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原文
水不波則自定,鑒不翳則自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
日月譯解
水不興風作浪,自然就會平靜,鏡子無灰塵遮蔽,自然就會明亮。所以人不必刻意去追求心靈清淨,滌除了雜念妄想,心靈自然就清淨了;不必刻意去尋找快樂,放下了煩惱糾結,快樂自然就存在了。
日月評譚
慧能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人心是本來清淨的,隻因貪嗔癡諸毒無時不在興風作浪,從而把一潭心湖攪得濁浪滔滔。人心本來是智慧的,隻因情欲意識諸般灰塵遮蔽了光芒,從而使內心愚昧昏暗。所以,人要清淨,不必做一重“求清”的加法,而隻需一心一意做“去欲”的減法就可以了。如果內心雜念不熄,而要強行去求清淨,則不但清淨求不到,而且多了一重“求清淨而不得”的煩惱。就如明天要麵試,今晚想睡個好覺,如果不放下患得患失之念,則哪怕給自己加了無數個“趕快睡覺”的意念,不但睡不著覺,而且增加了“想睡著而不得”的焦躁。現代社會人心浮躁,人們渴求心靈的寧靜和安詳。於是,有的人遠離塵囂,逃避現實,去香格裏拉、去青藏高原、去麗江療傷,希望借助外在的寧靜減輕自己內心的浮躁,衝淡內心的喜樂悲歡。但是,如果一個人欲念放不下,情癡頓不脫,傷悲化不去,愛恨解不開,去哪裏都無濟於事。如要說寧靜,夜晚多寧靜,但對欲念交織的人來說,寧靜的夜無疑是熊熊火爐。筆者有一友,素有抑鬱症狀,為擺脫抑鬱,遍遊名山,流連數日,拍了許多美麗的照片帶回來,同時也把帶去的抑鬱原封不動給搬回來,回到熟悉的環境,悲從中來,悲上加悲。古語雲,閉門便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隻要切斷外在誘惑,淡化內在欲望,清淨安詳就在心中。
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本山叔總拿殘疾人弱勢群體逗樂,國人既嫌棄又離不開他,就是因為要找樂。但中國的智者認為,找的樂,隻是一時的樂,而不是長久而永恒的樂。而且世俗所追求的樂,是感官之樂,是快心之樂,是刺激之樂。另一條菜根雲:“有一樂境,便有一苦境相對待;有一得意事,便有一失意事相乘除。猶晝夜寒暑之循環,無偏倚也。”這是講真樂難尋。與真樂難尋相對,煩惱倒是經常不請自到。現實生活中,人絕大多數不快樂,不快樂是因為有煩惱在,煩惱的根源是無窮無盡的欲望,欲望無窮必招致求而不得,求而不得就是佛教所雲“求不得苦”。如果說,掙紮在溫飽線上的貧民為生存而煩惱,是有情有可原的煩惱,那麽,那些身擁八輩子花不完的錢的人也煩惱,那一定是自尋煩惱。所以對大多數煩惱的人來說,快樂與否隻是一念之差,隻要下決心把欲望放下,把煩惱勘破,觸處都是水碧天青,雲卷雲舒。菜根雲:利欲熾然,即是火燒;貪愛沉溺,便是苦海;一念清靜,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航登彼岸。其實這個道理無人不懂,就是搞不懂為什麽那麽多人慘兮兮地甘願飛蛾撲火。從這個角度來講,高貴的人們,其實都是低賤的。佛說,娑婆世界是劇苦流離的世界。造化造人又弄人,這是人的宿命。
按佛禪一派來說,清淨就是至樂,禪悅是至樂,涅盤是至樂;按老莊來說,無為就是至樂,坐忘就是至樂,無所待就是至樂,逍遙就是至樂。總的來說,有樂之樂,是相對的樂,無樂之樂,才是絕對的樂。如何追求無樂之樂,那就是:少私寡欲,返璞歸真,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菜根又雲:鬥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三杯後,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你看,拋了俗念,棄了浮華,丟了煩惱,顯了性靈,恬然自得,其樂何如。