生姓氏名誰氏、是何代人。

  還有傳說更神奇者,說壺公先生修道為仙,觀前懸掛一葫蘆,白日在岩中修道,晚上則跳進葫蘆中休憩,變幻莫測,道行甚深。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壺公先生兌化後,這種以小木船及桅、七星劍等特色的道家法器,與龍虎山中的懸棺文化是一致的,因此,可視為同宗同源。

  另據章潢所記:

  南豐縣西南八十裏,有紫霄觀,相傳仙者壺公於此得道。壺公者,後漢費長房師事者也,宋嘉定五年來遊。紫霄所謂三岩者,蓋下岩、中岩皆幹戸,而上岩兌戶也。下岩在山半,屋三分一在岩中,屋顯石壁峻立,有竇橫袤尋丈許,中有仙床丹匣及蛻骨,或者壺公之遺耶。觀旁老鬆一株,大三抱,夭矯騰上如蒼龍拏雲,恐漢時物矣。從旁得路數百武,為中岩,橫袤不十尋,然益怪奇清遠,疑壺公得道處也。又從旁得路數百武,為上岩,則山之巔矣。山益高勢益,峻不可得棲止,及山之巔,肆望遠焉,則軍峰插天如玉筍出其右,旴江瀉漢如玉繩維其左,金嶂鷹石朋從友列如屏帟遮其前,而其後則山驅羊而隨之水,束帶而歸之,首不知來,尾不知去,遡遊二三裏許,兩崖皆峭壁,岩竇峙列,上頭露青天一線,下皆澄潭百丈,岩上仙館棋局曆曆可辨數,然四壁峻絕,梯凳綆梁無所於施,人跡不可登到,大江以南一勝處也。

  石仙岩在南豐縣西,即今車麽磨嶺水庫,岩有漢張道陵十八世孫張洞宣墓。而張洞宣為龍虎山道教的重量級人物,即漢天師道陵血脈延嗣,則可知石仙岩道教傳承的正宗。

  舊誌雲:

  張洞宣精通道術,始唐開元中軍山神發跡於石仙岩,既百餘載矣,南豐升元初,師自龍虎山來,欲得岩為觀,乃聚石作壇,神遂遜於旴水之陽,曰考步。師因開岩,方廣二十丈,星壇石室神剜鬼劃,宛然洞天也。岩下初苦飛石擲人,人跡莫至,師親筆篆符於石壁,飛石汔息,其符今存。師後委蛻,葬於山腹。

  其實,在張洞宣天師元初來之前,石仙岩已早負盛名。

  宋太宗時就有冷真人來石仙岩:

  冷真人者,逸其名,寄跡石仙岩中,罕與世接,惟王縣尉博文與之密。一日詣王別曰:“欲有所往歸。”即鑿開岩前樟木坐蛻其中,時鹹平四年辛醜歲也。王往視之,死矣,複作文祭焉。歲久,木複合。治平三年丙午,如縣胡公若,疑傳之者妄,斬木而視,貌如生,後被風日,漸枯寂,裏人加泥塑其像。寶祐元年癸醜寒食後一夕,大風雷雨,拔木仆地,翁像儼然不動,乃構亭祠之。寶祐中,宋參政陳公宗禮為文以記之,未錄。

  另一位在石仙岩得道者為王博文,舊誌載:

  生而神異,少長誌趣不凡,嚐夢至一所樓觀,森邃有巨蛇盤地,試噴其首,蛇奮起入霄漢,覺而白其父,父曰:“子當續仙宗也。”於是幅巾雲遊。將渡楊子江,行樹澤中,雨暝失路,若見燈前明者,至則一老嫗館之,落異書,因錄之,紙盡繼以木葉。天明,乃息大樹下。初無館舍,及渡江,遇異人,叩其姓名,答曰:“吾乃玉府大師也。”授以秘文,竟失所在,自是法術益驗,名聞江湖。

