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秦始皇

  一、本帝的根基

  秦始皇--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前210年,享年50歲,在位三十七年。統一中國12年,國號:秦。國都:鹹陽。年號:未建。

  太皇太後:無。

  太上皇:無。

  皇太後:尊母:趙姬。

  皇後:未設。

  皇妃:史書不載姓名。隻載秦政37年,即始皇12年,七月始皇崩,九月將始皇欞木奉葬驪山,胡亥帶著宮眷及內外文武官吏送葬時發出一道命令:先皇後宮未產子者殉葬。有子者走出塘外。宮廷妃嬪多半無子,當場就有撞死。尚有一大半絕色嬌娃被工匠閉了塘門,用土封固全部悶死。

  皇太子:扶蘇。

  皇子:共24人。除臨死前立扶蘇為皇太子外,尚有23人。署名的有第十八子胡亥,公子高、將閭、昆弟外,其餘不見載名,俱被胡亥殺死。

  皇女:共10人,全部被胡亥殺害。未載姓名。

  諡號:無。

  廟號:無。

  墓寢:驪山皇陵。

  二、任前簡曆

  秦始皇出生在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爭雄的戰國時代,為了避免被他國兼並,七國都使出了各種的辦法,采取了運用外交手段聯盟他國的政治策略。當時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便與趙國聯盟,而作為聯盟國友好就得互派質子,那麽秦昭王就派了他的孫子子楚(原名異人,因過繼華陽夫人做子華陽夫人是楚國人,故改名叫子楚。)去趙國做了質子。子楚在趙國愛上了秦國來趙國做生意的呂不韋的一個姓趙的妃姬,並娶她做了老婆,便在趙國的國都邯鄲生下了趙政。那年正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正月,所以取名為政;又因趙國所生故姓趙。秦昭王五十年(前257)秦伐趙,趙國形勢危急,打算殺死秦國質子子楚,好在呂不韋早有防備,先是派人遊說趙國當權者,不如放回子楚今後登王位而感恩趙國。見遊說無效而立即決定兩人出逃。此時邯鄲城內戒備森嚴,呂不韋用六百金賄賂看守子楚的官吏,子楚才拋妻別子輾轉歸國。趙又打算殺死趙政母子。由於趙姬的娘家是邯鄲的豪富人家,有一定的權勢,故趙姬母子得以保留下來。後來到了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太子安國君即秦王位,立子楚為太子,那時候,正好秦趙之間得以緩和。趙政也就跟隨母親趙姬回到了秦國。這時趙政已經九歲了。因此秦始皇在出生地邯鄲度過了他童年大部分的時光。回到秦國以後改名為嬴政。次年即十歲(前250)立為王太子,三年後即十三歲(前247)少年嬴政就以太子的身份登上了秦國的王位。

  嬴政繼承王位以後,還沒有處理國政的能力。秦國的政權就由母親趙姬和相國呂不韋(在其父執政期就已封為相國)執掌。秦王政還賜呂不韋為“仲父”的尊號,從此,呂不韋的權勢進一步地擴大,這時秦始皇的母親趙太後與呂不韋又舊情蒙發,二人時常私通,但秦王政日見長大,呂不韋便找了個叫做繆毒的代替自己推薦給趙姬。後來成為反對秦始皇的一個叛逆集團,秦始皇於即位九年(前238)一舉粉碎了它,不久後在十年(前237)又免去呂不韋的相國職務,至十二年(前235)又迫令呂不韋服毒自盡。在這以前秦始皇還粉碎了其弟成嶠在大將軍樊於期的煽動下進行的兵變叛亂;二十一年(前226)秦王政還經曆了燕國太子丹遣刺客荊軻刺殺未遂的驚險一幕。

  經過風雨的鍛煉,秦始皇執政能力大有提高,剿滅六國統一中原的抱負也就油然而生。他任用能將訓練兵馬,以先攻弱,後滅強,先擊近後伐遠即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於秦王政十七年(前230)首先滅掉了韓國,緊接著在次年又滅亡了趙國;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滅亡了魏國;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滅亡了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滅亡了燕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滅亡了齊國,從而統一了中國。至此,嬴政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千古第一帝!

  秦始皇在嗣秦王位以後至登皇位之前尚有一段坎坷的經曆,除在上述簡曆中略帶過之外,其具體故事情節特引如下,供讀者彌補簡曆的不足。

  成嶠兵變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秦王政敏銳地感覺到,秦王朝一統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想出兵伐趙,呂不韋建議以長安君成嶠為將,樊於期付之,秦王政同意,但先讓蒙驁與張唐兩人帶領精兵五萬人為先鋒,讓成嶠與樊於期帶五萬精兵接應。秦國大軍就這麽出發了。秦王政不時派人打聽,探視消息,運籌幃幄,開初戰爭進展正常。忽然有人報告長安君成嶠起兵造反!秦王一聽怒不可遏,暴跳如雷。

  原來這樊於期雖隻是一武夫,卻早有心事,這天作合秦王派他與王弟成嶠一起出來,手中不僅有五萬精兵而且更有王弟這張王牌,他豈肯輕易錯過,所以大營在屯留紮下之後,他一直在尋找機會,借口策動成嶠兵變。

  湊巧先鋒張唐戰鬥失利,樊於期更認為時機已到,故等到成嶠催促他商議接應之策的時候,他不僅按兵不動,而且借機向成嶠挑唆說:“有件事我不得不向你說了,這事可涉及你父母的隱私了。你的母親趙姬原本是趙國的美女,呂不韋在趙國做生意的時候看中了她,娶她做了妾。當時你父親莊襄王在趙國當人質,呂不韋為了自己的飛黃騰達,結識了你父親,當時趙姬已有身孕,後來這個孩子生下來了,那就是你現在的哥哥秦王政,你們雖為手足,卻是同母異父,要說真正的王家骨血是你而不是秦王政。”成嶠被挑得臉色一陣紅一陣白,這會兒早已鐵青了,氣不打一處來,原來是欺我年幼,如此算計於我!可他一時又不知該怎麽辦才好,隻得請教樊於期說:“那按將軍之意,我現在如何是好呢?”

  樊於期說:“憑你的地位難道還沒有號召力?憑你手裏現有的五萬精兵,難道還不夠有實力?你要想與秦王政抗衡,我一定支持你!恢複嬴氏江山就此一舉了!”

  “好,我幹!”成嶠逞勇拔劍用力揮去,案桌登時飛走一角,他厲聲地說:“我若不殺呂氏父子,不恢複嬴氏江山誓不為人!”於是由樊於期親自執筆迅速起草了一道討伐呂氏父子的檄文--長安君成嶠布告中外臣民如悉:傳國的要義全在於正統的繼承,複宗的罪惡,莫過於陰謀的顛覆。文信侯呂不韋,不過弘翟一商人,竟然窺伺秦國的王位。今秦王政實非先主嫡嗣,而是呂不韋的兒子,呂不韋以懷孕之妾趙姬巧惑先君,繼而以他與趙姬的奸生子,亂了帝王家的血統。

  呂不韋以重金設奇策,以篡權謀位為目的,孝文王與莊襄王相繼駕崩,死得不明不白,令人疑竇叢生,而連著三位君王執政,均由呂不韋一人大權在握,有誰能與他抗衡?當今秦王政明明不是什麽真命天子,偷梁換柱之中,嬴氏天下早已成了呂氏天下。而今呂不韋被尊為仲父,有朝一日,他必然取而代之,社稷將危,人神共怒,我身為先王嫡嗣毅然舉義,大軍所至,實為申張正義,剪除國賊,檄文到日秦國臣民,同仇敵愾,為國殞命!

