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淨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
日月譯解
內心空靈無染,本性就會自然顯露,不放下欲念而去求證本性,就如同撥開水中波浪去尋找月亮般徒然;內心妄念不生,心地就會清淨明澈,不消除妄念而去求得清淨,就像落滿灰塵的鏡子又增加了一層灰塵。
日月評譚
禪者的終極追求就是明心見性。佛家名相繁多,心和性,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心是本心,性是本性,本心和本性是一個東西,都是指宇宙生命的最本源狀態;另一種說法是,心不是我們胸膛裏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教稱之為六塵緣影,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思想和念頭,都是由於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的存在,才從各種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從而分別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舍、造作,因此生出種種心念。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源,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耳不能聞,目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這種本性,佛家有種種說法,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等等。
眾生迷而不覺,則心念思想遮蔽了本性本源;眾生覺而不迷,則心念思想回歸本性本源。所以心與性原本是一物,如同水與波,風起時,便是波,波平時,便是水。對佛教來說,種種心念都是妄念,都是從人的心性本源中起的波瀾,如夢,如幻,畢竟是空;而本性本源,雖然無形無相,卻是實實在在起作用,所以畢竟是有。佛家認為,一是,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便見真性;二是,明心之妙用,都是因本性而起的,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三是,明心畢竟是空,見性原本就有;第四,明心即是性,性即是心,心和性本質上同一。
如何明心見性?佛家認為,人們的本心本性被因分別意識而起的貪嗔就是明心見性。廓庵禪師有《十牛圖頌》,係統描述由修行而開悟的心路曆智慧的清言集。據考證,洪應明大約生活在明嘉靖、萬曆年間,與他交往的程,空靈玄遠,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