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章 守護漢唐 南豐儺舞多元文化的交融

  儺舞是南豐的又一個守護神。

  那是一尊神靈,一路走過漢唐,曆經宋元,步入明清,深植於南豐這片清山秀水之中兩千餘年,她默默無聞,隻是每年正月間如同鄉村走親戚般行出儺神殿為鄉民祈福禳災:神秘的麵具、玄衣朱裳、搬戟弄銊、鑼鼓喧囂、躍罡步鬥的上古倜儻風韻。

  儺是舞動在南豐人心中的神秘圖騰,時斷時續,或褒或貶,視野跨越漢唐。

  或許漢唐隻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借喻。

  南豐儺是否傳承遠古時代有熊氏部落狩後類似夔典樂、率百獸而舞的元素已經不重要,無論西漢吳芮軍山傳儺靖妖的傳說,抑或南宋隱士劉鏜鄉裏觀儺紀實,還是明清諸多鄉賢刻碑撰文儺神廟記,當一種從遠古部落披熊皮扮演黃金四目怪獸驅邪避災心理蔓延幾千年,終於作為一種原生態民俗沉澱在南豐三鄉四野時,曆史多元文化的視野便演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雅音如漢唐般強壯毅立新世紀。

  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先生看了南豐儺後感歎:“有幸看了南豐儺舞,興奮不已,夜不能寐。我認為它比周邊省份的儺文化更古老稚拙,更粗獷豪放,更具原生形態特征,因而在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藝術學、戲劇學等領域,具有巨大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

  1996年南豐獲文化部命名“中國民間藝術(儺舞)之鄉”。

  新近統計,從清代後期至二十世紀末,南豐有過180多個儺班,現仍有110班,2300多枚麵具。

  南豐儺班的傳說有如南豐人溫儒性格,善於化幹戈為玉帛,充滿想象力。

  南豐儺的起源,在宋代曾肇《軍山廟碑》一文提及舊傳源於西漢,說是西漢時吳芮將軍征伐南越,曾派部將梅鋗駐兵軍峰山,但未及傳儺靖妖之事。最初演繹此事的是明末清初,鄉賢傅大輝在《金砂餘氏儺神辯記》中道:“輝嚐考宋時邑誌舊本載:漢代吳芮將軍封軍山王者,昔常從陳平討賊,駐紮軍山,對豐人語曰:‘此地不數十年必有刀兵,蓋由軍峰聳峙,煞氣所鍾,凡爾鄉民一帶介在山陬,必須祖周公之製,傳儺以靖妖氛。’”於是民間更加誇飾說,軍峰山內常年看到身穿甲胄的軍士操練與呐喊的聲音,甚至明清縣誌也附會說:“禮成,若有士騎麾甲之狀,彌覆山上。”關於吳芮祭山事,明正德版《建昌府誌典禮》和清乾隆版《南豐縣誌》的《山川》及《武事》等篇均有記載。《石室見聞錄》更明確指出吳芮在軍山時,曾派部將“梅鋗設祭山上……大鳴金鼓以相勝”。有學者考據吳芮卒於漢高祖五年(前202),駐兵軍山的時間應在漢高祖元年至五年(前206-前202)之間。至於吳芮為什麽祭山、祭山的儀式如何且有無儺祭形態等,這個問題便涉及南豐儺起源時間準確與否。

  有一則史料記載往往被忽略,即南豐軍峰山盛產優質箭杆,這是西漢軍隊征討南越趙佗王的遠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原料,是否軍山一名與此有關不得而知,但吳芮祭山除了遵循西漢分封五嶽四瀆的主題意義之外,對南豐軍山優質箭杆的采擷肯定更感興趣。

  假設吳芮在南豐軍山駐兵時傳儺靖妖的結論符合史實,那麽西漢初年的吳芮作為長沙王所演的儺舞必然具有下列兩種形態之一:一是王侯級別的從宮廷傳承而來的時儺,二是沿革周禮之夏官主持的軍禮中大喪時的驅疫逐儺活動。

  周秦時期的五禮包括:吉禮、嘉禮、軍禮、賓禮、凶禮。其中軍禮包括征戰、田獵、驅邪,而儺便是最早從原始巫舞中演化、應用於軍禮之中驅邪的形式之一。

  與周秦時有所不同的是,兩漢時期的演儺,增加了十二神獸角色和兒童及官員參與的內容,並有唱和的歌詞和擊鼓吹角的伴奏樂工。至隋唐時,十二神獸漸漸衍化為十二神人,並且方相氏及神人手執的兵器也由戈改為麻鞭。而進入北宋後,儺呈現為群眾性的民俗活動,如南宋陸遊的《老學庵筆記》提及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宮中進大儺麵具之事,稱“八百枚為一副,老少妍醜無一相似者”,說明宮廷歲末驅儺之風仍規模龐大,又如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除夕》所載“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麵。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南宋的吳自牧《夢梁錄》也記載了北宋除夕禁中大儺儀的情況,其雲:“禁中除夜呈大儺儀,並係皇城司諸班直,戴麵具,著繡畫著色衣裳,手執銀槍戟,畫木刀劍,五色龍鳳,五色旗幟,以教坊伶工裝將軍、符使、判官、鍾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門戶神尉等神,自禁中動鼓吹,驅祟出東華門外,轉龍池彎,謂之埋祟而散。”北宋的大儺儀中已不見方相氏及十二神獸或神人角色,卻出現用守城官兵和教坊伶人戴假麵進行表演,開始呈現戲劇化傾向。而在民間季冬孟春之際,貧者三數人為一夥裝婦人神鬼,裝判官、鍾馗、小妹等形,敲鑼打鼓上戶入室驅儺,但主要目的是為了乞討錢物。

  從以上先秦至宋的宮廷儺的演變曆程特質來看,宮廷儺用於天子,有皇權的特質,以吳芮之德行顯然不會冒天下之大不諱,再加上從先秦以來軍中原本即有驅邪之禮,因而便能肯定吳芮駐兵軍山所傳的儺為軍禮驅邪內涵。

  驅邪或為軍營之中瘟疫流行,或大喪時驅方良,兩者可綜合為一條,即軍隊中出現非戰鬥性減員嚴重。而考據史料,如上文載吳芮征討南粵趙佗王時漢軍水土不服,恰巧有因水土不服士兵中瘟疫流行的情況,特別是據舊史載唐以前的南豐軍峰山以南的廣袤原始森林中多瘴氣,因此,吳芮軍隊必然要行驅邪之軍禮。

  由此正演,則西漢吳芮征討南粵趙佗王駐兵軍山傳儺靖妖的推斷成立,且“妖”即山中的“瘴氣”。則知吳芮所傳的儺為軍禮方相氏率百隸驅疫和喪葬之儺禮,實為周禮原生態儺舞。

  這便是南豐儺最早的源頭。

  跨越漢唐,南豐儺史記載便從宋末元初劉鏜筆下正式衍生出來。

  《江西詩徵》卷二十四收有《觀儺》一詩,這是中國儺戲史上最早完整記載演儺過程的史料,作者便是南豐隱士劉鏜。劉鏜生於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卒年不詳。其《觀儺》曰:

  寒雲岑岑天四陰,畫堂燭影紅簾深。

  鼓聲淵淵管聲脆,鬼神變化供劇戲。

  金窪玉注始淙潺,眼前倏已非人間。

  夜叉蓬頭鐵骨朵,赭衣藍麵眼進火。

  鬼蜮網象初屏伶,跪羊立豕相嘎嚶。

  紅裳姹女掩蕉扇,綠綬髯翁握蒲劍。

  翻筋踢鬥臂膊寬,張頤吐舌唇吻幹。

  搖頭四顧百距躍,斂身千態萬索。

  青衫舞蹈忽屏營,彩雲揭帳森麾旌。

  紫雲金章獨居案,馬鬢牛權兩披判。

  能言禍福不由天,躬履率越分愚賢。

  蒺藜奮威小鬼服,揚聲大哭。

  白麵使者竹筱槍,自誇搜捕無遺藏。

  牛冠箝卷試閱檢,虎胄肩戟光閃。

  五方點隊亂紛紜,何物老嫗繃猶熏。

  終南進士破疑絝,嗜酒不悟鬼看覷。

  奮髯瞠目起婆娑,眾邪一正將那何?