  徽宗遣道流,董衝元同本路監司守臣詔入殿,陳玄化無為之道,上大悅,授衝虛通妙先生,累加太素大夫,金門羽客……揚州大旱,詔求雨,巽水曰:“皇帝命我行,借黃河水三尺。風要拔木,雨要滂沱。”揚州境千裏沾足,奏得雨黃濁。師曰:上帝盡禁不住江河,黃河無禁,故可借爾。後乞還。一日將去,持法書劍印入軍峰石室,藏之。謂其徒曰:“已敕山神守護,待有道者遇之符化。”書其棺曰:“此身是假,鬆板非真牢籠,俗眼跳出紅塵。”書畢入臥棺內。葬神龜崗。

  真正與宋代皇家結緣的是杜法師。

  杜法師,名永期,字子安,得道於福壽觀。法師遊惟諤,行符咒術,道術流行,因從之,往石仙岩居焉。宋神宗建中太乙宮,選天下有道之士三十人,師與焉。對問合旨,敕住持中太乙宮,賜崇教師號,常召入禁中,行法罷,遣中使以高麗貢木臒樽,盛禦酒賜之,並授以器。四方聞名,爭求符篆,師厭之,乞歸舊山,累表奏懇,始得旨。遂買舟南下,王介甫、曾子固、蔡元輔皆嚐與之遊,各贈之詩。

  杜法師被宋神宗召入皇宮長達幾年之久,深得神宗青睞,神宗將從高麗進貢來的上等木樽賜予,且盛禦酒相贈,感情已超出平常者。而往來求符籙的王孫貴族又快要踏破門檻,後求歸隱回到南豐石仙岩,又成為求仕途者的一條終南捷徑。曾鞏歸鄉時常拜訪石仙岩,並作詩《訪石仙岩杜法師》雲:

  杜君袖銜丹砂書,一顧訶斥百怪除。

  聲如翻河落天衢,四方爭迎走高車。

  方瞳秀貌白發垂,買船東南尋舊居。

  石岩天開立精廬,四山波瀾勢爭趨。

  君琴一張酒一壺,笑談袞袞樂有餘。

  我今歸來尚踟躕,羨君決發真丈夫。

  後來身為宰相的曾布造訪石仙岩,杜法師已鶴駕西歸,曾經名喧一時的石仙觀平寂而閑。遙想杜法師與曾氏家族的恩情,曾布隻能憑岩吊思,但求與猿鶴為伍隨法師皈歸山林,在古木蒼翠的山岩縱情山水。其作詩中有雲“君恩何似雀銜環”句,雀銜環之典,為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弘農人楊寶,少時救了一隻黃雀,後有一黃衣童子送白環四枚相報,謂當使其子孫顯貴,位登三公。後因以“楊雀銜環”為報恩典實,謂感恩圖報。則可知杜法師在推薦曾布時,或曾布在王安石改革遭受挫折時,是給予很大幫助的,至少在神宗麵前說了許多好話。曾布詩因而較曾鞏多幾分感恩懷舊之真情,其雲:

  古木蒼苔翠雨顏,仙崖咫尺近鄉關。

  人隨天上玉棺去,雲掩洞中丹灶閑。

  祿養不容鳥反哺,君恩何似雀銜環。

  北山猿鶴真吾侶,盍卜幽棲謝往還。

  追溯南豐道教源流,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仙師,他的後人定居南豐,且成為白舍甘坊村等地的一代望族。

  甘仙師,名凝,晚唐人,世居浙之丹陽,少有奇操,舉進士不就,入三茅山,修真煉形,為方外之術,既乃挈家遊江南,卜宅軍峰下,開荒榛為良田,振貧恤孤,皇皇然以濟人為心,歲當旱,歎然,驅役風雷,其法以破竹為圜,畫地為壇,各置其方,令童男女轉之,隨所轉而雷聲發,已乃大雨,或久雨妨獲,則為丹書畫焚之,立霽。有疾者為篆符使服之,無不愈。其逝之日,雷風大作,師召家人來前曰:“後四十年,當有聖人出,天下複平,汝等無忘忠孝,必有大吾門者。”言畢,沐浴正衣冠而化,既而,裏人有遇之傍郡者,始知其屍解,至今土人崖祀之,水旱疾疫禱輒應。宋季曰(子則)曰晉曰開曰希聖,明代曰霖曰來,掇科第躋入仕,皆其後也。

