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贛儺的形式與內容

  贛儺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外來儺文化元素,同時又與本土文化相結合,逐漸形成了自己一道道獨具特色的儺文化風景線。現在,讓我們沿著這道絢麗多姿的風景線,好好領略一下贛風儺韻的神秘魅力。

  南豐儺舞

  南豐縣位於江西省東部,毗鄰福建省,屬於低山丘陵地貌。該縣東有綿延起伏、群峰連珠的武夷山脈,西有高聳入雲、雄渾秀美的軍峰山。南豐自古文化昌盛,名人輩出,湧現出了文學家曾鞏、政治家曾布等。南豐儺舞流傳於該縣境內180多個村莊,現有儺班百餘個,儺班藝人達2000餘人。南豐儺舞的一批優秀戲目曾參加省內外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以它原生態的舞蹈和神秘的禮儀風靡全國,反響強烈,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的“活化石”。1992年和1996年,南豐縣先後被江西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儺舞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儺舞藝術)”。

  南豐儺舞曆史綿長,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對於其在曆代的發展過程,我們可大致還原為:

  據清初傅太輝所撰寫的《金砂餘氏儺神辨記》記載:“輝嚐考宋時邑誌舊本載:漢代吳芮將軍封軍山王者……駐紮軍山,對豐人語曰:‘此地不數十年,必有刀兵……必須祖周公之製,傳儺以靖妖氛。’”據此推測,至晚在漢代南豐便有了儺的傳播。

  又據《金砂餘氏重修族譜》記載:“宋初,餘賞遷徙南豐金砂後,將祖先在四川為官時崇奉的灌口二郎清源妙道真君神像帶到金砂(今黃砂村),立廟奉祀,歲時香火,遺其製曰‘驅儺’。”清源妙道真君遂成為南豐西鄉一帶的儺神。宋室南渡後,流寓南豐的趙氏宗室家樂藝伎和一些流散藝人帶來了京城的歌舞、說唱、雜劇藝術,促使了南豐儺戲的誕生和傳播。南宋南豐人劉鏜所作的《觀儺》便是描寫儺戲演出的熱鬧場景,其中稱道:“寒雲岑岑天四陰,畫堂燭影紅簾深。鼓聲淵淵管聲脆,鬼神變化供劇戲。”明清時期是南豐儺的繁榮期。明初南豐境內的上甘、石郵、南堡等村重建或新建了儺廟,恢複了儺禮。此後,具有軍儺性質的“跳竹馬”傳到賡溪、西山一帶,“跳和合”則流傳至三坑、水北等村,“跳八仙”在中和、石滸一帶傳播,表演孟薑女故事的儺戲也在新田堡流行,羅家堡、南堡等村莊也相繼組建了儺班。

  清末民初,戲曲表演興盛,受其影響,南豐跳儺進一步走向娛樂化。周家堡、劉家、廓背園等地藝人組建新的儺班,淡化儺的儀式,突出儺舞表演。他們吸收戲曲、木偶、武術等多種表演形式,編創了許多新的跳儺戲目。到解放前夕,南豐儺班遍及全縣各鄉鎮。清代《建昌府誌》記載建昌府新春“有竹馬,大儺,和合、獅子之戲,正二月間,又有八仙之舞”,建國後,建昌府所屬五縣中,隻有南豐縣全部留存了上述各類儺舞。

  南豐儺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地方風味濃鬱,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南豐儺儀結構複雜,有雜儺、跳儺等儀式;南豐儺舞按表演內容又可分為文儺和武儺兩種,同時還有和合舞、竹馬舞等分支;舞蹈形態豐富,現流傳有82種之多;儺麵具造型各異、千姿百態,達180餘種;所用道具法器繁多,兵器軍具、法事器具、燈燭炮仗、食物供品、生活用具都可作為道具。

  儺祭儀式是儺的基本形態,它是儺禮中的一種行為規範和程序,其中蘊涵著古老的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原始宗教祭祀儀式以及古代禮儀製度等內容。南豐儺舞的儺祭儀式主要有:

  一種是跳儺儀式。由起儺、跳儺、驅疫、安座等基本程序構成,驅疫是儺儀的核心部分,包括請神、娛神、驅疫、送神。驅疫儀式有四類:一是以石郵村為代表的“搜儺”儀式,正月十六日晚上舉行,有請神、判答、上馬、搜儺、參牌坊、下馬、報飯單、參聖像、回殿、謝師、吃儺飯等內容;二是以上甘村為代表的“解儺”儀式,正月十六和十七日白天全村各家進行“解儺”,十八日晚儺神殿“解儺”,有清壇、催神、插跳香、請神跳儺、搜除、解遷、拜師、辭神、送神、班師、吃鬼子飯等內容;三是以周家堡、水南村等為代表的“圓儺”儀式,通常在正月十六日白天舉行,儀式較為簡單,主要是穿廳堂逐疫,表演儺舞,聖相安座;四是上甘、上古等村的“裝跳”,是特殊的扮神驅疫儀式,多在春節期間晚上進行,主要有搬師、設壇、請神、裝跳、搜索、解遷、宴請、回師等儀式。

  另一種是雜儺儀式。包括三種,一是“跳竹馬”儀式,由起竹馬、跳竹馬、圓竹馬、打醮(安神)等基本程序構成,在正月十五或十六日晚上舉行,以賡溪村為代表;二是“跳和合”儀式,由起、跳、圓等基本程序構成,以水北村為代表;三是“跳八仙”儀式,由下殿、起燈、起迎、迎燈、跳迎(即跳八仙)、圓燈、圓迎等基本程序構成,以石滸村為代表。

  南豐跳儺內容非常豐富,涉及驅鬼逐疫、祈福納吉、武打技巧、世俗生活等內容,有戲目共120個以上,以跳儺娛樂舞戲目最多,現保留有82個。其中單人舞有《開山》、《鍾馗》、《魁星》、《財神》、《哪吒》、《楊戩》、《雷公》、《紙錢》、《金剛》、《祇頭》、《彌勒佛》、《關公祭刀》、《二郎發弓》等;多人舞和群舞有《白祇》、《鍾馗醉酒》、《判官刷簿》、《財神發店》、《儺公儺婆》、《和合二仙》、《對刀》、《雙伯郎》、《跳回子》、《劉海釣蟾》、《猢猻與蟾蜍》、《獺捉鯉魚精》、《小尼姑下山》、《打蚌殼》、《鬲祿壽》、《張天師召將》等;技巧舞有《演羅漢》、《觀音坐蓮》、《普賢騎象》、《猢猻懸梁》、《猢猻射尿》、《日頭落山》、《劈片柴》、《疊羅漢》、《豎牌坊》、《架樓》、《圈井》、《掛牌》、《扇風車》、《磨桌角》、《躥桌子》、《桌上倒立》、《豎陽豎》、《躥檔》、《躥叉》、《關大門》等。

  此外還有舞劇係列戲目,其中《西遊記》係列有《孫悟空出世》、《花果山》、《孫悟空學法》、《龍宮借寶》、《鬧地府》、《弼馬溫》、《偷仙桃》、《鬧天宮》、《唐僧取經》、《五行山》、《高家莊》、《流沙河》、《五莊觀》、《三打白骨精》、《收善財童子》、《真假猴王》、《孫悟空借扇》、《牛魔王醉酒》、《通天河》、《捉烏龜精》、《捉鯉魚精》等;《封神榜》係列有《哪吒鬧海》、《太公釣魚》、《武吉砍柴》、《聞太師》、《魔家四將》、《捉殷郊》等;《白蛇精》係列有《金山寺》、《水漫金山》、《斷橋相會》、《打下凡塵》等;八仙舞有《跳八仙》、《跳十仙》、《八仙祝壽》、《下凡出世》;儀式舞主要有《搜儺》(或稱《搜除》)、《搜間》、《解儺》、《裝跳》等4種驅鬼逐疫舞。

  儺神廟是供奉儺神、存放麵具和舉行儀式的場所。南豐有專用儺神殿(廟)20餘座,現存最早的是上甘村儺神殿,為明代永樂年間遷建。民俗裝飾風味最濃的是清乾隆辛醜年(1781)遷建的石郵村儺神廟。此外還有代用儺神廟20多座,多為福主殿。專用儺神廟和代用儺神廟都供奉有儺神偶像或儺神牌位。儺壇主神主要有三種:一是清源妙道真君,上甘、上古村等西鄉儺神殿多以其為儺神;二是儺神太子,石郵、早坳等村以其為儺神;三是儺公儺婆,廓背園和曾家村以其為儺神。