  披發將畢飛一訣,風卷雲收鼓蕭歇。

  夜闌四坐慘不怡,主人送客客盡悲。

  歸來桃莉坐深簡,翠鶚黃狐猶在眼。

  自歌楚些大小招,坐久魂魄遊逍遙。

  會稽山中禹非死,鑄鼎息壤乃若此。

  又聞鬼奸多馮人,人奸馮鬼奸入神。

  明日冠裳好妝束,白晝通都人麵目。

  該詩表明早在七百多年前的南宋,劉鏜在家鄉南豐就已經看過儺舞的表演。那時的儺舞,不僅有各種人物(夜叉、羊麵鬼、豬麵鬼、紅裳姹女、綠綬髯翁、閻羅、牛麵和馬麵判官、小鬼、老嫗、終南進士--鍾馗等),而且有唱有白(“能言禍福不由天”,“自誇搜捕無遺藏”,“跪羊立豕相嘎嚶”),有以鼓、管為主的音樂伴奏(“鼓聲淵淵管聲跪”,“風卷雲收鼓簫歇”),是一出十分完整的儺舞戲。說明其時南豐儺舞的表演已經頗具規模了。

  南豐儺的起源,更多指認為在明代。

  石郵村位於南豐縣城西南約15公裏處,歸屬三溪鄉。石郵儺的來源,村堡裏也有一個傳說。大約在明宣宗時期(1426-1435),村子裏出了一個吳姓才子,號太尹公,曾在潮洲府海陽縣做官,是位清官,老來回家時,皇帝的賞賜他一樣也不要,隻請求允許他帶八個家仆和儺戲回來。石郵村《吳氏族譜鄉儺記》中也一段相關的記載:“支祖潮宗太尹公,出宰潮州海陽縣令……海陽時疫流行,百姓死亡無數。太尹公焚香默禱儺神,命邑中士大夫奉迎神像……所曆之城鄉,時疫立止。即立廟治署,朔望朝服祀之……旋裏,祀神像二十有四,購嵊夫山樂姓屋基,立廟祀然。”石郵堡及周邊鄉鄰對儺神十分崇敬,在鄉民心中,石郵村前的儺神廟是神聖的殿堂,這與一個神乎其神的傳說是分不開的。傳說嵊夫山裏長年聽得到神兵征戰的鑼鼓聲,有一年神兵下山來到石郵征兵征糧,來到村口儺神廟裏,看見一外地逃荒落難之人棲居廟中,便要儺神出兵出糧,並要抓走外地人,遭到儺神斷然拒絕,雙方後來不戰言和,儺神隻應允幫助籌備軍糧。結果這一年,四鄰村子瘟疫流行,人丁疫死無數,而石郵村隻瘟死畜禽之類,人丁絲毫無損。從此,石郵儺得以廣泛傳播。

  南豐的儺俗語雲:“賡溪竹馬石郵儺,水北堡裏有和合。”

  賡溪位於南豐縣城東南約7公裏,屬萊溪鄉,原為夏姓族聚居地,以其竹馬舞名揚海內,清代時曾流傳到浙江省常山一帶。據夏姓族人口耳相傳,其開基世祖因老家連年兵災,遷居賡溪後在村口建立一座福主殿,又稱“軍山王殿”,內供“軍山大帝”,籍以鎮守村坊。第二年他們全家在村後刨地開荒,忽然聽得村邊白茅窩(地名)草叢裏,一連幾天戰馬嘶鳴,鑼鼓喧天。他們驚訝之餘,躡手躡腳走近白茅窩,拔開草叢偷偷地張望,看見一隊人馬正在對打操練,再走上前去,眨眼工夫大隊人馬便銷聲匿跡了,隻留下五員大將的麵具和所騎的戰馬形狀擺在地上,於是,他們把麵具與馬形捧回家,供奉在軍山王殿內,從此,竹馬舞也就在賡溪相傳下來。

  水北和合舞是琴城鎮水北村流傳下來的民間古典兒童性麵具舞。水北村位於縣城東南約三公裏處,民國以前,每年立春日,南豐縣的知縣便要率全衙官吏與地方縉紳到城東的保福寺春祭,禮畢,和合舞便出場,並可得賞銀一兩二錢,俗稱“例規”。據說水北和合舞是明景泰年間(1450-1457)傅姓人請延福寺的和尚所傳而得。延福寺從前寺大僧眾,雲遊僧侶絡繹不絕,每逢廟會或廟裏菩薩開光之吉日慶典,各種民間技藝借機得以演習,和合舞便是其中之一。水北和合舞也有一個很具生活氣息的神話傳說,相傳水北堡裏傅姓兩兄弟,老大聖仁替人打長工,有一年臘月二十五,天氣寒冷,東家還叫他去村外刨草皮,正刨著,他忽然聽到地下有“剝咚剝咚”的響聲,第二天便約幾個叔伯兄弟去看,果然,地下又有響聲,他們用鋤頭挖呀挖,挖出兩個活蹦亂跳的小孩,小孩一見生人,嚇得亂竄,傅聖仁幾個趕緊抱住小孩,可剛抱出來,突然一陣白煙蒙得人睜不開眼睛,等煙散了,兩個小孩已無影無蹤,懷裏抱的隻是兩個笑眯眯的麵具,他們把麵具送到延福寺裏當作神靈供奉,寺中資深法師告訴傅聖仁,這兩個麵具神靈是同胞孿生的一對“和合”,男的叫“來寶”,女的叫“來福”,能得此麵具神靈真是天意賜福賜喜,於是法師依據麵具特點編了一個舞,叫傅聖仁兄弟倆到各村各堡去跳,把福氣與喜氣送給大家,第二年果然風調雨順,人畜興旺。水北和合另有傳說,是兩兄弟合夥做生意,在炎夏季節收購木炭,在寒冬季節購進扇子,賤買貴賣,年終結算,暴發橫財,於是樂不可支,一個手拿算盤,一個手拿筆墨,翩翩起舞,從而演化成和合舞。

  溫文而雅的南豐儺,多被世人稱為文儺。

  南豐的儺班有甘坊的老儺、中和鄉的跳八仙等,特別是跳八仙,更是與八仙的傳說故事相聯。

  南豐縣甘坊村位於縣城西南約45公裏,地處軍峰山南部山區,隸屬白舍鎮,白舍鎮自古為通閩粵的必經之地,多產瓷土,舊有“百鋪街”之稱。甘坊分為上甘村與下甘村,現保存儺的村子在上甘村,村子古老,曆史悠久,有村民一百多戶。上甘村現存的儺神殿古老陳舊,儺神殿與古戲台之間以觀戲廳相聯,三位渾然一體,上有八角藻井過渡,為明代建築風格,從廟中石柱字刻資助人名時間相推算,係明初的建築,因此,甘坊古儺當是明代流傳下來的藝術。

  上甘村有兩個儺班,每班12個藝人,共24人,其中一個儺班有36個麵具,而別一個儺班則有72個麵具,共108個麵具。儺麵具平常皆供奉於儺神廟神案上。在儺神廟正中的神案台上還供奉著身穿鎧甲手執金元寶的儺神,左右站著同樣身披金胄的華官(應是華光神)和財神,華光神手持長槍,財神則執神鐧。在儺神廟神案台的左側,立有“曆代啟教演儺先師”之牌位,右側供奉著身穿官服、有慈目的土地公公坐像,他大腹便便,左手執金元寶,微笑的神態又有些像彌勒佛。現存儺麵角色有儺神、開山、魁星、天官、福星、祿星、壽星、天師、關公、周倉、淩官、華官、小鬼、大鬼、和合(兩個人)、佛祖、二郎神、八戒、沙和尚、悟空、元精、儺公、儺婆、溫元帥、財神、鷹哥大臣、懷台、搜逐大王、田螺大王、阿儺神(十八羅漢)等48個儺麵角色,其作儺麵因被盜而失傳。儺神角色表演時有樂器伴奏,樂器為小堂鼓、小板鼓、小雲鑼、小鈸和兩麵小蘇鑼,演奏時用小片敲小板鼓,音調清脆和婉,節奏隨儺麵角色動作快慢變化不一,多為明快激烈奔放型。儺神角色手執各種法器,有刀槍棍斧鑰鉤鞭戟等,也有拐杖、朝笏、聚寶盆及筆鬥之類。表演節目有刀刃相見的武戲,又有和睦相處充滿生活氣息的文戲,內容豐富多彩,歸納起來可分為四大類:一是驅疫靛鬼類,如跳鷹哥大臣、田螺大王、搜大王等。打羅漢舞中十八全部出動,作鬼驅疫表演;二是迎氣祈禱類,如跳開山,此為入室首先的節目,開山手拿短斧,上竄下躍,有驅邪避祟之意,但主要是為了迎氣納新保平安。跳魁星舞意為祈禱主題;三是表現家庭和睦團結、充滿生活氣息類,如儺公儺婆,表演儺公儺婆年老恩愛,生活幸福美滿。跳和合,一對和全親密無無間,團結互助,表現兄弟間的親情與和睦關係,也有人認為和合是一男一女,表現新婚夫婦互敬互愛,和和美美,生活甜蜜;四是神話傳說故事類,如佛祖捉元精,表現真假悟空的故事。又如唐僧取經的故事、關公與周倉的故事,還有張天師召天兵天將的故事等,故事題材都取自於三國故事和西遊記故事等。

