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類儺種種

  中國儺非常豐富,它流存於我國的廣大地區。但在儺存在的同時,在我國一些地區還存在著一種類儺現象。所謂類儺,就是與儺的功能相近,形式相似,但是從另外一個體係發展而來的文化現象。那麽我國到底存在哪些類儺現象呢?我們認為,這主要有以下這些:

  西藏“羌姆”。“羌姆”也叫“多吉嘎羌姆”,漢意為金剛神舞,是流傳於西藏地區一些寺院的一種祭祀性舞蹈。它的產生和流傳,與藏傳佛教的發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據有學者考證,“羌姆”起源於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距今已有2000多年。傳說在古代,羅刹王“馬東日紮”有許多羅刹徒四處作惡,為拯救世間的老百姓,苯教的忿怒本尊仲確卡吉用八種腳法和各神手法終於將眾羅刹降伏。後來他將這八種腳法和各神手法編成苯教的祭祀法舞,用來紀念降魔的勝利,並將其作為苯教禳災祈福的特定宗教儀式傳給桑瓦定巴,桑瓦定巴又傳給吐蕃第一代讚普赤讚的苯教上師朗卡龍瓦多吉和僧巴朗卡。朗卡龍瓦多吉在赤讚修建曆史上第一座王宮雍布拉宮時,為降伏地鬼也曾舉行過盛大的“羌姆”儀式。此後“羌姆”世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

  每逢釋迦牟尼的誕辰、藏曆新年以及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教節日,西藏各大藏傳佛教寺院,如哲蚌寺、劄什倫布寺、桑鳶寺等,都要舉行盛大的“羌姆”活動。屆時,數以萬計的信徒為了能參加祭祀活動,有的不遠數百裏之遙,提前若幹天便攜家帶口奔赴各大寺院,希望通過對神靈的崇拜以求得自己與家人平安及願望的實現。西藏“羌姆”,作為一種宗教儀式,必須在寺廟內演出,而且演出人員都要是寺廟僧侶,俗人不能充當演員。

  “羌姆”的舞蹈,包括民間“鳥冠虎帶擊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擬獸舞”和“法器舞”混雜而成。表演時,在嗩呐、長號、莽筒、鼓鈸等洪亮而莊嚴的樂曲聲中,專門擔任“羌姆”表演的喇嘛們,頭戴各種神、獸麵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順序依次出場,以此表示各路神靈已經降臨人間。在震撼人心的祭祀樂曲伴奏下,這些“鳥冠虎帶”的諸神一邊接受著信徒們的伏地磕拜,一邊列隊環繞寺院的表演場地,揚手、提足地旋轉前進,從而拉開了整個“羌姆”活動的序幕。“羌姆”的表演過程全部通過舞蹈來體現,沒有歌唱,氣氛十分莊嚴、肅穆,具有很強的威懾力。

  接下來,便是一組組具有專題宗教內容的神祇舞蹈,如突出顯示神靈無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剛神舞”,表現地獄中小精靈們相互玩耍、嬉戲的“骷髏舞”,宣揚樂善好施、長命富貴的“仙鶴舞”、“壽星舞”,為人間帶來福祿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經中“舍身飼虎”、“因果報應”等佛經故事的舞段。內容豐富,令人目不暇接。“羌姆”活動的最後部分為“驅除惡鬼”。在全部驅魔儀式進行完畢之後,各路神靈把大、小鬼怪集中到用酥油和糌粑粉製作的鬼首“尕瑪”身旁,鬼首“尕瑪”便在神兵天將們的押解和眾多藏民的擁簇下,被轉移到距寺廟外有一定距離的空地上,架起柴火將“尕瑪”焚燒為灰燼。至此,便完成了整個“羌姆”的祭祀活動。在“羌姆”表演的諸多神獸舞蹈中,要數“骷髏舞”和“鹿神舞”最為活潑可愛,舞蹈性最強,也最受觀眾們的喜愛。

