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儺麵--千奇百怪

  1.儺麵具的淵源與流變

  儺麵具藝術,有著極其悠久的曆史。

  儺麵具,是用木、竹、竹筍殼、紙為材料,製成模具,用來遮蓋人臉本來麵目的一種裝扮手段。

  這種裝扮手段是非常原始而古老的。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捕獲獵物以維持自己的生存,就用塗麵的方式,把自己裝扮成獵物的同類,來誘騙捕殺獵物;捕到獵物後,為慶祝勝利,又將自己裝扮成賴以生存的鳥獸和象征自己氏族的圖騰,模仿著鳥獸的聲音和姿態,來狂歡歌舞。這種裝扮與先民的狩獵生活和圖騰崇拜息息相關,也與麵具的起源有著直接的關聯。

  研究考證,儺麵具是從原始先民的鳥獸裝扮發展而來的,先民們的狩獵生活和圖騰信仰是儺麵具的源頭。隨著曆史的進程和人類原始宗教思想的萌生,儺麵具隨著儺的出現而誕生了,麵具裝扮進入了宗教意識領域,於是,裝扮對象發生變化,神靈鬼怪替代了飛禽走獸,儺麵具成了宗教思想的物化形式。

  那麽,儺麵具到底是在什麽時候產生的?雖然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考證,但因年代久遠並且無確切的文字記載和實物佐證,而眾說紛紜。有專家認為,儺麵具出現的時間是殷商時期。

  儺麵具主要用於驅逐疫鬼的儺祭活動,是儺祭活動的伴生物,要了解儺麵具的由來和發展,就必須對儺以及由儺衍變而來的儺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現在,請跟隨我的講述,回顧一下儺的發展曆程。

  我們先從殷商時期開始,殷商時代儺祭活動開始出現。

  接著,進入到周代。儺祭活動盛行於周代,宮廷中設有專管儺祭的官員,名為方相氏。每年在季春、仲秋、冬季的時候,都要舉行隆重的儺祭活動。在儺祭時,方相氏身披熊皮,頭戴凶殘猙獰的麵具,一手拿戈,一手拿盾,率領大隊人馬到宮室各個角落去驅趕疫癘之鬼。方相氏的另一個職責是在喪葬儀式中為死者開路,在墓室中驅逐鬼魅,使亡人得以安寧。

  春秋時,儺祭仍十分盛行,就連孔夫子對儺祭也十分虔誠,唯恐因他的不恭而禍及祖宗。戰國時,南方各國儺祭也很盛行,尤其是楚國,有的學者認為,屈原的《九歌》,所描寫的就是當時楚國儺祭活動的情況。時至今日,湖北恩施、湖南湘西一帶尚遺存著許多儺活動。

  到漢代,宮廷中儺祭活動的規模更大,除保留方相氏之外,又增加了十二神獸,手持鞀鼓伴奏歌曲,還動用了騎兵士卒,舉著火炬把想象中的疫鬼押送出境,趕至洛水之中,如此規模的祭祀活動,無疑使儺祭儀式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定型。

  唐代的儺祭中增加了躍兵示武的內容,也就是宋代史料中提到的“軍儺”。藝人們創造了《蘭陵王入陣曲》,開創了儺麵具進入文藝演出的先例,為後世儺活動全麵向娛人方向過渡,打下了基礎。

  儺到宋代,產生了重大變化。由於人類思維的拓展和中國戲曲的誕生,使儺這種宗教性的祭祀活動,全麵向娛人的文藝形式衍變,是一種高層次的發展。這一時期,宮廷儺中方相氏、十二神獸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將軍”、“門神”、“判官”、“鍾馗”、“土地”之類的人物,並演繹出這些人物的故事。此時,麵具已經不再是儺的專利品了,不僅用於驅鬼嚇人,還作為鎮邪的器物掛在門前,而且還是小孩的玩具和文藝演出的化妝手段。當時,桂林的儺活動最活躍,儺麵具製作最精彩。大量文獻表明,在戲曲的影響和推動下,儺活動中湧進大量世俗化、人性化的因素,使儺戲這個在母體中孕育已久,蠢蠢欲動的後產兒誕生,勢在必然。至此,儺活動邁入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明清以來,隨著人們對自然界的逐漸認識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儺意識相應淡化,宮廷雖照例每年舉行儺祭活動,規模卻遠不如以前了,儺在中原發達地區逐漸走向消亡。但在南方,特別是在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譬如貴州。

