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江漢星鬥 南豐名人光耀唐宋八大家

  九百九十年前,一個生命在琴城老街誕生,誰也不曾想到這是一顆降臨在南豐的文學巨星,照亮唐宋曆史的天空。

  這顆巨星就是曾鞏,別號曾南豐。

  把這顆巨星扶持而上中天的是歐陽修,那個蒼顏白發頹然醉翁亭而名位宋代大家之首者。歐陽修當年不無自豪地誇讚自己的這個得意門生:“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王安石讚歎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蘇軾說:“醉翁(歐陽修)門下土,雜邏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朱熹“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嚐誦習”,且稱讚道:“人之為言,必當如此”。

  曾鞏之弟曾肇說他的文章“一落紙,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唯恐得之晚也”。

  然而,曾鞏文章“瞻裕雅重,自成一家”,並不為一般文學青年所能欣賞得了的。

  宋代神宗朝就有不知甚解之徒嘲貶曾鞏之為文“醇於儒”類乎經學,認為古板而之文采,似乎還頗有振振之辭,因為人們提及廬陵歐陽公,就能聯想起《醉翁亭記》與《秋聲賦》,說及王安石,就記誦起《遊褒禪山記》與《答司馬諫議書》,論及蘇軾,則陶然於《前赤壁賦》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而曾鞏的文章鮮有耳熟能詳者。

  其實不然。曾鞏文章亦多名篇,如《墨池記》、《禿禿記》、《道山亭記》等。

  曾鞏12歲能文,語已驚人。20歲後,因文才出眾,受到歐陽修的賞識。神宗朝認為“曾鞏史學見稱士類,宜典五朝史事”。曾鞏作為歐陽修的積極追隨者,比韓愈、歐陽修更著重於道,為文自然淳樸,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說理曲折盡意。議論文章寫得紆徐委備,與歐陽修的風格近似,代表作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宋史曾鞏傳》評論曾鞏的文章說:“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其詩歌現存詩400餘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樸,略似其文。元代劉塤認為曾鞏“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然”。就“唐宋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

  學術界的行家論“唐宋八大家”,說韓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岩怪壑”、歐陽修文章“如秋山平遠”、蘇軾文章“如長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斷岸千尺”、曾鞏文章“如波澤春漲”。曾鞏的學術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聲譽。

  南宋以降,盛譽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獨服膺曾鞏。呂祖謙編選《古文關鍵》時,隻取曾鞏,不取王安石,可見當時風尚。元末明初朱右編選《八先生文集》,開始將曾鞏與韓、柳、歐、王及三蘇並列。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作文都推尊曾鞏,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抄》,將曾鞏正式列為八大家之一,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姚鼐等將歐陽修、曾鞏的文章作為楷模,從學曾入手學歐文。這種風氣在從方苞到方東樹的幾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沒有多大改變。從宋到清,雖也有少數貶抑曾鞏的言論,但不是主流。

  麵對同時代的群小嘲諷與中傷,曾鞏習慣於沉默。

  但他的好友王安石看不下去,奮筆疾書力排眾議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吾語群兒莫豈傷,豈有曾了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他日猶為班與揚。”王安石象刀子一樣尖刻的讖言果真應驗了,九百多年前中傷曾鞏的群小們誰還記起?隻有曾鞏的文章如班固揚雄般名垂青史。

  南豐名人文化,於是在九百多年前就被曾鞏捧進唐宋八大家的榮耀殿堂。

  曾鞏,是南豐名人文化的坐標,是南豐名人文化的燈塔。

  慶曆三年(1043)範仲淹實行新政時,王安石特地到南豐看望曾鞏,並贈以《同學一首別子固》雲: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嚐相過也,口未嚐相語也,辭幣未嚐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王安石是個敢作敢為的政治家,是北宋前期社會改革浪潮中孕育出來的典型的改革家,他很自信、很執拗,從不隨人作計。王與曾還算得上是遠房親戚關係。

  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見曾鞏,並問他,“你與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這個人到底怎麽樣呢?”曾鞏不因為自己與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隨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觀直率地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和行為確實不在漢代著名文學家揚雄之下;不過,他為人過吝,終比不上揚雄。”宋神宗聽了這番話,感到很驚異,又問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為什麽這樣說他呢?據我所知,王安石為人輕視富貴,你怎麽說是‘吝’呢?”曾鞏回答說:“雖然我們是朋友,但朋友並不等於沒有毛病。王安石勇於作為,而‘吝’於改過。我所說的‘吝’乃是指他不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而改正自己的錯誤,並不是說他貪惜財富啊!”宋神宗聽後稱讚道:“此乃公允之論。”也更欽佩曾鞏為人正直,敢於批評。

  曾鞏為人耿直與公正可視一斑,實乃南豐名人品格與道德之楷模。

  曾鞏為官一任,造福四方,此為南豐名人文化之兼濟天下之典範。出任越州通判與齊州知府時,他重拳懲治地方權豪劣紳,采用保伍製嚴防盜賊,並發動民眾疏浚河道。任福州知府時,恩威並重整治盜賊殘餘確保一方安寧,並且采取一係列休養生息的舉措等。

  “人傑地靈有曾鞏,物華天寶產橘王。”

  幾乎所有的知名人士造訪南豐,都不約而同地用這兩句名言抒懷感興。

  數典南豐名人,群星燦爛,風華數代。

  宋代南豐有進士212名,元、明、清三代南豐有進士156人、舉人557人、武舉58人。《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南豐籍名人62名;《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收入南豐籍文學家27人。自宋至清,南豐人著書607種,4092卷,其中2部列入《永樂大典》、18人29種425卷列入《四庫全書》總目。值得稱道的是,南豐進士數占江西省1/25,全撫州市1/5;曾氏一門六進士同登科,祖孫六代有進士38名;“南豐七曾”彪炳史冊;曾鞏、曾惇、趙長卿為南豐十五詞人(江西詞派);宋鹹淳元年(1265)南豐趙姓子弟21人同榜進士,全國罕見。無論宋之副相陳宗禮,或是近現代數學家吳嘉善、江西革命先驅江西黨團創始人趙醒儂、方誌學大家吳宗慈等,南豐名人彪炳史冊。

  南豐名人文化,是曆史在這塊鍾靈毓秀土地上的豐厚沉澱。

  元大德四年李彝讚歎這片厚重的鄉土人文氣息道:“豐文獻之邦,其獨無是乎!”挹軍峰之蒼翠,臨旴流之清漪,南豐,的確是聲滿四海的名邑。有曾文定公之文章,曾文昭公之剛大,朱光祿之厚德,曾悟、黃樞之忠義,其他名賢碩儒未易縷數,記載其可謹乎?南豐居江右上遊地,軍、旴水,炳靈毓秀,發於人文,後先輝映,相望於江,名邑南豐受與無愧。