  麵具在儺儀中是神靈的載體,在儺舞中又是角色裝扮。南豐儺麵具俗稱“聖相”,也有稱“神像”、“神聖”、“菩薩”等。南豐跳儺麵具造型各異、千容百態,有驅疫神祇、民間俗神、釋道神仙、傳奇英雄、精怪動物、世俗人物等180種以上,可惜明清精品多在“文革”中燒毀,現存的120種麵具大多是“文革”後新老藝人複製的。現在存世的麵具有開山、白祇、鍾馗、大鬼(大神)、小鬼(小神)、判官、搜除大仙、田螺大王、鷹哥元帥、張天師、馬元帥(馬靈官)、趙元帥(即財神)、關元帥(關公)、溫元帥(溫瓊)、紙錢、雷公、雷母、一郎、二郎、楊戩、哪吒、儺公、儺婆、福神、祿神、壽星、魁星、和仙、合仙、玉皇、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何仙姑、張果老、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劉海、劉伶、風僧、佛祖、觀音、金翅鳥,善財,彌勒佛、僉剛、八羅漢、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須普提、觀音、龍王、牛魔王、鐵扇公主、紅孩兒、周文王、薑子牙、聞太師、金吒、木吒、武吉、雷震子、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魔禮壽、殷郊、廣成子、土行孫、楊任、黃忠、周倉、花關索、鮑三娘、五道將軍、連山太子、打旗、承旗、旗頭、紅回子、綠回子、薑飛、猿精、獼猴精、猢猻、小猴子、蟾精、獺精、鯉魚精、烏龜精、蜘蛛精、白骨精、狗熊精、羊精、老妖婆、老妖公、金錢豹、白蛇精、青蛇精、蚌殼精、高員外、高小姐、書生、推手、許仙、法海、小和尚、小尼姑、老漁翁、小漁翁等等。此外,失傳和散失的麵具還有60種以上。

  南豐儺舞音樂保留了“以樂通神”、“擊鼓驅疫”、“以樂送神”的古儺音樂功能。在繼承古儺音樂的基礎上,又對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進行廣泛吸收,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儺樂風格。南豐儺舞伴奏音樂有三類形式。一是清鑼鼓,用扁鼓和大鑼,或用堂鼓、夾鼓、大小鑼、大小鈸等樂器組合的樂隊,樂手2-4人,有的用鑼鼓曲牌體,如[火爆]、[長路]、[金絲扭]、[水波浪]、[一字鑼]、[三棰鑼]、[反彈鑼]等,舞者隨鑼鼓點子作為舞蹈節奏。二是鼓吹樂,就是在上述樂隊中加上嗩呐和笛子等樂器,樂手4-5人,伴奏時鼓和嗩呐常起主奏作用,嗩呐曲牌有[小開門]、[大開門]、[巡城]、[梢妹子]、[陰陽會]、[茉莉花]、[劉琴揚]等。三是吹打樂,在鼓吹樂隊中,再加二胡等弦樂,樂手5-8人,伴奏時或一個舞蹈一個曲牌,或一個舞蹈多個曲牌,音樂表現更加細膩。絲竹樂有時也單獨演奏,如觀音、唐僧出場用[南北詞]。廓背園跳儺前演奏的“十錦鬧台”,其音樂表現力就十分豐富。

  南豐儺舞服飾一方麵保留了古儺“赤幘朱裳”、“綠鞲衣”的舊製,另一方麵它還發展了宋儺“繡畫色衣”的特色,同時吸收了明清戲曲服飾,使儺服更加絢麗多彩,為南豐儺文化的組成部分。南豐儺舞服飾主要有五種形製:一是紅花衣裳製,以石郵村儺服為代表,將“朱衣朱裳”與“繡畫色衣”結合起來,子弟上穿紅花布便衫,戴綠袖套,下圍紅布(或紅花布)腰裙;二是紅袍馬甲製,以上甘村儺服為代表,凡是扮大神的都穿紅布長袍,扮小神的穿雜色馬甲,束腰帶;三是花衫紅褲製,以廓背園、水南、周家堡等新儺班服飾為代表,弟子上穿紅色花布為主的對襟短衫,下穿紅褲;四是戎服披甲製,以羅家堡儺服最典型,弟子們或披“繡甲”和“靠肩”,或加“靠腿”和“護腰”;五是戲曲服飾製,有的扮演英雄武將的服裝便是從戲曲中改良後的服飾。

  南豐儺舞中的道具法器名目甚多,同樣是南豐儺文化的組成部分。主要有五類,一是兵器軍具,如斧、鉞、刀、槍、劍、戟、弓、矛、鞭、銅、錘、叉、棍棒、盾牌、軍旗、令旗等,是古儺方相氏“執戈揚盾”驅疫道具的延伸;二是法事器具,如鐵鏈、桃劍、棕葉、竹枝、聖笞、雷令、照妖鏡等;三是燈燭炮仗,如火把、蠟燭、火銃、爆竹、手香、紙錢、神燈、柳燈、牌燈、提燈等;四是食物供品,如三牲(肉、魚、雞)、幹茶(茶葉)、素酒(水)、臘肉、燒魚、米穀、豆子、儺飯等;五是生活用具,如官曆、朝笏、筆墨、書本、算盤、銅錢、鏡子、手巾、酒壺、酒杯、斧鑿、漁網、壽杖、葫蘆、羽扇、撈罩、道情筒、拍板、笛子、花籃、拂塵、淨瓶、錫杖、佛珠、經擔等,是儺娛樂化和世俗化的反映。

  說到南豐儺舞,這裏還不得不提一下各個時期遍布當地的儺班。南豐跳儺班隊眾多,這在全國恐怕也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又各具特色,下麵主要介紹的有:

  1.石郵村鄉儺班。三溪鄉石郵村跳儺是南豐保存古儺儀式最為完好的鄉儺班,在南豐儺舞中最具代表性。據石郵村《吳氏重修族譜》記載,南宋紹興五年(1135)吳希顏遷此建村,明永樂年間,石郵人吳潮宗任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令時,曾迎儺驅疫。吳潮宗告老還鄉時,將24神像奉迎回鄉,修建儺神廟,組建族儺班,並由帶回來的8個藝人教儺。明嘉靖年間為躲避兵難,挑神像過橋時不小心將一箱子掉入水中,部分麵具不幸遺失,僅留下開山(2枚)、大鬼(2枚)、紙錢、雷公、鍾馗、二鬼、一郎、二郎、儺公、儺婆、關公共13枚麵具。此後,石郵村跳儺便隻表演《開山》、《紙錢》、《雷公》、《鍾馗醉酒》(分《醉酒》和《跳凳》兩折)、《雙伯郎》、《儺公儺婆》、《祭刀》等8個節目。清乾隆年間遷建儺神廟於現址,奉儺神太子為儺神。該廟1987年失火後進行重修,門牆仍保留了清代時的風貌。儺廟還保留著一對門聯:“近戲乎非真戲也;國儺矣乃大儺焉。”反映了儺與戲的親緣關係。

  石郵村每年都要舉行儺舞表演,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十六結束。儺班在進行儺舞表演時還沿襲著一整套“起儺”、“演儺”、“搜儺”、“圓儺”的古儺儀式。首先由儺班大伯率領七名弟子在儺神廟點燭燃香參神,舉行莊嚴的起儺儀式;然後進行演儺,演儺是整個儺舞過程中時間最長、活動最多的一項內容,主要有儺班外出演儺、迎接儺班回村、儺神廟內表演、儺班從儺神廟衝出等;演儺過後便是搜儺,它是整個儺舞表演活動的最高潮;圓儺則是搜儺過後在大伯的率領下,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整個跳儺期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場麵熱烈壯觀。

  我們這裏主要來具體看下石郵村儺班搜儺的場景。正月十六日晚上,儺神廟內“燈燭輝煌,金鼓齊喧”,鞭炮聲中,先是鍾馗大神奔進廟內,站在西側,麵向門外,雙手作香火訣,並隨鑼鼓聲不停揮動。隨後開山神手持鐵鏈奔進廟內,站在東側,將鐵鏈一端甩向鍾馗,同時上下不停揮動。最後小神(鍾馗助手大鬼、又名搜神)奔進儺廟,跨過鐵鏈,“虎跳”三次,合掌站定。鍾馗與開山將鐵鏈拿起,繞過頭頂,表示將鬼疫捉住。眾人喊過“拜飯詩”,衝出廟門,舉著火把,敲著鑼鼓,在震天動地的火銃、鞭炮聲中到各家去“搜儺”。

