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日月譯解
人生之旅有痛苦有快樂,有順境有逆境,隻有經過苦樂順逆不斷磨礪而得到的幸福,才是長久的幸福;參禪問道既要堅定信念,又要善起疑情,隻有經過疑情參究不斷突破而得到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日月評譚
苦與樂對立統一。人要是一生太過順水順風,那是得不到幸福的,因為他身在福中不知福,一點小小的挫折和煩惱足以摧毀他的自信和生趣;人要是屢受磨難潦倒一生,那也是得不到幸福的,因為持續的負麵人生體驗會讓一個人心意寥落鬱鬱寡歡。人如果沒有受苦的經曆,擁有再多也產生不了幸福感;人如飽經磨難,則一點點收獲都能帶來苦盡甘來的愉悅。所以,真正有意味的人生應該是苦樂相隨順逆參半,真正的幸福是來自風雨慣曾經、繁華凋落盡之後苦樂放下、順逆放下的淡定無執的心態。
“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這句話其實講的是參禪之道。明代後期,參禪學道和征歌逐色、譏評時事等,都是當時文人士子熱衷的風尚。《菜根譚》中,有不少談禪論道的內容。
信與疑對立統一。信和疑本來是對立的,但在參禪的過程中,信和疑並不衝突,而是互為條件的。對禪者來說,首先要起信。信什麽?信佛、法、僧三寶,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信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來清靜,本不生滅;信萬事萬物皆從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唯心所現等等。在信的同時,要善於起疑。這個疑,不是無知的疑,不是多心的疑,而是與信心相應的一種禪修方法,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個疑如何理解?聖嚴大師是這樣開示的:宋以後流行禪淨雙修,參“念佛是誰”這句話。參就是疑。天天都在念佛,是誰在念佛呢?是“我”嗎?如果念佛的是“我”,那麽“我”是什麽?有一個實在的“我”嗎?其實,“我”是不存在的,而是由許多“我所有的”東西聚集而成的幻象,“我的”煩惱、“我的”無明、“我的”業報等,構成這個我,還有“我的”事業、“我的”財產、“我的”家庭、“我的”身體和身份,許許多多“我的”,構成了“我”。究竟哪一個是“我”?當你一再追問:“我是誰”、“念佛是誰”、“誰在念佛”時,就會產生大疑團,這就是疑情。疑情愈重,得力愈快愈大,破除疑團的可能性也愈高,疑團破除後,所產生的智慧光芒也就愈強。
從做學問來說,也強調信與疑的對立統一。信,是吸納前人,疑,是質疑前人。沒有信,學問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根基;沒有疑,學問就沒有進步,沒有創造,沒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