  “羌姆”大都戴麵具表演,其動作表情,大多源於佛教經典中描繪的形象,以穩定控製、雙膝屈伸、彈腿縱跳為特征。其舞蹈技巧,上身有鹿頭、下轉指、獅子頭、雙飛燕、雙擺手、雙繞推手等手勢變化;動作有彈腿縱身前跳、跳十字、跳喜旋、正反跨腿旋轉、拉弓射箭及高舉腿(勾腳外開)等等。

  “羌姆”的麵具種類繁多(約有500具以上),尺寸碩大,造型怪誕,色彩豔麗,形製奇特,給人以恐懼和威力無比的感覺。“羌姆”麵具主要有以下這麽幾類:一類是已進入正道而獲得聖者地位的護法神祇,多為怪誕恐怖的形象,他們神通廣大,為各類智慧本尊的化身。如塔爾寺的馬頭明王,為觀世音的自性身,造型為馬頭人身,形貌憤怒威猛,透著降伏妖魔鬼障的力量;另一類是受業力製約的世間神靈。如閻羅、鹿神、屍陀林主等等,這類神靈具有行善除惡的密法,他們皈依佛門後,作為智慧護法本尊的助手或仆從,執行護法之職;此外,還有一些來自漢地或印度神話中的神祇。“羌姆”中使用最廣泛的是被稱為憤怒相的護法神麵具,它們大都猙獰怪誕,讓觀者觸目驚心。塔爾寺的多爾達麵具就像一具骷髏頭,它目陷無鼻,頭頂上有五顆虎視眈眈的小骷髏頭。女神麵具班達拉姆為吉祥天母,但也是口麵通紅,眼角下吊,口銜活人。這些麵具表現出一種原始、粗獷、質樸的自然天趣之美。

  “羌姆”的伴奏樂器有小法號、長腰鞀鼓、銅鈴、鑔、大鈸、大鼓和“圓淩”(早期用人脛骨做成的號,後改用銅銀材料製作)等。其中大鈸是“羌姆”的指揮樂器,使用大鈸的喇嘛必須掌握“羌姆”表演的全部過程和動作,因為跳“羌姆”的表演者是根據大鈸的節奏變化來進行表演的。

  “羌姆”的表演場麵肅穆威嚴,氣勢恢弘。雖然有時出現一會兒嬉戲場麵,但更多的是恐怖氛圍,令人毛骨悚然。

  北京雍和宮的“跳布劄”。北京雍和宮是目前全國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寺院之一,它始建於康熙三十三年,原為四子雍正的王府。該寺的“跳布劄”是在繼承西藏羌姆、內蒙古查瑪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大型宗教舞劇。“跳布劄”又俗稱為“打鬼”,在每年的農曆一月二十九日演出,三十日“繞寺”。據《燕京歲時記》稱:“打鬼本西域佛法,並非怪異,是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拔除不祥也。”這裏,《燕京歲時記》的作者基於“跳布劄”也具有“拔除不祥”功能,便認為它是古儺的遺風,其實那是一種錯誤認識。嚴格來說,“跳布劄”還是屬於一種類儺現象,與儺是有一定區別的。