  到各家“搜儺”,進門前先要唱和“讚詩”。其中,除搜廳堂外,還要到各房與廚房去搜索,用鐵鏈敲擊房內各處,表示將躲藏的疫鬼趕出。開山與小神出房間之後,與留在廳堂的鍾馗完成“搜儺”任務出門,表示疫鬼已經趕出了家門,主人將大門關閉,以防鬼疫再進入屋內。各家“搜儺”後,眾人舉火把到村外河灘上,將麵具陳列於地,對麵具舉行“參聖像”儀式,步罡踏鬥,繞麵具穿行,然後將火把棄於河灘。這是對漢代宮儺“持炬火送疫”、“傳火棄洛水中”的繼承。南豐“搜儺”儀式可謂是古儺“索室驅疫”儀式的“活化石”,具有珍貴的學術價值。

  石郵跳儺節目《鍾馗醉酒》,早在1957年即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表演。此後,石郵跳儺又先後在桂林、北京、濟南等地演出。1998年和2001年又作為中日韓文化交流使者,兩渡日本表演。

  2.上甘村神儺班。白舍鎮上甘村的跳儺,是南豐儒道釋相結合的巫儺班。該村多為甘姓居民。據甘坊《了溪甘氏族譜》記載,甘氏是由江西豐城遷崇仁,再遷宜黃、南豐竹舍村,三世祖甘侃遷南豐了溪村(即今上甘村)的。甘侃有子甘凝曾入茅山學道,道成下山,為丹陽百姓禱雨成功,後梁時敕封為“甘氏仙師宏仁真人”。明代以後,上甘村成為南豐西鄉大村落,至清末更是有800戶人家。

  傳說了溪原為鄒氏建村,唐代時便已建了儺廟。現儺廟為第二次遷建,祀清源真君為儺神。儺廟柱石有“甘時文助”字樣,查《甘氏族譜》,甘時文為明永樂年間人,因此現儺神廟當為明代建築。上甘村有傳抄的“請神科儀”本,裏麵“傳法啟教曆代宗師”中有鄒姓師公3人,甘姓師公21人,由此推算甘坊(原為鄒坊)儺班至遲在明代就已出現。

  該村儺班由24人表演,可分兩班跳,分別由正印(甘姓)和副印(雜姓)兩人牽頭。麵具有開山、白祗、魁星、福星、祿星、壽星、鍾馗、小鬼、二鬼、張天師、二郎神、馬元帥、趙元帥、關元帥、溫元帥(溫瓊)、周倉、猿精、佛祖、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懷胎和尚、八羅漢、和仙、合仙、儺公、儺婆、儺崽,以上各兩枚,共72枚。另有鷹哥元帥、田螺大王、搜除大仙3枚解儺儀式麵具。

  上甘跳儺從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九日結束,其儀式結構為起儺、演儺、裝跳、解儺、安座。其中演儺(跳儺)有發儺、跳戶儺、跳喜事儺、跳願心儺等不同節目安排。起儺、裝跳、解儺都有許多儀式過程,並穿插巫道符訣咒語,因其神秘,又稱為神儺。此外,上甘跳儺又分為:跳全堂儺,有《開山》、《魁星》、《判官醉酒》、《猢猻懸梁》、《福祿壽》、《取經》、《打羅漢》、《儺公儺婆》、《張天師召將》9個節目,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人物和釋家內容;跳常規儺,另有《白祗》、《關公》、《判官刷簿》、《財神發店》4個小節目;解儺則有《儺公儺婆》、《二郎發弓》、《捉刀》3個儀式節目。

  2001年7月,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和天津電視台在攝製《尋找遠去的家園》專題片時,便錄製了上甘村的跳儺活動。

  3.黃砂村大儺班。黃砂位於南豐、宜黃、寧都三縣交界處的紫霄鎮。據《金砂餘氏重修族譜》記載:在唐末,為了躲避黃巢之亂,餘氏三兄弟背父母骸骨由江西餘幹逃至南城,後由兄長餘賞擇地南豐金砂(今黃砂)大牆定居。北宋初遷金砂大堡,隨後將遠祖在四川為官時崇奉的西川灌口二郎清源妙道真君神像迎請至金砂,立廟奉祀,“遺其製曰‘驅儺’”。《族譜》中又記載,在明清時期,每年孟春和孟冬時都要舉行儺禮。民國時,正月十六日還要舉行“清源出帥”,儀式非常隆重。分請神、出帥、跳儺、下馬等程序。建有儺神廟,供奉清源真君為儺神。“文革”時儺神廟拆毀,“文革”後重修,改稱“清源廟”。原有72枚麵具,分32角大神、40角小神,其中土地、門神、灶神、漢公、漢母為獨有角色。“文革”中麵具燒毀,後未進行重刻,儺事活動也隨即停止,隻留下些許遺跡。

  4.南堡村遊儺班。三溪鄉南堡村位於軍峰南麓,現有60多戶,380多人。南堡村是南豐唯一輪流供奉麵具而不跳儺的村莊。北宋唐氏遷此建村,附近原有李姓村莊,並有儺班和太子殿(始建年代不詳)。後來李村敗落,人口逐漸遷出。民國年間,南堡唐氏新建儺神廟,塑清源菩薩為儺神,稱“出巡太子”。又將李村儺神廟的儺神太子遷祀南堡儺神廟中,稱“坐山太子”。傳說南豐上甘儺、石郵儺、南堡儺是三兄弟,由此估計,南堡李氏儺班也應該在明朝永樂前後重組或新建。

  南堡唐氏族儺有開山、魁星、財神、哪吒、鍾馗、小鬼、儺公、儺婆、孫悟空、豬八戒、關公、黃忠、薑飛13枚麵具。“文革”時被燒毀,重刻後又兩次被盜,兩次重刻。

  南堡每年春節期間進行遊儺活動。儀式為下殿、遊堡、敬奉、遊堡、安座。正月初一,全堡男性成員都要到儺廟集中,有的戴上麵具,有的安排鑾駕,在鼓樂聲中扛著儺神太子出巡,遊堡三次,隨後按抓鬮秩序,輪流送往各家供奉,各家將食物果品等敬獻給儺神和麵具神。十六日午飯後,所有男性再次集中,擺上鑾駕,遊堡三次,將儺神和麵具送回儺神殿,擇吉日時辰安座。整個遊儺活動並無節目表演。

  5.羅家堡古儺班。白舍鎮羅家堡所跳的儺是南豐具有軍儺特征的古儺班,又稱為“老古迎”。羅家堡位於盱江河灣處,三麵環水。《羅家族譜》記載,元初羅氏三兄弟遷此建村,後發展為上千人的村莊,羅氏三房後裔分居裏屋巷、中排巷、外屋巷。

  羅家堡約清中期傳入跳儺,原有麵具24枚,因多次被盜,後減為14枚,統稱“神聖”,分由羅氏三房保管,懸掛於三幢大屋廳堂儺箱裏。其中回子、猢猻、蟾為獨有麵具。角色所著服飾均為戎服和戲曲甲衣相結合的裝束,具有軍儺特性。

  羅家堡的跳儺程式為下殿、參神、跳迎、遊堡、上殿。實際活動從正月十二日“跳迎”(即跳儺)開始,跳儺都隻為羅姓人家跳,不收賞錢。節目有《開山》、《旗頭》、《回子》、《和合》、《猢猻與蟾蜍》、《哪吒》、《財神》、《關公》、《周倉》、《魁星》、《鍾馗》等。元宵夜羅家出燈,每戶男丁出燈一盞,三房儺班一起遊堡,然後再到羅家祠堂跳儺,次日儺神上殿,活動便宣告結束。

  6.新田村儺戲班。紫霄鎮新田村是南豐唯一將跳儺和“孟戲”結合在一起的儺戲班。新田村為北宋時建村,清代分上、下堡,清晚期各有跳儺班,後傳入“孟戲”。跳儺主要在元宵前後,程式為起戲、出帥、搜除、演戲。

