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附

  一、什麽是“儺”

  對於來自遠古而又神秘的儺,現代人似乎有些陌生,許多人甚至把它誤讀為“灘”或“難”,結果讓人啼笑皆非。那麽儺是什麽,什麽又是儺呢?現在讓我們穿越曆史時空,進行一番探尋。

  儺讀為nuo,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為:“行有節度。按,此字之本義也。其驅疫字本作難,自假儺為驅疫字,而儺之本義廢矣。”這樣看來,儺本來的含義是行止有節奏,後來成為“難”的假借字才作驅疫解,其本義因此也漸漸不為人所知。那麽難字又是什麽意思呢?《說文解字》對其解釋說:“鳥也,從鳥,堇聲。或從佳。”可見難字的本義隻是一種鳥,當驅疫解也是假借義。

  這樣我們就知道,儺、難其實都是假借之字,而真正驅疫的本字應該是魍堇。《說文解字》對魍堇解釋為:“見鬼驚詞,從鬼,難省聲。”魍堇即為人們見到鬼時的驚嚇之詞,它與鬼神有關,更接近驅疫之義。因此《說文通訓定聲》稱魍堇為:“讀若儺,此驅逐疫鬼正字,擊鼓大呼似見鬼而逐之,故曰魍堇,為經傳皆以儺為之。”認為魍堇是驅逐疫鬼的正字,隻不過後來人們經常用儺來替代魍堇,儺便成了驅疫的常用字。

  從以上字源學的解釋來看,儺經曆了一個由魍堇到難再到儺的演變過程。但說到底,儺就是一種驅疫逐鬼的原始儀式活動。

  至此,我們了解了儺是什麽,但對於儺是如何形成的,即儺的起源,大家恐怕也非常感興趣。對儺的起源問題,學術界有一些不同的觀點,但目前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原始狩獵說”。

  所謂“原始狩獵說”,即認為儺起源於原始的狩獵活動。它經曆了一個由模仿猛獸、驅趕野獸再到跳儺活動的演變過程。在遠古時代,人們主要依靠狩獵來維持族群及個人的生存與繁衍。在狩獵活動中,古人效仿猛獸驅捕野獸而獲得大量獵物。為了表達狩獵成功的喜悅,人們不禁模仿起猛獸覓食、捕食的動作,手舞足蹈起來,這便是原始先民的驅趕式群舞,一種接近自然的原生態藝術。這種在狩獵活動中出現的驅趕式群舞,是世界各族人民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驅趕巫術活動的共同之源。正因如此,“類儺”現象才得以在世界上大量存在,呈現出一種共生現象。

  隨著狩獵經驗不斷豐富,古人又發明了麵具狩獵法。人們戴著獸皮、獸頭作為“麵具”進行偽裝,那樣就使接近和襲擊野獸變得比較容易,狩獵成功率也大為提高。對此,人們便以為那是所戴的麵具本身給狩獵帶來了某種神秘的力量,因而產生了崇敬甚至敬畏麵具的心理。在原始假麵驅趕式群舞與原始巫術相互結合之後,逐漸地又演變成為了原始假麵式巫舞。進入農耕時代,驅趕巫舞逐漸轉向以農耕為主題,最終形成一種具有高度虛擬性和儀式性的假麵驅趕巫舞,即原始形態的儺。

  原始儺儀往往具有這麽一些特點:最初的步伐是隨意、雜亂無章的,模仿的是追捕動物時的各種動作,因此每次的舞姿也各不相同。但是,都要作出驅趕追逐之狀,要披獸皮(假形)或戴獸頭麵具(假頭),跟現實狩獵時一樣做動物打扮,並且發出威嚇性的呼叫聲。這一切都力求模仿得逼真,以使自己更具有神秘的力量,隻不過其目的已由驅趕野獸轉為驅疫逐鬼罷了。