  上甘村跳儺,至今保留著一套完整的起儺、演儺、搜儺和圓儺的古老人工。正月初一起儺,儺班頭人率眾弟子到儺神殿燒香請神,凡是南豐縣有儺廟的神都要請到,然後在儺神殿戲台上開始一年一度的演儺。從正月初二起上村子各戶跳儺,所跳的節目有一定的選擇性,根據不同的人家戶主的願望要求,選擇不同的節目內容,一般跳儺的節目有《開山》、《魁星》、《地花》(即《判官醉酒》)、《福祿壽三星》、《財神》、《打羅漢》、《唐僧取經》、《捉元精》、《四大天將》、《儺公儺婆》、《二郎神》,最後要跳《鷹哥大臣》、《田螺大王》、《搜逐大王》等進行驅逐邪崇,儺舞才算跳完,有時遇上重大喜慶之日,或應戶主要求,儺舞節目還可以加演,表演天官賜福、張天師指揮天將與三星、和合等共同登堂獻藝,表現歡樂滿堂,熱鬧喜慶的氣氛。全套節目演完大約需要三個小時。上甘村儺班在本村跳完後,也到下甘村去跳,整個跳儺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結束。正月十八夜收儺,由儺班請各界神仙歸位,並在儺神殿再演跳一場儺,之後要一個一個地把請來的南豐各儺神送回,由三人手執信爻,三步一拜,五步一揖,一路走一路送,從上甘村沿山路一直送出七八裏路之遠,有時信爻沒有跌準,說明還有神靈沒有送走,還要繼續沿山路三拜一揖燃香默禱,最遠時奉送出上甘村十七八裏之遙,直至天亮時分。年年行如此禮儀,表明上甘儺班請神送神的虔誠與信譽。

  三溪鄉石郵村的石郵儺名聲最大,吸引中外無數學者與媒體的關注,成為南豐儺的代言體。然而,正如石郵儺神廟上的楹聯所言:“近戲乎非真戲也,國儺矣乃大儺焉。”石郵儺似戲非戲,似國儺而非國儺,石郵儺其實融合了先秦以來儺、戲、社祭、城隍等諸種文化元素,集道、儒、佛為一體。

  這副楹聯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它卻準確地概括了南豐儺的性質與特點。

  儺非戲,其近戲特點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它蘊含著戲劇萌芽因素,這是諸多戲曲研究學者苦苦尋覓的戲曲源頭。何謂“國儺”與“大儺”?即季春時節在皇城九門祈禳的儺禮稱“國儺”,而季冬時節由各地祭禮官主持的全民送寒氣迎春的儺禮稱“大儺”。先秦時期的儺由方相氏統領,他披熊皮戴麵具,一手執戈,一手執盾;漢代宮廷儺儀非常壯觀,開始出現“十二神獸”(即12個裝扮成怪獸的人)與120個由少年扮演的(僮)子互相唱和的形態,此形態一直延續到唐代;至宋代宮廷大儺儀出現戲曲化與娛樂化傾向,由皇城諸班直(即類似雜劇班社)的皂隸扮演鍾馗、判官等驅疫;明清時儺在宮廷消失,而民間廣泛興起,且與迎神賽社活動混融一體,呈現出多種儺儀混雜的局麵,南豐儺就屬此類,即為大儺與民間社戲的延續。

  言儺非必秦漢,南豐儺戲就史料而言有兩點最可稱道:一是宋末元初南豐詩人劉鏜《觀儺》詩是目前發現最早記載贛儺的史料;二是宋末南豐人劉塤《水雲村詩稿》載“永嘉戲曲出,南豐潑少年化之”的文字,是至今最早記載“戲曲”一詞的史料,說明南豐戲曲文化之早之盛。

  南豐儺資源的豐富,在全國亦算得上獨此一家。無論是儺班的數量之多,還是儺的品種之全,或是驅儺程序之正、儺文化內涵之深等,南豐當之無愧號稱“儺舞之鄉”。南豐儺有石郵老儺、甘坊老儺、竹家山老儺、廟前老儺、瑤浦新儺、水北和合、庚溪竹馬等,綜合起來,南豐儺可分為四類:一是以石郵村為代表的儺,程序完整且簡潔明了;二是以甘坊和竹家山為代表的儺,儺技動作驚險且造型美觀生動;三是以瑤浦為代表的儺,保留了元明以來西夏等少數民族舞蹈動作;四是以庚溪和水北為代表的儺,簡約且表演動作細膩,充滿生活情趣等。作為大儺的南豐儺,其實並無老儺與新儺的界分,也無文儺與武儺的區別,隻有保存文化元素有無價值的區別。

  有如此多元的文化資源,卻習慣用單一與世俗的眼光關注南豐儺的多元化現象,不能不說是一種多元文化視野下的誤區。

  駐足祝家山觀儺,祝家山儺班的儺特技讓人大吃一驚。看得出來,儺班的幾個青壯年武功非凡,他們以梭鏢對刺雙喉,以赤膊身軀滾刀陣,以十餘人組合疊出各式各樣的羅漢陣等,這等儺特技在全國亦屬罕見,卻長期以來鮮為人知。

  拾掇散佚的南豐儺資源,流連在每年正月如火如荼的跳儺民俗活動中,守望也是一種作為,同時也是一種樸素的幸福。

  不免又回到伊始:儺究竟是什麽?

  儺,據《周禮》載,始於方相氏率百隸而時儺,用以索室驅疫,或墓塘中驅方良,屬於五禮之中的軍禮驅邪內容,也用於周秦時期的宮廷季春、中秋和季冬之月的驅邪納氣等,是驅疫逐鬼的一種祭祀性儀禮形式。因此,儺的本義非常狹窄,也具有強烈的貴族皇權色彩,在唐以前僅屬宮廷專有。

  與原始部落的儺和《周禮》記載的宮廷儺相比,南豐儺承載的信息呈三位一體化,它的演製保存了漢以來驅邪逐疫的本質特征,融合了明清以來社戲的形態,並滲入了科舉文化的精神特色等。南豐儺的特點透出另一種信息,那就是戲劇因素濃厚,這是儺向戲劇演變的重要痕跡。南豐儺班藝人的表演水準與戲曲程式規範等在國內罕見,南豐儺戲作為儺向戲曲發展變化的終結形態,是戲曲起源於儺的又一有力證明。儺戲在一定程度上仍保存著原始“人頭祭”的信息,保存著民俗哭吊祭亡魂與超度的痕跡等,使得它成為儺戲的典範,是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南豐儺班,正傳承和守望著這一份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郵堡儺班最具魅力的,是它至今仍保留著最完整的一套古儺程序。

  石郵儺班自古至今均由8人組成,儺班頭人稱“大伯”,其餘按輩份大小依次稱為“二伯”、“三伯”至“八伯”。共有11個儺麵角色,12枚麵具,即:開山、紙錢、雷公、判官、大鬼、小鬼、儺公、儺婆、大伯郎、二伯郎、關公。其中“開山”角色有兩枚麵具,一枚跟隨儺班四處出演,另一枚在儺班外出時留守看護儺廟。石郵古儺仍沿襲一整套“起儺”、“演儺”、“搜儺”、“圓儺”的祭祀儀禮方式,從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六結束,每年按固有路線在村內和外村各家各戶跳儺。儺班的許多規矩古老而獨特,比如村堡規定主姓吳氏家族的人不允許進入儺班跳儺;跳儺過程中,戴上麵具就不允許說話;每年跳儺的路線相對固定、當天安排的上戶跳儺活動一定得在當天完成等。