  一般在正月十一日起戲,先演三晚《孟薑女》。正月末或二月初擇吉日“出帥”,上午做還願戲,兩堡分別請神、請菩薩(麵具)和跳儺。然後“菩薩出帥”,旗牌、涼傘、吹打樂手先行,眾弟子頂著儺舞和孟戲麵具跟著遊堡。孟戲菩薩(麵具)留下守水口,儺舞菩薩到各家搜除逐疫。傍晚時分,跳儺弟子參神謝別,請神人路上撒花米驅疫,眾人至橋邊辭神送疫。當晚大家演戲到天亮,以示慶賀驅疫成功。

  新田村演“孟戲”時會戴麵具,除李信(下堡為蒙恬)、王翦、白起“三將軍”外,有三眼華光、太白金星、孟薑女、範杞良、馬童、金童、玉女、田四郎及幾個佚名角色。跳儺麵具有開山、鍾馗、判官、小鬼、千裏眼、順風耳等。

  新田村的跳儺是將大儺驅疫、儺戲和戲曲演出等結合在一起,具有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7.水南村武儺班。琴城鎮水南村跳儺是一種融武術於儺的武儺班。水南村位於盱江東岸,在清嘉靖年間便有儺班和儺神殿,後太平軍圍攻水南村時被毀。辛亥革命以後,從武漢回南豐的水南武師應冬生在車上堡組建儺班,先偷尼姑坳數枚麵具起儺,又刻有部分麵具,共22枚,並請周家堡的周蘭孫教儺。“文革”中,麵具全部被毀,後又重組儺班,成立車上、朱家、庵上、嶺上4個儺班,各有20多位弟子,都刻有20枚麵具。

  水南村跳儺程式為下殿、參神、跳儺、安座,其中主要是跳儺。跳儺的節目有《開山》、《楊戩》、《哪吒》、《和合》、《魁星》、《財神》、《金剛》、《打蚌殼》、《水漫金山》、《鬧天宮》、《捉鯉魚精》、《儺公儺婆》、《對刀》。另有一些技巧類表演,如《開蓮花》、《獅子騎象》、《日頭落山》、《豎牌坊》、《圈井》等。跳儺時,舞蹈往往融化有武術動作,特別是民國時,每跳一個節目,中間便會插上一段武術。

  水南村朱家跳儺班還多次外出參加演出活動,“文革”後曾應邀赴江西龍虎山和湖南張家界表演。

  8.周家堡新儺班。萊溪鄉周家堡跳儺是南豐新儺班的代表。明景泰年間周氏在蘇溪建村,清康熙年間曾學習過官塘的七角儺。民國初,周蘭孫、周世求、周浦生等在七角儺基礎上,加刻26枚麵具,同時吸收戲曲表演藝術,編創新的儺舞節目;周家堡新儺以娛樂表演為主,深受農民歡迎,三人常被邀請到周邊村莊傳授新儺。“文革”後,周家堡周禾仂等多位藝人也被邀到各村傳教新儺,對南豐新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周家堡跳儺儀式主要為放聖相、跳儺、圓儺。時間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日。所演節目有《開山》、《魁星》、《財神》、《哪吒》、《楊戩》、《五行山》、《高家莊》、《流沙河》、《孫悟空借扇》、《牛魔王醉酒》、《通開河》、《捉烏龜精》、《捉鯉魚精》、《小尼姑下山》、《儺公儺婆》、《關周對刀》等,存有麵具26枚。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周家堡的圓儺儀式非常有特色:先由開山、魁星、財神、哪吒、楊戩、儺公、儺婆、關公、周倉等在各家廳堂穿行表演逐疫,稱為“九角儺”,隨後在場地上為村民表演。

  9.果園村跳儺班。琴城鎮果園村跳儺是南豐縣城橘農組建的新儺班。1935年,廊背園率先建班,刻麵具32枚,並於1939年建儺神廟。1942年,西門上亦組建儺班,刻麵具36枚,無儺神殿。1953年,兩儺班聯合組隊參加江西省民間文藝會演。其中廓背園班首李水生挖掘整理的儺舞《文王訪賢》參加了中南區的民間文藝會演,1961年再次參加省民間文藝會演,獲得創作和演出獎。李水生生前曾為西門上、東村、梅溪、危家等10多個村莊教儺,為儺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果園村跳儺主要是在春節期間,其節目主要有《開山》、《魁星》、《財神》、《楊戩》、《哪吒》、《儺公儺婆》、《關周對刀》、《文王訪賢》、《武吉砍柴》、《捉殷郊》、《孫悟空出世》、《花果山》、《高老莊》、《流沙河》、《捉蜘蛛精》、《捉黃袍精》、《捉烏龜精》、《打蚌殼》等。

  10.下坊少年儺班。琴城鎮下坊村跳儺是南豐新發展的少年儺班。下坊村於1950年組建跳儺班,刻麵具32枚,“文革”時麵具被燒毀,1979年重組儺班,仍刻有麵具32枚。

  下坊儺班也是在春節期間活動,主要表演儺舞,節目有《開山》、《魁星》、《財神》、《哪吒》、《楊戩》、《和合》、《取經》(含《孫悟空出世》、《花果山》、《高老莊》、《流沙河》、《捉善財童子》、《借扇》、《捉烏龜精》、《水漫金山》、《打蚌殼》、《儺公儺婆》、《關周對刀》等。

  1994年,為培養跳儺接班人,下坊村改組儺班,以11名少兒進行表演,成人伴奏。十幾年來,“南豐下坊少年儺舞藝術團”多次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各種文藝演出和慶典活動。中央電視台、《中國青年報》、江西電視台等多家媒體也曾進行過采訪報道。

  南豐跳儺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和遺存形態,曾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與讚譽。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先生說:“我認為它比周邊省份的儺文化更古老稚拙,更粗獷豪放,更具原生形態特征,因而在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藝術學、戲劇學等領域,具有巨大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

  樂安儺舞

  樂安建縣於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位於江西省中部腹地,東接撫州崇仁縣,西依吉安的永豐縣,南靠贛州寧都縣,北鄰宜春豐城市。樂安屬山區,峰巒疊起,境內有道教聖地大華山(又稱華蓋山),還有被譽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樂安儺主要分三種流派:一為牛田鎮流坑村的“玩喜”,二為敖溪鎮歲山村的“打戲頭古”,三為增田鎮東湖村的滾儺神。其中,以東湖滾儺神最具特色。

  增田鎮東湖村位於縣城南麵30華裏處,其沙前排自然村現有人口170餘人,全村村民均為楊姓。楊姓氏族世代流傳著一種近千年曆史的古老跳儺儀式,當地人稱為“滾儺神”。滾儺神的儀式、授徒等規矩十分森嚴,概不外傳,且傳男不傳女,一般不主動外出跳儺,即不請不跳。

  東湖滾儺神的麵具、服飾、表演等也頗具特色,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驅疫納福保平安,而非娛樂性。沙前排村有一座始建於清乾隆八年的儺神廟,廟柱上曾有一副對聯“儺驅瘟疫丁盛畜旺,神佑鄉裏邑立村寧”,鮮明地傳達出了滾儺神的主要功能。

  東湖滾儺神非常古樸原始,特別是它所獨有的“豬嘴”、“雞嘴”造型更是國內罕見。有專家推斷東湖滾儺神是從西漢流行的“豬頭打鬼”而演變形成的,是至今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儺儀和儺舞之一,也是國內表現動物神儺舞的一個稀有品種,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價值。

  據當地老藝人楊毛生講述:過去跳儺的領班稱為“先生”,一代僅有一名“先生”,“先生”去世後才能另外選人接班。而在“文革”中被燒毀的儺書中曾記載東湖村總共有24個“楊先生”,由此推斷其流傳曆史已有近千年了。

  滾儺神所使用的麵具,大多集中在東湖儺神廟內。東湖儺神廟供奉清源、七星、金毛3個守座和雞嘴、豬嘴、白虎精、歪嘴婆婆、鵝王、東嶽、判官、小鬼、夜叉、土地、狀元等18個麵具。外出時一般隻使用雞嘴和豬嘴兩個麵具。