  說到儺,其中麵具是其重要的表征之一,可謂“無麵不成儺”。在文獻資料中,較早對儺麵具進行記錄的是《周禮,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其中,“黃金四目”反映了當時儺麵具的基本形態。此外,一些出土的青銅麵具也可以讓我們較為直觀地了解古代儺麵具。如:1986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了上千件4000年前的珍貴文物,其中一件造型奇特、眼球突出16公分的青銅縱目人像尤為引人矚目;1989年在江西新幹縣大洋洲發現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其中出土一件“青銅雙麵人頭像”麵具,兩麵都有內空的圓突目,口角上翹,張口露齒,頭頂兩側各伸出一角。這些青銅麵具大多造型怪異、猙獰恐怖,極具威懾之力,與儺麵具有很近的親緣關係,有的本身也許就是儺麵具。

  在儺儀活動中,人們認為天災人禍以及瘟疫的流行,都是鬼怪在作祟,於是便戴上凶神惡煞的儺麵具,希望以此將鬼怪嚇跑,從而達到驅疫禳災的目的。古人的這一樸素思維在此後的儺事活動中仍有或多或少的遺存。這樣,儺麵具便被人們賦予了一種超人力量,成為溝通人神的重要媒介。

  這裏還值得一提的是,在儺麵具係列中,有一種影響非常廣泛的紋飾--饕餮紋。饕餮是遠古傳說中一種貪吃的惡獸,外形非常凶醜、猙獰,主要有牛麵神獸、虎麵神獸以及牛虎合一神獸這麽三種形態。在青銅器上饕餮紋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有學者認為,在青銅器上熔鑄這種凶煞、猙獰的紋飾,主要是賦予其震懾或驅趕鬼怪的功能。從這一點上說,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那其實就是一個個縮微了的儺麵具。

  上麵我們說了那麽多,總之一句話:儺就是我國一種非常古老的戴著麵具通神,以驅趕厲鬼、逐除災疫為目的的原始宗教儀式活動。

  二、儺的源流

  作為一種原始宗教儀式活動,儺可謂源遠流長,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儺在曆史發展變化過程中,經曆了由最初的雛形,到逐漸成型,並最後不斷得到豐富這麽一個過程。下麵我們就對儺的發展演變過程進行一下簡單的巡禮。

  在周代以前,儺通常是以“禓”(shang)這種形態存在,禓最早出現於夏朝。

  據《山海經》記載,在夏朝帝泄十二年發生了這麽一個事件:商族的首領亥,趕著牛群去有易國,因為做了淫穢不軌之事,便被有易國王綿臣給殺了。亥的兒子微,“假師千河伯,以伐有易”。最後消滅了有易國,殺了綿臣。微,又叫上甲微或上甲,從商族始祖契到湯建立商朝前共有十四代,微是第九代,也是商族曆史上一位重要的領袖。微消滅了有易國,替父親報了仇,並且為了祭祀亡父又創建了“禓五祀”之禮。

  禓有三層意思:一是鬼名,指非正常死亡之鬼,稱為“強死鬼”;二是禮名,禓禮;三是行祭,動詞。五祀,為五種祭祀對象:門、窗、井、灶、中霤(屋簷或堂屋),這些祭祀對象在許多農村至今仍有遺存。對於禓,《說文解字》中說:“禓,道上祭。”要將亥的屍體從有易國運回,當然也有一個“道上祭”(類似於現今的“路祭”)的過程。而微創建的“禓五祀”,還不是一般的“道上祭”。在當時,禓五祀很可能是一種完整的儀式,因為鬼死得冤,特別不安分,所以禓禮要將門、窗、井、灶、屋簷(堂屋)都搜索驅趕一遍,以免有強死鬼被遺漏。後代則把禓五祀分成兩類儀典:禓和五祀。

  湯建立商王朝之後,繼承了祖先所創建的禓五祀之禮,直到周代,民間禓禮仍然存在。

  同時,在商朝還出現了一種宄(gui)禮。於省吾在《甲骨文字釋林釋宄》中認為,宄是的宅內以殳打鬼之意,是商代的儺,後省化為“宄”。由此可見,宄與儺的“索室驅疫”已非常相近,真正意義上的儺也就將呼之欲出了。