  正月初一“起儺”,“大伯”率領七位弟子早早來到村堡前麵的儺神廟裏,焚香禮拜,燃燭鳴爆,跪拜在儺神太子神像前念經祈禱,奉請天上各路神靈附體降臨,並請出上一年封存歸位在聖像木箱中的十二尊儺神麵具及一尊金胄紅袍的儺神小太子木偶雕像,安排一枚儺神麵具“開山”鎮守廟宇,然後儺班敲鑼打鼓到村邊各處的小寺小廟中祭祀,從而開始一年一度的跳儺活動。新年第一天“演儺”,規定隻能在村族舊宗神宗祠遺址及吳氏先祖太尹公舊宅內演,以示祭祖敬宗。正月初二才上村內各家各戶廳堂跳儺。儺班每天早上八點舉行簡單的請神、祭神儀式,稱為“上馬”;跳完當天預先安排好的戶主家,無論早晚,都要簡短收儺,請儺神歸位,稱為“下馬”。每天就這樣“上馬”“下馬”,直至正月十六“圓儺”。“演儺”之前,戶主先到儺班迎請“儺神太子”來家中供奉,儺班“大伯率一名弟子擊鼓鳴鑼開道,正對戶主家門行單腿跪拜禮數後,喝唱儺神”彩詞:“一聲金鼓到壇前,小聖齊來拜老仙。但願神人同宴樂,調和時序太平年。每唱喝一句,戶主率家人應答一聲好”,並向儺神太子鞠一躬,放串小鞭爆祭祀一下。禮畢,請進儺班,在震魂尺魄的鼓鑼節奏聲中,演儺的八個傳統節目依次出台。

  首先是《開山》節目,開山麵目烏黑猙獰,怒目圓睜,手持 獵斧應著激烈短促的鼓點上竄下躍,向廳堂四方搜尋,騰躍劈動作粗獷有力,激烈奔放,給人強烈的內心震撼。開山節目有古儺俗的送氣迎氣的作用,意驅不祥之氣,祈求紫氣東來。其次是《紙錢》節目,麵目同樣烏黑但略具溫和的“紙錢”角色,手持用紅線串聯的兩草紙團表演,動作較簡樸而又平緩,有祈求財源茂盛之意;《雷公》節目中,雷公手持錘與鑿,時而單腿蹦跳,時而四久敲擊,目的在於祈禱風調雨順;第四場為《儺公儺婆》節目,儺公與儺婆舞步細碎,步履輕快,儺婆手抑小太子,儺公手搖折扇為之扇風,夫妻表演親昵和互敬互愛的動作,展現出一幅家庭幸福的場麵。傳說儺公儺婆年過八十得子,夫妻二人笑歪了嘴,此時的儺舞音樂節奏也一改莊嚴肅穆的凶神式的描寫方式,采用輕鬆歡快的鑼鼓節點式,恰到好處地配合著神秘、粗獷、詼諧而又形象的動作。《灑壺仔》節目中,青麵牙的“小鬼”與“大鬼”打了勝仗歸來,喝酒劃拳盡情嬉戲,黑臉判官來了,大鬼小鬼們大獻殷情並趁仙灌醉判官,故此節目又有文雅的稱謂《判官醉酒》。有趣的是表演過程中,觀儺的大人小孩紛紛拉著小鬼大鬼討酒吃,而小鬼與大鬼們都非常慈愛,傾壺斟杯並一一賜給觀眾,以求神人同樂的目的,村子裏的人說,這是保佑大人小孩來年無災無難,平安順利。《跳凳》是戲酒節目的延續,判官手持帶鐵環的利劍上場,利劍戈擊四周錚錚作響,大鬼拿來凳子端坐廳堂中央,二神協作擒魔除妖,動作凝重雄渾,古樸簡約,氣氛肅穆莊重。《雙伯郎》節目中,一對白麵書生樣的孿生兄弟手持長槍上下舞戲於庭,團結協力,認真仔細搜捕,元代劉鏜《觀儺》詩中說“白麵使者竹筱槍,自誇搜捕無遺藏”,可能是對這個角色的評述,其中“大伯郎”額頭上長著第三隻眼睛,村民因而說是二郎神楊戩,但未必可信。《關公》是演儺的壓軸節目,紅臉長須的關公飛舞大刀,熱烈奔放,上下翻舞,把伏魔逐祟的儺儀活動推向高潮。

  演儺結束,即儺班跳完當年所有安排好的上戶跳儺活動後,於正月十六夜至次日淩晨舉行“搜儺”。這是整個跳儺活動的核心。由開山、判官、大鬼手執神鏈目察區陬,戈擊四隅,動作鬼蜮黠形,以索室逐疫,他們一家一戶、挨門逐戶地“搜間”,一人手持火把前導,開山一手持神鏈,一手作“香火訣”(即大拇指扣壓在中指民無名指尖上,食指與小指翹起狀),大鬼緊隨其後,兩手作“香火訣”,在每家每戶各間房裏戈擊桌椅、床櫃、門窗、灶台等,“搜間”時,全家老小離開房間,其他房門緊閉,每搜過一間房,主人立即緊閉房站,以防疫鬼再度竄入,其間儺班大伯在門外不時點響火銃,其聲炸響,造成凝重神秘氣氛。每家“搜間”大約在五六分鍾內完成。清乾隆年間石郵村《吳氏族譜鄉儺記》載:“及至元宵後一日,燈燭輝煌,金鼓齊喧,詩歌互唱,手執鐵鏈錚錚有聲,房屋廳堂遍處驅逐,以除不祥,神威達旦--鄉人曰:‘搜儺’。”

  “圓儺”是整個跳儺儀式的結束,以“參聖像”與“判交”等儀式為主。正月十六“搜儺”結束後,儺班在村邊沙灘上將儺神麵具按預先擇定的太歲幹支方位安放,按道教“踏罡步鬥”的步伐繞圈參拜聖像,酬謝各路神靈,並送他們歸位。爾後“判交”,即對當年整個跳儺活動驅疫祈年太歲吉凶的總結,並判斷石郵村新年中五穀、六畜、生育、疫病等方麵的情況。禮儀結束,把儺神麵具安放在聖像箱內封存,置回儺神廟神案台內供奉起來,一年跳儺活動宣告正式結束。

  石郵儺為鄉人“願儺”,儺班上各家演儺時,戶主可祈禱祝願,演儺結束後要給儺班“點心”之類果品,並要給予紅包酬謝。儺班藝人頭紮白布巾,戴著麵具,穿紅底黑點衣裳,手持道具,合著鑼鼓節拍起舞,手腳彎曲,身體佝僂,躍竄式地順一邊行走,動作利索有力,氣勢磅礴,節奏熱烈明快,不同的儺麵角色配以不同的鑼鼓節奏,不同的節目內容配以不同情緒色彩的音響效果,因而有一定的戲曲性,在新春之際的鄉村,起著活躍氣氛、增添喜慶色彩的功效。

  南豐儺班中最精巧且內涵豐富的要數水北和合班。

  水北村屬橋北鄉,位於九劇水北岸,距縣城3公裏。水北和合以其簡單樸實的風格,詼諧風趣的表演,獨特的藝術魅力享譽神州。

  和合舞看似一種戴民間古典兒童麵具形式的儺舞,但與古代扮兒郎的演出是不一樣的。扮兒郎是以兒童裝扮傳奇故事人物,和合舞則是一種戴兒童麵具形的舞蹈,麵具為一對麵露微笑的娃娃臉式樣,一男一女,女麵具以頭上有兩隻總角為標誌。男娃名“來寶”,俗稱“武像”;女娃名“來福”,俗稱“文像”。來寶身穿紅色底細花衣服,褲為黃色;來福的衣服與來寶相同,褲子則為天藍色。據水北村老藝人介紹,和合舞原先是穿綠衣黑褂,手腕套彩色百褶袖套,下著紅褲,手無道具,而現在的和合,來寶手拿長約7寸、寬約4寸,中間6檔的小算盤作道具,“來福”則右手拿一支大拇指般粗、約五寸長的木筆,左手執一塊約1寸寬、半寸厚、3寸半長的木製墨塊作道具。

  清代時期的南豐縣城每年立春之日,知縣率全衙官吏與地方縉紳到城東的保福寺旁舉行“春祭”,春祭是通告全縣,募籌香資,封刀禁屠,沐浴齋戒,迎請各路神靈庇護地方,祈禱新春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春祭畢,各種民間技藝登堂表演,和合舞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每年的春祭時在寺廟旁跳和合舞,所以鄉人相傳和合舞為寺廟和尚所傳,說是明景泰年間(1450-1457),水北傅姓家族人丁興旺,結識延福寺和尚,請出家人教習和合舞,借鑒儺的形式和技藝而得來。和合舞的演出時間從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五開始,和合走村串戶去表演,收取香資,至次年正月十二日“回歸”參加元宵佳節的遊燈活動,十三日在村外延福寺及裏堡演出,十五日元宵節時,又外出作最後一天助興演出,晚上結束,並收起和合麵具,結束一年一度的表演。和合舞一不設壇建龕祭祀,二無請神還願之儀式,實為春社當中一種民間娛人娛已的單一麵具舞,造成熱鬧活潑的氣氛,從而增添春祭的內涵。

