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儺的習俗

  儺俗,就是在儺禮、儺儀中具有民俗性質的事象,以及儺與其他民俗民藝相結合而形成的民俗事象。定義裏提到了民俗,所以有人一定會問了,儺俗與民俗有什麽區別或是聯係呢?那麽讓我們就去了解一下民俗的概念吧。民俗,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習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民俗的內容包括:物質生產民俗、物質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儀禮、民間信仰、民間科學技術、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語言、民間藝術等。通過定義,我們不難感覺到,儺俗的定義範圍要小於民俗,那麽我們就權且在本書中認為儺俗是民俗組成部分。所以說介紹儺俗也就是在介紹中國的眾多民俗,隻是這種民俗又多了一層儺的寓意罷了。

  儺俗的形成與發展

  據古書記載,儺遠在我國先秦時期,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孔子在《論語,鄉黨》中說,“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孔子十分尊崇民眾習俗,故朝服立於廟之東階,應該說這是關於儺的最早記載了。先秦時期既繼承著許多原始儺禮的習俗,又有前秦禮製的新規定。至周代,鄉人儺延伸發展為國家行儺與民間儺。當時,一年之中有三度行儺,即被稱為季春時的“國人儺”、仲秋時的“天子儺”和歲終時候的“大儺”(古代儺俗,秦漢都循古製,季春、仲秋、季冬一年三度之儺,仍依古製舉行,宮廷大儺規模更加大而隆重)。在儺俗活動中,方相氏是驅疫祓禳,索室逐疫的主持者,並且還有安葬君主的職責。在儺儀中選出年齡在10歲以上,12歲以下黃門子弟120人作為侲子。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毛角,經過中黃門,眾人向他們射擊,以達到驅除魔鬼的目的。

  古代儺俗,魏晉隋唐曆代相沿。大儺的體製依舊,隻是規模大小,具體方式的大小有差異,但組織更為完善,並為百姓觀賞。如唐代,儺儀由太常寺及其所屬太樂署令、鼓吹樂署令等樂舞機關承擔組織。除此以外,漢唐時期,儺俗除疫的方式多樣發展。除大儺外,有春天“洗浴祓除”。“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布在門戶,以儺惡氣”。貼門神掛吞口辟邪,擊鼓呼嗓,驅鬼逐疫。“厭勝”止雨,雩祭請雨,解逐(解厄)。

  詩人杜甫在名為《南池》的詩歌中,曾經生動地描述了巫祝祭祀的過程。請您欣賞:

  南有漢王池,終朝走巫祝。

  歌舞散靈衣,荒哉舊風俗。

  高皇亦明主,魂魄猶正直。

  不應空陂上,漂渺親酒肉。

  淫祈自古昔,非惟一川讀。

  杜甫之詩,記載的是閬中縣東南八裏,南池的廟祀情景。

  儺俗,發展至宋代,有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宮廷大儺中戲劇性的人物替代了方相氏、十二獸等群像。《東京夢華錄》卷十《除夕》篇中,這樣記道:“在除夕之夜,庶族之家會在室外燃放爆竹,然後一家人圍坐在爐火旁,徹夜不眠直到天亮,被稱作守歲。”《夢梁錄》卷六《除夜》條中,“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在街頭,有貧丐者三五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形,敲鑼擊鼓,沿門乞錢,俗呼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

  明代儺俗,沿著宋以後世俗化、重在娛人的路子,繼續發展。儺俗,除宮廷儺、百姓儺外,又有軍儺、寺院儺等。儺麵具也走向市場。明代儺俗多元化,還與明皇朝在祭祀禮儀中,獨尊城隍的做法有關。朱家王朝初期號召天下府州縣衙廣修城隍廟,在眾多的祭祀民俗中,開創了獨尊城隍之風。於是,民間驅儺祈吉習俗與佛家、道家的思想習俗,齋醮法事相結合,成為人們的婚喪嫁娶的生活習俗。至清代,驅疫祈吉的民俗,化為眾多的祭祀形態,各地州府縣衙定期舉行的祭天祭地、祭社稷山川,祖先鄉賢的天壇、地壇、社稷壇、神農壇、風雨山川壇、厲壇、文廟、武廟、祖先、鄉賢的拜祭等,都列入典籍,定時盛祭。在民間,還儺願,跳端公,跳神,慶壇極為普遍。