  周儺。周朝是儺成型的重要時期,它奠定了此後儺的基本形態。對於周儺儀式,《周禮夏官方相氏》中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從記載中我們可知,周儺由方相氏專門來主持儺儀活動,並且戴著“黃金四目”的麵具引領“百隸”在宮廷中驅儺。在周代,一年主要舉行三次儺禮:秋儺為天子獨享,諸侯以下不得舉行,等級最高;春儺天子和諸侯都可舉行,但老百姓不能參加;季冬大儺則從上至天子到下至奴隸都可舉行。在鄉間舉行季冬大儺時,成群結隊的人們在領隊的帶領下,到各家各戶去索室驅疫,簡稱“沿門驅疫”。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民間儺隊是沒有方相氏的,因為方相氏是宮廷專有的,他們是宮廷裏的專職驅鬼官。民間儺禮一般是由主事人或宗族內的長者擔任領頭人,充當起方相氏的角色。

  秦漢儺。進入秦漢時期,由於信仰和藝術活動的新發展,儺禮也逐漸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和程序。先是在方相氏和百隸的基礎上加進了童男童女,東漢前期又將童男童女改成隻有童男擔任的“侲(zhen)子”。到了漢末,更首創了“十二獸”及其表演過程。晉代司馬彪《續漢書,禮儀誌》記載了這種漢末儺製。其中,十二獸(又稱為“十二獸神”或“十二神”)的多數出典已無從查考,被十二獸“吃”的十一疫也大多來源不明。“十二獸吃鬼歌”的內容是說:甲作、赫胃、雄伯、騰簡、攬諸、伯奇、強梁、祖明、委隨、錯斷、窮奇、騰根十二位神獸,分別驅趕歹凶、疫、魅、不祥、咎、夢、磔死、寄生、觀、巨、蠱等十一種鬼疫,倘若鬼疫不趕快逃跑,就會被十二獸掏心、挖肺、抽筋、扒皮,以致被十二獸吃掉。十二神獸的出現,使得儺儀中首次出現了“神”的形象。

  魏晉南北朝儺。魏晉南北朝時期雖說社會動蕩不堪,但仍是儺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是因為這一時期新創了許多的“儺史之最”,如:最早的丐儺、軍隊儺、官家儺、民間職業儺班、儺佛結合的儺儀和儺道結合的儺儀等,這極大的豐富了儺的隊伍。其中丐儺在唐代還仍然存在,當時稱為“市儺”,這見於唐代羅隱所著《饞書》卷三之“市儺”條:“故都會惡少年則是時鳥獸其形容、皮革其麵目,丐乞於市肆間,乃有以金帛應之者。”一些年輕人打扮成驅儺的模樣,於街市之間行乞,而且還真有人施以錢財。對於這種借著驅儺行乞、不勞而獲的現象,羅隱大發感慨:“豈以鳥獸無知而假之則不愧也,以人則識廉恥而取之則愧焉!”大意為,行乞時戴上鳥獸的麵具,難道是因為鳥獸無廉恥之心,自己也就感到不慚愧了;而不戴上鳥獸麵具作為偽裝進行乞討,由於人有廉恥之心,所以那樣會感到羞愧啊!從這,我們還可以看到儺麵具所具有的另外一種有趣的功能。

  隋唐儺。隋唐時期官方儺和民間儺都出現了一種世俗化、娛樂化的趨勢,為宋儺的大變革做好了準備。隋朝儺與前代沒什麽大的變化,主要是唐儺有了些新的發展和變化。唐代的宮廷儺禮有四種形式:一是除夕堂贈大儺,唐初曾用此製;二是顯慶儺製,唐高宗開始依隋代儺製,隻對人物、程序等作了些調整。尤其是增設了祭告太陰之神(月神)一節,使古儺進入了禮拜神仙的階段。同時增設有春儺及太子儺;三是開元儺製,是唐代最完整、規範的一種禮製,但在實施過程中卻比較隨意。比如事先在太常寺預演(閱儺)時,百姓都可以進去觀看,官宦子弟也可進入宮中一起跳侲子舞,儼然成為一個與民同樂的文化節日;四是晚唐儺製走向樂舞化,主角從蒙熊皮變成穿熊皮大衣,並且戴上了木麵具。假麵侲子達到500名之多,不再唱“十二獸吃鬼歌”,而是隻“呼十二神名”。有了大型的樂隊和50人的大合唱,獅子舞也第一次進入宮廷儺禮表演。王建《宮詞》一詩就稱:“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袴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燈火通明,笙舞並作,可見場麵非常熱鬧。