  通過這段曆史的回顧,我們共同來梳理下儺祭活動衍變發展的脈絡: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萬物有靈觀念是儺的起因;殷商時代儺祭形成;周代儺祭盛行於世,初具規模;秦漢時在周代的基礎上規模擴大,儺祭儀式完善、定型;魏、晉、隋、唐出現世俗化、藝術化轉向的苗頭;宋元全麵由酬神向娛人方向衍變,使儺涉足於文藝領域;明清以來中原等發達地區逐漸走向沒落,而西南等南方省區則沿著宋元的路子延續,至今尚有遺存。

  儺麵具作為儺祭的伴生物,其演變發展,必然與儺祭緊緊連在一起,它的流變路線是:原始先民用塗料裝扮誘捕獵物,以及他們的圖騰觀念,是麵具的源頭;鬼神意識是儺麵具誕生的直接原因,現有史料說明,殷商時已有儺麵具--“魌頭”,周代儺麵具基本呈現出的是猙獰、變形獸形的樣子;秦、漢亦沿襲前朝的儺祭;魏晉、隋唐除承襲了獸形麵具外,出現了人物麵具,如《蘭陵王入陣曲》中的代麵等,這為宋代世俗人物、傳奇英雄等人物麵具進入儺祭開了先導;宋元以來,儺麵具中獸形麵具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世俗人物、傳奇英雄和神話傳說人物。

  儺祭的發展脈絡,決定了儺麵具造型衍變的趨勢,即從簡單到複雜,由變形、拚湊、誇張,到逐漸走向寫實。到此,我們也知道了,儺麵具最早應該是在殷商時期出現的。

  2.儺麵具的分類

  我們知道,從古到今,儺事活動中的各種神靈角色,大都是戴著麵具裝扮的,因而,曆代遺存的儺麵具成千上萬。在接下來的內容裏,我們將以贛儺麵具和貴州儺麵具為例,向大家展示一個奇幻的儺麵具世界。

  贛儺麵具的類型

  (1)神將型麵具:有“開山”,“唐、葛、周三元將軍”,“歐陽金甲將軍”,“八十大王”,“四大天將”,“王、馬、殷、趙四大元帥”,“溫元帥”,“鍾馗”,“梅山將軍”,“白馬、歐陽二將軍”,“功曹”,“楊戩”等。

  “開山”:“開山”神是從古“方相氏”衍化過來的一位神將。贛儺事中的“開山”麵具,麵目猙獰,舞者手持斧砍擊四方驅疫,裝扮的是儺壇中形象最威猛、法力最強大的神之一,其職司是為願主家斬除妖邪。傳說,開山家住南昌棋盤,父親姓崔,母親姓黃,有兩個哥哥,大哥是當朝宰相,二哥是京都翰林。母親懷開山十年不分娩,父親隻得到文王那裏去求卦。文王說開山命犯飛天五嶽神,父親於是許下白豬、白羊、白錦雞、白鳳凰,以及長標、短標各36支,大儺、小儺各12堂,並允諾如生下的是男孩,便送到華山修行。剛許完願,黃氏便生下一個男孩,父親果然遵守諾言,把他送到華山出家。開山長大後成為儺壇中的一位神將,相貌十分凶猛,頭上長著一對尖角,口中生出兩顆獠牙,背上有三路紅毛,腋下的毛長達3尺。他食量驚人,一頓要吃三鬥穀米,80斤的肥羊囫圇吞下。他皮膚粗糙,身子癢時常到長滿尖刺的檬子樹上去擦癢,甚至爬到刺如尖戟的皂角樹上去歇息。他身材敦實魁梧,從峨眉山前走過震得山岩崩塌,從洞庭湖中走過,踩得湖水渾濁,從黃河岸上走過,嚇得魚兵蝦將戰戰兢兢。

  “唐、葛、周三元將軍”:是萍鄉儺的主神麵具,依次稱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普遍在各儺廟中受祭奉。作為儺神的“唐將軍”相貌溫和,臉朱紅色,三縷絡腮胡,穿紫紅蟒袍,手持寶劍,一副武官模樣。“葛將軍”相貌文靜,臉朱紅色,短胡須,穿紫紅蟒袍,手持寶劍,不太凶惡,一副武官模樣。“周將軍”器宇軒昂,臉白色,山羊胡須,戴花帽,穿白色武靠,手持三環大刀,一副文武兼備的模樣。