  儺俗按照地區和性質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分類方式。按地區分類:1.北方,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灶火型儺俗。2.中部以長江中下遊為主線的廟會型儺俗。3.五嶺南北和大西南地區儺壇型儺俗。那麽接下來筆者以甘肅靜寧縣的《燒灶火》的儺俗為例來說明儺儀的過程。儺儀分為兩段:第一段:請神--“喊春宮”儀式,又有主角靈官敬神儀式。第二段:斷瘟神--儺隊到各家各戶去“斷瘟神”。先在門前表演舞獅子、雜耍等節目,然後進門,儺隊的老人在每個角落灑桃湯,戶主跟隨旁邊撒黃米麵。靈官手拿馬棒,在這家人家的各處都打一陣子,然後收走戶主事先放在灶子上的條子以及雞蛋和掃把,便結束在這家的“斷瘟神”,然後再到下一家進行儀式。一家一家全部“斷”完之後,儺隊敲鑼打鼓,吹吹打打,戶主家的人也跟著一手舉著火把,一手揚灑麵粉,眾人高喊“瘟神爺斷出門了”。然後一起走到河邊,將灶火所有用具,包括紙獅、紙條、紙花、靈官麵具等,一並燒掉,儀式結束。

  按儺俗性質分類:1.儺事組織習俗,2.儺儀程序習俗,3.儺儀習俗,4.歲時儺俗和度朔譜係,5.喪葬儺俗。由於版麵的緣故,筆者就僅以歲時儺俗和度朔譜係展開來與眾分享。早在周朝時期,儺俗是有著固定的時間的,一年分為春、秋、冬三次進行。後來,隨著儺事的逐漸增多,儺俗形式也就逐漸增多,時間也有所變化。本書關於儺俗活動時間的變化就不做過多的介紹。那麽,關於儺俗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演繹,你有沒有興趣了解一些呢?請跟隨我的筆觸,咱們一同欣賞不同季節的不同儺俗儀式吧!

  首先從春季的開始。正月裏,大年初一。古人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都做什麽儀式呢?畫雞,因為他們相信正月初一為雞日,這裏的雞日與“吉日”有無諧音之妙筆者尚不知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過年的那段時間家中的老人總會特別忌諱一些個別的詞語,比如大蒜的“蒜”與“算計”的“算”、“煤炭”的“煤”與“倒黴”的“黴”字。按照如此推理,也許你心中也會有如我的推測了吧。

  畫虎頭,聽說虎頭有驅瘟避疫之功效。也許這與古時候人們的動物崇拜或是對凶猛動物的畏懼是密不可分的。畫鍾馗,看來古時候的人就已經有崇拜偶像的舉動了,還將偶像的畫像貼於門上。當然,這隻是筆者的一句玩笑話。當時的人們貼鍾馗畫像更多的是為了祛邪。早在漢朝之時民間就已流傳貼畫像了,隻是那時貼的主要是家中的祖宗畫像。到了宋朝出現了年畫似的鍾馗像,隨後,過大年貼鍾馗像成為了一種“潮流”。直至現在也有很多家庭會在過年時貼些鍾馗等門神人物於門上,雖然如今的寓意已經有了更廣泛的外延,但是這種儺俗文化能夠保留下來,就具有重大意義。

  開門爆竹,爆竹爆竹,最早就是燃竹筒,使它爆破時候發出巨響,用來驚嚇妖魔鬼怪。《清嘉錄》記載說,一年的第一天,燃放爆竹,爆竹發出三聲響聲,可以驅趕“疫”“厲”。發展到後來還有了封門爆竹。這一習俗,現在依然廣為流傳,有的隻是為了熱鬧(尤其現代的小孩子把其當作純粹的娛樂活動),有的還是將其寓意為驅邪迎福。