  這檄文很快傳達四方,秦國人民對這段宮廷秘事早有風聞,又見王弟這篇說得條條是道的檄文,不信的也早就信了,隻是懾於呂不韋之威,不敢輕舉妄動,靜待觀望而已。

  樊於期借機將屯留附近的精壯收編入伍,擴充兵力,開始討伐之舉,一舉攻克了長子,又一舉攻克了壺關,準備再浩浩蕩蕩地殺回鹹陽。

  秦王政聞變正氣得七竅生煙之際,張唐已帶了檄文星夜趕回鹹陽稟告,秦王政讀了檄文渾身亂抖,好一會方才鎮定下來,他略一沉思,即拜王剪為大將,桓崎王賁為左右先鋒率十萬大軍討伐長安君成嶠而去。

  樊於期列陣城下,王剪兵馬亦已擺下進攻之勢,陣前王剪大罵樊於期,樊惱怒至極大喝一聲,揮動長刀衝進王剪陣中,大砍大殺起來,秦軍見樊勇猛紛紛披靡,樊於期左衝右突,王剪命令將士奮力圍捕幾次都不能取勝,反而損兵折將,眼見得天色已晚隻得鳴金收兵!

  第二天王剪一麵同來將楊端和商量破敵妙計,另一麵讓桓崎王賁各領一支人馬,分別去攻打長子與壺關城,自己依然攻打屯留,兵分三路讓攀於期無法接應。幾天過去了,王剪獲悉桓崎和王賁已經攻克了長子與壺關,於是便率兵大肆攻城。樊於期急急披掛迎戰,幾個回合,就將秦軍殺了個落花流水,秦軍潰退。城外樊於期率軍追殺,城裏早已潛入的楊端和正伺機用計,一見樊揮軍而去,他即匆匆去見長安君,呈上王剪的密信,成嶠趕緊拆閱。

  密信說道:“你與大王本是親兄弟,大王封你為長安君,夠顯貴的了,你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卻要輕信那些無稽之談,做那些讓親者痛,仇者快的事,自取滅亡,豈不可惜?如果你能將首犯樊於期親手斬了,你自己悔過認罪,我可以求大王免了你的罪。如果你遲疑不決,恐怕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成嶠讀罷,淚流滿麵,說:“樊將軍是個勇敢正直的人,我怎能忍心殺了他呢?”此時正好樊於期拍馬敗回,欲進城來,成嶠剛要吩咐軍士去開門,不料楊端和已拔刀在手,逼住成嶠對城下的樊於期厲聲說道:“長安君已率全城投降,樊將軍何去何從請自便吧!”楊端和又從袖中取出一麵早已準備好的降旗遞給成嶠,逼令他讓軍士快快升起。成嶠見大勢已去,無可奈何,隻好照辦了,守城將士見此情景,紛紛繳械。

  樊於期見城中降旗升起,成嶠無動於衷,好一陣才稍稍清醒過來,直氣得破口大罵:“好個成嶠小兒,你個沒用的東西,你以為你投降就有了活路了,你等著吃好果子吧!秦王要是饒了你,我倒著走給你看!”罵畢氣哄哄地回身殺去。

  王剪兵馬層層圍著樊於期,本可以輕而易舉地至樊於期於死地,隻因秦王有令務必活捉樊於期,他要親手刃之。加上樊十分銳勇左右衝突,無人可擋,竟被他殺開一條血路直奔燕國去了。

  長安君被軟禁在公館裏,王剪派辛勝前往鹹陽告捷,秦王政龍顏震怒,他下令以賞金千斤,食邑十萬戶的重賞捉拿樊於期,立即滅樊於期的九族。對於成嶠,辛勝傳達了王剪的請求之意,不僅沒有平息他心頭上的憤怒,反而促使他痛下決心:“這種兄弟留之何益!”他下令就地正法。然而辛勝剛要起身,太後卻聞訊趕至,她還怕獨力難挽這個狂瀾,之前又差人去搬了呂不韋。秦王政一見太後也不禁嚇了一跳,太後禦了頭麵裝飾披頭散發,完全像個囚犯的樣子。秦王政知道母親是為弟弟說情來了,但是成嶠大錯已經鑄成,不管太後怎麽說,秦王政總是不允。呂不韋知道自己求情也是白搭,不過他倒想試一試,果然秦王政連聽都不聽,反而說:“這個大王到底是你當還是我當,我當就是聽我的。”呂不韋弄得隻好裝著表麵上尷尬的樣子,心裏卻是很讚成!成嶠雖然死了,但成嶠的陰魂並沒有從呂不韋的心頭散去!

  嫪毐叛亂

  呂不韋事嬴政嗣位是為秦王,由於秦王政年少未能親政,國事俱委任呂不韋。韋大權在手出入宮廷,時常與秦王母子全麵敘談。隻不過這位莊襄太後尚不過三十歲左右,驟遭大故,竟作孀妹。她本是個送舊迎新的歌姬,怎禁得深宮的寂靜,孤悵憂憂!空守了好幾個月以後終有些忍耐不住,好在呂不韋是個舊歡,樂得再去勾引,申續前盟,不韋也不免有情,因同她重整旗鼓,演那顛鳳倒鸞的老戲文。宮娥采女統是太後心腹,守口如瓶,秦王政究竟年少未識個中情係,所以兩口暗地往來仍然與伉儷相同。

  一年、二年、三年,秦王政已經弱冠了,不韋亦漸漸地老了,偏太後淫興未減,時常宣召不韋入宮同夢,不韋不免愁煩,一則恐精力寢衰,禁不住連宵戕賊;二則恐少主寢長免不得睢破機關,於是想出一法,私擬薦賢自代。湊巧有個浪子名叫嫪毐,陽道壯津,小車不假手力,但用那活兒插入輪軸,也能轉動運行,事為不韋所聞,立即召為舍人,在太後麵前極稱嫪毐絕技,太後很是高興,並且說要去親眼看一看。不韋看出太後中意的心理後,便去進行宣傳,說嫪毐有罪當置宮刑,一麵厚賂刑吏,但將嫪毐拔去須眉並未割勢,便使冒作閹人。入侍太後,太後即引登臥榻,實地試驗,果然堅強無比,久戰不疲。惹得太後樂不可支,如獲至寶,朝朝暮暮,卿卿我我。老淫嫗居然又有娠了。這時正好夏太後病逝,嫪毐遂與太後密商,買通仆人詐言:宮中不利母後,應該遷居避禍。秦王政不知有詐,就請母後徙居雍宮,嫪毐當然從往。從此母子離居,太後不必顧忌秦王政了,一親得男,再親複得男,保抱足育,視若尋常,且封嫪毐為長傳侯,食邑山陽,尋且加封太原郡國,凡宮室車馬衣服,及苑囿馳獵等情均由嫪毐主持,毐至此真快活極了。私下裏與太後密謀擬定等到秦王政歿後,即將嫪私生子立為嗣王,毐得意忘形。一日與貴臣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遂互起齟齬,便與大中大夫顏池大肆口角。毐瞑目大吐:“我乃秦王假父,怎敢與我鬥口,你等難道有眼無珠?不識高下麽?”大臣們聽了此言,便都退去,但大中大夫顏池便去稟報秦王,秦王政年已逾冠,血氣方剛,驀然聽得此種醜事,不禁忿怒異常,當下密令幹吏調查虛實,未幾聽得密報說嫪毐原非閹人,確與太後有通奸情事。於是立即下令昌平君、昌文君為相國引兵捕嫪毐。毐得消息不甘坐斃,便捏造禦璽,偽署敕文調發衛兵、縣卒來抗拒官軍。兩下爭鋒經由昌平君、昌文君聲明毐罪,壽兵當即潰散,單乘毐數百來從如何支持,不一會兒也便竄去。秦王政下令國中懸賞緝毐,活擒奉獻賞錢百萬,攜首奉獻賞錢五十萬,大眾踴躍追捕,到了好疇,竟正遇桓崎大軍趕到,領著三萬鐵騎橫掃這些烏合之眾,獨留得淫賊並賊黨計二十餘人,統統生擒回宮,當命審訊認罪後,處毐車轅刑五馬分屍,毐黨一並誅戮且牽毐三族。一麵令將士往搜雍宮得太後私生子二人,撲殺了事。惟太後幾經周折後得迎還都。原來太後被徙雍城芬陽宮後,經齊人茅蕉勸秦王政說:“陛下釀成大錯,隔離生母有不孝之行,處死諫士(即秦朝廷大臣勸諫秦王政不應徙離親母太後而遭到秦王政誅殺),故有暴君之舉,現在天下人得知都遠離秦國,恐會亡國的。”秦王政不得已才聽從,因而接母還都。

  呂不韋之死

  嫪毐的謀反平息了。第二天秦王政設朝讓刑部官員向眾宣讀了嫪毐的供詞後,秦王政緊接著說:“眾所周知,這嫪毐犯上作亂,全在太後撐腰,由呂不韋出鬼點子促成。現已車裂了嫪毐,發配了太後,單剩這呂不韋了,我意是斬草必須除根,不知眾愛卿有何想法?”這呂不韋在秦執政年數已久,根深蒂固,盤根錯節,不少大臣與他有交際,聽說大王要處決呂不韋,紛紛求情,都說呂不韋扶立先王有大功於秦。嫪毐入宮一說,僅是一麵之詞,虛實難辯,即使是事實這與呂不韋也無直接幹係。大王處理,理應慎重,還是手下留情為好。秦王政思索了好半天才說:“呂不韋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沒有呂不韋怎會有今天的嫪毐呢?現罷免他的丞相職務,讓其立刻離開鹹陽,回河南洛陽去!”

