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贛儺的傳播

  贛儺的品類如此豐富,且能飲譽海內外,其中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播使全國各地的儺文化現象匯聚於贛鄱大地,並在此生根發芽,得到很好的存留,這極大地豐富了贛儺的形態;傳播又使贛儺走向全國,使全國其他省份的儺文化中攜帶有贛儺的些許痕跡;傳播更使贛儺流向世界,在國外儺文化中想見其遺風殘韻。對於贛儺的傳播,目前進行深入研究的還不是很多,僅就筆者所見似乎唯有曾誌鞏的《贛儺傳說與贛儺傳播》。限於相關資料的匱乏,我們隻能從一些家譜、地方誌和有關傳說等入手,對贛儺的傳播情況進行整理和探索,希望能對大家了解贛儺的傳播有所幫助。

  在南豐,秦漢時期便有傳儺的記載。《餘氏族譜,儺神辨記》中記載:“漢代吳芮將軍封軍山王者,昔常從陳平討賊,駐紮軍山,對豐人語曰:此地不數十年必有刀兵,蓋由軍峰聳峙,煞氣所鍾,凡爾鄉民一帶,介在山輒,須祖周公之製,傳儺以靖妖氛。”這裏提到的吳芮起初為秦朝鄱陽縣令,因為很得當地民心,民間尊稱他為“番君”。項羽分封諸侯時,他為衡山王;漢朝建立時,他為長沙王。漢初南越王趙佗叛漢,自稱為南越武帝,與漢朝分庭抗禮。吳芮奉朝廷之命征伐南越,為防止趙佗入侵,駐兵在南豐縣的軍峰山。因軍峰山一帶煞氣很重,為了保護一方百姓的平安和戰爭的勝利,於是吳芮祭山“傳儺以靖妖氛”,這也便開啟了中原儺在南豐的傳播。由於吳芮在南豐傳儺,他便成為了南豐保境安民的福主,鄉民們紛紛建立祠廟進行祀奉。北宋時期,南豐籍丞相曾布還奏請皇上詔封吳芮為“嘉惠侯”,並建廟宇為“靈感軍山廟”。民國時期,南豐30多個儺班也大都集中於軍峰山周圍,可見吳芮傳儺在南豐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此外,據《金砂餘氏重修族譜》記載:在唐末,為了躲避黃巢之亂,餘氏三兄弟背父母骸骨由江西餘幹逃至南城,後由兄長餘賞擇地南豐金砂(今黃砂)大牆定居。北宋初遷金砂大堡,隨後將祖先在四川為官時崇奉的灌口二郎清源妙道真君神像帶到金砂,立廟奉祀,歲時香火,遺其製曰“驅儺”。清源妙道真君也就成為了南豐西鄉一帶的儺神。由此可見,南豐黃砂村的儺是由四川傳入的。

  而在樂安縣流坑村,人們流傳說:北宋元祐年間,流坑村出了個任監察禦史的大官董敦逸,出使契丹時,帶回一班儺舞子弟,在家鄉流坑教習跳儺。這樣便將宮廷儺帶到了流坑。

  又據石郵村《吳氏重修族譜》記載,明永樂年間,石郵人吳潮宗任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令時,曾迎儺驅疫。告老還鄉時,便將24神像奉迎回鄉,並修建儺神廟,組建族儺班,由帶回來的8個藝人傳授儺藝。這樣便將潮州儺帶回了石郵村。

  寧都黃石鄉中村儺舞,相傳起源於400多年前。當時村人餘頂萬依照儺戲唱本學成儺戲,後來組成儺戲班。至於餘頂萬所依據的儺戲唱本是從哪裏得來,具體內容又是什麽,這些都不得而知。但是,傳說中提到的儺戲唱本卻為贛儺的傳播提供了一種新的媒介,大家都知道,儺舞大都是通過口耳相傳進行傳播,而通過唱本傳播那倒是不多見。

  婺源舞鬼。據傳說:明代嘉靖年間,長徑村人程文著在陝西任苑馬寺卿,回故裏時帶回了“舞鬼”。而同一時期的坑頭村潘珍任兵部左侍郎,解職返鄉時也帶回了獅儺班。清順治年間,慶源村人詹養沉任翰林罷官回家,也從京城帶回了儺舞。如此一來,婺源舞鬼便主要來源於陝西儺以及宮廷儺。如今婺源長徑村表演的《丞相操兵》(又名《舞花》)儺戲,表現的是秦始皇長子扶蘇被毒死的故事,便出自於陝西。同時,該舞表演完後的“驅鬼逐疫”儀式:“八十大王”手持開山斧沿村外田野小路奔跑逐疫,回到表演場地之後又正反跑三圈,然後到台上抓一“小鬼”,表示已將疫鬼抓住。這個儀式也和陝西河套、西府一帶的《斬旱魃》極為相似。