  和合舞隊多集於縣城郊區一帶,南豐約有20個和合舞班,每班2名演員,3名樂手,1名領班共計6人,少數和合班隻有4人。水北和合舞因為演得最好,被認為是和合舞的正宗。和合舞的活動範圍,多在鄰近村堡、城鎮街道,遠則及黎川、南城、宜黃、廣昌、福建建寧等地。和合舞的樂器有三件,單麵鼓、小手鼓、黃銅小鈸。

  水北和合舞有禱詞日:“讀書者,聰明智慧;求功名者,早登金榜;做生意者,一錢為本,萬串為利。”而在水北村,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兩個商人合夥做生意,炎夏販炭,寒冬進扇,賤買貴賣,年終結算,暴發橫財,於是樂不可支,翩翩起舞。和合舞在樂安、宜黃等地,為兩個男孩,說是兩兄弟親如手足,表現兄弟之間的和睦相處,宣揚家族的團結,說明和合舞的本質與人性情有關;而在南豐水北,和合為一男一女形象,表演時又是兩人相對逗笑嬉戲,動作簡單樸素,搖肩抖手,相對起舞,有如一對情侶互相嬉戲玩笑,而“和合”二字,實有“百年好合”之意,用於春祭之中也有祈禱人丁興旺之意,這正是春祭的一個主要內容,因而,可以這樣說,南豐水北和合舞,其實質內容是以生殖崇拜為主題,宣揚家族和眭,人丁興旺。

  而賡溪竹馬則是南豐文儺中一種獨特的儺舞。

  竹馬舞共5名演員,扮演的五個角色為:關索、趙雲、周倉、鮑三娘、開山。開山,青麵獠牙,身穿紅袍,手執半卷的紅旗作道具;鮑三娘,頭戴主將盔甲,白臉紅暈,朱唇小嘴,美目含威不怒,略有微笑狀,身穿紅袍,騎褐色怪獸,用方天畫戟兵器;趙雲,頭戴烏黑色官帽,帽子正中有紅日與海浪圖案,白臉書生扮相,紅袍,騎白馬,使長槍;關索,頭戴青色官帽,上有雙龍戲珠圖案,紅臉丹鳳眼,長須,身穿藍袍,騎褐色馬,操長刀。

  演員在腹部齊臍處係一個木質馬頭,身後綁吊一根馬蹄開篾片(篾片兩頭與馬頸相連),穿長裙,著長道袍,前襟開一縫,伸出馬頭,後襟長於前襟,“下擺”從篾片上覆蓋下垂,自然形成馬的後身形狀。演員的腳穿包靴,紮包頭直拖至背脊的長披中,上書“軍山大帝座前”字樣。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造型,麵具的色彩也各不相同。竹馬舞在清代時已流傳到浙江省常山一帶,並影響到江南各省。

  每年正月初一開始跳竹馬舞,稱為“發馬”。演員先到福主殿集合,舉行拜神儀式,並做首場演出。然後開始在本村上戶演竹馬,先裏後外,從北到南,到村子各廳屋裏去表演。正月初二進城,5名演員兵分五路出發,各走一方,穿街走巷,挨門挨戶上廳堂表演,說是表演,其實隻是自報家門“賡溪竹馬”,完全不作表演,隻是收“紅包”,謂之“香錢”。正月初三至十六,竹馬舞再到遠近村堡演出,從不間斷。這期間,哪天到什麽地方去,從哪個村堡開始跳,再經過哪幾個村堡,各個村堡上哪幾幢廳屋人家演出,中午在哪歇腳,在哪吃飯等等,都有規定,並且年年如此,從不改變。老藝人說,這是竹馬神擺的“竹馬陣”,不能更改。另外,竹馬舞外出,每天必須趕回賡溪,哪怕風雪阻路也不能在外地借宿,謂之“回營安息”。正月十六日結束一年一度的跳竹馬舞活動,謂之“收馬”。

  竹馬舞共有三個節目,一個獨舞,兩個雙人舞。表演時兩名樂手先進廳堂,演員按所扮演的角色依次排成縱隊進場。先是獨舞,由開山右手持長條布旗,左手下垂自然甩動,不時側身前探,手伸作舉旗狀,在廳堂的四方表演,有如開路先鋒騎馬奮勇當先,表演結束時,立於上方正中。然後是雙人舞,先由趙雲戰鮑三娘,兩人作騎馬對陣狀表演,你來我往,對舞之後便守立在上方左右兩側。再是關索戰周倉,對陣交戰勇猛激烈,粗獷有力。結束時五人共舞,並由戶主撒播五穀殼在廳堂中,並“收場”。整個演出時間大約為20分鍾。表演時,兩名樂手用兩麵銅製大篩鑼依舞蹈節目的情形或重敲或輕擊,或強或弱或急或緩,氣氛熱烈且莊嚴。

  竹馬舞的表演手法獨特。雙人舞時,演員出場便一腳向後勾起,一腳著地跳動,左右輪換,身體稍稍向前傾,若一手執道具時,另一手則以大拇指扣在中指與無名指上,伸出食指與小指作“六”字形狀托於麵具下頦,儼然騎馬奔騰。竹馬舞的表演動作相對簡單,最大的特點是演員始終保持單腳著地,另一腳向後勾起,有如騎馬征戰對陣。

  賡溪竹馬舞,鄉人說是有“刀槍入庫,馬歸南山”之意,偃旗息鼓,鳴鑼收兵,保佑鄉鄰五穀豐登,是一種祈求和平,反對戰爭,希望過上穩定生活的舞蹈形式。其供奉的“軍山大帝”為漢將吳芮。在賡溪村的福主殿中,保留著幾副楹聯,其一是:南粵震威名,想當年神勇獨操妖氣盡掃;西江邀福澤,際此由聲靈共仰愛戴拒滌。其二是:名著漢庭功昭粵嶺,福臨江右澤沛賡溪。其三是:善忠烈便是神仙,勘寇誅秦,紫電青霜扶漢室;建功德自宜祀享,樂災捍患,和風甘雨沛賡溪。

  所謂新儺,多與明清社祭迎神賽會相融合。

  萊溪鄉位於南豐縣城東北約5公裏處,自古八都設此且定期有市,故又名八都圩,全境多丘陵山地。萊溪鄉儺班有12個,民間稱為新儺。新儺起儺較簡單,沒有老儺等一套傳統的起儺禮儀,也沒有嚴格而又神密的跳儺規矩,俗語雲“一麵鼓,一麵鑼,爆竹一響就跳儺”,指的就是新儺。

  萊溪及其他新儺風格清新,風情傳真,舞姿優美,生活氣息濃厚,形式活潑多樣,表演中融合許多武術動作及戲曲技巧而形成古今糅合、粗細調勻、形神兼備、妙趣橫生的新風格,是一種戴著假麵具娛神樂人的鬧春舞,最具特色的是賡溪的竹馬舞。伴奏樂器有堂鼓、大小鑼、大小鈸等打擊樂器,後又不斷融入民間吹奏樂器,如嗩呐、竹笛、二胡等,因而也把諸多民間流行的通俗小調曲牌融合進儺舞伴奏曲調中來。新儺節目豐富多彩,既有受老儺影響而移植過來的傳統節目,也有各地獨特民風形成的地方性節目,內容大多以祈願福祿壽財及驅疫逐鬼為主題。

  新儺中比較有特色的如水南和水北的儺班舞蹈。

  水北的和合舞以傅姓家族的最負盛名,一對和合雙雙起舞,翩翩嬉戲,表現出濃厚的鄉村新春喜慶氣氛。水北水南隸屬琴城鎮,舊時每年春社時均有到縣城表演儺戲的習俗,也形成了該地儺文化喜慶熱鬧、短小精悍的表演特色。水北儺班除和合舞外,下坊村的新儺頗有現代氣息,表演的節目有《開山》、《文曲星》、《財神》、《哪吒》、《儺公儺婆》等,《開山》為南豐儺的傳統節目,跳開山時手持短斧,上竄下躍,挑、劈、砍等動作一氣嗬成,激烈粗獷;文曲星表演左用捧鬥,右手執筆,身姿扭擺有如現代搖滾,作點鬥飛擲狀;財神左手端鬥,右手執鐧,黃金四目麵具與其他地方的財神黑臉明顯不同,儀態端莊踱著官步,似乎在送金銀財寶上門;哪吒表演活潑,舞姿輕盈婉柔,手持乾坤圈,作嬉戲玩耍狀;儺公儺婆中儺公左手拐杖,右手搖扇,儺婆手抱太子,兩人親密無間地作梳頭、插簪等日常生活中的裝扮表演,腳步細碎,有老態龍鍾之狀,戲曲誇張性較大。下坊村的新儺表演,結合老儺的表演形式為基礎,滲入現代舞蹈中的諸多舞姿,形成鮮明而又歡快的風格。

