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利欲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日月譯解
名利欲望未必染汙自己的心性,邪念偏見才是荼毒心靈的禍害;歌舞聲色未必妨礙真理探求,世智辯聰往往是修行的最大障礙。
日月評譚
名利欲望肯定戕害心性,但相對來說,邪念偏見戕害心性的程度更厲害;聲色犬馬肯定障道,但相對來說,世智辯聰更是最大的障道之物。這裏麵,對“意見”和“聰明”的理解是關鍵。
先說“意見害心”。
何謂“意見”,對佛家來說,“意見”就是各種不正確的知識、理論和見解。佛教認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人的壽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隨著人心越來越凶惡,道德越來越澆薄,因此每百年就減少一歲,減到三十歲時有饑饉之災,減到二十歲時有疾疫之災,減到十歲時有刀兵之災,而世界眾生無不受害,是為劫濁。末法時代的眾生,知見不正,邪見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為見濁;眾生追逐五欲六塵,引生貪嗔癡慢疑等煩惱而惱亂身心,是為煩惱濁;眾生因為知見不正,煩惱覆心,因此不知孝順父母,不懂修善去惡,不畏惡業果報,以致福報漸衰,苦報漸增,是為眾生濁;眾生因惡業增加,故而壽命漸減,是為命濁。“五濁”裏麵,尤“見濁”為最。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世間道和世間法中,除了少許崇高的聖人言教之外,大多數知識理論都是受到煩惱汙染的、不潔淨的,起的作用往往是蠱惑人心、增悲導怨、放縱人欲、誹謗正法。
見濁在佛教裏稱為現熏煩惱,即後天熏習而成的煩惱,分為五種:一是“身見”。來源於自我對身體的執著,萬事以我為主,以我為中心,以我為準則,所以也叫“我見”。二是“邊見”。也就是偏見,指自以為是、狹隘偏激、以偏概全、不知變通的觀點和見解。引起邊見的原因一是因愚癡而固執,二是因貪欲而文過飾非,使貪欲合理合法。三是“邪見”。與真理相對立的、邪惡的理論和知識,在佛教裏還指不信正法、不信因果、誹謗聖賢、破壞善事的理論和見解。四是“禁見”,為佛法和人類社會公理公法所禁止的認識和理論(比如法輪功)。五是“見見”,以各種邪見為見,以不正見為見,泛指一切非真理或者貌似真理其實邪惡的理論體係,比如希特勒的法西斯理論體係、日本軍國主義理論體係等。前四種“見”比較好對付,最後這個“見見”最難對付,因為這個“見見”不容易察覺,人們容易受其蠱惑,為害非淺。君不見,號稱理性的德國人可以毫無表情地對猶太人施以慘絕人寰的屠殺,太平洋戰爭時日本神風突擊隊可以用生命來與對手玉石俱焚。這幫家夥都是受“見見”之毒,還以為在做崇高偉大的事情,可悲且可恨。
左一個“見”,右一個“見”,我想大家都被這些“見”給弄糊塗了,但即便是糊塗,也基本上明白了“意見是害心的蟊賊”這半條菜根的含義了。
再說“聰明障道”。
佛家講智慧,這個智慧和世間法的“聰明”是有區別的,所以佛教把人世間的“聰明”稱之為“世智辯聰”。智慧,梵語為“般若”,指的是超越俗世的虛幻不實、洞達宇宙實相、抵達生命解脫彼岸的能力;“世智辯聰”則是世俗人間的聰明才智。佛家講從清淨的真如自性裏流露出來的是智慧,從意識妄念裏生出的叫世智辯聰。佛家有“三災八難”之說,對悟解正道是很困難的。“世智辯聰”即“八難”之一。明曉世間一切事相的始末,對於佛法雖略有所聞,卻難具有信心願力,總想以世俗的學識理論來求證無上佛法的奧妙。說到這,我們又可明白“聰明乃障道之藩屏”這半條菜根的來由了。
世界上聰明機巧的人可以取得世間的大名利大富貴,但就是得不到了生脫死抵達彼岸的大般若大智慧。容易得到大般若大智慧的人,是心靈清淨質樸純一的老實人。
金庸《俠客行》中寫一對雙胞胎石中玉和石破天,石中玉千伶百俐巧舌如簧,於情場遊刃有餘如魚得水,美女丁當愛他如同老鼠愛大米;而石破天則不通世事、混沌木訥,人家叫他“狗雜種”,他還歡天喜地應個不停,美女丁當嫌他如同“狗雜種”。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俠客島上的那個什麽洞裏,麵對滿牆壁的蝌蚪文字,一些飽讀武功秘籍、滿腹聰明才智的大宗師大高手費盡心機如癡如狂卻始終無從索解,而偏偏那個稀裏糊塗誰也不以為意的狗雜種混小子,不經意間就悟到了最上乘的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