  不幾天秦王政聽從齊人茅蕉之言,從械陽宮接母後回宮。在洛陽的呂不韋得了這個消息以為秦王政回心轉意了,便也派了門客歐陽善送信於茅蕉,想通過茅蕉去說服秦王政,讓其回歸鹹陽。可是秦王政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讓人捎回親筆信一封,使人送去洛陽,信上寫著:

  “你對秦國有什麽功勞,而被封為十萬戶的文信侯?你對秦國有什麽感情,而要秦王尊你仲父?長安君成嶠兵變,全因你用人不當,而太後的流短蜚長亦全因你亂人倫所致,嫪毐的叛逆也因你的陰謀一手造成。如此罪逆,我仍不忍加誅,讓你在洛陽封地安享晚年快樂,可你仍不檢點,又與列國使者往來,還使茅蕉來作說客,以圖東山再起,這不是我對你寬宏大量的本意。現在我請你帶上你的家人到四川去,那兒的郫城就是你的終老之處……我甚至還懷疑兩位先王之死,是不是與你也有關呢?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麽你的罪孽就比你所謂的功勞大很多喲!我說這些話,你覺得不好聽麽?你怕我公布於眾麽?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你遠遠的!你到那遙遠卻又自由、偏僻卻又清靜的巴蜀郫城去歡度你的晚年,據說那兒還有一種美麗的鳥兒叫鳩,它是再美麗不過的了,它可以好好的供你欣賞呢!”

  呂不韋看完信後,先是木人般地在那兒沉思了半天,才拿著這信緩緩地走進了內室,將信撂上燈火,一點點地燒成了灰燼。當時整個屋子裏飄忽如幻如夢,他本是個商人,他遇到了異人(子楚)他不惜獻出了趙姬……兒子成了他的掘墓人。哦!地獄的火向他燒來了,已感到徹骨地痛,太晚了,他睡到床上或又從床上爬起來,他看到無數條毒蛇在動,無數把利刃在閃光,他把盛有毒酒的瓶端起來又放下去,反複幾次,似乎誰都在逼他喝,他終於喝了下去,流進了腸胃,滲進了肌膚。他躺上床去等待著毒性發作,霎時間他掙紮著,慘叫著,翻騰著,發狂著,他把身子一挺,終於告別了人世。

  荊軻刺秦王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趙國和韓國相繼滅亡,燕國亡在旦夕,燕太子丹企圖用刺客謀刺秦王,以挽救自己的國家。

  燕太子丹小時候在趙國為人質,當時秦王政生於邯鄲,兩個命運相同的異國孩子結成了好友。以後秦王政被立為王,成了一個強大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而燕太子丹依然是人質,而且作為燕國的人質在秦國,秦王政拋去舊日的友情,日益表現出對燕太子丹的不禮貌,燕太子丹懷著對秦王政的仇恨,逃回到燕國。回國後,太子丹日夜考慮報仇的辦法,但苦於國家的弱小,力所不及。當秦國的軍隊麵臨易水之時,燕王喜及太子丹皆深感大禍將至,憂心忡忡。太子丹問他的老師鞠武。鞠武勸燕王喜和太子丹與三晉、齊、楚、匈奴聯合起來對付秦國以挽救自己。太子丹認為老師的計劃過於曠日持久。鞠武又向他推薦了田光先生。田光又介紹了他的好友荊軻,而為了實現太子丹所囑不可泄密的保證,自己遂自刎而死去了。

  荊軻隻好憑著好友田光的介紹來找太子丹共謀刺殺秦王大計。為取得秦王的信任,荊軻希望以逃奔燕國的秦將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督元地圖做為覲見秦王的禮物。樊於期是秦王的仇人,秦王殺了他的父母等族人,還以懸賞黃金千斤、邑萬戶的條件捉拿他,督元是燕國最富饒的地區,秦王最希望得到。太子丹不忍去殺樊於期,荊軻乃私自見樊於期,對他講明報仇之事,樊於期遂自刎。太子丹聞知趕到伏屍大哭,後盛了樊於期的頭封好,又求得天下最鋒利的趙國徐夫人匕首,包在地圖中。一切條件具備後,太子丹令荊軻為首,以燕國少年勇士秦午陽為輔出使秦國。

  太子賓客及知內情的人,皆白衣冠以送,送至易水之上,由高漸離擊築,荊軻歌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歌聲怒發衝冠,荊軻援車而上,勇往直前不回顧。

  荊軻一行到了秦國,通過秦王寵臣中庶蒙嘉見會秦王,秦王政在鹹陽宮接見燕國使者。荊軻捧著函封的樊於期的首級,而秦午陽手端內裝督元地圖的盒子,依次而進。走到宮殿的台階,秦午陽甚為膽怯,色變振恐,群臣感到奇怪,荊軻忙解釋說:“秦午陽是北蕃蠻夷之鄙人,未曾見過天子,所以有些恐懼。”以此來解除秦王政的懷疑。秦王政要荊軻送上秦午陽所持的地圖。展開,圖窮而匕首現。荊軻迅即用左手抓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持匕首而刺之。從緊急狀態驚醒過來的秦王政立即站起掙脫,袖子被扯斷,秦王政急忙去拔劍,由於在匆忙中隻抓住了劍鞘,劍又緊緊地插在鞘中,一時拔不出來,荊軻逐秦王政,秦王政環柱而走。由於事件來得突然,群臣皆被驚嚇,不知所措。當時秦法規定,在殿上的臣僚不能攜帶任何兵器,而攜帶武器的宿衛之官皆列陣階下,沒有命令不準上殿。因此群臣均無法幫助秦王政。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秦王政來不及招呼階下的士兵,又找不到任何武器,隻好徒手與之搏鬥。侍醫夏元旦用手中的藥袋子擲擊荊軻,秦王政環柱而跑。荊軻追之甚急。經夏元旦提醒,秦王政拔出寶劍擊荊軻,斬斷其左股,荊軻殘廢後,無法追趕,隻好將匕首投擲秦王政。結果匕首插到了柱子上,秦王政再次以劍擊軻,荊軻身中傷八處,自知大勢已去,倚柱而笑,笑後便對著秦王政罵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到契,以報太子也。”於是左右官員上前將荊軻殺死。過了好多時候,秦王政才從驚嚇中平靜下來。

  荊軻行刺惹得秦王政大怒,立即命王剪率軍伐燕,很快就攻下了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其精兵一直逃去遼了,秦王政又派將軍王賁和李善追擊。太子丹隱蔽在衍水中,燕王派人斬太子丹獻以秦王政,來換取秦國停止追擊。但秦兵並未放棄,終於在公元前220年虜燕王喜,燕國宣告滅亡。

