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74節 將從前妄想見解、世智辯聰、彼我得失,到底一時放卻

  菜根原文

  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淨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

  日月譯解

  內心空靈無染,本性就會自然顯露,不放下欲念而去求證本性,就如同撥開水中波浪去尋找月亮般徒然;內心妄念不生,心地就會清淨明澈,不消除妄念而去求得清淨,就像落滿灰塵的鏡子又增加了一層灰塵。

  日月評譚

  禪者的終極追求就是明心見性。佛家名相繁多,心和性,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心是本心,性是本性,本心和本性是一個東西,都是指宇宙生命的最本源狀態;另一種說法是,心不是我們胸膛裏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教稱之為六塵緣影,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思想和念頭,都是由於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的存在,才從各種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從而分別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舍、造作,因此生出種種心念。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源,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耳不能聞,目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這種本性,佛家有種種說法,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等等。

  眾生迷而不覺,則心念思想遮蔽了本性本源;眾生覺而不迷,則心念思想回歸本性本源。所以心與性原本是一物,如同水與波,風起時,便是波,波平時,便是水。對佛教來說,種種心念都是妄念,都是從人的心性本源中起的波瀾,如夢,如幻,畢竟是空;而本性本源,雖然無形無相,卻是實實在在起作用,所以畢竟是有。佛家認為,一是,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便見真性;二是,明心之妙用,都是因本性而起的,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三是,明心畢竟是空,見性原本就有;第四,明心即是性,性即是心,心和性本質上同一。

  如何明心見性?佛家認為,人們的本心本性被因分別意識而起的貪嗔就是明心見性。廓庵禪師有《十牛圖頌》,係統描述由修行而開悟的心路曆智慧的清言集。據考證,洪應明大約生活在明嘉靖、萬曆年間,與他交往的程,空靈玄遠,言有盡而意無窮。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