  “跳布劄”的演出程式和內容主要為:先表演“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神”、“跳精靈”、“跳星宿”、“跳天王”、“跳護法神”;接著是“圍殲”,一名喇嘛扮演梅花鹿出場。他是魔王的化身,眾神靈以舞蹈組成陣勢,對它進行包圍、攻擊。然後,它突然會從陣隙中跑出來,穿入天王殿中;接著便是“跳白度母”,她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跳過一段舞蹈之後,從天王殿中跳出她的12個幻身,都身穿白緞飾金五彩繡花袍及繡花披肩。這表示觀世音菩薩正在施展法力,用12個幻身與魔王戰鬥。但象征魔王的梅花鹿又還是溜掉了;繼而是“跳綠度母”,這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幻化的人數和服裝與白度母一樣,隻是服裝的底色由白色改為了綠色。梅花鹿又出現了,白、綠度母及其幻身又繼續參加戰鬥,結果又被梅花鹿溜掉了;接下來是“跳彌勒”,一個大彌勒身穿黃緞花僧袍,披著黃緞披肩,頭戴笑嘻嘻的大頭和尚麵具,其餘6名小彌勒也隨之登場。當梅花鹿出現時,眾神一齊圍攻它,在鼓樂齊鳴中,最終將象征魔王的梅花鹿捆住;抓住魔王梅花鹿之後,人們便開始表演“斬鬼”。在場的諸神靈和喇嘛齊聲誦經,兩個黃衣喇嘛從天王殿中抬出一個大木匣子,放在場地中間,匣子中躺著用麵捏成的鬼俑,它便是魔王的原形。一名金剛神從大彌勒的手中接過一把月牙形斧刀,手起刀落,將鬼俑頭砍下;砍下鬼俑頭之後,便是“送祟”。在勝利的鼓樂聲中,兩名黃衣喇嘛從法輪殿中抬出用高粱秸和紙紮成的長三角錐架,架中捆著用麵捏成的裸體鬼俑,眾神靈和所有喇嘛、樂隊,將鬼俑送出昭泰門,用火把三角架和鬼俑全部燒毀,表示徹底消除了一切妖魔鬼怪,從此天下太平,吉祥安康。

  第二天早晨,便開始“繞寺”,又稱為“轉寺”。喇嘛們依然是昨天的裝扮,排成一隊,以儀仗隊、樂隊為前導,出雍和宮東牌樓門向北行,繞寺一周,從西門進入宮中,這表示將殘留在宮外的一切鬼蜮也全部驅逐出去了。“繞寺”完後,“跳布劄”活動也就宣告結束。

  近年來,雍和宮恢複了“跳布劄”的演出,但是有較大的壓縮、刪減,原有風韻已失,應盡快恢複原貌,這樣才能很好的使其得到傳承,同時又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薩滿跳神。在我國東北一些地區,人們普遍信仰一種古老的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萬物有靈說的原始宗教,將宇宙分為三界,上為天,諸神所居;中為地,人類所居;下為地獄,鬼魔所居。這裏的“薩滿”是通古斯語的音譯,指一種神靈附體的人,能夠為常人驅邪治病,是來往於人和神之間的使者,是神的代言人。在薩滿教中,祭神活動的主持者稱為薩滿,薩滿多為女性,如果是男性也須著女裝,扮女性。薩滿不是世襲製,薩滿年老後要找接替人。新薩滿經過嚴格訓練,如學會祭神的禱詞、熟悉薩滿宗教活動的內容等,並舉行隆重的儀式後,最後在考試時,如果新薩滿跳得神智不清,才被認定這是薩滿“神靈”已附體,並最終取得薩滿資格。有時也會在上一代薩滿死去數年之後,產生出下一代薩滿。新薩滿被認為是上一代薩滿的“神靈”選擇的,也叫抓“遞馬”。薩滿從事祭祀跳神活動時,一般不戴麵具,而要穿戴特有的服飾,還要有各種法具,這些服飾和法器均被冠以“神”字,如:神衣、神帽、神腰鈴、神刀、神鼓(抓鼓)、神板(紮板)、神三弦、神琵琶、神裙、神鞋等等。“神帽”以銅條或鐵條為帽架,帽頂前側有一隻銅製的鷹,後側是兩根銅製的鹿角,角叉的多少表明薩滿的品級;“神衣”是緊身對襟長袍,一般用鹿皮製作,全身上下都綴有銅鏡、小鏡、腰鈴等,下身後側是飄帶;“神鼓”以板條做鼓邊,用山羊皮、小牛皮或麅皮做鼓麵;此外還有“神刀”、“神杖”等用具。薩滿跳起神來,有節奏地敲擊“神鼓”,大小銅鏡和腰鈴相互撞擊發出聲響,飄帶隨風四飛,就如同沙場上的勇士,一切都顯示出“神靈”的威嚴。

