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
日月譯解
一個人隻憑一時意氣和興趣去辦事,情緒高漲則行動,意興闌珊則停止,怎能成為幹事創業的不退之輪。一個人隻用思維和文字去探究真理,即使有所領悟,也會有所迷惑,終究不是永久明亮的智慧心燈。
日月評譚
憑意興做事,隨作隨止,聽憑內心的呼喚,其實蠻灑落的。魏晉時代名士風流,不少人有這個範兒。《世說新語任誕》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從生活上來講,這種隨性的態度未嚐不可,頗為風雅,也有老莊的自然率真的生命態度。但放在世俗功利的追求方麵來說,這就不對頭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必定是一事無成。“不退之輪”是佛語。如來說法,如車輪碾過,邪見都被摧毀。對佛家修行來講,如果隨作隨止,則肯定是無法求得生命的解脫的,所以佛家修行也講究勇猛精進,永不退轉,永不放棄。
人本來智慧的光明是永久不滅的,所以稱之為“常明之燈”。佛教對人本我生命的探求,實現生命的終極解脫,有解悟和證悟兩種方式。解悟就是從語言文字求知解、從經籍言教中覓道理。證悟就是離開文字言說而直契實相,直接麵對本來麵目而得開悟,即所謂“真參實證”。解悟一向是禪宗大師所反對的,因為“解悟”粘帶情識,情識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感覺和知識。通過情識解悟,就是用人的感覺思維、邏輯推理以及知識見解來求證佛理,所悟到的理,不過是語言文字中的理,邏輯思維中的理,與人內在真實生命並不契合,“說時是悟,對境還迷”,“才開解路,便落生死”。這便是譚主所說的:從情識之解悟者,時悟時迷,終非常明之燈。
所以,三藏十二部,千經萬論,現代社會學術繁榮,知識爆炸,知見翻騰,對於修證佛法者來說,沉溺其中,不免迷失真正的自我,所以要正確對待“解悟”和“證悟”。當然,禪宗諸德也不是說不要讀經典,隻不過是強調不能依賴語言文字去探求實相,認為這樣探求到的佛理也不過是思維中的佛理,而不是內在的那個活潑潑的本心本性。所以禪宗一脈,標榜十六個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真義在於要求修行人遠離知見分別,當下獲得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