  滅六國成一統

  秦王政倒也是一個愛才的人物。先是樊於期、嫪毒、呂不韋的事情接連發生,他想這些人都是外國的人,他們來了秦國盡是搗亂,於是下了一個逐客令,說凡是外國人在秦國當說客都得迅速離開,即使是當了秦國官的人馬上也得削職為民,限三天之內離開秦國。這樣一來也就毫不留情地觸動了李斯。李斯也走了,李斯是楚國人,是由呂不韋推薦給秦王政的。但李斯畢竟不是個等閑之輩,他能甘心這麽平白無辜地被驅逐嗎?他走了一段路想著想著便給秦王政草就了一篇奏章,使人送以秦王。秦王政打開一看,上麵寫著:“泰山不嫌土石才那麽高峻,河海不擇細流才能那麽深廣。君王廣開才路方顯堂堂氣度……”秦王政看完自言自語地說:“說得對呀,我險些兒鑄成大錯。”他趕快喚來禦史大夫,讓馬上行文鹹陽及各州郡,立即撤去逐客令,已經驅逐的賓客可以返回,已經削職的賓客全部複職。他又特別派了快馬去驪山腳下追上了李斯,讓其官複原職。不久秦王政又加封李斯為長史,從此秦王政很信任李斯了。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少荀子學生。學成來秦國,在呂不韋前做舍人,不韋見李斯賢,便推薦給了秦王。

  有一天秦王政挑燈夜讀,無意間翻開了韓非的《說難》,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還看了韓非寫的其他書。秦王政認為韓非是個才子,心想能得到他就好。於是令內史騰為大將率領十萬兵馬去韓國,韓國本來就是弱國,加上正是國主交替的時候,新主身無主見,這時韓非為了國家的利益,他主動請求出使秦國,謀求割地求和的策略,這一下正合秦王政的心意。韓非來到秦國後,秦王政很高興,便對韓非說:“我想兼並六國,統一中原,該用什麽辦法呢?”韓非說:“先伐兵力最強的趙國。”下朝後秦王政召見李斯,對李斯說了韓非的話,李斯回答說:“我主張先伐韓,韓非意在保韓!”秦王政一聽便大怒下令將韓非囚禁楚之陽獄中。韓非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而坐獄,一直等到混了好久,他問好心的獄卒。獄卒說:“一山不容二虎呢!”韓非這才明白,置他於死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同窗好友李斯呢,想來想去活在世上沒啥意思,便上吊自殺了。

  再過了些日子,秦王政又覺得心裏總有些恍惚,認為韓非是個才人,他無非隻是說了句先攻強國的話,就進了監獄,這是不應該的事,於是他傳旨李斯放出韓非。李斯得旨隻好跪告韓非死訊,他怕秦王說自己忌賢妒能之罪,而且還急忙推薦了客居鹹陽的魏人尉繚。秦王政一聽也很欣賞,便去見尉繚請他說一說統一大計,尉繚說要使各國不會聯合起來,請大王不惜重金去疏通這幫達官顯貴的人,就可以將六國蕩平!

  秦王政認為尉繚說得有道理,便很恭敬地對待他,但尉繚認為,秦王政這個人如今天下尚未統一尚可屈尊於貴,一旦天下統一了,不光是我尉繚自己恐怕天下人都將是他的奴隸,這種人共患難時容易相處,同安樂恐怕就談不上了。於是他選擇了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便不辭而別了。秦王政得知尉繚走了心裏很著急,便派人四下裏尋找。天遂人願,秦王政終於找回了尉繚,他當場拜尉繚為太尉,讓尉繚掌管全國的軍事,他甚至對天發誓一定與尉繚生死與共。這麽一來,尉繚弄得沒招了,隻好暫時不走了。秦王政見挽回了這位心目中的神明,便事事請教,原先尉繚的計謀已經執行,但從哪國打起呢?他又去請教尉繚,尉繚說韓國這步棋好走,大王也已經走過了,不妨可以先攻趙國了。因這三國在同一條線上,滅掉之後半壁江山到手了,再打楚國,楚國亡,燕國、齊國就不在話下了。

  秦王政逐一從尉繚之計,先使尉繚弟子王敖進行遊說,又派大將桓崎率領10萬大軍出函穀關,聲言一定要拿下魏國。與此同時,王敖來見魏王,讓魏王向趙國求救,魏王連忙寫了一封信即國書交給王敖請他出使趙國求救,並送王敖三千金。到了趙國,王敖去找郭開,將三千金全部送給了郭開。說些魏趙連盟對付秦國的好處,並遞上魏國國書,郭開見了那麽多的黃金,心早就動了,當即一口應允,親自去找趙王,說動趙王出兵,趙王卿派大將扈輒率領五萬人馬去邯鄲接收駐防。

  王敖將這消息馬上傳回了秦宮,秦王政命令桓迅速攻打鄴郡。兵到之日,扈輒出城迎戰,兩軍在崮山拚殺,結果扈輒被殺得大敗。桓占領了鄴郡三城,並乘勝追擊,一連攻克了趙國九座城池。扈輒失馬一路退卻,到宣安方才站穩腳跟。馬上派人飛報趙王。趙王見引火燒身大呼上當,可是來不及了,秦國矛頭已經對準了趙國,趙國名將死的死,亡的亡,已沒有可以率兵抗秦的將領了。有人提到廉頗,可惜他已經老了,趙王急得病幾天就死了,太子遷接位,郭開本是遷的師傅,也就要他當了丞相。

  秦將桓崎乘著趙國辦理喪事的時候,又大舉進攻趙國,新趙王加封李牧為大將軍,調集十五萬大軍,讓李牧迎敵,殺敗了秦軍。秦王政見桓失利敗歸,氣得暴跳如雷,將桓削職為民。另派王剪楊端和兩人為將分作兩路伐趙,然而李牧早有準備,秦軍無法得逞。消息傳到秦廷,秦王又派王敖再次赴趙找郭開說,李牧和王剪私下裏往來背叛趙國,這邊由王剪寫信給李牧講和,兩邊有信使往來。趙王中計便以趙蔥去替李牧,李牧見軍情正處在緊急關頭,不讓趙蔥接印。郭開又給趙王進諫說,李牧不聽調動,圖謀反叛,李牧見無法報效國家了,便半夜裏掛印而去。趙蔥生氣李牧不讓接印,於是到處搜捕李牧,趙蔥終殺了李牧。秦軍聽說李牧已死,王剪、楊端和分頭並進,邯鄲危在旦夕。此時,秦王政又由李斯率領三萬兵馬護駕,禦駕親征,與那兩支兵馬一齊晝夜攻打邯鄲城,新趙王眼見得大勢已去,不知如何是好,郭開就進言要新趙王投降,但新趙王怕秦王殺他,猶豫不決。郭開又說:“秦王最愛的就是和氏璧,大王將那邯鄲地圖與和氏璧一並獻給秦王保證大王就沒事了。”新王隻得寫了降書,邯鄲即陷。秦王政得意洋洋長驅直入,占領了趙王宮,趙王稱臣,拜見秦王,獻上地圖、和氏璧。

  正在秦王打敗了趙國高興之時,燕太子丹卻乘機逃出了鹹陽城,便立即開始策劃荊軻刺秦王。在秦王政驚險過後,又找來尉繚商議想乘機滅了燕國,尉繚說燕國國土不多恐怕勢力也不大,等滅了其他國再順便收拾一下就可以了。秦王欣然同意,當日命令王賁引兵十萬出函穀關攻魏。魏早作了準備,在大梁城的四周挖好了又寬又深的壕溝,預備堅守,同時馬上派人向齊國求救。可是齊國那邊秦王政又買通了國舅後勝,後勝對齊王說,秦國一直以齊國修好,是不會來攻齊的,叫齊王不要插手攻秦救魏,以免引火上身。於是齊王就聽後勝的話,魏國求救的希望也就落空了,加上老天又有意來搗蛋,接連下了十來天的雨。黃河、汴河水位猛漲。王賁又親自督令軍士在梁城的西北築堤堵水並將梁城的豪溝撞到了堤下,馬上下令決堤放水,大水一下,從城頭淹了過去,梁城終遭滅頂之災,魏國就這麽叫王賁給滅了。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政派年輕將領李信攻打楚國,李信自願領兵20萬出城。楚王派出大將項燕率軍20萬迎戰,項燕久經沙場,經驗十分豐富,一麵正麵與李信交鋒,一麵設下重重埋伏,交戰中佯敗誘李信深入。李信以為楚軍不堪一擊,乘勝追擊,沒料項燕設下的七路埋伏兵齊起,李信抵擋不住,大敗而走,項燕追殺不停,李信隻好一退再退,直退到趙國國界才停住了腳。火速告急秦王政,秦王政又派王剪為大將,蒙驁的兒子蒙武為副將,率軍60萬伐楚。臨行時秦王政親赴霸橋為王剪送行,預祝他馬到成功。王剪和蒙武不負秦王政的重托,千方百計施展平生所能,前後苦戰了三年,終於在秦王政二十四年消滅了楚國。