  薩滿祭祀神靈、請神驅邪的儀式俗稱為“跳神”。薩滿跳神多在室內進行,邊舞邊擊鼓邊跳,並有著特定的鼓點。動作大體有立、傴、蹲三種舞姿:立舞即上身稍曲,在腰和胯的帶動下身體左右扭動,腰鈴隨之擺動,鏗鏘作響,步伐則常用弓步交替向前邁出;傴舞即身體彎曲,邊擊鼓邊旋轉;蹲舞即雙腿半蹲而舞(有點類似於矮子步)與持刀作舞的步伐略有不同。

  祭祀性的跳神稱為“跳家神”。跳神之家,合族人幾乎全部參加。事先通知族人及友鄰,等到大家到齊之後,向主家神座前叩首。主家設供,祭獻黑毛豬,薩滿開始穿戴神服。然後,手擊抓鼓,搖首擺腰,擊鼓舞蹈,鈴聲、鼓聲響成一片。薩滿誦祝到高潮時,若狂若顛。誦得越快,跳得越快,鼓鈴越急。待祝誦完畢,薩滿似醉似昏,好像神靈已附其體。這時薩滿作後仆狀,主家預設椅,扶薩滿坐下,作閉氣狀。這時,主人向神叩頭,持酒灌豬耳,豬耳動,表示神靈已領牲,全家便非常歡喜。薩滿脫去神服飾,過很久才會醒來,醒後急忙叩謝神靈,並祝賀主家,跳神也就結束。家神的薩滿活動最隆重,牲豬祭後,煮熟而食,客人吃完宴席後,不必向主人致謝,客人走時,主人也不送。不過要注意的是,室內牲豬不許帶出室外吃,室外牲豬亦不準帶入室內吃。而在滿族民間,薩滿跳神便有跳家薩滿和跳神薩滿兩種。跳家薩滿滿語稱為“孛龍子薩滿”,跳神薩滿滿語稱為“屋窪特薩滿”。家薩滿主持著宗族或家族中的各種祭祀,有時也給人治病。跳神薩滿主要是召神、驅邪治病,地位低於家薩滿。

  薩滿向每一種神祈禱,都會有不同的禱詞。禱詞中包含有各種神的出身曆史、豐功偉績以及這位神仙的性情愛好等,從而使每一種神都有了各自不同的形象。祭祀不同的神也有不同的祭祀方式,有的神在白天供祭,有的神必須在夜間供祭,有的神需在室內供祭,有的神必須在野外供祭,有的神喜歡豬、羊、牛等家畜,有的神則喜歡飛禽或魚類。供品一定要適合神的不同口味,供錯了不但不靈,還會引起神的憤怒,帶來災難。薩滿的宗教活動不僅使薩滿教的內容更加複雜化,而且使各種神的形象也定型化了。

  薩滿的跳神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一為聲稱“消除災禍,保佑人的安全”,為祭家消除災禍;二為聲稱“為病人祭神驅鬼”。如果認為是外來的鬼致病時,就在大門外或村邊上生起篝火,薩滿在篝火邊“跳神”,並做象征性的射擊動作,表示“驅鬼”。如果認為是觸犯了某一位神靈致病時,便要殺豬、殺牛或殺羊舉行祭禮,由薩滿主持獻祭,請求神靈的寬恕。遇到病危的患者,認為其靈魂已經離開肉體,到了陰間世界,便要在夜間祭祀,由神靈附體的薩滿到陰間把病人的魂帶回來附還於肉體。據說不管是患了何種病,病情多麽嚴重,薩滿都可以用不同的辦法給你治好。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三為聲稱能“祈求生產豐收”。不同地區的生產活動方式不同,祈求生產豐收的宗教活動的形式也不同。長期捕獲不到野獸的狩獵人便要請薩滿祭祀。祭祀時先用柳條做成鹿、豬等模型,薩滿披掛上陣,做拉弓射箭的模樣,於是鹿、豬模型紛紛射倒,這時獵人便可以上山,據說馬上便能獲得許多獵物。如果是遇到旱災、蟲災或水災,薩滿便去祭祀“河神”、“蟲神”,於是風調雨順,害蟲絕跡,牲畜興旺,五穀豐登。可以說,以上薩滿跳神的三種功能與儺的功能是極為相近的。