  正月初五,接路頭--迎財神。商家為了搶先接到財神,有的會在初四天不亮的時候就去路口等著。所以一種叫做“乞儺”的儺俗就應運而生了,可見乞儺是為了迎合商家的這種發財的心理編排了“跳財神”的儺舞。有人一定會問了,既然有迎接財神的儺俗,應該也會有關於送走貧窮的儺俗吧?沒有錯,在人們忙著迎財神的同時也絕不會忘記去“送窮”的。人們把窮當作邪祟去驅趕,可見驅窮迎富,相輔相成。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是在正月初五進行“送窮”。有的地方就會在正月二十七進行送窮。時間有差異,但是人們渴望生活富裕的願望卻是統一的。

  正月初七為人日,所以出現了人日煨魂的儺俗。這一天為魂歸之日,如果魂歸來,那麽家裏老老少少都會平平安安;如果魂不歸來,那麽在這一年裏家裏的成員都會有不順。而且,魂魄是冷的,隻有烤暖和了才可以進屋,所以那一天要在門口堆火“煨魂”。

  說了這麽多關於正月裏的儺俗,不知道活在現在這個時代的您在正月裏都會做些什麽?不過,無論是走街訪友還是在家打打麻將,隻要是開心快樂那就是最好的正月時光。其實,在春季的儺俗不僅僅是在正月裏的,還有二月初一的“禳白虎”、二月初二的“跳田公田母”、清明時節的“戴柳儺俗”等等。因為春季是一年之始,所以儺事眾多也不足為奇,這裏其他羅列的儺俗就不一一展開來談論了。

  夏季的儺俗

  夏季的儺俗以端午為主要內容。古時候,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尤其是五月五更是最不吉利的一天,有的人甚至把這一天生下來的孩子扔掉。漢代開始,五月五日作為祭祀活動進入國家的祀典。以後由此演變出了端午儺俗。魏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南遷,尤其是南朝時期,人們思念故土、懷念親人,就把屈原、伍子胥等曆史人物聯係到了一起。包括現在的荊楚之地的人們還是對屈原的感情深厚,仍把端午節當作是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的主要活動內容有“艾人懸門驅五毒”--就是說端午節那一天采來艾草製成人型,懸掛於門上以用來驅趕毒氣。不僅是艾草,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記載“菖蒲。一名冰箭”,所以後人便結合著菖蒲的功效將菖蒲寓意為斬妖寶劍。看來,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艾葉、雄黃、菖蒲、柏酒等具有驅蟲防病的功效了。端午之時,人們還會開展“賽龍舟”(此處不展開來談,後麵會略有涉及)活動。到了現代,端午節裏的活動的內容就更加的豐富多彩了,不僅有掛艾草、賽龍船,還有了包粽子、逛花燈等等。

  秋季的儺俗

  在周代時盛行的仲秋天子儺,後來漸漸的冷淡了。但是以重陽節為主要內容的儺俗至今流傳。有這麽一個傳說,說有一家人在九月九日那天出門,直至夜晚才回家,到了家以後發現家裏的雞、狗等都已經莫名其妙地死去,隻有這一家人免於一死。於是,以後大家在重陽節這一天都要出門登高、采茱萸、暢飲菊花酒以辟邪祛病。重陽節的茱萸儺俗包括很多內容,如頭插茱萸、井上種茱萸、身佩茱萸、茱萸作佐料、吃茱萸餅、飲茱萸酒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充分地展示了人們對於重陽佳節的重視。