  “歐陽金甲將軍”:在萍鄉、宜春、修水、萬載等地供奉。在民間叫歐陽晃。其儺麵具在宜春、修水等地稱“金甲神”,萍鄉稱“歐陽鎮洞大將軍”,修水稱“歐陽得勝將軍”。

  儺班老藝人中是這樣傳說這位儺神的:宋朝皇帝為試龍虎山張天師的法術,叫24名鼓樂手藏匿於宮殿底下,奏樂不停,聲稱宮中鬧鬼,常有鼓樂之聲,請求張天師驅鬼。張天師遵旨作法,取一碗冷水,念動咒語,鼓樂手在地下凍得一陣哆嗦。鼓樂手稍停,後又奏響。張天師又取一空碗,念完咒語後用筷子在碗麵上一抹,24名鼓樂手全部人頭落地。此後這24名冤鬼在宮內吵鬧不休,皇帝無奈,隻好封他們為儺神,為首者被封為“歐陽金甲大將軍”,千年萬載,享受香火,身子落在湖南,頭落在江西。因此,江西萬載等地在廟裏供的儺神隻有頭麵沒有身子,儺神也因此又稱為“二十四炁”。

  “八十大王”:婺源民間供奉的“八十大王”儺神,傳說是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秦始皇死後,扶蘇太子受命在上郡(今陝西榆林縣東南)監蒙恬軍,其弟為奪皇位差丞相李斯以慰勞犒賞將士為名,用毒酒害死其兄。扶蘇太子死後,成為儺神,專為人間斬妖除魔,扶正祛邪。婺源民間還傳說,清初該縣出了一個大官,叫詹養沉。清順治己亥年間當上了翰林學士,後來又擔任主考官。因出錯了考題,被皇帝處死,從京城城樓上用竹竿彈出城外。可詹養沉福大命大,彈出城外摔個半死,彌留之中因夢見“八十大王”又起死回生,自以為是儺神保佑,逃回鄉後,把陝西儺神也帶回了家鄉。從此,婺源民間把“八十大王”奉為儺神,平時如遇牲畜瘟疫,都要請“八十大王”來收瘟。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鄉民定時請手持開山斧的“八十大王”在各家各戶堂前、床前、牛欄、雞圈、灶屋用斧刮剁,以示逐鬼疫滅災禍,保人畜興旺、四季平安。孩童常常簇擁在“八十大王”左右,爭相請“八十大王”用開山斧刮頭,乞討吉利。最有意思的是一年一度的“追王”儀式。“八十大王”在鑼鼓、神銃隊的引導下,沿著村邊田間小徑翻坡越澗急速奔跑。後麵幾百名鄉民山呼海嘯般緊緊追趕,追上“八十大王”者便讓其用開山斧在頭上刮幾下,被刮者就可祛邪消災交好運。整個儀式十分壯觀。最後“八十大王”當眾捉拿一個“小鬼”,口念咒語頌詞:“伏望伏望,發財大旺,新春已到,‘八十大王’來收場。一年四季,添進人丁,廣進錢糧,老者多增福壽,少者福命延長。讀起詩書牢記心頭,大考之年,一舉登科。做起買賣,一分為本,萬貫多利,多進財寶。開起店鋪,千人成行,萬人為市,日進千鄉之寶,時招萬裏之財。種起五穀,五穀豐登,一籽落地,萬籽全收,多收擔數,勝過上年。養起六畜,六畜興旺,日長千斤,夜長萬兩,土神進土,石神進石,凶神惡煞,百煞伏世,麻鷹狐狸,退四千裏,熊狼虎豹,身皮筋甲矛,家家盡行檢點,放回天界。”念畢,“八十大王”當眾砍殺“小鬼”,表示全村風調雨順,來年五穀豐登。

  “四大天將”:這是萬載儺的麵具,“四大天將”即《封神演義》中的“魔家四將”。頭將名“魔禮青”,臉是黑色,頭上有兩紅角,頭中部有金色神的雲盤座像,這是其原身,而麵具則是化身(妖精型)。頭將的紅眉像半個月亮並有齒形邊,表現出眉多且長狀,綠扇形耳有紅鋸齒邊,臉頰下頜有紅點組成的花團,一張大紅闊嘴占了整個臉的下部,上下兩排白齒露出,嘴角處有兩顆不太明顯的獠牙;二將名“魔禮紅”,麵具與“頭將”同,隻是臉部為紅色;三將名“魔禮海”,麵具也與“頭將”相同,隻是臉為黃色;四將名為“魔禮壽”,臉為藍色。

  “王、馬、殷、趙四大元帥”:萍鄉、南豐儺均有此神麵具。儺神一名“王善”,是道教護法監壇之神,“玉皇大帝”封其為“豁洛元帥”,授為“雷公”,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一名“馬勝”,有三隻眼,為鬥口靈官,道教稱之為“雷聲部動天尊”,常驅邪祛疫,濟世度人;一名“殷郊”,乃殷紂王之子,有斬妖降魔之勇;一名為“趙公明”,道教奉為財神,能驅雷役電,除瘟消災,買賣求財。