  在滿族聚集的伯都訥地區,還有一種由薩滿教發展起來的請仙跳神的治療鬼魂纏身、妖魔作亂的儀式,俗稱“跳大神”。嚴格地說,“跳大神”是一種請神術,一般的程序是:作為請神上身的跳神者在他的助手的配合下,手持單麵手鼓,腰係腰鈴,邊跳邊唱,以此請得信仰的神靈上身,在神靈上身後便會依照求醫者的所請為其消災治病。比較有趣的是,每一位跳大神的人所信仰的神都不同,而且他們所能處理的病症也各有所長。跳大神這種請神儀式,也叫“野薩滿”,曾經風靡於東三省,特別是在農村,有人生病,幾乎大多數都是以跳大神的方式來治療。

  很多人都認為,跳大神是一種活著的人和死了的人的交流方式。一般來說,跳大神要有兩個人來共同完成,一個是大神,一個是二神。大神是靈魂附體的對象,二神是大神的助手,二神的角色經常是由大神的徒弟充當。在跳大神過程中,大神大都是在旋轉,二神在耍鼓。跳大神有著固定的曲調和請神詞,神請來之後,由二神負責與神靈附體的大神進行溝通,回答人們的問題。請來的有時候是所謂的神仙,有時候是死去人的靈魂。大神所信奉的神不是佛教的菩薩,也不是道教的神仙,而是各種動物修煉得道而成的精怪,類似於原始圖騰崇拜中的各路神仙。凡跳大神,都要在自家牆上掛一塊紅布,上麵寫著各個相關神仙的名字,有的還有畫像。這些神仙有胡大仙、黃二仙、柳姑娘、長翠蓮等等。胡姓的是狐仙,黃姓的是黃鼠狼,姓柳的是蟒,姓長的則是蛇,簡稱為“胡黃白柳灰”。這塊布可以說就是諸位神靈的神位,神位前有一張供桌,上有香爐燭台果品酒菜等。供桌前有桌圍,桌圍中間有個大圓圈,中間繡個“仙”字,左右一副對聯,上聯為“在深山修真養性”,下聯為“出古洞四海揚名”,橫批“有求必應”。

  跳大神時,大神看病主要有以下這麽幾種:一是看香,也叫看香火頭,就是來看病者上三炷香,然後大神按照香燒的快慢來看事看病;二是看生辰八字,有的按照你的生日時辰給你掐算看病,有的隻要年月日就可以,掐算的時候還很有可能用卦象來做診病的補充;三是看脈,就是診脈,從脈象中可以看出病情,並對症下藥;四是感知,例如看陰陽宅,通靈者要親臨現場感知是陰氣重還是陽氣旺,是否有外鬼、外靈、外仙侵入占據自家的陰陽宅;五是看仙堂,立保家仙堂和出馬仙堂。以上幾種方法往往都不是單一存在的,有時候是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給人看病。雖然以跳大神的方式來治病現在看來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作為一種原始的宗教文化形態,其存在對於我們進行文化研究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作為一種在薩滿教文化圈中流行的類儺現象,薩滿跳神對我們來說還有一些陌生,許多東西還有待於我們去整理挖掘,許多問題也有待於我們去解決。但我們相信,薩滿跳神一定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

  上麵我們簡單介紹了我國存在的幾種類儺文化現象。然而,由於儺與類儺之間極為相似,很難有鮮明的區別,因此對於哪些是儺,而哪些又屬於類儺,目前學術界還未達成比較統一的認識。這樣,在對待儺與類儺問題上就造成了一定的混亂局麵,人們往往憑自我感覺來界定什麽是儺,什麽是類儺。若要徹底解決此種情形,就亟需學界加緊相關理論的研究,並達成共識,對我國存在儺與類儺進行統一的分類。如此就不僅解決了相關問題,而且將會有助於儺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執筆:黎清、龔文軍)

  §§第五章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