  滾儺神的儺隊通常由七人組成,兩人擔箱,五人出大神,分為“領班”跳儺者、擔箱者和打擊樂者。滾儺神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祭祀儀式和表演程序:通常在正月初二起儺,先由楊氏族長到儺神廟裝香點燭,頂禮朝拜,請出儺神,然後開始跳儺。表演前要先燃放爆竹,再由領班(又稱先生)向四方朝拜,口念“伏矣,十方四界,功曹使者,值日星宿顯靈……”之類的禱詞。然後,由“雞嘴”、“豬嘴”分別表演獨舞和二神合演的“板叉”。如果某地出現瘟疫,則在“雞嘴”、“豬嘴”表演完畢後,“白虎精”、“歪嘴婆婆”、“狀元”、“土地”等麵具也要出場。緊接著“東嶽”用鐵鏈鎖著“小鬼”出場巡遊一遍,“鵝王”赤裸雙腳進行“踩爆竹”表演。踩爆竹時必須口念咒語,否則會燒壞雙腳,這反映其受到一定巫術的影響,類似於其他地方流行的“上刀山”、“下火海”等儺技。最後,再由“雞嘴”、“豬嘴”進屋搜索,驅邪出門。整個過程按部就班,有條不紊。

  滾儺神表演時,演唱的常是以“勸世文”為主要內容的“文戲”。開場白為:“高山嶺上一口田,流去流轉幾千年,有人能得一口水,平平安安萬萬年……”表演的主要節目有《雞嘴》、《豬嘴》、《板叉》、《唱文戲》、《捉鬼》、《牛魔王》、《七星》、《踩爆竹》等。其動作古樸粗獷,剛中有柔,變化頻繁。基本動作有“揠步”、“踢腿蹲襠”、“反彈射箭”、“拂臉甩手”等,這與敦煌部分壁畫相似,從這可看出其有可能發源於甘肅。此外,還有獨特的用於避邪的“三關手”、“五遼拳”、“掌決”、“劍決”等。

  東湖滾儺神的風格非常獨特,主要表現在:所戴的麵具與其他地方儺舞所戴麵具不同,它不是罩住整個臉部,而是分成上額、下嘴、耳翼三部分;眼間從上到下刻有“雨漸耳”(二十八畫代表二十八宿,又有“上天降旨向老君李耳學習”之意)三個字的道符;身著黑衣、黑褲;紅褂、紅裙、衣背上還寫有“西川啟教妙道真君”的字樣;戴著“雞嘴”、“豬嘴”麵具跳儺時,手上還持著弓箭、馬槍、棍杵等。

  滾儺神的伴奏樂器隻有一鼓一鑼。一尺五寸長的竹片時而敲擊鼓沿,時而敲擊鼓心。弱拍在前,強拍在後,形成特殊的“般般冬冬匡”之音。

  滾儺神的流傳地域十分狹窄,可以說是處於一種封閉狀態,目前僅此沙前排村一個村莊跳此儺,因而也就顯得十分珍貴。此外,東湖滾儺神還出現了後繼乏人的現象,許多原來留下來的麵具、器械、樂器、服飾、符書等,或遺失,或破爛陳舊,或蟲蛀發黴,如再不加緊搶救性保護,東湖滾儺神的命運將很令人擔憂。

  萍鄉儺舞

  萍鄉地處江西省西部、羅霄山脈北麓、武功山西北邊境,東接宜春市袁州區、吉安市安福縣,西鄰湖南省醴陵市、攸縣,南連吉安市永新縣,北壤湖南省瀏陽市。萍鄉儺舞曆史悠久,據清乾隆年間的《萍鄉縣誌》記載:“先春三月,鄉人乃儺,魅麵朱衣,執戈揚盾,驅疫癘,以達陽氣。”可見,當時便有比較成熟的儺舞表演。此外,在萍鄉還流傳著“五裏一將軍,十裏一儺神”的諺語。

  萍鄉儺舞俗稱“仰儺神”,舞名以麵具神名而定,例如,戴太子麵具跳舞,則稱《太子舞》。萍鄉儺班每年有三次大的表演活動,第一次是在臘月二十四請儺神“出洞”,正月初二出行,儺班到每家每戶演儺,至正月十五結束,其演儺活動與南豐古儺頗為相似;第二次是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為儺神生日,各地儺班演儺戲慶祝。儺班演戲一是為祝儺神生日,另一主要目的在於演儺驅鬼,因為農曆七月十五鬼節過後,按鄉間迷信說法,此時還有一些孤魂野鬼在外四處遊蕩,需請儺神驅除,以保鄉民平安。這一點也與撫州宜黃棠陰“跳鬼”舞的性質是一致的;第三次是十月小陽春,農村為慶祝一年喜獲豐收也表演儺戲,其目的在於還儺願,對儺神保佑一年風調雨順表示感謝,這當歸於願儺一類。在萍鄉儺舞中,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無論是儺神廟,還是舉行儺祭時,或是儺班出巡遊儺時,都會配設兩個簽筒:一個裝“命運簽”又叫“明簽”,預測凶吉運程,舉凡家運、婚姻、事業、生育及吉凶禍福、是非曲直等等,均會以詩句來喻示;另一個則裝有若幹“藥方簽”,又叫“藥簽”,問病抽簽,依簽配方,以此來治病驅瘟。這些多少帶有些迷信成分。

  萍鄉儺舞的舞蹈風格各有不同,有的古樸莊重,有的激烈奔放,有的典雅文靜,有的風趣詼諧,但卻一直沿襲著“逐疫於衙署中及各民戶”,即古代的“沿門舞”習俗。在跳舞時,以四天將站四角配合中心人物齊舞,代表著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這成為萍鄉儺舞定式。萍鄉儺舞以舞為主,隻是到了“封洞”這一天,在儺廟內通宵演出時,才以唱、念白為主。儺舞節目豐富,如《頭陣》、《太子》、《三將軍》、《關公》、《鍾馗捉鬼》、《小鬼戲判官》等。

  萍鄉儺戲供奉的儺神是“三元唐葛周將軍”,表演的節目內容主要是古代傳奇和神話傳說故事,有《關公戰顏良》、《桃園三結義》、《孔明擺陣》等,取材於三國故事,有說有唱,鄉人稱為儺戲;另一些節目以表演武術為主要內容,沒有多少故事情節,也沒有說唱,如“踩雙刀”、“趙公耍劍”、“踩鬥”、“四門大刀”、“上指刀”、“南陽刀”、“功馬刀”、“將軍劍”、“南陽劍”等,體現出武儺的特點。

  此外,萍鄉還存有大量儺廟,現存的儺廟有52座,其中保存完好的就有17座。萍鄉各地建廟,一般都由大姓獨立或一些小姓聯合建立。廟的名稱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稱廟,如將軍廟、儺神廟、仙帝廟等;一類稱祠,如遵宣一祠、古儺祠等;一類稱庵,如德化庵、福崇庵等。萍鄉的儺廟,極富江西地方特色。一般建有前堂、天心、後殿三部分,麵闊三間,牆為五嶽朝天式。規模大的在兩側加建偏屋,用作廚房、儲藏室和居室,並在廟前增建雨亭、戲台、空屋場等,與廟連成一體。內殿正中設拜壇、香案、儺壇(俗稱“洞”),壇上供奉儺麵具。現存有建於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的東源鄉小梘儺廟,曆史最悠久,保存最為完整,現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在萍鄉,至今還存在著一種隨身攜帶的“儺轎”,可以說是一種袖珍版的儺廟。為了製造神秘的氣氛以及方便攜帶,儺隊便將儺神神龕做成輕巧的神架,外出時扛在肩上,到請神人家以便隨時供人拜祭。神龕裏通常供奉著“唐明皇”、“金花小娘”、“太尉”、“社婆社公”和“馬二郎”等。

  儺麵、儺舞、儺廟被公認為萍鄉儺文化中的“三寶”,其中儺麵具最具特色。專家指出,萍鄉擁有中國最多的古儺麵具,曾經一堂儺最多時竟有126個麵具,過去總共有4000多枚,現僅存有700餘枚,製作時間從宋代、元末、明清到民國時期都有。更為難得的是,其中一枚為出自宋代的石儺麵具,據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考證,它是“迄今全國所獨有的文物麵具”。萍鄉麵具雕刻藝人被稱為“處士”,專職雕刻麵具。現今萍鄉農村仍有不少會雕刻繪製古儺麵具的“處士”,其中尤以湘東儺麵雕刻最為著名。