  冬季的儺俗

  冬季的儺俗包括十月厲壇、城隍節、十一月冬至節,但主要的還是臘月、除夕的儺俗。首先,咱們來談談臘月儺俗吧。

  從南朝開始就已經有臘八驅儺的習俗,之後一直有所繼承和發展。比如,臘月二十四日的“送灶”--逐疫打野胡;“交年”--用膠牙糖、糯米、花糖等祀社。臘月二十五喝赤豆粥,無論家中的主人、仆人還是家裏的貓狗都要吃;還有在家田中燃燒火炬,叫做“照田蠶”。以後,又延伸出了臘八粥等新的儺俗。現在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臘七臘八凍死倆仨”,看來喝一碗臘八粥也是可以禦寒祛病的。除夕儺俗,應該算是儺俗最多的節日。比如,“壓歲錢鎮祟”,浙江麗水有一個傳說,有一戶管家生了一個胖兒子,年三十守歲,怕會被祟(傳說中的一種怪物)加害,所以家中的管家就用紅紙包了8個銅錢,放在小孩子的枕頭底下,後來孩子安然無事。於是,這種“壓歲錢”的風俗保留下來。當然,除夕儺俗中也有關於“貼桃符、對聯、門神”等儺俗。因為書中的其他部分已經介紹到了相關內容,此處就不再展開說明了。

  度朔神話傳說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桃崇拜。應該說桃和葦是最早的植物儺俗。後來衍生出了萌、赤豆、五穀、柏、鬆、柳、梅等新的植物儺俗。

  2.虎崇拜。虎是最早的動物儺俗。後來又衍生出了熊、牛、羊、豬、狗和雞等動物儺俗。

  3.祖先崇拜。

  度朔儺俗還反映著多種民俗內容。度朔儺俗包含人生習俗、喪葬習俗、歲時習俗乃至儺儀等幾個方麵的內容。為什麽會這麽說呢?因為這種儺俗可以用在人的生老病死的每個環節,可以說它是中華民俗中的一份寶貴遺產。

  儺儀與多種民俗相結合。筆者舉如下四項。

  第一,儺與鄉厲相結合

  安慰和幫助無人祭祀的野鬼被稱作“厲鬼”。厲鬼的厲儀,在漢代已被廢除。明初,朱元璋下令恢複了中斷1000多年的祭祀野鬼的活動,在全國上下層層設厲壇。其實,儺厲相結合早在元末就已經出現,並且還出現了民間驅儺方相。

  第二,舞獅、龍燈、龍船與儺的結合。

  獅子,又叫辟邪。唐代以來,舞獅就已經是儺儀中的傳統節目。這在國內各地都有事例。如在南方,江西婺源縣最早時期擁有72班獅儺班。北方,河北武安的《打黃鬼》的社火舞隊中也有獅子舞。接下來筆者就以越南的舞獅為例,跟大家共同分享舞獅經過。

  在越南,裝扮獅子的遊藝也被稱為“麒麟舞”、“獨角獸舞”。從地域上看,在北方通常叫獅子舞,在南方則習慣稱麒麟舞或獨角獸舞。越南獅子舞屬於中國的南獅係統。與中國北方獅子舞中功夫滿身的武生形象的“獅子郎”不同,越南舞獅的前導多是一個笑麵的大頭胖和尚。大頭胖和尚穿長袍,束彩帶,揮著扇子,逗引獅子,也不時與觀眾調笑,顯得滑稽風趣。但一些地區也有變化,如在越南順化地區,“獅子郎”也有妝扮成手搖扇子驅魔除邪的“土地公”的。越南的獅子舞更多的是通過獅子的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營造出雄健又柔順的可愛姿態。當然,越南獅子舞也不乏難度較大的攀高、采青(采摘青菜)、跳梅花樁等技巧。越南的舞獅一般有兩人駕馭,他們下穿各色燈籠褲,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小獅子多為一人裝扮。獅子的顏色有銀色、黑色、紅色、綠色,等等。它們往往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如黃的象征尊貴,綠的象征太平盛世,紅的象征喜慶,黑的象征威猛。在越南順化,獅子胡須的顏色也有涵義,如白須獅子在舞獅隊有25年以上隊齡,紅須獅子10年以上,黑須獅子則是5年以上。越南獅子舞的音樂以鼓和鐃鈸為主,也有的配合笛子、月琴、柳琴、獨弦琴、箏、琵琶等樂器。尤其帶有宮廷風格的獅子舞,音樂中越南民樂特色就更明顯,樂聲悠揚渾厚。越南人相信,獅子出現在哪裏,哪裏就會平安、快樂和富裕。因此,越南的獅子舞像中國一樣,更多出現在節日、婚禮、店鋪開張等場合上。