  在以上四種儺製中,唐初的堂贈大儺最為嚴肅。堂贈,本是周代的“男巫冬堂贈”,是季冬晦日除夕大儺之外的一種驅邪儀式,與宮廷其他祓禳雜祀有相似的辟邪功用。堂贈的“贈”是“送”的意思,即將屋內的不祥和汙穢送走。唐初,堂贈大儺成為了一種宮廷儺製。一般在季冬之晦即除夕之日舉行,人員分侲子和鼓角兩組,不用方相氏,而是由男巫擔任主角。驅儺時,由男巫從正殿大堂開始,按事先占卜確定的方向和路程禮送鬼疫出宮,占卜要求送多遠就送多遠。

  隋唐時期的民間儺也有了些新的變化,主要出現了寺廟儺、廟會儺和勾欄儺。同時,最早的喜儺神儺公儺母儺以及戲劇《儺公儺母》在唐代也已經出現。儺公儺母在儺事活動中可以說是非常普遍角色,至今在江西南豐和婺源等地,人們還會跳《儺公儺母》。

  宋儺。宋代是市民經濟非常繁榮的一個時期,儺的世俗化、娛樂性表現得更為普遍。宋初之儺沿用古代舊製。北宋江西撫州人晏殊(991-1055)所作的《奉和聖製,除夜》(二首),是和真宗或仁宗皇帝的除夕詩。詩句中有“送窮旁磔迎和令,率土群生仰昊瑉”和“鄉儺集此時”等句。除夕之夜宮裏送窮和驅儺同時進行,旁磔是西周大儺之製,民間也是除夕驅儺,這都保持著古儺的舊製。到了北宋後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儺製--“埋祟”。據《續通誌,禮略,時儺》記載,那時的宮廷儺取消了方相、侲子、十二神等人物,卻設置了金度銅甲將軍、門神、鍾馗等凶神人物,還有土地、灶神等善神人物來加以替代。更有軍人裝扮的假麵大隊,總數多達1000多人,他們浩浩蕩蕩地在宮中各處遊演,邊走邊歌邊舞,然後薰門,轉龍灣,直至結束。這一活動當時稱之為“埋祟”。

  到了南宋中後期,宮廷儺一個比較重大的變化就是使用女童進行驅儺。據周密《乾淳歲時記》稱,當時的儺製為“女童驅儺,裝六丁、六甲、六神之類”。雖說南宋中後期的儺製“大率如《夢華(錄)》所載”,但畢竟已經大大簡化了。這似乎也預示著南宋王朝國力衰落,行將覆亡的命運。

  宋代,儺有了很強的戲劇表演性,這在南宋南豐詩人劉鏜的《觀儺》中描寫得十分詳細,詩中寫道:“鼓聲淵淵管聲脆,鬼神變化供劇戲。”“翻筋踢鬥臂膞寬,張頤吐舌唇吻幹。搖頭四顧百距躍,斂身千態萬斝索。”這裏,劉鏜直接將所觀之儺稱為“劇戲”,而且詩中描寫的那些翻筋鬥、騰挪跳躍等動作也極具戲劇表演成分。正因為宋儺有著精彩的表演,所以才能吸引人們爭相駐足觀看。大詩人陸遊在《歲暮》一詩中就說:“太息兒童癡過我,鄉儺雖陋亦爭看。”不僅僅是兒童爭著看鄉儺,其實陸遊也經常成為觀看隊伍中的一員,他在《書適》中就寫道:“老翁雖七十,其實似童兒。山果啼呼覓,鄉儺喜笑隨。”這時的陸遊童心不泯,跟隨大夥一塊去觀看儺戲表演。