  不妨順摸著曆史長河做個探測。

  《三國演義》中東吳的政權被淡化,但孫氏政權幾代人固守江東天險,過的是天泰民安的富足生活。查閱江東吳政權中重要人士籍貫,如“六大元老”(程普、張昭、韓當、黃蓋、朱治、呂範)、“五大丞相”(孫邵、顧雍、陸遜、步鷺、濮陽興)、大將軍周瑜與呂蒙、十二名士如諸葛謹等、十二戰將如甘寧丁奉太史慈等等,卻僅僅隻有一位籍出江右之域。當時的南豐縣域是東吳政權新拓的糧食基地,縣治才剛剛肇始,多戌邊或屯墾移民,而鮮有名士記載。在今日的南豐境內,諸多村落的名稱仍保留著當年戌邊或屯墾的痕跡。如:寮,市山的新建村--管家寮;衕,桑田的曾家豐村--烏家衕;瑤,白舍--瑤陂;堡:琴城--朝先-爐下堡,太和--康都-石、犁咀等。

  唐以前的南豐,是一個缺乏本籍名士文化的原生態靜園。最好印象,是南豐成為諸侯分封王的最佳選擇。如:元嘉九年(432)庚寅,劉宋立江夏王義恭子朗為南豐縣王;晉恭帝的女兒在宋初時拜太子妃,元嘉元年(424)為南豐王太妃。

  南北朝時期的南豐,開始頻頻出現在曆史文獻中。

  有唐一代,因安史之亂而避難於江南的名望士族,紛紛選擇南豐作為棲息之地。

  如洛陽名門之後獨孤汜,寶應初年(762)南遷任南豐縣令,舉家遷居南豐。

  宋代是南豐名人繁花似錦的時期,曾氏家族獨占鼇頭,本土名人文化與客籍名人文化相得益彰。

  以曾鞏為代表的南豐曾氏,是郡邑之望族,江南之大家。

  據統計,從太平興國八年(982)至寶祐元年(1253)的271年中,曾氏祖孫登進士第者共55人,解試44人,薦辟19人,在朝為官過百人。曾致堯是北宋開國後南豐第一個進士及第者,而曾鞏則是曾氏家族中學養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位文化大師。

  曾氏祖本是山東人,為孔門弟子曾參之後裔,八世祖曾略為撫州節度使,子孫散居臨川、南城。曾祖曾洪立,本為南城籍,唐乾符二年(875)為南豐縣令,始家居南豐,卒後葬南豐,是為南豐曾氏祖。曽致堯,曾鞏的祖父,南唐李璟統治江南時,撫州府薦舉他為進士第一,沒被接受。到宋太平興國八年(982)時,憑借真才實學上京考中進士,後拜著作佐郎、知淮陽軍、兩浙轉運使等。一生頗有善政,在知壽州離任時,百姓再三挽留,數日不能成行。曾易占,曾鞏的父親,以蔭補太廟齋郎,曆任宜黃、臨川二縣尉,並帶職考中進士,出任武勝軍節度,遷太子中允太常博士。出任玉山知縣時,被人誣告而解職歸鄉。他一生以文章知名,仕途不順暢時,即自放為文章,以時議文章顯行於世,後以子貴贈魯國公。

  曾氏七子,以品節與文章冠南豐,名滿天下,號稱“七曾”,即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

  曾鞏,字子固,文章出類拔萃,文風溫醇典重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南宋理宗追封為“文定公”,或稱“南豐先生”,前文已述。

  曾布,字子宣,曾鞏同父異母的弟弟,從小跟隨兄長曾鞏學習。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勇與改革的精神及思想,得到王安石的青睞。王安石執政時力薦他參與改革,王安石變法諸多內容中的一個重要法典--青苗助役法,即主要出自他與呂惠卿的建議。由於變法道路的曲折艱辛,他的為官之路也幾經挫折,元豐初年(1078)複出龍圖閣待製。徽宗(1101-1125)即位後,拜右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建中靖國年間(1101),他出任宰輔獨立當國。崇寧元年閏六月,又罷觀文殿大學士,貶知潤州,於大觀元年(1107)卒於潤州,累複光祿大夫、觀文殿大學士,諡文肅。曾布是安石變法運動中最得力的幹將之一,然而身後數百年卻不為後世所理解,而被誣為“奸相”,實為曆史的悲哀。

  曾肇,字子開,曾布之弟,號曲阜先生,北宋政治家、詩人。曆任吏、戶、刑、禮四部侍郎。中治平四年(1067)第,調台州黃岩主簿,鄭州教授,用近臣薦,賜對為崇文院校書兼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刪定九域誌,改大理寺丞,同知太常禮院,權判太仆寺殿中省,除集賢校理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以肇為國史院編修官。肇為政清明,廣施仁政,惜民力,明賞罰,敢於直諫。工詩善文,詠物詩詞親切感人;文多闡發儒學經義,溫潤有法,婉約典雅。有《曲阜集》40卷等。

  曾紆,字公卷,曾布之子。史載他善於詞作與翰墨,平生有誌向重節氣,與江西詩派首要人物黃庭堅交往厚善。以恩蔭補官知曆州縣,被參忤逆之罪而貶零陵,紹興二年(1132)除直顯謨閣,出任本郡地方最高官長。宋代四大詩人之一的陸遊時為官撫州,至臨川時讀到他的遺文,大為讚歎說:“舉世士大夫,知空青不盡”。

  曾紘,字伯容,宣和年間特科進士,官為文林郎致仕,著有《臨漢居士集》、《江西宗派詩續集》等。由於舊誌和其他史料記載均較少,曾紘的事跡多不傳於世。

  曾協,字同季,曾肇之孫,號雲莊。宋紹興年間舉進士不第,以蔭授長興縣丞,後遷嵊縣,繼為鎮江、臨安通判。孝宗乾道七年(1171)知吉州,改知撫州,終知永州(今湖南零陵)。善詩文。作品由其子炎輯集為《雲莊集》。

  曾氏家族名冠南州,後世名賢輩出。

  曾宰,字子翊,曾鞏之弟。嘉祐六年(1061)進士。曆官舒州(今安徽潛山縣)司戶參軍、潭州湘潭縣(今湖南潭湘市)主簿。於經史百家、音律、地理無不潛心鑽研,惜中年早卒。《江西詩征》存其詩。