  在越南節日慶典中,春節期間的舞獅尤為熱鬧,範圍更加廣泛。越南人認為,獅子入室是大吉大喜之事,尤其是在大年之初。在他們的觀念裏,春節獅子拜年,這一年就能生意興隆、家人平安、人人健壯如獅。越南的獅子舞,從初一的一大早就開始。在舞獅前,舞獅隊都要到寺廟去給獅子開光,尤其是新製作的獅子。舞獅者先請出各路神靈祭祀,擺上雞鴨魚肉等供品。進香三次後,請家鄉最有名望的人物為獅子點睛開光。開光後,在鞭炮齊鳴聲中,在鼓樂伴奏之下,舞獅隊伍就出發了。隊伍前導往往是持著明亮彩色方形旗幟的隊伍。旗子通常是某些商人捐獻,越南人相信,獅子是一種財富和成功的象征。因此,他們在對舞獅隊的捐贈上非常慷慨。在越南,每個獅子隊伍,都有規定好的區域,它們不能擅自闖入不屬於自己一方的地域。在農村,獅子舞往往從村頭開始,舞獅隊挨家挨戶給每家拜年。在城市,舞獅隊也往往在各個“勢力範圍”內逐個上門。在越南,尤其是北方,中秋節期間也有舞獅、舞麒麟表演。獅子舞常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

  關於越南中秋舞獅的由來,在越南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樵夫住在森林中,在一個明月高懸的中秋夜,他看到一個大獅子在森林的溪流旁與水中的月光嬉戲。獅子跳進水中,去捉水中之月,但是無論它何時跳進去,月亮總在這時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使得獅子非常生氣,盛怒之下它向附近一個村莊猛衝過去。聽到村民的呼救聲後,樵夫砍下了一根樹枝做成一根棍棒趕往村莊去救村民。經過一番搏鬥,他戰勝了獅子。村民羨慕樵夫的力量,請他扮演與獅子的戰鬥。從此,村民在中秋節舉行獅子舞蹈的表演。兩個人分別裝扮勇敢的樵夫和雄壯的獅子,表演這場樵夫挽救村民的偉大戰鬥。

  唐宋以來,中越或分或合,或戰或和,但文化交流從來沒有真正中斷過。官方的往來、民間的交流、商人的販運,都可以對中越獅子舞的流傳產生影響。正是唐代以來中越間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使得獅子舞在越南這片土地上歡樂地舞起,並深深打上中華獅舞的烙印。

  龍燈,也是因為龍能辟邪,也為儺所用。四川的銅梁縣發現恐龍的化石以後,龍燈也自然而然的增添了新的意義。按照四川的習俗,表演結束時候,要“燒龍”表示送龍上天,同時燒去疫病、妖邪和晦氣。

  賽龍舟,這與端午儺俗相聯係,也有辟邪驅疫的能力。明代有學者甚至說端午祭就是“夏祭”。

  第三,送瘟神。

  儺儀中用紙船裝載瘟疫,然後將“船”燒掉,表示消滅了一切不祥、災難。江西萍鄉儺壇有還儺願,又被稱為借福神。每年農曆七月開始,為許願人家送瘟神。整個過程分為四步進行:首先是起師,用竹子紮一個船型的骨架,供奉在戶主家裏的神案上,點上香,還要燃放爆竹,並由掌管神案的人念“起師咒”。其次,造船。唱“造船咒”,一邊唱歌,一邊用紙糊上船的外殼。接著,是收瘟。船造好以後,眾人要抬著船到房間的各個角落去收瘟,表示將瘟疫等不祥之物都裝進了“船”中。然後,焚船。儺隊抬著船來到河邊,嘴裏還要不停地唱著:“弟子行來到江邊,河伯水官坐兩邊。五瘟使者隨船去,光明大路到西邊……”然後殺雞,再將雞血淋灑在紙船身上。