  湘東區地開湘贛門戶,勢扼吳楚咽喉,毗鄰湖南醴陵、攸縣。湘東儺麵具的雕刻技藝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代雕法比較粗陋,而宋代雕法卻比較精細。據說,現存湘東儺麵具雕刻技法在清代時由湖南傳入,在湘東已傳至三代,主要是宋代儺麵雕刻技藝。用這種手法雕刻出來的麵具風格古樸細膩,工藝複雜講究,目前的傳承人能夠雕刻440隻完整的宋代人形儺麵,據考證這在全國是唯一的。湘東儺麵具雕刻的主要工序有:開始為起師,雕哪尊神就請哪尊神。根據三停五宮定位,刻製姿態、整容、打磨、上漿、點色,幹後生須、開光、安座。雕刻時使用的主要器具有:錘子、大小刻鑿一套、大小斜鑿一套、大小圓鑿一套、大小石鑿一套、凳子、沙紙、法書、令尺、紅彩、膜藏藥等。非常有意思的是,製作時還需在麵具頭頂後鑿刻一個小方洞,然後放入茶葉、燈芯草、稻穀、藥物等,以油膏密封稱為“安腹藏”。還要殺雞取血塗抹麵具,給額頭和眼睛“開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必不可少,據藝人說,如此麵具才成為了有生命力的神靈。

  湘東儺麵具神態古樸,手法誇張,以金、紅、黃、黑、白五色油漆而成,既成對比,又協調醒目;麵部表情重於實感,有的鼓眼暴睛、眉毛上揚、粗壯有力、凶神惡煞,有的又慈祥可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湘東區排上鄉毛園村村民陳團法家世代傳承儺麵雕刻手藝,傳到他這一代已是第九代。陳團法不僅會雕刻,還非常熟悉儺藝表演程序。他珍藏了一套“儺儀請神全科手抄本”。他為製成的麵具舉行的“開光儀式”,成為當地一景,人們常慕名前來觀看。2005年底,湘東儺麵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萍鄉儺舞以其獨特的魅力,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日本神奈川大學常民文化研究所廣田律子教授在參觀了萍鄉特有的儺廟,觀看了“花旋繞著自身轉,道具貼身步輕盈”的萍鄉儺舞後,非常激動地說道:“萍鄉儺舞,儺中之寶。”

  婺源儺舞

  婺源因處婺江之源而得名,其位於江西東北部,與浙江、安徽兩省交界。婺源儺舞俗稱“舞鬼戲”和“鬼舞”。婺源儺舞曆史悠久,在明初就有婺源儺舞外出表演的記載。婺源舞鬼主要分布在龍山鄉坑頭村,鎮頭鎮遊山村,許村鎮汾水村,秋口鎮長徑村、李坑村、金竹杭村,江灣鎮江灣村、旃坑村、古蜀地村、栗木坑村,段莘鄉慶源村,沱川鄉理坑村、溪頭村等。

  婺源舞鬼班社,史稱有“三十六儺班”、“七十二獅班”。通過多年調查,獲知婺源舞鬼原有班社10餘個,節目100多個(其中名稱不同的有60多個),儺麵具200多個。婺源舞鬼班中因既有跳儺又有舞獅,故又稱為“獅儺”班。

  婺源舞鬼的表演內容豐富,節目儀式繁多,如有表現原始迎神驅鬼的《搭架》、《追王》節目和“開箱”、“封箱”、“教鬼”、“開光”、“收耗”等儀式;有反映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的《開天辟地》、《後羿射日》、《孟薑女送寒衣》、《張飛祭槍》、《猴王降耗子精》等數十個節目。自古以來婺源交通不便,舞鬼極少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至今還保留著古樸、粗獷、簡練、誇張、傳神的獨特風格。

  婺源舞鬼的表演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婺源舞鬼動作表情豐富,有順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等動作,具有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的特點。其典型動作有:獨具一格的女性舞步“妮行步”;《太陽射月》中的“摸胡點”、“單摸胡”、“雙摸胡”、“摸雲找月”、“射箭”;《開天辟地》中的“劈斧”、“拗斧”、“磨斧”;《丞相操兵》的“上、中、下十字架”,“操兵步”(藝人又稱為“過河步”),“拍手一照”,“拍腿過河”,“耍羽毛”,“舞花”,“輪棍”;《海戲金蟾》中的“金蟾步”、“撤金蟾步”、“地挖門”;《雙猴捉虱》中的“猴步”、“猴打戀”、“捉虱”;《舞小鬼》中的“鼻尖步”、“點地棍”;《舞仙鶴》中的“尋食”、“抖翅”、“金雞獨立”;《飲毒酒》中的“摸肚步”、“摸嘴步”;《搭架》中的“單鎖連”、“雙鎖連”、“蓮花”、“雙橋”、“單橋”;《迎棒》中的“雪花壓頂”、“磨粉”、“滾蛋”、“七寸棍”等等。

  婺源舞鬼的音樂伴奏由打擊樂、曲牌和唱腔三個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專用的鑼鼓譜和曲牌,遵循舞止曲終的原則。樂器有鼓、蘇鑼、鐺鑼、小鑼、大鈸、小鈸、二胡、木魚、碰鈴等。以打擊樂為主,偶爾也使用弦樂。打擊樂可分通用鑼鼓經和專用鑼鼓經兩種,通用鑼鼓經就是一般戲劇點子和民間常用鑼鼓經,如“急急風”、“加官”等。

  婺源舞鬼所使用的道具,大多為人們日常的生活和生產用具,如木棍棒、笊籬、曬盤、棕繩、木椅等。開山斧由樟木雕刻而成,上麵刻有龍紋圖案,斧刃處用銅皮鑲邊。受戲曲影響,部分舞鬼節目還會用到戲曲的道具,如馬鞭、羽毛扇、繡龍旗等。羽毛在舞鬼中是很有特色的裝飾物,據長徑村藝人胡振坤介紹:“現在六個諸侯麵具上插的羽毛(長約120厘米左右),還是當年(明代嘉靖時期)程文著從陝西帶回來的原物。每次用過,即取下裝入專製的鐵筒中保存,每年6月6日要拿出來翻曬一次。”對諸侯麵具上插的羽毛,至今當地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當年程文著從陝西帶回舞鬼時,發現諸侯麵具上少了羽毛,便派人重返陝西置辦。當時羽毛屬禁止出境物品,所以他們便將羽毛裝入棺木內偷運回來。在過關時,護送人對天默默禱告,請求儺神菩薩保佑。當檢查人員打開棺木驗查時,羽毛卻不見了,而是躺著位老人屍體(舞鬼中的土地公),因此得以順利過關運回長徑村。鄉民們認為這是儺神顯靈,所以極為珍惜這些羽毛,並妥善保管,這為舞鬼留下了一件珍品。

  婺源舞鬼麵具,據普查統計有200餘個,均由樟木雕刻而成。主要有盤古、魁星、太陽、月亮、後羿、太白金星、觀音、八仙、八十四天將、二和合、二小鬼、判官、天師、孫權、關公、張飛、周倉、金吒、木吒、哪吒、唐僧、孫猴子、豬精、沙和尚、儺公、儺母、仙鶴、土地公、老鼠精等,其中還有一套同名麵具,如六諸侯、四天兵、四地將等。麵具均雕刻得栩栩如生,喜怒哀樂,老少妍陋,形態各異。在“文革”前,長徑村有麵具55個,慶源村有麵具41個。長徑村的麵具較慶源的古老,最後一次油漆是在乾隆年間,有個諸侯麵具後麵便記有乾隆十九年重雕字樣,何仙姑麵具後麵也記有道光庚寅年字樣,所以說這些麵具至少被保存了200年。婺源舞鬼麵具的油漆色彩主要有紅、黃、藍、黑、白五種。“文革”中,婺源舞鬼麵具幾乎毀壞殆盡,現長徑村保存下來的僅有八十大王、李斯丞相和兩個小鬼共4個麵具,這還是舞鬼藝人胡振坤當時偷偷藏起來的。

  在這幾個舞鬼麵具中,李斯丞相麵具的造型尤為獨特。它頭頂相冠盔,兩耳單獨雕刻,耳上端有三炬火焰。其嘴下巴也單獨雕刻,下巴上橫安裝一根活動軸,舞蹈時嘴下巴隨之顫動。更為精彩的是兩眼部位全部挖空,用玻璃珠子做眼珠(稱之為“雄光”,據說是明代從潮州定購的),用鐵絲為軸從眼珠的上半部穿過,使眼珠下半部偏重,然後固定在麵具眼眶部位的兩側,再在眼睛小孔後部係上一根連動線,最後將這兩根連動線拴在下巴背麵的小孔裏,使兩眼、下巴背麵連接在一塊。演員戴上麵具後,嘴咬住咬點,嘴一鬆,麵具嘴唇會外翻,同時牽動連動線,眼珠也會自然滾動下翻,演員用嘴再咬住咬點,嘴唇又自然合攏,眼珠也會向上翻動。表演過程生動有趣,活潑可愛,深受人們喜愛。這種隨舞蹈而活動的麵具在全國十分罕見,並且在四五百年前就有如此高的工藝水平,令後人模仿起來都非常困難,那真是難能可貴。