  曽怘,一作怙,字仲常,鞏之孫,補太學內舍生,以父任郊社齋郎,累官司農丞,通判溫州,須次於越,金人陷越,以巴拜為帥,約詰旦城中,文武官並詣府有不至,及藏匿,不覺察者,皆死,怘獨不往,為鄰人糾察,逮捕辭氣不屈,時金人帳中執兵者,皆愕眙相視,且令出左右盡驅其家屬四十口,同日殺之越南門外,越人作窖瘞其屍,金人去,怘弟朝散郎,時知杭州餘杭縣事,製大棺斂其骨葬之天柱山。

  曾炎,字南仲,肇之曾孫,隆興(1163-1164)進士,嚐親捕劇盜數十人,貽書理官,謂兵革甫定,宜有縱舍犯者,多得末減,累官通奉大夫,封曲阜開國子。

  曾淵子,字廣微,自號留遠。南宋淳祐十年(1250)進士。曆官右正言、監察禦史、權戶部尚書、浙西製置使、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廣西宣諭使。國事急,賈似道擅權,陳宜中當國,淵遁歸裏,被劾,走雷州,景炎起參知政事,走南安。善詩文,有詩作存於《宋詩紀事》、《江西詩征》、《禦選宋詩》。

  曾庠,字明升,宋名臣。小時候就能刻苦好學,善於寫文章。北宋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曆任常寧縣令。任職間對於獄論案件能盡其情,實事求是,綱紀嚴明,官吏都不敢違犯。最後官至秘書省著作佐郎。

  曾穎茂,字仲實,漸之子,官至吏部侍郎,理家蒞政愼密嚴重,凡台閣典故官曹科條邦計本末,洞究綱紀,繩引珠貫,密施顯設,刃遊縷解,有所操執,不回不撓,封武城侯。

  曾揆,字舜卿,號懶翁。南宋詞人。生平事跡史書記載極少,作品也多散佚,存作收入《絕妙好詞》、《花草粹編》、《詞綜》、《全宋詞》中。多作中、小調,以表現離愁別怨為主,內容單薄,題材狹窄,但藝術上有特色。

  曾季狸,字裘父,號艇齋。嚐一試禮部不中,終身不試。南渡初年遍從諸名儒。紹興年間結識陸遊,又與朱熹、張拭書信往複。郡守張孝祥、樞密劉珙薦之於朝,皆辭不出。詩以呂本中為宗,近江西詩派,注重冶煉字意。陸遊對他評價甚高,稱其“文辭衝澹簡遠”。

  曾惇,字宏父,一作谹父,曾紆之子。紹興十三年(1143)以右朝散郎知台洲(今浙江臨海縣)、鎮江、光州(今河南潢川)。

  曾唯,字道子,曾易占九世孫。進入太學學習,很有文才,廣受讚譽。宋理宗寶祐(1253-1258)年間,殿中侍禦史丁大全專製用事,擅自篡改詔書,把右丞相董槐驅逐出朝廷,朝野震驚。曾唯和同學陳宜中、黃鏞、林則祖、劉芾、陳宗等六人聯名上書,極力陳述丁大全是奸臣。丁大全被激怒,又偽造聖旨將他們貶官崖州(海南三亞)。待丁大全被貶後他們才免罪回來,時人稱為“六君子”。德佑元年(1275)為起居舍人。

  魏玩(女,生卒年不詳)字玉汝。北宋詞人。曾布之妻。

  除曾氏家族之外,陳氏、趙氏、黃氏等家族也形成望郡名人文化的典型。從漢唐以來徒居南豐的士族文化,紮根南豐鄉土而開放出燦爛的花朵。

  陳宗禮,字立之。號千峰,南宋政治家、詩人。少貧力學,後以教書為業,執節自守。43歲以廷對第三舉淳祐四年(1244)進士。調邵武軍判官,知贛州,人為國子正,轉秘書省著作佐郎,遷秘書監。景定四年(1263)拜侍禦史,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度宗(1265-1274)即位時,曆任殿中侍禦史兼直講、禮部尚書、樞密院參知政事,卒於官。贈開府儀,同三司旴江郡侯,諡文定。為政直言清節,主張治國注重賞罰,政治上有見解。為文以釋經義、述政治主張為主,以挺拔峻峭窮理著稱。詩歌富進取精神,激勵人們正確對待人生。

  周必正,字子中,蔭補迪功郎,貢至禮部,調袁州司戶參軍,孝宗召對便殿,改知建昌軍南豐縣,曆軍器監丞,知舒州,善屬文,尤長於詩書,有古法四方豐碑巨扁,多出其筆。

  楊傑,字次公,無為人,少有名於時,舉進士,為南豐令,期年政事修舉,縣之射圃生芝草,人以為善政之應,郡守率僚屬賦詩美之。

  楊林,字山立,溫州人,鹹淳中攝南豐令,時邑遭寇毀,林至殲其渠魁,掃其巢穴,招集流離,葺理厘市,百廢俱興,諸台奏最,有旨再任,士民安之。

  陳繼周,字碩卿,寧都人,南豐縣知錄……鹹淳十年(1274),詔征勤王,文天祥方守贛州,即日舉兵,造繼周問計,繼周慨然為具言,閭裏豪傑子弟與凡起兵之,其為方畧甚詳,於是留繼周幕中,晝夜調度,授繼周江西安撫司,準備差遣率贛士以從,繼周雖弱不勝衣,而年德有以服人,士視為父兄,進止疾徐,惟指呼無敢先後。

  南豐縣尉黃克俊,誅廖恩冦亂,保一方平安。

  鄧希顏,字子皋,南豐人,宋鹹平進士,累官大理司直,兼侍禦史,以讜論為宋真宗所信重。

  謝思聖,字心道,南豐人,孤貧力學,事後母孝為裏醇儒,宋慶曆登第,調寧都主簿,適鄰寇猖獗,思聖食息城上,為守備計,寇去轉掠石城,思聖複攝令,民賴以安。

  陳堯舉,字綱伯,南豐人,舉進士,嚐承江西運司,檄考試廬陵士子,拔文天祥,人謂其知人,居官甘淡泊,無一毫妄取,學者尊為鳳岡先生,官至通判臨江軍。

  諶佑,字自求,自號桂舟,又叫服耕子。南宋末詩人。幼時即厭舉子業,窮經博古,不求仕進,鄙視當政的腐敗官吏。曾遨遊江湖。南宋亡後,吟詠感愴。古貌古心,耿介寡諧,蕭然萬山中,窮經博古,文宗左氏班馬,詩宗杜黃,每一篇出,江湖傳誦,而律體更精。晚年仍為布衣,生活貧困,卻晏然自得,享年86歲。能文善詩,理宗朝,詩名極盛,每一篇出,即為江湖間傳誦,律詩尤為人推重。