  王剪和蒙武班師不幾天,秦王政又派王剪的兒子王賁再去打燕國的遼東,王賁兵渡鴨綠江,圍住平址將燕王俘獲,押往鹹陽,燕國亡。

  最後隻剩下齊國了,這齊王聽了國舅後勝的話後,一直討好秦國,以為這麽一來,秦國就會對他刮目相待,手下留情了,所以無準備。一聽到其他國家都完了,可是準備已來不及了,秦王政已經派王賁與蒙恬率兵打過來了,沒用兩個月齊國就完了。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六國統統並入了秦國的版圖,從此天下一統。

  三、嗣位背景

  秦始皇的父親子楚兄弟很多。且子楚又排行居中,子楚的母親姓夏叫夏姬。安國君即始皇的祖父,也就是秦孝文王又不愛她。孝文王所愛的是一位叫做華陽夫人的,但她又沒有兒子,子楚的母親又不得愛,自身又非長子,所以被作為質子發送趙國,子楚到得趙國都城邯鄲後,秦國無人關照,趙國也不重視,完全成了一個流浪他國的寒酸公子。

  這時有一個叫做呂不韋的大商人,來到趙國的邯鄲做生意,他因在韓國都城陽翟經商發了大財,人稱為“陽翟大賈”,呂不韋曆年從事投機生意,往來賤販貴賣,家累千金,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富商。呂不韋在邯鄲見到了子楚便認為是件奇貨。原來呂不韋往來於各國都市,對各國的政局都很熟悉,對秦國的太子宮闈的內幕更是了如指掌,他見到子楚後,便產生了由商業經營轉向政治投機的想法。於是呂不韋先去拜訪子楚與其說明秦昭王已老,安國君即始皇祖父已立為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很多,可是這些兒子的母親沒有一個是受寵愛的,他所寵愛的華陽夫人又獨沒有兒子,要是你同意,去做華陽夫人的兒子,以後準會就是太子了。子楚一聽當即表示同意,接著呂不韋便去做好華陽夫人的工作。呂不韋來到秦國並沒有直接去求見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而是先拜訪了華陽夫人的姐姐。在她姐姐麵前花言巧語地說了一翻有關子楚是一個怎麽樣好的人的話,使得華陽夫人的姐姐很受感動,表示願意去妹妹跟前說服其妹納子楚為兒子。這時那華陽夫人也正為無子而苦惱,經她姐姐一說,便更動心了,也就表示同意。於是就確立了子楚為安國君的繼承人。

  接著安國君和華陽夫人也就給子楚送去了大批錢財,並請呂不韋為師長扶助子楚。從此子楚名聲日盛,呂不韋名聲也大了,他常終日與子楚飲酒作樂,廣結天下豪傑。他又從邯鄲女子中選取了一位能歌善舞、姿容美麗的姑娘同居,這位姑娘出身富豪,稱為趙姬。一次,子楚到呂不韋處飲酒,對趙姬一見鍾情,當場就向呂不韋提出索取趙姬的要求,呂不韋想姑娘已經懷孕,見子楚無理,頓時大為惱火!但轉念一想,自己已把全部家產都堵在了子楚身上,為一個女子得罪子楚,將會功敗垂成,再說趙姬身上若是男孩,或許能夠釣條大魚呢?於是就見風使舵,爽快地答應將趙姬送給子楚。趙姬則隱瞞身孕轉從子楚同居了。

  轉眼已是秦昭王四十八年了(前259),趙姬生了一子,就是嬴政,趙姬生嬴政以後,子楚把趙姬立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昭王死,太子安國君繼王位,是為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後,立子楚為太子。孝文王在位時間甚短,他正式即位時間隻三天就死去了。接著是子楚繼承王位,是為莊襄王。莊襄王一即位,便立了嬴政為王太子,啟用呂不韋做相國,還封為文信侯。莊襄王在位時間也很短,三年就去世了。這時才十三歲的嬴政即由呂不韋等大臣們擁立嗣位,是為秦王。次年為秦王政元年(前247)又於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滅六國一統中原,上升為皇帝。

  四、任期要聞與軼事

  1.朝廷上下

  認定至高無上的尊榮

  公元前221年即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吞並六國,秦王嬴政在秦都鹹陽舉行盛大隆重的朝會,慶祝這一偉大的勝利!麵對嶄新的政局,秦王嬴政已感到“王”的涵義過於狹小,不是垂留史冊,必須更新名號,以表彰自己的無量功德和體現人君的至上權威。於是責成群臣議舉尊號。群臣和博士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盡情地追尋。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都說:“從前五帝的疆域縱橫千裏,這以外的侯服、夷服地區的諸侯,有的稱臣納貢,有的卻不表示臣服,天子對此不能加以控製。如今陛下大興正義之軍,誅殺作亂的逆賊,統一了天下,在各國設置郡縣,法律政令由此統一。這是自上古以來,從未有過的功績,連五帝也比不上。臣等謹慎地與博士商討,結果是: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為尊貴,臣等冒死向陛下呈上尊號,大王應稱為‘泰皇’,天子之命稱為‘製’,天子令稱為‘詔’,天子自稱為‘朕’。”秦王嬴政覺得自己功兼三皇五帝,泰皇雖貴,卻難誇三皇五帝之功。於是,決定以“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號為“皇帝”,並批準“製”“詔”“朕”作為皇帝的專用術語,不許他人染指。又說:“朕聞太古有號無諡,中古有號,但死後還要行為諡。這樣一來不成了子議父、臣議君嗎?我不同意這種作法,從今以後廢除它,我自己則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於是就這樣定了下來。

  收民器、徙民遷、暴民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即始皇元年(前221),秦始皇剛剛統一中國,原六國的兵器流散於民間很多,始皇唯恐人民造反,便令所有民間兵器悉數繳出,不準私留。由郡縣守令把兵器收入運往鹹陽。統一分類,屬銅質造的,始皇立令火熔,共有數百萬斤,鑄成銅人十二個,每個重24萬斤,擺到宮門外,還有餘銅若幹,令鑄鍾及鍾架分置於各殿之中。

  最痛苦的是令民遷居。同年即秦始皇元年,始皇下令民間豪家名士都要遷往鹹陽,好就近監束,這樣便削弱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本來各守土著,安居樂業,此番無端被徙,拋去田園家產,又受那地方官吏的驅迫,風餐露宿,飽嚐路途辛苦,才到得鹹陽。鹹陽雖說熱鬧,無奈人地生疏,謀生艱辛,好好一個富戶變成了窮家,好好一個豪士變成了一個落魄窮民!

  到了秦王政三十六年,即始皇十一年(前211),秋季秦始皇為表彰獎勵,造宮人役,便令將其搬遷到鹹陽附近來居住,總計驪邑境內遷住三萬家,公陽境內遷住五萬家,哪知百姓卻願守土著不樂重遷移。

  同年即秦始皇十一年,秦廷有一使臣自關東經華陽,在途中遇有一人,捋壁相援,且對他說:“可以我贈滴池君,今年祖龍當死。”這位官臣不解其意,再想問明,可那人不見了。官吏認為事必有因,隻好入都報聞,始皇拿起壁看,沒有什麽怪異,將其交給禦府,府吏硬認為是前28年東巡渡江投水的紀神物重現。一說惹起始皇動疑,便召入太仆辯明吉凶,太仆不便直告,但說出遊徙開為好。始皇想我可遊不可徙,隻有民可徙不可遊,不如我遊民徙,雙方並作,但又恐讒所言今年當死。出遊怕遭人暗算,便決定年內徙民,年外即次年自遊,因此頒詔出去,可憐內地百姓三萬家搬遷到河北榆中地區,多麽的辛苦,好在無出其他惡事。

  同年底,東郡稱有流星墜下,化成一石,石上留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個字,恰應上文所述始皇帝恐讒言。東郡守不敢隱瞞,隻好如實報告始皇,始皇大怒,即令派查,但無人認罪,始皇幹脆刻毒即日傳詔:石旁居民全體誅戮,並將怪石毀去。禦吏隻好依詔執行,簡直暴狂到了極點,可憐居住石旁的所有居民白白送去了生命!