  第四,鎮宅儺俗。

  鎮宅儺俗,是從儺禮最後大門立桃梗的習俗發展而來的。門戶是一家之氣口,鎮宅先鎮門。所以,在古代的門、戶、井、灶、中霤中的“五祀”中,門總是放在第一位上。鎮宅的儺俗有很多種,如桃符、懸葦索、貼虎、掛照妖鏡等。下麵筆者還向大家介紹除了這四種以外的其他三種儺俗形式。

  1.石敢當

  石敢當一詞,本來是先秦時期一個石氏人家的族名,敢當是“所向無敵”的意思。這個詞在西漢的時候就已經十分流行。宋代的王象之記述了關於唐代的一個故事,原文是這樣說的:“興化軍有‘石敢當’碑,注雲:慶曆中,張葦宰莆田,再新縣治,得一石銘,其文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難;官利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今人家用碑書曰石敢當三字鎮於門,亦此風也。”故事的意思是說,興化軍有一塊石碑,叫做“石敢當”石碑,記載著“石敢當”有鎮壓百鬼,消除災難的作用。並且官員可以得到福祉,百姓可以得到安康。風俗禮教得到興盛,禮樂得到發展。如今有人用石碑上“石敢當”三個字寫於門上,以達到鎮宅的作用。當然,故事隻是故事而已,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石敢當”是一個人的名字,而不是單純的是石碑的題詞。筆者還知道另一個關於“石敢當”的故事,在此一並與大家分享。有人說“石敢當”的意義為“非泰山之石不敢當”,或是“惟有泰山之石才敢擔當得起”。廣東徐聞縣有一則傳說:清康熙年間,到徐聞縣來當縣官的,沒做幾個月就會壽終在任上。後來有一個姓黃的知縣,在上任時帶來一個風水先生查看風水。經過風水先生的實地查看,發現原來是本縣鎮風水的寶塔的影子正好落在縣令的座位上,那些知縣因為扛不住寶塔影子的壓力,所以相繼死去。並且隻有泰山才能壓得住這麽大的壓力。於是,風水先生在縣衙門前立了一塊石碑,石碑刻上“泰山石敢當”五個字。沒有想到,果真這位姓黃的縣令做了多年的知縣仍然好好活著,以後其他的知縣都不敢把這塊石碑搬走。明清之際,石敢當演變成了鎮宅儺俗。它在國內很多地方以及東南亞華僑地區,流行很廣泛。

  2.“薑太公在此”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傳說在武王伐紂的時候,正好趕到冬季,雪有萬丈深。遠處有一隊人馬向武王的隊伍行進過來,共有五馬二車,奇怪的是行軍在雪地上卻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於是,武王的手下馬上把這件事情稟告給武王。這時,薑太公解釋說一定是五方之神前來幫忙了,於是就給五方之神各自安排了任務。那麽您知道這“五車二馬”到底是何方神聖嗎?據筆者了解,五馬二車是指四海之神與祝融、勾芒及河伯、風伯、雨師等。於是,後人就流傳說如果平凡百姓家貼有“薑太公在此,諸神回避”便可驅瘟辟邪。

  3.吞口

  “吞口、吞口、吞鬼之口”,這是桃符儺俗的一種演變形式。吞口形式多以獅、虎的形象為多。吞口一般隻有一張大嘴,有的大嘴裏拖出一條大舌頭,有的在嘴裏咬著一把斬鬼寶劍,用來寓意殺滅鬼疫。更讓人振奮的是,江西本土還根據吞口編排了《吞神》這種儺舞,在此儺舞中的麵具造型也是在嘴裏咬著一把寶劍,並且獅子的形象十分清楚,活靈活現,值得一看。雲南省也有吞口的形象,吞口在上齒和舌頭之間咬著一粒紅色神果,這種形象其實還是很少見的。(執筆:李白皓)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