  黃載,字伯厚,南豐人,世習儒,明左氏春秋,貫穿百家,晚年用平寇功補官,鄭丞相清之力引之,知封州,以廉謹稱。

  黃樞,字機先,南豐人,慶元進士,為南雄司法,峒寇猖獗,郡檄樞督餉且調度破之,賊率眾數萬空巢而出,官軍不滿千,遂死之,初,樞問途,著隻襪語其下曰,以此為識已,而賊退,求屍得襪,以證事聞,贈通直郎。

  趙崇侯,字信之,南豐人,嘉定進士,為福建運司主管文字台,有疑獄,崇侯得其情,未幾,權南劍州,事以清介名。

  趙崇嶓,字漢宗,南豐人,嘉定進士,為石城令,時寇賊橫虐,崇嶓以恩信結將士,討除元惡,改知淳安縣,上疏極論儲嗣未定,及中人專橫,官至朝散大夫,有白雲槁。

  孫瑞,字履祥,南豐人,端平進士,有學行,事母以孝,稱受學於真西山,深明義理,曆任肇慶司理,翁源令,為政清簡,民便安之。

  趙與植,字德茂,南豐人,淳佑進士,幼敏悟工文章,嚐知醴陵縣,嚴州兵變,往為知州,單車入境平亂,擢知臨安府。

  瞿元肅,南豐人,四世同居百五十餘口,父母均慈,子孫盡孝,兄弟友愛,婦女勤事,父歿兄弟六人廬墓盡哀,有司聞於朝旌表,召元肅入見,賜禦書,複其家。

  楊應亷,紹定中知南豐縣,時縣遭冦毀,民方饑饉,而重兵屯戍,應亷究心荒政,酬應有方,軍無擅興,而民不告病。

  黃侅孫,淳佑中知南豐縣,政尚平易,毫髪不私,有西漢循吏風,去任父老兒童遮道泣別者數千人。

  朱京,字世昌,南豐人,父軾,有隱德,京登進士甲科,教授亳州應天府,入為太學錄,神宗數召見論事,擢監察禦史,時中丞及同僚多罷去,京抗疏曰,禦史假之則重,畧之則輕,今耳目之官,屢進屢卻,則言者不若靜黙,為賢直者不若柔從,為智偷安,取容雖得此百數,亦可益國邪?帝勞之曰:昨覽奏疏,所補多矣,見者目為真禦史,未幾,論大臣除擬有愛憎之私,中書言其失實,謫監興國軍鹽稅,曆太常博士,湖北京西江東轉運判官,提點淮西刑獄司,封員外郎。元符初(1098),遷國子司業,京在寶祐時,嚐為幸太學頌或擿其語,有及先朝者,京亦固辭不拜,徽宗初,立複命之,逾月而卒。

  趙長卿,號仙源居士,宋宗室,居南豐。生平事跡不詳,約1224年前後在世。從作品中可知他少時孤潔,厭惡王族豪奢的生活,恬於仕進,遁世隱居。後辭帝京,縱遊山水,居於江南,過著清貧的日子。他同情百姓,友善鄉鄰,常作詞呈鄉人。晚年孤寂消沉。詞作甚多,遠師南唐,近承晏歐,詞風婉約。多為詠頌風物之作,也間有譏時誚世、況己喻人的篇章,均清新活潑,自然天成。

  趙必岊,字次山,號雲舍。南宋詩人。趙崇嶓之子。17歲登淳祐四年(1244)進士。20年閉門不出,博極群書。後官臨江(今江西樟樹)通判、撫州守。宋末避居寧都。元人人侵,奉密詔舉義反正,戰不利,隱居汀州。

  趙崇蟠,字漢宗,號白雲山人。南宋詩人、書法家。宋宗室,商王元份八世孫,居南豐。嘉定十六年(1223)進士。先後任金溪主簿,石城、淳安令。為政清明,所至有聲,為理宗器重,升大宗正丞。寶祐三年(1255)為朝散大夫,次年卒。熱心詩歌創作,師承李白。立意新穎,想象豐富,文辭通俗和諧。亦工詞,內容多屬閨怨,但藝術上有特色,包恢對其有“詩文英發,清新俊逸”之評。書法擅徑尺以上大字,江浙一帶多有其題字。

  趙崇弗,字元冶,號漚渚。南宋詩人。崇蟠弟。應禮部試落第。穆陵即位時調南康軍司戶。為官清廉,辦事認真,有政績,累官南安軍通判。宋亡,隱居他鄉,貧病中83歲卒。親族集資葬其於川東翠蔓湖畔。一生刻苦鑽研諸子百家,長於詩,喜書法。

  黃載,字伯厚,號玉泉。南宋詩人。黃大受之子。深諳春秋左氏之學。以詩名。嘉熙淳祐間,丞相鄭清之力引之,知封州,以廉謹稱仕。至廣東兵鈐卒。

  黃文雷,字希聲,號看雲。南宋詩人。登淳祐十年(1250)進土,辟臨安酒官。工詩,與金溪趙崇嶧、寧都曾原一、南豐諶佑號“江西四大詩人”。王士禎《居易錄》稱其“長句頗有骨力”。著有《看雲小集》卷,詩49首。《江湖後集》亦收其詩40首。

  黃大受,字德容,自號露香居士。南宋詩人。曾仕於鄞(今浙江寧波)。厭官場,鄙錢財。性耽書史,情寄山水。詩風質實,明麗清新,意境壯闊,想象豐富,融詠物,抒情一體。作品於宋嘉定間雄稱江西。

  鄧有功,字子大,號月巢,南宋詩人,少舉進士,累試禮部不中,以恩補迪功郎,為撫州金溪尉,善詩詞,後學尊稱“月巢先生”。有《月巢遺稿》,不傳,劉壎《隱居通義》存其詩詞多首。

  王文卿,一名俊,字予道(一說述道),號衝和子,又被稱為“王侍宸”。北宋末南宋初著名道士,神霄派創始人。據《臨川旴江誌》等書記載,王文卿生而神異,長而聰敏,自幼慕道,能詩善文,有“紅塵富貴無心戀,紫府真仙有誌攀”之句,告其父有方外之誌。