  頻繁出遊又求仙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自思天下從此可以太平了,該樂得謀求快活,安享天年。他在宮廷裏整天逍遙自在,悵惶酒色還不過癮,還要去出遊全國的山水河川,飽覽天下無限風光,實則是要去譏笑平民百姓的疾苦,權衡下級官吏之奴役!見證那自己的威風,體驗那無比的尊貴,到處樹碑立傳,夢想那長生不老!

  於是在秦王政二十七年即始皇二年秋便“下詔西巡”,出隴西經北地,逾雞頭山,直達回中,即現在的甘肅、青海一帶。時當深秋,草木凋零,無趣才令原路返回。

  時隔幾月,於次年春又改令東巡,已到齊魯故地遊鄒峰山,鐫石為銘於上;接著遊東嶽泰山,直達山巔,並令隨臣負土為壇立石作誌,叫作封禮。下山時遇著風雨避大樹五鬆之下,說此鬆護駕有功,即封為五大夫。兩亭即又命詞臣自誇功德,勒石山中,封了禪遊興未終,便令再沿渤海東行,曆祀山川,八神統是刻石紀功,導辭同頌。這還不夠,又令南登琅邪山修台,令就地官吏廣招工役一萬人,不足增至二萬人限期完工。即命臣揮筆獻頌刻石銘德。一住三月,眺望東海,這時閑得實在無聊,又想長生不老,即使方士徐市往求不死藥。始皇和群臣一道又來到了四水欲尋覓周鼎,令地方官吏選得百姓水手數名,下水反複搜撈,無跡才順道過江到湘山祠,始皇心裏產生煩祭感才令返至鹹陽。

  好容易又過了一年,即是秦王政二十九年,始皇帝四年,目下又是陽春季節,不妨再往一遊,主意已定,即日下詔,仍擬東巡。一路行來已入今河南陽武縣境,經過博浪沙,猛聽得一聲怪響,即有一大鐵推飛來,巧從禦駕前擦過,投入付車時,始皇聞著異響,出一大驚。立命搜捕刺客。結果無跡,隻好又命天下大素,十日務期,捕獲凶手嚴刑“究辦”。期到又是落得個無奈。實投推人史家不載姓名,唯主使者乃是張良,良係韓國人,其父屬韓相,因此想報仇。良此時避之遠逃,後得兵法天書,輔佐漢高祖劉邦。隻好由隨駕人員乃馳駕車行。到得海上,又頌德石上。一麵傳問方士,仍然沒有得到不死藥。因此悵然思歸,改道從上黨馳入關中回鹹陽。

  遭博浪沙一擊,秦始皇未敢遠遊。一經三年,到秦王政三十三年即始皇八年又想出宮遊車。他認為京畿一帶係屬秦地,人民由來安堵,總可任我亂跑也不生他變,但尚恐有意外情事,所以決定不帶儀仗隊,扮作貧民微服出宮,隻帶四名勇士,暗藏兵器。一日正在微行,忽聽道旁有歌謠,大意是“得道成仙”。始皇聽後心動,即令在鹹陽東境驛地鑿池引入渭水,再令人做作,祝為海上神仙,號為南地。不料這個工程的建成卻為盜賊創造了條件。都下有幾個暴徒晝伏夜出,一夕乘著月色,始皇帶衛士至池旁,正好群盜出來,一擁上前夾住始皇,方得武士利刃奮鬥砍倒一人,有幾人覓路逃竄,秦始皇回宮自是再不敢微行了。

  秦王政三十四年,始皇九年,秦始皇仍夢想求仙,不能不冒險一行,故再命東遊,出抵碣石得燕人盧生仙書,惟內有亡秦者胡一言。胡即北狄名稱,轉輾改名作匈奴,於是立意,一麵調兵北伐,一麵令盧生同駕隨行,行至不遠,又令移車北向,大概是想去觀陣戰胡吧!

  秦王政三十七年即始皇帝十二年,一出十月(秦朝以十月為歲首,即一出十月就是當年的二月了,因史書載始皇一出十月下詔出遊至七月崩)特向東南進發,本想少子胡亥與右丞相馮去疾居守,偏胡亥想隨父出遊擴寬眼界,皇欣然允諾,乃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也隨行。趙高是胡亥的老師,高刁悉皇性,皇稱忠臣,高越加橫恣,舞法弄文,不料被發覺。皇令參謀大臣蒙毅審訊,高罪本定死刑,偏皇憐他特赦。此次胡亥與趙高隨行,遂至貽禍無窮。

  皇行至雲夢道過九嶷山再渡江南下,過丹陽入錢塘,臨浙江,向西饒道,寬行百貳拾裏,乃上會稽山察禹陵,又登禮南海浪,按照故例立石刻頌,事後即啟北行,還過吳郡,從江乘渡江又到海上,再至琅邪,傳問方士徐市曾否求得仙藥。其實徐市以求藥為名,逐年領取費用已不勝計了,他逍遙海上,並未去找藥也找不到藥。此次得官問得無從報命。虧他能言善辨,見了秦始皇,總說是好幾次到得蓬萊,偏海上有大鮫魚為祟,故終不得上山求藥,未必先除鮫魚。始皇聽後隻得命弓弩手乘船同去,不怕鮫魚不死。始皇求仙心切,加之始皇夢見與海神交戰,請博士釋夢,稱水中神不易見到,常有魚鮫龍作為侯驗,所以也就同意了徐市的要求,並帶了弓手數百人親往督射,約航行了數裏,遇一大魚前來,命弓手各施技藝,魚受箭傷沉下水去,始皇瞅著鮫魚已死,乃命徐市去求藥,徐市高興極了,即將原有船隻載得童男童女三千名,並帶許多糧食物品航海東去。此番東去是找個巢窟,也是天從人願,竟被他覓得一島,草木叢生,並無人跡,徐市號召就地開墾種植五穀,定有收獲,便可資生,並索性將童男童女配為夫婦,眾推徐市為主子,後徐死安葬在島上,相傳至今日本境內尚留有徐市墓。卻說秦始皇尚在舟海上,還想得徐市的求仙藥,偏他一去不複返了,不得已命駕西還,渡河至平原,覺得龍體有點不安,日間免支,夜來卻不得安眠。心神恍惚,言語狂譫,好像看見了神或者是鬼,不知人事,隨醫官診脈進藥全不見效,反日漸加重,右丞相李斯逐次看視巴不得即日到京,摧趲人馬好容易得至沙丘(今河北平鄉)皇病大漸,沙丘有故趙行宮,暫想乘輿,皇自知不起,乃召李斯、趙高,囑為急書,賜與長子扶蘇,叫他速回鹹陽,守候喪葬,斯、高兩人依言草就。高即將書取至袖中,斯不免張皇,急籌後事,無暇向高索取墨書,一代暴主從此了局。一路上密不發喪,以臭魚載車瞞過,好多時日才到得鹹陽。

  擴宮建墓築長城

  秦始皇多次出遊是一種享受,但他更曉得京都鹹陽是個多住的地方,雖有一般的豪華盛裝,可他覺得還不滿足,他要建造一個巍峨壯麗、可以包容六國以示氣吞萬裏山河之勢的高級樂堂才好。