  “溫元帥”:為萍鄉供奉。據說,溫元帥本為唐代浙江溫州人氏,叫“溫瓊”。其父溫望,曾中明經甲科,因年老無子,便與夫人張道輝祈禱天帝賜子。一日,張氏夢見一位手擎火珠的巨神從天而降,並對她說:“我是‘天火直精’,將要托胎給你。”不日,張氏果然有了身孕。溫瓊出生時,左胸右肋皆有符文,自幼精通五經,熟讀百家典籍,可是時運不佳,兩次科考都沒有中第,溫瓊因此感歎:“我生不能效力君主施惠百姓,死當為泰山神,以除天下惡患。”說完,抑鬱而死。另一說法是溫瓊吞服了蒼龍的追珠而變成一位麵青、發赤、手握寶劍的威武神將,為世人治病驅邪。人們紛紛立廟祭奠溫瓊。

  “鍾馗”:傳說中的捉鬼、吃鬼、斬鬼大神“鍾馗”是上界“武曲星”投胎。鍾馗母親譚氏,一日夢見一神人手托紅日,她一口將紅日吞下,從此有了身孕。後來神人告訴她,腹中小孩是“武曲星”。鍾馗生下時,果然毫光四射,紫氣騰騰。鍾馗自幼刻苦求學,博學多才。一年進京應試,中了狀元,唐德宗李適以貌取人,相貌醜陋的鍾馗被免除了狀元功名。鍾馗氣得暴跳如雷,當場觸殿階身亡。唐德宗十分懊悔,敕封鍾馗為“驅魔大神”。鍾馗到了陰間,遍遊陰曹地府,斬妖劈怪。後來,鍾馗又率領眾鬼卒來到人間剪除鬼魅,立了大功,“玉皇大帝”又封他為“驅魔帝君”。

  “梅山將軍”:萍鄉供奉。民間所稱“梅山將軍”就是梅福(字子真),西漢末年壽春人,曾任豫章郡南昌縣尉。梅福因不滿王莽專政而棄官回家。隱退到南昌西郊的飛鴻山修道煉丹,由於後人對梅福的尊崇,遂將梅福在飛鴻山修煉之處,改名“梅嶺”,一直襲用至今。

  “白馬、歐陽二將軍”:“白馬將軍”是指南昌淨明教始祖許真君(許遜)的部將,姓董名晉,江西修水人。兄弟三人本以冶鐵為業,從許遜斬蛟而卒,兩兄被害,董晉奮勇斬蛟而卒,豫章郡多處建“白馬廟”祀其為神。

  “功曹”:儺神“功曹”為萍鄉供奉。“功曹”本是古時官吏的稱謂,是掌管功勞簿的記功小官,唐時叫“功曹參軍”。後來道壇也仿效人間,為“玉皇大帝”配備了四位“功曹”,叫“值年功曹”、“值月功曹”、“值日功曹”、“值時功曹”。他們除了記錄考察功勞外還增加了護法驅魔神力,道士齋醮作法時,常用符籙召請“四值功曹”與“六丁六甲”一道來驅惡除邪。儺壇為了擴大聲勢也把“功曹”請進儺神家族,在儺壇,“功曹”是個傳令小官,專門負責上達天庭傳文請神。

  “楊戩”:為南豐供奉的儺神麵具,白臉,有三隻眼,石郵儺班稱其為“雙伯郎”。吉神型麵具:有“紙錢”、“清源”、“和合”、“儺公儺婆”、“鮑三娘和花關索”、“魁星”、“前司郎”、“雞嘴與豬嘴”等。

  “紙錢”:是南豐石郵儺的一個麵具,裝扮的是“女媧”。以一紙錢繩掛在脖子上,繩兩端有紅布包,用手拈著紅布包,作摶黃土造人的表演。女媧是中國繁衍人類的始祖,有了人類,就能為世界創造一切,這也是人們所要祈福的。“紙錢”儺麵具為紫紅色,無女性的秀麗,卻有猙獰的美。

  “和合”:是一對笑容可掬的吉慶儺神麵具。新年到各戶表演時,“和合”兩手持毛筆、墨塊、算盤做各種姿態。寓意祝福讀書者聰明,求功名者早登金榜,經商者一本萬利,耕種者顆粒歸倉,因而深受民眾歡迎。

  南豐的“和合”麵具為古銅色,胖娃形,頭頂上有童髻。廣昌縣的“和合”是肉色,梳一“哪吒”式的發式,也有戲曲孩童發披。“和合”還稱“送子和合”,在娶親人家洞房表演時,吹奏民間的“懷胎調”,並喝彩:“十朵蓮花九朵開,離了南海到此來,手中抱定長生子,積善人家去投胎。”