  琴城鎮瑤浦儺班的表演節目有《開山》、《魁星》、《財神》、《關公戰蔡陽》、《楊戩》、《儺公儺婆》、《觀音坐蓮》。開山金黃麵目,用鑰斧,動作熱烈奔放,作驅逐疫祟;魁星黑麵以紅色紋點綴成黑紅相間的花臉,穿蘭花對襟衫紅褲,作點鬥狀;財神金黃麵目,烏紗帽,持鬥執鐧,送寶上門;關公紅臉髯須與白臉蔡陽各執青龍刀對陣拚殺,關公撩須怒目,力斬蔡陽;楊戩頭戴烏紗帽,三隻眼睛,手捧長槍,表演捉魔擒妖;儺公儺婆表演與其他地方相仿。最具特色的是“觀音坐蓮”,共9人表演,由4人用手搭成座台,4人坐在座台上身體向後翻仰作蓮花開放狀,觀音端坐在座台正中,一手執拂帚,一手作合十狀,節目造型獨特,形象逼真,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參與表演的角色有:觀音、悟空、八戒、楊戩、財神及作座台不戴麵具的4人。

  果園儺隊表演的《武吉砍柴》取材於現實生活,表現少年武吉上山砍柴的一整套動作。武吉身穿紅褲,青花對襟衫,麵具總角,一付娃娃麵具扮相,表演磨刀、砍柴、捆柴、挑柴等一整套農家山村子弟上山砍柴的全過程,整個表演有如現代啞劇。

  白舍鎮羅坊村儺班的節目表演較為豐富,儺麵角色與眾不同,共6個儺麵角色,有:旗頭、回子一對、猴、蟾、鍾馗等,節目開始先由頭戴銀白龍鳳冠的旗頭手執鑲紅白令旗出場,麵具在天目處開有圓形慧眼,作先鋒令旗官揮舞旗幟,似乎在衝鋒陷陣;第二個節目由一對回子表演,回子一個青臉,一個紅臉,皆開天目慧眼,回子表現相親相愛,時而較量拳藝;第三個節目為跳猴,猴手持棍,摹仿猴子各種習性動作,甚至頑皮地摘觀眾頭上的帽子嬉戲;第四個節目為跳蟾,蟾麵具青色底點綴著密密麻麻的小黃點,上麵還趴著一隻蟾蜍,很像讓人生畏的蟾蜍,表演者手持紅腰帶,作各種形象造形,動作憨厚樸素;第五個節目為猴子戲蟾,猴手拿仙桃,與蟾嬉戲對舞,動作滑稽幽默,對比鮮明;第六個節目是跳鍾馗,鍾馗頭戴狀元冠,黑臉金黃四目長須,手執朝笏,身穿雙喜黑底大紅花袍,並不捉鬼,似乎是正要朝聖麵君的新附馬郎。

  南豐新儺大都是在老儺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清代一些民間藝人在琴城鎮附近組織了眾多的新儺班,以儺麵為戲,娛神樂人,既表現辭舊迎新的熱鬧氣氛,又體現祈願平安如意賜福延年等民間傳統社祭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南豐新儺其實就是新社,是春社祭祀活動中的一種假麵舞戲。

  附:南豐儺舞班隊一覽[1985年統計]

  琴城:廓背園班、西門上班。

  白舍:望天班、馮家班、茶亭班、頭班、上甘班、瑤陂班、楓江班、張家班、樟潭班、何家墩班、池渡班、歐龍班、塘際班、戈鐮石班。

  太和:店前班、裏源班、坊頭班、塊田班、田東班。

  東坪:甘泉班。

  太源:老圩上班、高家班、姻背班、永吉班、遊家窠班、寨俚班。

  市山:考坑班、貫巢班、竹源班、南坑班、流坊班、丹壇班、東村班、西村班、瑤浦班。

  橋背:下楊梅班、水北班、水南車上班、水南嶺上班、水南朱家堡班、水南劉家山班、大堡石頭上班、徐家邊班、遊軍班、河家洲班、磨刀渡班。

  萊溪:上井班、平家嶺班、黃滿鍾家班、劉家源班、危家班、西山班、上潺班、周家堡班、賡溪班、張家班、黎家山班、黃滿平家班。

  三溪:廟前班、大圓班、南堡班、石郵班、早禾坳班、上曬班、祝家山班、軍峰外堡班。

  桑田:蕭坊班、潭頭班、毛家壩班、王家排班、石塘源班、黎家班、黃家陂班、新屋裏班、招月山班、西源二隊班、石溪楊家班、曾家豐班、高坑班、龍家陂班、劉家灣班、新圩上班、樟坑班、水口班、潘家班、大堡班、下河陳家班,馬家班、湯家窠班。

  西溪:黃沙班、祝家嶺班、朱坊班。

  中和:橋頭班、楊林班、際上班、中和街班、鄒坊班、員上班、際下班、古竹班、周源班、河東班、上坪班、石源班、石滸班、柏樹下班、夏家洲班、橋口班。洽村:上古班。

  波羅:田東班、陳坊班、坊坑班、薑源班。

  傅坊:石咀班。

  南豐儺守望漢唐,儺咒語是通神漢唐的不二法器。

  以南豐縣白舍鎮甘坊村儺班首士甘老懷家手抄本《儺神會請神許願圖本》(1985年重新抄寫本)為例,可以知道南豐儺咒語的基本風貌與特點,如下:

  請神的咒語:至心通大道,誠意達高真,燃燭迎聖駕,焚香迓聖輿。今有某都某堡信士某某,敬請儺神祖師殿下,(弟子)是夜裝跳,虔誠備心香寶燭,老心(身)拜請大清國江西省建昌府某縣某都堡上下福主、社令各殿,香火一功神祗速降來壇,再為心香至拜請敕封西川路口清源妙道真君、千裏眼、順風耳、儺神殿上乃文乃武千千雄兵、萬萬猛將,合殿香火一齊有感明神,敬心拜請儺神會上傳法啟教曆代宗師。

  師公:鄒普祥,鄒普旺,鄒華寶

  師公夫(傅):甘煥伯,甘大轉,甘為轎,甘邦來,甘景芳,甘用行,甘應田,甘涓功,甘聖登,甘玉珍,甘有鬆,甘用招,甘福山,甘慶福,甘興龍,甘添孫,甘春官,甘和貞,甘亮仔,甘言生,甘義發,甘道文。

  前傳後教,曆代老少宗師一代傳於萬代,先師傳於後師(弟子),陽想陽現,陰想陰現,不想空中自現。自古道買傘之時好遮雨,(孝?)之時望救民,常則儺神有準,福則無差字,可千人誇口功莫一人恥笑,莫誤弟子,莫誤信人蓋佑,(弟子)行一坊顯一坊,紅雲遮去紫雲歸加護,(弟子)神通力宗師法力,驅邪魔保佑信家常安樂,賜下聖(竹告)保安康。

  殿內辭神起馬的咒語:重申上啟遠近福主各部大神在壇文武一功神祗,今乃儺已周圓,燭盡燈殘,肴冷酒淡,簡袞(殊)深莫為怪責,特備起馬分財拜送諸位大神,早登雲路,在天者騰雲駕霧,在地者勒馬搖鞭,有車駕車,無車駕馬,各返瑤宮。(弟子)不敢久留聖駕,聖(竹告)落地,諸神速起。(跌三下信卦),(弟子)不敢多言句讀,水口具有,起馬分財,送交諸位大神傳秘訣,水口界分。

  催催催得本坊福主及遠近社令上下前後守土英烈一齊來臨。

  請神許願的咒語:伏以,神道不遠,虔誠須知聖力非遙,叩齒即應,謹焚心香一心拜請敕封西川路口清源妙道真君,千裏眼、順風耳、金花小姐、銀花銀、三伯公公、三伯婆婆、金毛童子、鐵甲將軍、儺神會上一齊明神,拜請開山大神,白祗大神、魁星大神、紅麵小鬼、青麵二鬼、七雷大神、馬趙關溫四天將、和合、唐僧、哪吒太子、福祿壽文曲星君、天師、關平、周昌(倉)將軍、金天齊天田螺大神、銃公銃婆、吞魔食鬼搜廚(逐)大神、儺神起(啟)教曆代今古老幼宗師、殿內香火文班武列、本殿土地一功神祗適伸(仕紳),奉請涼沐來臨覓座高壇受納香。今乃某年某月某日某縣某堡信人,虔備心香寶燭,列在座前。敬為某某名下叩許紅袍一件入於儺神殿上祈保某某身中諸症悉除,病患早安,星辰光顯,壽命延長等事。