  元代南豐名人文化,以隱逸與科技文明著稱於世,其中最負高隱之士者莫出劉塤。

  劉塤,字起潛,號水村。元代著名儒學教授、詩人、文學評論家。少孤好學,懷儒業之誌,不願混跡仕途。宋亡後,在本州興辦學校,注重道德修養,嚴格教學要求。70歲時,方受朝命,任延平路(今福建南平)教授,培養了許多學生。研經究史,網羅百氏。曾作《補史十忠詩》,以哀悼宋末死節義。論詩主張以厚倫美化為本,非日諧俗寄情而已,(《補史十史詩序》)。其詩記事抒情結合,親切感人。文風平易、典重、短小深刻。《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才力雄放,尤長於四六”,“隸事鑄詞,頗見精彩”。亦工詞,詞意深邃。況周頤《蕙風詞話》稱其詞“黍離益行間”,“極慷慨低回之致”。《隱居通議》的詩文評論中,保存了許多原本已亡佚的詩文,極具史料價值;其古賦評論在重要地位。

  劉麟瑞,號如村,塤子,至治中追維宋末仗義死事之士,討據遺逸,賦五十律,題曰《昭忠詠》,邑人趙景良《合水村十忠詩》為卷,附以汪水雲方虛穀等傷時之什,總名之曰《忠義集》。詩後各附其抗元事跡,作品極富民族氣節。《元詩選》亦錄其詩50餘首。

  劉鏜,號秋麓。宋末元初學者,劉塤叔父。宋末元初南豐博學多才的隱士。劉鏜學問淵博,為人謙遜,元初隱居,鍾情於著書立說,著有《山雞愛影集》、《聖門言行錄》、《訟語時習記》等,其書已不傳。其擅長古詩,時鄉人曾元伯愛之憐其無傳,捐金刻印。劉塤《隱居通議學官靈星門製》中雲:“餘叔父秋麓先生博學多能,洞究古誼……叔父當以明經兩試天子之廷而博考經史百家,多所論著,尤於孔門諸子之學,多所發明。”

  劉凝,字二至。清代學者。劉凝是劉塤裔孫。由貢生官崇義縣訓導,曆任15年,歸裏後應聘修誌書。勤奮好學,精通六書,致力於漢魏諸書。

  南豐名人文化中,危亦林的懸壺濟世號稱“江西曆史上十大名醫”之一,將南豐人《不為良相但為良醫》的高潔誌士文化發揚光大。

  危亦林,字達齋,元代醫學家,與陳自明、崔嘉彥、嚴用和、龔廷賢、李梴、龔居中、喻昌、黃宮繡、謝星煥並列為江西曆史上十大名醫。著有《世醫得效方》20卷,是我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骨傷科專家,在國外也有相當影響。其五世祖危雲仙是宋朝本地名醫。伯祖危子美專婦人及正骨金鏃等科。祖父危碧崖早年習醫,師事周伯熙,習小兒科,進而學眼科,兼療瘵疾,對醫理有較深研究。

  危亦林自幼聰穎好學,博覽群書。20歲開始業醫,對祖傳醫術有著深厚興趣,將祖傳醫書及驗方詳細加以閱覽、研究,並在行醫過程中進行驗證和修改,其醫道日益精進。他通曉內、婦、兒、眼、骨、喉、口齒各科,尤擅長骨科,成為當地有名望的醫家。天曆元年(1328),危亦林任南豐州醫學學錄,後改任官醫副提領,協助提領掌管醫事政令,官至南豐州醫學教授。在行醫和任州醫官時,繼承和發展危氏本家四代醫學經驗,積五世醫方,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分成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曆時10年於至元三年(1337)著成《世醫得效方》20卷50餘萬字。經江西官醫提舉司報送元朝太醫院,太醫院行文河南、江浙、江西、湖廣、陝西五行省官醫提舉司(其他行省未設此職)重校,然後經太醫院核定,於至正五年(1345)刊刻發行,成為各行省使用的醫療手冊。全書編次有法,科目無遺,論治精詳,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的一部重要方書,對今天的臨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世醫得效方》的骨傷科成就,代表了金元時期中國骨傷科的發展水平,居於當時世界醫學的前列。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總結了危氏五代行醫的經驗,“所載良方甚多,皆可以資考據”。其中正骨的醫術尤為獨創。書中對各種骨折和脫臼整複方法以及處理原則有詳細的記述。其整複脊椎骨折“懸吊複位”法,比英國達維斯1927年提出的懸吊法早600多年。有關用麻醉藥物--草烏散(用蔓陀羅花配製),進行全身麻醉的記錄,比日本人華岡青州早450年。該書被清朝收入《四庫全書》子部,稱其“載古方甚多,皆可以資考據”。數百年來,《世醫得效方》一直被醫家推崇,在國外也有相當影響。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一部元刻本,朝鮮有重刊本行於世。1964年,該書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重新出版發行。199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又以元至三年初刻本為底本,匯集其他精善版本,再次出版。

  江西十大名醫之中,還有一位就是李梴。

  李梴,字建齋,明代著名儒醫。李梴少習儒,為邑癢生,負奇才。青年時期因病學醫,博覽群書,勤於臨床,醫聲斐然。常以儒理釋醫理,嚐謂:“學者不深入易,則於死生之故不達,利濟人物,終無把握。”晚年因感初學者苦無門徑可尋,乃收集醫書數十家,“論其要,括其詞,發其隱而類編之”,經4年之久,著成《醫學入門》,並於萬曆三年(1575)刊行於世。此書為初學中醫者而撰,全書共7卷,首1卷。內容包括曆代醫家傳略、保養、運氣、經絡、髒腑、診斷、針灸、本草、方劑以及外感內傷病機、內外婦兒各科疾病證治等。書中且搜集名醫姓氏二百餘人,簡明實用,為讀者所推崇,流傳較廣,曾流傳到越南。現有多種版本行世。該書主要特點有二:一是將多種古人著作重新合並分類,提取其精華而成;二是以《醫經小學》為主要藍本,用歌賦形式寫作。《醫學入門》的許多正文是用歌賦形式寫作,但又以大量注文作補充說明,不僅匯集了各家學說,而且也闡明了作者自己獨特的見解。

  明代南豐名人輩出,賢士薈萃,上升到名人文化且具曆史意義的,是南豐的客家人,他們或廉政為民,或除暴安良,或修繕學舍,或賑災救世,而他們成為南豐名人文化中的精華。

  馮堅,洪武中為南豐典史,上書言九事,一曰養聖躬,二曰擇老成,三曰攘要荒,四曰勵有司,五曰褒祀典,六曰省宦寺,七曰易邊將,八曰訪吏治,九曰增關防。書奏,帝覽而嘉之,擢堅左僉都禦史。《南豐縣誌》載:堅,字公白,南通州人,在邑除積年民害,周福一等請旌節婦謝勝華妻,朱氏葺學宮,崇節義,賦役均,平民無爭訟,書“獄空”二字懸之囹圄,今南豐尉屏牆畫獬豸,蓋以堅故也。