  “儺公儺婆”:麵具為肉色,是一對80多歲的老翁、老嫗,喜得一子後樂不可支,儺婆的嘴都笑歪了的形象。南豐甘坊跳喜事儺,常邀儺班跳《儺公儺婆》,祝福納吉。“儺公儺婆”的作用還在於構築人間與仙界的“橋梁”。一切儺事活動開始之前都有一個開箱的儀式,即把平時封在箱中的麵具恭恭敬敬地請出來,供在聖桌上祭拜。無論是儺祭還是儺堂戲,一堂麵具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而最先享受或者說最能享受這種供奉待遇的就是“儺公”和“儺婆”。因為在舉行儺事活動的人看來,天地間是兩個既分開又有聯係的世界,活著的子孫們要想與死去的祖宗交流,塵世間的凡人要想與天上的神仙溝通,隻有通過“儺公儺婆”才能進行,“儺公儺婆”就是這兩者的中介人。

  “魁星”:樂安、南豐、廣昌、婺源、萍鄉等都有這樣的麵具,其中廣昌民間最風行“跳魁星”,麵具也與眾不同。“魁星”本是主文運的神,能助人金榜題名,獨占鼇頭,稱“文曲星”,多為文官麵具。廣昌的“魁星”神卻是一副貌醜的砍柴童打扮,上身赤膊,披雲肩、彩帶,腰係圍裙,腳穿草鞋,頭裹紅布,戴麵具,手拿朱筆、墨鬥,這是為何呢?當地傳說,“魁星”原本是一叫金鬥的孤兒,以砍柴為生。一日在萬仙山砍柴,遇上山崩地陷,金鬥墜入深淵,忽感有人托住其軀體,原來是“白鶴仙童”將金鬥引入仙堂見“師尊”。“師尊”見金鬥雖貌醜但機靈,便教他練點鬥,並封為“魁星”。金鬥墜入洞時是砍柴童,所以“魁星”的表演仍保留金鬥原服裝。但因其貌醜,麵具為綠底色,分布有紅、黃、藍、綠、黑、白、銀七色組成的色塊,麵具是用紙和布脫坯而成。新年,“魁星”走村串戶到各家祝福,表演時還唱著“魁星進屋,家家享福;魁星進屋,戶戶買田;魁星進屋,家家添丁”等賀詞。

  貴州儺麵具的類型

  流行於黔東、黔北、黔南、黔西北等全省大部分地區的儺堂戲麵具,是貴州現存儺麵具中數量最多,藝術性最高的一種。黔東地區能說出24枚麵具的姓名,它們是:開山、開路、靈官、關爺、仙師、和尚、甘生、秦僮、唐氏太婆、仙鋒小姐、引兵土地、桃園土地、梁山土地、掐時土地、卜卦先生、鞠躬老師、幺兒媳婦、鄉約保長、秦僮娘子、李龍、柳三、楊四、判官、關夫子。這些麵具和贛儺麵具一樣,每個麵具都有一個傳說故事,下麵簡單介紹幾個麵具。

  開路:即開路先鋒,是儺麵具中曆史最久,淵源最長,最主要的一位正神,其原型是古代儺祭中的方相氏。相傳軒轅皇帝遊九垓,元妃死於途中,由於次妃好如的相貌極其醜陋,皇帝便召她監護,於是次妃好如就充當了方相氏的職責,從相關記載可以看出,開路先鋒乃是古儺祭中專管驅鬼逐疫的方相氏。

  土地:土地是土與五穀之神,原是社稷之神,威望極高,主宰著無邊無際的大地,後來逐漸衍變成了地位卑微的鄉神。由於各地普遍祀奉土地神,所以土地公究竟何時被人格化的,在民間傳說不一,有的說是漢高祖的丞相蕭何死後成神,被封為土地之神,主管土地和五穀生長。有的則說是曹參,還有說是唐朝的韓愈,等等。土地神的傳說各地都有很多,有的身著布衫腳穿草鞋,猶如農夫;有的家室齊全,老幼滿堂,有的公婆二人,樂善好施等。總之,在人們心中,土地神是與民間百姓最為親近,猶如自家長者,慈善可親,而神通卻有限的形象。貴州儺麵具中的土地造型,不如其他地區的富態飽滿,而是較為清瘦、硬朗,這大概是貴州山高路陡、生活貧困、人們善於行走,老人們大都清瘦、硬朗的緣故吧。

  秦僮:秦僮是儺中極為活躍的人物。儺麵具造型十分生動,眼斜、嘴歪,故稱“老歪”或“歪嘴秦僮”,是儺壇中受人歡迎、喜愛的人物之一。傳說秦僮是柳毅的書童,同柳毅一起進京赴考,途中秦僮生重病,九死一生,經“衝儺”後病好複原,就許下一頭豬的願信酬神。另一說秦僮是玉皇大帝的獨生兒子,因眼斜、嘴歪、禿頭、背駝,長相難看醜陋,不得玉帝歡心,將他打下凡塵。