  具有錢財一會拜上,請位大神錢財雖少,化大成多,文點分才,病患早安康。

  界儺請神的咒語:至心通大道,誠意達高真。燃燭迎聖駕,焚香迓聖輿。今夜(弟子)恭就廟堂,虔誠備心香,拜請江西省建昌府南豐縣某某城隍尊神,文天文班武列,合殿香火一功有感明神,東南西北四方守土,在郡宮廟禮典神祗光降廟廷,普仝到位。

  請來石背街上下福主社令、邊坊廟貌一切神祗,西台山合殿香火,有感明神;請來瑤浦街觀音閣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合殿香火一切神祗,福主社令乃文乃武各殿香火一切神祗;請來軍江橋殿內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合殿香火、乃文乃武一切有感明神;請來羅家街東排二岸福主社令、關聖帝君、合堡神聖一切有感明神,請來大排上上下堡福主社令、東西二岸祀典神祗;請來楊梅砦福主社令神祗;請業將軍嶺李將堡福主社令、東西二岸諸位神聖、嶺上將軍老爺、開枷脫鎖兔子郎君、知事祀典本殿土地,一齊有感明神;請來池源堡水口福主社令尊神,萬壽宮旌陽得道許仙真君,合殿香火、東西二岸一切神祗;請來香蓮寺羅漢主者在殿共廟一切有感明神;請來三溪圩橋頭殿內三奶夫人、觀世音菩薩、合坊福主社令、東西二岸祀典神祗;請來塔嶺堡福主社令、東西二岸祀典神祗;請業雞源嶺樹林下福主尊神、合坊廟內祀典神祗;請來井源嶺上飛天三聖靈佑尊王、有壇無跡有跡無壇一切神祗;請來井源茶樹背坯到合殿菩薩、英齋公廟內神祗、井源樹林下福主尊神、文武二判、金水郎君、本殿土地、合殿香火、一切有感明神,店上丹陽得道甘氏真人劍邱二仙、五方、得道行雨龍王、本殿土地、一切神祗;請來鬆山排下尤家邊各殿福主、一切神祗,樹芥下一聖二聖飛天三聖公、王路傍下大得禪師菩薩。(跌三下信卦)。

  (弟子)先請如先到,後請如來諸位神聖覓座高壇受納心香,謝沐聖旨。請來本坊福主、橋頭下福主、尊王山老爺、李氏夫人、文武二判、本殿三聖、勸善大師、鶯(鷹)哥元帥、金水郎君、土地公公、一切有感明神,港背社公社母、一切有感明神,狗腦嵊獵射老爺、金毛童子、鐵甲將軍菩薩,裏坑頭冷壇三聖、神君順祭,後堂山上儺神會上,乃文乃武一切有感明神,大塘上聖主三郎、本殿土地,崇福古寺三尊古佛、十八羅漢、二傍四帝尊神、上殿地藏王、觀世音、文主菩薩、如來古佛、監善王者、達摩祖師、護法金剛、合寺香火、一切有感明神,左傍旌陽得道甘氏真人、劍印二仙、五方、得道騰雨龍王共同到座,一切有感明神,上街頭何子上、李氏夫人、文武二判、本殿土地、一切神祗、社公社母,上街頭趙大元帥、樓上文昌梓潼帝君、合殿香火一切明神,李家店將軍老爺、開枷鎖兔子郎君、西山得道許仙真君、行雨龍王、土地公公、本殿土地、社公社母、一切神祗,龍頭山角上白馬三聖公王、鄧家坳非天三聖神君、塘家邊白馬三聖公王、軍將坑七尊太子、漢皇上帝、本殿土地、一切神祗,樟樹下一聖二聖公王,格排石、井排冷壇三聖公王,洋下將軍老爺、煙竹冷壇三聖公王,夫子地飛天三聖公王,丹陽觀三清上帝、法王老爺、清源妙道真君、甘氏仙師、外殿護駕三聖,雄雞相門冷壇三聖公王,何坑白馬三聖公王,何坑尾飛天三聖、來殺神王師公,紅家山七尊太子、漢皇上帝、飛天三聖、一切神祗,大港前塔下豬姆大神,周家園福主,鬆樹下軍山老爺、土地公公,來陂白馬三聖,豬牯石非天三聖,力鍾嶺上非天三聖,溪岩堡福主社公,一切神祗,行竹園樹林下福主尊神,源頭高樓大神,福主社令,一切神祗,堪頭嶺坯倒一切有感明神,高門(土光)頭冷壇三聖公王。請來本福主上至源頭,下至水尾,有壇無跡無跡有壇,或有不知名姓一切神祗,壇上所請,壇前所如,諒沐來臨覓座高壇受納心香寶燭,幹恭淨酒,後心素飯,糍果葷肴,胡盤牲雞,鮮魚果盒,禮酒珍饈美味,烈在眾神座前,繞祈歡容笑納,莫為怪責,(弟子)茶錢不敢說,酒後乃開言,茲當光緒某年某月十八日夜請來諸位福主祈佑合坊眾信人等,時降吉祥,讀書者聰明智慧,求功名者早登金榜;農耕者,一籽落地,萬籽收成;做技藝者,上家相請下家相迎;做生意者,一分為本,萬分為利;出外貿易者,好人相逢,貴人相助,腳踏四方,八方吉利;求祠者,早生貴子,定得懸望;保壽延者,百千長壽;行醫者,心靈脈準,藥到病除,幼小孩童開關脫鎖,易無養,麻丹疹痘,輕疏薄種;畜養耕牛者,朝放山崗,暮歸欄場。陰處莫走,凶處莫行,蝟頭供豬,天風吹長,地風吹大,日長千斤,夜長萬兩,豺狼虎豹,遠避他方,瘟風瘴疫,遠往他鄉;供雞養鴨,一母向前,日子隨後,行行成群,隊隊成雙,鷹鷂不敢近,狐狸不敢入列,大神為一坊之福主,掌萬姓權行,受千人禮拜,時為眾民保障,把定山河,固守水口,好事多招進,惡事遠遠趕出,火星打落壬葵水,賊盜打落大空亡,官訟消散,是非埋藏,牙尖嘴快立刻消亡,異端邪法即時追滅,不許存留境內,速速趕出他方,若有訴願者求之即時應,禱之即靈,事事如意,願願隨心,莫誤(弟子),莫誤信人,全賴諸神蓋佑,總求信卦保佑。(跌一次信卦),諸位神聖肴冷無味,香冷無煙,少刻登壇看跳,又求信卦保佑。[插路香]

  由上述請儺咒語可以看出,南豐儺咒語祝禱內容涵蓋科舉求功名、農耕、技藝、經商與出外營生、行醫、求嗣等五花八門者,多為平民生計的實際問題以及百姓生活中的好惡之事等,說明南豐儺咒語具有濃厚的鄉村文化氣息與求生存的危亡意識,同時南豐儺咒語中對訟訴的驅避、對賊盜的規斥、對搬弄是非的毒咒等,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南豐儺受眾的民風民俗淳樸與生存環境的劣勢。有趣的是界儺請神,幾乎方圓十裏內的所有村族廟宇神靈均請到,甚至遠隔三十餘公裏的縣城隍廟諸位神靈,一者顯示出村民好客的民風習俗,二者反映了村民對待神靈小心翼翼的謹慎態度。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南豐甘坊儺廟中供奉的主神為儺神祖師,旁祀清源妙道真君與千裏眼、順風耳,以及千千雄兵、萬萬猛將,又祀鄒氏三師公、甘氏曆代演儺師傅等,將儺神與戲神合祀一體,而鄒氏三位師公另設為一列祭祀,說明該村儺班與鄒氏三位師公傳教是分不開的,且與明代宜黃戲供奉清源祖師的習俗有著某種淵源,宜黃神崗儺至今供奉的主神為清源宜祖師,塑像狀貌與甘坊如出一轍,身旁亦列祀千裏眼與順風耳,還有金花與銀花二位小姐等,也與甘坊村相同,據神崗村民相傳其儺班是從南豐傳過來的,則可見在傳承過程中將主神與旁祀清源師合二為一了,這符合民俗傳承的一般規律性,故清源戲神來源於南豐儺神,最初可能是由如鄒氏三位師公般的道教(師公教)傳承而來,倘若如此,則湯翁的戲神廟記中所言的戲神具有驅邪的作用等說法,便不難理解了。