  在婺源舞鬼中,戴麵具也是很講究的,首先要用一塊紅方布將頭包起來,而後再將麵具戴上並捆紮緊。這樣主要是為了:一是防止麵具脫落,二是保護頭頂皮膚,三是統一美觀。而有些學者認為,用紅布將假麵沒有遮蓋的部分包住或擋起,那是為了使假麵從假頭脫離而出時仍有全頭之感,不失其全頭的意義,是一種不露本形古老信仰的遺留。

  婺源舞鬼的時間各村因風俗不同而稍有差異,一般在春節前後開始,至清明前後結束。各村舞鬼的具體情形為:

  秋口鎮長徑村儺班有演員19人、麵具30餘個(其中有4個原始木雕麵具),可演節目24個。該班每年的首場演出都定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在程文著的“眾屋”裏舉行,上演完所有節目後便進行“鬥儺米”(籌集活動資金)。在除夕晚上通過“跌玟”(鄉村流行的一種決定行動的占卜形式)來定時辰,時辰一到,便將“老郎菩薩”和麵具一起抬到上村的祟福橋亭裏擺好,焚香點燭,以便村民在大年初一朝拜,即所謂“拜菩薩年”。初二在本村月池田內搭台演出一天。初三開始外出巡回演出,外出的路線有“大河”、“小河”之分:大河是從官橋村開始到李焦村結束,依次而行,共15個演出點;小河則剛好相反,由李焦村開始到官橋村結束。至於當年是該走“大河”還是走“小河”,那需要“跌玟”問“菩薩”,如果亂走會認為不吉利。外出演出均按“夜打目蓮日舞鬼”的定規進行表演,第一晚演小戲,第二天上午舞鬼、下午演小戲《追王》、晚上演《打目蓮》,第三天白天演《舞鬼》、晚上演《目蓮戲》。長徑村的《追王》表演非常有意思,其主要內容是:首先在演出場地設神案,擺上供品,點好香燭,將“八十大王”、“小鬼”麵具放在神案上。扮演者與司儀一起祭拜天地神靈,然後戴上麵具,手持開山斧作“起馬”動作出發。出發時前麵由藥爐帶路,並伴有鑼鼓、曲笛及鞭炮聲。在向天空鳴銃三聲後,村民沿著村邊的田野小路,急速奔跑,追趕著八十大王,追上者便讓其用“開山斧”在頭上刮一下,以示祛邪驅疫、滅病消災及走好運。八十大王沿村一周後來到演出場地,繞場再跑三圈,然後上台抓住一“小鬼”的後衣領,高舉開山斧,原地轉圈喝彩叫好。彩詞總共有108句,都是些“人丁興旺”、“五穀豐登”之類的吉利話。喝彩結束,大家湧向八十大王,請求其用開山斧在自己頭上刮一下,以示吉利。最後,敲鑼打鼓護送八十大王押著小鬼去村頭水口,然後由八十大王一斧將小鬼劈死,預示驅鬼成功。

  秋口鎮李坑村的兩個“獅班”,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在村中十二個堂屋輪流表演,一天演兩場,演完收場。有時兩個“獅班”還會下獅出村到鶴溪演出一場(稱“回娘家”),這源於“姑娘墳”的傳說:李坑村有一家女兒嫁給鶴溪上朱坦人家為媳婦,每逢春節都想回娘家。而當地風俗卻不允許,這怎麽辦呢?於是,李坑村便於每年初七(人日)下獅去鶴溪上朱坦眾屋為李家姑娘演出一場,年年如此,便成了一條定規。李家姑娘死後,其墓葬在上朱村銅鑼型燉裏。後就改為每逢開光年(十二年)去鶴溪演出一次,演出結束,全班人馬還要去李家姑娘墳上祭拜打醮。李坑“獅班”總共有10個節目,為《太白金星》、《和合》、《三人陣》、《雙鼠》、《單鼠》、《二猴》、《判官小鬼》、《大小鍾馗》、《角打角》、《收場》。

  段莘鄉慶源村的“銅、鬼、獅”三班則是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輪流在本村的三個“眾屋”裏演出。每個“眾屋”演出兩場,都是先跳儺後舞獅,要演完所有的節目,俗稱“全堂獅”。然後,將服裝分天箱(上箱)、地箱(下箱)裝好(上箱為素,下箱為暈;上箱留村內,下箱外出),然後去外村演出。他們外出路線和演出點不像長徑村那樣嚴格,可視情況而定。通常一年分春、秋、冬三次外出,有時還會到安徽休寧、浙江開化等地演出。同長徑村一樣,到外地演出也是按“夜打目蓮日舞鬼”的程式進行表演,不同的是他們白天除演舞鬼外,還增加了舞獅,而且節目也會進行選擇,並不全部演完,即所謂“半堂獅”。

  江灣鎮旃坑村的“獅儺班”,一般是除夕晚上在“風新祠”進行首場演出,初一在“鳳義祠”,初二、初三、初四在本村其他宗祠,初八至初十外出。外出巡演僅限於本族內的“眾屋”,其他地方即使邀請也不會去。正月十一便“行水收儺”,整個儺事活動便隨之宣告結束。

  婺源舞鬼的演出一般不受場地限製,既可在宗祠裏,也可在野外田地、曬穀場上,有無舞台均可。不過在野外平地上表演時,一般要在地上放一塊長八尺、寬五至六尺的棕席,作為象征性的舞台。

  婺源各儺班在開展儺事活動的開始和結束時,都會有一套嚴格的“開箱”、“封箱”等儀式。此外,在“開光”、“傳藝”時,各班也都有一些獨特的定規。這些儀式和定規,各班代代沿襲,不能有一點違背,否則就會被認為有“災禍降臨”。下麵,就讓我們來具體看看這些儀式和定規,領略一下其中散發出來的神秘氣息。

  按長徑村儺班規定,“開櫥”儀式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日辰時舉行。儀式開始時,先將裝滿麵具的大櫥櫃放到屋內的正堂上,並擺好香案,披上桌圍、椅披、坐墊,燒香點燭,焚燒金銀紙錢,儺班所有成員都要頂禮膜拜,然後站立兩旁。其中兩位長者各站在櫥門一側,用手指扣住門環並慢慢將櫥門打開。這時人不能站在正麵打開櫥門,因為據說開啟櫥門時櫥內會有股邪氣,誰撞著了誰就會運氣不好,不死也要生場大病。開櫥門時還要鳴放鞭炮,敲鑼打鼓,以示迎接神靈。按老一輩傳下來的規矩,要先將六個“諸侯”麵具取出,拆去包裹皮紙後再進行“洗臉”(用毛巾浸水後擰幹,然後在麵具上輕輕擦拭一下,表示為麵具洗臉),然後插上羽毛,分掛在屋內兩邊的板壁上,再將“丞相”、“小鬼”麵具拆紙洗臉後也掛在板壁上。隨後,按照上麵的方法在櫥櫃的上層擺上“八十大王”、“蒙恬將軍”麵具,在下層擺上“柳郎菩薩”和“夜叉先鋒”麵具,之後再將其餘的麵具拆紙洗臉後放在櫃內。需要注意的是,“開櫥”儀式中取拿麵具的先後和掛放的方位均有嚴格規定,絕對不可錯亂。還有,不到開櫥那天,在平時麵具是不允許任何人動的,否則便不吉利。最後,還要由道士打醮(道教中設壇祭神的法事)來結束整個開櫥儀式,場麵非常隆重。此後的幾天裏,菩薩麵前都要香燭不斷,日夜供奉。