  無論茅山道家的山中宰相,還是龍虎山張天師嫡傳符籙,南豐道教結緣王孫貴胄,特別是宋神宗朝杜法師被賜崇教師號,則將南豐道教推向頂峰。第四十三代天師明代張宇初相中南豐道教寶地,特率弟子造觀南豐,他是明代正一派道士,曆代天師中最博學者之一,有道門碩儒之稱,為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長子,於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嗣教,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敕受“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範大真人”,總領天下道教事。永樂八年(1410)羽化。其著作《峴泉集》中之《太極釋》、《先天圖論》、《河圖原》、《辨荀子》、《辨陰符經》諸篇成為道教經典。其作詩《南豐舟中》雲:“春寒啼鳥怯西風,小艇江波濕霧中;並坐短篷樽酒盡,一片煙雨到城東。”對南豐道教發展的欣慰之情躍然於紙上。

  道教南豐,至少在明初仍然為天師的正統嫡傳派係。

  除卻道觀,南豐的神廟也異常發達,幾乎涵蓋唐宋元明清以來相鄰縣市神廟的全部內容,以至於南豐儺神請神辭中所羅列者有長長的一大串名符,茲列以下,僅供參閱。

  軍山廟:在縣西之石背考步,元符三年建功立業……執政以神,能出雲雨、利民物豐,乞封勅賜廟額曰靈感,累加封為嘉惠順濟仁王。明洪武二年知縣程瑞重修,新於地址,每歲七月十五日,有司致祭,儀用豕一瞥一。

  東嶽廟:在縣東北集賢坊,神曰泰生天齊仁聖,寺宮數泓,修縻費巨,為江右祠廟之最。正德六年寇毀。悉幾為民居,存一小殿以祀。

  嘉濟廟:舊在朝天門,即今宜春門外之江濱,神殿石名固,發靈於贛城之江東,俗號江東大王,今廢改紫陽書院。

  五忠侯廟:在西理坊安禪寺右,俗名五倡廟。

  靈查廟:在西隅西裏坊,縣前上街,神未詳,所始為通天興福於惠之神,素著靈異,衙舍公署多其所棲,他如萬家巷濠頭鋪背等處,及鄉落林麓多有其祠,祈晴禱雨,神則不與而忽之者輒有微譴,故人多敬而祀之。

  英澤廟:在縣揖仙門外西林寺之傍,初有童子為神言曰:整形當廟,食於斯,為爾眾福。寺之僧肉齒和尚,一夕夢至大官府,望見一人冕者如古方伯,又二人戎服撫劍侍,僧整衣進,冕者曰:徜徉天地間,無不知也。樂茲山之秀,將寓吾靈而佑茲土,向童子所告吾意也。僧勤夠問之,應曰:吾朱森秀才是也,遭世不靖隱德於此,能庇斯人,今得命於帝,惟師識之。鄉人信僧言,為立廟祀,今將軍祠是也。

  將軍廟:一在總鋪,一在中巷壽昌寺左,一在北門外西林寺右。相傳發靈於金溪毛陶峰,所謂威靈顯化趙大將軍者,失其名,為縣吏,二死囚以候母,請許之,至期不來,乃禱於峰,誓用人祭,遂見白兔走入空墓,執二囚以歸,竟死於誓,諺雲:為賊者祀將軍,拘賊者祀將軍。然則非聰明正真之謂矣。況五牲六畜不相為用,而用人乎。

  鳴山九郎廟:在九都漁湍山上,神姓石氏,發靈於信州之自鳴山。

  蘇湖廟:在八都黃滿,弗詳所始,紹興間重修。

  漢帝廟:在六都考坑,邑西山隈水曲皆有之。水村劉公塤有賦。

  營神廟:在方家坪,神姓柳氏,世傳五代亂離,置營三十二都,三十四都之間,號猛虎寨,以保聚鄉裏,裏人祠之。

  神崗王廟:在縣八都小萊,每於三月三日迎神。明惠嘉應神岡王廟,一在八都小萊,每歲三月三日迎神賽會,澆大燭如桶,各姓爭列之次,正廟在宜黃之神崗。神姓柳,名毅。一在五十三都,狂風障下。