  首先秦始皇令畫工往視防繪各國宮殿製度,匯呈秦廷,由始皇親擇一精巧華麗的圖樣,令匠役依式營造。當下在鹹陽北阪辟一板大曠地南臨渭水,西距雍門,東至涇渭二水合流處迤邐築宮。若殿宇、若樓閣或台榭,沿路連絡層接不窮,下亙複道,上架周閣,風雨不侵,日光無阻。落成以後就將六國的嬪妃子女、鍾馨鼓樂分別擺放在宮中,沒一處不有美女,沒一室不有音樂。始皇除臨朝祝政外,往往在宮中玩賞遊樂設飲,喚女伴筵。至此,秦始皇在一次玩樂中險些兒又要喪失了性命:壯士荊軻的戰友擊築樂師高漸離改名換姓,混入宮中,有人認出對秦始皇說,但始皇念他擊築技藝高明,故沒有殺他,隻是給他瞎了眼睛,留在宮中擊築樂器。誰料時間一長,秦始皇也麻痹起來,一次高漸離卻慢慢靠攏始皇,其仗築一舉,瘋向始皇擲去,由於眼睛不便未中。始皇才殺了高漸離。從此秦始皇再也不敢與六國故人接觸了。但是始皇帝下了決心,宮宇還是要建。他視以上建築還狹小,故又在渭南添造宮室叫做行宮。後又改名為“極廟”,取象天極,自極廟至驪山造一極大的殿屋叫做甘泉前殿,殿通鹹陽,中築通道如街巷相似,可行車馬,外人不得望見。

  至始皇帝十年即秦王政三十五年,始皇又厭故喜新。又大興土木,廣築宮殿,在渭南上林苑中營作軟宮,先命大臣繪成圖樣各期規模闊大震古鑠今,各區役費盡心思,才就一個樣本,經始皇頒發下去。此外,陸續批發次第經營,役夫不足當由監工,大吏發出宮刑,徒刑等人一並作工。前殿規模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分作上下宮兩層,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四麵統有回廊,可以環繞廊下,又甚闊大,無論高車駟馬盡可驅馳,再經殿下築一通道,直達南山。上麵都設有重簷複蓋迤邐過去,與南山相接,就從山巔豎起華表作為闕門,殿闕既就,隨築後門宮,五步一樓,一步一閣,監工人員與作工役夫統已累得筋疲力盡,才算前殿大功告成。時人因他四阿旁廣,便管它叫做“阿房宮”,本來秦始皇想全部建成後由他來選一個好名字命名,可他死去了,即從此名字而流傳至今。

  除前殿之外,還有的工程按秦始皇的要求說要上象天文,天上有十七星,統在天極紫宮後麵穿過天漢直抵營堂。令鹹陽宮可防天極,渭水不啻天漢,若從渭水架起長橋,便似天上十七星的軌道,可稱閣道,因此再命架造橋梁通過渭水。渭水兩岸長約二百八十步,築橋已是費事,且橋上要求通車馬至少需五六丈,照圖計算,共有三百餘所,關外且有四百餘所,複壓至三百多裏,宮館中要納上萬宮女,還要擺設鍾鼓、樂器等奢侈享樂。

  秦始皇想長生不老,享盡人間無人享受的天倫之樂。但他不免還想到了死,人生還是要死的!關鍵是死後埋葬的地方也得有個顯赫的突出的標誌才行。於是他又選擇了鹹陽附近的驪山興建一座始皇帝陵墓,要求周圍有五裏長,高五十丈,墓內建有各種地下宮殿,殿內外有各種巨型陶俑,用明珠做明星辰,用水銀做江河大海,用鯨魚油點長明燈,還裝了許多機弩可以自動射殺擅入墓內的人,人役、石料、木材等物不夠再廣征全國,自興土木建築後差不多有十餘年方才告竣。

  秦王政三十二年即始皇帝七年,為了防禦匈奴人擾邊,秦始皇又要修築長城。他令將軍蒙恬監築,一聲令下全國征役,不到半年時間,數十萬人均已集中到了北國邊疆。辛苦經營,十成中尚有三成粗粗造就,秦始皇很不滿意,便要興動大工,開除直道。他要求西起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沿黃河內蒙臨河,北依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地,向東經張家口,至燕山,一直延至鴨綠江,長度達一萬餘裏。

  長城構造複雜,有城牆、城關、城台姻煙(烽火台)等建築,組成了完整的防禦體係,牆高平均十米,下厚六米,上寬五米,城牆上外砌垛口,內砌少牆,城上可容五馬並騎,十人並行。根據地形變化,每隔半裏至一裏設“一城台”,每隔1-2裏建有“敵台”全部磚砌,上有垛口,用以了望和防禦敵軍,下層可以儲備軍糧,軍需及守城居住,在險要處設有烽火台,“五裏一墩,十裏一台,用以傳遞敵情”。

  這真個是中國人民的厄運!累得叫苦不迭,西北一帶多是山地,層嶺複雜,深穀欲要一律平坦,談何容易!怎奈這位蒙恬將軍奉了秦始皇的命令,也隻好倚勢作威,任情驅迫,百姓無力反抗,不得不應募而去,今日塹山,明日堙穀,不知拚了無數性命,直道終不得完工,秦朝十餘年間隻聞長城築就,不聞直道告成斷送了許多人命,耗費了許多國帑,豈不可悲可歎!

  焚書坑儒

  秦王政三十三年,即始皇帝八年,因發兵收複南北大片疆土,始皇心裏感到格外快慰,遂在宮中大開筵宴,歡飲群臣,當時有仆射周青乘勢貢諛歌頌始皇的豐功偉績,讚賞現行的製度優越,形勢一派大好,始皇帝感到十分高興,偏有博士淳於越不服,竟冒冒失失的起座插嘴說:“殷周時代傳國久遠,都是開國以後大封子弟功臣為枝輔,今陛下撫有海內,子弟乃為匹夫,將來有人作亂,尚有何人相救,事不師古,終難持久。”

  這發言首先觸動了李斯,他一聽感到不對頭。現行的政策、製度是他倡導的,並且執行了好幾年,證明是可行的。人民安穩,天下大定,今諸生不思今,反想學古,企圖打亂和破壞已經來之不易的安穩社會秩序。一氣之下李斯便想出了嚴令數條,請旨頒行,省得再有人來饒舌。他說:“天下所有儒生以後不準以自己的私學再敢語論朝政,以詩書論談要處死,以古非今的要滅族。”並提出了焚書的建議:“史書方麵除《秦書》之外,其它六國史書一律燒掉,《詩》、《書》百家語燒掉,醫藥、卜巫、種樹等科技類不在其列。”秦始皇采納了他的意見,下令天下所有藏書統統燒之,幸虧孔子家廟藏書數十部尚由孔氏後裔暗置複壁才得保存下來。

  到了秦王政三十五年即始皇十年,有兩個方士侯生和盧生,那盧生在前一年始皇遊碣石時曾見過,今還被始皇召來宮殿“求仙藥”,實是那裏來的什麽仙藥?他們根本弄不到手,便議論說:“秦始皇暴政不仁,不可為他求仙藥。”始皇帝得知後大怒,認為他倆誹謗了他,要捕以處斬,嚇得他倆逃之夭夭,秦始皇隻好直發悶,想來想去,他想到讀書最壞,並說鹹陽城裏的儒生們也在發生“妖言”,即下令禦史追查,令儒生們互相告發,便逮捕了四百六十多個儒生,不加審理全部活埋了。當時秦始皇長子扶蘇不同意這種做法,他說:“天下初定,儒生們效法孔夫子講仁施義,既便是發表點議論也是正常的。”始皇聽後很生氣,就把扶蘇派到北地邊疆蒙恬軍隊裏當監軍去了。在一氣之下,秦始皇索性下令欲將全國所有儒生悉數屠滅,但又轉念一想,一下子這樣做怕會騷亂天下,竟得想出一條妙計,下詔求才即有許多文人進京應試,不到數月已有七百多人,轉瞬間已是寒冬,說什麽一個叫馬穀的地方竟結出瓜來(實是此穀有溫泉穀溫土緩培育而成),始皇帝叫其同往審視,哪知到了那裏,瓜不及看都被木石打倒,七百多人拚死穀中,一個不留,後人稱此穀為坑儒穀。

  以上就是遺臭萬年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

  2.討伐內外

  收複北疆,征服南越

  在秦滅亡六國期間,匈奴已建立奴隸製國家,其最高統治者稱為單於。當時的那個單於的名字叫做頭曼,他趁中原地區戰爭方熾,原趙、燕、秦北部邊疆防禦鬆弛之時,就率善騎射者進占河南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時至秦王政三十二年即始皇帝七年,秦始皇在內部事務基本料理有秩序後,便令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人,北擊匈奴,從而很快收複了這些地區。

  秦始皇八年即秦王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也就是平北第二年,秦始皇認為塞北略定,複思征服嶺南。嶺南為南蠻所居,未開文化,大略與北狄相似,因氣候、地理等複雜,毒蛇猛畜甚多,始皇便想出一法:特令將從前逃之被獲的人犯,全體釋放充作軍人使他們南征,又因兵力不足,再索民間流民以外,還有商人充數勒令同往,共計有四五十萬人之多,特派大將軍屠睢率領南下攻城。秦軍遭到蠻人頑強抵抗,屠睢戰死,秦始皇又增派援兵,畢竟南越蠻人未經戰陣又無利械,不曉得什麽攻守方法,而且各處散居,勢力分薄,聽得鼓角大震號炮齊鳴,多數嚇得逃不勝逃,不到數旬,嶺南的越人統皆告平!