  “開櫥”之後,儺班進行完全部表演,還要舉行一個“封箱”儀式。“封箱”又叫“收儺”,有的還叫“行水”或“過頭”(即換一戶頭進行保管)。“封箱”儀式一般來說較為簡單,在整個演出活動結束後,將所有的麵具用皮紙包好,將所穿的服裝也洗燙平整,清點後裝入箱或櫥內,然後抬到當年負責保管的大姓人家或獅儺廟內存放。然而,長徑村儺班卻與其他儺班不同:他們在巡回演出結束後回到村裏,要先“三天目蓮一日鬼”(即連演三天目蓮戲,跳一天舞鬼),再將所有麵具和服裝等裝入箱內,抬到事先定好的當年的保管人家,做“過頭”。這一戶人家要事先在大門口的地上放一隻大曬盤(農家平時曬物用的竹具),這時許多村民會聚集在門口等候,當麵具箱子一抬到,就爭相搶奪,搶到的便將麵具放在曬盤內,並各自在旁邊看守。到了晚上,由上一年和當年的保管人家各點八隻大火把,由長者鳴鑼開道,搶到麵具的人們手捧各自看管的麵具依次列隊而行。一般次序為:夜叉先鋒引路,柳郎菩薩為首,六麵蜈蚣旗和十番鑼鼓隨後,再按李斯丞相、蒙恬將軍、範杞良、孟薑女、六諸侯……依次排列,最後麵是八十大王和小鬼,由手鼓、旺鑼和曲笛相伴於後。一路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煙霧繚繞、火光點點,呈現出一幅威嚴壯觀的景象。大隊人馬首先前往上年保管人家做“起馬”(即菩薩神靈啟程),這戶人家要在全家各處點上火(鍋灶裏也要燒火),堂前的上門頭還要放一水桶,桶內放一串鎖匙、一把穀刀(禾鐮)、一杆無砣秤、一隻穀印,八仙桌底下放些杉樹枝(取“發葉生枝”、“山青水秀”、“五穀豐登”之意),並擺好香案,焚燒紙錢,歡送儺神出門。到當年保管人家家裏之後,八十大王和小鬼要先在該家做“通家別頭”(“別”,當地的方言,就是刮、擦之意),用開山斧在該家的大門、床沿、豬圈、雞窩等處“別”幾下或輕剁一下,表示逐鬼疫、滅災禍,保人畜興旺、四季平安等意思。然後,表演者要到村外脫去服裝,卸下麵具並捧在手上,與原來一樣依序列隊到當年的保管人家。到達之後,除打火把的人要回到上年保管人家喝酒吃夜飯外,其餘的人都留在當年保管人家家裏聚餐,其中捧柳郎菩薩和扮演八十大王的人,每人還可領取兩個月餅。飯後,再將所有的麵具用皮紙包好,按規定的位置放入箱櫥內,再點香燭,放鞭炮,進行封箱。封箱以後櫥櫃就不能再打開了,一直要到來年農曆十月十五日辰時舉行開箱儀式才能再次打開,否則就會冒犯儺神,導致災禍降臨。

  在婺源各儺班,除“開櫥”、“封箱”儀式非常隆重以外,其“開光”儀式也頗有特色。“開光”就是在規定的年份將所有麵具進行勾畫翻新,最後請道士用朱筆沾水,取下貼在麵具眼睛上的紙片。各個儺班開光的年份及做法都不盡相同。

  李坑村的獅儺班每十年開光一次,其準備時間較長,一般從上半年開始做準備,先要擺香案“退神”(朝拜後將麵具全部浸泡在水裏),下半年再找師父(匠人)將麵具上的油彩刮去重漆,漆好後,將紙片貼在麵具的眼睛上,再定時間進行開光。開光之日,白天擺神案、安置菩薩,晚上請道士做法事並念“通神”(祭詞),到下半夜時還要舉行“打長拳”,那些懂拳術和武藝(包括刀槍棍棒)的人紛紛登場比武獻藝。表演完後便進行“點眼開光”,最後以“出五猖”、“發界牌”結束。

  慶源村和李坑村一樣,每10年開光一次。當地群眾稱之為“十年兩頭轉”,即10年中頭尾各有一次。開光之後,和長徑村一樣要演目蓮戲。

  長徑村儺班是每12年開光一次,逢辰年舉行。開光前要先“跌玟”問菩薩,由菩薩選定開光師父(包括雕刻、勾臉師父和做法事的道士),選定後再殺雞定時辰。其做法非常獨特和嚴格,即先將開山斧放在大曬盤內,“龍頭”(斧頭柄與斧頭結合處雕刻的龍頭花紋)朝向上堂,然後將公雞殺了拋入盤中,任其掙紮旋轉,等到其停止不動時,雞頭對準了龍頭,就是開光的時辰,這叫做“龍鳳相對”;如果沒對上,便再殺一隻,再沒對上,又再殺……直到對準為止。有時候為了求得龍鳳相對的好時辰,如果把全村的公雞殺光了,還得去外村買雞來殺,十分嚴格,馬虎不得。開光當晚,還要請道士做法事點眼開光和“出五猖”(一種追魂捉鬼的巫術活動)、“發界牌”(表示村界的標牌)。從開光後的第二天起,還要連演七天七夜目蓮戲,請儺神在“神台”(臨時搭在戲台的正前方)上看戲,表達對儺神的崇敬,是一種娛神的表現。

  在婺源各儺班,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教鬼”規矩,“教鬼”就是傳授儺藝。在婺源,一般都是小姓(如長徑村的胡姓、慶源村的方姓)跳儺;大姓(如長徑村的程姓、慶源村的詹姓)不參與跳儺,隻保管舞鬼麵具,直至民國時期仍保留著這一規矩。傳藝的對象也是如此,都是由小姓人家的後代學習跳儺。後來由於大姓中是以小姓(胡姓)為主,而小姓中也參插了大姓(程姓)人,這一習慣也就不那麽嚴格了。“教鬼”還有其他的一些規矩,如:傳男不傳女;學習跳儺的年齡要在15歲以上;儺班中不論資曆,跳得好的便可為師;教鬼期間,每晚每人還有一碗糯米飯、一碗油煎豆腐做半夜餐。“教鬼”的時間那是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是在每年開箱儀式後一個月(農曆十一月十五日晚)開始傳藝,一直教到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首場演出。而慶源村則是在開光之年傳藝“教鬼”,其他年份不“教鬼”,而且該村學藝者的年齡也較小,規定在6-10歲之間,傳授儺藝的師傅要有8年以上的藝齡方能執教。

  作為贛儺重要一支的婺源舞鬼,近些年來獲得了一係列榮譽,如:1953年,長徑村、慶源村兩班合一,《孟薑女送寒衣》、《丞相操兵》等四個舞鬼節目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古典藝術獎”;2005年6月代表上饒市赴省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榮獲“金獎”和“優秀表演獎”,等等。我們相信,婺源舞鬼將會以其更為鮮明的特色,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宜春儺舞

  宜春與萍鄉均處江西西部,地接荊湘,自古以來巫風巫俗就非常興盛。據《隋書,地理誌》記載,“然此數郡,往往畜蠱,而宜春偏甚……累世子孫相傳不絕”,宜春的巫風由此可見一斑。巫與儺關係十分密切,在宜春亦有儺事活動存在。宜春儺舞又稱麵具舞,也叫跳儺。宜春儺主要分布於市郊周邊地區和萬載縣、靖安縣,按其演出時說唱的特點可分為閉口儺、開口儺和旁白儺三種。閉口儺曆史久遠,隻舞不唱,目的為驅逐疫鬼,是古代儺禮的遺存。開口儺又舞又唱,是受了明清戲曲的影響而產生的儺戲,其節目大多集驅疫、演兵、娛神為一體。旁白儺是演員不說不唱,由場外人員進行念白,是一種祭祀性的舞蹈,具有古樸神秘的風格。另外,在宜春儺中還有一種原始的祭祀性很強的“跳覡”舞(旁白儺的“跳魈”即源於此),其伴音十分神秘,舞蹈表現也非常淒楚,麵具詭譎怪異,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下麵我們來具體看宜春萬載的儺舞。

  萬載儺舞又稱“跳魈”、“搬案”和“二十四炁”。萬載儺舞最遲應在明初就已形成,並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萬載的儺舞,由24人表演,所以又稱“二十四炁”,總共表演17個節目。表演者頭戴麵具,手執兵器,動作簡單古樸,跳時呼喚行進,並且每一個動作都要遵循“方、圓、扁、仄”的韻律。在萬載縣沙江橋儺班便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演儺節目,儺班共有24個儺麵角色,能表演17個節目,這些節目內容大多模擬古時戰爭場麵,其性質當屬於古代的軍儺類。儺班供奉的儺神為“歐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