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65節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菜根原文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日月譯解

  夜深人靜之時,靜坐返顧內心,開始覺得私心雜念都消失了,真如本性顯現,每當此時才從中領悟到生命的真義;繼而發現真性隻是暫時的流露,雜念仍然無法完全消除,在這個時候又感到很是慚愧。

  日月評譚

  毛澤東曾經說過:“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他有著超常的意誌力,百折不回,一輩子都在鬥爭,並在鬥爭中贏得勝利,所以其樂無窮。確實,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幾乎人人都在鬥,與大自然鬥,獲取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源;在市場中與競爭對手鬥,贏得可以換來一切的金錢財富;在職場中與人鬥,爭得同樣可以換來一切的權勢地位。於是,舉世滔滔,皆在爭鬥,皆在向外索取,向自然索取,向他人索取,向社會索取,而忽視了這個世界還有無求之求,無取之取,無得之得。

  這就是個體生命內在心靈世界的追求。理論上來說,這個心靈世界中所隱藏的真如本性,是比外物更重要的東西,外物都是虛幻不實的,有生有滅的,而且容易讓人起惑造業,而這個內在的東西,卻是真正讓生命獲得大安頓、大休歇、大安詳、大自在的東西。有句古話叫作“為學日增,為道日損”,與外在追索多多益善不同,這個內在的追求,卻是以做減法為手段的,看破,放下,清空,去除妄心雜念,讓一顆心無執無縛,空明澄澈,在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的當下刹那,澈見真如實相,融入大生命圓覺海的一真法界之中,獲得生命的永恒和圓滿。

  靜坐觀心,是古人向內求取真生命、獲得大智慧、參悟終極真理的殊勝方式。老子主靜,“致虛極,守靜篤”,輕扣眾妙之門,進入幽玄境界。“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排除雜念,摒除妄見,返觀內心的生命本原。莊子主靜,提出“心齋”、“坐忘”的靜觀之法。“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儒家主靜,《大學》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描繪的就是靜觀的感受。理學家主靜,二程教人靜坐時,“看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朱熹認為“靜”可以使人精神剛健和道心堅固,可以養成“浩然之氣”。心學家主靜,王陽明在貴州龍場靜坐悟道,形成自己的心學體係。佛家更是主靜,禪即是“靜慮”之意,戒定慧三無漏學,就是以靜慮--禪定為中心,然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南懷瑾先生認為,“靜”是培養接近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都是從後天利用聰明動腦筋而來。而先天的智慧,則必須從“靜”的靈光中一閃而得。一般人都生活在刹那相續的萬念紛飛之中。佛說人之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一個人的意念,好比飛流的瀑布,澎湃的江河,而深潛於人的內心深處的真如本性,則是被這些連續不斷的意念瀑流給遮蔽了。靜坐,可以通過各種觀心之法,將心念頭係於一處,讓心清淨下來,逐漸去除妄心雜念,達到內外空明一片的境地,最終讓真心真性顯露出來,實現與本原生命的契合。佛說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欲意識為內賊。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所以,自己與自己鬥,自己與自己的妄心雜念鬥,其實不是那麽容易。所以人們說,學道,大丈夫事也,非帝王將相可為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