  關爺:即三國的關雲長,他也是儺壇中的正神之一。曆史人物進入儺壇為神者,隻有他與包公,而他在儺壇中的地位又顯然在包公之上。關爺麵具的造型是丹鳳眼、黑長胡須、紅臉。

  3.儺麵具的基本特征

  古老的巫儺麵具既是文物,又是藝術品。

  巫儺麵具是通過雕刻藝人運用木、皮、竹、泥、布、紙等各種不同的材料,經過雕刻、彩繪、裝飾等創作手段而創造出的雕塑藝術品,然而,巫儺麵具不同於一般的雕塑藝術品,它與原始神靈崇拜、宗教信仰緊密相關。在巫儺活動中,它是神靈的形象、神靈的化身,帶有濃厚的宗教性、神秘性。它積澱了不同曆史時期人們的宗教心理和藝術創造,把人們對社會、宗教、民俗、藝術的認識,集於刀工、色彩之中。

  儺麵具作為多元宗教觀念和巫術意識的一種造型,是人類用以偽裝和隱蔽自己的本來麵目,變成另一個形象的最簡便工具,是完成角色轉換的必備器具,人戴上儺麵具後,就變成了一個具有某種神威或能夠溝通神靈的角色。在各種儀式中,儺麵具是神靈的象征,圖騰的載體,巫師的法器。巫師戴上麵具,就意味著神靈的附體和保佑,獲得了超自然的威力,成為溝通人與神靈的橋梁、使者和代言人。

  通過前文中對儺衍變發展途徑的了解,我們清楚地看到儺這種文化形態,在3000多年的漫長曆史中,逐漸融會了人類精神生活中宗教、藝術、習俗這幾個方麵的內容,從而造就了儺麵具的主要特征。

  儺麵具的宗教特征

  作為神物,巫儺麵具的宗教功能是占主導地位的。從宗教禮儀的實用性出發,人們在雕刻和製作麵具時,受製於宗教心理和特定的民俗心態,不能隨心所欲地表現“自我”。巫儺麵具與廟堂上所刻畫的神靈是一致的,人們總是全力來表達虔誠之心,使之盡善盡美。

  巫儺麵具與廟堂神塑異曲同工,但是有更大的自由度。巫儺作為民間信仰,內容更為豐富。一方土地一方神靈,不像佛道兩教那樣具有嚴格的教規。因此,在儺神中,三教九流、牛鬼蛇神無所不包,各地的神靈多種多樣。加上儺事活動中具有娛戲的因素,可以在“鬼麵”、“醜角”中表現更多的俗趣,於是,為藝人們施展才華提供了較為寬闊的天地。從某種意義上說,巫儺麵具彌補了廟堂神塑在藝術個性上的不足。

  儺麵具是鬼神意識的物化符號。

  從本質上說,儺是一種鬼神意識,它滋生於遠古時代人類對大自然的依附和恐懼。意識是無形的,然而,先民們的鬼神觀念,迫使他們必須創造出虛無縹緲的鬼神偶像來頂禮膜拜。於是,先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用他們有限的知識,將無形的鬼神意識拚湊、物化,出現了一枚枚象征鬼神的符號--儺麵具,重創了一個由鬼神人獸組成的、人們意識中的群體世界。儺麵具使這個虛幻的意識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強化了人們的鬼神意識。

  初期,儺麵具的造型,主要是“黃金四目”等猙獰怪異的獸類形象。原始先民的圖騰意識和狩獵生活,使他們的想象能力隻限於他們接觸最多、關係最密切的事物上,那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飛禽走獸。所以,他們創造出來的形象,均是動物形象的變異、拚湊、誇張。我們隻要將商周青銅器上的各種獸類形象一一分析,便不難發現,它們是由各種動物肢體拚湊、變形所臆造出來的怪物。

  隨著道教的產生、佛教的傳入和人類思維能力的逐漸提高,除鬼神形象外,儺麵具中的形象慢慢豐富起來,道、佛兩教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神祇、曆史英雄人物、民間故事、傳說人物,充實了儺麵具的形象隊伍。早期的獸類造型,逐漸被眾多神祇形象和世俗人物形象所代替。

  唐宋以後,由於中國戲曲的推動和影響,儺逐漸向娛人方向發展,出現了儺戲,儺戲故事的需要,使更多的人物形象潮水般地湧入儺麵具中,形成一副就有800枚之多的人物群像,將儺麵具意識的發展推向頂峰,並使儺麵具從宗教範疇,走進文藝林地,產生質的飛躍。