  元儺。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這一時期儺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但同時它也給儺提供了一個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契機。元代宮廷的祭祀活動均采用蒙古舊有的禮俗,“元之五禮,皆以國俗行之”。如其“脫災”之儀,用白黑羊毛絨將皇帝、皇後及太子從頭到腳捆綁起來,再用煙熏,謂之“脫舊災,迎新福”,這與儺禮有著本質的區別。還有一種“遊皇城”,參加者多達萬餘人,首尾排列長達30裏,但那是藏傳佛教、薩滿信仰等相互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表演活動。但還是有跡象表明,元代後期宮廷內的驅魔避邪活動已與儺有所結合。據元末張昱在《輦下曲》一詩中寫道:“三宮除夜例驅儺,遍灑巫臣為湩(dong)多。舉燭小兒相哄出,衛兵環視莫如何。”雖仍保留了灑奶等遊牧舊習,但小兒舉燭衝出宮門,這還是具有某種以儺驅疫出宮的舊意。此外在民間,甚至在京城,儺事活動依然存在,如元代吳當《學言稿》卷六《除夕》中就有“幾年別卻帝城儺”之句。

  明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特別敬鬼,曾下令在全國分級設立厲壇,進行祭鬼活動,被元代中止的宮廷儺禮也未加以恢複。由於《明史》中未見有關宮廷儺的記載,文獻記載也大多是有關厲壇的資料,致使有人誤以為明代宮廷都不驅儺,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朱元璋去世90多年以後,明孝宗時的禮部尚書丘濬,在其《大學衍義補》卷六十四“大儺”條中,羅列了曆代的儺製,希望皇帝“依古製以為索室逐疫之法”,建議恢複大儺之禮。晚明時的蔣之翹在其《天啟宮詞》中有一首寫道:“傳火千門曉未銷,黃金四目植雞翹。執戈侲子空馳驟,不逐人妖逐鬼妖。(原注:大儺隸鍾鼓司。侲音震,童子也,大儺用之,出《後漢書禮儀誌》)”從詩中看,明儺基本上沿襲了古製,但頭上插起了野雞毛。可見在明代中晚期,宮廷儺還是繼續存在的。

  此外,明代民間儺也比較發達,有些地方甚至還對儺征稅,如明代陳舜仁編纂的《(萬曆)應天府誌》卷十九中就記載:“銅錢五千九百五十五文,稅課局本色鈔三萬八千六十貫(商稅門儺)。”可見當時在有些地方儺已經進行了商業性的演出,並且還要上繳一定的稅收。值得一提的是,明儺還出現了與民俗相結合的趨勢,《武昌縣誌》中就記載:“邑人每歲造龍船,以五月十八日祭賽而浮之江,蓋本競渡舊俗,而雜以古儺遺意也。”儺與龍舟賽民俗結合,這還可以在明代鄧原嶽《夏日雜興》一詩中得到印證:“朝來忽聽采蓮歌,別浦龍舟競渡多。社裏平安無個事,不須巫媼為驅儺。”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了儺史上婦女進行驅儺的現象,即“巫媼為驅儺”,這在以男性為主體的儺事活動中是極為少見的,哪怕是今天也是如此。

  清儺。清朝是中國曆史上又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由於女真族本身不驅儺,且缺乏相關宮廷儺的記載,加之《清朝通典》卷五十九又稱“今考《大清會典》亦未載時儺之製,謹從刪去”,因此有學者就認為清代宮廷沒有儺禮。其實這種說法還是很值得商榷的,在清人高士奇所作《庚申除夕侍宴乾清宮恭紀》一詩中寫道:“春殿蘢蔥淑氣蟠,長筵初奉萬年歡。沉香庭燎爭迎歲,舞彩宮儺欲送寒。”該詩為宮廷侍宴紀事詩,其中提到“舞彩宮儺欲送寒”,當是當時宮廷儺的真實寫照。因此,清代應該還是存在宮廷儺的,隻不過可能因為遵照的都是舊製,沒有什麽創新,史書上沒有記載下來罷了。相對於宮廷儺,清代民間儺繼續蓬勃發展,儺戲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第二章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