  所謂稱南方越人是古稱“百越”,居今浙江和江西東部的為甌越,居今福建境內的叫做閩越,居今廣東、廣西東部的為南越,居今廣西南部及雲南東南部從為雒越,這些人由於身居山區,文化素養差,見識少,生活艱苦,行動野蠻,故又稱之為蠻人或南蠻。

  五、國體構建及主要對民政策

  秦始皇在削平六國,一統中原後,采取什麽樣的行政體製來統治麵積遼闊的帝國領土,是擺在秦始皇麵前的一大重要課題。他主持召開了群臣合議,曾有過一番爭論:丞相王綰說:“六國剛被打破,燕、齊、楚三地距鹹陽遙遠,若不設置國王,無法統治。建議分封諸子為王,望皇上恩準。”群臣都表示讚成,唯新任廷尉李斯獨執一見,力排眾議,他說:“周文王和周武王曾分封許多同姓子弟,然而後代關係疏遠,相互攻擊如同仇人,諸侯之間,也相互殺戰,周天子不能製止,現在賴陛下神威,海內一統,全部設置郡縣,對諸子和功臣可利用國家的賦稅給予重厚賞賜,很容易進行控製,使天下沒有二心,就是全定的方針,分封諸侯王是不成的。”此時秦始皇聽了李斯的話,心裏感到很是滋味,便決斷地說:“天下苦於戰爭不休,就是因為有侯王,剛統一就又立國,無疑是在培養戰爭因素,這樣來求取安定和平豈不難哉!還是廷尉的意見正確!”於是當即就在群臣的會議上決定把當時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後來收複北疆征服南越又增加了五個郡,那麽一共就有四十一個郡了:內史(首都鹹陽),上郡(陝西榆林),北地(甘肅西峰),隴西(甘肅臨洮),漢中(陝西漢中),蜀郡(四川成都),巴郡(重慶),河東(山西夏縣),上黨(山西長治),太原(山西太原),雁門(山西右玉),九原(內蒙包頭),雲中(內蒙托克托),代郡(河北蔚縣),黔中(湖南沅陵),薛郡(山東曲阜),碭郡(河南商丘),三川(河南洛陽),鄣郡(浙江安吉),長沙郡(湖南長沙),桂林(廣西淩雲),廣陽(北京),象郡(廣西崇左),上穀(河北懷來),漁陽(北京密雲),右北平(內蒙寧城),遼東(遼寧遼陽),遼西(遼寧義縣),巨鹿(河北邢台),邯鄲(河北邯鄲),東郡(河南濮陽),琅琊(山東膠南),泗水(安徽淮北),九江(安徽壽縣),閩中(福建福州),南海(廣東廣州),齊郡(山東淄博),潁川(河南禹川),南陽(湖北江陵),會稽(江蘇蘇州),南郡(湖北江陵)。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一整套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皇帝專製的行政機構。

  朝廷以皇帝為首,下設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中央行政機構的最高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國家大事一般由丞相總領百官進行集議和上奏;太尉是中央行政機構的軍事長官,協助皇帝掌管軍事,但平時沒有兵權,隻有接到皇帝命令和符節時,才能調動和指揮軍隊;禦史大夫是副丞相,相當於皇帝的秘書長,皇帝的詔命常由禦史大夫轉交丞相頒布。禦史大夫還有協助丞相治事,並有監察文武百官的職權。三公之下設有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守正、治粟內史和少府,負責掌管各方麵的具體政務:奉常是禮教官掌管宗廟儀式;郎中令是傳達警衛官,掌管皇帝的傳達和安全警衛;衛尉是皇宮衛隊長,掌管皇宮守衛;太仆是皇帝的仆從長官,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官,掌管刑法和審理重大案件;典客是外交官,掌管外交及國內少數民族事務;守正是維護皇帝利益的官職,掌管皇室宗族事務;治粟內史是最高財政官,掌管全國租稅收入和財政開支;少府是皇帝的私人財務官,掌管山海湖泊、稅收宮廷手工業和皇帝私財。

  地方以郡縣為基本行政單位,下分鄉、亭、裏、什、伍。郡設郡守,作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受朝廷管轄任免;郡守之下有郡尉輔佐,並兼管郡中軍務,又有監禦史負責監察;郡內分為若幹縣,萬戶以上設縣令,不滿萬戶設縣長,主管全縣政務,受郡守領導,縣令長下有縣尉管理縣中軍務,有縣丞助理令長兼管司法;縣內分為若幹鄉,鄉有嗇夫主管鄉務,三老主管教化,遊繳主管治安;交通要道往往設亭,負責郵傳和追捕盜賊;裏是居間居住區,有裏正,居民的基層組織是什和伍。十家為一什,有什長,五家為一伍,有伍長,什伍互相監督,有罪連坐。

  為了維護尊卑等級,秦始皇還設置了廿級爵位製度,這二十級爵位名稱是“公士、上造、築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座長、庶長、關內侯、徹侯(通侯)。其中1-4級相當於士;5-9級相當於大夫;10-18級相當於卿;19-20級相當於諸侯。因此人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爵位,受享不同的政治待遇,而沒有封爵的人地位最低,在當時稱為”什、伍。

  秦始皇設置的這一套行政製度,起到了層層控製,權力向上集中的作用。從中央到地方,從郡縣到鄉、裏,構成了一張龐大的統治網,使分散的地方政權逐層向上集中,最後集中到朝廷,再通過朝廷集中於皇帝手中,這套行政製度對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和君主專製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穩步推進中央集權皇帝主宰的國家體製,緊接著秦始皇還頒發了統一的法律,統一的度量衡,統一的貨幣,統一的文字,這對於實行全國一盤棋,統一領導無疑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

  這些工作穩步實施以後,秦始皇發兵收複了北方匈奴所侵占的大片領土,征服了南方嶺南地區的越人,從而進一步擴充了疆域,壯大了國力,同時在那裏還修建了馳道,開鑿了水道。

  為了便於控製廣闊的國土,秦始皇下令修築馳道。馳道以鹹陽為中心,一條通今河北、山東的海邊,一條通往南西的兩湖及江蘇等地,一條通往今內蒙,馳道要求寬50步,全國統一了車軌。這樣和嶺南的馳道相接,即構成了全國的交通網絡,大大增強了全國的經濟流通和信息傳遞,使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更加密切,隨時可以掌握各地的動向,指揮全國一盤棋的敏捷度大有提高,加強國防抵禦外來侵略的條件也更加優越。

  在對民政策方麵主要出台了如下幾個方麵的政策:

  第一,實行了三個統一,即統一貨幣、度量和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第一年(前221)就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製定新的統一貨幣,新幣分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重二十四兩)為名;銅錢為下幣,圓形中有方孔,麵文有兩字曰“半兩”。舊幣的廢除,新幣的實行和貨幣的統一,消除了過去由於幣製複雜而造成的商業交換中的困難,促進了商業的發展,銅錢的價值單一,交換方便,圓形中孔規格一致,個體輕巧,便於攜帶,是一種進步的幣製形式,自秦始皇至清朝末年一直被采用了二千多年。

  統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廢除各國舊度量衡,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基礎,向全國頒行新的統一的度量衡製度及標準器。當時所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