  同時儺麵具也具有宗教的神聖性。

  一個儺麵具就是一尊“神”,一個“鬼”,或一位現實生活中令人尊敬的“人”,眾多的麵具構成了一個神秘而又龐雜的神靈世界,儺壇成了眾神之門。在人間,有君臣之禮、父子之別。儺壇也有“主神”與“次神”之分,“主神”麵具比其他神麵具要大,製作更為精致,平時供奉儺壇正中,搜儺時乘轎出巡。不論是儺壇祭祀還是儺戲演出,所有麵具都被供奉在儺壇上,獻以香火紙燭和食物貢品。

  我們說,儺麵具是神靈的象征和載體,是神聖的,巫師、藝人,在戴麵具之前,均要淨手、焚香、燃燭,向麵具叩頭以示虔誠,有的甚至在數天前就淨身、打卦、禱告,不與妻室同房。儺祭完畢後或演出結束後,還舉行“送神”儀式。

  另外,這種神聖性還表現在,封在箱中時的麵具不具備特有的神靈,隻有麵具被戴在跳儺者的臉上時才會具備神靈的作用。儺麵具一旦戴到跳儺者的臉上,就割斷了跳儺者與外界的聯係,跳儺者自己極容易在混沌之中產生進入神靈世界的錯覺,從而自以為能代表神仙頒布旨意;同時,一旁觀儺的群眾由於看不到跳儺者的本來麵目,隻看到麵具在眼前不斷地晃動,也就極容易產生麵具所代表的神靈與跳儺者合為一體的感覺。幻覺已經產生,儺麵具升華為神靈,跳儺者已經在迷幻狀態中自以為是神靈的代表,觀儺者也已經在狂熱的氛圍中將其作為神靈。於是,跳儺者和觀儺者的一問一答,就仿佛人與神的對話,儺麵具就成了溝通生與死、人與神兩個世界的橋梁。如果將麵具隨意置放或出賣,就是對神的褻瀆,就要受到神的懲罰。

  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家庭有著特殊的感情,誰都不希望有任何外來力量來破壞這種寧靜而祥和的家庭生活。對處於農耕社會的古代人們來說,除了野獸和強盜之外,恐怕最令人恐懼的就是冥冥之中的“魑魅魍魎”了。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卻給人們的安全、健康、生存等帶來禍害的“邪惡”,有什麽辦法來對付呢?人們便把希望寄托在超人所能力及的神靈上,“儺”這種與宗教、民俗結合的逐邪的儀式也就應運而生了。在日本,也有類似的現象,日本古典戲劇能樂,是由中國古代儺祭東渡日本後,發展而成的一種戲劇樣式。據日本學者介紹,麵具在能樂演出中,也如儺麵具一樣具有神聖性。能樂戲劇場的後台,專門設有供放麵具的神案,演出前,演員需要親自從神案上取下所扮演的神的麵具,莊重地戴上,不得旁人代勞,因為演員已進入神的情緒,成了神的化身。儺麵具的雕刻造型也充滿了宗教色彩,都是嚴格按照祖傳儺神譜雕刻而成。儺神譜一般秘不示人,要看的話得提前三天淨身、淨口、淨心。儺麵具雕刻完,還須以三牲酒禮舉行開光儀式打醮,此後,這塊雕刻過的木頭便成了超越自然屬性的“神”。在信仰者的眼裏,在儺事活動中,儺麵具不是一般的工藝品,也不是戲劇家所講的道具,而是神靈的象征。儺麵具的審美特征儺麵具不僅演繹出人們對神靈的種種寄托,還以其千奇百怪、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而釋放出古樸粗獷、形神兼備的審美特征,流露出的世俗化、人性化氣質,讓儺麵具顯得很卡通,人們會覺得除了凶猛、猙獰、嚴厲之神的身份外,還有種身份是慈眉善目的老爺爺,抑或是頑皮的孩子……那剽悍剛烈之美、慈祥善良之美、溫柔體貼之美、幽默詼諧之美、天真無邪之美……盡顯其中。

  儺麵具大都以民間眾神和曆史名人為原型,如江西的婺源有“後羿”、“魁星”、“李斯”等60多種彩繪木雕麵具,采用淺浮雕與鏤刻相結合的手法,並注重對角色身份、性格的精心刻畫,得以既原始野味十足,又顯得形象各異,神韻飛揚,或凶神惡煞而震人心魄,或善良憨厚而和藹可親,或笨拙怪誕而詼諧有趣,如“關公”紅臉劍眉,“判官”怒目圓睜,“和合”笑容滿麵,“沙和尚”憨厚大度,“觀世音”端莊嫻靜,等等。真可謂喜怒哀樂無一相似,均以其忠奸愚劣而分妍媸。