  再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該儺班請神許願的咒語中提及“鐵甲將軍”與“白祗大神”兩個名稱,前者在現今的福建省與台灣省等地均有祭祀現象,據有關學者考量後認為,“鐵甲”為閩南話“青蛙”,即“青蛙將軍”,後者“白祗”當為“白起”之筆誤,而白起信仰源於西北三秦之地。如此,則可以看出,南豐儺祭祀實為中華祭祀文化的集大成者。

  相對南豐儺咒而言,南豐儺謠諺更為雅化些。茲分門別類列舉如下:

  概括贛東南豐縣儺文化內容:“賡溪竹馬石郵儺,水北堡裏有和合”。

  演儺的體製:“一麵鼓,一麵鑼,爆竹一響就跳儺。”

  跳儺的動作特點:“發怒晃頭笑抖肩,手舞足蹈順一邊,快慢緩急看‘人麵’,一舉一動合鼓點。”

  儺班入戶前的頌讚:“一聲金鼓到門前,小聖前來拜老仙。保佑伢崽會讀書,金榜題名中狀元。”

  和合舞禱辭:“讀書者,聰明智慧。求功名者,早登金榜。做生意者,一錢為本,萬串為利。”

  和合舞聲樂特點:“播種,播種去,家家去,去播種”。

  綜觀南豐儺演製的文化內涵,體現出三位一體的特質。逐疫,贛儺演製保存漢代驅儺本質;娛神,贛儺融合了明清社戲形態;科舉,贛儺滲入地方文化精神特色。三個層麵呈現為本質、形式、特色等三位一體的關係,較為全麵地保存了中華儺文化從原始巫舞至明清社戲的演變痕跡,且滲入地方文化精神等,因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逐疫:南豐儺演製保存漢代驅儺本質。

  儺的本質就是驅邪逐疫,這已成為公論。其中以南豐儺以原始舞蹈形式承載著驅邪逐疫的本質最為突出。

  以石郵儺為例。至今石郵村古儺還沿襲一整套起儺、演儺、搜儺、圓儺的祭祀儀式,神秘而古樸粗獷。搜儺是整個跳儺活動的核心,由儺神角色“開山”、“判官”、“大鬼”手執神鏈,上各家各戶“搜間”,驅逐房屋內的疫鬼或邪氣,開山在房屋裏的床下、桌子下等各陰暗處驅除不祥,門外三眼火炮不時炸響,每搜完一戶一間,立即關上門戶,以免鬼魅再入。這種驅疫逐鬼的祭祀內容一直從正月十六夜延續到次日清晨,直到村子裏所有的鬼魅全部驅逐出村。則可知,石郵儺保存了東漢以來大儺逐疫本質,隻是驅儺的日期不在先臘一日,而改在新年期間,此在下文中另論。

  娛神:南豐儺融合了明清社戲形態。

  南豐儺演製的表現形態最大的特色,就是融合了明清時期社戲娛神樂人的習俗,這種融合主要表現在諸多儺麵角色滲透了社祭的神人角色或本身就是社祭神人角色因素。

  除了演儺的日期改在新年期間,即融合了新年社形式,賦予了社的文化內涵之外,南豐儺演製的角色實際上充當社祭神人的作用,且角色表演娛神樂人形態相當濃厚。

  如石郵儺中的“雷公”、“儺公儺婆”、“紙錢”等角色,雖然這些角色其本質仍是儺禮舊製,但經明清以來的演變,已在祭祀內容主體方麵有所改變,把這些角色安排在跳儺的開端,表現出鄉人對風調雨順的祈求,對子孫興旺的崇尚,對財源茂盛的希冀,特別是“儺公儺婆”的形象,完全一派土地公和土地婆的習俗形象。這種祭祀主題的轉變,是由儺麵角色的滲透來完成的。還有賡溪的竹馬舞,水北的和合舞,均表現出社祭的特性。

  南豐儺文化融合明清時期社祭中娛神樂人的習俗,也表現為儺神角色的表演方麵,其表演生動活潑,幽默滑稽,體現出娛神樂人、熱鬧歡樂的社祭娛神氣氛。水北的和合舞,兩個和合笑嘻嘻的娃娃臉,翩翩對舞,一人執算盤,一人執筆墨,互相抖肩扭背,動作細碎而樸素自然,幽默可笑,鄉人形象地把和合舞說成是“揩癢”“捉虱”。表現出強烈的喜慶歡快的新年社祭的特色。

  科舉:南豐儺滲入地方文化精神特色。

  寓教於樂,將科舉進仕的民間教育思想融入儺舞,即彰顯南豐的特色文化--教育,則顯示出南豐最為獨特的人文精神內涵--科舉文化鼎盛。

  南豐自宋以來就有“文獻之邦”的美稱,曾氏家族群賢輩出與趙氏二十人同榜進士等科舉現象舉世罕見,特別是曾鞏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成為文壇的巨擎。而以科舉文化為背景的南豐文化傳統,崇尚儒教,禮於詩書,遵循周禮舊製,從而構成南豐文化的核心;剛強不屈,敢於創新,是南豐文化的重要精神;勤勞樸實,團結奮進,是南豐文化的堅實基礎。在這種文化傳統的熏陶下,南豐文化教育思想表現為苦讀詩書,積極進仕,勇於開拓。具體體現在南豐儺文化方麵,就是對科舉進仕的崇拜。

  南豐儺文化中對魁星的崇拜集中體現了教育文化內涵。

  魁星俗稱文曲星,或稱靈星,傳說是主管科舉的神靈,南豐自宋代開始祭祀靈星。

  南豐儺文化中的魁星形象總體上是致的,麵目崢獷,雙眼暴突,頭上長兩個犄角,兩個大獠牙突兀,右手執筆,左手捧鬥,作持筆沾墨欲點投狀。在服飾方麵,南豐儺舞中的魁星穿著較講究,青淡碎花衣,紅褲紅裳,表演動作方麵較輕快活潑,甚至糅合現代舞的姿態,如南豐瑤圃的魁星和水北的文曲星,表現出新儺吸收時代特色的傳統。

  南豐儺班,跳魁星幾乎成為必演的節目,雖然各地所跳的魁星舞風格不一樣,但其儺麵特點及演跳的目的基本相同。

  甘坊儺之魁星麵具藍底色,紅色頭頂象征著赤發,頭發用金色箍紮著,額上一個金圓形照妖鏡,頭頂上有兩個猗角,耳朵碩大,眉毛呈火焰燃燒狀形,圓突的雙眼,臉部肌肉抽動,嘴巴咧著露出白厲的上齒,上齒兩獠牙十分可怖,儺藝人用紅巾紮著頭,再戴上麵具,穿紅色白邊馬甲和紅褲,出場時雙手的大拇指扣住中指和無名指並略露出指尖,與食指與小指成三指鼎立狀作香火訣,似在搜儺,然後左手拿紅布包好的鬥,右手執朱筆,一會點天,一會點地,一會點人,身子半蹲態,向後勾足禹步舞蹈,這代表著南豐古儺魁星舞的風格特點。南豐新儺中的魁星麵具則以黑底描紅花紋為基本色,再以黃綠等線條勾勒強調,形成麵具光怪陸離之彩,這種顏色的搭配風格,反映了典型的民間喜劇化的傳統特色,麵具頭部赤紅發色,翹起的兩隻耳朵間還有兩個猗角,眉毛鼻子和臉部之間皆點綴著紅斑塊,喜劇化較強,雙眼圓滾,嘴巴咧著卻露出上下各兩個獠牙,下巴上也描有紅黃綠三色線條花紋,穿著青淡碎花對襟短衣,束以白色腰帶,下身穿紅色禳白邊褲子,表演時左手持木質方形鬥,右手執朱紅筆,時而身子半蹲扭動,類似現代舞中的搖滾,時而後足勾起,右手舉過頭頂作點鬥狀,整個表演活潑輕快,充滿喜慶色彩,沒有古儺跳魁星那麽古樸莊重。

  綜觀南豐儺文化中的魁星扮相及表演形式,各地大同小異,其表演都是為了宣揚讀書進仕。崇尚魁星是南豐儺文化的特色,一句話,這正是南豐文化中崇尚儒教、積極入仕的精神民俗化通俗化的具體體現。

  守護南豐,儺舞踏著遠古反律性節奏步履,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