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儺文化家園中,贛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那麽人們不禁要問,贛儺究竟起源於何時呢?
對於贛儺的起源問題,學者們曾進行過積極地探討,如王水根、張來芳在《先秦時期的江西儺舞》中就通過文獻及大量文物舉證,認為江西儺產生於商周以前,其源頭甚至可追溯至父係氏族社會;曾誌鞏據《史記》、《漢書》中對漢武帝出兵豫章的記載及地方誌對吳芮的記載史料進行論證,認為贛儺起源於漢代;餘大喜在《劉鏜觀儺與儺舞戲》中依據南宋劉鏜的《觀儺》詩分析認為,贛儺最遲產生於南宋,等等。這些觀點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還是難以獲得普遍認可。對贛儺起源問題的準確認識,還有待於一次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
1973年,在江西樟樹吳城遺址出土了三件商代中晚期青銅器;1989年,在距吳城遺址不遠的新幹縣大洋洲又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鑄造精美,堪稱中國南方青銅器的典型代表,而且從造型和紋飾特點分析,大多體現了本地的地方文化特色。過去傳統觀點認為,商代青銅文化源於中原,廣袤的江南地區,被稱為“荒蠻腹地”,沒有發達的青銅文化。新幹大洋洲及樟樹吳城出土的青銅器,用實物向世人展現了贛鄱的本土青銅文化,糾正了過去的傳統觀點。在新幹大洋洲出土的青銅器中,有一件“青銅雙麵人頭像”麵具,它可以說是贛儺最早的儺麵具。“青銅雙麵人頭像”的出現,對贛儺的曆史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它至少表明了以下兩點:一是江西是中國儺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二是贛儺至晚起源於商朝,這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普遍認可。
自商代以來,贛儺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分布於贛鄱大地的各個角落,至今仍有25個縣(市)有儺事活動。據統計,贛儺的主要分布情況為:
贛東地區。以南豐最為有名,清末至今曾有180多個村莊組建過儺班,現仍有113個儺班在“跳儺”、“跳竹馬”、“跳和合”、“跳八仙”;樂安有東湖的“滾儺神”、流坑的戲儺(俗稱“玩喜”)和羅山儺舞(又稱“打戲頭鼓”);崇仁有“麵仂公”和“跳八仙”;廣昌有“孟戲”和“跳魁星”;黎川有“跳和合”與“跳八架”;宜黃亦有“跳儺”;撫州、南城、金溪也有儺俗記載。
贛西地區。數萍鄉最多,且儺廟、儺麵、儺舞“三寶”俱全,萍鄉儺舞又稱“仰儺神”或“耍儺案”。上栗縣自古有“五裏一將軍,十裏一儺神”之稱,現保存明清時期古儺廟20多座;湘東儺麵具,現在仍能雕刻440隻完整的宋代人形儺麵;蘆溪亦有儺。萬載儺又稱為“跳魈”、“搬案”、“二十四炁”,分“閉口儺”和“開口儺”兩種流派。宜春亦有“閉口儺”、“開口儺”和“旁白儺”之分。遂川流行“鬥牛獅舞”,是一種伴有武術表演的麵具舞蹈。
贛北地區。南昌和新建稱“大儺”,清人錢時雍在南昌寫的《正歲辭》(《寄圃詩稿》卷二二)詩就雲:“鼓樂喧闐彩幟多,街頭試聽侲兒歌,先登共賽神船早,舊俗流傳古大儺。”此外,修水叫“行儺”,武寧唱“儺歌”,德安有“布帳儺”,瑞昌有“神儺”,都昌謂“逐疫”,彭澤有“打野貓”的儺俗,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撣儺”。
贛東北地區。以婺源有名,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戲”,清代有36儺班、72獅班之說;浮梁亦有“五舉戲”,先跳儺,後舞獅。
贛中地區。峽江、永豐有“跳鍾馗”,清江和豐城的儺戲也曾流傳到雲貴等省,萬安、永新亦有儺的遺緒。
贛南地區。寧都中村的儺舞表演一般在每年兩次的“禳神”期間進行,曾擁有麵具多達108個,今仍保留有麵具50來個;瑞金也有儺俗的記載。
贛儺雖然分布很廣,但主要還是活躍於南豐、樂安、萍鄉、萬載、婺源幾個地區。贛儺之所以在這些地方如此活躍,主要是因為:第一是這些地區大多與外省交界,如南豐與福建、萍鄉與湖南、婺源與安徽等,如此一來,這些地區的儺在與中原儺文化融合之後,又與其他省份的儺文化進行交融,這就使得這些地區的儺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第二是這些地區大多都屬於山區,且與古代重要的水路交通相距較遠,因此交通不是很方便。儺文化傳入這些地方以後,能夠很好的紮根下來,並一直傳承至今。這樣就出現了贛儺的全而古特色,即品類豐富、原始古樸,因而被稱為“活化石”,這是其他地方的儺文化難以與之媲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