  惠應廟:在五都官塘飯羅峰下,神姓陽,泉州太守,發靈於邵武大乾墳,墓在焉。

  崔府君廟:在縣東門外接官亭之下,地名府君段,其神或曰後漢崔子王也。

  黃司空廟:在中和坊花心巷,神姓黃,諱法敷,字中昭,巴山人,即今崇仁縣也,梁侯景之亂,於鄉裏合徒眾。太守賀詡下江州,司空監郡事敬帝,太平元年割江西四郡置高州,以司空為剌史鎮巴山,後以功封平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昌民熊雲朗於金石害同文育,司空率南城人周迪共討之,位至侍中,陳文帝天嘉七年死,葬崇仁,以其有功於江西,故諸縣皆祀焉。

  威濟公廟:在白舍鎮之西,神姓康代,廟乃故民謝氏居也,冬夜宿火地爐有香,菌生火中如蓋,次夕夢一神人謂曰:予康太保,種菌於子之爐者,子若能為問,予當福汝,謝徙居立廟。

  朱宣王廟:在龍池鄉刊都大街大源山,姓朱名從立,唐禧宗時為雲麾將軍,唐末盜起,為保全其鄉裏,寇不敢犯。歐陽文忠作五代史書為賊帥朱[從立]。宋景德二年乙已立祠,元末廢。

  又,南豐祠堂祀奉列如下:

  南豐祠:在縣治南,隔江讀書岩,內祀曾文定公。

  林公祠:在安禪寺前堂一大間,有台有門及報德坊,均祀林公潤何障殊勳。

  節婦祠:在縣東城外新橋頭,內祀諸節婦烈女,各載本傳。

  旌陽祠:在縣隔江南台之巔,傍有仰高觀瀾二亭,嘉靖癸醜年建立。

  三應真君祠:在軍山絕頂,晉有一翁得道於浮丘山,王裒郭姒共師之,相與出山,約於江南絕頂會聚,未幾,二仙遇於孤荷橋,同往軍山尋師,不遇,歲會於華蓋山玉亭館,複同飛於至軍山居焉,宋熙寧樵人聞鍾音響於林表,乃尋絕磴而上,得香爐,視矣,識有曰華蓋仙壇,樵人神之,鑒石為殿,範讖為像,嚴奉之靈響其上,遠近處趨有登山而不敬者,輒有眾……僵仆時有光影環山嶽,大如車輪……真君者,儼然衣冠其中,其修孝於親者……有請分其靈歸,鄉之山峰而奉祀者,故金嶂靈峰東華諸山皆有三仙祠,即茲山分靈也。

  觀音祠:在處有之。如三聖岩,新橋上,滴水岩,冷水坑皆為像,祀之若有靈應。

  龍堂祠:在三都軍山之麓,唐開元溫士奇建,近行腳並庵然,窮山僻穀捕逃淵藪不可知矣。

  望夫祠:在三十七都,昔有一婦因夫外出不回,便至石上望而墜死,鄉人憐其節葬而祀之。

  伍子胥祠:在四十一都白舍鎮相公潭上,開元四年建,裏人立祠,居民歲為修葺。

  甘仙師祠:在縣西七十裏,四十九都,甘坊崇福寺之右,祠旁甘氏皆仙師之裔環居焉。

  如上所述,可列出南豐神廟與祠堂所祀的幾則特殊現象,一如上文所言的春月神,古詩有“有情人戲於春月”,則推測其為愛神之類;五倡廟原為五猖廟,與目連救母故事相關;英澤廟與朱森秀才故事相關;還有將軍廟,為賊與民共同祭祀,更有朱宣王廟祭朱從立,原本為農民起義領袖,被官府捕殺後竟然廣為供祭,恐怕在全國範圍也很難再找到相類同者;另有九郎廟、營神廟、蘇湖神廟等,所祭祀者亦奇特,已很難考究源流了。

  南豐佛道與神廟家祠等自唐初以來,即載譽滿郡,千年的文化底蘊薰染著南豐先民的鄉土記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