  趙希楚,南豐縣主簿,服習家訓,通曉吏道,臨事不茍,諸台多所委任本司,凡有差檄,究心了辦,不表暴,而聲譽著,人誦其能。

  林潤,字九霖,莆田人,為臨川令,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奉檄查盤建昌南豐縣,適閩廣寇至,民皆逃,竄紳士懇留共守,潤竭力拒禦,凡七書夜,殺賊首二人,賊知不可破,遁去,南豐父老祠祀之。

  陳勉建,景泰中知南豐縣,招逃遺,濟窮困,鋤豪猾,扶良善,百廢具舉,政聲大著,未三載以憂去,民歌之曰:大尹陳,政事新,抑豪強,撫良民,男耕女織歌陽春。

  鄭秉厚,字滄濂,遂昌人,隆慶進士,任南豐知縣,均虛糧,撤客兵,興學課,擢給事中。

  周泓祖,字儆凡,山陰人,知南豐縣,禮士愛民,立鄉收法,每裏各編字號,使不相混,民便之,值清丈辨晰,無混,擒巨盜李泄,置之法,民感其徳。

  衡嶽,汝寧人,宣徳中以西安知府謫戍交趾,尋薦授南豐知縣,清操介然,不以顛仆,易節存心製,行動以古循良為法,興學校,課農桑,省刑罰,拒請托,官舍蕭條,種蔬自給,家人有慍色,嶽曰不猶愈於謫戍時乎?自後家人晏如,曆官數十年,操若冰玉,何文淵薦於朝,擢桂林知府。

  王儀,常熟人,景泰中由禦史謫南豐典史,葺浮橋,砌江岸,重修儒學,射圃廨舍,勸帥好義,民不知費,天順元年升三河知縣。

  祝繼皋,字師謨,海寧人,嘉靖進士授南豐知縣,時派上清宮夫役銀及鹽鈔九萬六千餘貫,皆變賣廢寺代民解納,又總括征輸各項數以便,民至今謂之,祝則欽取不赴,授池州教授。

  王儀景,景泰間以禦史謫南豐典史,鋤豪強恤困乏,拒請托,蘇冤滯,境內肅然。

  明代南豐的名人官宦自永樂年始益多,為官、為文頗有善績。

  盧秉安,字文定,洪武間知東莞。歲侵緩催科曰:“上官罪後期,吾自當之不忍迫吾民也。”有訟於庭者,諭以理,鹹自悔。囹圄常空,居十九年,調東阿,士民流涕。

  李紘,字梯雲,建文中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居家孝友,為人端謹。

  趙禮,永樂進士,嚐校兩浙,士極稱姚夔,既而夔魁南省,旋魁天下,其明於知人若,此曆官提學副使。

  甘霖,字時雨,永樂進士,為禦史執法不阿,與李立齊名。

  李立,永樂進士,為禦史,發奸擿伏,風紀肅然,上目為小李而不名仕,終副使。

  鄧汝相,字仲弼,嘉靖舉人,授祁陽知縣,多善政,報最升雲南賓川知州,未幾,謝病歸,居家二十餘年,年八十,著有南溪集。

  李柱,自邑城徙居紫雲橋,積書數千卷,以教子弟,鄉人稱質村先生,以子萬實貴,贈按察司僉事。

  李萬實,字少虛,嘉靖進士,授行人司,擢刑科給事中,疏論權璫,改南垣,為廣束僉事,移浙江憲使,乞歸,家居二十餘年,講明良知之學。

  李經綸,字大經,號寅清子,夙負醇徳,持躬齗齗,以世敎為已任,為諸生隱而著書。崇禎中,學使侯峒曾序其書,謂“卓然近代一儒”。

  蕭漢,字雲濤,進士及第,授鍾祥知縣。時李自成農民軍犯郢,漢以忠義精神號召民眾誓死鎮守,後因守兵通義軍,城破被捉,義軍知其廉潔,想招降他,將他關押在吉祥寺僧舍,他奪過僧侶剃刀自刎而亡。忠烈之義感動義軍而追祭之。

  饒升,字雲將,工古文辭,熟十三經注疏,與同邑趙師賓友善,皆以博學稱,先正李經綸為理學名儒,所著撰久秘弗彰,升請於督學侯廣成序而梓之縣誌。

  鄒日章,字美中,崇禎中貢,授當塗丞,時烽煙四起,人多畏避,日章運餉數千裏外,以賢勞為直指,所褒旋致仕,家居孝友,有陰徳,子皋庚午鄉薦。

  曾思孔,字習卿,號雲亭。明後期詩人。萬曆四年(1576)舉於鄉,授英山縣令。曆任黃州同知、南京刑部郎中等職。治民有方,施寬政,頗得人心。任英山令時,辦學校,勵師儒,拯水災,以複民業。當地群眾為之建生祠,以表感激。思孔出生時,其父已故數月,孤獨痛楚的身世使他自幼發憤讀書,嚴謹治學,因而學識豐富,才能過人。

  符遂,字良臣。明中期詩人、古文家。宏治二年(1489)鄉舉,選授銅陵知縣,後補揚州興化知縣。到任後矯正時風,助弱抑強,賢聲大振。升任金華通判,由於得罪了宦官劉瑾的黨羽,未上任便被免職。此後回鄉收徒授業,暇時潛心著述,過了40多年鄉居生活。在文學方麵有所建樹。散文文辭優美,形象生動。詩歌注重開拓意境,拙中藏巧,平易中見新意,藝術功底深厚。

  甘淵,字伯清,號靜軒。明初詩人。洪武二年(1369)被薦任本縣訓導。兩年後調任滄溪縣丞,再調潞城縣丞。勤於政務,治績較好。善詠誦歌詩,詩意開闊、高深。

  清代南豐名人文化,鄉賢忠孝義跡顯著,科技群賢輩出,仕官廉政文化猶可稱,最值得稱道的是,南豐鄉賢劉氏任山西平遙縣令,舊史不載其事,卻被山西省平遙縣誌評為山西第一好官。清代的南豐還有一位才女,也出自劉氏家族,為光緒年間奉化知縣劉國觀之女劉韻,熟讀書史,善詩詞,著有《紅雨樓詩詞鈔》2卷,《晚晴簃詩匯》錄其詩12首,堪稱清代南豐第一才女。

  湯來賀,字佐平,號惕庵,別號主一山人,世皆稱其為“南鬥先生”,明崇禎進士,官至升兵部侍郎兼廣東巡撫。在廣東任上,他清理各屬獄囚,審係無辜者,給照即釋。香山有老囚羅姓,來賀閱案知為海賊羅亞福父,歎曰罪人不孥,況父乎?縣令力爭,謂釋則累官,來賀曰:而忍戀一官而戕一命乎?竟釋之,未幾,亞福感釋父恩,願領眾投誠,來賀用為巡海向導,卒收其力。在粵晉總製加兵部尚書,不就,歸為遺民,四十餘年當事聘入廬山,主鹿洞敎,年八十二卒。