  南豐石滸村儺,傳說為明末清初去蘇杭做生意的人帶回的“跳八仙”。明代以來,江南商品經濟發達,當時有許多南豐人到蘇杭一帶從事經商活動。據浙贛邊界江西玉山縣和浙江常山縣調查,從明中葉至清末,兩縣中有546個自然村為南豐人所建。可見明清時期南豐人在浙江、江蘇一帶比較活躍,因此將當地的儺舞帶入南豐也是很有可能的。

  現存湘東儺麵具的雕刻技法,據說是在清代時由湖南傳入的,在湘東已傳至三代,主要是宋代儺麵雕刻技藝。目前的傳承人能夠雕刻440隻完整的宋代人形儺麵,據考證這在全國是唯一的。因此,湘東儺便具有了湖南儺的一些特點。

  以上我們對外省儺文化傳入江西的情況作了一番梳理,但是贛儺對外省的傳播情況目前卻還不是很清楚。明清以來,由於“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導致江西人口大量遷往外省,在人口遷徙的同時,贛儺文化必定也會隨之遷往,這是確定無疑的。贛儺對外省的傳播情況雖然模糊不清,但仍有學者在這方麵做出過努力,如曾誌鞏在《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贛儺瑰寶--寫在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中便稱,清江和豐城的儺戲在清代便曾流傳到雲、貴兩省。贛儺對外省的其他傳播,還有待於我們更深入細致地研究。

  贛儺在國外亦有傳播。據曲六乙介紹,遠在7世紀的隋朝時期,朝鮮半島的百濟藝人味摩之,從長江中下遊的江南一帶學到荊楚假麵儺儀儺舞,於612年回國傳授給百濟藝人,同年東渡又將它傳授到日本,當時稱之為“伎樂”。江西地處“吳頭楚尾”,與荊楚也相互毗鄰,因此可以說隋唐時期贛儺亦由味摩之而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此後,明清時期贛儺亦曾傳入日本。這可以從一些日本學者的研究論述中得到佐證。

  例如,日本著名學者田仲一成先生就認為,愛知縣的鄉儺“花祭”,就很像江西的儺舞。“例如,午夜登場的‘看山鬼’、‘神木鬼’相似於江西的開山;而淩晨登場的翁嫗,則與江西儺公儺母有些相似之處。日本蘭陵王麵具與江西‘三將軍’麵具同屬大麵,現所保存的蘭陵王麵具雖不如‘三將軍’麵具大似真麵數倍,但從名稱來說,他原來是大的。《舊唐書,音樂誌》曰:‘代麵(大麵)出於北齊,蘭陵王才武而麵美,常著假麵以對敵。’”

  此外,鈴木棠三先生在《日本年中行事典》“節分”條中便說:“室町時代明代的風俗大量輸入。”明代海上貿易比較繁榮,且明末清初中國處於比較混亂時期,曾有10萬中國人逃到日本,引起了新一輪大規模的中日民間文化交流活動。著名學者田仲一成先生訪問江西時就說:“訪贛期間,我得到一個特殊的印象,即江西儺舞與日本鄉儺之間的類似關係……這種類似性,讓我們推想過去中日儺舞之間傳播交流的可能性。”關於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日本的五條天神社追儺中得到些佐證。在進行五條天神社追儺的過程中,有一個部分是焚蒼術神事,氏子(相當於方相氏)扮演的紅、藍二鬼,紅鬼穿黃衣、戴紅色有角開口麵具;藍鬼穿藍衣、戴藍色有角閉口麵具。而在江西,也有“開口鑼”和“閉口鼓”麵具,隻不過都是樂隊所戴麵具。可見贛儺和日本儺之間確實是有一定的“類似關係”。所以說,贛儺傳入日本的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有關問題還需要人們進行不斷地研究,並獲得更多的新的資料。2005年在南昌舉辦國際儺文化藝術周期間,就有來自日本、韓國的兩支儺舞隊,他們首次出現在江西,真可以說是經曆了“曆史與地緣的有趣重合”。

  傳播為贛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視角和空間,對贛儺傳播的研究也將更有助於確立贛儺在中國儺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