  儺麵具的色彩十分炫麗。儺麵具大多用香樟雕成,以紅、黃、藍、白、黑五色為主的油漆繪製,強烈跳躍的色彩感讓眾儺神神采別致,性格顯現,各色情感表露無遺。有的溫和端莊、風流儒雅,有的森嚴淩厲、正氣凜然,有的威武肅穆、大氣磅礴……如萍鄉的儺麵具色彩古樸典雅,強烈渾厚,有著濃鬱宗教色彩的內涵,又有戲劇臉譜的寓意,既有傳統唐人繪畫之神韻,也不乏現代浪漫抽象的格調,真可謂色彩斑斕,和諧細膩,雅俗共賞。

  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地區的麵具,都不外乎五官的排列和肌肉表情的處理。中國的儺麵具在大同小異的臉上大做文章。它們並不局限於現實形象的簡單模擬,而是注重將寫實、寫意、裝飾技巧融於一體,尤其在寫意方麵獨具一格。中國式的寫意區別於西方的寫實,也不同於抽象式的表現,藝人們展開想象和意念的翅膀,運用誇張、變形、紋飾象征、色彩寓意,表現出與神靈世界相一致的浪漫情趣。從藝術手段和文化內涵來講,中國傳統的巫儺麵具要比西方假麵具豐富複雜得多--多層次、多風貌、多品位的巫儺麵具,凝注著華夏文化的神韻,是中國神塑藝術及麵具文化的縮影。

  與西方雕塑造型相比,中國傳統的麵具重意理的表現,西方雕塑重外相的模擬。中國巫儺麵具重裝飾、重紋理、重線條,而西方雕塑重結構、重光影、重肌肉的塊麵,尤其像東方宗教繪畫的神靈造型,線條的運用和裝飾的手法與西方教堂壁畫的素描結構、色彩光影大相異趣。例如“神目睽睽”,西方雕塑處理眼珠常以挖孔所形成的光影效果來表現瞳孔及光點,唯有東方式的浪漫的寫意觀念,才會出現眼睛暴突、“目光懾人”的奇特手法。

  當然,隨著巫儺文化的演進與流變,巫儺麵具藝術也在發展與變化。從巫儺活動中對原始神靈崇拜到娛神、娛人的功能變化,反映在巫儺麵具上出現了神的人格化和人的神格化,神靈的麵具與世俗的麵具同時並存的現象,使巫儺麵具的創作更為豐富多樣。隨著巫儺舞蹈、巫儺戲劇逐漸成熟和興盛,產生了不同行當、不同角色的巫儺麵具,這為巫儺麵具的塑造展開了十分廣闊的天地。

  儺麵具功能的延伸

  儺麵具是儺活動的重要表現手段,或者說離開了儺活動,儺麵具的功能就不存在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儺麵具的功能恰恰超越了儺,延伸到了儺活動以外的一些民俗事象之中,最典型的事實莫過於“吞口”和“門神”。

  “吞口”,類似麵具或者說就是麵具,民間將其掛於門楣,用以驅邪鎮邪。這類木雕形象在民間俗稱“吞口”,取吞沒、消減之意。其形象多種多樣,但主要是凶猛、猙獰的獸類形象和獸形中夾著神、人的特點,是獸、神、人的拚湊組合,與早期儺麵具中的造型幾乎一樣,甚至可以說它就是古儺麵具中十二神獸的形象,它們高高掛於門楣,雙目圓睜,虎視眈眈,時刻準備吞沒敢於來犯的鬼魅妖魔,這與方相氏驅趕疫鬼時的神態極其相似。

  “門神”是中國普遍的民俗,起源甚古,常用的有兩種,一種是“神荼鬱壘”,一種為“叔寶敬德”。

  “叔寶敬德”與儺麵具關係不大,而“神荼鬱壘”之“門神”與儺麵具造型很相似,有的就直接取用儺麵具的形象。貴州一些地區,在儺戲演出之時,用白棉紙蒙在扮演者的臉上,拓印下臉譜,貼在門上當門神。通常取用的是開山、開路、鍾馗、判官等化妝臉譜,此俗至今尚存。

  這種神化、偶像化的“吞口”、“門神”習俗,之所以能與儺麵具結合,是因為它們的象征性與儺麵具一脈相通,僅僅是活動形式不同。“吞口”、“門神”是靜態的,是隻占有一定空間的信仰表達方式。儺麵具則是動態的,不僅占有一定的空間,還占據一定的時間,是讓人們參與的情感表達方式。

  上述事例,說明了儺麵具對民俗的滲透、影響。同時,正因為有普遍的民俗作依托,才使儺麵具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源源不斷,流傳至今。

  §§第四章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