  鄧觀,字我生,明末諸生,後隱以著書為業利物為心,同邑謝秋水、李仲闇、甘健齋講學程山,以觀能持公論,恤患難甚推重之。

  甘京,字健齋。清初文學家。初為明季諸生,入清後,棄舉業,絕意仕清,為童子師以自給。景仰宋代愛國詩人陳亮,期有濟於世。同邑人理學家謝文濤創程山學舍於城西。與封溶、曾日都、危龍光、湯其仁、董熙師事文濤,時號“程山六君子”。又常與寧都易堂諸子切磋學問,講求文章。以一布衣而好經世之務,關心生民疾苦,深受邑人敬重。以散文聞名於世。為文重視思想內容,風格豪爽灑脫,卓然一家,與當時的八股文風大異旨趣。亦善詩。

  謝文洊,字秋水,明諸生,國變後建堂於邑治西,程山與同裏李萼林、邵睿明講學其中,逺近人多師之,其學切近,其行忠恕,其言辭質厚中肯。

  甘京,初為諸生,後棄舉業,與同邑曾曰都、封浚師事謝秋水,值邑荒亂,京請免荒稅,均賦役賑饑平寇,人稱其經濟勝文章,曰都浚俱以行誼篤學為鄉裏矜式。

  趙希階,字方石,康熙丙午舉人,任公安縣,地苦盜,希階廉得其淵藪,掩捕皆服,辜鬥湖決,戶口流亡,相地築月堤畫四裏,民恃以安,堵乞歸,著有未逺堂集。

  梁份,字質人,師事易堂彭躬庵、魏叔子講經世之學,嚐隻身遊數萬裏,西盡武威張掖,南極滇黔,遍曆燕趙秦晉齊魏之墟,覽山川形勝,訪曆代得失成敗荒遐軼事,著有成書,為人樸摯,強毅退守,窮約至老不挫,年八十九卒。

  湯蘧,字聖遊,少為諸生,孺慕奉親,絕意進取,肆力墳典,旁涉諸藝天文地理陰陽術數,悉究其蘊,耿逆叛時,奉二親避山中得全,亂定後髙尚終其身,以子倓貴,贈翰林編修。

  彭期,字彥逺,康熙丁未進士,內國史院撰文中書,以繼母告病歸,色養備至,家居數十年,當事多世誼交好,絕無私謁,閉戶嗜學,行世修學、建橋助賑,凡有益於人之事,無不力倡,治家嚴肅,鄉評尊重,稱為毅齋先生,年八十九卒。

  湯燮,字蘭階,清末民初畫家。自幼愛蘭花,家有閩蘭數十盆,葉茂花盛,清香馥鬱。20歲補博士弟子員。37歲任督堤,精心修複鄂地鍾堤,根除水患。後任新灘司巡檢。以重德輕利、篤行愛民聞名,江漢間稱“循吏”。湯燮因愛蘭,而喜畫蘭,所作蘭花,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為官愛蘭如故,致力繪畫40餘年,匯集成冊,題名《蘭花百種》。晚年移居故鄉,住“九琬山莊”。民國十五年(1926)卒。

  趙鳴鸞,字景文,又字勉哉。清中葉學者、詩人。一生功名不遂,僅中秀才。好讀書,與同邑著名文人曾兗、謝嗚謙等相友善,常切磋學問。為人剛直。詩歌題材廣泛,注重反映現實。一些小詩清新可讀。

  趙由儀,字山南。清代詩人。5歲涉經傳,6歲能詩,被稱為神童:閉戶十載,苦讀群籍,才思益壯。乾隆六年(1741)中舉,例授教官,不就。23歲夭亡。以詩名世。乾隆初,與蔣士詮、楊重、汪軔被稱為“江西四子”。詩作直抒胸臆,筆力風骨不凡。多佚。

  趙世駿,字聲伯,一字山木。晚清著名書法家、金石家。光緒十一年(1885)拔貢。官至內閣中書。居京都數十年,辛亥革命後歸鄉裏。自幼喜書法,平生致力於臨摹唐代大書法家諸遂良貼,又精於碑貼鑒賞,20世紀初,各大書影印的古碑貼,常以得他評鑒為重,名噪一時。書法、金石鑒賞幾與乾嘉年間的翁方綱比美,四方慕名者接踵至南豐求書。家藏碑貼豐富,卒後多散佚。

  鄒均,字壽泉。清代學者、文學家。嘉慶年間以國學應試,屢試不售。後世襲以布政經曆分發湖北,權知興國州。因治蝗有功,升山西應州。多次為民請命,奏免稅賦。又權知霍州,調永寧,以勞瘁卒。畢生懷才不遇,卻力學不輟。工詩、古文辭。生性坦蕩,才華橫溢。重氣節,懷經國濟世之誌。詩多以嶽飛、文天祥等英雄自勵,抒發憤世嫉俗之情,用詞清新自然,意境開闊,真感真切。

  劉庠,字慈民,號鈍叟。清代文學家。鹹豐元年(1851)舉人。官內閣中書,充國史,方略兩館校對。曾國藩組織湘軍攻太平軍,兩度請庠入幕,以父病未行。父卒稱病不複仕。後曆主徐州龍雲、海州(今江蘇東海)敦善、清江(今江蘇清江)崇實等書院凡三十餘年。勤學篤行,78歲卒。深受乾嘉學派和桐城派文統的影響,早年愛好考證,晚年致力義理,能詩善文,有桐城之風,博征而不蕪,文約而不陋。

  劉凝,字二至。清代學者。劉壎裔孫。由貢生官崇義縣訓導,曆任15年,歸裏後應聘修誌書。勤奮好學,精通六書,致力於漢魏諸書。

  劉衡,字蘊聲,號廉舫。清代學者。嘉慶元年(1796)副貢生。十八年分發廣東,署四會、博羅兩縣學務,補新興縣知縣,又任四川墊江、梁山、巴山知縣,升綿州知州和保寧、成都知府,後任河南開歸、陳許兵備道。為官期間,明察理事,關心百姓疾苦,頗有賢聲。學務經世,經史百氏無不通,尤嗜尋繹義律,究論古循吏為民實政。

  劉孚京,字鎬仲。清代文學家。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官刑部主事,尋任廣東河源、饒平知縣。能究民隱,不幸以勞早歿。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為文深醇樸茂,直追周秦,不襲人於古。崇尚袁枚的性靈說,作詩不拘格套,文章也深為人讚賞。

  李灝,字柱文。清代學者、詩人。貢生,乾隆元年(1736)中舉。通經史,善詩文。《晚晴簃詩匯》稱其“博學鴻詞”。

  揭垂佩,字虞廷,號荷衣。清代詩人。出身書香世家,父母皆能詩文,胞兄垂紳為本邑名儒。垂佩早負詩才,深得本邑侍郎譚尚忠器重,19歲時便被薦為縣書院院長。不甚留意經濟之學,故屢試未遇。後遨遊於大吏幕府,足跡半天下,恣情吟唱。中年倦遊幕,歸隱故裏,以賣文自給,安於清貧,士人皆敬重之。一生為詩數千首,情感奔放,雄偉峻潔,清新自然。

  在山西平遙,晉商文化濃厚的地方,南豐劉敘被曆史評為“平遙第一好官”。

  山西平遙縣城,古城牆見證著清道光鹹豐年間主持縣令事務的劉敘知縣。

  劉敘字菊士,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順天鄉試舉人,十八年(1838),大挑一等,分發山西,先後署理芮城、壺關、陵川等縣知縣,補垣曲知縣,道光三十年(1850)調補平遙知縣。劉敘生於廉正的官宦之家。父親劉斯裕,字芝崖,嘉慶十三年(1808)戊辰科進士,吏部銓選山西和順知縣,調大同知縣,又調陽曲知縣。清廉愛民,聰察如神,人稱劉青天,升霍州直隸州知州,是山西有名的清官。道光帝對他很器重,擢太原知府。準備進一步委以重任時,不幸早逝,朝廷內外很憐惜。到了著名富縣平遙之後,劉敘一如既往,恪守乃父之風,清正廉明,愛民如子,決獄如神。在他接任前的1849年秋天,強盜數十人一晚上接連搶劫城內9家,踰南城牆逃出。當時的署理知縣李崇蟠久未破案,因而受到處分。劉知縣剛下車,就訪獲巨盜劉黑小。百姓有了安全感,紛紛頌揚縣太爺英明幹練,為民除了大害。1851年春,鹹豐帝即位。十五省包括京城附近的大興縣以及山西盜賊橫行,朝廷命各省迅速拿辦。劉知縣破案後,進而思考如何堵塞城防和治安上的漏洞。平遙為古陶唐地,舊城狹小。明洪武三年(1371)重築,周圍十二裏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壕深廣各一丈,門六座,基本具備如今規模。明代重修十次。到清代,光緒八年續修《平遙縣誌》載:“縣城自康熙四十五年增修補築後,百數十年來未經修理,以致牆垣坍塌,敵樓傾圯,濠橋填塞,幾無影形。”城牆、敵樓均低矮簡陋,破損不堪,護城河也形如虛設,湮沒得將如平地。難怪劉黑小等強盜如履平地,更不用說抵禦大敵了。劉知縣召集紳耆討論說:平遙人民富庶。往年發生大夥盜劫,也是由於自失藩籬。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特請大家對修城開濠一事進行商量。眾紳耆對劉知縣勤政愛民肯辦實事的風格深為感動,熱情支持修城開濠的大工程。眾紳商踴躍捐資。七月開捐,到十一月就捐到四萬餘兩白銀。劉知縣責成冀唐封等12名紳耆設立公局,負責修城牆具體事務。冀唐封又主動撰寫城工事宜十二條呈覽。劉敘對冀嘉勉有加,使冀更加竭盡心力,從事修城開濠事業。劉知縣廢寢忘食處理政事,到任數月後政平訟理。奸猾的衙役,不敢再張牙舞爪;凶惡的土豪,不敢恣意魚肉百姓;搶劫的匪盜,不敢窺視平遙牆垣;狡猾的訟師,不敢搬弄是非。平遙老百姓,能夠各自安心耕田商賈。黃童白叟,無不歡欣感頌。日常政事之外,劉知縣最關心的就是修城開濠事宜,舉凡諮謀詢度,都總司大綱,定出長短。他日夜操勞不息,終於積勞成疾。在備料招工,順利動工修建之後不久,鹹豐元年(1851)年七月初,劉知縣右頸發出一疽。這在當時是極其危險的不治之症。他仍然與冀唐封等紳耆討論修城工程。七月十一日,冀唐封到縣衙門探病問安,劉知縣泫然出涕說:“我這病勢相當嚴重,恐怕不能與諸君共事了!隻是這次大修城牆,是我首倡,六座城樓的匾題,我已經寫好了。以後城樓修成,最好將我的名字刻上!”眾紳耆心情沉重地應承下來。七月十三日,劉敘病逝於平遙縣衙。合縣老幼婦孺,聽說劉知縣病逝後無不流涕,有的痛哭失聲。劉知縣身後囊橐蕭然,所得養廉銀和俸祿,勉強能支付他的眷屬扶靈柩返回江西南豐的費用。老百姓稱劉敘為青天,甚至紛紛傳言,說劉清天是“本地城隍之神”。南豐劉斯裕、劉敘父子,兩世成了山西的清官循吏,在三晉士民中傳為美談。

  近與現當代南豐名人,紅色文化占據主導地位。

  吳氏家族名賢集萃。

  吳嘉廉,青年時代多次應試落榜,乃投筆從戎,曾國藩以其為幕僚,常以軍國大事相谘詢,後吳以知縣補薦升直隸州知州加運同銜。1860年前後,退休寓居上海,與清末改良主義評論家王韜等名士時相過從。英國人於1872年4月30日創辦《申報》,聘嘉廉任主筆。早期《申報》的評論,大半出自其手。1878年7月3日在上海病故。《申報》主持人美查曾以“尊閫閣主人”名義在該報發表文章,表示哀悼。

  吳嘉善,近代著名外交家、數學家,所撰數學專著《長時期學廿一種》收入清朝大型數學專著《白芙堂算學叢書》。

  吳宗慈,曆史學家、著名方誌學家。吳宗慈一生編寫了10餘部地方誌專著,為我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曆經唐宋元明清與近現代,南豐名人文化在詩詞、醫學、科技、科舉、軍事以及客家文化等領域光彩奪目,成為南豐山川毓秀炳靈的寫照。

  走出唐宋八大家的光照很遠很遠,南豐名人文化的那座燈塔仍在照耀著前程,曆史忽明忽暗,隻聽得鄉賢匆忙的腳步聲朝著那座燈塔奔去。

  路正長,人亦賢。

  九百九十年後,南台寺的鍾磬聲依然悠揚而祥和如初。

  千古風流,還看今朝。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